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法治中国

合集下载

法治中国主要内容

法治中国主要内容

法治中国主要内容
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法治中国要求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以确保法治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2.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法治中国鼓励全民尊法守法,通过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公民对法治的认同度和自觉性。

3. 推进司法改革:法治中国要求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独立、公正、效能等方面,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

4. 保障人权:法治中国强调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包括公民的人身、财产和言论自由等权利的保护,以及打击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

5. 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法治中国要求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提供便利、高效、平等的法律服务,包括公正公平的司法审判、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等。

6. 落实依法行政:法治中国要求政府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和透明化,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7. 加强法治宣传和监督:法治中国要求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参与度,同时加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法治中国”核心要义背后的法治逻辑

“法治中国”核心要义背后的法治逻辑

“法治中国”核心要义背后的法治逻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不仅旗帜鲜明重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决定》说明的时候,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为什么是这三者构成了“核心要义”,在其后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法治逻辑。

弄清楚这些问题,会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自觉、更有自信。

一、法治需要前进方向,党的领导是法治的政治保证法治本身也有其核心要义,就是保障人的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但是保障人的权利不能是一句空洞的话,公平正义也不能是抽象的说辞。

一个人以及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不同,其权利的性质、内容就会天壤之别;一个社会基本制度属性不同,对公平正义的认知也大相径庭。

所以说到底,政治是法治的前提,政治方向决定着法治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社会法治建设的目标、价值与形态,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进方向。

在中国社会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中,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排斥最广大群众在外的法治模式在中国社会不具有政治合法性,也注定得不到最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把保障每一个中国人个体的权利落到实处,就一定要先保障个体背后群体的权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重要原则提出来的原因所在。

对于中国社会这样一个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而且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社会来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诉求。

但在当代中国社会,具体而不是抽象的、真实而不是虚幻的公平正义,最根本的指向就是促进共同富裕。

邓小平讲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做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基于人民立场的公平正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最根本的保证。

建设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统一

建设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统一

建设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统一2014年11月04日10:3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万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构建法治中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次会议给出了顶层设计。

对于《决定》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如何理解,人民网邀请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行政法学家姜明安做客强国论坛进行解读。

姜明安在访谈中讲到,《决定》中关于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改革有五项。

其一,是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和违宪审查机制;其二,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其三,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和责任法定化;其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其五,坚持依法执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和徇私枉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如何理解与推进这两个“三位一体”?推进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对法治中国全方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

法治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四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可以认为“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上位概念。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在基本要素。

法治国家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则主要指相对于国家公权力的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权力的法治化。

简论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简论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简论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的关系一、“法治中国”: 从学术命题到政治命题在我国,“法治中国”首先是作为学术概念而提出来的。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自此以后,法治中国成为主流的政治命题,并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从此,“法治中国”、“平安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三位一体,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的新表述、新理念。

目前提出的“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命题,针对的是特定领域和问题,如“美丽中国”主要针对环境保护,“平安中国”主要针对社会治安与公共安全,而“法治中国”针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其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有助于向国际社会表明作为共同体的“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自信,同时传递一种信息,即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法治对话与交流的勇气与理念。

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后国际社会对未来中国法治发展走向有不同的评价。

所以,“法治中国”对中国融入人类法治发展进程,扩大法治的话语权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具有综合性、历史性与动态性。

用中国概念来表述法治时,必然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是中国概念的完整表述①,也是国家统一体的现实和未来法治凝聚力的表明。

尽管台湾和大陆尚未统一,但一个中国范围内的法治是大家共同分享的价值,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

未来的国家统一和基本法实施中,法治是最大的公约数,包含着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价值共识。

二、法治国家: 从政治命题到宪法命题1.法治国家中的“国家”内涵以我国现行宪法的有效文本统计,包括目录、章节标题、正文,“国家”一词共出现了151次。

根据其在宪法文本中的使用场景,国家一词的内涵是不同的。

大体上分为三种含义:一是在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意义上的“国家”。

“国家”一词最常用的用法就是表示整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具体又可以分为主权意义上(对外)的国家和主权权力意义上(对内)的国家两种;二是在与社会相对意义上的“国家”。

