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新建道路工程穿越既有轨道交通设施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新建道路工程穿越既有轨道交通设施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新建道路工程穿越既有轨道交通设施的安全评价与控制摘要:由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大部分人口都向城市中心聚集,而许多城市也都面临拥堵,人口膨胀,城市绿化程度下降,城市功能恶化等等这一系列问题。

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城市交通的主要突出问题就是地面交通阻塞,因此人们要发展更高效的都市轨道交通就要保持城市交通的基本功能,以降低城市地面的交通流量。

城市地铁不但拥有空间占用较小,准时方便安全等这些优点,而且还可以极大的减少了拥堵问题,也因此可以迅速的带来了大批人流,但是随着市政工程建设和大量的城市地铁隧道工程的施工,也就产生了不少在新建城市道路施工线上跨就有城市地铁的特殊现象,因为施工新建城市道路时必然会对附近的岩层活动形成了干扰,即使岩层变化和移动也就导致了既有线构造变化并产生了附加内力,其不平衡变化的力量以及对既有线构造抵抗变化都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施工新建城市道路也就必然会对运营的安全性以及既有线构造产生了不良影响。

正是基于此原因,本篇论文将对修建道路施工穿越既有城市地铁设施时的安全性评估和管理展开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道路工程;穿越既有轨道;交通设施;安全评价与控制引言在我国这样的人口超级大国中,铁路建设牵动着国家、社会、老百姓的利益,社会各界也在拭目以待铁路行业有更高更远的前景。

铁路运输具有经济、便捷、高效、舒适、安全、大容量、节能减排等特点。

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大运量、高效率的欧亚铁路大通道。

铁路网将随着铁路施工规模的增加而日益加密,与大规模新建线路交汇、并行接近既有线等特殊情形也将日益发生。

这就引出了一个日益增长的工程类别一邻近既有铁路建设工程,它可以是公路、铁路、市政道路、管线、管廊及管网、河道、地铁等等,或者上跨、下穿既有铁路营业线,亦或者并行邻近既有铁路。

1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向着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城市综合轨道交通网也正是由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轨道交通所组成,而城市轨道交通线作为一个绿色高效高技术含量,快捷的城市交通运输方案也被社会各界日益普遍地受到了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平顺性度要求对地铁车辆而言也是影响很大的因素,对下穿既有地铁施工桥梁的施工城市道路也关系到了城市地铁的车辆舒适性以及施工运营安全性,当线路下穿过地铁施工桥梁路面时,如果在相交处施工的道路深度比较深的话,在这个施工过程中都会对桥墩身响和地铁施工桥基础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都会反馈到在桥梁上设置的轨道结构,目前,安全风险评估广泛应用于我国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机房、水利、航空、电子、交通、金融、化工、石油、汽车、船舶、民用建筑、压力容器和管道等诸多工业领域。

穿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检测评估及监测技术规范

穿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检测评估及监测技术规范

ICS93.100P65备案号:36087-201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915—2012穿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检测评估及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Urban Rail Transit Traversed by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2012-12-12发布2013-07-01实施目次前言 (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符号 (1)3.1 术语 (1)3.2 符号 (2)4 基本规定 (3)5 工前检测评价 (5)5.1 一般规定 (5)5.2 检测评价程序 (5)5.3 资料调查 (6)5.4 现场外观初步调查 (6)5.5 评价等级确定 (6)5.6 工前检测方案编制 (7)5.7 仪器设备 (7)5.8 工前现场检测 (7)5.9 检测结果分析 (7)5.10 工前检测评价报告 (7)6 安全评估 (8)6.1 一般规定 (8)6.2 评估程序 (8)6.3 基础资料 (9)6.4 评估范围及对象 (9)6.5 评估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10)6.6 评估计算与分析 (10)6.7 监测对象及控制值 (10)6.8 评估报告 (10)7 专项设计技术要求 (11)7.1 初步专项设计 (11)7.2 施工图专项设计 (11)8 施工技术要求 (12)9 监测技术要求 (13)9.1 一般规定 (13)9.2 监测项目 (13)9.3 测点布置 (14)9.4 监测方法、频率和时间 (14)9.5 监测数据管理 (14)9.6 监测报告编制 (15)10 后评估 (16)10.1 一般规定 (16)10.2 评估程序 (16)10.3资料调查 (17)10.4现场外观初步调查 (17)10.5 评估等级 (17)10.6 评估范围及对象 (18)10.7 工后检测方案编制 (18)10.8 仪器设备 (19)10.9 工后现场检测 (19)10.10 检测结果分析 (19)10.1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19)10.12 评估计算分析 (19)10.13 评估报告 (19)附录A(规范性附录)工前检测评价检测项目表 (21)附录B(资料性附录)不同结构形式的城市轨道设施安全评估内容表 (22)附录C(资料性附录)安全评估报告格式 (23)附录D(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结构变形监测日报表 (24)附录E(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应变监测日报表 (25)附录F(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裂缝监测日报表 (26)附录G(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轨道高低监测日报表 (27)附录H(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轨道水平监测日报表 (28)附录I(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轨距监测日报表 (29)附录J(规范性附录)偏离系数δ等级划分 (30)附录K(规范性附录)后评估各评估等级评估项目表 (31)附录L(资料性附录)后不同结构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后评估内容表 (32)附录M(资料性附录)后评估安全性检算方法 (33)附录N(资料性附录)后评估报告格式 (34)参考文献 (35)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标准化技术指南

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标准化技术指南

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标准化技术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轨道交通工程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运行的安全和顺畅。

