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定义】本指导原则的除菌过滤是指:在不给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第三条【范围】本指导原则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使用,验证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全过程。
第二章过滤工艺设计第四条【风险评估】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产品属性及工艺目的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及并确定过程参数。
第五条【过滤器孔径】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um或更小孔径的除菌级过滤器。
0.1um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第六条【产品微生物污染水平】对无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的引入。
最终除菌过滤器前,料液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应小于等于10 CFU/100ml。
如果过滤前料液微生物污染水平高于10CFU/100ml,则需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其微生物负荷。
第七条【过滤器材质】选择过滤器材质应当充分考察其与料液的兼容性,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第八条【过滤器面积】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回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
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第九条【过滤器结构和装置】过滤器选择时应注意过滤器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内过大的保留体积可能会使产品残留增加,从而降低收率。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对于折叠式滤芯,注意其折叠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因过度折叠而高估其有效过滤面积。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过滤,使用后应先对主过滤器进行完整性测试,如果主过滤 器完整性测试通过,则冗余过滤器不需要进行完整性测试; 如果主过滤器完整性测试失败,则需要对冗余过滤器进行完 整性测试。冗余过滤器完整性测试结果可作为产品放行的依 据。除菌过滤器使用前,应通过风险评估的方式确定测试哪 一级过滤器或者两级过滤器都要进行检测,并确定在灭菌前 还是灭菌后进行。灭菌后的检测,应考虑确保两级过滤器之
——5—
行预冲洗,以清除滤器加工或安装过程引入的颗粒及其他异 物,并且减少滤器可提取物可提取物。应结合供应商提供的 方法进行冲洗,冲洗方法应经过验证,在正常操作中应使用 不低于经验证的最低冲洗量进行冲洗。冲洗后应采用适当方 法排除冲洗液。 第二十条 【系统密闭性确认】除菌过滤系统需进行
密闭性确认,过滤器上游系统密封性可通过压力保持和在线 完整性测试等方式确认,过滤器下游密封性可通过压力保持 进行确认,相关参数应经过验证。 第二十一条 【SIP 灭菌考虑因素】除菌过滤应用前
可能会用到滤器,一次性袋子、软管等装置,这些物品可采 用辐射灭菌的方式进行灭菌。已被辐射灭菌过的过滤器、袋 子及软管等,由于累积剂量效应的缘故,通常不应被多次灭 菌。如果再加以蒸汽灭菌,则可能会增加可提取物水平,并 有可能破坏过滤器完整性。如确实需要使用,则应通过验证 确保滤器及其连接部件的稳定性。 第二十四条 【呼吸器反向灭菌特殊考虑因素】 罐体
过滤器必须经过灭菌处理 (如在线或离线蒸汽灭菌, 辐照等) 。 在线蒸汽灭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应重点考虑滤芯可耐受的 最高压力及温度。灭菌开始前应从滤器及管道设备中排出系 统内的非冷凝气体和冷凝水。灭菌过程中,过滤系统内部最 冷点应达到设定的灭菌温度。在整个灭菌过程中, 滤芯上下 游压差不能超过滤芯可承受的最大压差。灭菌完成后,可引 入除菌的空气或其他适合气体来对系统进行降温。降温时应 维持一定的正向压力以保持系统的无菌状态。 第二十二条 【灭菌釜灭菌的特殊考虑因素】 使用灭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概述一、除菌过滤技术的原理除菌过滤技术是通过过滤介质来除去空气、水或其他流体中的微生物,从而达到杀灭病原体和预防细菌传播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过滤介质的微孔隔离和捕获微生物。
除菌过滤技术可以应用于空气净化、水处理、食品加工和医疗等多个领域。
二、除菌过滤技术的分类1.空气净化空气净化是除菌过滤技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常见的除菌过滤器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和超高效空气过滤器(ULPA)。
这些过滤器可以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和微生物,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洁健康。
2.水处理水处理中的除菌过滤技术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常见的除菌过滤器包括微滤器、超滤器和纳滤器。
这些过滤器可以根据孔径大小选择,去除不同大小的微生物,提供水质的安全保障。
3.食品加工食品加工中的除菌过滤技术主要用于防止食品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
常见的除菌过滤器包括膜过滤器和紫外线杀菌器。
这些过滤器可以去除食品中的微生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医疗领域中的除菌过滤技术主要用于手术室、洁净室和病房等空间的空气净化。
常见的除菌过滤器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和紫外线杀菌器。
这些过滤器可以去除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除菌过滤技术的应用指南1.选择合适的过滤器根据应用环境和需要去除的微生物大小选择合适的过滤器。
