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组合》课堂实录及评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组合》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课堂实录
1. 上课准备
在这节课的开始,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组合。
老师让
学生们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组合问题,例如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有多少种组合方式。
2. 教学互动
老师通过展示图片等形式来引出组合的概念,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讨论,逐渐
理解什么是组合。
接着,老师给出几个具体的组合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3. 学生练习
在学生们理解了组合的概念后,老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们在纸上列
举出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以组成的项链有多少种可能。
4. 知识巩固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老师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了逐一点评,解释了正确答案的
推导过程,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评析
1. 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入生活化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
思考,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组合的概念。
2. 学生参与
课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3. 知识输出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评,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组合的基本概念,还学会了灵活运
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生活化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同时也可以设置更多具体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扩展了自己的数学知识,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固体、液体、气体》课堂实录与评析
固体、液体和气体课堂实录与评析一、课程背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探索一个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是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我们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深入了解这三种状态的特性和性质。
二、实录在课堂的开始,我请学生们就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进行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理解。
这个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
接着,我通过实验展示三种状态的区别。
我分别展示了冰块、水和蒸气的例子,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他们的特性。
学生们通过观察,对三种状态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我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固体为什么能保持形状?”“液体为什么能流动?”学生们积极思考,有些问题他们回答得相当准确,有些问题他们则需要进行一些引导和提示。
三、案例分析在课程的最后部分,我提供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金属铁、水和水蒸气等,要求学生解释这些物质在三种状态下的特性和转变过程。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和转变规律。
四、难点与重点分析在今天的课程中,我认为学生们对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转变过程有一些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转变过程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在课堂上通过比喻和图示等方法进行解释。
此外,我还建议他们在课后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其他学习资源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建议在本次课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问题导向学习(PBL)的教学方法。
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然后让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寻找答案。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采用了实验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性质。
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1. 引言1.1 作者和作品背景简介支玉恒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多项文学奖项,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落花生》是支玉恒的代表作之一,以描写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为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支玉恒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作品充满了内涵和情感。
《落花生》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支玉恒熟练运用叙事手法和语言表达,使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思考。
支玉恒的文学作品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理和美好。
《落花生》正是这样一部代表作,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朴实、真挚的情感。
支玉恒的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他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出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的关注。
《落花生》正是这样一部具有情感共鸣和社会思考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1.2 课堂内容概述支玉恒的《落花生》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支尔旺在艰苦的环境下艰难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农民的坚韧和乐观。
本次课堂主要围绕第二课时展开,内容包括支尔旺被分配到养猪队工作、与队长的矛盾冲突、被队长惩罚等情节。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情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课堂还设置了讨论环节,让学生就支尔旺的遭遇展开思考和交流,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整体来说,这节课内容丰富、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正文2.1 支玉恒的文学特点1.细腻的情感描写:支玉恒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变化。
在《落花生》中,他通过对主人公郑法义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2.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支玉恒的作品往往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故事,通过对这些平凡生活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教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成果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优秀课例中的佼佼者。
一、引言《诫子书》是诸葛亮的一篇家书,传承千古,脍炙人口。
这篇课文以简约的文字,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真挚关爱。
在这堂课上,教师将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传承这一份宝贵的家风家训。
二、课堂实录概述1.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解读、知识点讲解、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四个环节。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问题驱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学生参与程度:在本堂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表现出对课文的浓厚兴趣。
4.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课堂实录详述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诸葛亮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学环节:1)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课文主旨。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3)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实践操作:教师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劝诫他人的文章。
3.课堂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知识点,同时拓展学生对家训文化的了解。
