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导言学前阶段是儿童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孩子们在这个时期不仅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而且在感知觉方面也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辨别和理解能力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视觉感知发展视觉感知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通过视觉感知,儿童能够观察和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在学前阶段,儿童视觉感知能力急剧发展,他们能够辨别各种颜色,并逐渐能够识别出简单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针对学前儿童视觉感知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视觉感知游戏来帮助孩子们提高视觉感知能力。
比如,利用卡片逐个展示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要求孩子们逐一辨别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观察和辨别不同的视觉信息,并提升他们的视觉感知能力。
二、听觉感知发展除了视觉感知,听觉感知也是学前儿童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
通过听觉感知,儿童能够听到和辨别不同的声音,并从中获取信息。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辨别不同的音调、音量和声音来源。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故事和游戏等形式来培养学前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不同音调和音量的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尽可能准确地辨别出这些音乐。
此外,也可以通过故事和游戏来培养孩子们对声音来源的感知能力,比如让孩子们听到某个声音后找出声音来源。
三、触觉感知发展触觉感知是指通过皮肤接触对象来感知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触觉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能够辨别不同的触感,比如柔软和硬的材质,冷和热的温度等。
教师可以通过触觉游戏来促进学前儿童的触觉感知发展。
例如,可以在一个袋子中放入一些具有不同材质的小物件,让孩子们用手触摸并尽可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特征。
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触觉感知能力,并提高他们对不同材质的辨别能力。
四、运动感知发展除了上述几种感知方式外,运动感知也是学前儿童感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及规律。
2. 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
3. 提高教师对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观察和指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感知觉的定义及分类。
2.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 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4. 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策略。
5. 感知觉发展障碍及干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知觉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探讨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感知觉发展障碍及干预方法。
4. 实践操作法:设计感知觉发展活动,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 课件:感知觉发展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活动材料:感知觉发展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引发学生对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思考。
2. 讲解:讲解感知觉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特点,分析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讨论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策略。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感知觉发展障碍及干预方法。
5. 实践活动:设计感知觉发展活动,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和对感知觉发展策略的应用。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 网络资源:有关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研究报告、教育文章等。
3. 视频资源:有关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实验、教学案例等。
4. 活动材料:感知觉发展相关教具、玩具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讲解感知觉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特点。
第2周:分析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
第3周:案例分析,讨论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策略。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儿童观察的全面性较差,很难获得关于事物的 完整认识。
(四)观察的深刻性
儿童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注意到事物外在的联系和表面特征,难以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师应该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
(二)做好观察的准备
明确目的与任务。
(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发展
1.触觉
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2.嗅觉
在进化早期具有重要的保护生存、防御危险的价值。
新生儿出生后即已有了嗅觉反应。
3.味觉
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
新生儿的味觉敏锐,能辨别不同的味道。
对甜味表现出偏好,4个月开始偏爱咸味。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授课课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授课
形式
理论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3.懂得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理论讲授
媒介:多媒体课件
2.感受性的变化
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这就是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几种情况: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相互作用 4.联觉
(三)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等的知觉。一般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
2.时间知觉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1. 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掌握感知觉训练的基本方法,提高儿童感知觉能力。