对于空气净化,可以选择合适的HEPA或ULPA过滤器,根据过滤级别和空气处理量进行选择。
对于水处理,可以选择适当的微滤、超滤或纳滤器,根据水质和所需的除菌效果进行选择。
2.定期更换过滤器除菌过滤器的效果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定期更换过滤器是保证除菌效果的重要措施。
根据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环境,设定合理的更换周期,定期检查过滤器的运行状况并及时更换。
3.检测和监控除菌效果除菌过滤技术的效果可以通过微生物采样和培养等方法进行检测和监控。
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除菌过滤器的工作效果符合要求,并作出相应调整和改进。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设计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设计随着人们对卫生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除菌过滤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讨论除菌过滤技术的原理、分类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设计一份应用指南,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除菌过滤产品。
1.除菌过滤技术的原理-物理过滤:通过微孔或纤维等物理隔离手段,使微生物无法通过过滤器而被拦截。
-化学处理:通过添加消毒剂或氧化剂等化学物质,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代谢机制,达到除菌的效果。
-紫外线辐射:利用紫外线照射微生物,破坏其核酸结构,从而使其失去生存和繁殖能力。
2.除菌过滤技术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方法,除菌过滤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水处理:包括家用净水器、工业用水处理设备等,常见的除菌过滤技术包括活性炭过滤、超滤膜等。
-空气净化:包括家用空气净化器、医院手术室空气净化等,常见的除菌过滤技术包括HEPA过滤器、紫外线灯等。
-食品加工:常用于食品生产线中,确保食品不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污染,常见的除菌过滤技术包括臭氧消毒、高温灭菌等。
-医疗卫生:用于医院手术室、实验室等环境中,确保空气和表面的无菌状态,常见的除菌过滤技术包括空气过滤器、消毒蒸汽等。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除菌过滤产品,以下是一份除菌过滤技术的应用指南设计:-需求分析:确定需要除菌过滤的对象(水、空气、食品等)以及具体的除菌要求(消除哪些微生物),从而选择合适的技术和产品。
-技术选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的除菌要求,选择合适的除菌过滤技术,比较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产品性能和价格,选取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安装与使用:根据产品说明书或专业人员指导,正确安装和使用除菌过滤产品,确保其正常工作并达到除菌效果。
-维护和保养:根据产品说明书或专业人员指导,定期清洗或更换过滤器等关键部件,确保产品的持续除菌效果。
-注意事项:使用除菌过滤产品时,应注意遵循产品使用规范,不可滥用或使用不当,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检测和监测:定期对除菌过滤产品的除菌效果进行检测和监测,确保产品的性能和效果符合预期。
除菌过滤指南
附件1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1.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企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2.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4.1 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1 —微米(更小孔径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进出口压差范围或过滤流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1. 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 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 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 范( 2010 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 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 工程设计、 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 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 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2. 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 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 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 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 4.1 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 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 选择 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 0.22 微米(更小孔径 附件 1保证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 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 于10cfu/100ml 。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 严禁使用含有石棉 的过滤器。
