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军用标准)

合集下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02
03
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 更换敷料,避免污染和感 染。
并发症预防
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切口感染 、裂开、出血等并发症。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合理 使用镇痛药物,提高患者 舒适度。
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
营养评估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 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计划 。
蛋白质补充
避免不必要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 指征,避免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部位和可能的致病菌种 类,选择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
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 疗程,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耐药
菌的产生。
05
患者术后管理与随访评估
切口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措施
01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提高患 者自我防护意识。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皮肤清洁
术前应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彻底 清洁,去除污垢、油脂和细菌, 降低感染风险。
毛发处理
根据手术需要,对手术区域毛发 进行适当处理,如剃除或修剪, 以减少细菌滋生。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选用 预防性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风险。
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减少耐 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用药时机与剂量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选择合 适的用药时机和剂量,确保药物发挥 最佳预防效果。
02
手术室环境与设备要求
手术室空气净化与消毒
空气净化
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手术室 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 行过滤,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手术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手术前(一)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二)病人在术前尽量完善各项检查,治疗基础疾病,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三)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四)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五)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有关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六)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七)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八)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一)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二)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四)若手术时间超过 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五)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六)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中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

中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为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SSI),针对中国外科临床的具体实践与国内外进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指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学组和手术学组,制定了适合国情的SSI预防指南。

本指南在“中国SSI预防指南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启动后,先后获得了北京、广州、杭州、武汉、上海、南京、成都和沈阳当地SSI预防指南委员会的讨论与支持,并再次经“中国SSI预防指南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以下为指南的具体内容。

必须指出的是本指南反映了SSI预防的最新与最权威的观点。

但任何指南都不能代替临床医生的判断,临床医生可结合所在医院的条件,努力达到指南所要求的标准。

一、切口的分类与SSI感染类型外科切口分为清洁、清洁污染、污染、感染四类,如表1所示。

切口感染分为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和器官间隙感染,如表2所示。

表1.手术切口按受污染的程度分类类型标准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感染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表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定义切口浅部组织的SSI感染发生在手术后30天以内,仅涉及切口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层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层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至少有下列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之一:疼痛、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生将切口浅层组织打开(切口细菌培养阴性则除外)。

4、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主治医生诊断为切口浅层组织的SSI。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SSI),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手术科室。

三、组织架构1. 成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手术室、临床科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 领导小组负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3. 感染管理科负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和业务指导。

4. 手术室、临床科室等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实施。

四、预防与控制措施1. 术前准备(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感染机会。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手术耐受力。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减少皮肤损伤。

(4)手术部位皮肤消毒采用碘伏棉球或其他替代品,消毒范围覆盖手术野及其周围15cm区域。

(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6)医务人员参加手术前,确保无明显皮肤感染或呼吸道感染。

(7)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手部消毒合格。

2. 术中操作(1)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2)手术器械严格灭菌,确保无菌操作。

(3)手术过程中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减少手术野暴露时间。

(4)纠正患者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提高患者抵抗力。

3. 术后管理(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清洁。

(3)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4)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指导术后康复和切口护理。

