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
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kài)倜傥混为一谈(hún)废寝忘食
B.分岐.(qí)簑笠翻来覆.去(fù)咄咄逼人
C.粗犷.(guǎng)诀别不求甚.解(shèn)锋芒毕露
D.贮.蓄(chù)吝啬恍.然大悟(huǎng)人声顶沸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洁员在扫道时拾到大额现金和重要证件,连夜寻找到失主,心急如焚的失主喜出
..
望外
..。

B.经过谈判,物业公司与业主们终于在物业费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目前双方莫衷一是
....。

C.她小心翼翼
....地走上前去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D.这片人迹罕至
....的滩泽除有几只大鸟在空中飞过,再无任何声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在课堂上,老师努力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C.有关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考试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D.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如泰戈尔所说过的一句话:“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②这时,你不要退缩,不要气馁,哪怕最终只在幸福门外徘徊。

③追求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只要心中存在着这种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一定会达到幸福的彼岸。

④毕竟,我们追求过,努力过,与狂风暴雨拼搏过。

追求就是一种幸福。

⑤但其中必定会有狂风暴雨、冰山触礁,它们就像逆流一样阻止你前进的步伐。

A.③⑤②④①
B.②①③⑤④
C.①③⑤②④
D.③④①⑤②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敌人已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初夏游张园①
(宋)戴复古
乳鸭②池塘水浅深③,熟梅天气④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注释】①张园:张姓主人的园林。

②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③水浅深:水或浅或深。

④熟梅天气:梅子已经成熟的季节。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夏天第一次游览张园的情景。

B.前两句写诗人在园中看到的景象。

C.诗人载酒游园,心情是愉悦欢畅的。

D.最后一句写出了园中枇杷丰收的情形。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

B.第二句中的“半”字用的精妙,准确地写出了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

C.诗人“醉”不仅是因为饮酒,更是因为陶醉于园内美好的景象。

D.“一树金”将夕阳映照在树上的情形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③。

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即刘宣。

③发解及第:(刘宣参
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发解,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

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8.对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
B.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
C.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
D.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识(_____)(2)益(_____)(3)讶(_____)
10.解释文中划线句子。

(1)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2)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11.从文中刘宣的求学经历,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四、句子默写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

(3)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5)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8)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棵丝瓜爬上楼
陈晓辉
搬到小区一年多了,我还不知道一栋楼里邻居们的名字,他们肯定也不知道我的名字和其他基本情况,这在现如今是很正常的事,但我的母亲很不理解——怎么可以这样呢?在村里,谁家的孩子上几年级,谁家的姑娘和哪村的小子订了婚,谁家的老太太该
过寿了,有多少亲戚来庆祝……她都一清二楚。

同样,村里别的人也知道她有几个孙子,上次回来给她带的啥……可是在这儿,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母亲说:“城里人那么多,怎么住在这里感觉空空的呢?”
我们住一楼,窗台下面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闲不住的母亲在地里种了丝瓜。

这怎么行?丝瓜要爬架的,爬上二楼遮了人家窗户怎么办?但是母亲还是不解:“丝瓜蔓子爬上去不好吗?咱村谁家的丝瓜南瓜爬过墙头,谁也不说啥,有菜大家吃嘛!”唉,怎么跟老太太说这个道理呢?不是人人都喜欢别人家的植物爬到自己家的,况且二楼的住户我也不认识,人家会不会生气?
丝瓜不管我的忐忑,见风就长,很快就爬上了我的窗台。

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

还懂事地开出一朵朵金黄的花。

但是不管梦能走多远,人总是活在红尘俗世的。

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只要丝瓜爬到窗户顶部,我就爬上去把它掐掉,迫使它只在我家的墙壁范围内生长。

每次掐顶的时候,我都感到自己的残忍,高处的阳光那么强烈明亮,那是每一棵植物的梦想啊。

如果丝瓜有知,它会怪我还是会悲叹自己的命运呢?
有几天工作很忙,加班到深夜才回家。

那几株丝瓜,湮没在一件一件的杂事中,被我忽略了。

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蹿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现在再去掐藤蔓,是不是晚了?木已成舟,秧已成片,人家会不会杀下楼来,指责我家的丝瓜“侵占领空”?我想,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次敦睦友邻的拜访吧,请他们宽恕主人的管教不严。

我还没去,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了:“我是你们楼上的,请问方便说话吗?”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对不起,那些丝瓜……我马上就剪了……”客人却笑嘻嘻地拿出几根脆嫩的小东西:“你们种的丝瓜,结了七八根呢,我们炒了几根,这是给你们留的。

