民国时期的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一、国立大学(31所)校名所在地校名所在地中央大学南京重庆大学重庆政治大学南京四川大学成都北京大学北平南开大学天津清华大学北平北洋大学天津中山大学广州山东大学青岛西北大学西安河南大学开封交通大学上海山西大学太原同济大学上海兰州大学兰州暨南大学上海厦门大学厦门复旦大学上海广西大学桂林浙江大学杭州贵州大学贵阳英士大学金华云南大学昆明安徽大学安庆东北大学沈阳中正大学南昌长春大学长春湖南大学长沙台湾大学台北武汉大学武昌二、私立大学(25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大学南京震旦大学上海燕京大学北平圣约翰大学上海成华大学成都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广州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广州北平辅仁大学北平武昌中华大学武昌中法大学北平武昌华中大学武昌中国大学北平民国大学湖南广州大学广州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岭南大学广州成华大学成都广东国民大学广州齐鲁大学济南东吴大学上海福建协和大学福州沪江大学上海东北中正大学沈阳光华大学上海江南大学无锡大夏大学上海珠海大学广州大同大学上海三、国立独立学院(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北平师范学院北平中正医学院南昌国立师范学院衡山(湖南)湘雅医学院长沙湖北师范学院江陵(湖北)贵阳医学院贵阳南宁师范学院南宁沈阳医学院沈阳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兽医学院兰州昆明师范学院昆明成都理学院成都西北师范学院昆明唐山工学院唐山长白师范学院兰州西北工学院西安女子师范学院重庆西北农学院武功(陕西)社会教育学院苏州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北平上海医学院上海上海商学院上海江苏医学院镇江四、省立独立学院(24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徐州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无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州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芜湖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广州湖北省立医学院武昌广西省立医学院桂林湖北省立农学院武昌广西省立西江文理学院南宁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新疆省立新疆学院迪化湖南省立克强学院衡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农学院保定台湾省立农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工学院天津台湾省立工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医学院保定山东省立农学院济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天津浙江省立医药学院杭州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州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济南五、私立独立学院(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福建学院福州建国法商学院南京乡村建设学院重庆求精商业学院重庆铭贤学院成都朝阳学院北平天津工商学院天津东北文法学院北平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焦作工学院焦作广东光华医学院广州南华学院汕头上海法政学院上海辽宁医学院锦州上海法学院上海华侨工商学院香港诚明文学院上海湘辉文法学院四川北碚同德医学院上海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上海辅成法学院四川万县新中国法商学院上海川北农学院四川三台南通学院南通中华文法学院广州之江文理学院杭州正阳法学院四川巴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闽侯广州法学院广州六、国立专科学校(20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国立音乐院南京边疆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南京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重庆药学专科学校南京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四川乐山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南京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四川自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兰州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西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康定师范专科学校康定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上海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武昌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福州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天津海疆学校福建晋江辽海商船专科学校辽宁葫芦岛七、省立专科学校(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苏州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西安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常州浒墅关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西安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北平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西安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南昌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州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南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州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广东高要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长沙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昆明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四川省立会计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天津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上海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济南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太原河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河南开封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安徽淮南八、私立专科学校(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重辉商业专科学校南京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知行农业专科学校陕西户县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江西上饶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上海汉华农业专科学校重庆上海牙医专科学校上海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西南商业专科学校桂林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西北药学专科学校西安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广州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上海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苏州光夏商业专科学校上海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江苏丹阳海南农业专科学校琼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
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再次愤而辞职, 次日在《晨报》上刊发声明: “元培为保持人格起见,不能与主张干涉 司法独立、蹂躏人权之教育当局再生关系, 业已呈请总统辞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之职, 自本日起,不再到校办事,特此声明。”