轨道工程设计中的轨道交通创新技术应用

轨道工程设计中的轨道交通创新技术应用

轨道工程设计中的轨道交通创新技术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交通拥堵成为大多数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各种创新技术在轨道工程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几种轨道交通创新技术在轨道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磁悬浮技术磁悬浮技术是一种基于磁力原理的新型交通工具,其与轨道之间通过磁力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运行。

相比传统的轨道交通方式,磁悬浮列车具备更高的运行速度和更低的能耗。

在轨道工程设计中,磁悬浮技术能够降低轨道的摩擦损耗,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缩短行程时间。

同时,磁悬浮技术还能够减少列车在高速运行时对轨道的振动影响,提高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二、轨道自动驾驶技术轨道自动驾驶技术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感知技术的创新应用,旨在实现轨道交通的自动化运行。

通过使用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轨道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识别交通状况,自动调整列车的速度和位置,从而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在轨道工程设计中,轨道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帮助轨道设计师优化轨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提高运输效率和减少事故风险。

三、轻量化材料应用轨道工程设计中的创新技术之一是轻量化材料的应用。

传统的轨道材料如钢铁具有较高的密度和重量,而轻量化材料如铝合金和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密度和重量。

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可以减少轨道结构的自重并提高轨道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减少材料成本并简化轨道工程的施工过程。

此外,轻量化材料还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防火性能,能够提高轨道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四、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将电能进行无线传输的技术。

在轨道交通中,由于列车的电动化运行需要大量电能,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线缆布设麻烦、费时费力等问题。

而无线充电技术能够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传输到列车上,不仅简化了充电过程,也提高了列车的运行效率和舒适性。

在轨道工程设计中应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减少对碳基化燃料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改善项目的可持续性。

绿色建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绿色建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绿色建造目录9.1装配式车站建造技术 (2)9.2密闭式环保棚技术 (4)9.3U型梁桥梁建造技术 (5)9.4高性能清水混凝土桥梁建造技术 (7)9.5立式提升出渣技术 (10)9.6预拌喷射混凝土技术 (12)9.7浮置道床国产化新型阻尼弹簧隔振系统技术 (14)9.8预制板装配式无砟轨道技术 (16)9.9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技术 (17)9.10智能化预制装配式板式减振轨道技术 (19)9.11大跨度小半径曲线转体桥梁建造技术 (22)9.12横向背索独塔单索面曲线斜拉桥建造技术 (23)9.13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应用技术 (24)9.1装配式车站建造技术9.1.1技术产生背景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是我国《“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重要任务之一。

装配式地铁车站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作用,装配式车站施工期间占用场地较小,减少了交通导改带来的城市交通压力;施工过程全部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特点。

9.1.2技术内容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为封闭式筒体,中间设置现浇中板及立柱,预制构件可在纵向分割成多个标准环,每环独立拼装,不断向前推进成型;每个标准单元根据其尺寸和位置分为不同的预制段,每段之间通过榫槽定位,张拉预应力后成型。

装配式车站构件每环宽度2m,由7块预制构件组成;构件采用榫接形式,各块均为通缝拼装;楼板与立柱采用现浇结构,构件内埋直螺纹接驳器与楼板钢筋采用机械连接;出入口采用特殊块拼装,装配段与现浇段采用后浇环梁连接。

拼装步序步骤1:利用门吊安装7组A、B块,张拉、固定。

在B块的设计位置安装轨道。

步骤2:利用门吊在轨道上组装本拼装装备。

步骤3:利用门吊吊运第一组C块,拼装装备的移动吊架承接C块。

移动吊架对位拼装C块,适时定位、张拉。

步骤4:重复步骤3,依次吊运、安装第二、第三、第四组C块。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2010 - 06 - 28 发布
2010 - 10 - 01 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T 716-2010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市政道路与公路 .............................................................6 4.1 一般规定 .................................................................6 4.2 既有道路结构类型、保护等级与保护要求 .....................................8 4.3 前评估与前加固 ...........................................................9 4.4 第三方监测 ..............................................................11 4.5 后评估与后加固 ..........................................................13 5 道路桥梁 ..................................................................15 5.1 一般规定 ................................................................15 5.2 对桥梁结构保护类型、保护等级及保护要求 ..................................16 5.3 前评估...................................................................17 5.4 前加固...................................................................19 5.5 第三方监测...............................................................20 5.6 后评估...................................................................22 5.7 后加固...................................................................24 6.城市轨道交通隧道 ..........................................................25 6.1 一般规定.................................................................25 6.2 前评估 ..................................................................25 6.3 前加固...................................................................27 6.4 第三方监测...............................................................27 6.5 后评估...................................................................28 6.6 后加固...................................................................29 7.城市轨道交通桥梁 ..........................................................30 7.1 一般规定.................................................................3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以下简称为轨道交通工程),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已经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轨道交通工程BIM的应用指南。

首先,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目标是提高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效率和质量。

在设计阶段,BIM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化建模实现对轨道交通线路、车站和设施的可视化展示,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工程设计方案。

在施工阶段,BIM技术可以将设计模型转化为施工图纸和施工程序,提高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BIM技术还可以实现施工进度的跟踪和管理,帮助项目团队进行实时的施工监控和资源调度。

在运营阶段,BIM技术可以实现轨道交通线路的设备和设施管理,包括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等。

第三,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需要建立合理的标准和规范。

由于轨道交通工程的特殊性,要求建立相应的BIM应用标准和规范,以确保BIM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施。