中国法治化法制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中国法治化法制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治能充分发展人的自由,还能保证社会道德 的长存与发展 .
法治是发展经济,富强国家的内在需要 .
中国法治化的困难
城乡经济差距大,西部经济相对落后,使得某些 群体、地区法治化的进程缓慢,影响了全国的 法治化进程.
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严重阻碍着法治化的进程 . 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且缺少一整套完备的法
责任官员引咎辞职
4.14:中石油马富才因井喷引咎辞职 4.15:密云县长因踩踏事故辞职 4.17:中百特大火灾:市长辞职 4.29:浙江海宁市长因2-15特大火灾引咎辞
职 4.30:四川惩处沱江污染责任人 川化总裁辞
职 安徽阜阳劣质奶粉
新婚姻登记管理条理
结婚离婚无需单位证明 . 不再强制婚检,责任自负 . 集中婚姻登记规范管理 .
中国法治化
法制、法治和 人治的概念 法治的作用 中国法治化的困难 解决中国法治化困难的对策
法制、法治和 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健全的法律运作机制以 及相关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管 理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们自愿接受法律约束 的社会状态.
法学理论界要把握法治的真谛,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在实践中开拓法治化理论的新境界 .
加快发展法学教育,更新法学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 法律理论与实践人才 .
近期热点
宪法修正案 收容制度的废止 责任官员引咎辞职 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宪法修正案的意义
三个代表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理论研究与实践相隔距离 .
解决中国法治化困难的对策
加强党和政府自身的建设,改变与法治不适应的领导 方式和习惯,创造出适应并能促进法治化的政治领导 层.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精品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精品课件

B
①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②探索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③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④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课后习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崭新的姿态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个新征程就是( )
A
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
②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
二、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3.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 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 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 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第三部分
进入新时代 踏入新征程
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 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2 中国共 产党带 领人民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课件
一、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2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课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二阶段:1953——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2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课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二阶段:1953——1956年 பைடு நூலகம்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1954 年 , 第 一 届 全 国 人 民 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 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这是我 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 成就。(54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和共产党执政使命、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提出的重要理论。

法治中国建设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推进的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为中国走向法治化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确保党对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2. 人民至上:法治理论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共享法治的红利。

3. 高效可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调要将法律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法律的高效可行性,提高法治的实效性。

二、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与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1978年至1999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法治建设的起步阶段,法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制度初步完善。

2. 2000年至201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推进阶段,加强了立法工作和司法体制改革,提升了法治的可信度与公信力。

3. 2013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法治中国建设全面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推动制度建设和法治实践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与经验1. 领导核心的重要作用: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是党中央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指导。

2. 法治理念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法治观念的普及与推广。

3. 完善法律体系:法治中国建设强调要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权威性和有效性。

社会主义法治与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与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

依法治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法治与依法治国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依法治国为核心,以宪法为根本遵循,以立法为基础,以法律为手段,以司法为保障,以公正为价值追求的法治形态。

依照这个法治形态,国家权力将不再是个别人或团体的特权,而是受制于法律,服务于人民。

同时,权力与责任也是相对应的,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同时,权力的行使也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进行。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还包括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发展等方面。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法律的普遍标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应当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

保障人权是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和法治体系的建设必须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护社会稳定是法治的重要任务,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促进发展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法律和法治体系的建设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依法治国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依法治国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制定、执行和改革法律,建设健全的法治制度,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使法律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调节利益关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依法治国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依法治国建设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能够制约和规范权力的行使,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稳定。

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形成权力制约和权益保护的有效体系,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依法治国建设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表达和实施工具,能够在整个社会中起到公平正义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法治与德治作为治国手段,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法治建设,又要重视道德建设,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法治之路的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对法治之路的认识篇一一为何法治建设首要的是走对路我们都听过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认准方向、找准道路,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犯根本性的错误。

法治建设也是如此。

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搞得比较好;而有的国家则没有走对路,法治建设搞得不成功,甚至导致国家动荡、发展停滞或倒退。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的治国模式。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社会制度相近但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也不会相同。

说到底,每个国家的法治道路,是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对中国来讲,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国情、独特的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必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虽然中国几千年来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

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

第09课时 法治中国,法治道路

第09课时  法治中国,法治道路

(2)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
核 心
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
考 点
有尊严地生活。


中 考 考 向 探 究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思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

导 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

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中 考 考 向 探 究

3.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要求分别是什么?

思 (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中 考 考 向 探 究

7.民主选举的形式、原则、对公民的要求有哪些?

思 (1)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导 (2)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

(3)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考 8.民主决策的要求、形式有哪些?
心 考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中 考 考 向 探 究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哪两种重要形式?

