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10以后)阶段特征及通史整合:阶段分期:1949.10——1956底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1、1949.10——1956年底过渡时期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尚未完全清除,不甘心失败,因此,当时政治上主要的任务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如,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解放区进行土改、镇压国民党特务等等,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另一方面,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开始,如,逐渐建立和形成人代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经济上:建国之初,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业已崩溃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和一五计划(生产力)。
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如《论十大关系》(1956)等。
在文艺和科研领域,新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如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
教育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一边倒”。
外交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53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2、1957——1966.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2011年自考中国现代史讲义
2011年自考中国现代史讲义---4
小说创作
茅盾小说构成了中国社会从五四时期到建国前的通史,代表作《子夜》。
一、《子夜》的内容——一部社会分析小说
30年代初期阶级关系真实生动的表现
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二、艺术成就
广阔的社会背景与严谨的结构
多样化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成功的环境与氛围
第三节文学批评
一、注重文学的社会学价值
二、重视题材的选择
三、强调文学的时代意义
第八章巴金
文学创作综述
一、第一阶段:
1927年至1937——浪漫抒情的激情时代
二、第二阶段:
抗战——沉郁时代
三、第三阶段:
建国后——坎坷时代
《激流三部曲》
一、主要内容:家族的崩溃
时代:五四的时代洪流
罪恶的家族制:大家族的黑暗
腐朽者:封建家长群象
新生者:青年一代
二、艺术成就——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
性格特征:专横、残酷、阴险、伪善
象征意义:
宗法社会的统治者
残酷礼教的执法人
必然被****的命运
觉新——一个作揖主义者
性格特征:善良而懦弱、清醒而忍耐
象征意义:痛苦的觉悟者、挣扎的顺民
《寒夜》
一、基本思想内容:
坎坷岁月底层普通人的命运与严酷现实
二、艺术成就
细腻沉绵的心理表现
圆熟自然的结构
象征主义的手法
第九章老舍
第一节老舍的文学道路
一、老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市民系列
二、老舍小说的总体艺术特征
文雅与朴素
幽默
地方特色:京味。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07年广东)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 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命任务的完成;中国历史新纪元。 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 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 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的道路: 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 政治: 人民民主;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 经济: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 文化: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奠基 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 路作解释。 ⑬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 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实现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 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1949-1976)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本制度: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阅读教材 梳理归纳
民族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
两个 基本 制度
三大制度是如何建立的?(落实预习、核对答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三个时间 一届政协 一部临宪 一个职能
1949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 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 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 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 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 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 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通史共和国考纲
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
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二、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
治协商制度基本上停止了活动,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 重践踏。
考点四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法律制度的健全 1.法制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3.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二、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1.三大制度的完善: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基层民主制度的创立: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 会组织法》,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4.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 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 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6.“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 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7.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 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 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8.“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 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 是社会主义制度。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考点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 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促进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开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专科)一、课程的性质: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通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联,循序发展。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生只有学好《中国现代史》,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的全貌,打下较好的专业基础,并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1)掌握中国现代史的有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其发展规律。
(2)总结中国现代史的经验教训(如"左"、右倾错误问题;党风问题等),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72)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0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明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 1.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中共创建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特点。
3.中共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难点: 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 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三、讲授内容:第一节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3学时)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政体二、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北京三、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四、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五、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学时)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三、五四运动四、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五、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思潮之间的论战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三节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2学时)一、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二、“参战”问题和“府院之争”三、张勋复辟及其失败四、皖系军阀统治权的确立和段祺瑞的“毁法”第四节北洋军阀的混战,革命形势的高涨(2学时)一、直皖战争二、第一次直奉战争三、吴佩孚的“武力统一”与南方军阀的“联省自治”四、直系的分化和曹锟贿选四、思考题: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中国古代部分1.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发展。
(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业和商业被官府所垄断。
(3)思想⽂化:礼乐制度是维系等级制度的⼯具,⽂化教育为官府所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与⽂明持续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解。
(2)经济:⼩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
男耕⼥织、⾃给⾃⾜是其基本特点之⼀。
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3.秦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和巩固。
秦朝统⼀后,建⽴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步加强。
(3)思想⽂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思想和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从此不复存在。
4.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重⼤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3)⽂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药发明;楷书、草书流⾏,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5.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省制度。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化:理学产⽣;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峰,活字印刷术发明、⽕药⽤于军事、指南针⽤于航海;⽂⼈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化宝库。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
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并作出重要贡献
⑤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经济:
1、恢复经济的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2、一化三改
①1953年中共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经济:
1、“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2、1973周恩来调整和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
展
(必修二50页)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1976) 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
1、文艺:“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
84页) (必修三
A.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 B.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 C.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2、教育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必修三88
中国现代史(1949—今):新中国的历史
分期: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今)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总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 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政 权 1953—1956一化三改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
1、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科技:1964原子弹;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教育:到1965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社会生活: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❶背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❷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革”中的调整与整顿: 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变迁 ❶物质: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❷服饰: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着装风格 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 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 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❸交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
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等文化??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
通 史 概 览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 曲折的探索时期。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辉煌成就 ❶ 并正确分析其进步性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政治建设之间 的关系。 ❷ 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客观评价 ❸ 分析不同时期科技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不同时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把握不同时期“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中国现代史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中国现代史通史核心知识突破1、1956年,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概述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1)经济上,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取得重大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
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2)政治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原因是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3)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4)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很大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起到了积极作用。
原因是我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方针。
中国现代史
1917年7月,孙中山发起护 法运动。口号“打到假共 和,建设新共和” 1917年,召开非常国会,9 月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孙中山任大元帅。 1918年5月,非常国会改为 七总裁制,取消了大元帅 制。孙被迫辞职,护法运 动失败。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工业大发展的原因 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以 来深受列强排挤的中国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外国商品减少或停止输入中国,世界市场对中国 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南京临时政府颁 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四,由于各地人民掀起的抵制日货、美货运动等斗争, 又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
பைடு நூலகம்
黎元洪到日本使馆避难,电请冯国璋代理 总统职位。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场组成讨逆军,誓 师讨张,12日攻入北京。 7月6日,冯国璋宣布就任大总统职务,任 命段为国务总理。 7月14日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
张勋:1854-1923),原 名张和,字少轩、绍轩, 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 江西省奉新县人。北洋军 阀,中国近代军事家。清 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 督;辛亥革命以后曾任江 苏督军,长江巡阅使。 1917年发动政变,企图恢 复帝制,失败后蛰居津门。 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 人称“辫帅”。
内政的影响:
第一、为反对段的军阀独裁统治,孙中山发 起“护法运动”。中国形成了南北分裂对 峙的局面。 第二、段的对南方六省的“武力统一”,使 得西南军阀宣布“独立”和“自治”,国 家分裂和割据的局面更加严重。 第三、直皖矛盾公开化。
中国通史 课程简介
课程介绍
中国通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门课组成。
中国通史上自史前时期,下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涵盖中国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几大历史阶段,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通史的学习,可以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基本的知识。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西北大学对中国通史课程进行了多次充实和调整,特别是近年来在精练内容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对课时进行了必要的压缩,使本课程在各方面都更趋于合理。
我们在承担中国通史课程时,既注重保障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同时,还充分利用陕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实践活动。
中国现代史-1
毛泽东眼里的陈独秀 “魄力雄大” “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我祝陈君万岁” 在我的转变时期,陈独秀对我印象是极其 深刻的。
陈独秀受蔡元培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 院长。
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1917年2月18日, 继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后,《新 青年》再次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其向旧道德、旧文化开战的态度更为明确, 陈独秀也开始担当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 帅。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 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国 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 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 断一切。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只 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新道 德、反对旧道德。它的倡导者们主张个 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孔孟学 说进行猛烈评击。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 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称更多地吸收了海内外史学界研究的新成就。 在内容上,着重阐述了近代中国社会观念的变 化、经济形态的变化、政党政治及政权的更迭、 内外战争、对外关系、文化与科教的发展变化 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称之为初步尝 试)(由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为 主组成的编写组)
由魏宏运主编的《中国现代史》
导言
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由王文泉、 刘天路主编,从1840年至1949年统称为近代 历史阶段。(第一版2001年12月) 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由魏宏运主 编,从1919年至1949年为止,这段历史定为 现代史。(第一版2002年1月) 另由张岂之任总主编晚清民国卷(陈振江、 江沛 主编)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2)
3.含义: 含义: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 4.实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实质和方向: 5.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6.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领导阶级: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情况: (1)情况: 对农业、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 意义: (2)意义: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 20世纪中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世纪中 国历史上深刻社会变革
政治: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1)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全国大陆的解放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 做了大量工作
[重点分析] 重点分析] 分析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1949~~)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现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现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现代史是指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如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进入 21 世纪,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1.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一)政治改革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2)为刘少奇平反和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修订宪法规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二十多年努力 下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 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完善政治协 商制度(16字)。 (4)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和扩大基层民主。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②“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5、地位:是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6、台湾统一问题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 .同根同源、共同愿望;(2).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3).汪辜会谈、积极推动;(4).和平统一、八项方针