这些标准和规范包括BIM模型的数据结构和命名规范、BIM模型的内容和质量控制要求等。

此外,还需要对项目团队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BIM技术应用水平。

最后,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的共同推动。

政府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推动BIM技术的应用。

企业需要重视BIM技术的引入和培训,并在工程中积极推进BIM技术的应用。

学术机构可以进行相关研究和开展培训,为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综上所述,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指南主要包括:确定应用目标,实现数据整合和共享,建立标准和规范,推动BIM应用。

通过合理的BIM 应用指南,可以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效率,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创新技术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9.04.28
•【文号】建办质函〔2019〕274号
•【施行日期】2019.04.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道路交通管理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
术指南的通知
建办质函〔2019〕274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我部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电子版可登录我部门户网站下载,下载路径为:首页-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政策发布),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19年4月28日。

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

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

道路穿越工程施工规范一、总则1.1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穿越施工,包括隧道、桥梁、地道等工程。

1.2 施工单位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结合工程特点、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报请相关部门审批。

1.3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准备2.1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收集并核实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线、障碍物等相关资料,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2.2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设备,并对设备进行验收、调试,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2.3 施工单位应制定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明确施工人员职责,确保施工现场秩序井然。

三、施工过程3.1 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2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3.3 施工单位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4 施工单位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四、穿越工程施工4.1 隧道、桥梁、地道等穿越工程应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4.2 隧道开挖应采用合理的开挖方式,控制开挖尺寸和变形,确保隧道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4.3 桥梁和地道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进行,确保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4.4 穿越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护地下管线、电缆等设施,避免损坏。

五、工程验收5.1 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和相关规定,组织工程验收。

5.2 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施工单位应按照验收意见进行整改,直至达到验收标准。

5.3 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应向相关部门办理竣工备案手续。

六、施工资料管理6.1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资料管理制度,确保施工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DB11发布DB11/T 716—2010 ICS 93.080.01P 51备案号:28402-2010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16-2010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市政道路与公路 (6)4.1 一般规定 (6)4.2 既有道路结构类型、保护等级与保护要求 (8)4.3 前评估与前加固 (9)4.4 第三方监测 (11)4.5 后评估与后加固 (13)5 道路桥梁 (15)5.1 一般规定 (15)5.2 对桥梁结构保护类型、保护等级及保护要求 (16)5.3前评估 (17)5.4前加固 (19)5.5第三方监测 (20)5.6后评估 (22)5.7后加固 (24)6.城市轨道交通隧道 (25)6.1一般规定 (25)6.2 前评估 (25)6.3前加固 (27)6.4第三方监测 (27)6.5后评估 (28)6.6后加固 (29)7.城市轨道交通桥梁 (30)7.1一般规定 (30)DB11/T 716-20107.2前评估 (30)7.3前加固 (32)7.4第三方监测 (33)7.5后评估 (35)7.6后加固 (36)8.城市轨道交通路基 (37)8.1一般规定 (37)8.2前评估 (37)8.3前加固 (38)8.4第三方监测 (38)8.5后评估 (40)8.6后加固 (40)9.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41)9.1一般规定 (41)9.2前评估 (41)9.3前加固 (42)9.4第三方监测 (42)9.5后评估 (43)9.6后加固 (43)本技术要求用词说明 (45)引用标准名录 (46)条文说明 (46)DB11/T 716-2010前言北京市地方标准《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根据《关于印发2007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07]92号)、《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07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交行发[2007] 220号)文件要求,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组织编制的。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标准化控制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标准化控制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标准化控制技术指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标准化控制技术指南》嗨,朋友!今天我来和你聊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标准化控制这事儿。

刚接触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啊,现在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

一、基本注意事项咱们先从最基本的说起。

你要知道,施工现场就像个大蜂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儿,但安全是所有人都得守的规矩。

首先呢,施工场地得规划好,这就好比画画之前先打个草稿。

材料堆放区、机械设备停放区、人员工作区,得划分得明明白白。

我一开始就没太在意这个,结果材料到处乱放,找个东西都费劲,还容易发生碰撞危险呢。

防护设施一定得做好。

就像给工地穿上防护铠甲。

护栏啊,围挡啊,这些东西不但要牢固,还得设置在该设置的地方。

比如说,基坑周围,要是没有个结实的围挡,那掉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就见过有工地护栏没弄好,差点出大事儿。

安全帽和安全带也是必备的,这个千万不能忘。

安全帽是你的脑袋的保护神,安全带就像风筝线一样,能把你拉住,不让你从高处掉下去。

我有次在工地,看到一个工人安全帽戴得松松垮垮的,稍微碰一下就掉了,这多危险啊!记住了,这点很关键。

二、实用建议施工中的挖掘工作得小心点。

在挖基坑的时候,要时常监测周边的土地情况。

想象一下,这土地就像一块蛋糕,你挖一块下去,周围的结构就有可能变化。

这时候,专用的监测仪器就像是X光机,能看出土的变化。

我当时参与的一个项目,就是因为监测到位,及时发现了土地的微小位移,赶紧调整了施工方案,避免了基坑坍塌的危险。

还有啊,机械操作手可得找有经验、有资质的人。

这些大型机械设备就像一个个巨兽,操作不好就会伤人。

我曾经见过一个新手操作起重机,晃来晃去的,周边的人都吓得够呛。

操作机器讲究的是四平八稳,就像老司机开车一样。

三、容易忽视的点照明的问题经常被忽视。

地下施工的时候,昏暗的环境就像晚上走夜路一样,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

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照明设备,而且要保证照明设备的线路安全不漏电。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呈现出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而且越来越表现出高技术水平和高管理水平的特点。

加强轨道交通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相关创新技术,并就技术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标签: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技术创新.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大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大容量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策略。

