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全穴

合集下载

任督二脉穴位图

任督二脉穴位图

任督二脉穴位图督脉详解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file:///C:/DOCUME%7E1/ADMINI%7E1/LOCALS%7E1/Temp/ 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督脉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督脉穴位: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1) 长强穴DU1 Cháng qiáng[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精官、二白、百会(灸) 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 腰俞穴DU2 Yāo shū[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第四章:一、任脉(二十四穴)

第四章:一、任脉(二十四穴)

第四章:一、任脉(二十四穴)一、任脉任脉概述:女子怀孕靠任脉,“阴脉之海”,任督二脉交汇人中,舌头顶住上颚,是打通任督二脉长寿(乌龟)的位置,脑袋会清醒,阴阳相通。

阴经,经与经之间有络在联系称之为络,所有阴经都会汇到任脉。

我们把神阙和曲骨分成四段,先把他分成四个点后,这空间是五段,四个点切入,当然有五段,实际上有四点。

往上第一段,就叫曲骨上一寸,就是我们的中极穴。

中极再上一寸,就是关元穴。

关元穴直上一寸是石门穴,石门往上一寸是阴交穴,这两个穴中间,人家说肚脐下一寸半,脐下一寸半的地方,我们叫气海。

这是我们找穴道最标准的一个方式。

气脉的流注叫后升前降,督脉后升,任脉前降。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

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二十四穴)。

1.任脉三八起会阴,溺水急救时,三寸对着心脏方向下针,水会喷出来。

会阴痛针列缺,针百会(大学上学时,被人推下水里,就开始会阴痛,下十三鬼针,第六针时有女生声音,考大学前答应这个女孩带到台北,结果他没实现,交合过,女孩自杀过)。

2.曲骨:下面耻骨上方骨缝之间,体毛较多不灸,下针,赤白带,小便、膀胱、尿道发炎,平补平泄,左右捻转气至。

3.中极:膀胱募穴,俞募治疗法,任何膀胱问题,针一寸左右,留针20分钟,灸时里面寒症。

尿失禁,遗尿,癃闭,阳痿。

4.关元:中极上一寸,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会,小肠第二心脏,心脏管动脉,小肠管静脉。

所有小肠、心脏问题都可以针灸,月经痛(寒)灸关元、中极热气进去当场就好。

脚热不会发心脏病、不会中风;想怀孕、精子少多灸关;小腹寒、脚冷、心脏问题、小便频、失精绝子,月经痛、产后胎盘不下、腹部、子宫血块。

5.石门:关元上一寸,三焦募穴(脏腑之间的油网)。

妇人禁针灸绝子,关元与石门之间绝孕穴。

治三焦的病,阴囊缩回小腹,奔豚抢心(肚脐周围跳动),谷不化等。

肚脐下方的任脉的作用任脉的穴位图解

肚脐下方的任脉的作用任脉的穴位图解

肚脐下方的任脉的作用任脉的穴位图解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人体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起于小腹,止于眼眶,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

肚脐下方的任脉的作用主要有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的作用,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

任脉的穴位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华盖、璇玑、天突、承浆、水分、紫宫、廉泉经脉起源据《灵枢·五音五味》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胞中,也是《难经·六十六难》所说的“脐下肾间动气”所在,一般称为“丹田”,指督、任、冲脉之气均发源于此。

现代通译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古文释义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篇,据《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①,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②,至咽喉,上颐③,循面,入目。

释义①中极之下:中极,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4寸。

②关元: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3寸。

③颐:指下颌部,即承浆穴。

主要作用生理功能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症候主治此经腧穴通过针灸主要配合治疗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可治疗神志病症。

中医经穴-任脉-陈炳乐

中医经穴-任脉-陈炳乐

任脉
肝脏质地柔软而脆, 富有血管,并随呼吸 而上下移动,如针刺 入,必将划开裂口。 所以在中脘穴针刺之 前,应摸清患者肝的 大小及其表面投影。 《新针灸学》提出针 刺3~8分。

第十三节
• • • •
任脉
• 13、上脘
1)命名: 本穴内应胃上口,贲 门。 2)定位: 前正中线上,肚脐上 5寸。
第十三节
• •
任脉
4)注意事项 从壁腹膜再向深方, 即进入腹腔。如针刺 入腹腔,可刺中大网 膜和小肠。
第十三节

任脉
瘦长体型人,其胃可 能垂至髂嵴水平,因 此,在此体型人,针 刺下脘过深,也有可 能刺中胃壁。因此, 在此穴进针,也不宜 透过壁腹膜。
• •
第十三节

任脉
• 11、建里
1)命名:建,稳固也、 安稳也。凡属于胃中 不安之症,本穴皆可 为之,使人胃里得安 稳也。 2)定位:前正中线上, 肚脐上3寸。

第十三节

任脉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 灸5~14壮,艾条温 灸20~30分钟,或药 物天灸。本穴为全身 强苎要穴,强身保健 可采用瘢痕灸,每年 1次,或间接灸5~14 壮,或温灸至局部温 热红晕,每日1次, 每月20次。
第十三节

