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古代印度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教材的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有所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同时,本课涉及一些宗教和文化的内容,学生可能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包容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2.教学难点: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代印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的影响;知道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体会印度河对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材料,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体会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建筑是位于今印度的那烂陀寺遗址。

这是公元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而在那烂陀创建的一所佛教大学。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是当时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就曾在那烂陀寺讲习修学15年,这里也是中印文明交往的见证。

那么,同学们知道佛教是如何产生的吗?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又产生了怎样的文明?下面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讲解: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以外,还有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那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西部是印度河,东部是恒河。

印度的名字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0~11页,归纳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学生回答: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出现一些小国家→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后来,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古代印度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来说,较为陌生,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此外,教师还会运用提问、讲解、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让学生了解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师讲述:孔雀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开国君主月护王,定都华氏城,历九位君主,享国139年。

(4)讲述:古印度文明成就——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计数法由于简便科学便为世界所通用,但是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4.学习第二部分: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请回答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位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生答:宣扬种姓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性,以便奴役低等种姓的民众。

(2)找出种姓制度的内容:①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②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③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④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3)请归纳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

生答: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4)归纳种姓制度的特点: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归纳为:界限森严、职业世袭、实行内婚(5)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出示图片和材料,生归纳: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5.学习第三部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简介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册历史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埃及、巴比伦的历史,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代印度的历史与他们所熟悉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印度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古代印度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史料,展示古代印度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佛教的传播。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古印度的起源和发展,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通过史料充分认识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世纪,创始人,后被称为“”。
(2)佛教提出“”,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公元前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在传入内地。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
1.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3.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落后性||。

教学内[来源学+科+网]容新课[来源:Z_xx_]导入[来源:1ZXXK][来源:]导入1(情境式导入)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让学生结合唐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说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由此导入新课||。

[来源:Z+xx+]导入2(图片式导入)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又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课堂探究板块一古代印度国家1.看图片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图中A、B、D分别是哪一文明古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所处位置有哪两条河流?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这两条大河流域孕育了哪一文明古国的文明?答案:图中A、B、D的文明古国依次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王国和古代中国;印度河和恒河;古代印度||。

2.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古代印度国家产生的时间、民族||。

约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被称为什么?答案:公元前2300年左右||。

雅利安人||。

列国时代||。

过渡语: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在古印度社会中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板块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1.看图片(见课件)种姓等级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说出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不从事生产劳动||,是特权等级;第二等级刹帝利是世俗统治者||,主要掌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吠舍是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是劳动者等级||,通过纳税等方式承担供养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古代印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对古印度文明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理解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

2.难点: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古印度文明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古印度文明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古印度文明的图片、文献等资料。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印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并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印度文明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古印度文明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体系去理解和掌握古印度文明。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理位置等细节可能容易混淆,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2.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PPT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等资料,展示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对古印度文明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

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