五、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认识。

2. 制定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手册,方便医务人员查阅。

3. 加强临床科室与感染管理科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提高手术安全性。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 500 m1),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己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沾染预防与控制技巧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定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毁伤,当手术瘦语的微生物污染达到必定程度时,会产外行术部位的沾染.手术部位的沾染包含瘦语沾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沾染,手术部位沾染的安全身分包含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重要身分是:年纪.养分状况.免疫功效.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重要身分是:术前住院时光.备皮方法实时光.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情况.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进程的无菌操纵.手术技巧.手术中断的时光.预防性抗菌药物运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针对安全身分,增强外科手术部位沾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外科手术瘦语的分类依据外科手术瘦语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瘦语分为干净瘦语.干净-污染瘦语.污染瘦语.沾染瘦语.(一)干净瘦语.手术未进入沾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二)干净-污染瘦语.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随显著污染.(三)污染瘦语.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凋谢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显著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四)沾染瘦语.有掉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沾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二.外科手术部位沾染的界说外科手术部位沾染分为瘦语浅部组织沾染.瘦语深部组织沾染.器官/腔隙沾染.(一)瘦语浅部组织沾染.手术后30天以内产生的仅累及瘦语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沾染,并相符下列前提之一:1. 瘦语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 从瘦语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造就出病原体.3.具有沾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含局部发红.肿胀.发烧.痛苦悲伤和触痛,外科医师凋谢的瘦语浅层组织.下列情况不属于瘦语浅部组织沾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经由过程处的稍微炎症和少许排泄物).或肛门四周手术部位沾染.3.沾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二)瘦语深部组织沾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产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沾染,并相符下列前提之一:1.从瘦语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瘦语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凋谢的瘦语.同时,患者具有沾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含局部发烧,肿胀及痛苦悲伤.3.经直接检讨.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讨,发明瘦语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沾染证据.同时累及瘦语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沾染归为瘦语深部组织沾染;经瘦语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沾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沾染.(三)器官/腔隙沾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产生的累及术中剖解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沾染,并相符下列前提之一: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排泄物或组织中造就分别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讨.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讨,发明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沾染的证据.三.外科手术部位沾染预防要点(一)治理请求.1.医疗机构应该制订并完美外科手术部位沾染预防与控制相干规章轨制和工作规范,并严厉落实.2.医疗机构要增强对临床医师.护士.病院沾染治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沾染预防工作要点.3.医疗机构应该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沾染的目标性监测,采纳有用措施慢慢下降沾染率.4.严厉按照抗菌药物合理运用有关划定,准确.合理运用抗菌药物.5.评估患者产外行术部位沾染的安全身分,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二)沾染预防要点.1.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光.择期手术患者应该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沾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有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程度.(3)准确预备手术部位皮肤,完全消除手术瘦语部位和四周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该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该运用不毁伤皮肤的办法,防止运用刀片刮除毛发.(4)消毒前要完全消除手术瘦语和四周皮肤的污染,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适合的消毒剂以恰当的方法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规模应该相符手术请求,如需延伸瘦语.做新瘦语或放置引流时,应该扩展消毒规模.(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引诱期赐与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须要做肠道预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禀次.足剂量赐与非接收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显著皮肤沾染或者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介入手术.(7)手术人员要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8)看重术前患者的抵抗力,改正水电解质的不服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2.手术中.(1)包管手术室门封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情况概况干净,最大限度削减人员数目和流淌.(2)包管运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程度.(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厉遵守无菌技巧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光超出3小时,或者手术时光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掉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该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用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削减组织毁伤,完全去除手术部位的坏逝世组织,防止形成逝世腔.(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须要局部降温的特别手术履行具体专业请求.(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该运用温度为37℃的无菌心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须要引流的手术瘦语,术中应该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瘦语.地位适合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3.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改换手术瘦语敷料前后应该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改换瘦语敷料时,要严厉遵照无菌技巧操纵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畅畅,依据病情尽早为患者铲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准时不雅察患者手术部位瘦语情况,消失排泄物时应该进行微生物造就,结合微生物陈述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沾染实时诊断.治疗和监测.导管相干血流沾染预防与控制技巧指南(试行)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别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巧.置管后的患者消失产生沾染的安全.血管内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安全身分重要包含:导管留置的时光.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纵技巧.置管技巧.患者免疫功效和健康状况等身分.一.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界说导管相干血流沾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消失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38℃).寒颤或低血压等沾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白的沾染源.试验室微生物学检讨显示:外周静脉血造就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造就出雷同种类.雷同药敏成果的致病菌.二.导管相干血流沾染预防要点(一)治理请求.1.医疗机构应该健全规章轨制,制订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工作规范和操纵规程,明白相干部分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该接收关于血管内导管的准确置管.