蔡元培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 61岁最后卸任,共在任十年,但 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五年,期间 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有人 曾做过统计,说蔡元培一生辞职 了24次。
国立大学 5、武汉大学 1893年国立 自强学堂——国立武汉大 学 6、北洋大学 1895年国立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天津 大学 7、交通大学 1896年国立 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 学 8、浙江大学 1897年国立 求是书院—浙江大学 9、北京大学 1898年国立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10、清华大学 1911年国立 清华学堂—清华大学
这一阶段大学的问题
1、院校设置过与地理布局问题 1917 年颁布的《修正大学令》允许单设一科 者称某科大学,1922 年的壬戌学制重申这一 规定,于是新的大学纷纷设立,并引起专门 学校的升格运动,“一时大学之发达有如经济 兴旺时期之股份公司”
以1931 年为例,全国共计专科以上学校103 所,北 部平、津、冀、晋、鲁各省市共计32 所,东部京、 沪、苏、浙、赣、豫、湘共计11 所,东南、西南地 区共计15 所,广大的西北、东北地区仅4 所,而热 河、绥远、陕西等10 个省竟无一所专科以上学校。 面积远远小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北部、中部和东部 共达84 所,占全部专科以上学校的82%。这些高等 院校又主要集中在某些大城市。其中上海24所,北 京 15 所,广州8 所。仅这三座大城市就集中了全 部专科以上学校的近一半。
民国名牌大学有哪些
民国名牌大学有哪些民国时期中国不乏优秀的综合类大学,无奈52年的院系调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
现在再看看那些逝去的大学,真是不胜唏嘘。
简单的考证了一下民国各个时期的名校。
供大家缅怀-------------------------------------一、1910年代1920年代中期这些年是“一大六高”一所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六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中山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四川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东北大学)--------------------------------二、黄金十年(1927-1937)里的名校就很多了,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
1.公立大学,分国立和省立两档。
第一批国立大学很多到现在都是名校,也顺便说下校史(国立两字省去,下同):北京大学:前身为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1946年复校。
1952年农学院独立为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并回),文理学院兼并燕京大学文理学院,迁至燕京大学旧址办学。
北平师范大学:前身为1901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08年,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1912年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8年迁至西安组成西北联大。
1946年返京复校。
北平大学:本为1927年北京九校合并得来,但不久后北京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分出。
1938年迁至西北组西北联大。
1946年复校时并入北京大学。
北洋大学:前身为1903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1928年后改称北洋工学院,1938年迁至西安组成西北联大,1945年复校为北洋大学,1951年后为天津大学.中央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被拆的七零八落):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起改为东南大学,1927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
民国大学简介(民国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等)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民国名牌大学有哪些民国时期中国不乏优秀的综合类大学,无奈52年的院系调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
现在再看看那些逝去的大学,真是不胜唏嘘。
简单的考证了一下民国各个时期的名校。
供大家缅怀一、1910年代1920年代中期这些年是“一大六高”一所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六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中山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四川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东北大学)二、黄金十年(1927-1937)里的名校就很多了,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
1.公立大学,分国立和省立两档。
第一批国立大学很多到现在都是名校,也顺便说下校史(国立两字省去,下同):北京大学:前身为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1946年复校。
1952年农学院独立为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医学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民国时期的大学
参考文献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 《民国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 《中华民国教育史》
Hale Waihona Puke 民国时期大学的教育经费民国时期大学的学费
公立和私立学校人均学费为11.4元和112.5元 ,当时的人均年收入为420 元左右 ,可以看出当时教育质量较高的私立学校收费对于一般家庭而言 相对较高。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类型
大学——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
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医药和药学专门学校、农业专 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商业专门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 其它专门学校(美术学校、蒙藏学校、军医学校) 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民国时期教师待遇
1927年公布《大学教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 学教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等。
民国时期教师待遇
以法令形式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薪水的等级规 定和发放趋于制度化。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级别的教师工资差距 较大。 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分为月薪制和时薪制。 教师实际工资和标准工资差距较大。 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除个别少数薪资待遇较高其 总体水平较低。
民国时期(1921—1949)的大学 大学的基本概况
1927—1945年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表
民国时期的学校及在校生数量
根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中所载的1927到1945 年全国高等教育情况,除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 期,学校总数是67所之外,民国时期各类大学总数 一直上升,从1927年的40多所持续上升到141所。 由于受当时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教会大学的数量 和国立大学基本相当。在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指导思 想下,当时的高等教育数量仍有稳步增长。 由于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1937年与1936年,大学 减少了7所,专科学校减少了6所,在校生减少了 10734人,减幅为1/4,但自1938年高等教育得到较 大发展。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化院2009301040062 陈潇濛摘要:武汉大学的创立、成长、发展的历史,直接地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创建与成长、发展的历史。
