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教材的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有所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同时,本课涉及一些宗教和文化的内容,学生可能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包容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2.教学难点: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代印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的内在联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
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
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
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预习法。
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问法。
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神话电视剧,它讲的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同学们“西天”指的是哪里?生:印度。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古代印度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来说,较为陌生,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此外,教师还会运用提问、讲解、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让学生了解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
有利于农业生产。
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册历史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埃及、巴比伦的历史,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代印度的历史与他们所熟悉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印度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古代印度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史料,展示古代印度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佛教的传播。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古印度的起源和发展,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通过史料充分认识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世纪,创始人,后被称为“”。
(2)佛教提出“”,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公元前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在传入内地。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
1.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3.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3.《古代印度》教学设计(部编教材)
3.《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题《古代印度》年级九年级上册备课人授课人授课班级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阐述了具有印度特色和代表性的制度(种姓制度)以及佛教的诞生。
种姓制度界线森严,对在当今印度社会仍然产生消极影响。
佛教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学情分析印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电视剧、电影中有关印度的故事不少。
但是学生对于印度文明的产生,种姓制度等并不熟悉。
因此,对于这些,通过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中进行史料分析,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教学重点种姓制度、佛教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种姓制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1. 结合教材,简述印度文明兴起、强盛、衰落的过程。
2.阅读下列材料说出:材料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材料二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 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 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 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1)古印度社会中存在的等级制度是什么?(2)材料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属于哪些阶层,职责和义务分别是什么?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进行梳理。
阅读史料,查找和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以及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包括佛教的诞生、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
同时,本课还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局限性,如战争频繁、社会矛盾突出等,这些都是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遗憾。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认识到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局限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古代印度》这一课时,可能对佛教、种姓制度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学来逐步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印度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好奇心,希望通过学习这一课来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对古代印度历史发展局限性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图片等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以及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到古代印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对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局限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以及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佛教的诞生、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的起源和发展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古代印度的历史场景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印度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对古代印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以及重要历史事件。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3古代印度
2.佛教的教义:以释迦牟尼菩提悟道和典籍中舍身饲虎的故事,引导学生总结佛教的教义。
三、帝国时代——佛教的传播和衰落
1.佛教的传播: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热衷佛教。(1)以阿育王塔和南京大报恩寺发现的佛顶骨舍利说明佛教的传播。
(2)回忆中国史内容: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
五、小结
以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图片为线索总结印度历史发展进程。
通过分析印度地理环境及环境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到印度地理环境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以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为起点,穿插说明古代印度河流域辉煌一时又突然消失的哈拉巴文化河摩亨佐达罗文化,既加深了雅利安人是外来入侵的民族,又以此说明印度的地理环境适宜早期文明诞生。
以湿婆像造型的解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婆罗门教教义,种姓制度与宗教挂钩,增加影响力,说明种姓制度得以延续的原因。
增加学生代入感,加深对种姓制度的理解,同时生动形象的说明种姓制度的影响,突出婆罗门河刹帝利间的矛盾,为后面佛教诞生的背景做铺垫。
增加佛教故事,既增强趣味性,又可以较轻易地推导出佛教教义,与之前所说的婆罗门教做对比,突出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
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首先介绍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经历了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统治时期,到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达到了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古代印度文明的这一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雅利安人的统治——种姓制度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公开课教案_0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难点:体会种姓制度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呈现泰姬陵、印度舞蹈、服装、街上踱步的牛、恒河沐浴的教徒以及印度美丽的风光等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2.自主学习1).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哪个大陆,位于哪两条河流流域?2).什么时间开始出现城市?3).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4).古代佛教产生于什么时间,其宣扬什么主张?活动二:种姓制度呈现活动任务单(一)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料一:2006年某国一村落,集体烧死该村官员的女儿,因为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在结婚当天被父母抓回,经全村决定烧死该少女1.该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少女会被烧死?源于那一制度?是如何规定的?2.该男子祖先是理发师,那该男子属于哪一等级?被烧死的少女是哪一等级?3.该制度合理吗?其实质是什么?4.该事件说明什么?你认为该制度是否该继续存在吗?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活动三:印度佛教呈现活动任务单(二)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材料二:“我普度众生呼吁众生平等,人要忍受苦难,超脱自我,等待来世入我极乐世界”1.我是谁?这是哪一宗教的观点?该宗教起源于何时何地?2.该思想是针对哪一制度提出来的?为什么该思想提倡“修来世观念”?3.该宗教得到谁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他会支持该宗教?课堂小结同学们,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结合课本师生归纳出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五、板书设计(1)古印度的位置及文明的出现古代印度(2)种姓制度(3)佛教的建立与传播(4)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3课 古代印度优质课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3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是本单元的第3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3课.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古代印度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古文明;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影响至今的一种制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佛教诞生在古代印度,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的,种姓制度就是其社会根源.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
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
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
充分利用古代印度文明的魅力—阿拉伯数字的产生;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佛教艺术的神秘广博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印度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印度,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
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