四、评析内容1.教学目标达成度: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达成度高。
2.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3.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的参与度,课堂互动良好,学习效果显著。
4.教师教学素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富有感染力。
古诗《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古诗《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导语《草》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古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喜爱。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以《草》为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节关于《草》的课堂教学实录,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评析。
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段关于《草》的背景知识来导入课堂。
简要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们谈谈对《草》这首古诗的第一印象。
二、诗歌欣赏(15分钟)老师请学生们轮流朗读《草》,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控。
然后,带领学生们逐字逐句翻译和理解诗歌的意思。
学生们积极参与,与老师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三、诗歌分析(25分钟)在学生对《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老师提出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通过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主题? - 诗歌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逐一点评,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四、诗歌鉴赏(20分钟)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老师选择了一些与《草》主题相关的古诗,并分发给学生们。
学生们在阅读和体会这些古诗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诗歌创作(30分钟)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草》的内涵,并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老师安排了一道诗歌创作的任务。
老师提供了一些关于草的素材,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一首与《草》相关的诗歌。
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动笔,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创作的氛围。
六、总结(5分钟)课程接近尾声,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简要总结。
鼓励学生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古诗,培养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课堂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草》这首古诗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在导入环节中,老师通过简短的背景介绍和引导性问题,快速激发了学生们对《草》的兴趣。
《坐井观天》课堂实录
《坐井观天》课堂实录《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篇一左占华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沿”字的音,掌握“观、际、答、弄”四个字的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教学准备能活动的挂图、玻璃板、投影仪或生字卡片。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16开的白纸。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题解题(一)谈话导题:今天咱们来学习第六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暂不讨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二)提问:青蛙与小鸟共有几次对话。
三、分段学习课文(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
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放大了的插图上的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
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插图中的井沿上。
)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
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
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二)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1.学习它们的第一次对话。
(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
)2.学习第二次对话。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优秀10篇)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优秀10篇)《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一师: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是文中从哪到哪写的内容?生:这个内容是从第二小节到倒数第二小节写的。
师:当时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贝多芬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演出。
演出后,已夜深人静,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板书:在小路上散步)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吗?(不是)他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贝多芬走近茅屋。
(板书:走近茅屋)师:他为什么不再散步,而走进茅屋呢?生:因为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板书:(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师: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为什么就走进茅屋了?他当时心里会怎么想?生:他心里想:这是谁在弹奏我的曲子。
生:他心里想:这个人为什么弹得这么糟,究竟怎么回事,我得看一看。
〔板书:(想)谁?为什么?〕师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时先理清事情发展的起始,然后进一步弄清促使事情发展的原因,同时想像贝多芬的心理活动。
整个第二段是写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以下的内容也是这样写的,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学下文。
(出示小黑板:1.理清事情发展的起始;2.弄清促使事情发展的原因,井想像贝多芬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合作学习结束)请同学们交流学习的情况。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完成板书。
)(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听到兄妹对话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rarr;走进茅屋rarr;走进茅屋(想)谁?为什么?(深表同情)盲姑娘听得入神rarr;弹奏一曲rarr;又弹一曲(《月光曲》)(更加同情)(遇到知音,产生激情)师:盲姑娘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准确地判断出弹奏者是贝多芬,请两位同学上来演一演。
请同学们评议人物表演时的神情和说话的语气是否恰当。
生:盲姑娘渴望能听贝多芬弹曲子,从第三自然段兄妹的对话中可知,现在盲姑娘听出弹琴的是贝多芬,她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又能肯定弹琴的是贝多芬,她特别激动。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他们对平均数这一知识的探索欲望。
如:“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你会骑自行车吗?”“大家来分蛋糕,你分到了几块?”…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了两个问题情景:一是“大家来分蛋糕”,从而引出问题:平均数是什么?二是给出学生两个鸡蛋和六个红枣的事实,让学生根据两个事实进行计算,得出结果——每个人只能吃一块。
这样,既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用小棒摆图形。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受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表扬他们。
2.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探究平均数的含义。
学生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每份食物分到后都比原来的图形大。
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这一现象,亲身体验“平均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在本节课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是把食物平均分成四份和五份。
其次是先拿四分之一再拿五分之一。
第三个是拿六分之一再拿十分之一。
第四个是全部拿走。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学完本课,我们一起回顾了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在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信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