1893年1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本着“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之精神,设立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书院谈经论道的办学模式。
之后,国民政府为了在国内重点兴办一些大学,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经百年风雨苍桑,辉煌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昔日武大的教授很多都转到其他名校,但是“一个教授成就一个系”的曾经却时常被提起。
昔日在武大求学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社会翘楚。
这些年,武汉大学阅历履历了校长纳贿事件,老教授有病不被垂问事件等等,很多人在说武大在走滑坡路,也许是武汉这座都市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缓缓变了,但是曾经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仍然是历史上辉煌的存在。
1931年建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位于武昌街道口大学路的出发点处,面朝武珞公路,背对珞珈山,与珞珈山校园相距约一公里;该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计划,仿南方牌坊式样。
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木组织,硫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甚是别致。
怅然在之后被微风吹跨。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武汉第二中山大学。
后来直至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
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
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
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
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
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35年6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
民国时期的二十四所教会大学及其最终结局
民国时期的二十四所教会大学及其最终结局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教会大学是创办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之后教会大学已具相当规模,分布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各地。
1919年10月,有十四所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上海组建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
它们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长沙雅礼大学、湖北文华书院、武昌博文书院、华西协和大学。
这十四所大学在当时已分别设有文科课程,多数设有理科或工科。
这些大学通常被称为“在华十四所”。
当时未加入教大联合会,但已开设大学课程(包括部分课程)的教会在华高等教育机构有沈阳文会书院、宁波三一书院、太谷铭贤学堂、岳阳湖滨学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其中岳阳湖滨学堂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当时已开设文科大学的全部课程。
它们通常被称为“会外五所”。
协和医学院(北京)于教大联合会建立的当年才开设医学本科,1920年成为联合会成员;但是该校在课程设置和资金来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学有区别。
华中大学是1920年代后期由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文华书院、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合并重组的教会大学。
天主教教会大学三所:辅仁大学、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学院。
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示范与导向作用。
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这些高校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多被肢解,分散到现有的一些大学里面。
看自己的母校是否在其中,如果不在,多半就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的。
下面我把这些教会大学简要介绍给大家。
一、上海圣约翰大学St.John's University创建于1879年的上海,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成立圣约翰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府。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1、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燕京大学在1952年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
其校址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
2、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其原有各个学院分别并入专业相同的专门学院——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山东经济学院与该山东财经学院无关),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2000年7月22日,根据国务院调整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意见,与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3、金陵女子大学(Jinling College)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4、金陵大学(Jinling University)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一部组成新的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位于金大鼓楼岗校址。
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
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民国大学校园风景
民国大学校园风景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20期民国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断涌现,这些大学在建校之初,非常注重校园风景的建设,由此诞生了一些别具特色的校园。
燕京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是同一设计师在民国高等教学体系中,教会大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它的建校历史多数比国立大学更早,在清末科举尚未废除时期,只有国外的教会在中国涉足教育,并逐渐由普通教育发展为高等教育。
民国期间,由外国教会创办的大学有13所,这些大学水平高、影响大,而位于北京西郊的燕京大学,是这13所教会大学中的佼佼者。
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会创办的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在1916年三所大学合并而成的“北京大学”。
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出任校长,改名燕京大学,并推行教育改革,学校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21年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赐园,聘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筑群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使得燕京大学成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
燕京大学以玉泉山塔为轴线,从校门经石拱桥、华表,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
未名湖畔有思义亭、博雅塔、临湖轩。
几十幢建筑形成建筑群,以玉泉山塔为轴线,穆楼、贝公楼、宗教楼、思义亭、博雅塔、临湖轩,点缀其中。
未名湖荡漾的湖水,映照塔影,师生们时常在建筑群、湖边穿行,感受美好风景。
当时,在北方的燕京大学闻名遐迩,而在长江流域,最为著名的教会大学就是金陵女子大学。
有趣的是,它们是同一个设计师:墨菲。
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成立,开办初期,校址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1923年7月移至随园。
