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课本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Immunity): 是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

其核心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异己)”、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调理:凡是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就叫免疫调理。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

免疫耐受: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 Ab)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膜型)。

(AID)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必然引起自身免疫病,仅当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以致破坏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导致自身免疫病。

(IDD)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gcy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排除‘非己’的能力。

免疫防御:机体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发现和清除体内产生的‘非己’成分,如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的细胞等。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应答:也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个体出生时就具备的天然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适应性免疫应答:也称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需要抗原特异性刺激,有免疫记忆。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B细胞、肥大细胞、粒细胞、红细胞、NK细胞等)。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从中枢免疫器官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MALT:即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第三章抗原半抗原:能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具有抗原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辅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而且产生的抗体类型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B细胞表位: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主要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直接与BCR结合,无需MHC分子参与。

免疫(归纳)

免疫(归纳)

免疫(归纳)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其作用是排除“非己”(抗原)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2.免疫应答: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异物的生理反应3.固有免疫:机体在长期系统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御功能。

4.适应性免疫:机体在长期与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接触过程中,对特定病原微生物(抗原)产生识别并将其清除体外的防御功能。

5.临床免疫学:是将免疫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疾病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愈后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6.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检验领域的重要学科;7.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8.抗原决定基: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

又称表位9.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10.亲和力: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着的引力,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11.亲合力: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12.交叉反应: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抗原表位,可与彼此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13.标记免疫技术:用荧光物质、放射性核素、酶或化学发光物质等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后,通过检测标记物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分析14.免疫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15.佐剂:某些物质与抗原一起或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类物质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16.弗氏不完全佐剂:由油剂(矿物油或花生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按1:1~1:5比例混合而成;17.弗氏完全佐剂:由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卡介苗组成。

18.多克隆抗体:是传统的抗体制备方法即利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抗体19.单克隆抗体: 是由只识别单一抗原决定簇的B 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抗原(Antigen):抗原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外源物质,也是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外来入侵物质的目标。

抗体(Antibody):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特异性的结合抗原,并可活化免疫系统中的其他免疫反应。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应答是机体接触到外来的抗原引发的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它包括抗体的产生,活性化T细胞等以及特异性的组织性炎症,均称为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Immune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对免疫反应进行调节、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行状态的一种过程,它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包括促进免疫刺激与抑制免疫反应相结合的功能。

《免疫》名词解释归纳总结(精华版)

《免疫》名词解释归纳总结(精华版)

免疫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2.抗原(Ag):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这类抗原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5.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这类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6.异嗜性细胞:又名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即存在于不同生物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7.抗体(Ab):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8.免疫球蛋白(Ig):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9.调理作用: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所产生的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10.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M 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破坏的作用。

11.单克隆抗体(McAb):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12.补体(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中和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4.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MHC编码的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能引起强烈而迅速的移植排斥反应。

1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基因群,这些基因群彼此紧密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同种异体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抗原(antigen Ag):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免疫应答(immune resp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并表现出一定生物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球蛋白(immunologlobulin 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补体(complement, C)系统: 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抗原呈递细胞(nigenpresenting ell, 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又称为辅佐细胞超敏反应(hy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物质中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与抗体特异结合的部位,也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

抗体(antibody 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APC:抗原呈递细胞,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又称为辅佐细胞。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物质中央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与抗体特异结合的部位也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得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她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得非己成分得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得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得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1、免疫系统:就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得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得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得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得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与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就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得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得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就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得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得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就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得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得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得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就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得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得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得V区所具有得独特得氨基酸顺序与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得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得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得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得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与去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与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去除体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到达免疫系统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去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与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ï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免疫学名词解释(超重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超重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1、人痘接种:人为地选择毒性小的天花病毒在人体内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从而获得免疫力。

贡献:死亡率降为2-3%缺陷:有一定危险——接种后轻则留下大块疤痕,重则会导致死亡,有的还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

2、减毒活疫苗:3、侧链学说:细胞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侧链”,每一类型的侧链适合于一种抗原;受到特定抗原的刺激后,相应类型的侧链便大量增殖,并由细胞上脱落到体液内,成为对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物质。

5、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对自身组织、细胞或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应答状态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引起的自身组织的损伤和临床症状6、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1)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和免疫球蛋白(Ig)结构的多样性,是免疫系统具有自身-非己分辨能力的分子基础。

(2)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

(3)胚胎时期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出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为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

(4)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7、自身:胚胎时期已经接触过的抗原异己:胚胎时期没有接触过的抗原8、免疫(Immune):是指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借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9、免疫网络学说:(1)抗原刺激发生之前,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免疫稳定状态;(2)抗原进入机体后,打破了这种平衡,产生特异性抗体分子;(3)当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4)抑制增殖的克隆,防止其无休止的增殖,藉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10、独特型网络:抗原进入体内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此抗体(Ab1) 可诱导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即抗抗体, Ab2), 抑制抗体(Ab1)的产生。