保护和导管相干血流沾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导,闇练控制相干操纵规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部队,进步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4.医务人员应该评估患者产生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安全身分,实行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工作措施.5.医疗机构应该慢慢开展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目标性监测,中断改良,有用下降沾染率.(二)沾染预防要点.1.置管时.(1)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纵规程.置管时应该遵照最大限度的无菌樊篱请求.置管部位应该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2)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该立刻改换.(3)置管运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程度.(4)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间静脉置管时,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运用颈静脉和股静脉.(5)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齐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该相符置管请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置管操纵.2.置管后.(1)应该尽量运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罩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该运用无菌纱布笼罩.(2)应该按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罩的敷料.改换距离时光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假如纱布或敷料消失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应该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衔接端口的干净,打针药物前,应该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打针药物.若有血迹等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5)告诉置管患者在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成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滞输液后,应该实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间静脉置管后,应该用心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通例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厉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迫状况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用的无菌原则,应该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从新进行置管,并作响应处理.(9)疑惑患者产生导管相干沾染,或者患者消失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该实时铲除导管.须要时应该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造就.(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存导管的须要性进行评估,不须要时应该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通例改换,特别是不应该为预防沾染而按期改换中间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预防与控制技巧指南(试行)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是病院沾染中最罕有的沾染类型.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安全身分包含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保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安全身分重要包含:患者年纪.性别.基本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保护方面的安全身分重要包含:导尿管留置时光.导尿管置入办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运用等.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方法重要为逆行性沾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针对安全身分,增强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界说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主如果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铲除导尿管48小时内产生的泌尿体系沾染.临床诊断:患者消失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随或不伴随发烧,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该结合尿造就.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本上,相符以下前提之一:(一)干净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造就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二)耻骨结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造就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三)新颖尿液标本经离心运用相差显微镜检讨,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讨,有尿路沾染证据的.患者固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讨或导尿管置入,尿液造就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该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二.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预防要点(一)治理请求.1.医疗机构应该健全规章轨制,制订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工作规范和操纵规程,明白相干部分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该接收关于无菌技巧.导尿操纵.留置导尿管的保护以及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预防的培训和教导,闇练控制相干操纵规程.3.医务人员应该评估患者产生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安全身分,实行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工作措施.4.医疗机构应该慢慢开展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目标性监测,中断改良,有用下降沾染率.(二)沾染预防要点.1.置管前.(1)严厉控制留置导尿管的顺应征,防止不须要的留置导尿.(2)细心检讨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时.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该运用.(3)依据患者年纪.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适合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下降尿道毁伤和尿路沾染.(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该采取密闭式引流装配.(5)告诉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标,合营要点和置管后的留意事项.2.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行导尿术.(2)严厉遵守无菌操纵技巧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毁伤尿道粘膜.(3)准确铺无菌巾,防止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樊篱.(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运用适合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四周皮肤粘膜,棉球不克不及反复运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扭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5)导尿管拔出深度合适,拔出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6)置管进程中,指点患者放松,调和合营,防止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该从新改换尿管.3.置管后.(1)妥当固定尿管,防止打折.曲折,包管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程度,防止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沾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配密闭.通行和完全,运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3)应该运用小我专用的收集容器实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守无菌操纵原则,防止集尿袋的出口触碰着收集容器.(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该消毒导尿管后,运用无菌打针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克不及用于通俗细菌和真菌学检讨),可以从集尿袋中收集,防止打劝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5)不应该通例运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沾染.(6)应该保持尿道口干净,大便掉禁的患者干净后还应该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时代,应该每日干净或冲洗尿道口.(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对导管的呵护,不应该把导管浸入水中.(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仍改换导尿管.若导尿管壅塞或掉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配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损坏时,应该立刻改换导尿管.(9)患者消失尿路沾染时,应该实时改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10)天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须要性,不须要时尽早铲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光.(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铲除导尿管时,应该练习膀胱功效.(12)医护人员在保护导尿管时,要严厉履行手卫生.。

