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史记有关的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15篇精选文档
![史记中的故事15篇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d3906d8f8c75fbfc77db259.png)
《史记中的故事》史记中的故事(一):史记中的故事:完璧归赵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欲勿之,畏秦强;欲与之。
恐见欺。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许。
曲在我矣。
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中的故事(二):史记中的故事:赵奢秉公执法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
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
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
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记中的故事(三):史记中的故事:张良拜师来源《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a016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e.png)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史记》列传中记载了数百人,上至王侯,下至平民,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那你知道史记里的故事五篇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故事五篇,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作法自毙赵良的劝说没有起到作用。
不久,秦孝公就去世了,太子继承了王位。
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等人马上告发商鞅意图造反,于是新任秦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被迫逃跑,他来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休息。
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说:“商鞅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所以对不起,我不敢收留您住宿。
”商鞅仰天叹息说:“唉!新法的弊端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他只得离开秦国潜逃到魏。
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导致魏军打了败仗,拒绝收留他。
商鞅还打算逃到别的国家,魏国人抓住他说:“你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它的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恐怕得罪秦国。
”于是把商鞅送回秦国。
商鞅回到秦国后,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这时秦国出兵攻打商鞅,把他杀死。
秦惠王把商鞅五马分尸示众,还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虽被处死,其法却在秦国上下通行数十年,妇孺皆知,轻商观念深入人心。
秦国也得益于他的变法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商鞅是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下的,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史记里的故事五篇:锋芒初露苏秦又游历了燕国,一年多以后才见到燕文侯,他才找到展示自己才能学说的机会。
他向燕文侯进言道:“燕国东面有朝鲜、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西面有云中、九原,南有易水,土地面积纵横有两千多里,在役士兵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粮草足够维持数年。
南面有碣石山、雁门山丰饶的物产,北面的大枣、栗子也收益颇丰,百姓即使不耕种田地,仅凭大枣、栗子的收入也足够维持生计。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府之国了。
当今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不见兵戈战火,将士阵亡,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燕国。
大王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之所以能免受他国侵略,是因为有赵国做它南面的屏障,阻挡贪婪的秦国啊!秦国与赵国曾经五次交战,秦国获胜两次,赵国获胜三次,秦、赵双方的国力都有所削减,而大王依仗赵国屏障的庇护,从背后对双方都有所制约,这就是燕国不受侵略的原因。
十个简短的史记小故事
![十个简短的史记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e2bf46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5.png)
十个简短的史记小故事1. 舜的孝顺舜的老爹和后妈还有弟弟,老想害死他。
让舜去修谷仓顶,他们就在下面放火。
舜拿着两个斗笠像超级英雄一样跳下来,跑了。
让他挖井,他们就往井里填土,舜早挖了地道又溜了。
可舜还是对他们好得很,他的孝顺把尧都感动了,尧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他。
2. 姜太公钓鱼姜子牙这老头,跑到渭水边钓鱼。
他那鱼钩是直的,还离水面三尺高。
别人都说他傻,他却说:“我这是钓王侯呢。
”周文王一听,觉得这人肯定有大本事,就去拜访他。
姜子牙就跟着文王走了,后来帮着文王、武王把商朝给灭了,成了周朝的大功臣。
3.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美人儿叫褒姒,这褒姒不爱笑。
周幽王想了个馊主意,点燃烽火台。
诸侯们以为有外敌入侵,都带着兵跑来。
褒姒看到诸侯们气喘吁吁、狼狈的样子就笑了。
诸侯们发现被耍了,很生气。
后来真有敌人来的时候,再点烽火,诸侯们都不来了,周幽王就被敌人给干掉了。
4.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来换。
赵王怕秦王耍赖,蔺相如就说他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发现秦王只想骗璧,不想给城。
蔺相如就骗秦王说璧上有小毛病,拿过来后就威胁秦王,要是不给城,就和璧一起撞碎。
秦王没办法,蔺相如就带着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了。
5. 负荆请罪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比廉颇的官还大。
廉颇不服气,说要给蔺相如难堪。
