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是指将MP3格式压缩的音频文件转换为原始音频数据的过程。
MP3是一种有损压缩技术,通过去除人耳重要性较低的音频信号和减少冗余数据来减小文件大小。
下面是MP3解码的基本步骤:
1. 分析压缩数据:将MP3文件的压缩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有关音频信息的数据。
2. 解压缩:使用解压缩算法对压缩的音频数据进行解压,恢复成原始音频数据。
3. 重构信号:将解压缩的音频数据进行重构,恢复出原始的声音信号。
4. 反量化:将解压缩后的音频数据进行反量化,恢复出原始采样点的数值。
5. 逆变换:使用逆变换算法对反量化的音频数据进行逆变换,恢复出时域的音频样本。
6. 重建滤波:通过应用特定的重建滤波器将逆变换得到的音频样本进行滤波处理。
7. 输出音频:最终将重建滤波后的音频样本输出,生成原始的音频文件。
通过以上步骤,MP3解码器可以将MP3文件解码成原始的音频数据。
这些原始音频数据可以被音频播放器或其他应用程序使用来播放或处理音频文件。
mp3解码算法原理详解
MPEG1 Layer3 (MP3)解码算法原理详解本文介绍了符合ISO/IEC 11172-3(MPEG 1 Audio codec Layer I, Layer II and Layer III audio specifications) 或 ISO/IEC 13818-3(BC Audio Codec)的音频编码原理。
通过madlib解码库进行实现。
1、程序系统结构mp3解码流程图其中同步及差错检查包括了头解码模块在主控模块开始运行后,主控模块将比特流的数据缓冲区交给同步及差错检查模块,此模块包含两个功能,即头信息解码及帧边信息解码,根据它们的信息进行尺度因子解码及哈夫曼解码,得出的结果经过逆量化,立体声解码,混淆缩减,IMDCT,频率反转,合成多相滤波这几个模块之后,得出左右声道的PCM码流,再由主控模块将其放入输出缓冲区输出到声音播放设备。
2、主控模块主控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操作输入输出缓冲区,调用其它各模块协同工作。
其中,输入输出缓冲区均由DSP控制模块提供接口。
输入缓冲区中放的数据为原始mp3压缩数据流,DSP控制模块每次给出大于最大可能帧长度的一块缓冲区,这块缓冲区与上次解帧完后的数据(必然小于一帧)连接在一起,构成新的缓冲区。
输出缓冲区中将存放的数据为解码出来的PCM数据,代表了声音的振幅。
它由一块固定长度的缓冲区构成,通过调用DSP控制模块的接口函数,得到头指针,在完成输出缓冲区的填充后,调用中断处理输出至I2S接口所连接的音频ADC芯片(立体声音频DAC和DirectDrive耳机放大器)输出模拟声音。
3、同步及差错检测同步及差错检测模块主要用于找出数据帧在比特流中的位置,并对以此位置开始的帧头、CRC校验码及帧边信息进行解码,这些解码的结果用于后继的尺度因子解码模块和哈夫曼解码模块。
Mpeg1 layer 3的流的主数据格式见下图:主数据的组织结构图其中granule0和granule1表示在一帧里面的粒度组1和粒度组2,channel0和channel1表示在一个粒度组里面的两个通道,scalefactor为尺度因子quantized value为量化后的哈夫曼编码值,它分为big values大值区和count1 1值区CRC校验:表达式为X16+X15+X2+13.1 帧同步帧同步目的在于找出帧头在比特流中的位置,ISO 1172-3规定,MPEG1 的帧头为12比特的“1111 1111 1111”,且相邻的两个帧头隔有等间距的字节数,这个字节数可由下式算出:N= 144 * 比特率 / 采样率如果这个式子的结果不是整数,那么就需要用到一个叫填充位的参数,表示间距为N +1。
MP3解码算法原理解析
MP3解码算法原理解析1.压缩过程:MP3解码算法采用了一种称为“感知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人耳对声音敏感度的特点选择性地减少音频数据。
算法首先进行时域分析,将音频信号转换为频域表示,即将音频信号分解为一系列的频率分量。
然后,通过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
接下来,使用掩模(掩蔽阈值)来决定哪些频率分量可以被保留,哪些可以被丢弃。
掩模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知灵敏度进行计算,对于较高音量的频率分量,掩模较高,而对于较低音量的频率分量,掩模较低。
根据掩模的结果,选择性地丢弃一些低音质部分。
接下来,对于保留的频率分量,使用非线性量化将其量化为一定数量的码字,以减少数据的表示大小。
非线性量化使用了较细的量化步长来表示低音质的区域,而使用较大的量化步长来表示高音质的区域,以更有效地利用比特位。
最后,使用霍夫曼编码对量化后的频率分量进行编码,以进一步减少数据的大小。
霍夫曼编码将出现频率较高的码字表示为较短的代码,而出现频率较低的码字表示为较长的代码,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整体的数据大小。