外科手术部位预防感染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预防感染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
以内、有植入物者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 列条件之一: •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 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如:局部肿、热、痛。 • 部组 织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深部组织感染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和深部组织的感染
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不需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
有植入物者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 件之一: • 1.器官或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 2.从器官或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腔隙脓肿 或其他感染证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 (二)感染预防要点:
3.手术后
⑴ 换药或接触手术部位前应进行手卫生
⑵ 换药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流程
⑶ 保持引流通畅,尽早拔除引流管
⑷ 定期观察手术切口情况,及时处理
Page 11
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如:局部红、肿、热、痛,外科医师开放 的切口浅层组织
• 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 1.针孔外脓点或少许分泌物 •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或肛周手术部位感染 • 3. 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 2.清洁-污染切口: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南》2023-10-30•指南概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措施•手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特殊情况下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目•总结和展望录01指南概述背景和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目前国内医院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本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预防效果和管理水平。

010203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特别是从事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

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从事医院感染控制的专业人员也可以参考本指南,指导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指南范围和受众指南特点和亮点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医疗实践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

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注重实践证据,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强调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等环节的预防措施,确保手术部位感染的全面预防和控制。

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分别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02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准备工作手术前准备确定手术时间提前做好手术时间安排,以便医生、护士和相关人员做好充分准备。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术前宣教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宣教,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等。

01030203消毒范围消毒范围应包括手术部位周围的区域,如手术切口、手术野等。

手术部位清洁和消毒01皮肤清洁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皮肤清洁,去除污垢和细菌。

02消毒剂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1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消毒23根据手术需要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和设备。

器械准备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清洗和消毒将消毒好的器械和设备存放在无菌环境中,并做好使用记录。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一、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应待其它部位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糖尿病手术患者术前应控制好血糖水平。

3、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4、如无禁忌证,术前应洗澡或擦浴。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如需备皮应距离手术时间越短越好。

6、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为宜。

7、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8、术前应增加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术中1、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患者,切皮前1小时-30分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1500ml,术中追加一剂。

2、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3、术中注意患者的保温。

4、手术野冲洗应使用37°C生理盐水。

5、选择闭式引流,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

6、手术穿孔率高的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7、保持手术室内空气新鲜,有人情况下应使用空气消毒机。

8、加强门禁管理,避免人员频繁进出。

9、要遵循先做清洁手术后做污染手术,连台手术一定要作好消毒(工作人员着装的更换、床单位的更换、物表、地面及空气的消毒)。

10、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术后1、查房或换药接触切口及敷料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时应戴好口罩、帽子。

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标本,结合化验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什么是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划分为三个阶段)手术前期:是指作出手术决定到患者离开所在病房进入手术室;手术期:是指患者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进入麻醉复苏室;手术后期:是指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直至出院。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手术切口的感染是外 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 发症之一,同时也是 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
感染之一
SSI的危害
增加患者的痛苦,使病情加重 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 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于
S 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切口感染 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手 术室护理人员处于减少外科手
巾。
(7)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给药的最佳 时间是在切皮前30min,当手术时间>3h或失血 >1500ml时,可再次给药一次,以维持药物在血
液中的有效浓度。
(8)手术当中随时注意调节室温,维持温度22℃~ 24℃,不能只为了增加医务人员的舒适感而使室 温过低或过高。体腔冲洗液应适当加温,注意术
2019/12/30
1.来自患者自身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5)可用电动发剪代替传统的剃毛刀。新观念不主张在手术前一天 备皮,而主张在手术当天剪毛,但术前一天嘱咐患者沐浴,彻底 清洁皮肤,手术当天要更换清洁的病员服。
(6)胃肠道手术的患者要做好肠道的准备,术前3天开始口服肠道不吸 收的抗生素,术前晚和手术当天早晨灌肠,清除肠道的粪便以免污 染手术野造成手术切口的感染。
2019/12/30
(5)参观手术人数过多,人员走动过于频 繁,层流手术间的大门开启过于频繁, 破坏了手术间的正压状态,破坏了手术 间的空气净化度,使手术间内的空气细
菌数增加,容易导致切口感染。
(6)手术台面潮湿或被污染时未及时更换或未及 时加盖无菌治疗巾;做消化道、胃肠道手术关闭 吻合口后未及时更换手套及更换被污染的手术
• Wesley Alexander, M.D., •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Medical Center, U.S.A.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目的明确医院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相关性感染。

