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诗歌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歌·国殇
屈原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出身楚国贵族。
初辅佐怀王,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谗害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都城也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
所作《离骚》《九章》《天问》等传世,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混乱,感叹抱负不申,抒发怀归之情,深度体现对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写作背景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顷襄王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
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
自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
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
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
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
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
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15座城池。
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
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
原盖深悲而极痛之”。
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
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
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
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
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
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
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
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
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奠定了全诗悲壮气氛。
下面,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
“车锗毅兮短兵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可是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
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
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
“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
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
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
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
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
•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
决心。
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
战鼓。
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
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
和恐惧!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
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
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
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
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这最后四句,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
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写作特点
一、选材气势宏大,成功塑造了鲜明的群体形象
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
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
二、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三、采用叙赞呼应,完满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国殇》顾名思义是为悼念死难的烈士而作的祭歌。
但屈原所写的这篇诗不仅仅是为了祭悼亡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
围绕这个主题,这首诗在谋篇时采用了叙和赞前后呼应、紧密结合的方法。
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
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
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四、句式齐整精练,增强了全诗的庄严肃穆感
•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
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
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