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 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 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 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 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 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 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 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1 - 杭州科百特过滤-20160906打印
资料五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二〇一六年七月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607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定义】本指导原则的除菌过滤是指:在不给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第三条【范围】本指导原则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使用,验证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全过程。
第二章过滤工艺设计第四条【风险评估】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产品属性及工艺目的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及并确定过程参数。
第五条【过滤器孔径】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um或更小孔径的除菌级过滤器。
0.1um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第六条【产品微生物污染水平】对无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的引入。
最终除菌过滤器前,料液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应小于等于10 CFU/100ml。
如果过滤前料液微生物污染水平高于10 CFU/100ml,则需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其微生物负荷。
第七条【过滤器材质】选择过滤器材质应当充分考察其与料液的兼容性,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第八条【过滤器面积】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回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
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第九条【过滤器结构和装置】过滤器选择时应注意过滤器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内过大的保留体积可能会使产品残留增加,从而降低收率。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除菌过滤指南范文
除菌过滤指南范文在当前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除菌过滤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公共场所,我们都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除菌和过滤空气、水源和其他物品。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除菌过滤指南,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除菌和过滤空气是防止病毒和细菌传播的首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除菌过滤空气的方法:1.空气净化器:购买一台高效的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灰尘和异味。
确保选择合适的空气净化器,能够覆盖您所在房间的面积,并具备有效的过滤系统。
2.定期通风:经常开窗通风可以帮助清除室内的污浊空气,以及降低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
尽量选择静风天气或人流量较少的时间通风,以减少外界污染物的进入。
3.使用除菌喷雾剂:选择符合标准的除菌喷雾剂,并根据说明使用。
喷雾剂可以帮助杀灭悬浮在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并降低传播风险。
除菌和过滤水源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除菌过滤水源的方法:4.煮沸水源:将水源煮沸,是除菌水源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将水煮沸至沸腾约5分钟,可以杀灭其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5.滤水器:在选择滤水器时,要注意选择能够去除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产品,比如RO反渗透滤水器或紫外线杀菌滤水器。
此外,定期更换滤芯也是保持滤水器效果的关键。
6.饮用瓶装水:购买来自可靠的品牌的瓶装水,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特别是在一些地区水质不佳的情况下。
7.食品消毒:在清洗生鲜食材时,可以使用含氯的消毒剂,如漂白粉,来除菌食材表面。
同时,遵循正确的食品处理和烹饪方法,以确保食品安全。
除菌过滤物品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除菌过滤物品的方法:8.按摩物品:对于经常接触的物品,如手机、钱包、钥匙、眼镜等,可使用含酒精的湿巾擦拭来除菌。