如何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近年来在建设运营实践中创造的新技术、积累的好经验用以指导其他在建和筹建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道路,实现又好又快的目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创新的可行性一是多个城市已由一条线路的建设运营发展为多条线路网络化建设和运营,这在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以此为契机,我国不少地铁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综合研究”,针对本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特点,总结和回顾以往建设的经验教训,综合、系统地提出了解决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方法;通过及时的总结和提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和运营水平有望更上新台阶[1]。

二是由单一的传统轮轨模式发展成多种制式并存。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各具特点,各地选用的轨道交通制式也十分广泛。

应当说,目前国际通行的主要制式,在我国基本得到了成功的吸收和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的选择和应用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

三是城市轨道交通土建设计、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者在实践中创造了正台阶法、CRD法、中洞法、柱洞法平顶直墙工法、PBA法等施工方法。

近年来,又出现了SMW工法、地下导洞一隔离桩墙技术、重叠隧道施工技术、小间距多孔隧道群暗挖技术以及大跨度隧道群地下穿越建筑物的施工技术等等。

隧道地下穿越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隧道地下穿越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隧道地下穿越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隧道地下穿越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一项针对在城市复杂地质条件下,如何安全、高效地建设穿越或邻近既有地铁线路以及其他地下结构的隧道工程的研究。

此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准勘察与设计技术:对拟建隧道沿线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和测绘,采
用先进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来模拟复杂的地质构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的设计,确保新隧道与既有交通设施的安全距离和稳定状态。

2.盾构施工技术:盾构法是隧道穿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长距离、大
直径的城市轨道交通隧道。

研究内容包括优化盾构机选型、刀盘设计、推进参数控制以及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姿态调整和纠偏技术等。

3.振动与沉降控制技术:在地下穿越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产生的振
动和地面沉降,以保护既有地下结构(如地铁隧道)不受损害。

这需要研发高效的减振设备和施工工艺,并利用实时监测系统监控施工动态。

4.加固与防护技术:对穿越区域的既有结构进行预加固处理,例如注浆加
固、冷冻法加固等,减少开挖引起的变形和破坏风险。

5.施工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施工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出现
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量化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紧急预案。

6.信息化施工管理:通过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
统)等技术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提高施工精度和决策效率。

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障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确保轨道交通网络的安全运行以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介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介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介绍1. 什么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听起来就像高大上的东西,但其实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早上赶着上班,地铁一到,大家像潮水一样涌进车厢,那种“挤挤碰碰”的场面,简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城市轨道交通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诞生的,既方便又省时,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轻松。

1.1 城市轨道交通的种类说到城市轨道交通,首先得提一下它的种类。

咱们常见的有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

地铁就像个“地下隐士”,在地底下飞速穿行,不怕堵车;轻轨则是“阳光下的侠客”,在地面上奔驰,风景也好;而有轨电车呢,则像“老朋友”,慢慢悠悠地在城市里转悠,让你有时间欣赏路边的风景。

这些交通工具各有各的特色,给我们的出行增添了不少乐趣。

1.2 为什么要发展轨道交通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呢?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城市越大,人口越多,交通问题就越突出。

公交车、私家车都在“挤牙膏”,时常让人心情烦躁。

而轨道交通就像是个“缓解剂”,高效又环保,可以把人们从“堵车”的烦恼中解放出来。

听说地铁的载客量可是非常惊人的,一趟车能容纳好几百人,效率高得让人咂舌。

2. 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技术在说到轨道交通的工程技术时,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部分有点无聊,但其实这背后可是门道多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要知道,这可不是随便在地上挖个洞就完事儿的。

2.1 轨道建设首先是轨道的建设。

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工作非常重要。

轨道的设计要考虑到承重、平衡,还有线路的坡度、弯道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得让列车跑得又快又稳。

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加持,咱们现在的轨道材料可谓是“轻便又结实”,能经受住各种挑战。

