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卷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建设道路(教案)(1)1.doc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建设道路(教案)(1)1.doc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1)1第四单元小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目标】能复述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功探索与失误的基本史实;能复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能分析其原因和历史意义;能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重、难点】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难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失误;“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PPT【教学方法】讲述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知识整合一、知识网络二、综合提升1、过渡时期:1)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集中发展重工业是发展生产力的内容,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的表现。

A、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注意协调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B、计划具有指导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A、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B、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此被比喻为“一体两翼”。

2、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年探索中的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A、建国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2)经验教训:A、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B、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高二会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二会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②具体措施:
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机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知识清单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考点6:识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对外开放格局 8、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的初步形成
√ √
知识清单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1: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1)时间: 1953年开始(1953—1957年)
(2)成就 ①发展生产力: 一批重点工业先后建成投产。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变革生产关系: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任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基本建立。 (3)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考点2:理解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建立;
2、时间: 1956年
3、主要 ①主要 内容: 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 农业国 变为 任务: 先进的 工业国 。
4、评价: 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知识结构:
过渡时期
(起步) (1949-1956年)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了解“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⑴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社建与社改造并举)。

3、重心:东北地区4、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5、成就:超额完成。

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②政策:和平赎买(创举)(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易混(错)警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了解中共八大(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时间:1956年秋(3)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时间:1958年(2)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3)表现: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农业上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纵观历史二、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一)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1949年——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意义:为国家开展创造了条件。

2、1953年——1956年,一五计划(1)前提:、(2)内容:“一化三改”A. “一化”:。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B. “三改”:国家对、、进行改造。

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二)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在八大会议中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2、“左”倾错误出现(1)表现:A.指导思想:1958“鼓足干劲、。

B.生产力的冒进:(1958C.生产关系的冒进:(1959(2)危害: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B.1959年——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错误。

(2)方针政策:“、、、”。

(3)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年、年,、分别主持中央正常工作,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

(四)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内容、意义)(1)时间:(2)内容:(3)意义:(一个转折两个起点)2、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措施:对内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

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2.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

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①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①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①“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3.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是“大跃进”运动,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5.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次讲话精神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6.分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新中国完成土地改革D.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7.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单元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单元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课件

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 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 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责任制)
的决定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 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 式,实行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推 动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
12
合作探究三: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背景 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 实行的
★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经济
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3)必须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4)要坚持民主集中
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11
分析背景
反思影响
识记过程
3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 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
夯实基础(自主学习、重点突破、知识体系)
●请同学们阅读必修二第七元(62-------91页)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填空)
参考答案
<一>.新中国成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 1953年到1956年;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赎买的政策。<二>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八字方针。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十年文革:

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

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

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13节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试说明】(1)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复习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考点梳理】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 •背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态。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新确立 _________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

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

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②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A、时间:1956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

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3、教师对学生的疑惑点、本课重难点精讲、细讲。
4、学生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并展示讨论结果,最后老师总结。
5、利用本课测评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6、学生自己总结在本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课件图片导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目内容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第一段)回答: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自主阅读课本第二目及学思之窗,完成下列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第三目内容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习题含解析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习题含解析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

”这里描述的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只是获得对土地的经营权和支配权,故选D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因此排除A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把农民的个体经济变成集体经济,B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下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没有分开,故排除C项。

2.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记者去山东烟台农村采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不要一刀切地搞分户承包,要在集体组织下搞汽车运输队、海滩养殖队、城市建筑队……去挣钱。

”这说明( )A.分户承包已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B.分户承包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农民呼唤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D.中国农民无法理解联产承包的优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农民要求进行多种经营,进一步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3.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

其目的是( )A.确立市场经济体制B.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促进多种所有制发展1992年提出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可知,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1992年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该措施并未触及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

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问题思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 “ 一五” 计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并分析这 一特点的成因。 提示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
提示
2.三大改造 史料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 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思维点拨 易混易错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 文化大革命 ”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 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规章制度 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 “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 苏局面。
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提示
史论总结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 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 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 帝国主义 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 搜刮,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 工农业 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 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新人教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巩固B.曲折探索C.改革创新D.盛世华章,故A项错误;由材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可知有成功有失败,在曲折中前行,故B项正确;改革创新是在1978年以后,故C项错误;盛世华章是在21世纪,故D项错误。

2.1953年11月,我国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1954年9月开始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

这种统购统销政策( )A.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B.遏制了不法商人的投机行为C.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D.暂时缓解了供求之间的矛盾,基本产品匮乏的情况下实行的,它暂时解决了供求之间的矛盾,稳定了物价,对保障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改造,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可知,通过土地入股等手段,开展农业合作化,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故D项错误。

4.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长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 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C.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年,国家正在大力开展“一五”计划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工业建设不断发展,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部门的职工不断增加。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纵观历史二、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一) 1949 年—— 1956 年,过渡时期1、 1949 年—— 1952 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意义:为国家开展创造了条件。