同时,避免将这些物品直接放在公共场所的表面上。
9.室内清洁:定期清洁室内表面,包括桌面、门把手、开关、电器等。
选择合适的清洁剂,并根据说明正确使用。
资料五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察其与料液的兼容性,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 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除菌过滤器不 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第八条 【过滤器面积】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
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回收率下 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 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第九条 【过滤器结构和装置】过滤器选择时应注意
给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 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 过程。 第三条 【范围】本指导原则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
计,选择,使用,验证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 到上市生产的全过程。
——1—
第二章 过滤工艺设计 第四条 【风险评估】过滤工艺设计时, 应根据产品
资料五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
二〇一六年七月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2016072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
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 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制定本 指导原则。 第二条 【定义】本指导原则的除菌过滤是指:在不
属性及工艺目的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及并 确定过程参数。 第五条 【过滤器孔径】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
的,选用 0.22um 或更小孔径的除菌级过滤器。0.1um 的除菌 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第六条 【产品微生物污染水平】 对无菌生产的全过
程进行微生物控制, 避免微生物的引入。 最终除菌过滤器前, 料液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应小于等于 10 CFU/100ml。如果过滤 前料液微生物污染水平高于 10 CFU/100ml,则需采取适当的 方法,降低其微生物负荷。 第七条 【过滤器材质】选择过滤器材质应当充分考
CFDA起草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CFDA起草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CFDA审核查验中心目前起草了《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这份指南目前正在检查机构内部征求意见中,不知是何原因,这些正在内部征求意见的指南日前泄露出来。
此前也有网友在CFDA 审核查验中心官网上询问了这个事情,审核查验中心确认了他们起草并正在内部征求意见的事情。
现在发布出来供大家参考。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定义】本指导原则的除菌过滤是指:在不给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第三条【范围】本指导原则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使用,验证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全过程。
第二章过滤工艺设计第四条【风险评估】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产品属性及工艺目的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及并确定过程参数。
第五条【过滤器孔径】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um 或更小孔径的除菌级过滤器。
0.1um 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第六条【产品微生物污染水平】对无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的引入。
最终除菌过滤器前,料液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应小于等于10 CFU/100ml。
如果过滤前料液微生物污染水平高于10 CFU/100ml,则需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其微生物负荷。
第七条【过滤器材质】选择过滤器材质应当充分考察其与料液的兼容性,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第八条【过滤器面积】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回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1.引言2.除菌过滤技术2.1微孔滤膜过滤微孔滤膜过滤是一种常见的除菌过滤技术。
它使用具有微小孔径的滤膜将微生物滞留在滤膜表面,从而实现系统的除菌目的。
滤膜孔径通常为0.2微米或更小,能够有效地滞留大部分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2.2紫外线灭菌紫外线灭菌是一种通过照射紫外线来破坏微生物DNA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空气和产水的处理中。