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名词解释免役名词解释1.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补体经典途径:为补体激活途径之一,激活剂主要为与抗原结合后的IgG或IgM类抗体,并由C1到C9连续发生级联反响,最终产生溶细胞效应的过程。

4.CTL(Tc):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亚群,表达CB8分子,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识别抗原具有MHC-I类分子限制,在抗病毒、抗胞内寄生菌和抗肿瘤免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5.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表,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7.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8.中和反响:毒素、病毒、酶、激素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导致毒性或传染性等生物活性的丧失.9.人工自动免疫:指用人工接种抗原性物质的方法,使机体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产生类似于隐性感染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过程,即产生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10.血凝素:流感病毒包膜外表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的红细胞外表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

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抑制血凝。

11.TI-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少数Ag属此类。

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12.抗体: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非自身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

【免疫学】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学科。

【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主要指抗感染。

低下引起机体的反复感染。

【免疫稳态】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生理平衡。

失控引发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控制癌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低下引起肿瘤的发生。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也叫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 B 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其他部位,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能与其相应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

结构已经确定的抗原决定簇称为抗原表位。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先天、生来就有的,不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物质。

它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异免疫】机体后天得到的,针对的是某一特定的抗原物质。

比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晚,常在感染5-7 天后才起作用。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进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抗毒素】抗毒素实为抗外毒素的抗体,【免疫血清】含有外毒素的血清为免疫血清。

【被动免疫】用免疫应答的产物去免疫机体,使机体也得到这种特异免疫性。

【主动免疫】用抗原免疫机体,诱导机体得到这种特异免疫性。

补体】一种不耐热的物质与血清的溶菌能力有关,对抗体可起补充作用克隆清除】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发生应答的淋巴细胞克隆被清除【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也叫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程。

8.医学免疫学:专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免疫耐受。

4.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5.免疫功能: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的总称。

6.免疫:对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免疫力。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中枢免疫器官(处理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和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

4.M细胞: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无微绒毛,不能分泌消化液和黏液。

5.造血干细胞(H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体内血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

6.造血诱导微环境(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血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

7.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8.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免疫原性: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与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

获得免疫: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形成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具有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等作用。

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Td抗原刺激T细胞,T 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 细胞,通过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及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抗肿瘤、抗寄生虫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克隆选择:克隆选择学说,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是:①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②细胞受体和该细胞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半抗原+ 蛋白质→完全抗原三.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是抗原物质中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五.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后的学科重点。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

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Ig:即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Fab:免疫球蛋白(Ig)的抗原结合片断(Fab)。

相当于抗体分子的两个臂,由一个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结构域组成。

Fc:可结晶段,相当于Ig的CH2和CH3结构域,是Ig与效应分子或者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

(D)J rearrangement:(D)J重排重链基因两次重排中的第一次,D基因片段与Jh基因片段的重排连接,得到DJh基因片段。

补体活化途径:补体活化途径也称作补体系统。

补体的各成分,为抗原抗体复合体以及其他成分,离子等相继会合连锁被活化,结果引起免疫细胞溶解和免疫溶血,也就是细胞和细菌、红血球等的溶解或免疫粘着等许多免疫生物学现象。

溶膜复合物:即补体的膜攻击单位,可使细胞膜穿孔受损。

溶膜复合物的形成是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

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S蛋白:又称溶膜复合物抑制因子。

它是单链的糖蛋白,分子量83kDa,它能结合C5b,6,7复合物以阻止C5b67与细胞表面结合。

在液相中S蛋白能与C5b67的复合物继续结合C8成分成为SC5b,6,7,8,再结合一个C9成分成为SC5b,6,7,8,9复合物。

从而阻止C9分子多聚体在细胞膜上形成。

补体受体I型:是一种细胞膜整合糖蛋白,能特异的与某些补体片段结合。

功能至少有三方面:1.通过抑制C3转化酶活性调控补体的活化。

2.CR1是调节素,使血液中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到红细胞上,然后运往肝和脾,从而扩大了吞噬性白细胞的胞饮作用。

3.CR1是循环系统中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剂。

促衰变因子(DAF):具有促进C3转化酶衰变的活性的单糖链蛋白分子。

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的白细胞,主要指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NK细胞和NS细胞:NK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NS 细胞是指自然抑制细胞,能抑制多种免疫反应,但无抗原特异性,也无MHC限制。

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复合物,主要识别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整合素:整合素是细胞黏附分子,并起着信号转导作用。

归巢受体: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是指在淋巴细胞归巢过程中,淋巴细胞表面的能够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结合,定位淋巴细胞归巢组织的表面分子。