内容1.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1手术前患者的准备1.1.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

1.1.2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

1.1.3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①用皂液沐浴。

②尽可能不除毛发,除非毛发影响术野、敷料等的粘贴,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在手术当天剪毛或用备皮器等,不损伤皮肤。

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

1.2手术组人员准备1.2.1进入手术室之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1.2.2更换鞋、衣、裤,正确戴口罩、帽子、洗手后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1.2.3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1.3术前正确预防用抗菌药物1.3.1请参照医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定》。

1.4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1.4.1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和谈笑。

限制参观人数,无关人员勿进入手术室。

1.4.2注意术中保暖,保持室温,使用温热盐水,保温垫等。

1.4.3手术技巧:严格无菌操作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有力保证。

组织处理不当、止血不彻底、切口冲洗不够,切口缝合张力过高、缝合部位缺血、引流管放置不当或局部存在死腔等,均可增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机会。

1.4.4正确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1.4.5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人应该在不同的手术室内进行,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该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病人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房间才可进行下一例手术;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房间。

1.4.6手术过程中要严格外科手消毒制度与操作规程,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1.4.7手术器械的处理:使用后及时将血液等擦净,立即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l 5350 gjb 7480—2012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军用标准)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2012 -10-08发布2012-11-01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word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

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 12 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手术患者 24.1 术前准备 24.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34.3 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因素控制 44.4 术后切口处理 45 手术医护人员 55.1 术前准备 55.2 麻醉操作75.3 手术操作76 手术室环境86.1 基本要求86.2 洁净手术部环境管理87 手术器械及物品87.1 基本要求87.2 回收及分类97.3 清洗消毒97.4 干燥97.5 检查与保养97.6 包装97.7 灭菌107.8 储存及发放108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108.1 监测对象108.2 监测方法108.3 分析与反馈118.4 ssi暴发报告及处置119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的监测129.1 手术人员外科手消毒效果监测129.2 洁净手术部主要性能指标的监测129.3 消毒灭菌监测1310 特殊病原体相关手术的管理 1310.1基本原则1310.2围术期管理13附录a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用表14附录b 动态细菌浓度检测方法17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黎、宋烽、曹晋桂、易滨、邢玉斌、董薪、魏华、胡小华、尹丽霞、唐佩福、王志刚、冯泽国、刘国宾、孙建荷、何丽、许钟麟、胡小灵、许多朵、于秀荣、陈华、赵静雅。

引言本标准按制定依据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将条款分为以下两级:ⅰ-必须执行(应):有国家和军队法规性文件支持,有良好的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很强的理论支持。

ⅱ-推荐执行(宜):有学科理论支持,有一定意义的临床或流。

患者应沐浴更衣。

ⅰe)术前一般不应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ⅰf)当手术部位或者其周围的毛发干扰手术须去除时,应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即时进行,应使用剪刀或电动剪去除,不应用刮刀和脱毛剂。

ⅰg)宜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ⅱ4.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4.2.1应用指征4.2.1.1清洁手术:不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使用:ⅱ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头颅、心脏、内眼等手术。

c)器官移植手术。

如心、肺、肝、肾等移植手术。

d)植入物手术。

如心脏瓣膜、人工晶体、人工关节、人工血管、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血管腔内支架等植入手术;e)患者为易感人群。

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者等。

4.2.1.2 清洁-污染手术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主要是经口咽部、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