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但对于一些类型的菌和孢子可能效果有限。
2.3高温灭菌高温灭菌是一种通过加热液体或固体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常用的高温灭菌方法包括蒸汽灭菌和热灭菌。
高温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代谢过程,实现除菌的目的。
3.1选择合适的过滤器选择合适的过滤器是确保除菌过滤技术有效的关键。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过滤器的滤材、孔径、流速和使用寿命。
滤材的选择应符合所需的除菌要求,并确保滤材的化学性质与被过滤材料相容。
孔径的选择应根据需要过滤的微生物大小来确定。
流速应适中,过高的流速可能导致微生物穿过滤器,而过低的流速可能增加过滤时间和成本。
使用寿命应根据滤器损耗曲线来确定。
3.2合理运行和维护除菌过滤技术的运行和维护也是确保其效果的重要因素。
应建立相应的运行和维护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执行。
操作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防止设备污染和故障。
定期更换滤材和滤芯,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和除菌效果。
3.3监测和验证监测和验证是判断除菌过滤技术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进出滤器的微生物数和水质参数,可以评估除菌效果。
监测结果应与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比较,并进行分析和改进。
定期进行系统验证,验证结果应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4.结论除菌过滤技术在水、空气和液体处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通过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合理运行和维护、以及监测和验证,可以确保除菌过滤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应用除菌过滤技术时,应参考上述指导原则,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实际需求。
nmpa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2018年85号
nmpa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2018年85号nmpa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2018年85号序号:1主题:nmpa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2018年85号在当今社会,卫生和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卫生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nmpa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2018年85号则是一项重要的指南,旨在提供有关除菌过滤技术的详细信息和应用指南。
本文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该技术,并分享个人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序号:2什么是nmpa 除菌过滤技术?nmpa 除菌过滤技术是一种通过滤除空气或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除菌的目的的技术。
该技术采用不同的过滤材料和机制,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真菌,以及液体中的病菌和其他病原体。
通过对滤材的筛选和处理,nmpa 除菌过滤技术可以提供高效、可靠的除菌效果。
序号:3nmpa 除菌过滤技术的应用领域nmpa 除菌过滤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包括药品生产、食品和饮料加工、医疗保健、纺织品和化妆品等行业。
在药品生产中,除菌过滤技术被用于药水、注射液和液体制剂等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以确保产品的纯度和安全性。
在食品和饮料加工中,除菌过滤技术被用于处理饮用水和各种液体食品,以保证产品的卫生质量。
在医疗保健领域,除菌过滤技术用于医疗器械和空气净化,以防止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对于纺织品和化妆品行业来说,该技术可用于纤维和原料的处理,以及保护产品不受微生物的污染。
序号:4nmpa 除菌过滤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在选择适合的nmpa 除菌过滤技术时,有几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适合的过滤材料的选择。
不同的应用领域对过滤材料有不同的要求,如聚酯膜、膜纸和陶瓷等。
其次是过滤器的尺寸和形状。
需要考虑工作条件和环境因素,例如温度、压力和流量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nmpa 除菌过滤技术的效果和性能。
序号:5个人观点和理解nmpa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2018年85号的发布对于促进卫生保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附件1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1.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企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2.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4.1 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微米(更小孔径—1 —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进出口压差范围或过滤流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一、简介