思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发展

谈谈对法治中国的理解

谈谈对法治中国的理解

谈谈对法治中国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法治作为一种治理理念和制度建设模式,在当代中国拥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进步,法治建设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在实现法治中国的道路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法治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通过法律规范行为,保障公平公正,并对社会生活进行有序管理。

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公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为人民提供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在法治的引领下,国家和社会将更加稳定,经济发展将更具可持续性。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法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但传统的权威主义思维和行政主义体制对法治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此外,民众对法治的理解和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法律宣传和教育亟需加强。

同时,在社会转型期,法治还面临着新兴问题和矛盾,例如落地难、执法者的公正性等。

为了实现法治中国,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参与度。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机制。

同时,要加强执法者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责任意识。

此外,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强化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后,要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吸取先进法治国家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总而言之,法治中国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加强执法者队伍建设,我们将实现法治的基本目标,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公平、有序的社会。

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法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始终保持对法治发展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为实现法治中国的愿景而努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为了更好地探讨对法治中国的理解,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法治中国的概念进行简要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解读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解读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解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旨在建设法治中国。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是依法治国,即通过法律来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

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法则。

依法治国要求政府、机关、公民等所有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建设法治中国,意味着中国将加强法治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将加强立法、实施法律教育、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治水平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还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

建设法治中国不仅仅是将法律制度化,更要求推动法治观念的普及和加强法治
文化建设。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

建设法治中国对于国家和人民意义重大。

法治能够为国家提供稳定和可预测的
环境,为人民提供公正和公平的保障。

只有建设法治中国,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

总而言之,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核心任务。

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推
动法治观念的普及,我们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也是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第二十六章法治与法治国家

第二十六章法治与法治国家

二、法律必须具有一般性 法律的一般性的含义是: (1)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调整。它指法律 规范设定人的行为的两种模式,把允许、肯定和 鼓励的行为概括为权利,把禁止、命令和否定的 行为概括为义务,使人除了情感和思想外的所有 存在都被收入这两种最简单的调整范围之内。
(2)法律内容的一般性表述。它指法律规范需 用专业性的词汇、概念高度抽象地概括人的行为 而使权利和义务成为一般性法律条文,人们按事 先公布的法律条文选择行为而不被追究,就是初 级形态的法治。 (3)法律实施中的一般性适用。它一方面是指 规范的全域约束力;另一方面是指法律规范的逻 辑适用,即“类似情况类似处理”和“类似情况反复 适用”。一般适用排除了司法过程中的随意性,
一般适用排除了司法过程中的随意性,保证了生 效之法律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统一,保证了 法律的普适性。
三、法律必须具有公开性
四、法律不溯及既往 法律的溯及力:是指法律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 未经裁判的或裁判结果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的问题。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五、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 法律的规范作用在于指引人们的行为。要发挥这 一作用,人们确信法律不会频繁变动、朝令夕改 是一个必须的条件。
(四)“法治”代表着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 方式
二、法治国家的概念 一般来说,“法治国家”目前主要在以下两种意义 上使用: 第一,专指“法治国”(Rechtsstaat)。德文 “Rechtsstaat”在英文中称为“law-based state”, 意指构筑在法律基础之上的国家。 第二,泛指法治主义国家。 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 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 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法治与法治国家的释义 第二节 法治的基础 第三节 法治的基本理念 第四节 现代中国的法治实践

法治中国主要内容

法治中国主要内容

法治中国主要内容
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宪政建设:中国在最高层立法机关和国家主席之间建立了逐渐发展
的层级结构。

宪法成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并为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
提供了行使权力的框架。

2. 依法治国:中国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坚持严格依
法行使权力,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
识和法治素养。

3. 司法改革:通过建立独立、公正、廉洁的司法体系,推动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推行公开审判和网络
司法等,提高司法透明度。

4. 法律制度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法律法规和法
律规范的法定程序。

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

5. 公民权益保护: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民主和法治
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6. 治安维护:加强公安机关的法律执法和治安维护工作,保障社会的
安全和稳定。

7. 外交法律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遵守国际法和国际人权法规,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维护自身利益。

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通过法律体系建设、司法改革、公民权益保护等措施,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

