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七章肾脏的排泄

合集下载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CABEB ADEDB A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一、选择题1、原尿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葡萄糖含量 B.钾离子含量 C.蛋白质的含量 D.钠离子的含量2.“Cl-转移”指的是血浆中的Cl-与红细胞哪种离子交换()。

A.HCO B.H+ C.OH- D以上都不是。

3.狭盐性海水软骨鱼保持体内水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是()。

A.氧化三甲胺 B.尿素 C.氨 D.无机盐4.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出球小动脉血压5.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的直接调节者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B、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C、肾小球囊内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肾血浆流量6. 由肾小球滤过NaCl和水绝大部分在何处重吸收()。

A. 近球小管B. 远近球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粗段E. 髓袢升支细段7. 目前认为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A. 直接释放肾素颗粒,调节泌尿机能B. 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的血压变化C. 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D. 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E. 以上均不是8.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 全身动脉血压B. 肾动脉血压C. 入球小动脉血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E. 出球小动脉血压9. 毁损视上核后,动物的尿液将发生如下变化()。

A. 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B. 尿量减少,渗透压升高C. 尿量减少,渗透压降低D. 尿量增加,渗透压降低1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主要受( )的调节。

A. ADHB. 醛固酮C. 糖皮质激素D. 肾上腺素11.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 ADH分泌减少B. 醛固酮分泌减少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DACA DBCD12. 渗透性利尿是直接由于( )所致。

A. 滤过率增加 C.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13.淡水鱼与海水鱼比较,淡水鱼的特点是()A. 体液渗透压与外环境相同B. 肾小球缺乏C. 肾的重吸收作用弱D. 肾小体数目多E. 小管液中含有大量无机盐。

动物生理学--泌尿--章节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泌尿--章节知识点

第七章泌尿附皮肤生理【目的要求】1.复习肾脏组织结构2.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3.了解排泄对维持机体稳态的意义4.自学皮肤的基本生理机能【讲授重点】1.尿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2.尿生成的调节方式【学习难点】尿浓缩和稀释的机制【课时】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一、肾脏的解剖特点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nephron)。

肾单位与集合管(collection duct)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但在功能上与肾单位密切相关。

(一)肾单位1.肾单位的组成(1)肾小体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球囊。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其其端分别和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

肾球囊为肾小球的包囊。

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两层上皮之间形成肾囊腔。

(2)肾小管肾小管起于肾球囊腔,止于集合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2.肾单位的分类(1)皮质肾单位主要位于皮质浅表部位,它的肾小球较小,髓袢短,一般只伸入髓质外带,甚至达不到髓质。

(2)髓旁肾单位集中分布于皮质较深处靠近髓质部位,它的肾小球较大,髓袢较长,可深入到髓质内带。

(二)肾小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肾小球旁复合体)1.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s)位于近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内含有肾素的分泌颗粒。

当血流量减少时,可分泌肾素。

2.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3.致密斑(macula densa)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可感受小管液中Na+的含量,并与间质细胞共同参与调节近球细胞对肾素的释放。

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一)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1.直接来自腹主动脉,血压高、流量大,分布不均匀。

2.两套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重吸收作用。

7-0肾脏排泄生理

7-0肾脏排泄生理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滤过分数。 可用下式表示:滤过分数=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125ml/min ,肾血浆流量为 660ml/min , 则滤过分数为: 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25/660×100%=19%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系
3.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PUF)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微穿刺法测的大鼠肾小球有关压力值(mmHg)如下:
滤过平衡:指有效滤过压为零时滤过停止的状态。 有效滤过长度/面积:指从入球小动脉端到滤过平衡点 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长度/面积。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系
3.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蛋白质:
● 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 滤过膜的组成 ⑴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有大量的圆形小孔,称 为窗孔,直径为50~100nm。 ⑵ 基膜层:厚约300nm,是由水合凝胶所构成的微 纤维网,其上有4~8nm的多角形网孔,是主要屏障。 ⑶ 肾小囊上皮细胞层:足突之间的裂隙称为裂孔, 裂孔上有一层滤过裂孔膜,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 电学屏障作用:肾小球滤过膜的各层表面都覆盖 有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层,能阻止带负电荷的较大分 子通过,该现象称电学屏障作用。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系
3.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尿液形成的概述
◆ 有关滤过的专业名词 ⑴ 滤过率(GFR) ( GFR = Kf × PUF) 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也就是每分 钟生成原尿125ml,由此推算每天生成原尿为180 L。 ⑵ 滤过分数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系
3.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小结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肾脏的排泄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肾脏的排泄