任脉
常灸本穴可以培元固 本,起到防病保健之 功。
第十三节
• •
任脉
第十三节
• • • •
任脉
• 2、曲骨
1)命名: 本穴在耻骨上缘凹陷 处。 2)定位: 前正中线上,肚脐下 5寸,当耻骨联合上 缘的中线处。
第十三节
• •
任脉
3)刺灸法 刺法:直刺0.5~ 1.0寸,局部酸胀, 针感可向下扩散至外 阴部。针刺前一定要 排空膀胱尿液,以免 因刺破膀胱,使尿液 流入腹腔。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 灸3~5壮,艾条温灸 5~15分钟。

任脉24个穴位详解

任脉24个穴位详解

任脉24个穴位详解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任脉24个穴位详解,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璇玑穴拼音:xuánjī拼音解析:璇玑,魁星名,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解析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校。

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小部分吸热蒸升。

意义运行:吸热后循任脉上传天突穴。

运行气血: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量极少。

气血取穴:璇玑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取穴突穴下1寸。

解剖:在胸骨柄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解剖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功能:生发清气。

功能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胃中有主治积。

操作:刺法:平刺0.3-0.5寸。

操作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法:以双手中指同时用力揉按穴位,有刺痛的感觉。

每次揉按各1-3分钟。

配伍:配鸠尾穴治喉痹咽肿。

配伍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治法天突穴拼音:tiāntū拼音别名:玉户穴,天瞿穴别名解析:(1)天突。

天:头面天部也。

突:强行冲撞解析也。

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以此得名。

(2)玉户。

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

户:出入的通道也。

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性水气。

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

(3)天瞿。

天:头面天部也。

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的冲突之状。

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

理同天突名解。

(4)阴维任脉之会。

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意义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运行:循任脉上传廉泉穴。

运行气血: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

5任脉穴

5任脉穴


面颈部疾病:失语,口眼歪斜,齿痛。
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腧穴
本经共24个腧穴:会
阴、曲骨、中极、关元、石
门、气海、阴交、神阙、水
分、下脘、建里、中脘、上
脘、巨阙、鸠尾、中庭、膻
中、玉堂、紫宫、华盖、璇
玑、天突、廉泉、承浆。
(重点掌握9穴)
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功能]益气利水,疏调经气 [主治]主治膀胱、尿道、生殖和小腹部病症 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 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 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 胞衣不下,水肿。 [刺灸] 直刺0.5--1寸。
关元
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能]温阳固脱,通调三阴,益肾保健 本穴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 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 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针灸穴名解》称此穴 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 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 之气海也。
主要病侯:主要是下腹部、男女生殖泌 尿系病症。 如疝气、阴部肿痛、痞块、积聚、小便 不利、遗尿;带下、不孕、月经不调、早泄、 遗精、阳痿等。
主治概要

下焦病:少腹胀满、疼痛,二便不通,遗精,月
经不调,痛经。

中焦病:腹胀,腹痛,肠鸣,腹泻,胃脘痛,呕
吐,纳呆,水肿。

上焦病:胸闷,气喘,咳嗽,胸痛,呃逆。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
于会阴部(会阴穴)→向前上行阴毛部 →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关元穴→咽 喉部→抵下颌颏唇沟(承浆穴)→环口 唇→面部→进入眼眶内联系眼球。 【联络的脏腑器官】

任脉经穴介绍

任脉经穴介绍

任脉经穴介绍【任脉循行】[1]《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3]《难经·二十八难》: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4]《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语译】[1]任脉起始于中极下的会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颌,口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2]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里面上行,为经络气血之海。

其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会于咽喉,另行的从咽唇口周围。

[3]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壁深处再上行经过关元穴,到达咽喉部。

[4]任脉别络,名尾翳(鸠尾),从鸠尾向下,散布于腹部。

实症,见腹皮痛;虚症,见瘙痒。

取用其络穴。

《奇经八脉考》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而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功能】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故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的说法。

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

足三阴与任脉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又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

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因此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

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称为“丹田”,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原”。

任脉之二十四穴详解

任脉之二十四穴详解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

计二十四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在线,“手、足三阴脉之海”。

起于会阴穴,阴阳相贯,任脉与督脉必相交,下交于会阴之间,上则交于唇。

上至毛际曲骨端,内行腹内入胞中,是为“经络之海”。

任脉为血海,又与胃脉相会,同时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会阴,而任脉走腹部,督脉走背部,冲脉并少阴,分布于胸中。