中国的法治化与法治的中国化——谈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

中国的法治化与法治的中国化——谈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
原 因 , 依此 提 出 中 国的 法 治 化 与 法 治 的 中 国化 相 并
威胁 。为此 , 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 的 《 党 决定》 出: 指
“ 要适 应我 国社会 的深刻 变化 , 和谐 社 会建 设 摆在 把
重要 位置 , 重 激 发 社 会 活 力 , 进 社 会 公 平 和 正 注 促
17 98年 , 中国展 开 了一场关 于 “ 践是 检验 真理 实
的唯 一标 准 ”的大 讨 论 , 由此 揭 开 了 改革 开 放 的大 幕 。尽 管有着 激 烈 的争 论 , 国 经 济 的发 展 和 法 治 中 建设始 终处 于稳 步 推进 的进 程 之 中 , 成 为 世 界 聚 并 焦 的中心 。经 过 3 0多年 的 改革 , 会结 构 发生 了深 社
然而 , 经济 快速 增 长要 求社 会协 调 发展 的今 天 , 在 中 国法治 发展道 路遇 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机遇 和挑 战。 本 文立 足于 社 会 转 型这 个 特 殊 时期 , 试 从 立 尝 法 模式 、 司法 改 革 、 执法 行 为 、 众 守 法 等 几个 不 同 公 角度 , 察 改革 开 放 以来 , 国 的法 治 现状 及其 形 成 考 中

9 — 8
动 ” 现代 产业 革命等 内部 孕育 的 力量 完 成 了现 代 化 、
进程 , 中国是在 西方 列 强 的威 逼下 被 动地 打 开 国门 ,
人经 济 发展 与 自由的期 待 , 国家在 提供 相应 政 治 、 与
经济 、 社会 和文 化 条 件 所 做 的努 力 和 取 得 的成 就 密
制建 设具 有 了相 同 的基 本 特 征 : 问题 导 向” “ 的建 构 模式 。期 间 , 量庞 大 的 法 律 法规 在较 短 的 时 间 内 数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一、法治中国的内涵“法治中国”虽然没有使用诸如“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这样的前缀,但其意涵却是十分明确清晰的。

首先,法治中国所指涉的法治建设场域是中国的,必须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政治经济条件。

“法治中国”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新提升。

其次,法治中国所指向的问题意识是当下的、具体的、本土的,必须服务于中国的权力规范、权利保障和人民整体福祉的提升。

再次,法治中国虽然对一切制度文明保持充分的开放性,但绝不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异域他国的法治建设经验可以充分借鉴,但亦要对法治中国建设保持主体性自觉。

二、法治中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一)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市场经济实际就是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已经深入持久地嵌入中国社会生活,与之伴随的社会分层与利益多元化急切地期待规则的治理。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良好的国家都以法治为基础。

因为投资者、贸易者、劳动者、消费者一无论个人还是团体以及企业,无论各自的利益诉求有多么巨大的差异——只有明确地知道行为准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决定。

而法治正是—种系统的规则治理的伤隹瞵蜘技术安排。

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权力全能的神话,剪断了权力无所不及的触角,这样也便型塑了人们的规则思维和规则意识。

要建立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适当退出。

法制就要全面的跟进。

把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在法制框架下厘清。

(二)政治体制改革要以法治作为突破口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全过程,我们要运用法制武器,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打击敌视和破坏改革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同时,还要善于通过法制手段,调整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以缓解和疏导矛盾:教育人民群众增强公民意识,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自觉地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行宪法和政治立法为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改革中的立法将引导政治体制改革合法而又有秩序地进行。

法治中国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

法治中国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

法治中国中国特色法治道路
法治是指以法为基础、以法为准绳、以法为工具、以法为保障,依法治国的原则。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借鉴人类文明法治成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一种独特的法治发展道路。

它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各领域法治建设和法律体系完善。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党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保证了法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实施效果。

2. 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法治道路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当家作主。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法治建设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3. 依法治国: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坚持把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实行依法治国。

注重法治宪政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4. 经济发展为中心: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将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注重法治保障经济发展。

通过法治促进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保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

5. 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在法治建设方面采
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

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需求,逐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搞一刀切,不急功近利。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核心是党的领导,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它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不仅有助于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法制与法治

中国的法制与法治

中国的法制与法治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法治大国。

“法制”一词,我国古已有之。

然而,直到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还是各有不同。

其一,广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

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狭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求公民普遍守法,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限制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专横,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是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内容的有机统一。

