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对中国小说_传统写法_的创新_李富军

合集下载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昆曲《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经典戏曲作品,它在对原著的改造和创
新方面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贡献。

首先,在角色塑造方面,昆曲《红楼梦》创新性地将原著中的众多人物刻画成昆曲角色,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它们不同的性格、情感和行为特点得以通过昆曲的表
现形式完美地呈现出来。

昆曲《红楼梦》还在角色设定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在男扮女
装上更加突出,如林黛玉、贾宝玉等在戏中都由男演员来扮演,这为传统的性别角色设定
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其次,昆曲《红楼梦》在舞美设定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它将传统的昆曲舞台设计与
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通过灯光、音响、舞美等手段创造出了具有强烈现代感的舞台效果,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在情节改编上,昆曲《红楼梦》也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它将原著中的片
断重新组合,缩短了剧情的长度,并且对一些情节做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发展,如把原著中
铁板神探的调查过程改为了贾宝玉亲自发掘世家败落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具现代感和逻辑性。

总体而言,昆曲《红楼梦》的改造和创新已经成功地将经典之作带入现代。

它的成功
不仅在于呈现了原著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在于通过创新性地改变角色塑造、舞美
设计和情节安排,让这个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展现出了新时代戏曲的
独特魅力。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争议。

它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在创新中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一、文化传承红楼梦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红楼梦采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框架形式,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描写家族世系、描绘社交生活等方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同时,小说中广泛运用对偶、典故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古典美感。

2. 传统文人精神的传承: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等人物都是才子佳人,他们以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为中心,注重情调和文雅,以此成就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这种文人精神的传承在红楼梦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对后世的文人雅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红楼梦中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儒家思想以及家族伦理等传统价值观,并且以贵族府邸的命运及主人公的人生遭遇为主线,对封建时代的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刻剖析。

通过刻画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的形象,小说赋予了这些传统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反思。

二、创新探讨红楼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形式的创新:红楼梦在传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采取了类似戏曲对白的方式,由多角度的视角进行叙述,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同时,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诗词,并以诗词作为插叙和插图,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

2. 社会现实的创新反映:红楼梦以贾宝玉一家的兴衰为主线,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小说形成了一种有力的社会批判,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创新反映。

3. 价值观的创新追求:红楼梦以情感和自由为核心,抨击封建礼教的假面具,提出了以真情真性为价值追求的新观念。

通过贾宝玉与黛玉等人物的命运起伏,小说呈现了人性的矛盾和追求真实自我的诉求。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的昆曲,对《红楼梦》的改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改造原著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昆曲《红楼梦》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中国戏曲领域的珍品。

首先,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在情节设置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原著中提取出花核、草莓会、太虚幻境等关键情节,并对其进行删改和补充,使之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戏曲剧本。

例如,在太虚幻境中,昆曲《红楼梦》大胆创新,将几位女性形象融为一体,通过同一人物扮演,使得原著中的“黛玉、薛宝钗、宝琴、巧姐”等形象统一化,把各自的命运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氛围中,强调四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和交织情感。

同时,昆曲还增加了两个层次的叙述,分别是史书讲述和文学讲述,使得戏曲情节更加丰富多彩,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改造上,昆曲《红楼梦》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

戏曲中通过各种手段使得角色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将原著中的“元春、贾母、贾琏”等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立体生动。

贾母成为一位强势的权威人物,他可以决定贾族的命运,也可以安排自己喜欢的儿媳。

贾琏则变得更加世故圆滑,他有着自己的计谋和谋略,与贾母、王夫人等人进行着你争我斗的现代政治,力图获得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更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

最后,昆曲《红楼梦》在语言上的表达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和改进。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律和乐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人物情感得到了更加直观的体现。

戏曲表演中的口技、唱腔、舞蹈、换装等方面,则深化了剧情,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昆曲还有着高贵优雅的文学气息和诗歌韵律,更加贴合原著作品中的蕴含玄妙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昆曲《红楼梦》成为一部兼具文学和戏曲艺术价值的佳作。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昆曲《红楼梦》是以清代文学经典《红楼梦》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它充分发挥了昆曲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技巧,对原著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与创新。

下面将从剧本改编、音乐创新以及角色扮演等方面来分析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之处。

首先是剧本改编方面。

昆曲《红楼梦》在保留原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了大胆的删改和简化。

它精选了原著中的经典场景,突出了故事的主线和高潮部分,剔除了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细枝末节,使得剧情更加紧凑、流畅。

而且,昆曲《红楼梦》还增添了一些具有戏剧张力的情节和对白,以增强舞台效果和观赏性。

这些剧本改编的手法使得昆曲《红楼梦》更适合戏曲表演,更贴近观众的欣赏需求,同时也使得原著中的精华得以充分展现。

其次是音乐创新方面。

昆曲《红楼梦》在音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它摒弃了传统昆曲中的大量腔调和技巧,采用了更加简洁、精致的音乐形式。

昆曲《红楼梦》在曲调选取上也极富创新性,融入了京剧、豫剧等其他戏曲的音乐元素,使得音乐更加多样化、富有层次感。

特别是在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方面,昆曲《红楼梦》运用了多种音乐形式和技巧,如高亢激昂的唱腔、悠扬动听的曲牌等,使得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最后是角色扮演方面。