想想看,列车在轨道上飞驰而过,那种感觉简直不要太棒!2.2 车辆技术接下来是车辆的技术。

这可是个高科技的领域,咱们的地铁和轻轨可不是老旧的火车,而是科技与时尚的结合体。

车厢里的空调、座椅、灯光,都是为了让乘客有个舒适的体验。

特别是现在的智能系统,可以实时更新列车的运行状态,让你随时掌握信息,不再担心错过那班车,真是太贴心了!3. 轨道交通的未来展望那么,城市轨道交通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一定会更加智能化和环保化。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技术指南(建办质[2020]27号)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技术指南(建办质[2020]27号)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技术指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 年6 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与基本规定 (2)1.1 总则 (2)1.2 基本规定 (4)第二章安全管理行为 (7)2.1 建设单位 (7)2.1.1 管理体系 (7)2.1.2 责任制与管理制度 (7)2.1.3 安全教育与培训 (7)2.1.4 前期保障 (8)2.1.5 施工准备 (10)2.1.6 现场管理 (11)2.1.7 工程验收与档案管理 (12)2.2 勘察单位 (13)2.2.1 资质资格与管理体系 (13)2.2.2 管理制度 (13)2.2.3 勘察大纲策划 (13)2.2.4 勘察实施 (15)2.2.5 勘察成果 (17)2.2.6 勘察服务 (19)2.2.7 工程验收与档案管理 (20)2.3 设计单位 (20)2.3.1 资质资格及管理体系 (20)2.3.2 管理制度 (21)2.3.3 设计依据 (21)2.3.4 设计质量与安全控制 (24)2.3.5 设计服务 (26)2.3.6 工程验收与档案管理 (27)2.4 施工单位 (27)2.4.1 资质资格与管理体系 (27)2.4.2 管理制度 (29)2.4.3 安全教育与培训 (30)2.4.4 施工组织设计与专项施工方案 (30)2.4.5 现场施工 (31)2.4.6 工程验收与档案管理 (33)2.5 监理单位 (33)2.5.1 资质资格与管理体系 (33)2.5.2 管理制度 (34)2.5.3 监理规划与实施细则 (34)2.5.4 监理审查 (35)2.5.5 现场管理 (36)2.5.6 协调管理 (37)2.5.7 工程验收与档案管理 (37)2.6 第三方监测单位 (38)2.6.1 资质资格与管理机构 (38)2.6.2 管理制度 (38)2.6.3 仪器设备 (38)2.6.4 监测方案制定及审查 (39)2.6.5 现场实施 (40)2.6.6 档案管理 (41)第三章安全风险管理 (42)3.1.2 风险等级标准 (43)3.1.3 规划阶段风险管理 (44)3.1.4 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管理 (46)3.1.5 勘察与设计阶段风险管理 (47)3.1.6 招标、投标与合同签订阶段风险管理 (51)3.1.7 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52)3.1.8 风险咨询 (57)3.1.9 安全检测 (58)3.1.10 安全风险管理平台运用 (59)3.2 隐患排查治理 (59)3.2.1 隐患分类和分级 (59)3.2.2 工作机制及各方职责 (59)3.2.3 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清单 (60)3.2.4 隐患排查治理实施 (60)3.3 应急管理 (62)3.3.1 应急管理机制 (62)3.3.2 应急预案 (64)3.3.3 培训与演练 (66)3.3.4 应急响应 (66)3.3.5 现场处置 (68)3.3.6 事故处理 (69)3.4 重大风险管理 (69)3.4.1 危大工程管理 (69)3.4.2 关键节点条件核查 (73)3.5 特殊条件风险管理 (79)3.5.1 周边环境安全与不良地质管理 (79)3.5.2 特殊气候安全管理 (93)3.6 风险预警预报管理 (99)3.6.1 管理机制 (99)3.6.2 预警分类与信息报送 (102)3.6.3 现场监测实施 (104)3.6.4 预警响应与处置 (110)3.6.5 预警消警 (112)第四章安全文明施工 (110)4.1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110)4.1.1 文明施工 (110)4.1.2 安全防护 (116)1.2m 的碗扣接头处搭设两道。

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2)

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2)

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盾构施工工法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地铁建设的需求。

为了在城市运营地铁线路上实现长距离穿越施工,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施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可靠的参考资料。

二、工法特点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利用垂直小净距方案:通过合理设计垂直小净距措施,有效减小了地铁线路对施工区域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运营地铁的干扰。

2. 长距离穿越方案:采用长距离穿越方案,能够在不中断地铁线路运营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期控制能力。

3. 针对运营需求:工法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运营地铁的影响进行评估和控制,确保施工过程不会对运营造成安全隐患和运行延误。

4. 技术创新:工法采用一系列创新技术,包括先导洞、超前注浆、自动控制等,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可控性。

三、适应范围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运营地铁线路需要进行扩建或维修时;2. 穿越区域地质条件较复杂,需要控制地表沉降和地下水涌流的情况;3. 为避免交通拥堵和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无法使用传统盾构施工工法时。

四、工艺原理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的实际应用与施工工法之间的联系密切。

通过采用先导洞、超前注浆、自动控制等技术措施,实现了对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监测。

先导洞通过提前开挖地下结构,为盾构机创造施工空间;超前注浆技术在施工前进行注浆处理,提高地层稳定性;自动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整盾构机的推进速度和姿态,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五、施工工艺垂直小净距长距离穿越运营地铁运营盾构施工工法包括以下施工阶段:1. 设计阶段:根据具体的穿越需求和地下环境条件进行设计,制定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新技术应用与挑战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新技术应用与挑战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新技术应用与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新技术的应用1、自动化驾驶技术自动化驾驶技术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算法,列车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自动调度和自动故障诊断。

这不仅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还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提升了运营效率。

例如,一些城市的地铁线路已经开始采用无人驾驶技术,列车在没有司机的情况下能够平稳运行,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

2、智能监控与安防系统借助高清摄像头、智能分析软件和物联网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的监控与安防系统实现了智能化升级。

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车站和列车内的人员流动、行为异常和设备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发出警报。

同时,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安检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乘客的出行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3、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阶段,BIM 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创建三维数字模型,整合了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包括建筑结构、设备布置、施工进度等。

这使得设计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方案优化,施工人员能够提前了解施工难点和要点,从而减少施工中的变更和返工,提高工程质量和进度。

4、绿色能源技术为了减少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绿色能源技术逐渐得到应用。

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以为车站和车辆提供部分电力,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储能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列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能够得到回收和再利用,降低了能源消耗。

二、新技术带来的挑战1、技术复杂性和高成本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

例如,自动化驾驶技术需要先进的传感器和通信设备,以及复杂的软件系统,这导致了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

明挖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明挖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明挖法目录1.1装配式铺盖法车站建造技术 (2)1.2先隧后站盖挖法车站建造技术 (4)1.3超大型中庭式车站建造技术 (7)1.4超深大直径钢管立柱桩施工技术 (10)1.5基坑钢支撑螺栓锥楔式活络装置 (12)1.6钢支撑轴力伺服技术 (15)1.7预应力土层可拆芯锚杆技术 (17)1.8地下连续墙套铣接头技术 (19)1.1装配式铺盖法车站建造技术1.1.1技术产生背景我国城市地铁车站工程施工中,大多采用明挖法(含盖挖法)、矿山法等施工工法,对装配式铺盖法的研究还比较少。