”见对方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我才放下心来。

还没说话,母亲已经热情地唠叨开了:“丝瓜熬汤也很好喝,以前我们农村媳妇坐月子,从河里抓几条鲫鱼,摘几根小丝瓜,喝了奶水足得很呢!”
“是呀,丝瓜可是个好东西。

嫩了能吃,老了可以刷锅,我家闺女这几天还对着丝瓜画画!”眼见母亲与对方的会谈亲切友好,我才放下心来。

从此我们与二楼的关系熟络起来,不但见面打招呼,有时候还会约着去散步。

这样的转变我始料未及,丝瓜却俨然以外交功臣自居,生长得越发骄傲起来。

不仅二楼,又开始往三楼攀爬,我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

但是有一天,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让我们也沾点儿光哈。


现在,丝瓜已经爬到了四楼。

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不但见面热乎乎地说话,三楼的大姐姐给二楼的小弟弟辅导作业,四楼的奶奶和母亲一起相约去买菜。

前几天,母亲神秘地告诉我:“二楼张阿姨的外甥女来摘了一朵丝瓜花,被四楼的小刘看见,小刘托我做媒呢!”
13.文章情节动人,请在下面的表格上填写适当的内容,补充情节和表明作者在母亲种下丝瓜后的内心情感变化。

14.品味语言,按要求赏析下列的词句。

(1)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蹿.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结合语境,赏析加点词语)
(2)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15.说说文章标题《一棵丝瓜爬上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16.通过文中的故事,你一定在人际交往上有很多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

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

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

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嘚嘚”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应是银杏罢。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
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

在香山,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均匀的,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刻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

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吧。

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

那就待来生吧,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重今世的。

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风庐散记:宗璞自选精品集》,有改动)17.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
18.第二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第六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0.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其分析。

六、综合性学习
21.综合性学习
阳光灿烂的初中生活已经开启,告别了昔日的知己,结识了不少新的朋友,我们才蓦然惊觉:与人交往,结交朋友,还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为此,七年级准备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请你一起来参加。

(1)读漫画,明道理
上图反映了当下中小学生交友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请认真看图,深刻思考,写出你对图画的理解,并从交友角度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君子,找志趣
俗话说:志趣相投。

实际上,真正能够让友谊长长久久的,是朋友之间有共同的爱好、追求或者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作为学生,以书结友,共同进步,倒是不错的选择。

请选择几部名家名作中的一部,推荐给你最好的朋友吧。

书名: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22.人生百态,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每一种味道,既可以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和体验,也可以是人生的财富和感悟。

各种滋味,只有尝过方可知晓,只有品味过方可明白。

请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你把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C
【解析】A. 感慨(kǎi)混为一谈(hùn);B.“簑笠”应写作“蓑笠”;D. 贮蓄(zhù)“人声顶沸”应写作“人声鼎沸”。

2.B
【解析】
【详解】
A.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使用正确。

B.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与“达成共识”语境不符。

C.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样子。

使用正确。

D.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

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使用正确。

故选B。

3.D
【解析】A.语言赘余,可将“驻足”去掉;B.成分残缺,“培养”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能力”;C. 否定失当,把"不"去掉。

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此句段谈“追求”③开启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排除BC两项,“只要心中存在着这种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一定会达到幸福的彼岸”,但也指出在追求的过程中会有“狂风暴雨、冰山触礁”,故③与⑤句最衔接,故A项正确。

5.B
【解析】A项是对比;C项是比喻;D项是比喻。

B项没有运用修辞。

6.A
7.D
【解析】
6.这是一首写初夏载酒游园的诗,不是“诗人在夏天第一次游览张园的情景”,故A不正确。

7.诗人把一树枇杷,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

不是“将夕阳映照在树上的情形”,故D项不正确。

8.B
9.①认识、知道;②更加;③对……感到惊讶
10.①(刘宣)替卫使养马,日日夜夜(都)在马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②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讶,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从此卫使就优待刘宣了。

11.做学问一定要勤奋,孜孜不倦,随时寻找读书的机会;要有真才实学,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与认识并尊重你;要让别人了解你他人的推荐也是必不可少的。

【解析】
8.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此题注意词类活用现象,“讶”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此题(1)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使”指上文中的“卫使”,“初”译为“起初,最初”。

(2)“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语”动词,告诉。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围绕短文的主要内容来谈感悟,围绕“刻苦、真才实学”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2.随君直到夜郎西乡书何处达若出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其不善者而改之匹夫不可夺志也水何澹澹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易错字有:郎、藤、澹、罔,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不要写同音字。

13.①忐忑担心②二楼的住户来拜访③内心愉悦
14.(1)“蹿”字原意指“向上或向前跳”,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藤蔓生
长之快,也表现了“我”的担心。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丝瓜爬满墙比作“一幅写
意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丝瓜快速生长时带给“我”的美妙的感受和喜悦的心情,为下文丝瓜改善邻里关系做铺垫。

15.标题一语双关。

一方面指的是丝瓜从一楼爬到四楼的自然生长状况,另一方面暗指因丝瓜的生长,“我”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6.人与人之间,应多交流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化解隔膜和冷漠。