3. 培养教师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关注和引导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的发展感知觉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2. 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等环境因素:如教育、文化等遗传因素:如家族遗传等3. 感知觉训练的基本方法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提高儿童感知觉整合能力游戏法: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锻炼儿童的感知觉能力情境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的感知觉发展4. 感知觉训练在教育中的应用日常生活教育:通过日常活动,培养儿童的感知觉能力专业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设计相应的感知觉训练课程5. 教师在儿童感知觉发展中的作用观察与评估:了解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水平,为教学提供依据引导与支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儿童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促进感知觉发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训练方法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讨论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感知觉训练的应用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分享心得体会。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感知觉训练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员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员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及提出的解决方案。
3. 实践报告:评估学员设计的感知觉训练活动的创新性、实用性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如《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3. 案例库:收集各类儿童感知觉发展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感知觉训练器材:准备各类感知觉训练器材,如拼图、沙盘、益智玩具等。
5.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论文、资讯,丰富教学内容和视角。
幼儿园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幼儿园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教案介绍感知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并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阶段是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从幼儿时期到学龄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系统发生了巨大发展。
幼儿园的教师应该注意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来促进发展。
本文档针对幼儿园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制定了一份教案。
目标1.了解幼儿感知觉的不同类型。
2.了解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规律。
3.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以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针对年龄段3-5岁的幼儿教学方法1.游戏2.观察与描述3.实验4.讨论教学内容感觉的类型与通道1.视觉1.探索颜色、形状和图案2.使用眼睛观察物体3.了解大小和空间概念2.听觉1.辨别声音的高低、响度和声音来源2.能够模仿声音3.学会语言和沟通3.嗅觉1.识别不同的气味2.判断气味的强度4.味觉1.区分不同的味道2.判断食物的好坏5.触觉1.了解不同的质感和触感2.探索物体的温度和硬度感觉的发展规律幼儿的感觉觉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1.3-4岁的幼儿1.触觉和嗅觉发展完全2.视觉和听觉正在发展2.4-5岁的幼儿1.视觉发展完全2.听觉发展加快3.触觉和嗅觉进一步发展感觉的促进针对幼儿的感觉发展,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以下活动:1.美术活动:绘画和涂鸦;2.音乐活动:唱歌、跳舞等;3.家庭活动:品尝不同食品、嗅不同花香;4.童话故事:了解大小、量等概念。
总结幼儿的感知觉能力本质上是与其认知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
如何创造环境和教育机会,让幼儿通过感官接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对他们的认知、思维、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幼儿的感知觉教育。
小朋友感知觉发展教案与反思
小朋友感知觉发展教案与反思一、教案介绍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小朋友发展和提升感知觉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
通过各类活动和游戏,培养小朋友对环境的敏感性和细腻度,提高感知觉的准确性和分辨能力。
2. 教学资源- 图片、卡片或实物展示物品- 音乐或声音效果- 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绒毛材质的毛绒玩具、冰冷的硬币、软绵绵的棉花等- 各种食物,如水果、饼干、巧克力等,以及各类调味品3. 教学步骤本教案将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小朋友感知觉的发展:- 步骤一:视觉感知活动- 步骤二:听觉感知活动- 步骤三:触觉感知活动- 步骤四:味觉感知活动- 步骤五:嗅觉感知活动二、教学步骤1. 步骤一:视觉感知活动- 通过展示图片或卡片,引导小朋友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细节。
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
- 制作一个观察表格,让小朋友在观察后勾选相应的项目,例如颜色、形状、纹理等。
- 进行盲盒游戏,将不同形状的物品放入盒子中,让小朋友仅通过触摸和观察盒子外部描述物品的特征。
2. 步骤二:听觉感知活动- 播放不同的声音效果,例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让小朋友猜测是什么声音并描述其特征。
- 制作一个听觉迷宫,让小朋友穿越迷宫时通过听觉感知判断正确的方向。
- 进行音乐游戏,引导小朋友通过听觉感知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3. 步骤三:触觉感知活动- 准备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小朋友用手触摸并描述其触感,例如粗糙、光滑、软绵绵等。
- 制作一个触觉盒子,将不同材质的物品放入盒子中,让小朋友闭上眼睛伸手触摸,猜测内部物品的材质。
- 进行触摸和感知温度的游戏,例如让小朋友触摸冰冷的硬币和温暖的绒绵玩具。
4. 步骤四:味觉感知活动- 准备不同的食物,例如苹果、香蕉、饼干等,喂给小朋友尝试,让他们描述其味道。
- 进行盲品游戏,准备不同调味品,让小朋友尝试并猜测是什么味道。
- 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食物的外形、颜色等来预测其味道。
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第五章 -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2.掌握感知觉评估的方法和技巧;3.掌握适合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活动;4.提高对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关注和认识。