昆曲《红楼梦》在角色扮演方面进行了独特而精彩的创新。

它不仅保留了原著中的核心角色,如贾宝玉、林黛玉等,而且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演绎。

昆曲《红楼梦》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和技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真实情感和生动形象。

特别是在扮演女性角色方面,昆曲《红楼梦》更加注重打破性别界限,强调男性演员扮演女性角色的魅力和魔力,通过精妙的动作和华丽的服饰,使得观众在欣赏中逐渐忘记了演员的身份,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中。

昆曲《红楼梦》对原著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与创新,包括剧本改编、音乐创新以及角色扮演等方面。

它通过简化、增添和调整剧情,使得剧本更适合戏曲表演;通过摒弃和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使得音乐更富层次感;通过精彩的演技和华丽的造型,使得角色更加真实和生动。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创新与跨文化交流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创新与跨文化交流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创新与跨文化交流导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瑰宝,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研究者推崇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红楼梦》不仅通过其精湛的文学艺术创新吸引了国内读者,也因其卓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创新和跨文化交流。

1. 《红楼梦》的文学艺术创新1.1 对传统文学题材的改革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以其对传统文学题材的创新而独树一帜。

曹雪芹通过对于贵族家庭的描绘,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家族结构和家庭伦理。

他以林黛玉、贾宝玉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为代表,通过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人物性格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1.2 对文学形式的创新《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举。

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和曲调来构筑小说的艺术结构,使得整部小说的艺术张力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

特别是小说中的诗词部分,不仅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更是通过与故事情节的紧密结合,使读者对故事和人物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

2. 《红楼梦》中的跨文化交流2.1 对其他文学体裁的影响《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也对其他文学体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配对文学中,许多作家通过对《红楼梦》的臆想和模仿,创作出了众多的续书和改编作品。

这些作品延续了《红楼梦》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红楼梦》的文化影响力。

2.2 对外国文学的影响除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外,《红楼梦》还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并对外国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英国作家戴维·霍巴兹曾经称赞《红楼梦》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通过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还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结论《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其文学艺术创新和跨文化交流,获得了深远的影响力。

红楼梦 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红楼梦 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红楼梦》对传统小说思想和写法的打破马春莲关键字:《红楼梦》人物形象复杂性多义性摘要:自《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诞生以来,数百年中研究不断、争论不休,这部作品何以有如此魅力?竟使无数学者皓首研读、唇枪舌战。

本文单从小说人物塑造的角度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人物性格必须具有多方面性,它才能更为生动有趣。

这种丰富而又复杂的人物性格,迫切要求艺术家能描绘出他的特殊性和个性。

与复杂性相比较,人物形象多义性的塑造艺术,无疑是更加高超更加绝妙。

不然的话,人们就不会对薛宝钗等艺术形象既争议不休而又赞叹不已;不然的话,多义性的人物形象就不会在古今中外文学画廊上如此罕见。

鲁迅先生说:“自从《红楼梦》出来后,传统的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先生所说的传统是指“描写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是坏。

”《红楼梦》与这种写法大不相同,它所描写的好人,也有坏的一面;而坏人也会有好的时候。

怎样解读这种写法?本文就以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为例,对这种写法作番探索。

一、贾宝玉和贾雨村。

《红楼梦》里,贾宝玉算得上是个大大的好人。

他主张人人平等,不摆公子哥儿的架子。

兴儿向尤三姐介绍宝玉时说:“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

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

他也不责备。

因此,没有人怕他。

只管随便,都过得去。

”茗烟虽为小厮,却是宝玉的知己,宝二爷的心事,他没有不知道的。

宝玉和茗烟倒有点儿像当今的哥儿们。

他对那些身份低贱的丫鬟、小戏子,平等相处,并表示深深的同情和关爱。

在“芙蓉女儿诔”中,一往情深地用最美好的语言,对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女奴晴雯加以热烈的颂赞,并对惯用鬼域伎俩陷害晴雯的邪恶势力进行鞭挞。

当小戏子芳官被她的干妈欺负时,他站在芳官一边,说:“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

他失亲少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贱他,如何怪得!”怡红院小丫鬟春燕曾告诉她娘,”宝玉常说,这屋里的人不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你只说这一件,可好不好?”春燕娘听了,便念佛不绝。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曹雪芹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塑造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清代贵族生活画卷。

而昆曲《红楼梦》则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与创新,将这部文学巨著以戏曲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以及其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影响。

我们来看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

昆曲《红楼梦》将原著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戏曲语言,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演绎。

在改编过程中,剧作家对原著进行了删改和梳理,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处理得更加简练清晰,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情节和唱段,使得整个剧本更加符合昆曲表演的要求。

昆曲《红楼梦》还对原著进行了选材和删节,将四大家族的故事作为主线,着重表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政、贾赦等人的权力斗争,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昆曲《红楼梦》在改造原著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

昆曲《红楼梦》在改编原著的也对戏曲表演形式进行了创新。

作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舞姿和表演技巧,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在改编过程中,剧作家和演员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原著中的诗词对话、意境描写等元素融入到昆曲表演中,使得昆曲《红楼梦》更加具有唯美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昆曲《红楼梦》中的服饰、道具、舞台布景等也进行了创新和提升,使得整个舞台效果更加精致华美,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经典之作的视觉盛宴。