明代《医经小学》中奇经八脉歌诀:“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咽承浆里,阴脉之海衽所谓。

”患任脉疾病者的病候:遗尿、遗精、腹胀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气。

本经穴1名1穴,计24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1) 会阴 RN1 Huì yīn[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配伍]配神门治癫狂痫;配水沟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疮、脱肛;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配中极治遗尿、淋症;配关元治遗精。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附注]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2) 曲骨 RN2 Qū gǔ[定位]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解剖]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配伍]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治阳萎、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肾俞、次髎、阴陵泉、蠡沟治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关元、肾俞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2、保健刮痧法任脉常用经穴

2、保健刮痧法任脉常用经穴
(4)中脘
【定位】脐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消化不良、黄疸、脾胃虚弱。
(5)巨阙
【定位】脐上6寸。
【主治】心胸疼痛、反胃、吞酸、恶心、呕吐、噎嗝、心悸、癫狂、癫痫。
(6)膻中
【定位】两乳头之间,平第4 肋间隙。
(2)气海
【定位】前止中线,脐下1.5寸。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疝气、遗尿、泄泻、便秘、水肿、子宫下垂、中
【主治】腹痛肠鸣、水肿腹水、泄痢脱肛、中风脱症。本穴常用药物外敷或艾条、艾柱外灸,是外治法中最常选的部位,在刮痧法中一般不直接刮拭该穴,多作为刮拭起上点的标志。
2、任脉常用经穴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共24穴。刮痧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巨阙、膻中、天突等。
(1)关元
【定位】在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
【主治】小便不通、小便频数、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月经过多、带下、不育不孕、子宫下垂、产后恶露不尽、疝气、少腹疼痛、泄泻、虚劳消瘦、中风脱症。
【主治】气喘、胸痛、心绞痛、噎嗝、呃逆、产妇乳少。
(7)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气喘、咳嗽、失音、咽喉肿痛、呃逆、甲状腺肿大。

任脉全穴

任脉全穴

[出处]《甲乙》:“承浆,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之下,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天池,悬浆,鬼市,垂浆。

[穴名解]穴名承浆者,口中饮食所余,而在外者,此穴其承之之地,故曰承浆。

[位置]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图8—1—7)[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下唇肌→颏肌。

布有下牙槽神经的终支溯申经和颏动、静脉。

[取法]仰靠坐位。

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

[功用]舒筋散风,定志生津。

[主治]口歪,唇紧,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齿衄,癫痫,面瘫,目瞑,身汗出等。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配穴举例]承浆配劳宫,主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承浆配风府,主治感冒,头项强痛,牙痛;承浆配委中,主治牙齿出血。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面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失语等症的治疗。

[出处]《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中,名曰天突。

”[别名]玉户,天瞿。

[穴名解]突犹曲突徙薪之突,乃实而有隙通气之称。

天者,言其高处也,任脉人胸穴者在于骨,至此穴乃为空隙之处,而所在又甚高,故名天突。

[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图8-1—7)[解剖]皮肤由→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

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

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取法]仰靠坐位。

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处取穴。

[功用]宣肺平喘,清音止嗽。

[主治]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五噎,黄疸,醋心多唾,呕吐不止等。

[刺灸法]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刺入1.0寸,针尖不能向左右偏斜。

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可灸。

[配穴举例]天突配膻中,主治哮喘,胸痹;天突配璇玑、风府、照海,主治喉肿咽痛;天突配灵道、阴谷、复溜、丰隆、然谷,主治咽痛久不愈,暗哑,入睡口干。

任脉(24穴)

任脉(24穴)

任脉(24穴)任脉:属阴脉,诸阴之会。

起于孢中,下行①会阴经阴阜上行②曲骨③中极④关元⑤石门⑥气海⑦阴交⑧神阙⑨水分⑩下脘11建里12中脘13上脘14巨阙15鸠尾16中庭17膻中18玉堂19紫宫20华盖21璇玑22天突23廉泉24承浆。

1.会阴穴(别称:屏翳,金门,下极,海底,下阴别),任脉,督脉,冲脉三脉之会。

①准确位置下图是男人会阴穴位置: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中点。

下图是女人会阴穴位置:在大阴唇后联合点与肛门连线中点。

②功用急救:没有呼吸症状的逆水之人:采取跪姿,屁股上翘,找准穴位,用三寸针朝着心脏方向刺入,呛水会喷射出来.(来源倪海厦视频讲解)会阴穴与百会穴上下对称,会阴痛扎百会穴。

注意:此穴不灸,用针也少。

2.曲骨(别称:回骨)任脉,足厥阴之会。

①准确位置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②功用温补肾阳、调经止带。

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萎,疝气,遗尿,尿闭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3.中极(别称:气原,玉泉,膀胱墓,气鱼)任脉,足三阴之会。