金陵女大在随园开办时,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校园,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参与,营造了一组7幢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会议楼、科学馆、文学馆、图书馆、大礼堂、学生宿舍),而且楼宇之间以中国古典式外廊相连,不仅美观,而且实用。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化院40062 陈潇蒙摘要:武汉大学的创立、成长、发展的历史,直接地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创建与成长、发展的历史。
1893年1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本着“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之精神,设立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书院谈经论道的办学模式。
之后,国民政府为了在国内重点兴办一些大学,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经百年风雨苍桑,辉煌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昔日武大的教授很多都转到其他名校,但是“一个教授成就一个系”的曾经却时常被提起。
昔日在武大求学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社会翘楚。
这些年,武汉大学阅历履历了校长纳贿事件,老教授有病不被垂问事件等等,很多人在说武大在走滑坡路,也许是武汉这座都市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缓缓变了,但是曾经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仍然是历史上辉煌的存在。
1931年建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位于武昌街道口大学路的出发点处,面朝武珞公路,背对珞珈山,与珞珈山校园相距约一公里;该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计划,仿南方牌坊式样。
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木组织,硫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甚是别致。
怅然在之后被微风吹跨。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武汉第二中山大学。
后来直至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
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
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
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
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
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35年6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
民国前期大学
随着清政府的覆灭。
我们来到了民国初年先来看一下1910到1920年代中期的大学情况吧这个时期的大学可以概括为“一大六高”1912年,战乱导致教育凋谢,当年新立中华民国。
国立京师大学易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不久全国划分为六大学区,于六大学区设南京、北京、广东、武昌、成都、沈阳六大高等师范学校。
这也就是一大六高的由来了“一大”是以京师大学堂为前身的国立北京大学,“六高”就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尤以南京高师最为显著,时称南方最高学府,和北方的北京大学并号“北大南高”。
他们有分别演变为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1911年一所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学堂的建立这就是现在中国最难考的清华大学。
1920年代高师演变而来的国立大学走向巅峰。
尤其南高组建的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的最佳大学。
东南大学也是锅里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20年代中后期国立东南大学衰落,师资纷纷北上国立清华大学,1920年代中后期国立清华大学兴起,成为新的全国最佳大学。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也在此时期进一步奠定了在教育界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山西大学等。
尤其国立北京大学,继京师大学堂之势,民国初年俨然依旧为全国的最高学府。
如美国学者威尔森在英国剑桥大学著书中所述,1920年代的中国大学,著名的是“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此外,1917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在转为国立之前由于经费压力只能大量招生以学费养校,学生几乎毕业即失业。
生存是极其艰难的。
复旦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绝大多数私立大学的境遇。
1927到1937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十年1927年,北伐战争逐步胜利。
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杭州建设四大国立中山大学。
民国四大名校
民国四大名校,指的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四所著名高校: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办学、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5月16日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政府1927年在大陆设立、1949年更名国立南京大学的中央大学。
关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以“ 在台复校”名义创建的“国立”中央大学,详见“ 中央大学”等词条。
自1902年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创办南大前身三江师范学堂起,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几次更名,这所学校于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
抗战期间,中央大学迁校至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等地办学,据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家福介绍,此时中大所得的教育经费是西南联大的3倍。
地处民国时期首都、陪都的优势,加上历任校长用心经营,中央大学的发展蒸蒸日上,1946年9月中央大学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是当时国立大学系科设置之最。
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不再是首都,中央大学更名南京大学,至此中央大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ZhejiangUniversity,简称浙大。
学校位于“人间天堂”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常春藤联盟”C9联盟的成员。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 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 会”(或“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 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 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 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学校。由于这样的一种 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 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 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 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 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权不稳定的 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 学,这是一所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 款”建立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被称为 “赔款学校”。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 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 多人。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总统的信)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那 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 业的影响上取得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三十年前已经 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 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园满和巧 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 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为了扩大精神的 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 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 为可靠。”