菌过滤技术是指利用孔径小到一定大小以上的过滤材料,通过去除水
中菌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的技术手段。
它能限制或完全滤除水中的细菌、病
毒和酵母等细菌类的有害物质。
它具有防止细菌中毒、节约水资源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疗卫生、水处理、精细化学品等领域。
二、原理
菌过滤技术原理是细菌悬浮于水中,当通过过滤器,将悬浮的细菌拦
截在过滤器微孔中,从而实现细菌的有效移除。
过滤材料的结构一般由外
层筛网、滤芯和过滤层组成,滤芯的结构使用不同孔径、等离子体和活性
碳等过滤材料。
三、应用
1.食品加工
菌过滤技术在食品加工中主要用于灭菌、去除水中污染物、消毒以及
对饮用水的净化处理等,以达到安全健康的食品生产要求。
2.医疗卫生
菌过滤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主要用于去除及灭菌,以及对一些
疾病相关的有害物质的去除,为病人提供安全健康的医疗卫生环境。
3.水处理
菌过滤技术应用于水处理领域,主要用于去除水中污染物、消毒以及
净化水质,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卫生健康水平。
4.精细化学品
菌过滤技术应用于精细化学品领域。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人们对除菌过滤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除菌过滤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领域,帮助人们过滤和去除空气和水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从而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一、除菌过滤技术的原理及分类1.机械过滤:通过选择性透过,将微生物截留在过滤介质中,如高效过滤器和HEPA过滤器。
2.紫外线辐射:利用紫外线杀灭或灭活微生物,如紫外线空气净化器和紫外线水处理装置。
3.化学处理:使用化学药剂杀灭或灭活微生物,如臭氧杀菌器和氯化消毒。
4.离子技术:通过产生带电离子对微生物进行杀灭或灭活,如离子发生器和离子水处理器。
二、除菌过滤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1.家用空气净化器:通过多种技术,如机械过滤、紫外线辐射和离子技术,去除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尘埃、花粉等有害物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家用水过滤器:通过机械过滤和化学处理等技术,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提供安全饮用水。
3.医疗设备:在医院、诊所等场所常用于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以预防交叉感染和保证医疗设备的洁净度。
4.食品加工:用于食品生产中的空气和水的净化,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5.实验室和制药厂:在实验室中,除菌过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试剂和培养基的制备,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制药厂使用除菌过滤技术来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的无菌。
三、除菌过滤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1.空调净化:在大型商业建筑物、办公楼和工业厂房中,通过空气净化器、过滤器和紫外线灯等技术去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提供清洁的室内空气。
2.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厂中,通过化学处理、机械过滤和紫外线消毒等技术将水中的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去除,净化水质。
3.制药工业:在制药过程中,使用严格的洁净度要求,如除菌过滤器、消毒剂和压力过滤器等技术,确保药品质量和无菌条件。
4.食品和饮料工业:在食品和饮料生产中,采用过滤器和紫外线灯等技术,去除食品中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除菌过滤指南
附件1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1.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企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2.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4.1 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微米(更小孔径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进出口压差范围或过滤流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除菌过滤指南
附件1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1.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企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2.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4.1 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1 —微米(更小孔径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进出口压差范围或过滤流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二〇一六年十一月目录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1.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微米或更小孔径的除菌级过滤器。
