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品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 教学实录及评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一、引言本文旨在介绍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二、教学实录1. 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的认识展开,包括厘米的基本概念、厘米的转换等内容。
•通过生动的故事、实际的测量活动和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
•通过实地测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培养他们测量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厘米的概念。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过程•第一堂课:通过引入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厘米的兴趣,然后通过实物测量,让学生感受厘米的长度并记忆。
•第二堂课:展示不同长度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比较大小,并用厘米表示长度,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长度用数字表示。
•第三堂课:设计测量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然后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锻炼学生的测量技能。
•第四堂课:总结本单元知识点,进行小测验,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三、教学评析本单元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地测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直观感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测量精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部分学生对厘米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大训练的难度和深度。
因此,在后续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学实录】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实录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故事导入:大家有没有跟妈妈去做过衣服?你知道吗做衣服时要“量体裁衣”。
只有量的准确,做出来的衣服才合体。
可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时就发生了一个笑话。
想知道吗?师:谁能看着这四幅图,给大家讲一个数学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一)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师引导:是啊,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生发现:因为师傅与徒弟的的手不一样大。
师小结:同学们,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它就是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二)观察尺子,发现知识:引导:请学生拿出直尺,互相说一说,你知道有关尺子的那些知识?小结:尺子上有刻度,从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观察: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思考:你知道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吗?0到7呢?(三)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微课学习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出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你认为哪种测量方法最好?说明原因。
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着几厘米就是几厘米。
学生具体测量小徒弟的一柞有多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三、自主练习:1、你会量吗?(出示77页自主练习第1题图。
学生独立测量图形中各线段的长度,填在书上。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出示77页自主练习第2题图。
学生独立观察,填写结果。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第一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宋美丽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具准备:直尺、软尺、卷尺,小棒、长短纸条。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同位讨论,相互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板书:厘米(cm)(点评: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的特点,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主动参与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自主探究,认识厘米1、认识刻度尺,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互相说一说有关尺子的知识。
(点评: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有关尺子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展开的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找出刻度尺上的1厘米,体验1厘米的长度。
并从刻度尺上找到还有哪一段也是1厘米,感悟1厘米的长度,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在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学生用手指比划、体验、感知1厘米的长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先在小组中交流,再汇报。
(3)感知几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刻度尺上找到几厘米的长度,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点评: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划比划,找一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一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初步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2、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看图,说出所量物体长度。
(1)钉子的长度(2)从断尺上找出4厘米、7厘米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五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五篇)第一篇: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1上次学习了郁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节课上,郁老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组的成员觉得郁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很好。
导入新课时,郁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通过对“同一条围巾,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这一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进而引出常用的测量工具——尺。
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1厘米时,郁老师先告诉学生“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段叫1厘米。
”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这是个开放式的提问,学生思维活跃,说出的答案多种多样,在学生找到诸多的1厘米之后,又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