当时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 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 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 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 款用完为止。
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 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 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 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 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 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 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
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到抗战前,中国一共有108所各类高校。
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大批留学人才的回归,中国科学社等的建立,西方科学和教育思想的引入,在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郭秉文、胡适之、陶行知、竺可桢、黄炎培、罗家伦、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茅以升、唐文治、任鸿隽、马寅初、吴有训、李四光、傅斯年、严济慈、汤用彤等和其他众多精英人士的努力下,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成就了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等颇具水平的现代大学。
一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
中国最杰出的两所现代高等军事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4)。
1928年全国四大中央级国立大学——四大中山大学:广州第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武汉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杭州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1937年全国两大联合大学:1 西南联合大学(1937,长沙临时大学,1938-194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2 西北联合大学(1937,西安临时大学,1938-1939,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河北工业大学西安西北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等)。
民国最著名的5所/17所教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据1918年统计,全国共有15所重要教会大学,按其创办时间依次是1、1902年,苏州东吴大学(美);2、1903年,上海震旦大学(法);3、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美);4、1910年,杭州之江大学(美);5、1910年,成都华西大学(美、英);6、1910年,武汉华中大学(美、英);7、1911年,南京金陵大学(美);8、191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美);9、1914年,长沙湘雅医学院(美);10、191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11 1915年,上海沪江大学(美);12、1916年,广州岭南大学(美)13、1916年,北京燕京大学(美);14、1917年,山东齐鲁大学(美、英);15、1918年,福州协和大学(美、英)20年代又增加了两所天主教会办大学:16、1922年,天津津沽大学(法);17、1929年,北京辅仁大学(美)。
民国时期的十大名校排名出炉,各具特色
民国时期的十大名校排名出炉,各具特色第一名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追溯学脉源自三国时期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8年5月16日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
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1949年8月8日,接南京军管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更名南京大学。
第二名国立北京大学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第一个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第三名国立清华大学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
1925年设大学部。
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第四名国立浙江大学,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当中最辉煌的时期。
竺可桢老校长也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并为浙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文言文《浙江大学校歌》。
第五名国立武汉大学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一、国立大学(31所)校名所在地校名所在地中央大学南京重庆大学重庆政治大学南京四川大学成都北京大学北平南开大学天津清华大学北平北洋大学天津中山大学广州山东大学青岛西北大学西安河南大学开封交通大学上海山西大学太原同济大学上海兰州大学兰州暨南大学上海厦门大学厦门复旦大学上海广西大学桂林浙江大学杭州贵州大学贵阳英士大学金华云南大学昆明安徽大学安庆东北大学沈阳中正大学南昌长春大学长春湖南大学长沙台湾大学台北武汉大学武昌二、私立大学(25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大学南京震旦大学上海燕京大学北平圣约翰大学上海成华大学成都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广州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广州北平辅仁大学北平武昌中华大学武昌中法大学北平武昌华中大学武昌中国大学北平民国大学湖南广州大学广州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岭南大学广州成华大学成都广东国民大学广州齐鲁大学济南东吴大学上海福建协和大学福州沪江大学上海东北中正大学沈阳光华大学上海江南大学无锡大夏大学上海珠海大学广州大同大学上海三、国立独立学院(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北平师范学院北平中正医学院南昌国立师范学院衡山(湖南)湘雅医学院长沙湖北师范学院江陵(湖北)贵阳医学院贵阳南宁师范学院南宁沈阳医学院沈阳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兽医学院兰州昆明师范学院昆明成都理学院成都西北师范学院昆明唐山工学院唐山长白师范学院兰州西北工学院西安女子师范学院重庆西北农学院武功(陕西)社会教育学院苏州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北平上海医学院上海上海商学院上海江苏医学院镇江四、省立独立学院(24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徐州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无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州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芜湖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广州湖北省立医学院武昌广西省立医学院桂林湖北省立农学院武昌广西省立西江文理学院南宁