2. 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2.感知觉评估的方法和技巧;3.适合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活动。
3. 教学过程3.1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指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反应。
在学前儿童时期,感知觉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学前儿童时期,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器官已经基本发育完毕,但感官器官的功能并不完全成熟。
孩子的感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得更加敏锐,同时,感知觉不同方面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例如,对于视觉发展而言,学前儿童可以观察和掌握到大量的图像和符号,这有利于儿童认识世界和学习语言。
对于听觉发展而言,学前儿童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和语言,也能够通过声音来辨认方向和距离等。
此外,随着感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也会得到提高。
对于学习和成长来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3.2 感知觉评估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全面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情况,对孩子进行感知觉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如下:1.详细询问:通过询问孩子和家长,了解儿童的感知觉情况,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的感知觉能力。
2.实地观察:到幼儿园或家庭中观察儿童在各种感知觉中的表现,评估其感知觉发展情况。
3.测试评估:可借助专业的感知觉测试工具,如费氏视觉检查表、听觉测试表等进行评估。
3.3 适合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活动针对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设计一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感知觉训练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感知觉能力的提高。
1.视觉训练活动(1)观察图片:让儿童看一些不同特点的图片,让其进行分类,促进视觉敏锐度的提高。
(2)认字卡游戏:在字卡上印上简单的实物图片和汉字,让孩子辨认与对应,同时学习简单的汉字,提高视觉能力。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 不同的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 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 有程度上的差异。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 称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1)能听见 (2)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 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1.对声音辨别——偏爱; 2.听力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儿童期); 3.听觉的个别差异 4.半聋半哑的孩子 5.注意事项:疾病、噪音、大声喧哗
儿靠视觉、听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 向定位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1.发生
(1)婴儿听觉定位的能力强于视觉定位; (2)盲婴依靠声音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很强。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
进行方向定位。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本手
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扩展知识: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和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 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的】 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 怎样发展学前儿童的各种主要感觉(或注意事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末,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
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起对幼教工作的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以进行探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掌握课程的结构和教学方法。
1.2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概述解释儿童感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探讨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阶段。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理论2.1 感觉的基本理论介绍感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解释感觉机制和感觉处理的基本过程。
2.2 知觉的基本理论介绍知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空间知觉、形状知觉、颜色知觉和运动知觉。
解释知觉机制和知觉处理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3.1 遗传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遗传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2 环境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
3.3 教育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教育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第四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评估和干预4.1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评估方法介绍常用的儿童感知觉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法、测试法和问卷调查法。
4.2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干预策略探讨针对儿童感知觉发展问题的干预策略,包括教育干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第五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5.1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目标确定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5.2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介绍适合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包括游戏、故事、手工和音乐。