③ “U”形直小血管 即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小 动脉,到髓质后分成两 支,一支围绕肾小管和 集合管形成第二套毛细 血管网,另一支形成细 长“U”形直小血管,它 平行于髓袢细段和集合 管,对于保持髓质的渗 透压梯度,从而对尿的 浓缩也有重要意义。
2、 ※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血流量一般指皮质血流量而言。 ①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当动脉血压变化于 80-180 mmHg(10.7~24.0KPa) 时,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而 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皮肤及汗腺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化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
一方面是肾以泌尿方式排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也大;另一方面是肾可以通过
改变尿的质与量,以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肾脏的功能:排泄和内分泌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一分钟)内
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肾血浆流量:单位时间里(一分钟)流经两侧
肾的血浆量。
滤过分数 =
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浆流量
按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算,滤过分数为: 125/660 100%=19%。它表明流过肾脏的血 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腔,形成超 滤液,其余4/5从出球小动脉流走。
近球小体


交感神经
丰富

肾素含量


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两类肾单位示意图
3、肾小球旁器(近球小体)
由三类特殊细胞群组成。

—肾脏的排泄PPT课件

—肾脏的排泄PPT课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紧密连接较紧密,回漏量较近端小管少, 使Na+浓度管外高于管内。 此部位重吸收Na+集合管Na+的重吸收
部 位 重吸收量
机制
特点
近曲 小管
髓袢 升支细段
和粗段
远曲小管 集合管
65-70% 25-30%
10%
管腔膜Na+-X偶联转运, ①定比重吸收
同时是一种较为敏感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血管 容量和压力的变化。当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血压降低时, 可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
2.致密斑
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当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小 管液流量减少时,致密斑将感受的信息传递给球旁细 胞,使球旁细胞的肾素分泌增加。
第11页/共82页
二、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24=180L/d
终尿量 =1~2L/d (重吸收)
血浆、原尿和终尿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蛋白质 葡萄糖
Na+
Cl-
K+
尿酸 尿素 肌酐

900
80 1
3.3 3.7 0.2 0.02 0.3 0.01 0.001
980
0.3 1
3.3 3.7 0.2 0.02 0.3 0.01 0.001
3.肾小囊上皮细胞层:足突之间的裂隙称为裂孔, 裂孔上有一层滤过裂孔膜,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
电学屏障作用:肾小球滤过膜的各层表面都覆盖有 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层,能阻止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 通过,该现象称电学屏障作用。
第23页/共82页
滤过屏障——滤过膜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阴 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生理学:肾排泄概述课件

生理学:肾排泄概述课件
代谢组学研究
通过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药 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药物肾排泄研究提供 重要信息。
2023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肾排泄机制复杂性
肾排泄涉及多个生理过程和机制,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 和分泌等,其复杂性使得对肾排泄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具有挑战性。
细胞实验结果分析
03
通过对细胞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药物在肾细胞中的代
谢规律及影响因素。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肾排泄中应用
基因表达分析
利用PCR、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肾组织中与药物代谢和 排泄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揭示药物肾排泄的 调控机制。
蛋白质组学研究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和鉴定肾组织或细胞中与药物 代谢和排泄相关的蛋白质,进一步解析药物肾排泄的分子 机制。
2023
PART 04
常见疾病中肾排泄异常表 现与处理措施
REPORTING
急性肾小球肾炎中肾排泄异常
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率下 降,导致水、电解质和代谢废物排泄 减少,出现水肿、高血压、血尿和蛋 白尿等症状。
处理措施
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关键是控制感 染、减轻肾脏负担、促进肾功能恢复 。具体措施包括卧床休息、低盐饮食 、利尿、降压等对症治疗,以及针对 病因的抗感染治疗。