《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落花生》。
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都见过花生吗?生(纷纷举手):见过!师:那谁能来说说花生的样子呢?生 1:花生的壳有点粗糙,里面的花生米穿着红色的“衣服”。
生 2:花生是椭圆形的,一头尖尖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许地山笔下的落花生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初读课文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生 3: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
师:很好,你概括得很准确。
那我们先来看看种花生和收花生的部分。
谁来读一读相关的段落?(生 4 朗读)师:从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 5:我感受到作者一家很期待花生的收获。
师:是啊,那我们接着来看看尝花生的部分。
三、精读课文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议花生”的部分,思考:父亲为什么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做比较?(学生默读思考)生 6:因为父亲想通过比较,让我们明白花生的可贵之处。
师:那花生有什么可贵之处呢?生 7: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对,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同学们,从父亲的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 8:我体会到花生默默无闻、不图虚名的品格。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像花生一样呢?生 9:清洁工,他们每天早早起来打扫街道,为我们创造干净的环境,却不被人注意。
生 10:建筑工人,他们辛苦地建造高楼大厦,自己却住在简陋的工棚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
那我们应该学习花生什么样的精神呢?生 11:我们要学习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语文教案-《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精选16篇)
语文教案-《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精选16篇)语文教案-《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篇1《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茅亭、榨油、价钱、石榴、喜爱”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如何把花生的品行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喜爱猜谜语吗?生:喜爱。
师: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生:花生师:(出示花生的投影片)花生又叫落花生,由于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这篇课文的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由于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
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师:(板书:19.落花生)生:齐读课题。
评析:陶行知说:“制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爱好是求知的动力。
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同学的爱好。
师:自由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思索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生: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师:一家人是怎样谈论花生的好处的?生:姐姐说它味美;生: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廉价,大家都喜爱吃。
生:父亲说花生最珍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经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
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谈论?几次谈论有什么不同?生:两次。
《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教案教学设计
《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西门豹的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简要介绍西门豹的故事背景。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西门豹》的故事,大家对西门豹有什么印象呢?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个故事,深入分析西门豹的形象。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a.西门豹为什么敢于挑战巫婆和官绅?b.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揭露巫婆和官绅的阴谋的?c.西门豹的形象有哪些特点?(三)分析西门豹的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西门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分析其形象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话题: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像巫婆和官绅这样的恶势力,你们会怎么办?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西门豹的短文,介绍西门豹的形象和故事。
2.收集有关西门豹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四、教学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西门豹》的故事,大家对西门豹有什么印象呢?生1:我觉得西门豹很勇敢,敢于挑战巫婆和官绅。
生2:我也觉得他很有智慧,能够巧妙地揭露巫婆和官绅的阴谋。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师:好,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师:现在我们来分段朗读课文,请大家注意语气和表情。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三)分析西门豹的形象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关注西门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分析一下他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生3:我觉得西门豹很聪明,他在河边调查时,就能发现巫婆和官绅的阴谋。
轻松地教,快乐地学——《一分钟》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轻松地教,快乐地学——《一分钟》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引言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创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分钟》课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快捷的节奏,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详细记录教学实录及评析的方式,探讨《一分钟》课堂教学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应用该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教学实录1.1 课堂背景时间:2022年5月10日上午10点地点:XX中学301教室人物:教师(T),学生A、B、C1.2 教学目标•熟练运用数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1.3 教学内容教师将通过《一分钟》课堂教学法,教授学生们如何快速计算数学公式。
1.4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教师向学生们介绍《一分钟》课堂教学法的背景和意义。
2.教师以简单的数学公式为例,演示如何利用《一分钟》课堂教学法进行快速计算。
3.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演示。
4.教师逐个点评每组的演示结果,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5.学生们进行个人练习,教师辅助答疑。
6.课堂总结和展望。
教学示例:T: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叫做《一分钟》课堂教学法。
你知道这种方法的意义吗?A: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学习和记忆知识。
T: 很好!今天我们以简单的数学公式为例,来演示一下如何运用《一分钟》课堂教学法进行快速计算。
请看下面的例子:T: (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2 + 3 = ?A: 5!T: 对!很快吧?我们叫这种方法为“魔法计算法”,你们喜欢吗?B: 喜欢!T: 那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4 x 5 = ?C: 20!T: 太棒了!现在,我将分你们为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演示。
注意,时间只有一分钟哦!(A、B、C分成三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演示)T: (逐一点评每组的演示结果)不错,但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聚焦要点,让课堂更高效——《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及评析
聚焦要点,让课堂更高效——《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
及评析
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
1.导入:活动导入。
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他们要求父母给他们买一件最好的东西,最后会给他们买什么?