蔺相如知道了,就躲着廉颇。
他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他们俩,如果他俩斗起来,赵国就完了。
廉颇听了,觉得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成了好哥们。
6. 纸上谈兵赵括这小子,读了好多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他爹赵奢是个名将,可知道自己儿子不行,说他只会纸上谈兵。
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战场上,完全不根据实际情况,只按兵书上的来。
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四十万赵军都被坑杀了。
7. 毛遂自荐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
平原君想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去,挑来挑去还差一个。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993e1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0.png)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两千5261多年4102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1653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史记的故事1中行说:逼我出使匈奴,我就给你好看汉文帝时期,匈奴的首领是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刚即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匈奴的政策。
这一次派去护送公主的使节是宦官中行说。
因为中行说是燕人,生长朔方,熟知匈奴情状,派他去也有窥探匈奴虚实兼收集情报的任务。
中行说不想远行,就借故推辞。
汉文帝不肯换人,定要中行说走这一趟。
中行说再也无法推辞,只好悻悻起程,临行前私下对人说:“我本来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别怪我将来为害汉朝。
”听到这句话的人一笑置之,心想你不过只是一个阉人,能成什么大气候?大言不惭罢了。
一到匈奴,中行说就归降了老上单于,成为单于的亲信,开始兑现他的誓言了。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赠给匈奴许多缯絮(丝织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里见过这些精致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
中行说进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独霸一方,是因为衣食都和汉不一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
现在单于您变更旧俗,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恐怕汉朝的物品输入匈奴不过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动心降汉了。
”单于和众人都将信将疑,中行说又举例说明:“穿上汉朝的丝织衣服,骑马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衣裤全都挂破了,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耐用?汉朝的食物虽然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方便美味?”这番话说服了众人,从此就放弃了汉朝的衣食。
中行说又教单于左右学习数算,用以计算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
汉朝皇帝和单于所通的书简,历来长一尺一寸,上面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样,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
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书简,定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汉简宽大,称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
和史记有关的十个故事
![和史记有关的十个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568f8d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d.png)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1、卧薪尝胆【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马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
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在吴国的羞辱。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让人民安居乐业。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并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破釜沉舟【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原文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a17ee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5.png)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原文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1、卧薪尝胆【原文】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破釜沉舟【原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鸿门宴【原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纸上谈兵【原文】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5、狡兔三窟【原文】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记载:“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6、指鹿为马【原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7、四面楚歌【原文】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8、负荆请罪【原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9、背水一战【原文】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的记载:“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