”这样的小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紧接着,郁老师又让学生借助直尺,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短,当学生有了对1厘米的亲身体验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这一系列活动,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在教学“想想做做”第5题时,郁老师在学生测量出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后,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猜出长方形的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吗?”通过猜想、验证,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最后,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课堂上,教师应注意数学语言要准确、严谨。
比如说:在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时,一位学生拿着橡皮说:“橡皮的宽是1厘米。
”但实际上他想表达的应是:“橡皮的厚是1厘米。
”等等。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2曹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品课)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厘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生:爱!师:那今天梁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
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
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生:有!【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观察尺1、师:请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引导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认识数字生1:我的尺子上有0~20的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的尺子上也有数字吗?生:有。
师:我们从左往右把尺子上的数字读一读。
生:0、1、2、3、4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尺子上的数字多一些的呢?生:因为有的同学的尺子长一些。
数学教学论文:认识厘米 教学实录和评析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和评析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课件、动手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3、简洁的课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要学习的知识;善用障碍情景挑战学生的思维,产生讨论和思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发展思维的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
课堂实录:一、聊天引入,通过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今天就由我和一1班的同学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注:本节课是在2008年3月4日用一年级学生上的),学的是什么呢?其实就在我们的铅笔盒里,能说说你们的铅笔盒里都有什么吗?生:尺子,铅笔,橡皮。
师:铅笔做什么用?生:写字、画画。
师:对了,那橡皮呢?生:写错了可以擦。
师:是啊,那尺子呢?生:连线、划线。
师:没错,现在请你看大屏幕,刘老师也带了一些学习用具,都有什么呢?生:(观看、齐答)铅笔、橡皮、尺子。
【评析: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师:但是刘老师的这把尺子好像没有你们的好,虽然也是直直的、平平的,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尺子上还应该有什么啊?生1:还应该有0到10的数字。
师:对,有一些数。
还有什么?生2:还应该有刻度。
师:说的很准确,还应该有刻度,一个一个的小道道。
其实啊,刘老师的这把尺子也有,请你来观察。
(展示课件)看见什么了?生:小道道。
师:小道道是一条一条的线。
它叫什么呢?刚才那个同学说得特别的准。
叫什么?生:(齐答)刻度。
师:(板书)当然,这一条一条的线呢,我们就叫刻度线(补充板书),来读一遍。
生:(齐答)刻度线。
师: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还有什么?生:0—10的数字。
师:对啊,还有数呢。
我们看看啊!你们说,数,出来!生:数,出来!师:数是出来了,你们还要读出来啊!生:0、1、2、3、4、5、6、7、8、9、10、11、12(没有读齐)。
教学案例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实录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通常用尺来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尺。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一)通过对比,认识尺的本质特征1、投影出示老师用的尺,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有些什么?生:拿出自己的尺,跟老师的尺比一比,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①尺上有许多数。
②有许多竖线,并有长短。
③还有“厘米”。
(板书:厘米)2、师:尺上面最小的数字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呢?3、师:尺上的这些线我们把它称为刻度线。
然后教学刻度0、刻度1、刻度2、刻度3……“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用它来作单位。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1、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伸出我们的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
睁大眼睛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闭上眼睛想想。
2、你还能从尺上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你是怎样找的?(学生自评)3、师:小朋友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你能不能从我们身边找出长接近1厘米的物体呢?(学生举例。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出了这么多长1厘米的物体!(三)用字母表示厘米师;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为了方便,我们用字母cm来表示“厘米”。
接下来,你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吗?出示2厘米,3厘米,点名上黑板板演。
(四)自主认识几厘米(五)(1)从0刻度线开始量出示课件,长度为6厘米的红线。
提问;你能猜一猜这条线是几厘米吗?生答:6厘米。
搭建数学活动平台促进知识多角度构建——《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

兰咝:!鱼堡窒:塞鲤搭建数学促进知学习内窖识活动覃台多角度构建——《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O林海燕(贵阳市第四实验小学)评析O刘方(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二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起l厘米的长度表象。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能用厘米为单位对长度进行估测。
4.在合作、讨论、操作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积累测量经验,培养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直尺、小剪刀、纸条、每人l厘米、2厘米、5厘米小棒各一根,8厘米纸条一张。
教师:放大的直尺图的一部分、实物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活动一:统一长度单位1.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们,密密的草丛里发生了一件挺奇怪的事我们快去看看吧?(出示课件)小蜗牛和小瓢虫看到了一块木头。
小蜗牛说:“我要去量一量这块木头有多长。
”小蜗牛爬过木头。
发现木头有3个它的身子这么长。
小瓢虫说:。
我也要来量一量。
”小瓢虫也爬过了木头,它说:“木头有7个我的身子那么长。