2.教学重点:重点概括文本内容,聚焦文本主旨。
介绍教材内容,介绍故事背景:葫芦娃在哪里找到了葫芦?介绍葫芦有什么作用?
3.让学生阅读文本。
让学生看文本,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如何理解葫芦的作用?
4.操练理解。
把学生所阅读的文本内容归纳出来,并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思考回答。
5.师生交流。
让学生把思考出来的答案跟老师练习说出来,让老师从中进行整理,发现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中的重点知识。
6.小结:以小结的方式,总结故事中所有重点知识,再一次帮助学生记忆、回顾故事中的重点知识。
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评析
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环境,采取了多种让学生理解的方法,从想象引入,再进行聚焦,再到阅读操练,再到师生交流,最后以小结的方式总结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理解文本的主旨,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挥,教师只负责引导和指导。
突出文本主旨,并分析从故事中可以学到什么?
课堂氛围:注重积极的表达。
《燕子》课堂实录及评析
《燕子》课堂实录及评析今天,我们来到了一间富有生机的小学教室,目睹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燕子》课。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并评析这堂精彩的课程。
教室里,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拿着一本《燕子》故事书,神情专注地讲解着故事内容。
他从故事的开端开始,生动描述了小男孩小杰偶遇燕子的情节,引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他还适时停顿,询问学生对于燕子的设想,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随后,老师请学生们开启课文阅读环节。
班上的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表现出对故事情节的浓厚兴趣,有的展现出对燕子形象的深刻理解。
老师及时指导他们,帮助他们理解难点,引导他们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
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启发,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在课堂互动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要求学生们就燕子形象、故事情节等展开探讨。
学生们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启发。
同时,老师还通过游戏形式的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燕子》故事的理解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精彩总结。
他肯定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他也总结了这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通过《燕子》课堂实录及评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多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十分活跃。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希望今后的课堂教学能够继续如此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愿《燕子》的故事能够一直陪伴着我们,激发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小学语文作为小学必修课程,对孩子的文字基础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常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而,小学语文教学被赋予了重要而复杂的职责,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本文将以某小学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系统分析该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实践1、备课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备课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师会在备课阶段充分研究所授课的教材,将有用的内容融合在教学中,以达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教学效果。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该教师首先深入了解了教材,对所授学科的主题作了准确的分析。
并将课文内容重新组织、细化,形成课堂教学精讲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活跃课堂活跃是优秀教师的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该教师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课堂活跃的特点。
在上课开始时,她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有哪些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令人信服”的问题。
学生回答了很多有价值的答案,教师由此有机的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教学方法多样优秀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该教师通过各种情景交流、警示教育以及深层次的引导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较大的教学效果和成效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语文基本概念。
4、板书及实物教学该教师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还采用了板书和实物教学,对语文知识加以强化和巩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语文句子结构时,教师使用实物模型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使之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语文基本知识。
二、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的评价在分析了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实物教学之后,本文认为,她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活跃,备课充分,教学方法多样,板书及实物教学等优秀教学技能。
《示儿》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示儿》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师:公元121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位老人重病缠身,即将离开人世。
(出示图)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儿子题了一首诗作为遗嘱。
这首诗,这份遗嘱,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诵,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板书)一齐读——生:(齐)《示儿》。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示儿》在题目中的意思,就是——生:写给儿子看。
生:告知儿子。
师:你还知道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谁吗?生:是诗人陆游。
【点评】揭题、解题营造了诗歌的“创作情境”,揭示了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意图,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师:对于陆游情况,课外你还了解了哪些?生:陆游生于1125年,去世于1210年。
师:陆游活了85岁,是个高寿的老人。
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
师: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是位高产的诗人。
生:陆游一生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免官职。
师:陆游,还曾是一位驰骋沙场、威震敌胆的抗金将领。
但生不逢时,命运多舛。
同学们,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他的这份特殊的遗嘱——出示: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点评】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价观。
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思想及其生活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念。
