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包括地理环境、文明起源等。
2. 使学生掌握古印度的三个主要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
3. 让学生了解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包括种姓制度、农村公社等。
4. 使学生明白古印度的思想文化,包括佛教、印度教等。
5.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古代印度的文明起源及发展。
2. 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的建立与兴衰。
3. 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及其影响。
4. 古印度的思想文化及其传播。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种姓制度、农村公社在古印度社会中的作用。
3. 佛教、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兴起与传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古代印度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比较法,分析古印度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异同。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王朝变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内容:a. 古代印度的文明起源: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文明。
b. 孔雀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巽伽王朝。
c. 笈多王朝的兴衰:笈多家族的崛起、伊斯兰教的传入。
d. 戒日王朝的建立与瓦解:戒日帝国的扩张、曷利沙王朝。
e. 古印度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农村公社。
f. 古印度的思想文化:佛教、印度教的兴起与影响。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古印度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印度庙宇、佛教圣地等,增强对古印度文明的直观感受。
3. 文化传承:探讨古印度文明在现代印度的影响,如种姓制度、印度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等。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教学教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教学教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难点:体会种姓制度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播放视频,呈现泰姬陵、印度舞蹈、服装、街上踱步的牛、恒河沐浴的教徒以及印度美丽的风光等(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阅读教材P7-9中的内容,大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重点部分画线,疑难问题做好标记,并弄清以下问题:1.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哪个大陆,位于哪两条河流流域?2.什么时间开始出现城市?3.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4.古代佛教产生于什么时间,其宣扬什么主张?自主学习约15分中后,小组内交流,如小组内对某一问题有异议的进行提出,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整个过程教师指导、引领料一:2006年某国一村落,集体烧死该村官员的女儿,因为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在结婚当天被父母抓回,经全村决定烧死该少女1.该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少女会被烧死?源于那一制度?是如何规定的?2.该男子祖先是理发师,那该男子属于哪一等级?被烧死的少女是哪一等级?3.该制度合理吗?其实质是什么?4.该事件说明什么?你认为该制度是否该继续存在吗?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通过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理解印度的种姓制度,并通过比较不同等级的差异,理解种姓制度的本质(二)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材料二:“我普度众生呼吁众生平等,人要忍受苦难,超脱自我,等待来世入我极乐世界”1.我是谁?这是哪一宗教的观点?该宗教起源于何时何地?2.该思想是针对哪一制度提出来的?为什么该思想提倡“修来世观念”?3.该宗教得到谁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他会支持该宗教?通过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了解印度的早期佛教,并理解佛教的教义及其发展的过程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易俗河镇三中八年级1801、1803班历史学科教案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那么“种姓制度”有什么
内容呢?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提示:
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2.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
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
生出首陀罗。
那么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什
么特点呢?它带来了什么影响?请同学们归
纳一下。
提示:“种姓制度”的特点有:①种姓界限森严;②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③种姓实行内婚。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西游记》里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吧?他们取经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
提示: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古代印度的大致历史,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种姓制度”的内容和影响;佛教产生时间、创始人以及佛教教义,要求学生课后多花时间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课题:3.古代印度备课时间预备周年段九年级上课时间预备周主备人课时安排总(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佛教的知识。
2.认识等级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认识佛教的教义。
3.通过分析等级制度、佛教的内容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等级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难点:等级制度的实质与佛教的教义。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法、图示法、史料解读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收集所需要的视屏、资料,制作导学案;教学过程备注第一步:明确目标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导入):看到图一你想起了中国西周的什么制度?(分封制)那么看到图二你想到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二所反映的历史。
导入新课。
导入2(情境导入):大家非常熟悉西游记的故事,你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中的西天是哪里吗?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印度河流域孕育的文明是( A )A.古印度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希腊文明D.古埃及文明2.“种姓制度”是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 C )A.埃及B.巴比伦C.印度D.中国3.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他的等级应该是( A )A.刹帝利B.婆罗门C.吠舍D.首陀罗当堂达标4.下列示意图中,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D )5.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A )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真主安拉D.穆斯林6.学习了世界古代史后,小张针对“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活动探究,他收集了如图,想进一步探索,请你与他同行吧!观察图中A.B.C.D处,写出它们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A:;B:;C:;D:。
答案:(1)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教材图片分析1.摩亨佐·达罗遗址: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第3课 古代印度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3课古代印度【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活动,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洲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佛教教义,了解佛教发展的原因和佛教的实质,认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并分析史料,了解种姓制度的建立、特点及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认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唯物史观: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古老的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
有一天,这个小伙子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个姑娘成亲。
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
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制度。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她的种姓是刹帝利,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
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会给你找一个首陀罗的姑娘为妻。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
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个姑娘。
最后,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为什么这两个年轻人不能结婚?从这个故事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二、探究新知(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正文第一段和第11页《古代印度示意图》,找出古印度文明所在位置和流域。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河流),说明印度河与古代印度文明的关系。
提示:地处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古印度文明最早在这里诞生。
(教师讲解古印度文明地理位置时,与现在的印度进行对比)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内容,制作古代印度历史线索表,以便对古代印度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二、学情分析印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电视剧、电影中有关印度的故事不少。
但是学生对于印度文明的产生,种姓制度等并不熟悉。
因此,对于这些,通过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中进行史料分析,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3课古代印度;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古代印度》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古代印度及》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遗址名称、种姓制度的内容、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等基本史实。
目标2:联系所学,比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同之处即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目标3:简述印度文明兴起、强盛、衰落的过程;目标4:识记印度种姓的内容与等级特点,并分析其影响;(重点、难点)目标5:从佛教产生的背景、教义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重点、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电视剧《西游记》剧照同学们,《西游记》中唐生师徒要去哪里取真经呢?他们信奉的是什么教派,该教派是如何产生的呢?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3. 古代印度-教案有反思
第3课古代印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河南洛阳白马寺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
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
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
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