明挖法对周边环境和现况交通影响较大,管线迁改等前期工作增加了工程造价,铺盖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交通,但施工需要大量的临时非标准支撑材料,造成浪费且给施工带来不便,装配式铺盖法因具有构件标准化、拆装快速、配件可重复利用、工程造价低等优势,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1.1.2技术内容铺盖法整个体系由基坑支护体系和铺盖体系组成,其中基坑支护体系由围护桩(墙)、腰梁、横撑、角撑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抵抗基坑周围的土、水压力等荷载。

铺盖体系由铺盖板、铺板梁、梁支撑和临时中间桩及稳定体系等构件组成,主要用于支撑路面荷载。

施工准备悬吊管线土方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恢复管线及路面降水工程施工围护及支撑结构施工铺盖板体系图1.1-1 装配式铺盖体系示意图图1.1-2 铺盖法车站施工流程装配式铺盖体系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和人员安全为原则,实现铺盖体系和中间桩稳定为目标,以钻孔灌注桩和钢支撑作为基坑的支护体系承担基坑周围土体荷载,以铺盖体系来承担路面荷载。

中间桩间增加了纵向连接构件、剪刀撑、端头横撑、横向桩间支撑等构件,增强了中间桩的稳定性;铺盖体系各构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各加劲构件采用焊接,铺盖体系成为一个有效整体;中间桩和钢支撑通过翼板焊接连接,铺板梁和冠梁锚栓连接,增强了整个体系的刚度和稳定性;中间桩采用两点定位的方法,通过上下定位器实现中间桩准确定位,如图1.1-1~1.1-6。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新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新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新技术在当前我国城市轨道高速发展的推动之下,我国的轨道交通施工遇到诸多的问题,需要使用全新的技术进行解决,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之中施工新技术分析。

标签: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引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最开始的注重地铁的人防功能,到后来地铁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交通工具,这中间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伴随着90年代末期,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为了进一步的扩大内需,国家先后批准了深圳、广州、重庆、武汉、西安等十几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给与支持。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广州、武汉在内,全国在建和已建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超过了十几个,建设的速度大大的超过了之前的几十年,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

研究我国城市轨道发展的状况,并给与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城市轨道建设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践,就目前城市轨道发展的状况和对策开展了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

1、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分析1.1、技术比较先进,多种系统并存从已经建设和正在规划建设的项目来看,依据运行能力的实际需求,我国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满足不同城市的发展需要。

同时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还引入了现代网络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以便能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好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水平。

目前我能够,国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拥有大量的地铁系统和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系统,同时还拥有低运量的地面轻轨。

除了这些系统之外,在上海还拥有高速磁浮系统,这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种类,为人们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1.2、国产化设备的质量明显提升早在1999年,国家又关部门就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全部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

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备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目前已经超过了70%国产化的要求,并成功实现了对外出口。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难点及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难点及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难点及创新摘要: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笋岗站~洪湖站区间标段工程结构体系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技术创新亮点多,周边环境极其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

为此,本文对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笋岗站~洪湖站区间的施工难点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及创新进行了分析,可为类似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难点;对策;创新1、工程概况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笋岗站~洪湖站区间位于深圳罗湖区,笋洪区间设计起点里程为DK26+889.522,设计终点里程为DK27+933.712。

起始于梅园路东行依次下横穿铁路北站站场、洪湖西路、布吉河和洪湖,区间前400m为上下重叠隧道,随后左右线隧道逐渐分开最后重叠到达洪湖站;区间总长约1045m(图1)。

笋岗站~洪湖站区间线路在DK26+968~DK27+052处沿彩虹桥西侧引桥下穿过,受其影响,彩虹桥引桥有2处桥台,6处桥承台,共计16根桩基需托换,彩虹桥左右两幅桥在托换处为3跨连续梁结构。

彩虹桥西引桥,抗震设防烈度7度,共两联,第一联桥跨组成为25.03m+30.0m+25.0m,第二联为单跨,跨度为28.0m。

从所有已经完成的和在建车站实际情况来看,地铁车站大部分施工情况复杂,主要区间工程包括暗挖区间和盾构区间,其中盾构需先后穿越市内多座房屋建筑、立交桥、河流以及暗挖隧道下穿铁路等,都是重大危险源”。

图12、工程地质及水文情况2.1 工程地质根据地质资料显示,本工程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素填土(平均厚1.85m)、粉质黏土(平均厚3.65m)、砂质黏土(平均厚10.75m)、全风化混合岩(平均厚4.75m)、强风化混合岩(平均厚10.3m)、中风化混合岩(平均厚1.9m)、微分化混合岩(平均厚0.6m)。

2.2水文地质本工点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主要赋存在表层人工填土层、冲洪积砂层和残积的砂质黏性土中,略具承压性,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强风化及中等风化岩中,具承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指南穿越工程目录6.1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技术 (2)6.2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棚户区施工技术 (4)6.3微振爆破穿越施工技术 (6)6.4桥梁桩基托换穿越施工技术 (8)6.5盾构磨削既有结构排桩施工技术 (10)6.6隧道穿越采空区建造技术 (11)6.7岩溶区隧道穿越高铁水平桩加固施工技术 (14)6.8盾构下穿既有运营线施工技术 (15)6.1 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技术6.1.1 技术产生背景轨道交通的城际线由于其需要更大的断面尺寸、 更高的标准、 更稳定的使用功能以及安 全、质量、 工期等方面的要求, 在施工工艺上较多采用盾构法施工,而在市区中狭窄地段修 建大断面盾构隧道时, 受施工场地的限制, 就需要考虑选用土压平衡盾构, 土压平衡盾构穿 越建构筑物时, 需要采取多种配套措施, 来控制地表建筑物沉降, 需要根据地面建筑物的性 状、周边环境情况、 地层情况、 预加固情况等结合相适应的掘进参数进行深入技术研究,确 保地面建筑安全。