①准确位置在前正中线下腹部,曲骨上一寸,脐中(神阙)下4寸处。

②功用具有调理下焦、通利膀胱、温肾助阳、调经止带的作用。

是临床治疗膀胱疾病之主穴、要穴,男女生殖系统疾病之常用穴。

直刺1〜1.5寸,本穴深部为膀胱,应在排尿后针刺。

可灸。

孕妇禁针。

【注意】中极位于小腹部,内应膀胱,故在针刺前应嘱患者排空膀胱,以免刺伤膀胱。

若膀胱充盈,无法排空尿液,要注意针刺方向,一般与皮肤成45度角斜刺法进针,针尖朝向会阴方向,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一、任脉1、穴位图:任脉(共24穴,图1)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图一:任脉穴位图图二:任脉循行示意图2、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图2)3、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4.常用腧穴:中极RN3 膀胱募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线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关元RN4 小肠募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3寸,前正中线上。

血客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中极。

分布着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内部为小肠)。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RN6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1。

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同石门。

神阙RN8位置:在脐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

分布着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下脘RN10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2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神阙。

分布着第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中脘RN12 胃募穴腑会穴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上动、静脉。

分布着第7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上脘RN12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骨中脘天突RN22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往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搏弓。

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前支。

廉泉RN23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颈前静脉。

分布着颈皮神经的分支,舌下神经及吞咽神经的分支。

任脉穴位针灸

任脉穴位针灸

第四章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简介一、任脉与督脉任,女子妊也,女人会怀孕是靠任脉。

找穴道要从任、督二脉为基准任脉是所有阴汇积的地方。

而督脉是诸阳之会!全身的动能,能量,都在督脉上面。

督脉不能碰,脊椎骨像龙骨一样,有人椎间盘凸出,有人去开刀,开完反而更坏。

疫苗可以把所有阳气所在的督脉都打烂。

任督二脉交会在鼻子人中这边。

讲话时任督二脉是开的,舌头是顶着上颚。

任督二脉是通的。

任脉有三八二十四个穴道,任脉三八起会阴,在溺水时,病人胸腔里面,肺里面全是水,呼吸都停掉了,气脉都没了,让病人采用趴着的姿式,小腿跪着。

肚子在这边,腿在这边,小腿,针下会阴的时候,用三寸长针。

针进入会阴时要对着心脏的方向下针。

采这个姿式,一下针病人水会喷出去。

在急救的时候用。

列缺主任脉。

二、任脉经穴(1-02:34:23)中医有所谓八纲,这个八纲观念,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经络直走的通通为经,经与经之间的联系称为络,所有的阴经像河流一样,总有一天会流入大海,阴经总有一天会回到任脉。

任脉本身没有井、荣、俞、经、合。

神阙和曲骨画一条线,分成四个点后,这空间是五段/寸,曲骨上一寸,就是我们的中极穴。

中极再上一寸,就是关元穴。

关元穴直上一寸是石门穴,石门往上一寸是阴交穴,这两个穴中间,叫气海。

气脉的流注叫后升前降。

什么叫后升呢?背后是督脉,前降呢,前降的是任脉。

人的气血,从后面上去,从前面出来,所以叫后升前降。

那道家在练气的时候,有人说练气要在关元。

也有人说我练气要在气海。

内视的时候要把四个东西闭起来。

耳朵闭起来、眼睛闭起来、嘴巴闭起来,最后到鼻子闭起来,这样心很定的时候,产生的津液,是最好的津液,慢慢吞下去。

以中医的理论来说,应该是练关元。

曲骨穴不灸,可以下针,功用是治疗一般的赤白带,小便,膀胱、尿道发炎。

这是所谓的近取穴。

1、膀胱之募穴—中极穴(1-02:54:42)募就是开口的地方。

治疗法则,俞募治疗法。

任何膀胱的问题都可以在中极穴上治疗。

任脉腧穴按摩及功效

任脉腧穴按摩及功效

任脉腧穴按摩及功效任脉: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下颌。

胞中,也是《难经·六十六难》所说的“脐下肾间动气”所在,一般称为“丹田”,指督、任、冲脉之气均发源于此。

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一、会阴专治男女性功能障碍会,交会;阴,在此指下部两阴窍。

两阴之间名会阴,穴当其中。

【主治】醒神镇惊,通调二阴。

主治阴痒、阴痛、便秘、闭经、昏迷。

【部位】在会阴部。

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取穴】仰卧屈膝,在会阴部,取两阴连线的中点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揉按会阴1~3分钟,有酸胀感为宜。