ⅱ4.2.1.3 污染手术此类手术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包括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ⅰ4.2.2 药物选择原则应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体、切口类别、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安全、有效、经济、能覆盖引发ssi大多数病原体的抗菌药物,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ⅰ4.2.3 给药时机a) 给药时机应确保在切口切开时,血清和组织中可达到有效的杀菌药物浓度,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治疗水平的血清和组织药物浓度。

ⅰb) 在择期进行结直肠手术前,除了按4.2.3a)项操作外,应当用泻剂和灌肠剂进行结肠准备。

在手术前一天分次给予肠道不可吸收的口服抗菌药物。

ⅰc) 对于高危的剖腹产手术,在刚刚结扎脐带后给予产妇预防性抗菌药物。

ⅰ4.2.4 给药时间a) 清洁手术:在术前0.5h~2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大(大于1500 ml),术中增加给药。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

手术时间较短(小于2h)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ⅰb) 清洁-污染手术:术前及术中给药同4.2.4 a)。

术后预防用药时间通常为24h,必要时可延至48h。

ⅰc) 污染手术:术前及术中给药同 4.2.4 a)。

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

ⅱ4.3 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因素控制a) 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手术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ⅰb) 宜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手术中给予患者充足的氧气。

麻醉复苏阶段,保证血氧饱和度不小于95%。

ⅱc) 应维持充足的血容量,保持血压稳定。

ⅰ4.4 术后切口处理4.4.1 切口评估与记录每位患者出院时均应对其切口的愈合等级作出评估,将愈合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级,将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情况一并记录。

ⅰ4.4.2 一般切口的处理a) 切口处理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ⅰb) 切口应用无菌纱布保护。

ⅰc) 与切口有任何接触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ⅰd) 切口换药、拆线时应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

ⅰe) 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正确的切口护理、ssi症状以及报告这些症状的必要性。

ⅰ4.4.3 引流的处理切口内留置的引流管应视情尽早拔出;手术创面较大、渗出物较多时,可适当延长时间,但要及时更换被浸透的敷料。

ⅰ4.4.4 已发生感染的切口处理a) 应充分引流,必要时拆除缝线,开放切口;ⅰb) 更换敷料时,应仔细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ⅰc) 脓性分泌物应做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ⅰd) 若感染逐渐被控制,肉芽组织迅速生长,应及早消灭创面,缝合或植皮或皮瓣覆盖。

ⅰ4.4.5 切口裂开预防及处理a) 应在良好麻醉、肌肉松弛条件下缝合切口;ⅰb) 在逐层缝合切口的基础上,宜采用减张缝合方法;ⅱc) 术后应及时处理导致切口张力增高的因素,如腹胀、膀胱充盈、用力咳嗽等,必要时加压包扎。

ⅰd) 切口完全裂开时,应立刻用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在麻醉条件下采用减张方法重新缝合。

ⅰe) 当切口部分裂开时,应用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必要时应局部加压包扎。

ⅰ5 手术医护人员5.1 术前准备5.1.1外科洗手及消毒5.1.1.1准备a) 应保证手臂及甲床皮肤完整,无损伤,无感染。

ⅰb) 指甲应尽量剪短,长度不应超过指尖,并去除指缝内污垢,不应戴人造指甲、首饰和涂抹指甲油。

ⅰ5.1.1.2方法a) 刷手:用流动水将双手和上臂冲洗一遍。

用无菌手刷取皂液刷洗指尖及皮肤皱褶处,再取皂液按手、腕、前臂、肘部及上臂下1/3段的先后顺序揉搓1min~3min后用流动水冲洗,用消毒巾(纸)擦干。

ib) 消毒:采用非手触法取适量外科手消毒剂,分别涂抹并充分揉搓手部、前臂及上臂下1/3段3min。

ⅰ5.1.1.3 注意事项a) 接台手术、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及消毒。

ⅰb) 整个洗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手指朝上,手的位置高于肘部,使水由手指流向肘部。