2.解压缩过程:解压缩过程的目标是将压缩后的数据还原为原始音频信号。
首先,对于编码后的数据,使用霍夫曼解码将其还原为量化后的频率分量。
然后,使用逆量化过程将量化后的数据还原到原始的频率分量。
接下来,使用逆掩模过程,根据之前计算的掩模信息,将频率分量重新调整为原始音频的频域表示。
逆掩模过程恢复被掩模的频率分量,以便于后续的时域合成。
最后,使用逆傅立叶变换将频域信号转换回时域信号,并应用一些滤波器以平滑输出的音频信号。
这些滤波器可以去除可能出现的伪音频效应,并改善音频的质量。
综上所述,MP3解码算法通过压缩音频数据的方法实现了对音频的高效编码。
该算法通过应用感知编码,非线性量化和霍夫曼编码等技术来减少数据的表示大小。
通过解码过程,原始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还原出来,使得人们可以在较小的文件大小下享受高质量的音频体验。
mp3的工作原理
mp3的工作原理
MP3技术是指将音频信号以数字方式进行编码、压缩和存储
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
编码过程是将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的过程。
首先,音频信号会经过采样,即将连续的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然后,对采样后的数字信号进行量化处理,即将连续的取样值离散化为有限个符号值。
接着,对量化后的信号进行编码,将离散的符号值转换为比特流。
编码常使用有损压缩算法,如MP3算法中的MPEG-1音频层III算法,通过去除人耳无法察
觉的音频信号信息和利用人耳的听觉特性来实现高比特压缩。
解码过程则是将编码后的比特流还原为音频信号的过程。
首先,解码器会将比特流解析为离散的符号值。
然后,对解析得到的符号值进行解量化处理,将离散的符号值恢复为连续的取样值。
最后,通过重建取样值序列,将连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
在整个过程中,MP3技术利用了人耳的听觉特性,如掩蔽效
应和频率分辨能力差异,来减少对音质的影响。
通过合理地削减和压缩信号,移除不可听见的信号部分,MP3技术实现了
高比特压缩,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音质的可接受性。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MP3播放器是一种便携式音频设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播放、语音记录等场景。
它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实现了音频的存储、解码和播放。
本文将详细介绍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包括音频编码、存储、解码和输出等方面。
一、音频编码MP3播放器中的音频文件通常采用MP3格式进行编码,MP3是一种有损压缩音频格式,能够在保持较高音质的同时减小文件大小。
音频编码的过程主要包括采样、量化和压缩三个步骤。
1. 采样:音频信号在进入MP3播放器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采样。
采样是将连续的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的过程。
在采样过程中,音频信号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被采集,并转换为数字形式的样本。
2. 量化:采样得到的音频信号是模拟信号的数字表示,为了减小文件大小,需要对音频信号进行量化。
量化是将连续的音频信号分为若干个离散的量化级别,以减小数据量。
量化级别越多,音频质量越好,但文件大小也越大。
3. 压缩:量化后的音频信号仍然占据较大的空间,为了进一步减小文件大小,需要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
MP3播放器使用了一种称为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压缩算法,该算法通过利用人耳对音频信号的感知特性,去除一些听不到或听起来不明显的音频信号,从而实现压缩。
二、音频存储MP3播放器中的音频文件通常存储在闪存芯片中,闪存芯片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具有容量大、读写速度快、抗震抗摔等特点。
音频文件通过USB接口或者内置存储卡读取到闪存芯片中。
1. USB接口:MP3播放器通常配备了USB接口,用户可以通过USB线将MP3播放器连接到电脑上,然后将音频文件传输到闪存芯片中。
USB接口还可以用于充电和数据传输。
2. 存储卡:MP3播放器还可以通过内置的存储卡来存储音频文件。
常见的存储卡类型有Micro SD卡、TF卡等。
用户可以将存储卡插入MP3播放器中,然后将音频文件复制到存储卡中。
MP3解码原理范文