6.1.2 技术内容(1)根据施工前对建筑物及洞身地质情况的调查与评估, 采用 Peck 理论计算方式确定 盾构隧道施工影响范围, 制定地基预加固、隔离保护、局部拆迁、 桩基托换等针对性的预处 理措施,并在盾构穿越前提前组织实施,确保建筑物稳定与安全,见图 6.1-1 。

Peck 理论)( 2)在盾构穿越前进行试验段施工, 模拟穿越时的掘进参数, 依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为穿越建筑物施工时提供参考。

盾构穿越过程中, 对关键技术控制要点进行把控, 并不断总 结、优化,保证盾构掘进安全、顺利进行,确保建筑物变形、沉降安全可控。

(3)根据地层情况选取半敞开(气压平衡)或全土压平衡掘进模式;土仓压力设定以 水土合算计算方式为基础; 刀盘转速以低转速控制, 以减小刀盘转动破岩对前方土体的扰动; 渣土改良添加剂以泡沫剂为主,出渣量管理采用质量守恒的原则,渣土温度控制在 40℃以下;采用洞内洞外实时的监控量测方法, 制定反馈机制, 过程中积极改进施工方法、工艺及图 6.1-1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参数;注浆管理采用“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的注浆管理模式。

(3)盾构穿越通过后,及时进行跟踪注浆(地面无条件时,可采用钢花管进行深孔注浆),进一步稳定地层,并对建筑物进行鉴定,根据鉴定报告与前期调查评估进行对比,判断建筑物受影响的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加固、修缮等处理方案,恢复建筑物原有使用功能。

6.1.3 主要技术性能和技术特点1)盾构掘进技术参数设定刀盘转速为1.5~2.0rpm ;控制贯入度为8~15mm ;控制掘进速度在10~30mm/min ;掘进时采用的最大扭矩不超过扭矩上限的80%;根据掘进速度、扭矩、出渣情况设定合理的推进力;设定最低工况指标,超过最低工况指标必须进行停机分析处理。

(2)提前对盾构穿越的建筑物进行加固,结合盾构掘进及监控量测反馈,及时进行跟踪注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见图6.1-2。

3)施工工艺成熟,并能灵活结合现场情况,适应性强。

图 6.1-2 建筑物注浆预加固与跟踪注浆加固6.1.4 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适用于直径在7~10m 范围内的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筑物的轨道交通隧道工程。

6.1.5 工程应用情况(1)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湘江隧道开滨区间左、右线穿越岳北社区,该段地面房屋普遍为五层及以下砖混结构,房屋基础为振动桩,左线历时39h ,右线历时32h,建筑物最大沉降量-8mm,穿越过程安全可控。

(2)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湘江隧道进开区间左、右线穿越南湖五金大市场,该段地表为五金批发市场,房屋为2~5 层框架结构,基础为沉管灌注桩(或洛阳铲机动桩)独立基础,隧道洞身埋深最浅处仅 6.7m,地层为典型上软下硬复合地层。

盾构穿越前,进行了注浆加固,左、右线分别历时88h、129h 完成穿越,建筑物最大沉降量-15mm ,穿越过程安全可控。

6.2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棚户区施工技术6.2.1 技术产生背景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采用大直径的盾构机穿越大江大河或水面的隧道越来越多,而泥水平衡盾构具有刀具、刀盘磨损小,易于长距离掘进施工;刀盘所受扭矩小,更适合大直径隧道的施工;在易发生流砂的地层中能稳定开挖面,可在正常大气压下施工作业;泥水压力传递速度快而均匀,开挖面平衡土压力的控制精度高,对开挖面周边土体的干扰少,地面沉降量的控制精度高;盾构出土由泥水管道输送,速度快而连续,施工进度快等特点而优先采用。

当穿越施工线路上一些棚户区等老旧建筑时,如何优化盾构掘进参数,在非加固条件下严格控制地面沉降,确保安全下穿棚户区建(构)筑物,成为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6.2.2 技术内容盾构穿越棚户区施工以“高粘优浆、精细控制、平稳推进、快速拼装、禁止停机、一次通过”为原则,以地表沉降控制为核心,以确保沿线建构物安全为目标。

施工技术包括三个阶段的内容,见图 6.2-1 :(1)泥水盾构正式穿越棚户区前,需要针对穿越区域地表既有的老旧民房进行现状评估,制定安全控制标准及棚户区处理措施,而后通过试验段的试掘进试验,得到盾构施工控制参数。

(2)泥水盾构正式穿越棚户区的过程中,从刀盘前方泥膜形成质量控制、切口压力控制、盾构特种材料合理搭配及泥水盾构关键施工参数精细调控和一次同步注浆成型等方面来实现非加固条件下大直径泥水盾构长距离棚户区穿越施工,监控量测工作贯穿整个掘进过程,实时反馈监测结果,不断修正盾构各项主要施工参数。

(3)泥水盾构顺利通过棚户区后,开展二次注浆工作,持续开展监测工作,实时监测棚户区老旧民房安全状态,以便能够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6.2.3 主要技术性能和技术特点不需要对地面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 隧道施工扰动轻微, 通过区域地表沉降较小, 对相 关区域地表密集棚户区影响极小; 日掘进量可达到正常生产能力的 80%以上,施工效率高; 实现了盾构通过前、 通过期间及通过后的全时段监测, 确保了盾构通过密集棚户区的施工安 全,见图 6.2-2~ 6.2-5。