协同刺激和协同刺激因子:抗原非特异性信号即协同刺激。

协同刺激因子是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有关的分子,协同参与B细胞活化剂免疫应答的的一类分子: 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有CD40、CD80和CD86等,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Antiserum:既抗血清,指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

Recombinant antibody:重组抗体,随着对抗体结构和功能了解的深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对抗体进行人工基因重组,使工程化的抗体更适用诊断,研究和治疗等不同的目的。

重组抗体即为人工基因重组获得的抗体。

Hybridoma technique:杂交瘤技术即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又称单克隆抗体技术。

它是在体细胞融合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动物脾细胞融合,形成能分泌针对该抗原的均质的高特异性的抗体——单克隆抗体,这种技术通称为杂交瘤技术。

scFv:单链抗体由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通过15~20个氨基酸的短肽(linker)连接而成。

ELISA和Dot-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简写ELISA)指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表面,抗原与抗体反应后,将固相与液相分离除去游离的抗原或抗体,而结合的抗原或抗体被标记的酶仍保持活性,催化底物形成有色产物。

斑点酶免疫试验(Dot-ELISA)原理与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相同,只是把反应全部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而不是在聚苯乙烯酶标板上进行。

即把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都依次加到膜上,并依次逐一洗脱未反应物及封闭反应物以外的膜表面,最后显色反应是用另外一类酶底物,这类酶底物反应的产物是不溶于水的有色沉淀物。

根据膜上沉淀物颜色有无与深浅来判断反应的正负和量的多少。

斑点扫描仪也可以进行定量的测定。

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即Western Blot。

它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免疫遗传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

通过分析着色的位置和着色深度获得特定蛋白质在所分析的细胞或组织中表达情况的信息获得免疫性: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的抵抗性。

主动免疫:是指用抗原刺激一个个体而产生的免疫性,受到免疫的个体再遇到相同的抗原刺激便会做出强烈的免疫应答。

过继免疫:是指通过转移免疫的淋巴细胞到一个未免疫的个体,使其与供体具有相同特异的免疫学。

这里转移的T淋巴细胞是具有特异性的活性的淋巴细胞,包括记忆性淋巴细胞。

过继免疫也是被动的,但与被动免疫不同的是过继免疫转移免疫性是通过淋巴细胞而不是通过抗体。

被动免疫:是指把一种抗体人工转移给未受到该病毒侵染的个体,使该个体获得抗该病毒的能力,随着这些抗体在体内被代谢消失,免疫力也消失。

抗原呈递细胞:是指那些能表达MHC2类分子,并能将抗原加工呈递给免疫应答细胞的细胞。

主要有:单核细胞,各种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细胞及内皮细胞等。

内源性抗:指那些在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

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

)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负选择: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

突变的等位基因是有害的,在选择中处于劣势,因而在群体中被淘汰。

免疫耐受:是指抗原特异性的免疫不应答现象,是由于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功能缺失或死亡,导致机体对该抗原反应功能丧失或无应答,也可因免疫调节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细胞的抑制所引起。

Γ-干扰素:由143个氨基酸组成,糖蛋白,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四乘十的四次方。

细菌抗原:细菌虽然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但其抗原结构却相当复杂,因此应把细菌看成一个许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即细菌抗原。

细菌抗原可分为菌体抗原,带鞭毛菌的鞭毛抗原,有荚膜菌的荚膜抗原等。

病毒抗原:病毒本身就是一种抗原,或一种复杂的抗原混合物。

病毒抗原免疫原形强,能引起免疫应答。

病毒抗原主要分为与病毒有关的抗原和与细胞有关的抗原两大类。

属于前者的有病毒的功能性蛋白、结构蛋白和酶类,并有外部抗原和内部抗原之分;属于后者的有早期抗原、晚期抗原、免疫复合物真菌抗原:真菌既不产生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致病原因复杂。

真菌的细胞壁抗原主要由壳多糖和脂多糖等成分组成。

治疗性疫苗;是指有别于传统预防性疫苗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

它主要应用于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超敏反应等患者,发挥治疗疾病的功能,有时兼具预防作用。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花粉,动物皮屑,昆虫毒液以及各类食物是常见的变应原。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刺激的时候发生的一类特殊的免疫应答,这类应答引起组织损伤和免疫功能的紊乱。

超敏反应具有个体的特征,而且是机体在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才能发生。

速发型超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同样变应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其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亦快,通常不遗留组织损伤,其发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迟发型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刺激以后12个小时以上才发生的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细胞介导的,因此他不能通过血清在动物之间转移,而只能通过T淋巴细胞转移。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免疫细胞(活化的T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2:又称天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淋巴细胞成熟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