ⅰc) 洗手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ⅱd) 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应每日清洁与消毒;手刷、揉搓用品使用后应灭菌或一次性使用。

ⅰe) 流动水应符合gb 5749 要求。

ⅰf) 应选用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外科手消毒剂,并于有效期内使用。

ⅰ5.1.2防护用品的使用5.1.2.1 口罩a) 进入手术部洁净区时应佩戴符合yy 0469标准的外科口罩。

ⅰb) 佩戴时应完全遮住口鼻,潮湿、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ⅰ5.1.2.2 帽子a) 进入手术区佩戴的帽子应完全遮住头发和耳部。

ⅰb) 心脏、颅脑、关节等部位的手术,宜使用遮覆式手术帽。

ⅱ5.1.2.3 手术服及铺单a) 应使用符合yy/t 0506标准的手术服及铺单。

ⅰb) 污染及急诊手术,应使用符合gb 15980要求的一次性手术服及铺单;ⅰc) 某些血供丰富区域手术,宜选择具有加强抗血液渗透的一次性手术服及铺单。

ⅱd) 手术过程中,当手术服或铺单的无菌环境和或屏障作用被破坏(渗入血液或其他的潜在的感染物质)时,应尽快更换或覆盖。

ⅰ5.1.2.4 手套a) 穿手术服后,应使用无接触戴手套法戴无菌手套。

ⅰb) 应使用无粉手套。

ⅰc)对橡胶过敏者宜使用抗过敏手套。

ⅱd) 手术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ⅰe) 根据手术类型选择手套:经血液传播疾病手术时宜使用双色双层手套;进行深部手术操作时,宜使用加长手套;对骨组织、关节等硬而尖锐的组织进行操作时,宜使用加厚专用手套。

ⅱ5.1.2.5 护目镜及面罩a) 感染手术及可能发生喷溅的手术时应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护目镜或面罩。

ⅰb) 手术部内应设有眼部快速冲洗喷头。

ⅰ5.1.2.6 手术鞋手术人员宜选择耐高温、易清洗、具有防护功能的手术鞋。

ⅱ5.1.3 感染或带菌医务人员的监测与工作限定5.1.3.1 监测a) 对象: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麻醉人员、保洁员。

ⅰb) 内容:感染性疾病患病情况、病原菌携带情况、皮肤破损情况。

ⅰc) 方法:1) 建立工作人员感染性疾病及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报告登记制度。

ⅰ2) 采取主动报告与定期(不超过一年)筛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ⅰ3) 出现ssi暴发,应及时对手术室人员进行感染排查,由相关单位进行现场检测。

ⅰ5.1.3.2 工作限定a) 患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发ssi或双手和前臂皮肤破损的医务人员,应暂停手术工作。

ⅰb) 不推荐对皮肤或鼻腔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手术医务人员进行工作限制,除非这些人员与ssi暴发有流行病学相关性。

5.2 麻醉操作a) 麻醉人员操作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ⅰb) 进行侵入性置管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穿刺部位消毒后铺置无菌单,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ⅰc) 气管插管、喉镜、管芯等经过口鼻的麻醉器材应灭菌后使用。

ⅰd) 经鼻插管前应进行鼻腔消毒。

ⅰe) 禁止在手术间内更换钠石灰。

ⅰf) 麻醉机螺纹管及呼吸囊、面罩应保证一人一更换,用后清洁消毒。

ⅰ5.3 手术操作5.3.1 基本要求a) 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ⅰb) 手术区准备及无菌巾铺置应按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执行。

ⅰc) 应按照手术切口的等级由清洁到污染依次进行;手术过程中由污染操作变无菌操作时,应重新更换无菌器械,消毒手术区域皮肤加盖无菌巾单。

ⅰd) 手术区域宜使用一次性无菌贴膜覆盖。

ⅱe) 手术操作应轻柔,去除失活组织和死腔,避免意外探入空腔脏器。

ⅰf) 无菌器械和药液应现用现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