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新疆省立新疆学院迪化湖南省立克强学院衡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农学院保定台湾省立农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工学院天津台湾省立工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医学院保定山东省立农学院济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天津浙江省立医药学院杭州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州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济南五、私立独立学院(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福建学院福州建国法商学院南京乡村建设学院重庆求精商业学院重庆铭贤学院成都朝阳学院北平天津工商学院天津东北文法学院北平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焦作工学院焦作广东光华医学院广州南华学院汕头上海法政学院上海辽宁医学院锦州上海法学院上海华侨工商学院香港诚明文学院上海湘辉文法学院四川北碚同德医学院上海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上海辅成法学院四川万县新中国法商学院上海川北农学院四川三台南通学院南通中华文法学院广州之江文理学院杭州正阳法学院四川巴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闽侯广州法学院广州六、国立专科学校(20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国立音乐院南京边疆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南京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重庆药学专科学校南京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四川乐山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南京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四川自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兰州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西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康定师范专科学校康定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上海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武昌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福州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天津海疆学校福建晋江辽海商船专科学校辽宁葫芦岛七、省立专科学校(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苏州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西安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常州浒墅关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西安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北平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西安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南昌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州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南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州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广东高要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长沙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昆明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四川省立会计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天津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上海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济南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太原河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河南开封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安徽淮南八、私立专科学校(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重辉商业专科学校南京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知行农业专科学校陕西户县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江西上饶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上海汉华农业专科学校重庆上海牙医专科学校上海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西南商业专科学校桂林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西北药学专科学校西安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广州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上海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苏州光夏商业专科学校上海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江苏丹阳海南农业专科学校琼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
民国期间最为知名的20所国立大学,物换星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大
民国期间最为知名的20所国立大学,物换星移,几十年过去
了,现在大
民国期间最为知名的20所国立大学,物换星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大部分都是985知名大学,除了这4所大学,不得不说,这4所是比较可惜的。
第一所是河南大学,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大学整个在民国期间,可谓是当时院校的顶流之一,实力非常强劲。
从当初的大咖到现在非211,令人感到惋惜。
第二所是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也是当时最为知名的大学之一,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该校被拆分,辉煌至此落幕,现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第三所是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成立于1906年,比民国还早,比中山建校还长。
民国时期也是大咖之一,当时华南地区最为知名的大学之一,实力与当时的广西大学可以说不分伯仲。
第四所,当时人才辈出,民国12年就是国立大学,当时名气非常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家知道是哪一所么?。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一、一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1、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2、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3、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4、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5、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6、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
二、中国最杰出的两所现代高等军事学校: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2、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4)。