尿糖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若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可能提
示糖尿病或肾小管功能受损。
酮体
是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分解的中 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 丁酸和丙酮。酮体检测有助于诊 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性疾

生理学考研肾的排泄机能(ppt)

生理学考研肾的排泄机能(ppt)
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维生素 D3等
第二节:尿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 1、 肾小球滤过作用 2 、肾小管(包括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 、肾小管(包括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 肾的结构特点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形成尿的基本结构是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3、 HCO3+的重吸收 以CO2的形式进行,同时分泌H
4、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继发性主动转运
400 200
200 400 血糖浓度 mg/100ml
(二)髓袢
Na+、K+、Cl-的联合转运
(三)远球小管和集合管
1 Na+的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2 K +的分泌 顺着Na+吸收形成的电化学梯度进入小管液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尿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 透压相对比而确定的。如果机体缺水,尿的渗透 压比血浆高,称为高渗尿,即尿被浓缩;反之, 如果机体水过剩,尿的渗透压比血浆的低,即尿 被稀释。
(一)髓袢逆流倍增机制及髓质高渗 剃度的形成
髓袢降支与升支的特点: 1、降支与升支之间有组织间液 2、升支细段和粗段管壁对水不通透 3、升支细段能主动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 4、降支可自由通透水 5、从皮质到髓质的组织间液渗透浓度逐渐增加
(2)肾小球滤过膜 1 通透性 2 面积
(3)肾血流量的改变
第三节 肾小球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 分泌机能
一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的方式 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二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功 能
(一)近球小管
1、 Na+的重吸收(带动氯离子) 泵-漏模式

动物生理学 第7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图文

动物生理学 第7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图文

2)囊内压: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 3)血浆胶体渗透压:
快速大量静脉 注射生理盐水
血浆 胶渗压
有效 率过压
尿量
(3)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
只有从入球小动脉端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 滤过作用。滤过平衡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 有效滤过面积就越小,肾小球滤过率就低。
肾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 过平衡就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 滤过率将随之增加。
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
体内的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经血液 循环由相应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 呼吸器官:CO2 、 H2O ➢ 大肠:胆色素、无机盐 ➢ 皮肤:水、汗腺分泌 ➢ 肾脏:尿液
第1节 肾脏结构特点及血液循环 第2节 尿的生成 第3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4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比较尿液形成与组织液的形成
*组织液的生成和影响因素: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 + 组织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静压力)。
有效滤过压>0时则有组织液生成, 否则组织液被重吸收。
3.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 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收集多个肾单位远曲小管的尿液,
将尿液输送至肾盂。
二、肾血液循环特点
1. 肾的血供特点
① 血液供应极丰富:1200ml/min 占心输出量的1/5-1/4 左右。
② 血液分布不均: 皮质 94%;外髓 5-6%;内髓 1%
③ 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肾动脉
肾静脉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课件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课件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生理学肾泄皮质肾单位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组成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作用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的含量变化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流经肾皮质部位血流量大1200ml自身调节肾血流量肾血浆流在肾动脉血压107240kpa范围内变动时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肾血流量能维持相对稳定
止。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二)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生理情况下较为稳定;但病理条件下可变,导致 尿液的数量和成分改变。
(三)肾血浆流量

其它因素不变,肾血流量与滤过率呈正比。 临床上,由静脉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和5%葡萄 糖溶液期间,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 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变慢,产生滤过作 用的毛细血管长度延长,滤过率增加。