MP3解码原理范文MP3解码是将存储在MP3文件中的数字音频数据转换回模拟音频信号的过程。
MP3(MPEG-1 Audio Layer 3)是一种有损压缩音频格式,它能够大幅度减小音频文件的大小,同时尽可能地保持音频质量。
MP3解码器是负责解压缩MP3文件并将其转换为可听的音频信号的软件或硬件部件。
1.分帧:MP3文件中的音频数据被分为短时间的音频帧。
每个音频帧通常包含1152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表示一个瞬时声音值。
2.预处理:对每个音频帧进行预处理,包括去掉低频和高频信号,使用哈夫曼编码压缩剩余信号。
3.哈夫曼解码:对压缩的剩余信号进行哈夫曼解码。
哈夫曼编码是一种变长编码方式,它根据信号出现的频率分配不同长度的编码,以尽可能减小数据的传输量。
4.反量化:使用标准化的量化矩阵对剩余信号进行反量化。
量化是指将连续的声音波形转换为离散的数字值的过程。
5. 逆短时傅里叶变换(Inverse 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 ISTFT):将反量化的剩余信号通过逆短时傅里叶变换转换为时域信号。
6.合成:将每个音频帧的时域信号进行合成,形成连续的音频信号。
以上是MP3解码的基本原理。
通过这些步骤,MP3解码器能够将压缩后的MP3文件恢复为原始的音频信号。
然而,MP3解码过程中会有一些信息的损失,这是因为MP3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
压缩算法会去除一些听觉上不重要的信号,以减小文件大小。
因此,解码后的音频质量相对于原始未压缩的音频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除了基本的解码流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高级MP3解码技术,例如联合立体声(Joint Stereo)处理、音频扩展(Audio Extension)等。
联合立体声处理可以识别和利用音频信号的空间相关性,以进一步减小文件大小和提高音频质量。
音频扩展则可以通过添加高频和低频信号来改善音质,尤其是在低比特率下。
总结起来,MP3解码是将存储在MP3文件中的数字音频数据解压缩,并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转换为可听的模拟音频信号的过程。
MP3解码原理范文
MP3解码原理范文1. 解析文件结构:MP3文件由一系列帧组成,每一帧包含有关音频数据的信息。
解码器首先分析文件头部,确定音频参数,如采样率、比特率、声道数等。
2. 帧同步:解码器从文件中读取每一帧,通过帧同步标识进行帧的边界同步。
每一帧的长度固定,帧同步标识的作用是在文件中定位帧的位置。
3. 解析帧结构:解码器解析每一帧的结构,在帧头中包含有关音频数据的详细信息,如声道模式、采样率等。
根据这些信息,解码器可以正确地解码音频数据。
4. 解码压缩数据:MP3使用了一种被称为MPEG音频层III的压缩算法。
解码器对压缩的数据进行解码,还原为原始的音频数据。
解码算法主要包括子带滤波、量化、哈夫曼编码和逆变换等步骤。
5. 还原音频数据:解码器将解码后的音频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到音频设备进行播放。
还原过程包括去量化、逆子带滤波和逆变换等步骤。
子带滤波是MP3解码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在压缩编码过程中,音频信号被分解成多个子频带,每个子频带对应不同频率范围的音频信号。
解码器使用滤波器对这些子频带进行滤波,以还原原始音频信号的频谱信息。
量化过程是对音频信号进行降低精度的处理。
在压缩编码过程中,音频信号的幅度值被量化为一系列离散的值。
解码器通过逆量化过程将这些离散值还原为原始的幅度值。
在压缩编码过程中,使用了哈夫曼编码对量化后的音频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压缩。
解码器通过解码哈夫曼编码还原量化数据。
最后,解码器对还原的音频数据进行逆变换,将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以便于音频的播放和处理。
总之,MP3解码过程涉及文件结构解析、帧同步、帧结构解析、解码压缩数据、还原音频数据等多个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解码器可以将经过压缩编码的MP3音频文件还原为原始的音频数据,实现高质量的音频播放。
音频解码器原理解析
音频解码器原理解析随着数字音频的普及和发展,音频解码器作为数字音频播放的核心组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音频解码器的原理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音频解码的过程。
一、概述音频解码器是一种可以将压缩后的音频数据还原为原始音频信号的设备或软件。
压缩后的音频数据通常以数字格式存储,包含了音频信号的各种特征和信息。