孙庆博老师深谙此道,他通过引导学生对陆游的“多角度”了解,使学生对作者不但知“其人”,而且明“其世”,这对深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走进诗句,读通读顺师:读诗,就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生练读)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太阳》教学实录及评析
《太阳》教学实录及评析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多媒体出示人类登上月球的图片)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了月球,人类迈出了认识宇宙的重要一步。
那么,人类可以登上太阳吗?生1:人类不可能登上太阳。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但每到夏天,我们还是感到酷热难当,有的地方由于持续高温天气,还会使少数老年人或体弱者死亡。
生2:我从课外书中了解到,太阳的温度很高,目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能把任何物体送到太阳上去。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说明文,通过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板书课题:太阳)(评析:课始,教师以人类登月图片激起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接着以人类能登上太阳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对太阳的初浅感受,并顺势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太阳特点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1:我读懂了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大约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二十几年。
生2:我读懂了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生3:我知道了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师:同学们读懂了太阳离我们很远、温度很高的特点,还读懂了太阳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及其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
(板书:特点关系)(评析:在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教师及时归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两方面来写的,这不仅揭示了课文的结构,还给学生提示了阅读理解的思路,为学生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作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明太阳特点的方法师: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课件播放太阳升起动画。
教师旁白):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
《日月潭》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
《日月潭》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日月潭》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日月潭》教学实录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翠鸟》课堂实录及评析
《翠鸟》课堂实录及评析《翠鸟》教学实录篇一这个案例出示的这一段话,要让孩子们抓住“萦绕、反复揣摩”这两个词语,体会卢诺尔曼大胆想像,敢于实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精神。
我没有提出这两个词来讲,而是通过“自主探索,读、悟、说、”这一系列环节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发挥创造性,而让课堂这一点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一、读。
通过自己读来体会、感悟,最后又带着体会和感悟去读,这些不同层次的读,远胜于枯燥乏味的一遍又一遍地读。
二、悟,说。
三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许还不够,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学生也许只能想到一点,但通过“说”,互相交流看法,就能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分析、解决问题。
而在“说”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相互点拨,加上平时生活经验积累,学生能进入创设的情景,妙语连珠,给了老师一个惊喜!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特别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
其次,说前组织小组讨论,建立信息交流网,打破课堂教学信息单向交流的封闭状态,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
这样就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思考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让参与学习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的创新能力,我引导学生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探讨问题,最后提出:“你们心中有什么美好的想像,如果有,该怎样去实现呢?”从而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发明创造认识。
词、句和段的训练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
而怎样把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
《翠鸟》教学实录篇二一、文本解读:《翠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机警、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打造自主高效课堂在教研室“小学数学‘建模用模’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情境化-----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应用模型生活化”)的理念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数学建模的重点,我们把“小学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自主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个性教学法——“五步建模教学法”,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达成了“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建模用模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五步建模教学法”模式流程二、“五步建模教学法”教学策略1.通过“创设情境”,变“事理”为“数理”建构数学模型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
因为生活原型中揭示的“事理”是学生的“常识”,但是“常识”还不是数学,“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读懂问题情境。
2.通过“转化”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
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3.通过“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
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与评析(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
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生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81,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3。
生2:82里面有2个81,83里面有3个81。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3。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1生2:王芳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2+81 生3:王芳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2+83 生4:王芳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82-81 生5: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1 生6:王芳比爸爸少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2 生7: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2+81+83 生8:还剩几分之几没吃? 88-83-82-81 ……师:比较以上几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生:分母都相同。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