”咦?同样长度的木头为什么它们说的数却不同?(2)讨论交流。
生:因为小瓢虫太小了。
师:是呀!小瓢虫的身子短,小蜗牛的身子长。
这时又来了身体更短的小蚂蚁,小蚂蚁听了它们说的数,能知道木头到底有多长吗?生:小蚂蚁没走过木头,它可以自己走一遍就知道多长了。
师:如果是小蚂蚁走一遍,它得到的数会和小瓢虫、小蜗牛一样吗?生:不一样。
因为小蚂蚁更小了。
2.统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是不同的,古时候常常因为这样的事发生争论,交流起来很困难。
于是人们就想到要使用统一的标准,也就是统一长度单位来测量长度,经过许多年,终于有了现在全世界通用的长度单位,也有了测量长度的工具一尺子。
(2)出示尺子。
评析:上课伊始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得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的结论。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评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课件、动手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3、简洁的课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要学习的知识;善用障碍情景挑战学生的思维,产生讨论和思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发展思维的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
课堂实录:一、聊天引入,通过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今天就由我和一1班的同学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注:本节课是在2008年3月4日用一年级学生上的),学的是什么呢,其实就在我们的铅笔盒里,能说说你们的铅笔盒里都有什么吗,生:尺子,铅笔,橡皮。
师:铅笔做什么用,生:写字、画画。
师:对了,那橡皮呢,生:写错了可以擦。
师:是啊,那尺子呢,生:连线、划线。
师:没错,现在请你看大屏幕,刘老师也带了一些学习用具,都有什么呢,生:(观看、齐答)铅笔、橡皮、尺子。
【评析: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师:但是刘老师的这把尺子好像没有你们的好,虽然也是直直的、平平的,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尺子上还应该有什么啊,生1:还应该有0到10的数字。
师:对,有一些数。
还有什么,生2:还应该有刻度。
师:说的很准确,还应该有刻度,一个一个的小道道。
其实啊,刘老师的这把尺子也有,请你来观察。
(展示课件)看见什么了,生:小道道。
师:小道道是一条一条的线。
它叫什么呢,刚才那个同学说得特别的准。
叫什么, 生:(齐答)刻度。
师:(板书)当然,这一条一条的线呢,我们就叫刻度线(补充板书),来读一遍。
生:(齐答)刻度线。
《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

《认识厘米》评课稿《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认识厘米》评课稿1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
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
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认识厘米》评课稿2一磨:听了刘老师的课,感觉刘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语言,和孩子的距离很近,课堂气氛很融洽,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孩子掌握知识牢固,下面谈谈自己听课之后对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1)我们教授任何知识,都是由于所求,并不是单纯的讲解、传授。
就像这节课的知识,孩子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毫米、分米乃至千米这样的单位,是因为生活中有的物体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
所以,在这节课上,刘老师没有中这样的知识冲突,也就是使得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欲望,这点需要考虑。
(2)记得以前在看一位老师授课《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把这个感知的过程和身体联系起来,知道米是同学伸开胳膊时两臂的长度,但是厘米就是食指的一个小骨节,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张开的开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过厘米以及不足一厘米的感知。
《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认识厘米》课堂实录第一篇:《认识厘米》课堂实录基于儿童视角化繁为简看直尺《认识厘米》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的过程,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93---96页,《厘米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1厘米的长度,并且在实际中应用整厘米数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1厘米长的小棒、直尺、多媒体课件2、为学生准备4根1厘米长的小棒、直尺、学习单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老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动画片,但是在动画片的结尾藏着一个小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仔细看,看完以后能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生:好多媒体以动画形式展示“阿福的新衣”。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生:他们的拃不一样长。
师:你觉得谁的长呢?生:师傅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
师:看老师的一拃,从大拇指尖到中指尖,展开,这就是一拃,师傅的一拃长,量了3拃,徒弟的一拃短,也量了3拃做衣服,所以做出来的衣服不一样大。
也就是师傅以他的一拃作为标准来量,徒弟以徒弟的一拃作为标准来量,测量的标准不一样,那么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能不能想个办法让阿福穿上合适的衣服呢?生:用尺子来量一量。
师:既然师傅的一拃和徒弟的一拃不一样长,测量的标准不同,咱们就找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
(板书:统一测量标准)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认识尺子师:人们规定尺子作为统一的测量标准,今天咱们来学习作为统一测量标准——直尺上的内容。
统一的测量标准就是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今天学习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评析

1 导学生 经历 用不 同方 法测 l 引 巾到底 有多 长吗 ?( 能 ) 不
师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接近 1
田字 格一 条 边 的长 度大 约 l 米 。 厘
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 体会建立长度 l
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 生 在 观 察 、 . 操作 等 活动 l
师 : 呀 ! 了方便 大家 交流 , 厘米 长 的物 体 呢。( 用媒体 呈现 ) 对 为 利
听 一听 。
l , 便 一般 也 都是 从 刻度 0开 始量 起 I
评 析 : 生 通 过 量 一 量 、 一 学 画
学 生 汇报 后 一起 总结 : 邻两 相
米。
I。 的
l
f
画 、 一估 等 活 动加 深 对 几厘 米 的 估
条长刻度线 之间的长度都是 1 I 厘
J 师: 在直 尺 上从 刻度 0 刻度 到
到 刻度 2 的长 度 呢?( 也是 1 米 )l 厘
同学们 能说 出喜羊羊 量 的这 1 指 的长度 吗 ?( 约 7厘米 。 ) 食 大
③ 测量 食指 长 度 。
1 的长 度就 是 1 米 。那 从 刻 度 1I 厘 些物体长几厘米吗?( 学生回答) I
米有 f 多长 。
l
无 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 I 个 , 在 手 里 , 细 看 一 看 1厘 说 , 形之 中降低 了举 例的难 度 。 拿 仔
3 识学 生尺 。 . 认
师: 现在 我 们用 两 根手 指 来 给
师 : 可 是 同学6 . 学习用尺子量物体长度。 I 识 , 高 学 生 的 估 算 能 力 , 富 ① 动手 量一 量小 刀 的长 度 , l 再 学生 的体 验 。教 学 中, 师 有 意识 教
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
(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