组成(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间层是基 膜;外层是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机械屏障(有效半径 2.0 ≤4.2nm) 电学屏障 物质带负电不易通过
因此,对血浆中物质的滤过具有高度选择性。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毛细 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实验证明入球端与出球端 血压几乎相同,并且肾小囊 内压恒定。 在滤过过程中,(其它因 素不变)有效滤过压的数值 变化主要取决于血浆胶体渗 一旦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 透压的变化。 达到某一数值时,滤过就停
(三)分泌K+



尿中K+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机制:依赖于钠泵活动和Na+的重吸收 方式: Na+-K+交换 意义:维持体内K+的动态平衡(临床上胃肠 手术后常有见尿补钾的要求)

人体与动物生理学 【第七章 排泄系统】

人体与动物生理学 【第七章 排泄系统】
• 逆流倍增作用:
• 逆流倍增作用结果:在髓袢的升支和降支以及周围的组织间液中形成 渗透压差,越靠近皮质部渗透压越低,越靠近内髓部渗透压越高。
逆流交换作用(渗透压的维持)
逆流交换作用: 溶质从组织间液—直小血管降支—升支— 组织间液这一短途循环。 水运回体循环,同时带走了溶
质,这样肾髓质的高渗的渗 透压梯度就得以保持稳定。
0.004 0.03 0.004 0.001 0.0001
• 1.1 滤过作用的影响因素:
• 滤过膜包括三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基膜、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
•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 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成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Na+ K+ Cl- H2PO4-、HPO42- 尿素 尿酸 肌酐 氨
尿浓缩示意图
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凡影响肾小管逆流倍增机制和直小血管逆 流交换机制的因素,都将影响尿的浓缩和 稀释。
例如,利尿药速尿和利尿酸,病变,抗生素, 营养。
第四节 排尿活动及其调节
• 一、膀胱贮尿和生理性容量 • 二、神经支配 • 三、排尿反射
一、膀胱贮尿和生理性容量
膀胱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其平滑肌纤 维的紧张性,使容积随尿量的增多而增大,而其 内压却无较大变化的现象。 100—150毫升,充盈; 150—200毫升,尿意; 250——450毫升,排尿活动。 • >450毫升,疼痛。
400.0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2.1 钠的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把小管腔内 的某些物质逆浓度差以及电位差转运到小管外进入组织液的过程。
• 2.2 葡萄糖的重吸收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07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07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三 鱼类的肾脏
胚胎期:前肾;
成体:中肾。鱼类的中肾块状,无髓质和皮质 之分。有泌尿和渗透调节作用的是肾的后部。
硬骨鱼类的肾小管较简单,典型的肾小管可分 为颈节、近节、远节和集合管等部分。许多集 合管最后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汇合形成 膀胱,从膀胱发出的管开口于泄殖孔。
四 尿的理化性质
尿液的成分中,主要是水分。占95%以上,其 它为固体物,固体物中又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 物两大类。哺乳动物尿中有机物绝大部分是肌 酸酐、尿酸、马尿酸、尿色素等。无机盐中以 氯化钠为最多,其余有硫酸盐、铵等。
体液因素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促 进肾血管收缩的主要激素。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1.自身调节(P218-219)
(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P219):小管液的溶质 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致使尿量增多(渗透性利尿);
(2)球管平衡(P219):肾小管重吸收率与肾小 球滤过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二)排泄的途径
1.呼吸器官(肺、鳃):氨、二氧化碳和某些离 子;
2.消化道:胆色素;一些无机盐,如Ca2+、Mg2+、 硫酸盐等;
3.皮肤:主要为水分及多种盐分; 4.肾:尿,可根据机体情况调节尿的质和量。
二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P205-207)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肾单位。一般结构: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 小球和包围肾小球的肾小囊组成;肾小管由近 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
各种鱼类适应外界环境渗透压变化的能力差别 很大,有些鱼类只能适应极小范围内(狭盐性 鱼类,P228),而有些鱼类能适应很大盐度范 围(广盐性鱼类,P228)。
一 狭盐性鱼类