5.3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案例提供一些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第六章:视觉发展6.1 视觉发展的基本理论探讨视觉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
介绍视觉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6.2 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和特点阐述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
分析各个阶段视觉发展的特点和变化。
6.3 促进儿童视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儿童视觉发展。
介绍适合儿童视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
第四单元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教案
第四单元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特点和规律;2、掌握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特点和规律;3、学会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
难点: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讲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某一种感觉只能反映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即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所有属性。
感觉主要包括触觉、视觉、听觉、痛觉等。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儿童的触觉主要分为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
1.口腔的触觉孩子出生后,不但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可以说,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2.手的触觉探索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成为了儿童通过触觉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
通过手的触觉,孩子可以感受物体形状、大小、重量、软硬等属性,同样的通过手的触觉,儿童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二、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一)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视力。
有研究表明:1—2岁儿童的视力是0.5—0.6,3岁时的视力可达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可见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敏度是不断提高的。
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期,12岁以后疗效较差。
当然,在学前期,我们也要注意儿童视力的保护。
如为幼儿提供画质清晰的图画书;注意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用眼习惯,提醒他们不要躺着或趴着看书、不在走路或坐车的时候看书;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采光环境,读书或学习时的光线不要太亮或太暗;定期带孩子去检查视力;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如维生素A、鱼肝油等。
《学前儿童感知触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触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触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引言
学前儿童的感知触觉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合适的活动和课程来促进他们的感知触觉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发展感知触觉能力。
目标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前儿童:
- 探索和感知不同的触觉刺激;
- 提高感知触觉的敏锐度;
- 发展触觉刺激与物体特征的联系;
- 培养触觉记忆和触觉想象力。
教学活动
1. 触觉探索游戏
- 准备一些触觉材料,如羽毛、纸张、砂纸等。
- 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触摸来感知材料的特点和质地。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
2. 触觉配对活动
- 准备一些袋子,里面放入一对相同的触觉材料。
- 学生闭上眼睛,从袋子中取出一个材料,然后找到与之匹配的材料。
- 学生可以通过触摸、摩擦等方式来匹配材料。
3. 触觉扩展活动
- 让学生触摸不同的物体,并问他们触摸后的感受和想象。
- 鼓励学生用画笔、颜料等工具来表达他们的触觉感受。
- 引导学生将触摸感受和物体特征联系起来。
结论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前儿童可以通过触摸感知来探索世界,提高感知触觉的敏锐度,培养触觉刺激与物体特征的联系,并发展触觉记忆和触觉想象力。
这将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以上是一份针对学前儿童感知触觉发展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这篇关于学前⼉童感知觉的发展,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本章教学⽬的:掌握感知觉在学前⼉童⼼理发展中的作⽤及各种感觉能⼒的发展的趋势;重点掌握婴幼⼉辨别颜⾊能⼒的发展规律及其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了解学前⼉童各种知觉能⼒的发展;掌握学前⼉童形状知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了解学前⼉童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以及活动、经验和语词对时空知觉的作⽤;重点掌握学前⼉童观察⼒发展的特点;掌握培养观察⼒的⽅法。
认知、认知发展、认知能⼒、能⼒特质等的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主要讲述的内容:0—6岁学前⼉童感知觉的发⽣发展规律及其意义作⽤;各种感知觉发⽣时间、标志及特点;促进学前⼉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在学前⼉童教育中得到应⽤;幼⼉观察⼒的特点及培养⽅法。
本章教学⽅法:根据本章教学⽬的和教学内容,主要采取如下⼏种⽅法:1、电教展⽰法:播放《学前⼼理学》教学辅助⽚,感知觉部分录相,使学⽣对⼉童各种感知觉发展特点有个形象的认知。
2、重点讲解法:重点讲解感觉中的视觉、听觉、触觉;知觉中的形状知觉、⽅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
3、图表说明法:“视觉悬崖”典型试验,绘制成图表边看图边说明,更加形象直观,具有说服⼒。
4、图画观察法:引导学⽣观察连环画,模拟讲述,进⽽把握幼⼉观察⼒发展特点和图画认知能⼒经历的四个阶段。
5、⼼理实验法:①婴幼⼉颜⾊认知实验;②婴幼⼉形状认知实验,(详见《幼⼉⼼理实验指导书》)本章教学程序:第⼀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知觉的种类和特征(⼀)感觉的种类(⼆)知觉的特征第⼆节学前⼉童感觉的发⽣发展⼀、视觉的发⽣发展(⼀)视⼒(⼆)颜⾊视觉⼆、听觉的发⽣发展(⼀)听⼒(⼆)⾔语听觉三、触觉的发⽣发展(⼀)触觉发⽣(⼆)⼝腔触觉(三)⼿的触觉第⼆节学前⼉童知觉的发⽣发展⼀、形状知觉的发⽣发展(⼀)形状知觉的发⽣时间和标志(⼆)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知觉的发⽣发展(⼀)⼤⼩知觉发⽣的时间和标志(⼆)⼤⼩知觉的发展趋势三、⽅位知觉的发⽣发展(⼀)⽅位知觉发⽣的时间和标志(⼆)⽅位知觉发展的⼀般趋势四、深度知觉的发⽣发展(⼀)深度知觉发⽣的时间和标志(⼆)距离知觉的发展趋势五、时间知觉的发⽣发展(⼀)时间知觉发⽣的时间和标志(⼆)时间知觉发展的⼀般趋势第三节学前⼉童观察⼒的发展和培养⼀、观察和观察⼒的概念(⼀)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观察⼒(三)观察⼒的品质⼆、学前⼉童观察⼒的发展特点(⼀)观察的⽬的性(⼆)观察的条理性(三)观察的理解(四)观察的概括性三、学前⼉童观察⼒的培养(⼀)观察⼒在智⼒活动中的地西半球(⼆)幼⼉观察⼒的培养⽅法第四节感知觉在学前⼉童⼼理发展中的意义及促进发展因素⼀、意义:(⼀)感知觉是⼈⽣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集训过程的基础(⼆)感知觉是婴⼉认识世界和⾃⼰的基本⼿段(三)感知觉在幼⼉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因素(⼀)⼉童的活动(⼆)知识经验(三)语词作⽤⼩结:⼈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知活动的开端。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