6.2.4 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适用于大直径泥水盾构的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工程穿越连续建筑物施工,他对沉降要求高的区段。

应具有足够的施工场地,进行泥浆的循环处理。

非加固条件下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棚户区施工控制建构筑物现状评估,给出安全标准及建议措施 建构筑物控制标准及处理措施 及时补浆穿越后沉降监测与反馈也可用于穿越其穿越前 穿越中 掘进试验段模拟,施工控制标准及掘进参数初选 图 6.2-1 施工控制流图 6.2-2 优质泥浆图 6.2-3 推进姿态6.2.5 已应用情况应用于武汉市轨道交通 8 号线一期工程越江隧道段。

越江隧道长约 3185.545m ,内径 10.5m ,外径 12.1m ,为单洞双线,采用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施工,自始发站起长距离穿越 高密集棚户区(全长 754m )。

该棚户区绝大部分为 90 年代以前的砖混结构建筑,其外观古 老陈旧,多数存在墙体开裂、 墙皮脱落的现象。

通过严格控制盾构掘进参数、 管片安装标准、 注浆参数以及实时的地表监测, 在泥水平衡盾构施工穿越棚户区过程中,地表建(构) 筑物 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沉降和进一步的开裂。

运用此技术成功降低了施工风险, 减少了与周 围居民的纠纷,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3 微振爆破穿越施工技术6.3.1 技术产生背景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发展, 新建设的线路在中~微风化为主的围岩层, 穿越既有的轨道 交通线路、文物保护建筑和其他对振动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时,由于岩石强度高,需 采用爆破法开挖。

传统爆破方法难以将振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而采用多次分部爆破开挖时 的效率极低, 难以满足工程进度要求, 需要采取特殊爆破工艺, 并严格控制爆破产生的振动, 防止振动对既有结构造成损害。

在地铁区间爆破振动控制要求严格的情况下, 研究微振爆破 施工技术,控制爆破振速,避免对上述建(构)筑物的损害,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6.3.2 技术内容以零距离下穿某地铁车站的平顶直墙段矿山法结构为例, 采用金属膨胀剂破岩和炸药爆 破破岩相结合的分区组合爆破技术主要内容为:( 1)将平顶直墙大断面分为五个导洞,每个导洞采用上下台阶两次开挖,上台阶 3m 范围采用金属膨胀剂破岩剥离、 下部掏槽区乳化炸药爆破两种不同材料的分区组合爆破技术,图 6.2-4 锥度空间克泥效图 6.2-5 全天候地面通过大直径中空孔直眼掏槽、周边空孔减振、 隔孔装药、 孔内孔外联合微差起爆、 使用金属 膨胀剂逐层剥离等多种减振和分区组合爆破技术的应用, 实现硬岩地层平顶直墙大断面矿山 法车站紧贴既有构筑物的安全爆破施工,见图 6.3-1。

上部既有地铁车站新建暗挖车站图 6.3-1 分区组合爆破区域划分示意图(2)针对矿山法地铁隧道与地面敏感建筑的距离不同和爆破振速控制指标的要求,采 用多种综合减振技术实现快速开挖与爆破振速控制,将大断面隧道分大掏槽(超前导洞) 、 上台、下台三部分三次开挖;通过孔内孔外联合延时,将隧道断面扩挖区分为 56 个起爆段 别,按设计区域实现逐段微差起爆,控制同段别最大起爆药量在 1.35kg 以内,达到降振目 的。

通过采用非电毫秒雷管孔内孔外联合延时、逐孔掏槽爆破、主爆区分区毫秒延时爆破、 周边预钻减振孔、 周边孔隔孔装药等综合技术措施, 可以实现硬岩浅埋大断面隧道下穿敏感 建筑物爆破施工振动控制小于 0.5cm/s 。

6.3.3 主要技术性能和技术特点( 1)本技术通过应用非电毫秒实现孔内孔外延时, 结合上台阶超前导洞逐孔延时起爆、 扩挖区孔内孔外联合延时分区爆破, 两次爆破实现大断面矿山法区间上台阶快速开挖, 并通 过运用大直径中空孔增加超前掏槽临空面、 周边预钻减振孔隔振、 周边孔隔孔装药等综合技 术达到降低爆破振速的目的。

本技术在同一断面采用两种爆破材料进行分区组合爆破的方法, 在紧贴既有车站底板的施工中, 靠近构筑物采用金属膨胀剂爆破, 在减少爆破震动对构筑物 破坏的同时,比一般静态膨胀剂爆破相比,爆破时间大为缩短,极大提高了工效; 在金属膨 胀爆破区之外, 采用乳化炸药进行掏槽爆破, 掏槽形成的临空面供金属膨胀剂从构筑物外围 逐渐靠近构筑物对岩体进行爆破剥离, 使得金属膨胀剂爆破震动及爆破冲击波破坏主要作用 于靠近临空面岩体, 减少对构筑物破坏, 同时乳化炸药掏槽区的爆破分层分次进行, 实现逐 孔爆破, 通过控制一次起爆药量, 减少爆破震动及爆破冲击波对构筑物的破坏, 为硬岩地层 中靠近构筑物的既有车站底板结构阶台上 金属膨胀剂逐层剥离阶台下4m 导洞2导洞3 导洞4 导洞53m隔振孔1m 掏槽区乳化炸药逐孔爆破地下爆破开挖提供了思路及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