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穿越建筑物保护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保护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盾构区间工程概况

三医院站~火车站站盾构区间从三医院站出发,沿广济路向西延伸右转穿越苏州火车站站场后,到达苏州火车站站,工程设计范围为右DK13+805.000~右DK15+168.411,右线总长1360.436m;左DK13+804.283~左DK15+168.411,左线总长1344.446m。本区间设两处联络通道,在右DK14+297.057和左DK14+276.513处设一处联络通道兼作区间泵房与集水池,在右DK14+700.00和左DK14+704.126处设一处联络通道,隧道埋置于中密状④3粉土或粉砂层,软~流塑状④5粉质粘土层中。

表1. 1.2-1土建工程区间情况表

1.2、隧道区间下穿土层

区间隧道路线地面以下为人工填土,其下为晚更新世冲湖积相沉积层,区间钻研未见基岩,区间洞身通过的主要地层为④3粉土夹粉质粘土、④5粉质粘土层,软塑为主,局部呈流塑。局部为④2 ,③2粉质粘土,为I类围岩。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隧道所穿越的主要土层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1。

盾构穿越建筑物保护方案

地层物理力学指标表

表1-1

盾构穿越建筑物保护方案

二、盾构推进区间建(构)筑物调查情况

为了保证本标段盾构施工过程中对沿线所有地面建(构)筑物的影响降到最低,我部对沿线20米范围内所有的建(构)筑物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经统计建(构)筑物共15处,对其使用现状重点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破损、开裂情况进行了拍照保留,以便指导施工和监测。隧道沿线的重要建筑物及距隧道比较近的建筑物有:苏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楼、市立医院体检中心、苏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惠济桥、广济路高架桥、南一村大量民房、外城河、钱万里桥、北环快速下穿通道,创新路下穿通道、普通列车车道、城际列车车道、站前高架。其中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为苏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楼、南一村大量民房、列车车道。

详见:火车站站~三医院站区间建筑物调查档案表

火车站站~三医院站区间建筑物调查档案表

三、建(构)筑物保护措施

3.1、施工技术及保证措施

3.1.1、在盾构穿越过程中严格控制切口土压力。严格控制与切口压力有关的施工参数:推进速度、总推力、出土量等,减少对土体的扰动,避免土体隆起过大而引起建筑物破坏;

3.1.2、因盾构穿越后会带来一定的后期沉降,因此在进行平衡压力设定时,根据地面监测报表调整平衡压力,同时切口土压力较进入房屋前提高0.03~0.05Mpa,防止因拼装时盾构机后退,切口土压力降低而引起的切口前地面沉降。以切口前方的建筑物变形量控制在+3~+5mm之间为宜;

3.1.3、在盾构正面沉降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避免盾构施工推进速度变化过大,应使盾构均衡匀速施工,速度控制在2~3cm/min。

3.1.4、盾构穿越地面建筑物时,隧道处于曲线段,根据隧道平、纵线型对盾构纠偏量进行超前的控制,防止由于一次纠偏量过大扰动土体;

3.1.5、在盾构施工中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及时、足量充填建筑空隙,减少盾构机通过后的地面沉降;

3.1.6、盾构施工中,进行二次补压浆,使土体尽快稳定;

3.1.7、加强施工监测,根据沉降监测成果,分析数据,调整土压力值,推进速度及注浆量等参数,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和地层损失。同时,对于超标的沉降监测点加强后期跟踪监测至稳定为止。

3.2、盾构机推进控制

3.2.1、盾构机掘进的控制技术标准

为达到2号线盾构穿越房屋段地表及建筑物变形控制的要求,盾构掘进施工过程控制是重要环节之一。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正面土体压力、刀盘和土仓压力、排土量和掘进速度、螺旋

输送机转速、千斤顶总推力、盾构姿态等。我单位严格按照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盾构机掘进的控制标准执行。详见表4.1掘进控制技术标准及管理措施:

3.2.2、同步注浆及二次补浆的控制技术标准

盾构施工过程中实施同步注浆及二次补浆是控制地表沉降和建筑物变形的重要手段。为防止因注浆不及时、注浆量、浆液质量等因素才生地面沉降现象,结合苏州市轨道公司同步注浆标准,特制定次措施。

详见表:4.2

3.3、地面建筑物的沉降监测

盾构施工时,对盾构隧道中心轴线两侧20m范围之内以及盾构推进施工段前20m、后30m范围内的地表沉降进行监测,监测与施工同步进行。监测次数由每日2次改为每日3次。

盾构穿越地面建筑物前,根据房屋平面和结构,在受影响的房屋周边布置监测点,监测点布设要求如下:

3.3.1、每座房屋根据需要布设不少于6个的监测点,点位布设在房屋四角,房屋承重结构上;

3.3.2、较长的建筑物每隔10~20m设置一个观测点,观测点布设在房屋承重结构附近;

3.3.3、对于宽度大于15米的建筑,在其宽度方向布设不少于3个的监测点;

3.3.4、当房屋有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在其两侧布设观测点;

3.3.5、利用房屋原有的沉降观测点,以直观反映房屋沉降。

详见图(房屋监测布置点):

房屋监测点布置图

3.4、地下管线监测

沿两个盾构隧道轴线按1.5~2m间距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同时,按30m间距(盾构始发段20m)布设地表横向沉陷槽测点,每个断

面约10~14个测点。

每个联络通道在中间各布置一个断面,每个断面约9个测点,横向间距1~7m。

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内(2倍洞径)的主要地下管线上方地表沿管线轴线按5~10m间距布设地下管线沉降测点。地表及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布点应使测点桩顶部突出地面5mm以内。

采用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和铟钢尺等高精度仪器进行地表和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测试频率:

一般情况下掘进面前后<20米时1~2次/天;掘进面前后<50米时1次/2天;掘进面前后>50米时1次/1周;

3.5、地面保护

3.5.1、注浆加固措施。

a、工法特点

(1)双液注浆工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加固过程中,尤其对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