肾的排泄功能(生理学课件)

肾的排泄功能(生理学课件)

组织液
K+ Na+
毛细血管
Na+-H+交换、Na+-K+交换呈竞争性抑制( Na+依赖性)。
为什么? 酸中毒的病人常伴有高血K+, 高血K+的病人常伴有酸中毒。
酸中毒时,Na+-H+交换增强 ,Na+-K+交换减弱,主细胞分 泌的K+不能被及时的分泌到小管液里,使血液中K+升高,高 钾血症。
全部的葡萄糖、90%的HCO36水5%~70%的Na+、Cl-、K+ 和 大部分Ca2+、Mg2+,部分硫酸 盐、磷酸盐、尿素和尿酸
思政目标:
珍爱生命,回报母爱。
Part1 教学难重点
重点: 重点: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和动力;肾
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 难点: 肾血循环的特点。
Part2
一、肾的结构特点
知识讲解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肾小管 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180.0L
排出量 (g/d) 5.3 2.3 9.0 0.1 1.8 30.0 0.75 2.25 0.6
0 0 1.5l
重吸收率 (%) 99 94 99 99 67 45 79 0 0 100 100 99
滤过基本条件: ①结构基础:半透膜。 ②膜两侧必须存在滤过压。 ③足够的血浆流量。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 泌作用
目录
1
教学目标及难重点
2
知识讲解
3
小组互动汇总
4
案例分析

动物生理学肾与排泄

动物生理学肾与排泄
动物生理学肾与排泄
第5页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浆成份向肾小囊腔滤过—尿生成第一步
囊内液就是血浆超滤液, 实际上是去蛋白质血浆。 (图)
影响滤过原因
1.肾小球滤过作用动力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平均为45mmHg,囊内压约10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 在入球小动脉处(20mmHg) 出球小动脉处(35mmHg) (图)
升支粗段: 将Na+、Cl-和K+从管腔重吸收转运到细胞间隙,但对水通透性很低。 1Na+-2Cl--1K+协同转运体,Na+顺浓度梯度扩散进入细胞释放势能驱动 Cl-和K+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图) 大约有25%滤过Na+、Cl-和K+是在升支粗段被重吸收。 升支粗段含有很厚上皮细胞,细胞基底侧膜(浆膜)上含有丰富钠钾泵。
2.H+分泌与HCO3-重吸收 (Fig. )肾小管细胞面向管腔膜上有Na+-H+协同转运系统。 H+由细胞内分泌到小管液中。 Na+进入细胞后被钠钾泵泵到间隙。
肾小管重吸收HCO3-是以CO2形式, 而不是直接以HCO3-形式进行。
H+被分泌进入管腔即与HCO3-形成H2CO3, 再分解成CO2和H2O。
肾血流量本身调整: 在体内平均动脉压在80-180 mmHg范围变动时,肾血流量基础稳定不变。 (图) 肾脏小动脉血管平滑肌肌源机制: 当动脉压降低时,肾脏入球小动脉血管平滑肌所受牵张减低,平滑肌就舒张,从而入球小动脉阻力降低。
肾小球毛细血管(第一次毛细血管网)、 管周毛细血管( 第二次毛细血管网 ) 直小血管
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侧胞浆囊泡内有水孔蛋白AQP-2, 而在基底侧膜有AQP-3和AQP-4。 AQP-2是ADH诱导水通道, ADH可使这些囊泡插入上皮细胞顶端膜, 形成跨膜水通道。假如再撤除ADH, 则顶端膜上AQP-2囊泡又能够经过入胞方式进入胞浆, 顶端膜对水通透性就显著降低。进入集合管上皮细胞水, 可经过基底侧膜上AQP-3和AQP-4进入细胞间隙而被毛细血管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 肾小管
是一弯曲细管,起于肾球囊腔,止于集合管,全长可 分三段,开始部分为近球小管,盘曲行走于肾小体附 近;接着从皮质下行直入髓质,这时管腔粗大,称为 髓袢降支粗段,再往下管腔变细,称为降支细段,底 部在髓质内形成“U”形弯曲,然后向皮质部折返,形成 升支细段,在往上管径变粗,并延伸到肾小体附近, 称为髓拌升支粗段,最后移行为远曲小管,其末端与 集合管相连接。 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合称为近球小管;远曲小管 与髓袢升支粗段合称为远球小管。
失血——少尿、无尿
Ⅱ. 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相对恒定,对肾小球 滤过率影响不大。若因某些疾病使血浆蛋白的浓度明 显降低,或由静脉快速大量输入生理盐水,血浆蛋白 被稀释,可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因而有效滤过压 升高,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肾病、输液——尿量 Ⅲ. 囊内压 正常情况囊内压也比较稳定。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 物压迫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时,可导致肾盂内 压升高,肾小囊内压也将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 小球滤过率减小。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一分钟)内
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肾血浆流量:单位时间里(一分钟)流经两侧
肾的血浆量。
滤过分数 =
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浆流量
按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算,滤过分数为: 125/660 100%=19%。它表明流过肾脏的血 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腔,形成超 滤液,其余4/5从出球小动脉流走。
第二节 尿的生成(尿来源于血浆)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肾小球 毛细血管