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器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应小于等于10 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进出口压差范围、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药品生产企业应将除菌过滤器厂家作为供应商进行管理,例如进行文件审计、工厂现场审计、质量协议和产品变更控制协议的签订等。
CFDA起草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导原则
CFDA起草除菌过滤技术及应⽤指导原则 CFDA审核查验中⼼⽬前起草了《除菌过滤技术及应⽤指导原则》。
这份指南⽬前正在检查机构内部征求意见中,⼀起起草并征求意见的还有《⽆菌制剂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指南》、《⽆菌原料药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指南》等,不知是何原因,这些正在内部征求意见的指南⽇前泄露出来。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第⼀章总则 第⼀条【⽬的和依据】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菌药品⽣产中的应⽤,保证⽆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条【定义】本指导原则的除菌过滤是指:在不给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采⽤物理截留的⽅法去除液体或⽓体中的微⽣物,以达到⽆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第三条【范围】本指导原则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使⽤,验证等内容,适⽤于⽆菌药品从⼯艺开发到上市⽣产的全过程。
第⼆章过滤⼯艺设计 第四条【风险评估】过滤⼯艺设计时,应根据产品属性及⼯艺⽬的进⾏风险评估,从⽽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及并确定过程参数。
第五条【过滤器孔径】除菌过滤⼯艺应根据⼯艺⽬的,选⽤ 0.22um 或更⼩孔径的除菌级过滤器。
0.1um 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于⽀原体的去除。
第六条【产品微⽣物污染⽔平】对⽆菌⽣产的全过程进⾏微⽣物控制,避免微⽣物的引⼊。
最终除菌过滤器前,料液的微⽣物污染⽔平应⼩于等于 10CFU/100ml。
如果过滤前料液微⽣物污染⽔平⾼于 10 CFU/100ml,则需采取适当的⽅法,降低其微⽣物负荷。
第七条【过滤器材质】选择过滤器材质应当充分考察其与料液的兼容性,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对产品质量产⽣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含有⽯棉的过滤器。
第⼋条【过滤器⾯积】合理的过滤膜⾯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法评估后得出。
⾯积过⼤可能导致产品回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
过滤⾯积过⼩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产品报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1.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企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2.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3.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4.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4.1 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微米(更小孔径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进出口压差范围或过滤流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药品生产企业应将除菌过滤器厂家作为供应商进行管理,例如进行文件审计或工厂现场审计、质量协议和产品变更控制协议的签订等。
4.2 过滤系统的设计在设计除菌过滤系统时,应充分认识除菌过滤工艺的局限性。
由于除菌过滤器不能将病毒或支原体全部滤除,可采用热处理等方法来弥补除菌过滤的不足。
尽可能采取措施降低过滤除菌的风险,例如宜安装第二只已灭菌的除菌过滤器,最终的除菌过滤滤器应当尽可能接近灌装点。
通常通过两个或以上相同或递减孔径的过滤方式,统称为序列过滤。
序列过滤系统中,如果在最终除菌过滤器前增加一个除菌级过滤器,并且确保两个过滤器之间无菌,以及控制过滤前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这种情况下称为冗余过滤系统。
冗余过滤系统中,接近灌装点的过滤器称为主过滤器,其前端的过滤器则称为冗余过滤器。
冗余过滤系统使用后,如果主过滤器完整性测试通过,则冗余过滤器不需要进行完整性测试;如果主过滤器完整性测试失败,冗余过滤器必须通过完整性测试。
另一种序列过滤系统是指在过滤工艺中经过验证需要一系列(两个或以上)的除菌级过滤器才能达到除菌效果的系统,那么这一系列的过滤器被认为是一个除菌单元,在使用后必须全部通过完整性测试。
过滤器位置设计时应该考虑有菌气体或液体的释放,并且根据产品批量、管路长短、安装和灭菌方便性等,确认过滤器安装的区域和位置。
过滤系统设计时,应考虑过滤器完整性测试的方便性及其给系统带来的微生物污染风险。
过滤器灭菌后,接触其下游系统的气体和冲洗液体必须是无菌的。
除菌过滤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灭菌的安全性和方便性。
使用在线灭菌方式时,应考虑系统内冷空气及冷凝水的排放问题,从而保证系统温度最低点也能达到预期的F0值。
采用离线方法灭菌时,应充分考虑转移和安装过程的风险。
例如:应注意气流方向,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过程,以及可考虑无菌连接器等连接方案。