史记故事四则
![史记故事四则](https://img.taocdn.com/s3/m/326e708776a20029bc642d41.png)
史记故事四则《史记》故事四则一、讳疾忌医扁鹊经过齐国,齐桓侯把他当作客人招待。
扁鹊去朝廷拜见齐桓侯,说:“您皮肤和肌肉之间有小病,不医治会加重。
”齐桓侯说:“我没有疾病。
”扁鹊走出来,齐桓侯对左右近臣说:“医生贪图功利,想医没有病的人来冒充自己的功劳。
”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说:“您血脉里有病,不医会加重。
”齐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出来,齐桓侯不高兴。
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说:“您的肠胃之间有病,不医治会加重。
”齐桓侯不理睬。
扁鹊走出来,齐桓侯不高兴。
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望见齐桓侯就退出来跑走了。
齐桓侯派人询问他是什么缘故。
扁鹊说:“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汤药和熨药的效力能够达到。
病在血脉,针灸和砭法的效力能够达到。
病在肠胃之间,酒药的效力能够达到。
病在骨髓,即使是主管生死之神也无可奈何。
现在病在骨髓,因此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天后,齐桓侯身体发病,派人去叫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了,齐桓侯便死去了。
************************************************************************ *二、破釜沉舟秦国大将章邯打败了项梁之后,渡过黄河,去攻打赵国,打垮了赵军。
然后又围攻钜鹿,把赵国的君主和大臣们都包围了起来。
楚怀王任命项羽为鲁公、次将军,去救援赵国。
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兵渡过漳水,去救援钜鹿,但首战失败。
于是项羽就亲自率领全部人马,渡过漳河。
上岸后,命令士兵把所有渡船都沉入水底,把锅碗瓢盆等炊具都砸烂了,把住的房屋也全部烧毁,只随身携带三天的口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必须要决一死战,不许有一点退却之意。
楚军到达钜鹿,多次激战,断了秦军的粮道,打垮了秦军,秦国将领被杀的杀,被抓的抓,只有大将涉间拒不投降,自焚而死。
成语“破釜沉舟”,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 ******1三、张良拜师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关于《史记》的故事
![关于《史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47523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c.png)
关于《史记》的故事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寓言,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例子:
1.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做苦工。
为了铭记在吴国的羞辱和复仇,越王勾践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并在门上悬挂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
2.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一起为官。
由于蔺相如的功劳超过廉颇,引来了廉颇的嫉妒和侮辱。
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忍让和国家至上的精神后,感到惭愧,于是背着荆条去找蔺相如请罪。
3. 鸿鹄之志:秦朝末年,陈涉出身贫寒,为人耕田。
他常常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出自史记的有名故事
![出自史记的有名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42df1c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8.png)
出自史记的有名故事《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那你知道出自史记的有名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出自史记的有名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出自史记的有名故事:赵衰佐重耳赵衰字子余,是赵夙的孙子。
当时,晋献公宠幸骊姬娘娘和她的儿子奚齐,甚至打算改立奚齐为太子。
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均不同程度遭到疏远。
三人后来被派去戍守边地。
赵氏宗族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名门望族,并对政局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着晋国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赵衰用占卜方法决定赵氏宗族的政治倾向。
结果是:跟随晋献公或是申生、夷吾等公子是不吉之兆,而跟随公子重耳为吉兆。
赵衰对占卜一向是深信不疑,就毫不迟疑加入了重耳的政治阵营。
此后,晋国发生了著名的骊姬之乱,公子重耳被迫逃往他外祖父所属的翟人部落避难,赵衰也跟随他前往,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翟人一次在征伐蔷咎如部落(在今河南安阳西部地区)的战争中,虏获了两名女子,于是便把其中年轻一点儿的那个配给重耳做妻子,把年长一点儿的那个配给赵衰做妻子。
赵衰与他的这个妻子生下了赵盾。
而当初在晋国时,赵衰业已有了妻室,并生下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与赵婴齐。
五年后,晋献公死去,晋国紧接着发生内乱。
晋人迎立夷吾为新国君,即晋惠公。
惠公知道公子重耳是个人才,胸有大略,怕他与自己为敌,危及自己的王位,便派人去刺杀他。
重耳得到消息后,赶紧和赵衰等人商议对策,经过周密分析,认为各个诸侯君主中只有齐桓公有志于霸业,善于招抚优待诸侯、贤士,可以到他那里去避难。
于是一行人便留下他们的妻子、儿女,离开了生活十二年的翟地,前往齐国。
一路上日夜兼行,途中经过五鹿(今河南南乐西南),重耳一行人已是疲惫不堪、饥渴难耐,再也走不动了,便停住脚步稍作休息。
这时发现路边田地里有个老农夫在耕作。
重耳便让人向老农夫讨要些吃喝。
老农夫见来人颐指气使、态度强硬,显然是一群落破贵族,便想羞辱他们一番。
史记中的故事15篇精华版
![史记中的故事15篇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c321e2ad51f01dc281f1e4.png)