可调理男性生殖器官疾病。

二、曲骨治前列腺炎通小便曲,弯曲;骨,骨头。

曲骨,指耻骨,穴在耻骨联合上缘。

【主治】调经止带,通利小便。

主治遗精、阳痿、前列腺炎、月经不调、痛经。

【部位】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上。

【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从下腹部向下摸到一横着走行的骨性标志上缘。

【按摩】中指指腹揉按曲骨3~5分钟,可治疗和调理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疾病。

三、中极解除尿频尿痛中,中间;极,正是。

穴位正是在人体上下左右之中间。

【主治】益肾通经。

主治尿频、遗精、月经不调、痛经、前列腺炎、夜尿症。

【部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1横指处即是。

【按摩】中指指腹揉按中极,每次1~3分钟,对男女性生殖系统有保健作用。

四、关元第一性保健大穴关,关藏;元,元气。

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

【主治】培肾固本,调气回阳。

主治虚胖浮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不孕不育、小儿发热、白带过多、肠胃疾病、脂肪肝。

【部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

【按摩】先将手掌温热,敷在穴位上,再指压关元,可增加刺激时的舒适感;常摩揉关元,也可益肾壮阳。

五、石门治疗水肿就热敷石,岩石;门,门户。

石有坚实之意。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01、曲骨穴 02、中极穴 03、关元穴 04、石门穴 05、气海穴 06、阴交穴 07、神阙穴 08、水分穴 09、下脘穴 10、建里穴 11、中脘穴 12、上脘穴 13、巨阙穴 14、鸠尾穴 15、中庭穴 16、膻中穴 17、玉堂穴 18、紫宫穴 19、华盖穴 20、璇玑穴 21、天突穴 22、廉泉穴 23、承浆穴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1、曲骨穴主治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穴主治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食道炎、火消化不良、胸膜炎;皮肤方面:皱纹、油脂旺盛、面色苍白。

2、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主治身体方面: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乳腺炎;皮肤方面:面色灰白、晦暗无华、口唇苍白、眉眼之间暗青。

3、乳中穴、乳根穴主治身体方面:产妇乳汁不足,乳腺炎、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4、不容穴、承满穴、梁六穴、关门穴、太乙穴主治身体方面: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肝炎肠炎;皮肤方面:颜面浮肿,面色萎黄、色素沉着、嘴周痤疮、鼻梁晦暗无光泽、眼角外侧色斑。

孕育幸福之经——任脉附24个穴位经络图解

孕育幸福之经——任脉附24个穴位经络图解

孕育幸福之经——任脉附24个穴位经络图解任脉是一条能让女性充满幸福感的经脉,每一个人都应该善待这条经脉上的所有穴位,善待任脉就能赢得健康和幸福。

任脉通,女福至《黄帝内经》里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二七”就是14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性在14岁的时候任脉开始畅通,冲脉的气开始旺盛,于是月经就能按月到来,也可以生孩子了。

事实上,这任脉的“任”在古代就通“妊”,是怀孕生孩子的意思。

另外,任脉还是“任脉之海”,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等经络气血汇聚的地方。

女性要想气血充足,保持女性的健康和活力,一定要好好使用任脉。

因此,不单单是与月经、怀孕生子等有关的毛病,几乎所有与气血、美容等有关的问题,您都要先请任脉来解决。

任脉作为女性身上非常重要的经脉,也有很多养生大穴。

关元穴可以培补元气,主治手脚和腰部发凉、怕冷等寒症,以及各种妇科和男科疾病。

艾灸关元穴是有名的养生之法。

气海穴俗称“丹田”,对于治疗女性的痛经、气血亏虚、脸色苍白、生完孩子后的虚弱、没有精神,以及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等肠胃系统毛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神阙穴对于治疗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而且,在艾灸和外敷药物这方面,神阙穴是历代医家们都推崇的穴位,通常在这个穴位上用隔盐灸和隔姜灸效果很不错。

中脘穴常常用来对抗肥胖症,尤其对治疗肠胃系统紊乱引起的肥胖有特效,一般每天按揉10分钟,就会有很好的疗效。

膻中穴是著名的治疗心悸、心绞痛等心系统疾病和哮喘、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穴位。

中极穴是治疗大小便不顺畅的主要穴位。

使用以上任脉上的穴位,您都可以用传统的按揉敲打等方式,或者用艾灸也可以。

请您注意的是,神阙穴是不能下针的。

而且这些穴位有些在腹部,所以,孕妇最好遵医嘱使用。

另外,艾灸石门穴是古代避孕的方法,所以,正在受孕的女性,尽量不要艾灸石门穴附近的穴位,以防找不准穴位而艾灸到石门穴。

任脉(24穴)

任脉(24穴)