溶 质
超滤
肾小管


重吸收

溶质和水
分泌
毛细血管
尿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 的一部分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分子量较小的 少量蛋白质)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 液或称原尿。 原尿与血浆的区别: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②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20+10) =15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35+10) = 0mmHg
= 0无滤液生 成
特点: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 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
Ⅰ.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正常情况,通过肾自身调节作用,使肾血流量与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保持基本稳定状态,滤过率 无明显改变。一旦当全身动脉血压下降过多时,E 释放增多,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肾小球 血流量减少,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于是滤 过压下降,导致少尿或无尿。
从量上看,终尿的量仅 占原尿量的1%;从成 分上看,有的可全部被 重吸收(如葡萄糖),有 的被部分重吸收(如Na+、 K+等),有的则完全不 被吸收(如肌酐)。肾小 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 的不同程度重吸收的这 种过程,称为选择性重 吸收。
完全不被吸收 如肌酐
部分重吸收 如Na+、K+,尿素
全部重吸收, 如葡萄糖、氨基酸
•② 集合管
•集合管并不包括在肾单位中,但其功能与肾单 位密切相关。对浓缩尿和稀释,尿的形成起着重 要作用。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管都汇集于一条 集合管。许多集合管汇合于肾盏,由此入肾盂, 再经输尿管而入膀胱。
2、 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① 皮质肾单位
位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肾小球体积较小,入球小 动脉口径>出球小动脉,髓襻短只达外髓质层,甚至 不到髓质。占肾单位总数的85%-90%,主要与尿生成 有关。 ② 髓旁肾单位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皮肤及汗腺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化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
一方面是肾以泌尿方式排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也大;另一方面是肾可以通过
改变尿的质与量,以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肾脏的功能:排泄和内分泌
⑴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屏障) 滤过液从肾小球毛细血管进入肾球囊腔,需穿越滤 过膜,它有三层膜构成。 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层,上面有许多直径50~ 100μm的小窗孔; 中间层是非细胞性的基膜,是一种微纤维网(有 4~8nm的多角形网孔); 外层是肾小囊的上皮细胞层,其细胞表面有足状突 起并交错形成裂隙称为足细胞。裂隙上有一层滤过 裂隙膜,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对大分子物质 的滤过起到机械屏障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⑶ ※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①.滤过膜
a、通透性
正常时通透性保持稳定。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带 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致使带负电荷的血浆 蛋白滤过量明显增加,出现蛋白尿。 有些肾脏疾病使机械屏障作用减弱,正常时不能滤 过的物质如红细胞被滤出,出现血尿。
b、面积
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1.5m2,有利于 血浆虑过。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 或阻塞→滤过面积↓→GFR↓→尿量↓
⑴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的方式 主动重转运和被动转运
① 主动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依据自身代谢活动所产生的 能量,将小管液中某些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转运到细胞 外组织间液中去的过程,称为主动重吸收。葡萄糖、 Aa 、Vit 、 Na+ 、Ca2+ 、K+ 、 PO43+ 、尿酸根离子 等均以此种方式。 ② 被动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依靠物理和化学机制,顺 着电化学梯度将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转运到细胞外 组织间液的过程。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机制:
肌源学说,即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的紧张性能 随血压变化而发生舒缩反应:当血压↑,平滑肌紧 张性↑,口径↓,血流阻力↑,肾小体内血流量并 不增多
生理意义:使肾血流量与泌尿机能相适应,使GFR 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改变,有利于维持肾小球滤过率 的相对稳定。
②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Ⅰ. 神经调节
③ “U”形直小血管 即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小 动脉,到髓质后分成两 支,一支围绕肾小管和 集合管形成第二套毛细 血管网,另一支形成细 长“U”形直小血管,它 平行于髓袢细段和集合 管,对于保持髓质的渗 透压梯度,从而对尿的 浓缩也有重要意义。
2、 ※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血流量一般指皮质血流量而言。 ①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当动脉血压变化于 80-180 mmHg(10.7~24.0KPa) 时,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而 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分布
外皮质层和中皮质 层
内皮质层
数量
多,占85%~90%
少,占10%~15%
肾小球体积
体积小
体积大
血管口径
入球小动脉口径> 入球小动脉口径≤
出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第二次毛细血管网
分布在皮质部分的肾 小管周围
不仅分布在邻近的 近曲或远曲小管,还 形成直小血管
髓袢
短,只达外髓质层
长,深入到内髓质 层
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肾小球滤过液(原尿)进入肾小管称为小管液,小
管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形成 终尿经输尿管进入膀胱。 重吸收是指小管液在肾小管系统和集合管流动过程 中,绝大部分的水和某些有用物质,被小管上皮细 胞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分泌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壁细胞将本身代谢产物 或血液中的物质释放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在三层膜上都覆盖着带负电的糖蛋白,能阻止带负 电的物质通过,起到电化学屏障作用。
滤过膜结构
滤过膜对血浆中物质滤过的通透性取决于物质分 子半径的大小及所带电荷的正负。
⑵ 有效滤过压 (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
渗透压+肾球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滤过作用的唯一动力。 通常肾血流量大,能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一定高度,就会 不断地有滤液生成。在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有超 滤液的生成。随着水分子和晶体物质不断滤出,血浆蛋白质浓 度相对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有效滤过压则逐渐降 低,在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降至零(不会为负值),就达 到滤过平衡,滤过停止。
球外 系膜 细胞
出球小动脉
致密斑
入球小动脉
近球细胞
二. 肾脏血液循环 1、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① 血流量很大 1200ml/min,占心输出量的1/5 - 1/4。 ② 两套毛细血管网的血压差异大 来自肾动脉的血液,先后要生成两套毛细血管 网之后,才逐渐汇合成肾静脉离开肾脏。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第七章 肾脏的 排泄功能
肾 结 构 示 意 图
第一节 概 述
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
质,经过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未被吸收的食物
残渣由大肠排出体外的过程不属于排泄。 排泄的途径: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交感神经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常见于情绪高度紧张、剧烈运动、疼痛等情况下。 Ⅱ. 体液调节
E、NE、血管紧张 素II、血管升压素
Ach、NO、 前列腺素(PG)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肾血管扩张 肾血流量
生理意义:通常情况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靠自 身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 紧急情况下,如大失血、中毒性休克、缺O2等机体处于应急状态时,通 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以适应全身血液重新分配的需要,首先保证脑、心 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