三、1928年全国四大中央级国立大学——四大中山大学:1、第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2、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3、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4、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四、抗战时期全国两大联合大学:1、西南联合大学(1937,长沙临时大学,1938-194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2、西北联合大学(1937,西安临时大学,1938-1939,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
五、民国最著名的5所教会大学:1、南京金陵大学2、北京燕京大学3、上海圣约翰大学4、苏州东吴大学5、广州岭南大学六、重要的教会大学(17所)据1918年统计,全国共有15所重要教会大学,按其创办时间依次是1、1902年,苏州东吴大学(美);2、1903年,上海震旦大学(法);3、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美);4、1910年,杭州之江大学(美);5、1910年,成都华西大学(美、英);6、1910年,武汉华中大学(美、英);7、1911年,南京金陵大学(美);8、191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美);9、1914年,长沙湘雅医学院(美);10、191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11、1915年,上海沪江大学(美);12、1916年,广州岭南大学(美)13、1916年,北京燕京大学(美);14、1917年,山东齐鲁大学(美、英);15、1918年,福州协和大学(美、英)20年代又增加了两所天主教会办大学:16、1922年,天津津沽大学(法);17、1929年,北京辅仁大学(美)。
民国最负盛名的五大名校,近代名人巨匠大都出自此五校
民国最负盛名的五大名校,近代名人巨匠大都出自此五校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五所中国当时最为顶尖的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被称作为“五大名校联考。
”这也是民国五大名校的由来。
据相关说法,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曾经发函声明,只要是五大名校毕业的文理科学士平均成绩在八十分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牛津学校“高级生”的待遇。
当年,普林斯顿大学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位居亚洲第一,国立浙江大学被称作为“东方剑桥”。
还是同一年,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中,也是以五大名校入选的教授最多。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被认为是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设备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以官方的话来说,国立中央大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建立的南京太学,如果以近代史来讲,那也可以以1902年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为坐标。
之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等多次更名,直到1928年才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曾一度迁移到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等地,历史上称作为“重庆中央大学”。
因为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国立中央大学往往都会比其他学校拿到更多的教育经费,因而即使是在国难时期中央大学的发展势头依然不减。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到原址,在百废待兴之中,重新崛起。
据相关统计,1946年,中央大学已经是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的国内系科设置最为齐整的大学。
1948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超过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成为亚洲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都定位北京,南京降格为省会城市,国立中央大学再次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不久后,又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全面调整,南京大学分出部分院系与先前的金陵大学部分院系合并,仍旧称作为南京大学,而校址却是从四牌楼迁至鼓楼,即原来金陵大学的校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大学智效民未分类浏览次数(2751) 2015-10-26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
要考察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或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首先要看它大学校长和大学教育。
近年来我在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过程中,接触到民国时期许多大学校长的材料。
比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清华大学的罗家伦、梅贻琦,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四川大学的任鸿隽,青岛大学的杨振声,中正大学的胡先骕。
这些大学校长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和人格风范,曾经被我们淡忘。
这不仅使中国现代教育传统被人为地中断,而且还让我们的教育在很长时间里迷失了方向,从而走了很大的弯路。
因此,要恢复民国教育的历史真相,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大学校长的人生经历、教育思想和人格风范。
一在我看来,这些大学校长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来自欧洲文艺复兴的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知识分子为了反对神权,提倡人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他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世界、享受生活的权利,而教育就是启发人们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
这种理念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有深刻表现。
比如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国王的儿子卡冈都亚起初接受的是经院教育,那些空洞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使他越学越傻。
后来国王请来人文主义学者,教他学习文学、数学、几何、天文、地理、医学等知识,并注重体育、旅行、探险、参观和各种游戏,这才使他聪明起来。
为此,卡冈都亚让自己的儿子也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结果是一代比一代聪明。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教育的主要问题不仅是经费不足,投入太低,更重要的是观念陈旧,思想落后。
这些年来,人们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口号的影响下,把教育视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把上大学当作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
这样一来,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就成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的翻版;一年一度的高考,也成了科举制度的再现。
出现这种局面,与现代教育的形成有关。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被大工业生产的威力所震撼,也想把学校办成工厂,教室办成车间,从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于是校长就成了厂长,教师就成了工人,学生就成了被加工的原料或零件,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个性,便淹没在这种“大工业生产”的流程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清朝末年传到中国以后,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并形成废科举、办学校的社会大潮。
与此同时,重理工轻文史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也承袭了洋务运动的衣钵,在很长时期内甚嚣尘上。
好在当年还有蔡元培、胡适、梅贻琦等一大批教育家看到了其中的危害,再加上办学自由、教育独立等制度保障,才没有出现较大的偏颇和弊病。