昆曲《红楼梦》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昆曲《红楼梦》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经典之作,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昆曲《红楼梦》为传统的昆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昆曲这一古老的戏曲形式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在改编原著的过程中,昆曲《红楼梦》也对中国传统戏曲剧本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为中国戏曲的创新和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摘要】昆曲《红楼梦》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经典文学作品的结合,通过对原著情节的删减与重构,对原著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音乐、舞蹈的运用和舞台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活力,为原著注入了新的艺术魅力。

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和创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使得这部经典作品在昆曲舞台上焕发出全新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通过这种形式,传统文学作品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为昆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昆曲《红楼梦》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原著的再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探索。

【关键词】关键词:昆曲《红楼梦》、原著、改造、创新、情节、人物性格、音乐、舞蹈、舞台表现、传统艺术、现代碰撞、活力、艺术魅力、成功尝试。

1. 引言1.1 昆曲《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昆曲《红楼梦》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孙樵根据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进行改编创作的。

孙樵是当时享有盛誉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和导演,他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深刻理解和对昆曲艺术的独到见解使得他有能力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昆曲版本《红楼梦》。

在当时的中国,昆曲作为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早已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文学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是一次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昆曲《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下,孙樵对昆曲艺术和《红楼梦》文学进行了深入探索与融合,为今后的传统戏曲创作开拓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1.2 昆曲《红楼梦》的意义昆曲《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再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通过将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改编成昆曲,不仅延续了这部文学巨著的影响力,也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昆曲《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艺术,呈现出原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红楼梦》中的诗词写作手法与文学创新》

《《红楼梦》中的诗词写作手法与文学创新》

红楼梦中的诗词写作手法与文学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有丰富的情节和独特的人物描写,还展示了作者曹雪芹出色的诗词写作能力。

通过运用多样的手法和艺术创新,他成功地将诗词融入到小说之中,给读者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

1. 以唐宋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运用唐宋绝句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揭示故事进程。

这些绝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颇具艺术魅力。

通过这种形式的应用,曹雪芹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种雅致、优美的氛围。

2. 利用对偶与比兴等修辞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经常使用对偶和比兴等修辞手法,在短短几个字之间赋予诗句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些修辞手法既强调了诗词的美感,又在形象化描写上展示了作者的卓越才华。

3. 展现人物心理与情感《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玩家意境描写,还通过诗词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态度。

曹雪芹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物象的精妙描绘,巧妙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悲欢离合,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情感变化。

4. 在文学创新中突破常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诗词写作形式,他还尝试了一些前所未有、创新性的手法。

例如,在小说第五十三回中,他创造性地使用追魂夜行舟的方式来呈现黛玉接触荷花精灵元媚时候发生的奇异经历,这种文学技巧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梦幻、神秘的色彩。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丰富多样的诗词写作手法以及对传统形式的突破,使小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这些精彩的艺术表达,曹雪芹成功地将诗词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物心理、情感描绘的敏锐洞察力。

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不仅可以享受故事本身,还能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学美学与创新精神。

浅论《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继承与创新

浅论《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继承与创新

浅论《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继承与创新摘要女性形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的积淀,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一角。

曹雪芹在《红楼梦》文中精心塑造了有名字的人物约有七百多人,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贫民和尚、尼姑戏子,其中仅女性人物就四百八十有余,这些女性有闺阁娇女,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及四春等,不是早逝,便是被……,还创作了大量的丫鬟形象,如鸳鸯、紫鹃、晴雯、袭人等,还有令人厌恶的粗俗不堪的婆子等。

文中其女性人物之多,性格之异,其命运、遭际之不幸无一重复。

本文通过与唐传奇等传统小说进行对比,讨论分析《红楼梦》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形象;继承与创新Theory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Abstract The description of female image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accumulation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a nation is an important corner in literary creation.Cao Xueqin i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carefully crafted the name of the characters of women about seven hundred people, up to the princes will phase, down to the poor monks, nuns play, which light women more than four hundred and eighty, these women have boudoir Women, such as Lin Daiyu, Xue Baochai, Wang Xifeng and four spring, not premature death, is ... ... also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maidservants image, such as mandarin ducks, purple cuckoo, Qingwen, Xiren ... ... there are people Disgusting vulgar and so on.The female characters as much as there, the character of the different, its fate, by the unfortunate no repea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e description of female images.Key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emale image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前言我国传统小说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志怪传奇,历史演义,社会通俗之分。

《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评析

《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评析

《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评析作者:朱兵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摘要〕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无论行文、遣句,还是撰写诗词,大到篇章结架、艺术构思,他都是从审美角度深思熟虑的。

那么该部小说在“写法”上到底摆脱什么旧套,与先之人情小说有何不同,有什么独到的艺术创新,这是文章中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红楼梦》;传统写法;艺术创新〔中图分类号〕 I207.4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4-0073-13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1](195)《红楼梦》在“写法”上到底摆脱什么旧套,与先之人情小说究竟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有什么独到之处的艺术创新,这是笔者下面要一一探讨的问题。