精选可编辑ppt
2
常用配伍:
配神门,治癫狂痫; 配水沟、阳陵泉,治溺水窒息; 配十宣,急救昏迷; 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 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 配承山,治痔疮、脱肛; 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 配中极,治遗尿、淋症; 配关元,治遗精。
精选可编辑ppt
3
中极 Zhōngjí RN3 膀胱募穴
精选可编辑ppt
7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临床应用:现多用于肾炎,尿潴留,泌尿系感染, 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妇女不孕,盆腔炎,痛经, 遗尿,阳痿,遗精,早泄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精选可编辑ppt
4
常用配伍:
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髎,治阳萎、早泄、遗 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 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 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 配大敦、关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 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 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治产后、术后尿潴留; 中极透曲骨、配气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 气虚)。
操作: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精选可编辑ppt
6
常用配伍:
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 中风脱证; 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治虚劳、里急、 腹痛; 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 任不固,针用补法); 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 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 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 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精选可编辑ppt
5
关元 Guānyuán RN4 肓之原穴

任脉二十四大穴

任脉二十四大穴

任脉二十四大穴任脉二十四大穴任脉二十四大穴〔辑录〕任脉共有 24 大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自上起于承浆,止于会阴。

任脉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

承浆〔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功用:生津敛液、舒筋活络受影响病患:口歪、唇紧、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齿、癫痫、面瘫、赤神经痛、癔病性失语、糖尿病。

廉泉〔喉结上方、当舌骨的下缘凹陷处〕功用:利喉舒舌、消肿止痛受影响病患: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暴喑、口舌生疮、喉痹、中风失语、舌炎、声带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缩。

天突〔颈部正中在线、胸骨上窝中央〕功用:宣通肺气、消痰止咳受影响病患: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

璇玑〔胸部正中在线、胸骨上窝中央下1寸处〕功用:宽胸利肺、止咳平喘受影响病患:喉痹咽肿、咳嗽、气喘、胸胁之满;胃中有积。

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

华盖〔胸部、平第一肋间〕功用:宽胸利肺、止咳平喘受影响病患:咳嗽、气喘、喉痹、胸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胸膜炎、喉炎、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

紫宫〔当前正中在线、平第二肋间〕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受影响病患:胸胁支满、胸膺疼痛、烦心咳嗽、吐血、呕吐痰涎、饮食不下、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结核。

玉堂〔胸部、当前正中在线、平第三肋间〕功用:宽胸止痛、止咳平喘受影响病患:胸膺疼痛、咳嗽、气短、胸闷喘息、心烦、呕吐寒痰、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膻中〔胸部前正中在线、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联机的中点〕功用:理气止痛、生津增液受影响病患:胸闷塞、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

中庭〔胸部、前正中在线、平第五肋间、即胸剑结合部〕功用:宽胸消胀、降逆止呕受影响病患:胸肋支满、噎嗝、呕吐、小儿吐乳。

任脉的6个重要穴位介绍

任脉的6个重要穴位介绍

任脉的6个重要穴位介绍任脉是人体重要的一个脉络,它包括了许多关键的穴位,治病疗效各不一样。

任脉包含了24穴,为阴脉之海,位于腹部正中,可养血通经,养护女性的子宫和卵巢,可以延缓更年期呢,下面介绍六个任脉重要的穴位,以及它们的功效作用。

(一)中极【穴解】中极,极急通之意,指可治下腹部、病急不通之病。

中极在脐下,为人身元气所聚之处。

【定位】脐下4寸。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主治】闭尿,尿道炎,膀胱炎,痛经,闭经,遗精,遗尿,阳痿,子宫下垂。

【配伍】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

【文献】《针灸甲乙经》曰:“脐下疝绕,中极主之。

”(二)关元【穴解】关指关闭,元指元气。

关元意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处所。

系足三阴经、任脉之会穴,手太阳小肠经募穴。

【定位】脐下3寸。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主治】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白带、子宫下垂、遗精、睾丸炎、前列腺炎等。

【配伍】配三阴交、肾俞、太冲治月经不调。

【文献】《针灸甲乙经》曰:“女子绝子,关元主之。

”(三)气海【穴解】气海乃人身生气之海,为强壮穴之一。

【定位】脐下1.5寸。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主治】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白带,遗精,前列腺炎。

【配伍】配足三里、三阴交、肾俞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文献】《针灸甲乙经》曰:“少腹卧疝,善惊,气海主之。

”(四)神厥【穴解】神是人身之元神,该穴人之生命所在。

【定位】在脐中央。

【刺灸法】禁针,可灸。

【主治】虚脱,腹痛,肠鸣,泄泻。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治肠鸣、泄泻。

【文献】《肘后备急方》曰:“救猝死方,灸脐中百壮。

(五)中脘【穴解】中脘,指穴在胃体的中部。

系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之会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

【定位】胸骨体下端和脐中连线中点。

【刺灸法】直刺1~2寸,可向左右或向下斜刺1~3寸,可灸。

【主治】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胃扩张、胃出血、消化不良、痢疾、肠炎等。

任脉24个高清穴位图

任脉24个高清穴位图

任脉24个高清穴位图任脉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及颈部、口旁、面部,循行24个穴位,首穴为会阴,末穴为承浆。