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以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3.多媒体辅助法:利用视频、PPT等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乐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指导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独立学习。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注重学法指导。
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知识树”画本节课的框架结构图,提高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发挥实践经验的作用,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理论与实践相互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我将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分别从四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做好学习准备;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经验阐释、展开教学内容;复习巩固、小结学习内容,评价学习结果。
这四个环节以激发兴趣为切入点,以创设情境为启发点,以实践经验为支撑点和突破点,以教师小结为终结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条主线,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做好学习准备
上课伊始,首相向大家抛出一个生活案例,“昨天幼儿园的李老师向我诉苦,六一儿童节将近,李老师正在给中三班的小朋友编排六一节目,在排节目的过程中,李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左右手不分,总是伸错手,给学生纠正了很多次,仍是问题频发,为此,李老师甚是苦恼。
在座的各位同学们,谁能帮帮李老师的忙呀?分析一下李老师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呀?该怎么办呢?”以此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二)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导入新课
在解答上述问题之前,咱们先欣赏一段视频,《小小爱因斯坦》系列片,让大家感受其精心设计的色彩鲜明画面:浩瀚的星空、神秘的海底世界、动物世界等声像刺激,设置问题情境。
欣赏完后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视频为什么那么精彩动人?"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这段视频之所以精彩动人是因为它综合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多种感觉信息。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感知觉。
"接下来我们讲了解:"什么是幼儿感知觉?幼儿感觉有何特点?幼儿知觉有何特点?感知觉有哪些规律?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利用这些规律?"。
(三)多媒体演示、经验阐释、展开学习内容
第三环节是PPT演示、经验阐释、展开学习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这一环节分为四部分:
1.利用日常经验,理解并比较幼儿感受知觉概念。
引导学生利用对"水杯"这一日常用品的感知认识,理解并比较幼儿感知觉概念,并用多媒体出示"幼儿感觉就是对直接作用于幼儿大脑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幼儿知觉就是对直接作用于幼儿大脑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幼儿感觉是幼儿知觉发展的基础,幼儿知觉是幼儿感觉的深入。
"同时指出感知觉并非人一出生就发展完善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2.利用日常观察,自主解决幼儿感觉发展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日常观察自主回答以下问题:"观察幼儿视力发展状况如何,如何保护幼儿视力?为何一些幼儿能根据积木颜色进行分类,却叫不出积木颜色? "我对学生回答作出评价总结同时指出:在幼儿感觉发展的同时,幼儿知觉也有了发展。
3.小组讨论幼儿知觉发展的特点。
幼儿知觉主要包括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对幼儿的观察分小组讨论四个问题:"不同年龄段幼儿方位知觉有什么特点?上述李老师为什么会遇到排脸上的苦?幼儿时间知觉有何特点?怎么培养幼儿时间知觉? "讨论完后我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多媒体演示幼儿知觉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幼儿各种知觉发展的系统认知。
4.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准备采用多种方式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案例及相关图片:案例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厕久而不闻其臭。
"案例二、"盲人视觉能力丧失,听觉、触觉能力特别发达。
"案例三、"从楼顶看人并未将其知觉小矮人。
"案例四、"万绿丛中一点红好找,一只青蛙难寻。
"案例五、"奇异的视觉现象":图一,我们即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杯子,又可以看作是对着的两张脸;图二,即可以看作是左侧面对着我们的少女,又可以看作是正面对着我们的老太婆。
案例六、"不完整图形的感知":我们很自然把这幅图知觉为一面红旗。
出示完案例后我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案例中的现象?学生自己不好回答这一问题,又非常感兴趣。
思维进入兴奋状态,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第二步:我及时指出是感知觉规律影响了我们感知事物的效果,才会产生案例中的现象。
感知觉有哪些规律?请学生自读教材并划出首次出现的心理学术语如感受性、适应、知觉对象等等,形成对感知觉规律的初步认识。
第三步:分小组讨论,每一个案例反映了哪种感知觉规律?结合案例说明每种感知觉规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
第四步: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我进行点评后,多媒体展示感知觉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要求:希望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实践指导充分利用好这些规律,完善讨论结果。
(四)复习巩固、小结学习内容、评价学习结果。
引领学生回顾本章节内容,并强调知识树的记忆效果。
要求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策略。
同时指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理论学习做了强有力支持,实现了由实践向理论的迁移,希望学生继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一句话,本章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并能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