《史记中的故事》史记中的故事(一):史记中的故事:完璧归赵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欲勿之,畏秦强;欲与之。
恐见欺。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许。
曲在我矣。
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中的故事(二):史记中的故事:赵奢秉公执法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
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
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
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记中的故事(三):史记中的故事:张良拜师来源《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
史记有名的故事
![史记有名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02f3f1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e.png)
史记有名的故事历史故事是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更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有名的故事。
史记有名的故事1:管鲍之交管仲年少时与鲍叔牙交往甚密,互为知己,交往过程中,鲍叔牙了解到管仲的才能,十分钦佩。
当时管仲家十分贫困,故在与鲍叔牙交往过程中,下馆子不出钱、好东西背着不分享的事情没少干,鲍叔牙落落大方,看在眼里,却不放在心上。
后来,两人各为其主,鲍叔牙随齐国公子小白做事,管仲随公子纠做事。
小白成为齐恒公,公子纠被齐恒公杀死,作为其手下的管仲也被投入大牢。
鲍叔牙向齐恒公举荐管仲,被任用,大展鸿图,助齐恒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就春秋霸业!管仲功成名就后这样回忆鲍叔牙对自己的恩情:“我当初贫困时,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红利的时候总是给自己多分一些,鲍叔牙知我人穷事多,不以计较。
我后来曾经为鲍叔牙做事,事情,让鲍叔牙更陷困境,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无能,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时时有不利而已。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识才的君主。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我的主君公子纠失败,同为臣子的召忽已经为君主殉难,我还苟且偷生,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忠义之心,知道我不因小节而自杀取义,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管仲,还把自己放在管仲之下的位置上。
后天下人虽夸管仲之贤能,更是交口称赞鲍叔牙知人善任,高风亮节。
个人思索:在现世,物欲横流,人多为一己私利忙碌不休。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愿意认识对自己有利有帮助的朋友,谁肯吃点小亏只因为对方有才能呢?除非对方已经大富大贵,出于巴结的目的在交往过程中愿意以投资的心态付出,可谁又不是期待着后期的更大回报呢?管仲之才能,一直没有机会得到施展,也就是投资在管仲身上的,根本看不到回报的希望。
史记故事精选5篇
![史记故事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07fe1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9.png)
史记故事精选5篇《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史记故事1【公仪休拒鱼】出处《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的爱好就是吃鱼。
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
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
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
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
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史记故事2一鸣惊人楚穆王死后,他的儿子侣继承了王位,就是楚庄王。
庄王即位三年,从未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日日夜夜寻欢作乐,还下了诏令说:“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最后,大臣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冒死闯入王宫进谏。
庄王当时正左手怀抱着郑姬,右手怀抱着越女,坐在歌舞乐人中间,与各位美女嬉戏。
伍举对楚庄王说:“大王,我要向您进献一个谜语。
”他接着说道:“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呢?”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叫,一鸣惊人。
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但过了几个月,庄王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淫逸放纵,不理朝政。
苏从大夫感到十分生气,就冒着生命危险入宫进谏。
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你不怕被杀死吗?”苏从毅然回答说:“能够舍身而使您变的贤明,这正是是我多年的夙愿。
”楚王被大臣们的忠心感动了,于是就停止淫逸作乐,开始处理政务。
他杀死了几百个罪人,擢升了几百个有功之臣,并任用伍举、苏从管理政务,楚国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对他十分拥护。
关于史记的故事
![关于史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d674d4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9.png)
关于史记的故事史记是司马迁本着实录历史事件的原则,根据自身学识和生命体验,在设置历史事件场景,叙述历史事件细节,复原历史人物心理、语言等方面运用了一定的想象和虚构而著成的一部史学巨作。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史记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史记的故事篇一:完璧归赵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欲勿之,畏秦强;欲与之。
恐见欺。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许。
曲在我矣。