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 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
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生齐读)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
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 教案及评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案及评析一.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长度概念,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单位换算等方面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换算、测量方法及厘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厘米的作用,建立长度观念。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掌握测量方法。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厘米尺,若干个测量对象。
3.课件: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场景,如购物时测量商品长度、制作蛋糕时测量食材等。
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一、动手操作、激趣揭题。
1、考眼力:*比*长?a、铅笔和圆珠笔b、书的上面和右边2、量桌面为什么数不同?3、导入揭题:我们规定一个长度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4、出示1厘米,讲述1厘米太短,测量不方便,所以把很多个1厘米连起来, ,这样就变成了我们用的——尺子。
〔边说课件边展示〕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1.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看看尺上有些什么?2.交流:刻度数〔从0开始〕、刻度线、厘米。
探究二:认识厘米1.看一看:尺子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你能找出来吗?2.比一比:用你的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投影演示〕3.记一记:仔细看着,拿开尺子,你还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闭上眼睛,你还记得吗?4.找一找:想想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和1厘米差不多?同桌交流后汇报。
〔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1、刚刚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2个1厘米是几厘米?〔2厘米〕2.你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长吗?〔用完整的话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3.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4.小组活动:你能从尺上迅速找出5厘米长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5、小结:两种方法〔从刻度0开始,不从刻度0开始〕哪种能一眼看出来?〔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6、你还能一眼看出其他的厘米数吗?三、实践应用,练习稳固。
〔一〕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量整厘米数。
〔1〕、出例如2说说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铅笔的左端对齐刻度0 ,右端对齐刻度6 ,长6厘米。
〕线段呢?〔2〕、你会照样子,量长度吗?〔左端对齐刻度0 ,右端对齐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3〕、动手量一量练习卷上线段1的长度,把你量得的结果写在右边的括号里,看哪个组的同学最先完成。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精选10篇)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小学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精选10篇)"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
"听了鲍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
教学中,鲍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鲍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
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
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
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
二、注意呈现知识的现成过程鲍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
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现,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后得出要量长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一、激趣导入1.引言:出示“量”字,黑板上这个字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还可以怎么读,注音“liang”,量什么?板书:量长度2.你想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愿意来说一说吗?小朋友想要量的东西非常多,下面我们先一起来量一量每个小朋友的课桌有多长好吗?先想一下,你打算怎样量,用什么东西量?指名回答3、小朋友,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开始吧。
生量操作4、反馈:课桌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你量的结果。
师随机板书几种不同的结果。
5、观察结果:小朋友,观察一下,你们量的结果都一样吗?量同样长的一张课桌,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都不相同?小结:因为量的工具不一样,每个长度的单位都不相同,所以量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
过渡: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测量方法,你觉得用什么东西量可能会更好一些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操作、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厘米1.观察尺(1)小朋友,你们有尺吗?拿出来看一看,观察一下尺上有什么?(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
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这里强调每一大格一样长,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
]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
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生往往忽略尺上的第一个数字“0”,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零刻度线,以及认识各条刻度线,为后面用尺测量长度作铺垫。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厘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生:爱!师:那今天梁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
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
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生:有!【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观察尺1、师:请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引导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认识数字生1:我的尺子上有0~20的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的尺子上也有数字吗?生:有。
师:我们从左往右把尺子上的数字读一读。