其中有21个穴位在腰部及胸腹部,其余3个穴位则分布在颈面部。

【经络循行】任脉起始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喉,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并向上分行至两目下。

【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月经不调,遗精,阳痿,遗尿,排尿困难。

胃肠道疾病:腹部疼痛,肠鸣,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呼吸系统病症:咳喘,咽喉肿痛。

其他:心悸,癫痫。

1精确取穴:在会阴部,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主治疾病:遗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阴痛、阴挺、脱肛。

2精确取穴: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主治疾病:阳痿、遗精、阴囊潮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3精确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

主治疾病:1 疝气偏坠、遗尿、癃闭。

2 遗精、阳痿、崩漏、不孕。

4精确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主治疾病:1 小腹疼痛、腹泻、疝气。

2 遗精、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便频数、遗尿。

3 中风脱证、虚劳冷惫。

5精确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

主治疾病:1 腹痛、腹胀、泄泻、疝气、小便不利、水肿。

2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

6精确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主治疾病:1 腹痛、泄泻、便秘。

2 遗尿、遗精、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

3 中风脱证、虚劳羸瘦。

7精确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

主治疾病:1 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水肿。

2 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

8精确取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疾病:1 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脱肛。

2 水肿、小便不禁。

3虚脱。

9精确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

主治疾病:1 腹痛、泄泻、反胃吐食。

2 腹胀、小便不利、水肿。

3 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10精确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处]《甲乙》:“承浆,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之下,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天池,悬浆,鬼市,垂浆。

[穴名解]穴名承浆者,口中饮食所余,而在外者,此穴其承之之地,故曰承浆。

[位置]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图8—1—7)[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下唇肌→颏肌。

布有下牙槽神经的终支溯申经和颏动、静脉。

[取法]仰靠坐位。

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

[功用]舒筋散风,定志生津。

[主治]口歪,唇紧,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齿衄,癫痫,面瘫,目瞑,身汗出等。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配穴举例]承浆配劳宫,主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承浆配风府,主治感冒,头项强痛,牙痛;承浆配委中,主治牙齿出血。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面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失语等症的治疗。

[出处]《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中,名曰天突。

”[别名]玉户,天瞿。

[穴名解]突犹曲突徙薪之突,乃实而有隙通气之称。

天者,言其高处也,任脉人胸穴者在于骨,至此穴乃为空隙之处,而所在又甚高,故名天突。

[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图8-1—7)[解剖]皮肤由→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

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

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取法]仰靠坐位。

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处取穴。

[功用]宣肺平喘,清音止嗽。

[主治]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五噎,黄疸,醋心多唾,呕吐不止等。

[刺灸法]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刺入1.0寸,针尖不能向左右偏斜。

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可灸。

[配穴举例]天突配膻中,主治哮喘,胸痹;天突配璇玑、风府、照海,主治喉肿咽痛;天突配灵道、阴谷、复溜、丰隆、然谷,主治咽痛久不愈,暗哑,入睡口干。

[现代研究]近年来有人用鱼腥草注射液注射天突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出处]《针灸甲乙经》:“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者中,任脉气所发。

”[穴名解]此穴则在心之上,故为华盖,如盖之覆乎人头顶。

[位置]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图8-1-6)[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柄与胸骨体之间(胸骨角)。

主要布有第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取法]仰卧位,或仰靠坐位。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处取穴。

[简易取法l仰卧位,或仰靠坐位。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胸骨角的中点取穴。

[功用]清肺宽胸,止咳平喘。

[主治]咳逆上气,喘不能言;胸胁支满,痛引胸中;喘急,上气,咳逆,哮嗽,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胸皮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穴举例]华盖配天突,主治气喘,痰饮停胸,胸痛。

[现代研究]近年临床用于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等症的治疗。

[出处]《难经·三十一难》:“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是。

”[别名]玉英。

[穴名解]玉堂者,心之堂也,心在内,而此其堂也。

[位置]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

(图8-1-6)[解剖]皮肤→皮下脂肪→胸骨体。

主要布有第3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取法]仰卧位。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处取穴。

[简易取法]仰卧位。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膻中穴上1肋取穴。

[功用]理气平喘,降逆止呕。

[主治]胸膺疼痛,咳嗽,气短,胸闷喘息,心烦,呕吐寒痰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穴举例]玉堂配紫宫,主治胸膺疼痛,咳嗽;玉堂配幽门,主治烦心呕吐,胸脘满胀。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支气管炎,胸膜炎等症的治疗。

[出处]《针灸甲乙经》:“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

”[穴名解]中庭者,为心之庭也,心在内,而此穴为外见之庭。

[位置]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图8—1—6)[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肋辐状韧带和肋剑突韧带→胸剑结合部。