解码器通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将压缩音频数据解码为原始的模拟音频信号,从而实现音频的播放。
二、音频解码原理1. 数据解压缩音频解码的第一步是对压缩的音频数据进行解压缩。
常见的音频压缩格式有MP3、AAC等,这些格式通过降低数据的冗余性和重复性,以减小音频数据的文件大小。
解码器需要先识别压缩格式,并对其进行解码,将压缩的音频数据还原成原始的数据流。
2. 数字信号处理解码器接收到解压缩的音频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数字信号处理。
这包括滤波、混响、均衡器等处理过程,通过调整音频信号的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对音频信号进行优化和增强,提升音频的音质和还原度。
3. 数字到模拟转换解码器处理完音频数据的数字信号后,需要将其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输出到扬声器或耳机中进行播放。
这一过程称为数字到模拟转换(DAC),解码器通过DAC芯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再经过功放等电路进行放大,最终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
三、音频解码器的分类根据解码器的实现方式和应用领域,音频解码器可以分为硬件解码器和软件解码器两类。
1. 硬件解码器硬件解码器通常以芯片的方式集成在音频播放设备中,如手机、电脑、音频播放器等。
这些设备通过硬件解码器将压缩后的音频数据解码为模拟信号,再通过内建的扬声器或耳机输出声音。
硬件解码器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适合用于实时播放和高质量音频输出。
2. 软件解码器软件解码器则是以软件程序的形式运行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
通过在计算机中安装解码软件,用户可以将压缩的音频文件解码为原始音频信号。
软件解码器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灵活性,能够支持多种音频格式和编码算法。
MP3工作原理[图解]
用户输入(如键盘) RS232LCDARM7TDMIUSBMP3解码/DAC/音频放大器IDE连接器SDRAMMP3 全称是MPEG Audio Layer 3,MPEG 压缩格式是由运动图象专家组(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制定的关于影像和声音的一组标准,其中MP3 就是为了压缩声音信号而设计的是一种新的音频信号压缩格式标准。
CD 唱片采样率频率为 44.1MHz, 16Bits, 数据量为 1.4Mbps,而相应的 MP3 数据量仅为112kbps 或者 128kbps,是原始数据量的 1/12。
也就是说传统的一张 CD 现在可以存放 10 倍甚至更多容量的音乐,但是在人耳听起来, 感受到的音乐效果却没有什么不同。
MP3 随身听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反正就是有一块不知什么型号的控制芯片,控制解码芯片和 LCD 液晶屏,由解码芯片把内置闪存或者是外插闪存卡之中的 MP3 文件解码,然后经数模转换,最后从耳机输送到我们的耳朵中。
也就是说一共没几块芯片。
你如果拆一个 MP3 随身听看看,你会发现里面比较大的半导体芯片惟独 4、5 片。
现在新一代的 MP3 随身听在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最具代表性的是 NOMAD II,基于美国 CirrusLogic 最新的 EP7209 MCU (微程序控制器)芯片组,它的作用实际上就像电脑里的 CPU,经过软件解码,可以支持多种网络音乐格式,包括 MP3,以及日后的 WMA 格式。
而国内使用这种芯片创造的 MP3 随身听也即将问世。
起初, MP3 文件只能由电脑来播放,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件小、音质可与 CD 媲美的 MP3 音乐越来越适合人们在 Internet 上传递,而广为流行。
再加之全世界范围内的 MP3 下载网站泛滥,使人们传统的听音乐习惯发生了改变。
MP3 的逐渐流行,随时随地欣赏MP3 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创造了MP3 播放器的市场。
mp3 编码原理
mp3 编码原理MP3是一种音频压缩技术,其全称是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简称为MP3。
它被设计用来大幅度地降低音频数据量。
利用MPEG Audio Layer 3 的技术,将音乐以1:10 甚至1:12 的压缩率,压缩成容量较小的文件,而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重放的音质与最初的不压缩音频相比没有明显的下降。