生:0、1、2、3、4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尺子上的数字多一些的呢?生:因为有的同学的尺子长一些。
师:哦!原来尺子越长数字就会越多。
师:你们刚才读的第一个数字是什么呢?生:第一个数字是0。
师:有同学知道0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吗?生:0在这里表示“开始”的意思。
师:你真聪明,0在这里就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认识“cm”师:尺子上除了有数字外,还有什么呢?生:尺子上还有英文字母“cm”。
师:你的英语知识真好!这两个字母读“cm”。
(老师示范读)师:谁知道cm表示什么意思呢?生:cm表示“厘米”。
师:看来这个同学有课前预习了。
对!cm表示“厘米”。
“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3)认识刻度线、1大格。
师:再看看尺子上还有什么?生:尺子上有一条条的线。
师: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刻度线”,指着0的叫“0刻度线”,指着1的叫“1刻度线”。
大家来猜一猜指着2的叫什么?生:指着2的叫“2刻度线”。
师:指着3的呢?5呢?……师:这些刻度线把我们的尺子分成一格一格的,一般我们把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
师: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其他的一大格吗?生1: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也是1大格。
生2:从2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也是1大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心,其实每两个连续的数字之间就是1大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尺子,形成表象。
同时在这里渗透教学生认识1大格是为后面更好地学习理解1厘米、几厘米做铺垫的。
】(二)感知1厘米1、认识1厘米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师: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学生读一遍1厘米的概念。
师:咦!刚才我们说了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生:1大格。
师:也就是说1厘米其实就是……生:1厘米就是1大格。
2、找一找,指一指1厘米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并置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学生找一找,指一指)3、用手比划1厘米。
师:同学们都能找到1厘米,梁老师更厉害呢!我还能用手来笔画出1厘米的长度,想看吗?生:想!师:先用大拇指指着0刻度线,再用食指指着1刻度线,现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教师边说边示范)师:你们想试一下吗?生:想!(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师:好!现在看着你比划出来的1厘米,慢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师:把手轻轻放下,慢慢睁开眼睛,现在不用尺子,再比划一次1厘米有多长。
学生再次用手比划。
师:1厘米长吗?生:不长、很短。
师:对!1厘米其实很短。
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4、寻找其他的1厘米师: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师:为什么你们能这么快这处其他的1厘米啊?生:因为1厘米就是1大格。
5、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你能找出来吗?生1: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2:学具盒里的小正方体的边是1厘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心,梁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课件展示)【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的长度,形成表象。
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化;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三)感知几厘米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2、师: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2厘米是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2厘米。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生2:从2刻度线到4刻度线之间就是2厘米。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秘诀吗?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师:你真聪明!会用迁移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刚才我们说1厘米就是1大格,那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3、师: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能找出来吗?生:能!师:谁来告诉我呢?生1:从0刻度线到5刻度线之间就是5厘米。
生2:从1刻度线到6刻度线之间就是5厘米。
……师:为什么能这么快找到5厘米?生:因为5厘米其实就是5大格。
师:哦!原来这样的!那如果我要找6厘米,怎样最快找出来呢?生:从0刻度线到6刻度线之间就是6厘米。
师:6厘米其实就是6大格。
8厘米呢?生:8厘米就是8大格。
师:其实呀!几厘米就找几大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量一量1、师:梁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条,请你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生1:这张纸条长5厘米。
生2:这张纸条长2厘米。
生3:这张纸条长3厘米。
……师:怎样才知道这张纸条有多长呢?生:量一量。
2、师:仔细看电脑是怎样测量纸条的长度。
(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师:现在你们自己动手测量一下纸条的长度。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师:谁来告诉我,你量出了纸条长几厘米?生:我量出了纸条长5厘米。
师:谁来教一教梁老师怎样测量纸条的长度呢?生: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谢谢你的教导,我把这个测量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我们一起听一听。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小朋友要牢记,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尝试测量,再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引导、概括、归纳、总结,在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这个环节我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 实践应用,练习巩固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 学生动手量一量。
(2) 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 闯关游戏。
师: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有信心吗?(1) 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a )学生独立完成。
(b )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三种做法对吗?为什么?(a ) 学生独立完成。
(b ) 指名回答问题,并说说为什么。
1、纸条长( )厘米 3、铅笔长( )厘米2、小刀长( )厘米判断,对的在()里画“√”,错的画“×”。
()()长(5)厘米()师:第三小题争议最大,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第三题是错的,因为铅笔的左端没有对齐0刻度线。
师:听上去有道理哦!谁有不同的看法?生2:我觉得第三题是对的。
铅笔的左端对齐1刻度线,右端对齐6刻度线,1刻度线到6刻度线有5大格,5大格是5厘米。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现在你们觉得第三题这样量可以吗?生:可以。
师:其实量物体不一定要从0 开始的,只是从0开始量比较方便而已。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习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
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