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流域东北倚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
2.气候特点: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
一年分为四季。
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
有利于农业生产。
3.古文明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两岸出现了一些城市国家。
已发现的古代印度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为著名。
两个城市各有数万居民,城市经过规划,有下水道系统,对外贸易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佛教的传播。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古印度的起源和发展,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通过史料充分认识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世纪,创始人,后被称为“”。
(2)佛教提出“”,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公元前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在传入内地。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
1.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3.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掌握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特点;(3)了解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4)掌握古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及其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2)利用图片和资料,分析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特点;(3)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了解古印度的种姓制度;(4)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位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尊重不同文明,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3)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平等、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2)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特点;(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4)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发展和衰落;(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影响;(3)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及其在古印度的传播和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第八册;2. 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资料;3. 学具: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古代印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2)提问:古代印度的气候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特点;(2)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文明的特点;(3)提问: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为何突然衰落?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深入了解其起源和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种姓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 案例分析:(1)介绍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教义和传播过程;(2)分析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地位和影响;(3)提问: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社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3古代印度
2.佛教的教义:以释迦牟尼菩提悟道和典籍中舍身饲虎的故事,引导学生总结佛教的教义。
三、帝国时代——佛教的传播和衰落
1.佛教的传播: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热衷佛教。(1)以阿育王塔和南京大报恩寺发现的佛顶骨舍利说明佛教的传播。
(2)回忆中国史内容: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
五、小结
以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图片为线索总结印度历史发展进程。
通过分析印度地理环境及环境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到印度地理环境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以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为起点,穿插说明古代印度河流域辉煌一时又突然消失的哈拉巴文化河摩亨佐达罗文化,既加深了雅利安人是外来入侵的民族,又以此说明印度的地理环境适宜早期文明诞生。
以湿婆像造型的解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婆罗门教教义,种姓制度与宗教挂钩,增加影响力,说明种姓制度得以延续的原因。
增加学生代入感,加深对种姓制度的理解,同时生动形象的说明种姓制度的影响,突出婆罗门河刹帝利间的矛盾,为后面佛教诞生的背景做铺垫。
增加佛教故事,既增强趣味性,又可以较轻易地推导出佛教教义,与之前所说的婆罗门教做对比,突出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
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首先介绍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经历了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统治时期,到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达到了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古代印度文明的这一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雅利安人的统治——种姓制度
第3课 古代印度优质课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3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是本单元的第3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3课.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古代印度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古文明;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影响至今的一种制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佛教诞生在古代印度,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的,种姓制度就是其社会根源.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
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
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
充分利用古代印度文明的魅力—阿拉伯数字的产生;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佛教艺术的神秘广博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印度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印度,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姓制度在印度影响深远,根深地固。此制度有什么特点呢?创立此制度的古代印度是一种怎样的文明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3课探究答案。
师:出示材料,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关注新闻时事和社会生活,明确本节内容。
自主
探究
师: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15000年左右,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师:提要求,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根据题目引导快速浏览教材,标注重要内容。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阅读课本“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和插图《摩亨佐.达罗遗址》。回答问题
【问题1】古代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
方法
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1)佛教是在何时创立的?创立的人物是谁?
2)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3)佛教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师:提要求,多媒体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学习。
生:按要求活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合作成果。
地理位置: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师:利用导学题引导学生逐段回答问题。
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展示答案。
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什么流域?
【问题2】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
1)古代印度早期文明出现于什么地方?在何时出现?早期文明的情况怎样?
2)雅利安人建立小国家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流域建立的?
3)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呢?
4)古代印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重点
“森严的种姓制度”
难点
“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材料: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但结果并不理想。复杂的世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出等级森严的阶层。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最近,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
师:利用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学习。
生:根据导学题目,梳理知识点。
师: 明确答案,帮助学生理解。
1)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2) 提出“众生平等”
宣扬“忍耐顺从”
3)公元前3世纪后,向外传播。向北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向东南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拓展延伸
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古代印度吠舍与婆罗门,就社会平等问题展开辩论,请写出双方可能说的话:
生:根据各自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师:对于学生合理的答案给予肯定,鼓励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出示答案提示:
吠舍:我们终年劳作,生产粮食、养肥牛羊、制造生活、工艺制品,供你们享受,凭什么不能享有国家权力,不能与你们通婚。
婆罗门:该死的家伙,想造反?造物主用嘴造了我们,用腿生出了你们,难道嘴和腿能平等吗?给我好好干活,别触犯神的意志。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教材“森严的种姓制度”这目内容,归纳以下问题: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二:种姓制度分为哪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
问题三:种姓制度有哪些特点?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阅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一目,结合“人物扫描”以及插图《斯里兰卡岛上的释迦牟尼佛像》。回答问题:
反思完善
第3课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文明的发展
古代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 古印度的政治
释迦牟尼创建佛教 古印度文化
教后反思
多媒体投放导学题,组织学生讨论。
生:朗读教材,明确教材内容。然后选派两位学生扮演婆罗门与吠舍,就种姓制度展开辩论,根据各自权利和义务,自由发挥答案
师:点评学生辩论情况。组织学生列表归纳种姓制度的等级名称和职责义务。
等级名称
职责和义务
1、婆罗门
2、刹帝利
3、吠舍
4、首陀罗
师:概括种姓制度的特点:
贵贱分明,时代相袭;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