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有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心得。
首先,王阳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知识惟独通过实践才干真正得到验证和应用。
这与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惟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才干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在道德感和良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内在的道德准则和良知,惟独通过不断修炼和实践,才干发现和发扬自己的良知。
这与现代社会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相呼应。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良知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和自我调整,我努力培养自己的良知,以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合作和匡助,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要求相契合。
在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努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合作和交流,实现共同的目标。
最后,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
他认为,惟独通过不断修炼和实践,才干使自己的良知得到完善和发展。
这与现代社会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要求相契合。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惟独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才干不断提高自己的良知水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通过阅读王阳明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心得。
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篇1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
《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当你事业和生活跌落低谷时,读读王阳明的故事你就会不再感叹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针,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候,看看《知行合一》,你会找到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写王阳明传奇一身的故事。
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官,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王先生都是在朝廷无计可施的时候,用了极少的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平定内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立了这样的奇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加封。
对于这样不公的际遇,他从未抱怨一句,更没有因此消沉。
这正是心学的力量,是王阳明的大德:只坚持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情,其他的与我无关。
读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力之巅。
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髓,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
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横行,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
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
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
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
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
(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2《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师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在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中,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知行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一理念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对知行合一心得的几点体会:一、知行合一,理论指导实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操作是关键。
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课堂上,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讲解历史知识时,我会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感受历史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三、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四、知行合一,提升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践行知行合一,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反思、总结,努力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知行合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我在践行知行合一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1.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知行合一》后,我深受启示并对其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以及对我个人的启示。
一、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不能脱离实际而空谈理论。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是指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惟独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知识惟独在实践中才干得到验证和应用,惟独通过实践才干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1. 实践中的思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量和总结,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 实践中的反思:在实践结束后,我们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理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从中获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动方式。
3. 实践中的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灵便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四、对我个人的启示《知行合一》给了我不少启示和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将其付诸实践。
惟独在实践中,我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我明白了实践中的思量和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思量和反思,我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行动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我深刻体味到实践中的调整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灵便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总结起来,《知行合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教会了我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不断思量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以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心学为基础,探讨了人的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该书,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付诸实践,是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只有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使其产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具体实践方法。
他认为,要实现知行合一,首先要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其次,要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的行动与知识相一致。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动。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些实践方法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让我明确了实现知行合一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其认知和行为的根本因素。
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心性,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首先要从内心开始,修养好自己的心性,使其与知识和行动相一致。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要实现知行合一,我们需要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并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动。
此外,修养好自己的心性也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前提。
这些心得体会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将对我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阅读《知行合一》让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和研究,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只有将其运用于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这与我之前的学习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往我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我意识到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其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自觉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与传统的命运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传统观念中,人的命运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个人的努力和改变被忽视。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行动,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还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这与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我意识到道德修养是人生的根本,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还强调了内省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这与现代社会中追求外在成功和表面光鲜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的成长和修养,只注重外在的表现和成功。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自我审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内省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推荐1九篇
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推荐1九篇篇1: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现在“知行合一”已经成了流行语了,但大多数人都有“道理我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最厉害的,是完全用故事在讲道理。
用王阳明的一生,完美阐释了知行合首先是怎么回事儿,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让王阳明一介书生,建立了明代的至高军功?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
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例如见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
一见到美色就喜欢,没有人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一闻到恶臭就厌恶,没有人闻到恶臭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厌恶还是喜欢。
这就表示,“知”与“行”是绝对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而良知感应神速,无需等待,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都能快如闪电地得出正确答案,知的同时毫不犹豫立刻去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有什么威力常听到有人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道理听过了,不代表就真的懂了。
因为这些道理并没有变成我们内心良知的一部分,没有变成我们的本能。
我们不会毫不犹豫、毫不怀疑地在极艰难的情境下去实践这些道理,但王阳明就可以。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XX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XX部族匪患。
篇2:鸡毛信【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鸡毛信》是1954年由XX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也是他的心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书主要阐述了王阳明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和实践方法,以及他对于人性本善的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知行合一不仅要求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更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种观察不仅仅是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更是对内心的观察。
只有通过对内心的观察,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动机,从而掌握自己的行为。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将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真实需求进行对照,从而找到自己的真实动力和价值观。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道德要求。
他认为,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更是对于社会行为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在行为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深刻体会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同时,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从而找到真正的动力和方向。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行为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
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理论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阅读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对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味。
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我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和心得。
首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他认为,惟独通过实践,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和概念,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惟独通过实践,我们才干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才干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行动。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思量和行动的主体,应该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且主动地去实现它们。