若采用一次性过滤系统且需进行使用前完整性测试或预冲洗,在设计时需额外考虑如下因素:上游连接管路的耐压性、下游的无菌性、下游能提供足够的空间(比如安装除菌级屏障过滤器或相应体积的无菌袋)进行排气排水。
如果使用一次性无菌连接装置,应有文件证明不会有微生物进入污染的风险。
5.除菌过滤验证5.1 除菌过滤验证概述本指南所述的除菌过滤验证包含除菌过滤器本身的性能确认和过滤工艺验证两部分。
除菌过滤器性能确认和过滤工艺验证,两者很难互相替代,应独立完成。
除菌过滤器本身的性能确认一般由过滤器生产商完成,主要的确认项目包括微生物截留测试、完整性测试、生物安全测试(毒性测试和内毒素测试)、流速测试、水压测试、多次灭菌测试、可提取物测试、颗粒物释放测试和纤维脱落测试等。
过滤工艺验证是指针对具体的待过滤介质,结合特定的工艺条件而实施的验证过程,一般包括细菌截留试验、化学兼容性试验、可提取物或浸出物试验、安全性评估和吸附评估等内容。
如果过滤后,以产品作为润湿介质进行完整性测试,还应进行相关的产品完整性测试验证。
除菌过滤工艺验证可以由过滤器的使用者或委托试验检测机构(例如:过滤器的生产者或第三方试验室)完成,但过滤器使用者应最终保证实际生产过程中操作参数和允许的极值在验证时已被覆盖,并有相应证明文件。
不同过滤器生产商的验证文件一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同一生产商的同一材质的除菌过滤验证文件往往也不能直接互换,除非有合理的声明或文件支持。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有两个或以上不同生产商提供同一材质或者不同材质的过滤器,或同一生产商的同一材质(不同的成膜工艺)的过滤器,验证应该分别进行。
5.2 细菌截留试验细菌截留试验的研究目的是模拟实际生产过滤工艺中的最差条件,过滤含有一定量挑战微生物的产品溶液或者产品替代溶液,以确认除菌过滤器的微生物截留能力。
缺陷型假单胞菌(直径大约为0.3—0.4微米,长度0.6—1.0微米,必须是单一的、分散的细胞),是除菌过滤验证中细菌截留试验的标准挑战微生物。
在有些情况下,缺陷型假单胞菌不能代表最差条件,则需要考虑采用其他细菌。
如果使用其他细菌,应保证该细菌足够细小,以挑战除菌级过滤器的截留性能,并能代表产品及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最小微生物。
在除菌过滤验证中使用滤膜还是滤器,取决于验证的目的。
如果微生物截留试验的目的是验证过滤工艺中特定膜材的细菌截留效能,那么使用滤膜是能满足需要的。
微生物截留试验中所用的滤膜必须和实际生产中所用过滤器材质完全相同,并应包括多个批次(通常三个批次)。
其中至少应有一个批次为低起泡点(低规格)滤膜。
为了在微生物挑战试验中实施最差条件,一般需要使用完整性测试的数值非常接近过滤器生产商提供的滤器完整性限值的滤膜(例如不高于标准完整性限值的110%)。
如果在验证中没有使用低起泡点滤膜,那么在实际生产中所使用的标准溶液滤膜/芯起泡点值,必须高于验证试验中实际使用的滤膜的最小起泡点值。
微生物截留试验应选择0.45微米孔径的滤膜作为每个试验的阳性对照。
挑战微生物的尺寸需要能够穿透过0.45微米的滤膜,以证明它培养到合适的大小和浓度。
三个不同批号的0.22微米(或0.2微米)测试滤膜和0.45微米的对照滤膜都需在一个试验系统中平行在线进行挑战试验。
应尽可能将挑战微生物直接接种在药品中进行细菌挑战。
但是药品和/或工艺条件本身可能会影响挑战微生物的存活力,因此在进行细菌截留实验之前,需要确认挑战微生物于工艺条件下在药品中的存活情况,以确定合理的细菌挑战方法,也即活度实验(生存性实验)。
如果使用替代溶液进行试验,需要提供合理的数据和解释。
对于同一族产品,即具有相同组分而不同浓度的产品,可以用挑战极限浓度的方法进行验证。
过滤温度、过滤时间、过滤批量和压差或流速会影响细菌截留试验的结果。
5.3 可提取物和浸出物试验浸出物存在于最终原料药和药品中,通常包含在可提取物内,但由于分离和检测方法的限制以及浸出物的量极小,很难被定量或定性。
应先获得最差条件下的可提取物数据,将其用于药品的安全性评估。
可提取物反映了浸出物的最大可能,无论是否要做浸出物试验,可提取物的测试和评估都非常重要。
可提取物试验在选择模型溶剂之前必须对产品(药品)处方进行全面的评估。
用于测试的模型溶剂应能够模拟实际的药品处方,同时与过滤器不应有化学兼容性方面的问题。
通常应具有与产品相同或相似的理化性质,如pH值、极性或离子强度等。
如果使用了模型溶剂或几种溶液合并的方式,则必须提供溶液选择的合理依据。
可提取物试验可以用静态浸泡或循环流动的方法,其影响因素包括灭菌方法、冲洗、过滤流体的化学性质、工艺时间、工艺温度、过滤量与过滤膜面积之比等。
使用最长过滤时间、最高过滤温度、最多次蒸汽灭菌循环、增加伽玛辐射的次数和剂量都可能会增加可提取物水平。
可提取物试验应使用灭菌后的滤器来完成。
用于试验的过滤器尽量不进行预冲洗。
可提取物和浸出物的检测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
如非挥发性残留物(NVR)、紫外光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总有机碳分析(TOC)等。
为了保证分析方法的可靠性,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或确认。
选择哪几种分析方法,取决于实际的药品和生产工艺以及过滤器生产商对过滤器的充分研究。
在完成可提取物或者浸出物试验后,应针对过滤器可提取物或浸出物的种类和含量,结合药品最终剂型中的浓度、剂量大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对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估,以评估可提取物和浸出物是否存在安全性风险。
5.4 化学兼容性试验化学兼容性试验用来评估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待过滤介质对过滤装置的化学影响。
化学兼容性试验应涵盖整个过滤装置,不只是滤膜。
试验的设计应考虑待过滤介质性质、过滤温度和接触时间等。
试验过程中的过滤时间应达到或者超过实际生产过程的最长工艺时间,过滤温度应达到或者超过生产过程的最高温度。
化学兼容性试验检测项目一般包括:过滤器接触待过滤介质前后的目视检查;过滤过程中流速变化;滤膜重量/厚度的变化;过滤前后起泡点等完整性测试数值的变化;滤膜拉伸强度的变化;滤膜电镜扫描确认等。
应基于对滤膜和滤器材料的充分了解,综合选择上述多种检测方法。
5.5 吸附试验待过滤介质中的某些成分粘附在滤器上的过程,可能影响待过滤介质的组成和浓度。
过滤器中吸附性的材料包括滤膜、外壳和支撑性材料。
流速、过滤时间、待过滤介质浓度、防腐剂浓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吸附效果。
5.6 基于产品完整性试验应明确过滤器使用后完整性测试的润湿介质。
如果采用的润湿介质为药液,则应进行产品相关完整性标准的验证以支持该标准的确定。
实验室规模下按比例缩小的研究是产品完整性试验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