一曹雪芹在现实主义宣言中已经表明了撰写《红楼梦》真实原则。

因为它真实,才能打动历代不计其数的读者,远在手稿流传其间,竟“以数十金鬻于庙市”。

由于它真实,“新红学家”们几乎异口同声把它说成曹雪芹的“自叙传”。

也正是因为真实,读者随着《红楼梦》的人物和情节,喜其所喜,悲其所悲,哭其所哭,笑其所笑,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由于它真实,社会上流传着,“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①“开口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①“做了一个人,不可不读《红楼梦》”。

[2]因为它真实,不少读者把贾宝玉当成了曹雪芹,把贾府视为曹家,把大观园也当成了曹家花园。

《红楼梦》真实到何种程度,“盖叙述者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为写实,转成新鲜。

”[1](146)真实到如同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这个样子,好像没有经过曹雪芹加工提炼似的。

看到书中的人物对话,就像生活中的真人浮现在你面前;书中描景状物,又好像真景实物映漾在你目光中;故事情节,或惊心动魄,急风骤雨,或花前月下,娓娓倾诉衷肠,都如同事件在你身边发生,如同亲眼目睹书中人物的议论和行为——一切如读者自己所见、所闻。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及技法突破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及技法突破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及技法突破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描写家庭为中心的《金瓶梅》的影响下,彻底摈弃中国传统小说史官传统和叙事为本的记叙方法,把叙述故事和人物刻画同时作为写作的中心,打破传统小说单一化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生活背景、惯用语言、动作形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反映出人物的复杂和丰满,对后世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贾宝玉为例,说明《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对于传统小说的突破。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人物描写《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无论在场景渲染、人物描写、叙事手法等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无怪乎鲁迅称赞道:“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总之在《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特别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它完全抛弃前人小说人物类型化,特别是才子佳人小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形象塑造,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说:“那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最没趣儿。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岳麓书社2004年版,下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所以鲁迅也说:“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特别是自比性质的贾宝玉,其人物性格描写的细致与复杂,更是在中国古典小说人物描写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一、贾宝玉性格的复杂性根据统计方法的不同,《红楼梦》出现人物从三百多个到九百多个不等。

在众多的人物中,作者着重描述的几十人性格迥异,个性鲜明,不仅不同人物差异巨大,仅就一人性格也呈现出多层面、立体化的特点,革除了传统小说人物性格单一化的弊病,如《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孔明的“智”等;也规避了之前才子佳人小说人物类型化的弊端,如鲁迅所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众多如意.”特别是有作者影子的主人公贾宝玉,其性格更是复杂多变,人物形象更是立体化,凸显了《红楼梦》一书在人物描写手法上的出众与革新。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创新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创新《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

《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

为什么《红楼梦》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小说史略》如此说来着:“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这说明创新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就《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将诗词赋予作品中、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来阐述该作品艺术手法的创新。

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最突出的是“白描”。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是大量描写战场厮杀的场面,却极少运用到心理描写。

曹公就在这方面大大的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

请看宝玉、黛玉的一次口角之后——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

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了。

”宝玉是这个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

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

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因你立刻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

”黛玉心里又想:“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

”这一段心里对白将封建贵族公子、小姐的性格特征刻画的细腻,生动,栩栩如生。

《红楼梦》所写不同于《水浒传》,粗人多,细人少,说话做事粗言村语、直来直去者多;《红楼梦》中是贵族之家,在主子中,识文认字的多,不识字的是极少数。

《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

《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

《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对中国文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也为世界近代现实主义开了先河,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杰出贡献。

所以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一出,“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传统的思想的打破,主要表现在题材与思想倾向上的突破与创新。

从题材上说。

世界各国的文学大体上经历了由写神鬼怪异到写英雄再到写普通人的三个阶段,而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则是世界近代现实主义的开始。

《红楼梦》是近代现实主义的发轫之作,这就是它比其他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读起来更加亲切、更加感人的原因。

从思想倾向上说。

古今的小说演进之迹十分明了:神鬼怪异小说宣传的是天道有常和循环报应思想,是封建社会初期社会生活与人们认识观的反映。

英雄传奇出现在封建社会的中晚期,虽也表现出对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某一方面的揭露与抗议,但总的倾向却脱不了“惩恶劝善”的大框子,结局也总是大团圆的。

只有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都已千疮百孔,社会生活与思想潮流都在否定这个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的时候,作为时代的先进代表的作家,才能在作品中对这个社会采取全面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红楼梦》通过书中人物形象与故事,对封建社会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批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他对封建的国家机器与封建官僚制度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如“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等情节,揭示了官场的贿赂公行、卖官鬻爵的反动腐朽本质)。

其次,通过对贵族地主阶级的日常生活描写,揭露了他们剥削成性、挥霍浪费、纸醉金迷、荒淫无耻的罪恶(如乌进孝进租、螃蟹宴等描写;又如贾母的挥霍浪费,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的荒淫无耻)。

第三,对封建礼教的揭露与批判。

书中通过对一群妇女悲剧命运的描述,用死者的鲜血与活者的呼号,将封建礼教的罪恶昭之于众。

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的妇女,其命运原应叹息(元、迎、探、惜),注定是“薄命司”中的人物,死去的一个个成为怨鬼,活着的不过是预备的冤魂。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第一篇: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红楼梦》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