布有第6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取法]仰卧位。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处取穴。

[简易取法]仰卧位。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体下缘处取穴。

[功用]宽胸理气,降逆止呕。

[主治]胸肋支满,噎膈,呕吐,小儿吐乳,咽喉噎塞,状如梅核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向下斜刺;可灸。

[配穴举例]中庭配中府,主治噎膈,停食,胃反,胸闷;中庭配俞府、意舍,主治呕吐,食不化。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扁桃体炎,食管狭窄的治疗。

[出处]《脉经》:“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

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别名]巨缺,巨送。

[穴名解]心为一身之主,在乎上之内,此穴在胸之下,两胁在其旁,由关象焉,故曰巨阙。

巨者,大也,尊称也。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图8—1—4)[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7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

深层主要有第7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取法]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6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中脘穴与胸剑联合部中点处取穴。

[功用]宽胸化滞,清心宁神。

[主治]反胃,胃痛,胸痛,吐逆不食,腹胀;惊悸,咳嗽,黄疸,蛔虫痛;尸厥,健忘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向下斜刺;可灸。

[配穴举例]巨阙配上脘,主治腹胀,心腹满;巨阙配心俞,属俞募配穴法,主治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癫狂。

[附注]心之募穴。

[现代研究]近代临床可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出处]《难经》:“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

丁曰:府会太仓者,胃也。

其穴者,中脘是也。

”[别名]胃脘,太仓,大仓,胃管,三管,上纪,中管,中腕。

[穴名解]上纪者,中脘也,胃之募也。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图8-1-2)[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

深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的前支分支。

[取法]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口窝上边)的中点。

(图8-1-5)[功用]和胃健脾,温中化湿。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便秘,胁下坚痛;心痛有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小肠有热;溺赤黄等。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配穴举例]中脘配天枢,主治霍乱吐泻;中脘配气海,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主治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附注]胃之募穴,腑会之穴。

[现代研究]近年来有报道,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出处]《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别名]下管[穴名解]水谷至此,已为脾之真火磨化已融,方下入小肠,而分清浊,故曰下脘。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图8—1—2)[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取法]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处取穴。

[功用]和胃健脾,消积化滞。

[主治]腹坚硬胀,食谷不化,痞块连脐上;食饮不化,入腹还出;呕逆,泄泻,虚肿,日渐消瘦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配穴举例]下脘配陷谷,主治肠鸣,食谷不化;下脘配中脘,主治腹坚硬胀,痞块;下脘配足三里,主治食饮不化,人腹还出。

[现代研究]临床用于胃炎,胃下垂,肠炎,消化不良等症。

[出处]《外台秘要》:“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合。

[别名]脐中,气合,气舍,气寺,脐孔,维会。

[穴名解]名神阙者,以任脉上直乎心,心之所藏者神,此穴有隙焉。

[位置]在腹中部,脐中央。

(图8-1-2)[解剖]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10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壁腹脐周静脉网。

深层主要有第10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取法]仰卧位。

在腹中部,脐中央处取穴。

[功用]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痈等。

[刺灸法]禁针刺,宜灸。

[配穴举例]神阙配关元,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神阙配百会、膀胱俞,主治脱肛;神阙配石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现代研究]近年来临床有人专刺神阙穴取效者。

[出处]《脉经》:“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

……针气海。

”[别名]丹田,下肓,下言,气泽,膊腴,季腴,脖腴。

[穴名解]男子生气之海。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图8-1-2)[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

深层主要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取法]仰卧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处取穴。

[功用]补气益元,温肾利水。

[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泄利不止,癃淋,中风脱证,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真气不足,身体羸瘦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宜灸。

注意妇女月经期不宜深刺,孕妇不宜刺灸。

[配穴举例]气海配血海,主治小腹痞块,五淋,经闭不通;气海配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主治小便淋沥不尽,少腹胀痛,黄白带下;气海配小肠俞,主治带下,淋浊。

[附注]肓之原穴[现代研究]近年有人治疗咽部异感症。

[出处]《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别名]关原,丹田,命门,子户,胞门,肓之原,下纪,三结交,血室,血海,气海,子宫,次门,大海,溺水,昆仑,持枢,产门,子肠。

[穴名解]足三阴上行入腹者,必会于此处,有关之象焉,以任脉在中,而三阴共会之,有元之意焉,故曰关元。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图8—1—2)[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有第12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主要有第12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取法]仰卧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仰卧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4横指处取穴。

(图8—1—3)[功用]培元固本,温经散邪。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疲,羸瘦无力,眩晕,少腹疼痛,霍乱吐泻,阳痿,早泄,疝气,遗精,尿频,尿闭,痛经,下消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斜刺0.8—1.2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