以下是MP3编码的基本原理:1. 采样:这是音频编码的第一步。
MP3在创建时,会以160000Hz的频率对音频信号进行采样。
这意味着每秒钟会获取160000个样本。
2. 量化:在采样后,每个样本都会被转化为一个数字。
在MP3中,这个数字的范围是-32768到32767。
这个过程被称为量化。
3. 编码:量化后的数据需要进行编码,才能被计算机理解和存储。
在MP3中,使用了Huffman编码和Run-Length Encoding(RLE)等压缩技术。
4. 心理声学模型:这是MP3编码中最核心的部分。
通过使用心理声学模型,MP3编码器可以预测哪些频率和声音人类难以察觉,从而进一步压缩数据。
5. 压缩:经过心理声学模型处理后,音频数据会被进一步压缩,以减少存储空间的需求。
6. 解码:当播放MP3时,解码器会逆转上述过程,从压缩的音频数据中还原出原始的音频信号。
7. 解码器:最后,音频信号会被送入扬声器或其他设备进行播放。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数字信号处理和心理学知识。
尽管如此,它仍然是现代音频编码的基础之一,影响了许多其他的音频编码和压缩技术。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MP3播放器是一种便携式音频设备,它能够播放存储在MP3格式文件中的音乐。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音频编码、存储、解码和输出。
1. 音频编码:MP3播放器使用一种被称为MPEG-1 Audio Layer 3的压缩算法对音频进行编码。
这种算法通过去除音频文件中的不可听的频率和声音冗余来减小文件大小。
编码后的音频文件具有较小的文件大小,同时保持较高的音质。
2. 存储:编码后的MP3文件被存储在MP3播放器的内部存储器或者可挪移存储介质(如闪存卡或者硬盘)中。
这些存储介质具有足够的容量来存储数百甚至数千个MP3文件。
3. 解码:当用户选择播放某个MP3文件时,MP3播放器会将选定的文件从存储介质中读取出来,并进行解码。
解码器会还原音频文件的原始数据,恢复出可听的音频信号。
4. 输出:解码后的音频信号通过内置的数字到摹拟转换器(DAC)转换为摹拟信号,并通过耳机插孔或者扬声器输出。
DAC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摹拟音频信号,使其能够被人耳感知。
此外,MP3播放器通常还具有其他功能,例如播放控制(播放、暂停、住手、快进、快退等)、音量调节、均衡器、播放列表等。
这些功能由内部的控制电路和用户界面(如按钮、触摸屏)实现。
总结: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音频编码、存储、解码和输出。
它通过使用MPEG-1 Audio Layer 3压缩算法对音频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文件存储在内部存储器或者可挪移存储介质中。
当用户选择播放某个MP3文件时,播放器会将文件解码并通过DAC转换为摹拟信号,最终通过耳机或者扬声器输出。
除了基本的播放功能,MP3播放器还可以具备其他附加功能,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引言概述:MP3播放器作为一种便携式音频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然而,不少人对于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包括数字音频编码、存储与传输、解码与放大、音频输出和控制系统。
一、数字音频编码:1.1 声音采样:MP3播放器首先将声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个过程称为采样,它将连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采样率决定了每秒钟采集的样本数,常见的采样率有44.1kHz和48kHz。
1.2 声音量化:采样后的声音信号是连续的摹拟数值,需要进行量化处理,将摹拟数值转换为离散的数字数值。
量化级别越高,声音的质量越好,但文件大小也会增加。
1.3 声音压缩:为了减小音频文件的大小,MP3播放器使用压缩算法对声音进行压缩。
这种压缩算法能够去除人耳难以察觉的音频信号冗余,从而减小文件大小,但同时也会损失一定的音质。
二、存储与传输:2.1 存储介质:MP3播放器通常使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它具有体积小、分量轻、读写速度快的特点,适合作为便携式设备的存储介质。
2.2 文件格式:MP3播放器支持的音频文件格式主要是MP3格式,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音频压缩格式。
此外,一些MP3播放器还支持其他格式,如WAV、AAC等。