它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

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它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

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

在这众多的人物中。

有的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和林黛玉。

她俩的出身和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

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

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

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

这种迥异在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黛玉对于宝玉,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

而宝钗,却是因宝玉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

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

试论《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

试论《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

试论《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2007年第2期(总第102期)贵州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EthnicMinor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2Apr.2007试论《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龚琪(毕节地区财贸学校,贵州毕节551700)摘要:《红楼梦》直接用诗来刻划人物,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和构成情节;并在描写人物方面,按照人物的本来面目,刻画出人物的"多面性".这都是曹雪芹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一些突破. 关键词:《红楼梦》;诗体结构;"多面性";人物刻画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07)02—0l10—03 《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一个重要突破,是用宏伟的诗体结构概括广阔的社会生活,将古诗的艺术技巧融进于小说.中国的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在文学的发展中,诗歌和神话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国古诗的象征,想象,夸张,其艺术渊源来自神话,甚至有些诗歌创作本身就直接取材于神话,如楚辞中的《九歌》,《天问》,《离骚》,《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李白的《梁甫吟》以及唐宋诗中的其它许多篇章.曹雪芹为了表达对理想的探索和追求,在为小说设置的艺术总体结构中,亦如古诗的艺术表现方法那样,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寓于神话和梦幻之中.小说的前五回,富有想象和隐喻的"石头","木石姻缘","太虚幻境"等神话的梦幻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诗意中产生出来的.前五回是曹雪芹为小说设置的艺术结构的一个总体安排.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人物形象隐喻的"真"和"假","护官符"和"太虚幻境"中的关于金陵十二钗的曲子等,它就涉及并概括了全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囊括了足以笼罩全书的艺术形象,包容了全书总的艺术构思.收稿日期:2007—03—19作者简介:龚琪(1973一),女,贵州省毕节地区财贸学校讲师. 州民族学院2007?2用诗意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石头"故事,为全书的诗化结构选择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颇具匠心."太虚幻境"的整个内容,在全书结构上,隐喻了小说如下三个方面的情节发展.一是神瑛使者和绛珠仙草的还泪故事,预示着全书"木石姻缘"及"金玉良缘"的交错发展及其结局;二是《红楼梦》中十二支曲子,预示了小说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十二钗的命运;三是"飞鸟各投林"一曲所隐喻的"一片白茫茫大地",正是对贾府及整个封建制度的最终"树倒猢孙散",必然走向灭亡的悲剧命运的影射.尤其后一"影射",配合小说第四回围绕"护官符"所展开的种种矛盾的描写,又从另一角度,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是如何由盛而衰的结局提示了全书.所以"太虚幻境"在安排线索,结构全书,表现主题方面,都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在古典小说中,利用诗词来评赞咏叹,倒是屡见不鲜,但《红楼梦》却有别于其它古典小说,它把诗完全融进了小说,诗已成为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利用诗歌的想象特点和隐喻手法结构全书,甚至还直接用诗来刻划人物,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和构成情节.从小说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开始,小说就从语言学?文学研究龚琪:试论《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神话,梦幻故事转入直接描写贾府家内家外一切日常生活琐事上.内容的变化,也要求艺术手法相应变化.以往的古典戏曲或小说,常是以个人或某个事件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的,如元杂剧固定的四折结构,明清传奇和古典长短篇小说中正反面人物的矛盾冲突等等.但它只能反映生活的某个局部或侧面,却很难在描写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上做到得15应手.而为了展现贵族家庭生活的广阔场景,使人读后感到自然,逼真,曹雪芹突破了小说戏曲的传统结构法,选择了一种最接近生活的,生活化的散文诗结构法.这种散文诗式的诗化结构特点,在于它所描写的似乎都是贵族家庭生活的表面,可深处却隐藏着内在的,丰富深刻的本质.如贾府内外复杂的,永远也解不开的重重矛盾,人物内15情感所掀起的巨浪波涛,以及一切都在希望,追求和期待中慢慢地趋向失望,痛苦和破灭的历史必然性.对以贾府为中15的封建贵族家庭内部各种各样,应有尽有的矛盾的描写,正是事物本质的反映.而且每一对矛盾之间表面上看来并无统领和从属的关系,似乎谁也不能成为纠结一切故事的中心矛盾线索.再加上小说中还有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摩擦, 纠纷,那么就更可以看出其散文诗式的诗化结构的特点来了.如第五十九回至六十一回所描写的,由女孩子搽脸用的蔷薇硝引出的大小八,九件事.事情是极小的,可是表面上平静的荣国府,却在倾刻间起了漩涡,由奴才波及主子,由此人引向他人,用平儿的话说:"各处大小人儿都作起反来了,一处不了又一处."