有时往往是一次无心之举,就能打破对方内心的坚冰。

就如同文中一棵丝瓜爬上楼一样,生活中我们应打开心扉,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分析】
13.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14.试题分析:品味语言。

(1)“窜”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原意指“乱跑、乱逃、流窜”,这里写出了丝瓜藤蔓生长之快,也表现了“我”的担心。

(2)“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这句话运
用比喻的修辞,将丝瓜爬满墙比作“一幅写意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丝瓜快速生长时带给“我”的美妙的感受和喜悦的心情,为下文丝瓜改善邻里关系做铺垫。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不能脱离具体语境谈作用。

15.试题分析:考查文章标题“一棵丝瓜爬上楼”的含义。

弄懂标题的含义,首先要读懂全文内容。

从修辞上说,此标题一语双关。

一方面指的是丝瓜从一楼爬到四楼的自然生长状况,另一方面暗指因丝瓜的生长,“我”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16.试题分析:题干“根据人际交往上的感触谈谈你的感想”。

解题此类开放性试题要注意: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3、有时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4、要作出辨证的分析,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

17.丰富、幽静。

18.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另一方面以香山的嘈杂、万安山的寥落和萧索与小湖帝的秋色作对比,突出作者对后者的喜爱。

19.示例①:运用了对比。

如:“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

”更加突出了红叶滋润、鲜亮、耀眼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红叶的喜爱。

示例②:运用了比喻。

如:“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

”将“地下的红叶”比喻为“薄薄的一层红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叶多、密、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红叶的喜爱之情。

20.①不仅仅是自然界中作为丰收季节的“绚烂多彩”“肃穆庄严”“朦胧清明”等丰富的景色。

②更有对人生的思考,包括对人生的价值、把握现在和当下、珍惜美好和欢乐等的感悟。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解答时,理解相关段落大意,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词语加以概括即可。

第①段主要是对作者记忆中的香山秋天景色的描写。

记忆中秋天的香山很热闹,“满山如火如荼”的红叶、同行的友人和骑着的小毛驴都让这秋景格外丰富。

大片的金黄和满树茂密的叶子都展现了秋天的丰收。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直接点出了香山的两大特色:“丰富”“幽静”。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段落的理解赏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结构上与文章的关系,二是内容上与文章的关系。

第②段是对秋天的香山人满为患及法海寺萧索气象的描写。

加入对香山和法海寺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疑惑,作者寻的秋韵是
在香山吗?还是在法海寺?第②段末句“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给了读者答案,那么作者想要寻的秋韵到底在哪呢?这种“吊胃口”的写法就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

香山太拥挤,法海寺太萧索,这都与后文小湖旁奇妙的秋色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小湖旁秋色的喜爱,表现了作者心中真正的“秋韵”。

19.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赏析能力。

解答时,选择其中一句,把握语言特点,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

如运用了对比。

如:“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

”将红叶与黄栌、枫叶进行对比,突出表现红叶色彩鲜亮的特点,同时通过比较,黄栌的红比较暗,枫叶的红较深,表现了作者对红叶的喜爱。

示例二:运用了比喻。

如:“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

”将地下的红叶比作“红毡”,落下的红叶可以将地面铺满,并形成一块“红毡”,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红叶数量多、颜色亮的特点,贴切的比喻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喜爱。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秋天寻找秋韵的事情。

第②段中作者认为香山人满为患,法海寺虽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但这都不是他要寻找的秋韵。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丰收才是秋天的“调”。

偶然看到山与湖之间的一排银杏树,“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的景象是他心中的秋韵。

收到讣告,作者对人生有所感悟,秋天是一个有成绩的季节,事物都有所着落,人生也会有终结的一天,但要有所价值。

“我是注意今世的”,我们需要把握今生、当下,珍惜现下美好的生活。

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也是他心中的秋韵。

21.(1)示例:漫画的内容是,中小学生在微信群里比谁发的红包多。

从交友的角度来说,我不赞成在微信群里攀比发红包。

因为攀比不但不能让同学、朋友间的友谊牢靠,反而会因为沾上金钱而产生误会,甚至互相指责、抱怨。

我们都还是学生,发红包的事,还是悠着点好。

(2)示例:《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出生入死、肝胆相照的故事,很能给我们交友指引方向。

读这部书,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故事的扣人心弦,还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好语言表达。

读图漫画题,从信息说明、寓意评说、设计开放三个角度来考查,学生根据题型设计合理即可。

此题属于寓意评说,图中画的是中小学中攀比发红包的形象,可针对此问题进行阐述,表达合理即可。

(2)本题不设统一答案,作答时,只要所选择的名家名作,充满正能量,利于增进朋友间的友谊,推荐理由充分,表述通顺合理即可。

22.参考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