惟独通过自觉地思量和行动,我们才干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修正,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再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是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惟独通过自觉地修身养性,我们才干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王阳明也强调了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积极参预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了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他认为,思想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惟独通过行动,我们才干真正体验和验证自己的思想,也惟独通过思量,我们才干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动。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思量和反思自己的行动,同时也要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实践自己的思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doc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
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
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
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
“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
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
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了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付诸实践,通过行动来体验和验证。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真理的,只要心中存有善念和正直的意愿,就能够自觉地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人的内心是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的过程,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培养自己的内心,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互信和合作的关系,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个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也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同时,他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要通过自我反省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修养,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良知和正义。
在我的理解中,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观念,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导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知行合一也需要我们注重内心的培养和修炼。
我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品质,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良知和正义。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知到真理的存在,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此外,知行合一还需要我们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互信和合作的关系,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著作,是他对于心学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王阳明的思想和他对于人生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心得。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他说:“知行合一,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
其次,王阳明强调了人的内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内心,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内外合一,心境自然安宁。
”这句话让我深思,意味着只有内心和外界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另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自觉性和自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他说:“自觉自省,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意味着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重视自我反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此外,王阳明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他说:“格物致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句话让我深思,意味着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注重实践和观察,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最后,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说:“自由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
”这句话让我深受鼓舞,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努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想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想知行合一是一种哲学理念,指的是将知识与行动紧密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实践推动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这种理念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时刻关注实践的需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知行合一这个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它给予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对知行合一进行探讨和总结。
首先,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知识只是一种储备,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能力。
这点让我深感到单纯的死抱着书本知识是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的。
比如,一个人学习了很多关于篮球的知识,熟记了各种技巧和战术,但如果从来没有去实践过,就无法真正掌握这些技能。
只有通过实践,运球、投篮、传球等动作才能真正融合到身体中,才能在实际比赛中运用自如。
其次,知行合一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
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修行禅宗的人,如果只是空谈修行的理论和方法,而没有真正去实践,那么对于修行的理解就是肤浅的。
只有将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和改善自己的修行方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而不思考过程中的问题,那么终究无法达到真正的进步。
只有在实践中反思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知行合一还意味着将个人的努力融入到更大的整体中。
书中提到了“知行不二”的概念,强调个人的修炼和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结合。
我们不能将个人的修炼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而应该将个人能力和责任融入到更大的整体中,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只有将个人的努力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这点让我思考到,我应该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知行合一还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行动和态度。
《知行合一》读后感_《知行合一》读书心得五篇
《知行合一》读后感_《知行合一》读书心得五篇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致良知 奉于行――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感5篇
致良知奉于行――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感翻开《知行合一》一书,随着一阵油墨书香扑面而来,王阳明“年少奇狂、龙场悟道、扫清寇贼、宸濠之乱、广西戡乱”的传奇历程一一鲜活的呈现在我面前,他的心学之路――“格物致知――诚意――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的过程中取得的不朽成就也深深触动了我。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颠覆传统所提出的心学核心,倡导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它为世人点亮了一盏思想明灯。
心志,存善念而以之为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试金石、是指南针、是造化的精灵,引导人们向善。
三字经也告诉我们“性本善”,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在外部世界的利益驱使下,人的善往往受到极大的诱惑,君子者守住善而不为恶,小人者忘善而为恶。
倘若人人存善为善,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便如获助力步步登高。
因此,我们要坚定意志存住善念,坦坦荡荡,以自善引他善,以他善促自善,积小善而成就大善。
行至,鉴其用而身行力践。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比如一个人有孝顺的心,那么他就要从行动上做到孝顺父母,而在他孝顺父母的行动中他的孝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万事万物求得知识,而王阳明却认为要在事上正念头来实现良知,倘若有孝心的人满嘴只说自己要从物质精神上怎么怎么孝顺却不见行动,这种孝顺是不存在的,人们也就不会认为这个人孝顺。
因此,我们在存善念后要适时地在行动中去体现它的价值,做到言行合一,否则所谓的善念也就无法成就。
省知,致得知而省其是非。
王阳明倡导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
良知作为一个标杆可辨是非,那么人在处事中一旦有不好的思想便有了一个评判,也就有了正方向正行动的触动。
因此,为人处世就需要时时以心中的良知来明辨对与错,反省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更正,以免走上歧路与善渐行渐远。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学”,主张知行合一,强调人的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著作和研究他的思想,我对他的学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
王阳明强调的知行合一,意味着人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有理论上的认识,还要将其付诸于行动。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充满了理论知识,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王阳明的学说提醒我们,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王阳明强调的是要勇于面对困难,不退缩,不逃避。
他认为,只有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
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观点对于我个人而言,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在面对挑战时,我不再害怕困难,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使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知行合一还要求我们在行动中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衡量他的真正价值的标准。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行动中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诚信和道德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选择的困难。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解决之道。
他认为,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来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观点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在实践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总而言之,王阳明的学说“知行合一”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知行合一》有感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项目部的***,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
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
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
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
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
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
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
想,都在“有选择地知,有选择地行”,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知”和“行”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的关系,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
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
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
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
”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
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不都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
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
信自己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王阳明“知行合一”可从以下三点来借鉴和理解:首先,从工作实践来看,“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
“知”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行”,而最大化运用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执行与具体情况有效结合。
针对掌握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以适而合用、分而细化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二是经验与执行力的有效结合。
“知行合一”讲究的是“知”与“行”的紧密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总结,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以此改进个人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执行力。
然后,从意识上来说,“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从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内圣外王”的思维逻辑与思想传统的角度来说,其道德修养必定要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种政治学说。
最后,从文化层面理解,提倡“知行合一”,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所谓“文化”,按古人的定义是“人文化成”,即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养成良好社会风尚。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重点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发挥“人文化成”作用,推进全民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
知善而行善,行善而知善,此乃知行合一!(此处的善指善巧方便)。
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不要等自己出现遗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知道但是没有去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勇敢去追,勇敢去尝试,你将在行动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让我们大家携手共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