这些并不显眼的事,却把许多不相交织的情节和矛盾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有机艺术整体.正是这些小事使小说情节显得更丰富, 自然,其所蕴含的内在本质,则显得更加含蓄,深沉.《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另一突破,是在描写人物方面,尊重客观,刻画出人物的"多面性".以往的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正反好坏分明,好人无坏处,坏人便没有好处.而《红楼梦》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大不相同了.比如说,贾探春,她精明能干,办事泼辣,对客挥毫,即席成章,使王熙风都大叹不如;另外,她目光深远,较一般人能清醒地预见到贾府的衰败. "你们别忙,自然咱们抄的日子有呢!"便是她头脑远比王熙风清醒的突出表现.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聪敏过人,见识不凡的三小姐,却偏偏在众目睽睽之下,连自己的亲舅父,身身母亲,同胞弟弟都不肯承认!这能说她是"好"还是"坏",是"正面"还是"反面"?象这样既有"好"处,亦有"坏"处的人物,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即使是被人们称之为"正面理想人物"的贾宝玉,也有一些"不近人情"的毛病.如此对人物形象"多面性"的描写,反映出了小说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传统写法要求的所谓"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实际上就是"单一性"."单一性"的人物形象,个性固然是突出的,但不够真实,可信程度低,看不出客观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和作用.相对地说,这种人物形象的社会容量和思想容量都比较狭小.只有象《红楼梦》中这样既有优点,亦有缺点的并非十全十美的"多面性"人物,才是"真实的"人物.因此,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不仅使小说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让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曹雪芹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多面性"呢?在小说的第五回里,警幻仙姑让贾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人物命运的册子,册子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是通过判词与画面的形式来向读者展示的.例如:关于晴雯的册子,首页上画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漪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下面是判词;关于探春的册子,上面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一女子,呈掩面泣涕状,下面是判词;关于王熙凤的册子,上面画的是一片冰山,冰山上有一只雌风,下面是判词;等等.判词是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高度概括,画面则是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赖以产生的社会环境或历史背景.画面与判词相辅相成,成为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从此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基本写法,那就是把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里给以刻画和描写.但是,如果说《红楼梦》仅仅限于此,那么,我们还不能说它就"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因为,传统的写法,也把"环境"作为展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空问和历史背景.而在《红楼梦》里,"环境"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是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具有决定作用的外在力量.因此,"环境"在这里具有双重的州民族学院2007.2蘧语言学?文学研究龚琪:试论《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意义:一方面是人物作用于其上;另一方面,它也倒过来对人物产生反作用.晴雯的"暴炭"性格,是她对"乌云浊雾"的客观环境即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形式,而这样的社会现实又正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精明能干的贾府三小姐面对着家族的衰败,除了"掩面泣涕",从此象断线的风筝一样飘零海外,又能怎样呢?"聪明"的王熙凤.你别只顾了争强斗胜,当你位居山颠的时候,别忘了,它只是_座冰山,冰山融化之时,也就是你的末日了.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出的"环境",即社会背景,是《红楼梦》写法的一种特殊技艺.从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性格和命运,总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没有人身自由可谈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人的性格和命运,几乎都为社会环境所决定.《红楼梦》中描写的正是面临崩溃了的专制社会,但曹雪芹毫不回避地面对这个罪恶的社会,将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只要符合人的性格发展的事,不管其是"好"是"坏",是"美"是"丑",也不管它是发生在谁的身上,都一概不予掩饰,毫不做作地写出来.因此,红楼梦中找不到一个"完人".《红楼梦》通过对贾府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的专制统治"运数将尽,不可挽回"的深刻思想.曹雪芹没有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作品之上,而是客观地让历史本身显示出专制制度灭亡的必然性.所以,作者在《红楼梦》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坚持着这样一个写作原则:着墨于人物形象之上,着眼于社会本质之中.曹雪芹突破了传统写法,站在客观历史的立场上,写出了传世不朽的《红楼梦》.责任编辑:张琪亚ABreakthroughMadebytheNovel''TheDreamoftheRedChamber"tothe TraditionalWritingStyleofChina'SClassicalNovelsGongQiAbstract:Thenovel"TheDreamoftheRedChamber"directlydepictscharacters,describess urroundings,ex—aggeratesatmosphereandorganizesplotswithpoems.Indescribingcharacters,it,accordingt otheO—riginalappearance,depictstheirvarieties.AllthisisabreakthroughmadebyChaoXueqintoth etra—ditionalwritingstyleofChina'Sclassicalnovels.Keywords:TheDreamoftheRedChamber;poeticstructure;variety;characterdepiction麓州民族学院2007?2。