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关于史记的故事篇二: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史记经典故事10个
![史记经典故事10个](https://img.taocdn.com/s3/m/6e9f2d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1.png)
史记经典故事10个
1. 高祖挟天子以令诸侯:“史记”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得到天
子信任后,利用天子的威势来征服其他诸侯国,并最终建立了西汉帝国的故事。
2. 细柳射孟获:“史记”中描述了柳下惠射中了孟获的腿,孟获却表现得毫不在意,这个故事说明了柳下惠的高尚品德。
3. 制暴者诛暴:“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期,被污蔑的人敢于揭露暴行,最终获得了正义,说明了汉武帝推动社会改革的决心。
4. 天下吏不为:“史记”中描写了太史公在隐退之后,拒绝了后来的职务,以表达自己对治理国家的担忧。
5. 伐人门:“史记”中述说了刘邦封号诸侯时,皆宴望之,唯独封齐王田庆独不来宴的故事,表现了田庆的英勇个性。
6. 杜周随贾谊赋《长歌行》:“史记”中记载了杜周为贾谊赋《长歌行》并演奏的故事,表达出杜周对历史和子孙后代的思考。
7. 糜丹最:“史记”中描述了糜丹贪图荣华富贵而不愿经历困苦,最终陷入困境的故事,表现了贪欲的负面影响。
8. 范睢嬖宠:"+史记"中记述了范睢因明智的建议而取得了嬖
臣之地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善于思考和谋划未来。
9. 逐鹿中原:“史记”中叙述了诸侯争夺中原的故事,其中包括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对抗,最终由刘邦取得胜利。
10. 斩木为兵:“史记”中描述了蒙恬为了训练士兵的耐力和勇气,让士兵在山中砍伐木材的故事,展示了蒙恬的威严和严格要求。
史记经典故事20个
![史记经典故事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a3789eb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3.png)
史记经典故事20个1. 黄帝战蚩尤。
- 黄帝时代,部落之间纷争不断。
蚩尤部落尤为强悍,他们擅长制造兵器,而且作战勇猛。
黄帝率领自己的部落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大战。
蚩尤施法术,制造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
黄帝发明指南车,指引军队冲出迷雾。
双方激战,黄帝最终擒杀蚩尤,统一中原各部落,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2. 舜帝孝感天地。
- 舜的父亲瞽叟和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出。
但舜毫不记恨,依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他的孝行感动天地,尧帝听闻后,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并最终禅位于舜。
3. 大禹治水。
- 尧帝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
舜帝时,大禹受命治水。
他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率领民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海。
最终成功治理洪水,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也因此被舜帝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4. 商汤灭夏。
- 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百姓生活困苦。
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重用贤臣伊尹,施行仁政,发展生产,使商部落逐渐强大。
商汤看到夏桀失去民心,于是起兵讨伐。
在鸣条之战中,商汤的军队打败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开启了新的王朝统治。
5. 盘庚迁殷。
- 商朝中期,由于政治动荡、水患等原因,商朝多次迁都。
盘庚是商朝的一位君主,他决定将都城迁往殷(今河南安阳)。
迁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许多贵族和民众都反对。
但盘庚意志坚定,他向民众晓之以理,说明迁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最终成功迁都,此后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6. 武丁中兴。
- 武丁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他年少时曾在民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
即位后,他重用傅说等贤臣。
在武丁的治理下,商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他不断对外征伐,扩大商朝的版图,使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史记故事精选大全
![史记故事精选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24153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4.png)
史记故事精选大全《史记》,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不朽之作。
这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以其博大精深的史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读者。
一、项羽刘邦本记与楚汉之争故事简述:项羽和刘邦是秦末两大军事集团的首领,他们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项羽英勇善战,威震四方,但他的残暴和刚愎自用导致人心离散;刘邦则以仁爱和谋略赢得民心,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的人格品质和行事作风对组织成败至关重要。
同时,也揭示了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二、韩信点兵与兵法智慧故事简述:韩信是汉初著名的军事家,他到赵国应聘时,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身份,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点兵。
他让士兵们以一种特定的队形列队,然后根据士兵的身高和体型进行选拔。
这种独特的点兵方式让赵王大为欣赏,任命韩信为将。
启示:这个故事展示了韩信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问题要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与知人善任故事简述:韩信在楚汉之争中表现出色,但并未得到刘邦的完全信任。