2.3 数据传输:MP3播放器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可以将音频文件从电脑拷贝到MP3播放器中,或者将MP3播放器中的音频文件传输到电脑。
三、解码与放大:3.1 解码器:MP3播放器内部搭载了解码器芯片,用于将压缩的MP3音频文件解码为数字音频信号。
解码器会还原压缩前的音频信号,以便后续的放大和输出。
3.2 数字放大:解码后的数字音频信号需要经过数字放大器进行放大。
数字放大器可以增加音频信号的幅度,以提供足够的音量。
3.3 摹拟放大:经过数字放大的信号被转换为摹拟信号,并经过摹拟放大器进一步放大。
摹拟放大器可以将信号放大到适合耳机或者扬声器的音量。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引言概述:MP3播放器是一种便携式音频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包括音频解码、存储、控制、输出等方面。
一、音频解码1.1 压缩格式解码MP3播放器首先需要对存储在设备中的音频文件进行解码。
音频文件通常采用压缩格式,如MP3、AAC等。
解码器会将压缩的音频文件解码为原始的音频数据,以便后续的处理。
1.2 解码算法解码算法是MP3播放器中的关键部分,它将压缩的音频数据解码为数字信号。
常见的解码算法包括MPEG Audio Layer-3(MP3)解码算法,它通过分析音频数据的频谱和声音特征,还原出高质量的音频信号。
1.3 数据缓存解码后的音频数据会被缓存在设备的内存中,以便后续的处理和播放。
数据缓存可以提高音频的传输效率,确保音频的连续播放。
二、存储2.1 内部存储器MP3播放器通常内置了一定容量的内部存储器,用于存储音频文件和其他相关数据。
内部存储器可以是固态存储器,如闪存,也可以是硬盘驱动器。
用户可以通过USB接口将音频文件传输到内部存储器中。
2.2 外部存储卡一些MP3播放器还支持外部存储卡,如SD卡或MicroSD卡。
外部存储卡可以扩展设备的存储容量,用户可以将音频文件存储在外部存储卡中,并插入到MP3播放器中进行播放。
2.3 文件系统MP3播放器的存储器通常采用一种文件系统进行管理,如FAT32。
文件系统可以将音频文件组织成目录结构,方便用户对音频文件进行管理和查找。
三、控制3.1 用户界面MP3播放器通常配备了一个用户界面,包括按键、触摸屏等,用于用户与设备进行交互。
用户可以通过界面上的按键或手势来选择音频文件、调整音量、播放控制等。
3.2 控制芯片MP3播放器的控制芯片负责接收用户的操作指令,并控制设备的各个部分进行相应的操作。
控制芯片还负责管理设备的电源管理、界面显示等功能。
3.3 控制程序MP3播放器的控制程序是指嵌入在设备中的软件程序,它负责解析用户的操作指令,并控制设备的硬件进行相应的操作。
MP3解码过程说明
MP3解码过程说明MP3解码是将MP3文件中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可听的音频信号的过程。
MP3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它通过去除音频信号中的感知较小的部分来减少文件的大小,同时保持较高的音频质量。
解码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解压缩、还原、重建和输出等。
下面是MP3解码过程的详细说明。
1.文件解析:MP3文件的解码过程首先需要对文件进行解析,确定文件的格式和结构。
这包括读取文件头信息,如文件标识符、比特率、采样率和声道数等。
解析还会确定音频数据的位置,以便后续的解码过程。
2.比特流解析:解析器会读取MP3文件中的压缩比特流数据。
比特流是通过比特位流传输的压缩音频数据,其中包含了音频信号的频域表示。
解析器会解码比特流,获取其中的音频数据。
3.帧解析:MP3文件被划分为一系列的帧,每个帧包含一小段音频数据。
音频数据被分为不同的频带,其中低频信息用较少的比特表示,而高频信息则用较多的比特表示。
解析器会逐帧解析比特流,确定每个帧的大小和帧头信息。
帧头信息包括采样率、声道模式和比特率等。
4.预处理:在解码音频数据之前,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操作。
这包括去掉数据中的噪声和混响等不需要的成分,以及处理音频数据的平滑和补偿等。
预处理还可以对音频数据进行均衡化和动态范围控制,以改善音频的听感。
5.频域到时域转换:MP3文件中的音频数据是以频域表示的,需要将其转换为时域信号。
这涉及到使用反变换算法将频域数据转换为时域数据。
常用的反变换算法包括离散余弦变换(DCT)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等。
6.量化和还原:在频域到时域转换后,音频数据被量化为一系列的样本值。
量化算法将连续的音频信号离散化为一系列的数字样本。
解码过程会恢复这些量化样本,使用逆量化算法将其还原为原始的音频信号。
逆量化算法会根据帧头信息以及比特率等参数来恢复音频数据的动态范围。
7.瞬态保护:解码过程还需要对音频信号进行瞬态保护,以减小解码过程中的失真。
瞬态保护算法会根据帧头信息和帧中的瞬态信息,采用一些处理方法来处理瞬态信号。
mp3编解码原理