只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以来,教育领域重理轻文的观念和“批量性人才生产”的方式,才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然而,学校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地方吗?学生是任人加工的原料或零件吗?学习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做准备吗?有用人才能够大批量生产并通过考试来检测其是否合格吗?让我们看看先哲的观点和做法,就可以发现这种想法是多么荒谬。
苏格拉底说,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内部,教师的作用是唤醒潜藏于学生内心的知识,使之达到意识的层面。
因此,他认为教师应该利用提问和对话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是传授所谓的知识或智慧。
杜威也认为,人的知识和经验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教育不能适应受教育者内心的需要,而是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就会扼杀人的天性。
他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如果“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就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也让人们为了虚幻的将来而失去了现在。
类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也有深刻体现。
孔子所谓教学相长,明清时代私塾和书院中先生对学生的人格熏陶,就是生动的体现。
可惜随着社会的变革,这些传统早已丢失,才使我们的教育变成今天这种模样。
由于人们把大学误认为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地方,因此许多人上大学选专业,往往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错误理解。
如果仅仅是认识上的错误,还可以原谅,现在的问题是,除了认识上的误区之外,有意扭曲教育本质的现象比比皆是。
例如现在大学的专业设置过多过细,就是违背大学宗旨和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
另外,我们的教材越来越深,科目越来越多,课时越来越长,作业越来越重。
学校总想用考试来整治学生,甚至把考试当做发财的手段。
除了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之外,大学校长还必须与官场划清界限。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举一个具体的事例。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两篇文章,一篇说鲁迅没当过什么官,但胡适却当过驻美大使和北大校长,另一篇说胡适多次出国是拿着公款旅游。
这些话说明了作者的无知。
他们不知道:第一,当年的大学不是依附于官场的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因此大学校长根本不是官,也没有被纳入官僚体系;第二,当年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现在完全不同,胡适不仅不可能拿学校的经费出国旅游,而且在担任中国公学校长时还主动提出只拿车马费不拿薪水的要求。
既然大学不是依附于官场的行政机关,那么它是个什么地方呢?对于这个问题,蔡元培有很好的解释。
他说: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和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而是一个研究学理的地方。
这地方采取的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态度,奉行的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
因此,校长不是一个行政长官,而是一个学术研究的组织者、领导者。
他既没有服从上级的义务,也没有裁定学术思想的权力。
他的最大职责就在于提倡思想自由,维护学术尊严,争取教育独立。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蔡元培因为不能履行这些职责,只好愤然辞职。
他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说,他每天被一大堆无聊的公文和事务所包围,还要迎来送往,与教育部那些无知的官员周旋,因此他感到痛苦不堪。
另外,他认为“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因此在他主持北大校务的时候,为了“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但当局却把这种做法视为洪水猛兽并进行干涉,因此他声明:“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主张凡遇类似事情就采取蔡元培的做法,而是说有良知的大学校长应该有这种理念。
二因为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不是一个官,所以他们就只需要对学生负责而不需要对上级负责。
所谓对学生负责,最重要的问题是把他们培养成什么人。
前面说过,由于学校像个工厂,这就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零件或机器。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当年的大学校长都大力提倡通才教育。
他们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为了培养人,后者是想把人变成机器。
关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的话非常精辟。
他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310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他还说:“……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
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
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同上,第146-147页)对照这两段话,就可以发现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失败。
由此可见,所谓对学生负责,就是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一技之长而沦为“一只受过训练的狗”,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方面,学电机出身的梅贻琦和气象学家竺可桢看得最清楚,做得最有效。
梅贻琦1931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一上任就告诫学生:“有人认为学文学者,就不必注意理科;习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见似乎窄小一点。
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
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
如此不但使吾们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
这是本校对于全部课程的一种主张。
盼望大家特别注意的。
”(《梅贻琦教育论著选》第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后来他一再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确乎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而在于“培植通才”。
因此,即使是工业方面的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相比之下,“严格的自然科学的认识倒是比较次要”。
(同上,第184-185页)竺可桢认为“现在大学教育,注重各种专门知识之传授,而忽略品性德行之陶冶”,这不仅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而且还会导致“社会道德与政治风气之败坏”。
(《竺可桢全集》第2卷,第453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有鉴于此,他一方面倡导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并重的通才教育,一方面主张在大学应该推行导师制。
竺可桢是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
4月下旬,他到学校视察并在校体育馆发表演讲:“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
”他还说:“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智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着智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
”(同上,第334-337页)5月18日,他在宣誓就职典礼结束后致答词时指出:“学校不是一个工厂……大学目的,不在乎使大学生能赚得面包,而在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
”(同上,第351页)因此,大学教育不应该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告诫自己的学生千万不要有做大官赚大钱的想法,否则就有变成贪官污吏的可能。
9月18日是国耻纪念日,他在新生座谈会上说:“专精一门技术的人,头脑未必清楚;反之,头脑清楚,做学问办事业统行。
我们国家到这步田地,完全靠头脑清醒的人才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