《红楼梦》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人性的探索

《红楼梦》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人性的探索

《红楼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人性的探索《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人性刻画入手,探讨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人性探索。

一、《红楼梦》中的人性刻画《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描绘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相互关系,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多样性。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贾宝玉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他既有着天生的贵族气质和才华,又有着叛逆的精神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感。

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他的命运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宿命的无奈。

林黛玉是小说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她既有着聪明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又有着多愁善感和自卑的情绪。

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都体现了人性的挣扎和痛苦。

薛宝钗则是小说中的理性代表,她的性格和命运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她虽然有着高贵的气质和才华,但却被封建礼教所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的真爱和幸福。

她的命运也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哀。

二、《红楼梦》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红楼梦》所描绘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在《红楼梦》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封建礼教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二是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这些碰撞不仅体现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上,也反映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三、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人性探索《红楼梦》所揭示的人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探讨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人性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无古不成今:《红楼梦》变成了压迫当代文学的力量?

无古不成今:《红楼梦》变成了压迫当代文学的力量?

无古不成今:《红楼梦》变成了压迫当代文学的力量?文学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在于它为后来的文学提供了标杆,更在于它具有创作资源的意义。

文学经典创造了艺术表现生活的新模式,创造了艺术家主体的抒情方式,具有开辟时代的意义。

文学经典《红楼梦》就是一例。

每当我们说起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叙事的时候,我们会想起《红楼梦》;每当我们讨论民族审美的特殊抒情方式的时候,也会想起《红楼梦》。

前者我们从巴金的《家》、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欧阳山的《三家巷》直到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叶广芩的《采桑子》等小说中,可以领略其文脉流变。

家或家族,一个或几个,总是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分化出新与旧、父与子、保守与激进、革命与卫道的矛盾,成为小说故事发展的动力。

与其说生活是源,而前辈的文学传统是流,不如说后者所准备的艺术形式成为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具有了文学之于世界的特殊价值。

毕竟,后来任何艺术家对于生活的表现,不都是直接面对生活的,而是经过文化或审美经验的中介,使创作和读者的审美经验能够顺利对接,进而达到在一个文化和审美传统的基础上的对话和交流。

家族叙事所包含的“家国一体”的隐喻,使文学在展开生活的艺术画卷时,往往具有内容深广的史诗性。

有论者指出,“家族主题”对于揭示中国20世纪个体的存在状态以及其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广的意义和可探索性,它所蕴含的原型力量和文化精神是当代作家无法忽略掉的文学命题。

后者我们可以从茹志鹃的《百合花》中有所领略。

当代批评家李建军2009年曾在《〈百合花〉的来路》一文中说,茹志娟的“《百合花》是从《红楼梦》这块沃土上长出的一棵嘉树——它是《红楼梦》的孩子”。

这部得到茅盾好评的小说“打通了时代与《红楼梦》之间高高的界壁”,是一篇“抒情诗一样优美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纯洁无瑕的爱的故事”。