简言之,1、指法律和制度。

2、是指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

3、是指“依法办事”的原则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国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

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

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

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此外,法制与民主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法制与民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法制,没有法制也就不能保证民主的执行,反对民主的实质就是反对法制,只是反对民主易被某些人接受,而反对法制则显得太露骨,而不敢直接提而已。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出了法制之外,还有一同音的词“法治”也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的凸显出了其特有的作用。

如何加强法治和依法治国2篇

如何加强法治和依法治国2篇

如何加强法治和依法治国2篇第一篇:加强法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实现依法治国,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它的完善将有助于保障人民权益,提高司法效率,推动社会和谐。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加强对相关领域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执行机制。

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普遍了解法律,了解如何依法维权。

其次,要加强法律实施力度。

文明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法律实施力度是法律权威的体现,是国家行政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要加强法律实施力度,加强法律监督,保障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

特别是对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绝不能姑息和纵容。

必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社会公正,维护人民安全。

第三,要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

法治教育和宣传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法治观念和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法制宣传力度,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让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法制建设,发挥法制共同体作用。

第四,要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司法水平。

司法是法治的重要环节,司法改革是法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不断完善司法体制,完善司法程序和司法制度。

这将有助于提高司法机关的效率和公正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法律保障。

总之,加强法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共同推动法治进步,为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加强法治,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路径法治是现代社会稳定、繁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别 特征
民主型法治
定或由民选机构制定
非民主型法治
和其他享有特权的权威。
法律来源 法律须经民众直接制 法律主要来自君主、贵族
法律权威 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原则上,人人受法律的约束, 但君王不受法律的约束,法律 公开确认等级特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存在独立的司法机构 以及职业化的司法人 员。
司法
司法机构及其人员不独立, 程度不同地从属于其他权 威。
十八大报告(201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 建设法治中国 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 效的制度体系,突显了法治在保障 和推进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 作用。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国家立法权
行政 法规 立法权
省 直、 辖自 市治 区
地方性 法规 立法权
政省 府、 所自 在治 地区 国 较 务 大 院 的 批 市 准
条例 立法权
授权
特别
规章 立法权
大直省 市辖、 市市自 政和治 府较区
立法权 立法权
国 务 院 部 委
国 务 院
自 治 地 方
经 济 特 区
行 特 政 别 区
直 国 属 务 机 院 构
(2)德治
指利用伦理教化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特征:1、某些道德习惯经过长期沿用,成为社会生活的 基本准则。 2、经由社会精英的精制、倡导与推行,这些意识被提升为 官方的意识形态, 3、通过社会化和内在化的教化过程,某些道德准则成为支 配、指导人们行为的有效准则。 难题:谁是教化者?谁是被教化者?谁是道德的天然拥有 者?谁是道德的天然匮乏者? “不教而诛谓之虐”——孔子《论语· 尧曰》

新分析法学派代表人物拉兹( Joseph Raz)认为, 法治一词在广义上就是它的字 面含义, 即法的统治, 即人们应服从法律并 由法律所统治; 法治的狭义解释, 则特指政 府应由法律统治并服从法律。 法治的基本原则为八项