2、 1953 年—— 1956 年,一五计划(1)前提:、(2)内容:“一化三改”A.“一化”:。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B.“三改”:国家对、、进行改造。

意义: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二) 1956 年—— 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1、中共八大(1956 年)( 1)内容:在八大会议中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2、“左”倾错误出现( 1)表现:A. 指导思想: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生产力的冒进:(1958 年)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C.生产关系的冒进:( 1959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2)危害: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B. 1959 年—— 1961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 60 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错误。

(2)方针政策:“、、、”。

( 3)结果: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 1966 年—— 1976 年,“文革”时期1966 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右面的老照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

它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公布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城乡手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人民公社和经济大跃进运动4.右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

其中引起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C.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5.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次会议召开于( )。

A. 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6年6.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7.右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 )。

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梳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 了解“一五”计划 (19531957年)(1) 目的: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一化三改造)(3)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以重工业为主)。

(4)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 理解三大改造(1) 含义:国家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2) 方针:农业、手工业组成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3) 意义: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 了解中共八大(1) 概况: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2)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 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1.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 1978年12月,北京。

(2) 内容:①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

③实行改革开放(首创)。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束缚)、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重难点知识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重难点知识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重难点知识解析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3、三大改造;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重难点解析】1、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一五计划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历史因素:近代重工业基础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现实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苏联经验:苏联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经济体制改革(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2、意义: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1)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2)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改革;(1)原则: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2)第一阶段:1984年~1992年(政策性调整阶段)——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弊端表现: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危害: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春联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

下列春联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气象的是()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 “一五”计划指方向,举国欢腾建设忙C.总路线大放光芒,赶越英美指日可待D.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2.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

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

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C.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3.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

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

这是因为二者都()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4.阅读下图(单位:亿美元),该图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中国()A.向外商全方位开放市场B.成为外资信赖的投资市场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萎缩5.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存在着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它们指的是()A.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B.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C.大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D.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6.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据此推断这三年是()A. 1949—1951年B. 1957—1959年C. 1967—1969年D. 1978—1980年7.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

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B.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C.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D.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8.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A.管理体制的转变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C.对外政策的转变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9.从1978年10月起,四川重庆钢铁公司等6家企业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到1979年底,全国企业扩权试点达到4200家,到1980年又发展到6600家,占预算内全国国营工业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60%和利润的70%。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改革后这些企业不再是国营企业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改革提供了支持C.城市改革由试点企业逐步扩展D.很多企业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持观望态度10.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我们的经济改革“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

下列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理解,正确的有()①两者主要目的分别是改善国际关系与发展国内经济①两者都起到了开拓市场、助推经济的作用①“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①两者都具有经济体制改革性质A. ①①B. 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1.历史学家金冲及教授认为:“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B.国民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C.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我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12.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 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C. “文化大革命”初期D. 20世纪70年代末13.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4.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特殊”“新式”是指()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形成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5.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6.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

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最先突破这一“禁区”的是()A.安徽省B.广东省C.江苏省D.福建省17.“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8.1959年,有封广东寄往海外的信件中说:“人们为了接近饭桶而争先恐后,而米饭永远不够。

每个人的处境都是相同的。

……既买不到蔬菜,也买不到鱼和肉,这些东西只有持诊断证明的病人才准许买。

”此现象说明了()A.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造成食品和粮食奇缺B. “大跃进”忽视了以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C.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纠正农村工作“左”倾时又犯了右倾错误19.有材料证明:1955年春,各地纷纷反映“闹粮荒”,许多地方发生大批出卖耕畜、滥宰耕畜、杀羊、砍树等现象。

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 “一五”计划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20.在现代中国的经济特区中,最为靠近台湾,并期望能够吸引台资入驻的是()A.厦门B.海南C.深圳D.珠海21.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它()A.颂扬“一五”计划时期重工业的巨大成就B.反映了“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C.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22.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

这反映出()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也是对外贸易增长的过程,我国在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

观察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980—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总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①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①我国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经济战略①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24.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25.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

”其中“转换阶段”包括()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初步建立市场经济①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①启动城市经济改革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1953年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充分体现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我国也只有建立了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农业获得为发展和改造所必需的装备,才能自己制造火车头、钢轨、货客运汽车、远洋轮船和飞机;才能自己制造轻工业的精密机器,扩大和建立新的轻工业;才能生产农业机器和化肥,改造古老的农业;才能建立现代国防工业,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辱。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指出:“有了头年的计划,又要有第二年的计划;有了年度的计划,又要有季度的计划;有了季度的计划,还要有月计划。

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要解决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

计划常常要修改,就是因为新的不平衡的情况又出来了。

”“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

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

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

”材料三宣传画和报纸——时代的脚印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扼要分析“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2)材料二中关于编制经济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问题,毛泽东有何见解?(3)材料三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是否遵循了材料二中所提及的原则?为什么?28.材料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注:图片中三类企业的比重变化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变化和所有制转变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