有人说它受了孙犁小说《红棉袄》的影响,是一篇仿作,实际上往上溯源,《红楼梦》才是它真正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路。画堂绣阁,命尽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有若长空; 极品高官,禄绝犹如作梦。黄金白玉,空为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祸患之资; 红粉轻衣,总是尘劳之费。妻孥无百载之 欢,黑暗有千重之苦。一朝枕上,命掩黄泉。青史扬 虚假之名,黄土埋不坚之骨。田园百顷,其中被儿女 争夺; 绫锦千箱,死后无寸丝之分。青春未半,而白发 来侵; 贺者才闻,而吊者随至。苦苦苦! 气化清风尘
局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 后,附了一首诗: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
攘灾却惹灾。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高 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
俅奸侫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灾。”用于介绍本回主
收稿日期: 2014 - 03 - 02 作者简介: 李富军( 1961 - ) ,男,河南伊川人,讲师,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文学.
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赞颂。利用诗词赞颂人、事、景物,在传统小说中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 时常可见,通常在“有诗赞之曰”之后,附上一首诗、
功,须看《西游释尼传》。”用以说明此回主旨的成分 或者一首词。例如: 《三国演义》第九回,叙述完王允
比较大。又如: 《水浒传》第二回的回前诗: “千古幽 被李傕、郭汜杀死的故事后,在 “史官有诗赞之曰”之
例如: 第二十七回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三十七 子卖给冯渊( 逢冤) ,呆霸王薛蟠打死了冯渊,把香菱
回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第三 强买去做妾,改名香菱。后来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
十八回的“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荣府的梨香院。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
第四十八回的“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第七十六回的 静,夏金桂极为嫉妒她,香菱备受夏金桂的折磨。按
用四句诗、或者两句诗打结。例如: 《三国演义》第一 法的继 承 与 创 新。因 此,脂 砚 在“宝 玉 看 了 仍 不 解
回的打结诗是: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 ( 正册首页的图画、判词) ”中写了一段眉批: “世之好
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
1 诗词成为故事 情节 人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情。”
抒怀。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故事中的人物,
1. 1 诗词在传统小说中的作用
直接对某件事抒怀。《柳毅传》中“洞庭君”的击席之
诗词在传统小说中的一般作用,是增强作品的文 歌,就是一例,另一种情况是作者借他人之口抒怀。
采与雅趣,具体表现在引子、描述、抒怀等方面。
·102·
李富军: 《红楼梦》对中国小说“传统写法”的创新
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作者以诗词为中心构成故事情节,从而充分展现
评论。叙述完一段故事之后,用诗词进行评论。 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性格特点,更好地揭示了小说的
例如: 《三国演义》第二回,在叙述完何进被杀的故事 主题。例如: 书中第三十八回 所 出 现 的《菊 花 诗》诔”,表现的是贾宝玉那种强烈的
“眼意眉情卒未休,姻缘相凑遇风流。王婆贪贿无他 反叛精神和新的觉醒。
计,一味花言巧舌头。”
1. 2. 2 成为刻画人物形象 性格的手法
警世。利用诗词警世,也是传统小说常用的手法
运用诗词刻画人物形象、性格,是曹雪芹对传统
1. 2 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
1. 2. 1 成为故事 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
一般古典小说中的诗词,大多是“点缀式”的功 奇想奇笔。”
能,即: 以第三者口气写景议事,或仅仅是人物吟唱几
在书中,曹雪芹用图画、判词暗示了十二个女子
第 24 卷 第 1 期 2014 年 3 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Vol. 24 No. 1 Mar. 2014
《红楼梦》对中国小说“传统写法”的创新
李富军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红 楼 梦 》出 来 以 后,传 统 的 思 想 和 写 法 都 打 破 十三回,有一首描述“春宫图”的词: “内府衢花绫裱,
了。”[1]《红楼梦》对中国小说“传统写法”的创新,概 牙签锦带装成,镶嵌斗方干净。女赛巫山神女,男如
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宋玉郎君。双双帐内惯交锋,解名二十四,春意动关
鲁迅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指出: “全书所写, 要内容的成分比较大。
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
描述。例如: 《三国演义》第三回,有一首描述赤
说甚不同……”[1]“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 兔马的诗: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
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总之,自有 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又如: 《金瓶梅》第
综上所述,把《红 楼 梦 》中 的 图 画、判 词、红 楼 梦 曲和一些谜语,视为“一喉三歌”乃至“一喉四歌”,也 不为过。
参考文献:
[1]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 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的感慨,只要把其中的“告爹娘”改成“告娘亲”、“奴 去也”改成“儿去也”,即可。
隐指所有类似探春命运的女子。 2. 3 谜语的“绛树两歌”功能
有的谜语,既隐写书中的人物,又影射历史中的 真人真事。例如: “爆竹”的灯谜,隐射康熙“暴卒” 之事。“风筝 ”的 灯 谜,隐 射 康 熙 年 间 诸 皇 子 疯 狂 争 夺储君之事。又如: 灯谜――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 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谜 底是: 枕头( 古人枕头两端是方形的,共有八个角) 、 兽头( 塑在屋檐上的两角怪兽。据清代翟颢《通 俗 编》记载: 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而为九种怪兽,“二 曰螭吻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另外,此谜底还 有两个寓意: 其一: 兽头隐指书中的人物,贾代善的长 子贾赦; 枕头隐指书中的人物,贾代善的次子贾政。 其二: 兽头影射康熙皇帝的大儿子胤禔,他在胤礽第 一次被废太子位之后,极力支持胤禩争夺储君之位, 起着挑头作用,可谓“兽头”; “枕头”影射康熙皇帝的 二儿子胤礽,两岁时被立为太子,而后两次被废,最终 没有登上 大 宝 之 位,像 绣 花 枕 头 一 样———中 看 不 中 用。
摘 要:《红楼梦》对中国小说“传统写法”进行了创新,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 传统写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I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916( 2014) 01-0102-03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 writing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句罢了,屡见“诗曰”、“但见”之类套语,千腔一调,大 的命运与结局。例如,香菱的图画、判词。
多非情节因素,有的甚至成为累赘。
图画的内容: 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
《红楼梦》中的诗词,除了少量的赞赋闲文之外, 泥干,莲枯藕败。
大多为抒发书中人物的真情实感而作,不仅没有脱离
判词的内容: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作用,令人读过之后难以忘怀。
判词隐藏着两个大事件。
·103·
第 24 卷 第 1 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年 3 月
隐写明朝灭亡。 如 果 把 图 画 中“一 株 桂 花 ”,看 作是隐指吴三桂,那么正是因为他投降大金引清军入 关,致使明朝彻底灭亡,如同图画中的内容———池沼 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第七十八 照曹雪芹最初的构思,香菱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的。
回的“老学 士 闲 征 姽 婳 词,痴 公 子 杜 撰 芙 容 诔 ”等 内
香菱的命运,也隐指所有类似香菱命运的女子。
容,回环激荡,对书中反映的矛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另外,按照解 读《推 背 图 》的 方 法,香 菱 的 图 画、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2 图画 判词 红楼梦曲 谜语的“绛树两歌” 功能
归土。点点轮回唤不回,改头换面无遍数。南无尽虚 2. 1 图画 判词的“绛树两歌”功能
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佛法僧三宝。”
利用图画、判词暗示书中人物的命运与结局,影
打结。在传统小说中,每一回的故事结束时,常 射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是曹雪芹对《推背图》表现手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此曲,有四种用意: 暗示探春的命运: 远嫁,且从海上走。 有曹雪芹小姑妈的影子――为和亲而嫁给蒙古 某王子。 可能是曹雪芹决定跟随表哥福彭从军、离家之前
故事情节成为多余,而且成为构造情节的因素,成为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丰富、推动和发展小说故事情节的“燃料”。
香菱的命运与结局: 香菱,原名甄英莲( 谐音“真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十六回在文字方面 应怜”) 。她三岁那年过元宵节,在看社火花灯时因
直接涉及作诗或论诗之事,而回目正是情节的提要。 家奴霍启( 祸起) 看护不当而被骗子拐走。先被人贩
后,用一首诗评论道: “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 《螃蟹咏》,表现的是贾府鼎盛的景况和众人物的面
三公。几番 不 听 忠 臣 谏,难 免 宫 中 受 剑 锋。”又 如: 貌;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
《金瓶梅》第三回,叙述完在王婆的“撮合”下,潘金莲 词”,表现的是贾府的衰败没落的前兆; 第七十八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