你能给这些算式分类吗?生:加法分一类,减法分一类……师: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评析]本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建模兴趣”和“引出数学问题,培育建模基础”两步的整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分吃蛋糕的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获取、梳理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环节经历了“呈现情境——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做到了“提出问题情境化”。
(二)引导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1.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1)自主探索,经历过程师:83+81表示什么意义? 生:83+81表示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分数加法的意义) 师:83+81等于多少呢?请你先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
(可以结合情境图以及手中的学具,或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手段) (生独立探索83+81的计算方法) (2)合作探究,形成策略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利用多种策略(如:动手折纸、借助画图、直接推算等)交流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总结方法,达成共识,记下疑问。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捕捉信息。
(3)互动交流,明晰算理师:哪个小组愿与大家分享你们的做法?生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一共是4块蛋糕,占整个蛋糕的84,所以结果84。
生2:我们组认为83是3个81,81是1个81,3个81加上1个81等于4个81,也就是84。
生3:我们组有不同意见:最后的结果84要化成最简分数,应该是21。
你们认为呢? 师(强调):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4)举一反三,构建模型先说说算式的意义再计算。
82+81 82+83 114+112 94+91 41+43 71+76 师:比较这几道题的算式特点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生1:这几道题结果的分母与两个加数的分母都相同,分子是两个加数分子的和。
生2:最后两道题的结果,分子和分母都相等,可以写成1。
师:你真会发现问题!以后再遇到分子分母相等的情况可以直接写成1。
生3:这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师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 ,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评析]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折纸、推理等手段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做”数学中初步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表象,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到了初步的算理模型,体现了“解决问题过程化”,然后在“举一反三”的验证练习中,通过计算、观察、比较、概括,清晰构建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模型,做到了“建立模型具体化”。
在本环节中,打造出了“自主探索,经历过程——合作探究,形成策略——互动交流,明晰算理——举一反三,构建模型”的环节教学模式,为迁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打下了基础。
把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放手2.类比迁移,自能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1)教师引领,引导探究师:(出示83-8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研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策略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2)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生1:3个81减去1个81,还剩2个81,就是82,化简后是41。
生2: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3)举例验证,构建模型(课件出示)先说说算式的意义,再计算。
①学生口答算式意义及计算方法和结果。
②观察比较,总结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4)感悟升华,完善模型师:观察刚才解决的分数加减法问题,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生1: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生2: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生3:最后结果都要化成最简分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完善补充前面的板书内容: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评析]“教是为了不教”,在“引导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环节,教师重点抓住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究过程,通过“环节小模式”的构建,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凭借经验,迁移学法,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感悟升华”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过程,总结方法,自主完善了法则模型,真正实现了课堂的自主高效。
(三)解决实际问题,解释应用模型(应用模型生活化)课件出示:智慧岛第一关:我会口算。
第二关:我会判断。
第三关:我会应用。
一本故事书,小强第一天看了157 ,第二天看了1511。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再解答。
第四关:拓展提升。
5/( )+3/( )=8/(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将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可以为任何非0自然数。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了层次性和应用性,由易到难,引导学生用建立起来的法则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算理和算法,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回归生活情境,拓展模型外延解决课始生活情境中生7和生8的两个问题: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2+81+83 还剩几分之几没吃? 88-83-82-81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展示方法:生:3个或3个以上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与2个分数相加减的方法一致,也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评析]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不是学生认识的终结,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进行适度的生成、拓展和重塑,派生出新的数学模型。
学生在课始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综合性题目,既能总结本节内容与方法,又能拓展到下一节“同分母分数连加或连减”的学习中去,因此,教师把握时机,拓展了模型的外延,为构建“同分母分数连加或连减”的方法模型打下了基础。
(五)总结评价,反思提升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值得与大家分享的是什么?生1:我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2:我知道了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生3:我觉得类推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评析]通过本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取学习经验,学会评价自己或他人,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通过实施“五步建模教学法”,加强建模策略研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建模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的高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