萧何看出韩信的才华,力荐刘邦重用韩信。
为了追回韩信,萧何连夜骑马狂奔,不惜冒着危险在月下追赶。
最终,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大将军。
启示:这个故事强调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萧何独具慧眼,发掘并扶持了韩信,展示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素质。
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人才要信任和重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四、晁错削藩与中央集权故事简述:西汉时期的晁错认为诸侯王权力过大,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
他建议景帝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但这一举措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和抵制。
最终,晁错的改革触动了地方利益,导致他被杀。
启示: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斗争。
晁错勇于改革,但忽视了地方势力的利益。
这提醒我们在改革中要兼顾各方利益,寻求平衡点。
五、缇萦上书救父与孝道精神故事简述:缇萦是汉朝民间女子,她的父亲因被人诬告而被判刑。
史记中的故事15篇
![史记中的故事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5dabc66294dd88d0d26bbe.png)
史记中的故事15篇史记中的故事史记中的故事(一):史记中的故事:完璧归赵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欲勿之,畏秦强;欲与之。
恐见欺。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许。
曲在我矣。
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中的故事(二):史记中的故事:赵奢秉公执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
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
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
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记中的故事(三):史记中的故事:张良拜师《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史记有关的故事
《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那你知道和史记有关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和史记有关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和史记有关的故事:事必躬亲的减宣减宣是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西南)人,他因为政绩突出,被调到河东太守府任职。
卫青派人到河东买马,看到减宣才能出众,就向皇上推荐,于是他被征召到京城当了大厩丞。
他当官做事很公平,因此得以逐渐升任。
皇上派他处理主父偃和淮南王造反的案件,他充分利用法律条文深究罪责,杀了很多人,他因敢于判决疑难案件而备受称赞。
他屡次被免官又屡次被起用,担任御史及中丞之官差不多有二十年。
王温舒免去之官后,减宣担任左内史一职。
他管理米盐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要亲自经手,亲自安排县中各部门的财产器物,县令和县丞也不得擅自改动,如果他们敢不服从命令,减宣甚至对他们处以重刑。
同时为官几年,其他各郡郡守都只能办好一些小事而已,但是唯独减宣能从小事办到大事,凭借他的力量保证政策顺利推行下去。
后来,因为他的属官成信与他结怨。
成信逃走藏到上林苑中,减宣派郿县县令杀死了成信。
官吏和士卒射杀成信时,不小心射中了上林苑的大门。
减宣被交付法官判罪,法官认为他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减宣只得被迫自杀。
和史记有关的故事:公正的廷尉一次,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的驾马因此受到惊吓。
文帝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
张释之审讯那个人。
那人说:“我是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
过了好久,我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没想到正好撞到了皇帝的车队,因为害怕就跑了。
”廷尉张释之向皇帝报告说,那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
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让百姓信服了。
而如果在当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杀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主持公正执法的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地去判罚,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愿陛下明察。
”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
和史记有关的故事:不循古法的杜周杜周是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杜衍人。
义纵当南阳太守时,把杜周当做得力助手,荐举他做了廷尉史。
他服侍张汤,深得张汤赏识。
张汤屡次说他才能出众,官职升到御史。
皇帝派他审理边境士卒逃亡的案件,很多人被他判处死刑。
他上奏的事情很合乎皇上的心意,他同减宣相接替,担任中丞十多年。
杜周治理政事与减宣相类似,但是他处事慎重迟缓,外表宽松,内心苛刻。
减宣当左内史时,杜周为廷尉,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善
于窥测皇上的意图。
皇上想要排挤的,就趁机加以陷害;皇上想要宽释的,就长期囚禁待审,替他申诉冤情。
他的门客有人责备杜周说:“为皇上断案,不遵循三尺法律,却专以皇上的意旨来断案。
作为法官应当这样吗?”杜周说:“三尺法律是怎样产生的?从前的国君认为对的就写成法律,后来的国君认为对的就记载为法令。
适合当时的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要遵循古代法律呢?”
杜周中途被罢官,后来当了执金吾,负责追捕盗贼。
他曾逮捕查办桑弘羊和卫皇后兄弟的儿子,十分地苛刻残酷。
天子认为他尽职无私,就升任他为御史大夫。
他的两个儿子都当了郡守。
他治理政事残暴酷烈比王温舒等更厉害。
杜周开始当廷史时,只有一匹马,而且配备不全;等到他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钱财积累也多达好多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