(5).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6)、原因: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高 度统一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
(7)、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 企业改革。
2、改革开放: (1)、含义: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 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 外开放。
(2)、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本质的区别: 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 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 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主义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4.主干知识:(1)必修一(政治外交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确立,1954 年宪法。外交方面的一个事件(中苏 建交)、二次会议(日内瓦,万隆)、三大政策(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必修 二(经济建设):农业(1950~1952 土地改革,1953~1956 农 业合作化)、工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对个体 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1950~1952 合理调整, 1953~1956 赎买政策与公私合营)。(3)必修三(文化):毛泽 东思想的新发展,新中国的扫盲教育。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请回答: 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 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题思路] 审材料 ①审表头时间——1928 年、1957 年正处于中苏一 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时期。 ②审表格项目——工农业产值增长,但工业项目增幅远高于 农业项目增幅。
经济 《论十大关 系》、“大跃 进”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 “一五”计划 建设成就
国民经济的严 重破坏、周恩 来纠“左”、 邓小平全面整
顿
科教文
“两弹一 星”研制 成功、人
造卫星 “东方红 一号”、 袁隆平杂 交水稻、 北京电视
台试播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阶段特征]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时间:1956 年 9 月到 1966 年 5 月。 (2)关键词: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阶段特征: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既不同于前七年党的 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也不同于后十年是全局性的严重 “左”倾错误。这十年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指导上有 过严重失误,但有错有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个曲折发 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十年,在指导思想 上的“左”的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政治、思想、文 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但是这些错误还没有发 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这十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解题探究] (2013·四川高考,节选)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 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解题思路] 审图片 从图中人物、手中“红宝书”、教材目录等可判 断出现于“文革”期间,强调阶级斗争,盛行个人崇拜, 与生产联系密切。 联所学 文革期间中国教育的特点、危害、影响等。 审设问 “时间”、内容特色形成原因——社会大环境。 答案 文革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 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 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济等。 3.阶段特征:“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 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 融入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正如胡锦涛主席在 国庆阅兵时所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文革”时期 [史实要点]
阶段
十年 探索 时期
“文化 大革 命”
时间
1956~ 1965
1966~ 1976
政治
中共八大、社 会主义建设总 路线、“左” 倾错误泛滥、 “八字”方针
民主法制遭到 破坏、中国在 联合国合法席 位的恢复、中
美关系正常 化、中日建交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方法总结 “审——比——联——答”解决历史图片信息题 第一步:审。一审图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审注,注是 对图的补充或解释;三审问,寻找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比。即对图片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分析、找 出规律。 第三步:联。找出图与图的联系,图与所学教材知识的联系。 第四步:答。答案来源于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史实要点]
时间
1978 ~
1992
政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国两制”构 想、香港和澳门的 回归、大陆与台湾 关系的发展、开展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多边外交、不结盟
运动
经济
科教文
改革(农
村、城 真理标准讨
市)、开 论、恢复高
放(特 考,邓小平提
区、沿海 出教育“三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2)经 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恢复经济,1952 年底国民经济根本 好转。1953 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 计划。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外交领域,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件外交大事。(4)思想文 化领域,教育事业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56 年“双 百”方针提出,活跃了文化艺术界。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第一阶段是 1956 年 9 月至 1957 年 12 月,中共贯彻执行和发 展“八大”路线,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了好成绩,如超额完成 “一五”计划,1957 年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工作效果最好的年份 之一。 第二阶段是 1958 年到 1960 年。通常称为“大跃进”的三年, 党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运动中以高指 标、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表明了探索中的曲折。
[阶段特征] 1.时间:1949 年 10 月~1956 年 12 月。 2.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3.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我国建国以来各项工作搞得最好的
时期之一。我国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 变,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政治上,1949 年 9 月 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 基本政治框架。这一时期,《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 活的基本准则,1954 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 了《共同纲领》代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民主监督的参 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 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2.“文化大革命”时期 (1)时间:1966~1976 年。 (2)关键词:十年文化大革命。 (3)阶段特征 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 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 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科技: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 水稻培育成功。 外交:对外关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表4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纺物(亿米) 谷物(万吨)
1952年 135
6 600 38.3 16 392
1957年 535
13 100 50.5
19 505
增幅(%) 296 98 32 19
表3据王斯越《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表4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 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联所学 中苏以五年计划的方式开展工业化,计划经济、优先 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牺牲太多是其共同特点。
审设问 “共同特点”,“存在问题”——需结合所学及材料 综合分析,此处特点强调的是,一定不要忽略了材料信息。
答案 特点:①工农业产值都增长,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工业产值增幅高于农业。 问题:①农轻重比例不均衡,②农村、农民、农业牺牲较大, ③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④计划经济与经济规律在某 种程度上存在冲突等。
[解题探究]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阅读材料:
表 3 1928、1940 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纺物(亿米) 谷物(万吨)
1928 年 430
3 550 26.78 7 300
1940 年 1 830 16 600 39.54 9 550
增幅(%) 326 368 48 31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方法总结 解读数据类材料信息的两大原则: 原则一 “三看”:一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 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 设问,阅读表格数据中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 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 原则二 “两注意”:一要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 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 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二 要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表格数据图,如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等类型。
[史实要点]
一、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阶 段
时间
政治、外交
经济
科技、思 想、文化
1949 年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Biblioteka 《共 没收官同纲领》、“一边 僚资本、 婚姻自
建 1949 倒”、“另起炉 土地改 由、建立 国 ~ 灶”、“打扫干净 革、稳定 新型社会
初 1952 屋子再请客”、首 物价、布 主义教育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第三阶段是 1960 年冬至 1966 年春,是调整国民经济的五年。 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党的工作是向上发展的。从 1960 年 冬开始,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 误。1961 年 1 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并开始执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样就从原来的“大跃进” 方针转变为调整的方针。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使 我国的国民经济从 1962 年到 1966 年春,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 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左” 的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 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