仅仅强调法治的形式内涵、工具内涵、 程序内涵, 而并不触及法治的外部价值 诉求或政治理想。 原因:法治是一个实践的概念, 道德上 的理想与政治上的抱负是法律应担当的 使命, 而法治所关心的乃是法律统治地 位的确立与法律的有效实现。
(3)人治
是指依照社会中某些人特别是社会精英的意志管理国家、 治理社会。 特征:1、社会中的一人或数人被奉为统治的绝对权威, 2、这种权威通常被神圣化或绝对化, 3、社会主要依赖权威人物来治理, 4、这些权威人物的意志不受制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5、社会成员被要求绝对忠诚和服从权威人物的意志。 难题:1、有所谓全知全能、十全十美的人吗? 2、权威人物示范的标准是什么?
(2)依照法治侧重形式还是偏重实质
类别 特征 法律与其他社 会要素的关系 法律的适用范 围 法律被奉为自足系统,不依 赖其他价值 法律的普遍性与一般性得到 突出强调,反对个案处理与 特殊关照。 法律不是自足系统, 服从宗教、道德、政 治等价值的支配 为体现个别公正,常 打破法律的一般性和 普通性,给予照顾。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 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 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的政治基础。 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亚里士多德为法治下的那个著名的定义是: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 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 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近代以来的西方法治思想
戴雪在其代表作《英宪精义》中第一次较系 统的提出法治的概念: 1、法治意味着法律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 位。 2、法治的平等性和普遍性。 3、宪法性法律在由法院解释或实施时,它们 不是个人权利的渊源,而是个人权利的结果。
提出时间
目标/任务
地位/作用
“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十五大报告(1997)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九届人大二次会 议(1999)
十六大报告 (2002) 十七大报告 (2007)
“依法治国”入宪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
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
(1)法治理念发生重大转变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可人 靠是 的有 还缺 邓 是点 小 制的 平 度, !最 -------
2.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
(1)法治理念发生重大转变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从“法制”向“法治”的转变
党的十五大(1997年)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我国 基本治国方略 党的十七大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重大 战略任务”! 九届全国人大(1999年)通过《宪法修正案》, 依法治国正式载入宪法
4.法治与法制
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 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 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5.法治与神治、德治、人治
(1)神治
又叫教治,指国家借助神灵的权威进行统治。 特征:1、超自然的精灵或神灵被奉为最高权威, 2、宇宙万物都被认为源于神创, 3、为实现神灵与人类的沟通,常有“使者” 或“代言人”。 难题:1、神灵究竟是什么? 2、神灵给谁启示、如何启示?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记·中庸》
6、法治实现的条件
1、法治的法律条件: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必 须是良法,宪法法律至上; 2、法治的政治条件:民主政治; 3、法治的经济条件:市场经济; 4、法治的文化条件:理性文化; 5、法治的制度条件:有效的权力制衡;
“良法得到普遍遵从乃法治”


法治(rule of law),是一个法律原则, 指在社会中,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具有凌 驾一切的地位,不得轻慢。 法治至少存在两个主要概念: 狭义的(formal)法治认为法治本身并不包含 “公正”,但为人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 架和程序,依据法律治理事情; 广义的(substantive)法治扩展了狭义的概 念,内涵包括保障人权及各种自由等基于法治 的个人实质权利。 ——维基百科
法治与法治中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一、法治范畴
1.法治的内涵 2.法治的特点 3.法治的类型 4.法治与法制 5.法治与神治、德治、人治的比较 6.法治实现的条件
1.法治的内涵


西方法治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两重意义说������ ������ ������ ������ ������ 英国思想家戴雪的四种解释说 现代美国法理学家拉兹及富勒的八原则说 等。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法 律 体 系
宪法——54、75、78、82 宪法修正案—— 88、93、99、04 民商法、行政法、 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国内学者们


法治内涵的多样性除了表现为不同论者的观点 之间的差异外, 还表现为有些论者本人对法治内 涵作出了多种指向的、多层面的界定。 原因在于法治范畴在不同的言说语境下有着不 同的具体指向, 使得论者们在给它下定义时不得 不考虑这些指向。



法治是依据法律的治理。 治国的方式; 法律价值; 法律精神; 社会理想; 社会状态。 总的来说,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和形式意 义上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 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 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 “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 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二、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理论
法治地位 法治理念 法治目标 主要内容 总体布局
法治地位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 “依法治国”的基本 方略,党的十六大, 将“依法治国基本方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 略得到全面落实”列 提法更进一步,不 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仅要“全面推进依 的重要目标,党的十 法治国”,还强调, 七大明确提出,加快 党的十五大(1997年)将“依法治 “法治是治国理政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国”确定为我国基本治国方略 的基本方式”。 家。 党的十七大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作为重大战略任务! 九届全国人大(1999年)通过 《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入宪
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 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二年十二月四日)
两观转变 公民权利 意识觉醒 法治政府 理念形成
有限政府 责任政府 民治政府
“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
Power和right
2.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
(2)法制体系化水平明显提高
初步搭起了有中国特色的立法体系框架 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行政法体系为代表各部门法律趋于完备
形式法治
实质法治
司法对待法律 的态度
程序的地位
司法者严格依法裁决,不予 酌情变通。
重视程序公正,不追求实际 结果公正
司法者可依据法律之 上的价值超越实在法, 做出酌情变通。
不满足于程序公正, 致力于追求实际结果 公正
4.法治与法制



区别:
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 强调了人民主权。 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 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 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 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它所 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义的法治) 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但另一方面,仅仅强调法 律的形式化方面,还并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 实质意义的法治)的更深一层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