mp3编解码原理MP3编解码是一种常见的音频压缩和解压缩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音频播放器、手机、电脑等设备中。
它能够通过去除人耳难以察觉的音频信号冗余信息来大幅度压缩音频文件大小,减少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的需求,同时在解码时能够还原高质量的音频。
MP3编解码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采样:音频信号首先通过麦克风或其他录音设备进行采样,将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2.分帧和时频转换:将连续的音频信号划分为若干个小段,每一段称为一个帧。
每个帧内的音频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等算法转换到频域上,得到每个帧的频域表示。
3.量化:对每个帧的频域表示进行量化,将高精度的浮点数频域数据转换为低精度的整数表示。
量化过程中会引入一定的误差,这是导致压缩损失的主要原因。
4.掩码和掩码调整:使用掩码算法,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压缩。
掩码的目的是为了去除人耳难以察觉的信号冗余部分。
在掩码调整过程中,会根据人耳的频率分辨能力来优化压缩效果。
5.压缩:经过掩码和掩码调整后的数据被进一步压缩成较小的码流。
压缩方法包括霍夫曼编码、熵编码等。
6.解压缩:接收端通过解压缩算法恢复出被压缩的码流。
解压缩过程包括解码、掩码反调整、反量化、逆向时频转换等步骤。
7.合成和滤波:将解码后的每个帧的频域表示转换为时域表示,通过滤波器进行重建和补偿,最终合成完整的音频信号。
MP3作为一种有损压缩技术,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时会丢失一部分原始信息,因此在解码后的音频中可能出现一些失真,尤其是高频信号。
为了平衡压缩比和音频质量,MP3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编解码算法和人耳感知模型。
总之,MP3编解码原理通过对音频信号进行分帧、量化、掩码、压缩等一系列处理,使得音频数据能够在降低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需求的同时,保持较高的音频质量。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音频文件变得更加便携和易传输,为音频播放和分享提供了便利。
MP3解码算法原理
MP3解码算法原理MP3解码算法原理是指将MP3格式的音频文件转换为原始音频信号的过程。
MP3是一种基于音频压缩技术的数字音频格式,它能够将原始音频信号进行压缩以减小文件大小,同时尽量保持音频质量。
解码算法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压缩的音频文件还原为原始的音频信号。
MP3格式的音频文件是经过三个主要步骤进行压缩的:激发模型、声掩模型和量化。
解码算法的工作就是逆序进行这三个步骤,即将量化的数据重新转换为声音信号。
首先是激发模型,该模型将源音频分为多个小片段,在每个小片段内分析并确定最适合的频率压缩方案。
频率压缩主要通过使用傅里叶变换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然后根据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和压缩。
压缩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对人耳听觉不敏感的低能量频率部分来减小文件的大小。
接下来是声掩模型,该模型是根据人耳听觉特性来确定每个频段的掩音阈值。
人耳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是不同的,声掩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减少那些人耳听觉不敏感的频率部分的数据量来进一步压缩音频文件。
最后是量化阶段,该阶段将剩余的频域信号进行量化,以减小数据的表示范围和存储空间。
量化是通过减少数据的位数来实现的,较低的位数意味着更高的压缩率,但同时也会导致更多的信息丢失。
因此,量化的目标是在尽量减小文件大小的同时,尽量保持音频质量。
MP3解码算法的核心是IDCT(Inverse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逆离散余弦变换)和滤波器,这两个步骤用于将压缩后的频域数据转换为时域音频信号。
逆离散余弦变换将压缩的频谱数据转换回原始的时域数据,而滤波器则用于去除压缩过程中引入的噪声。
解码算法首先将MP3文件中的压缩数据进行解析,并根据压缩算法的说明,恢复出压缩前的频域数据。
然后,通过逆离散余弦变换和滤波器处理,将频域数据转换为时域音频信号。
最后,经过解码算法的处理,原始的音频信号可以被重建并输出。
总的来说,MP3解码算法的原理是根据压缩算法对音频文件进行逆向处理,通过逆离散余弦变换和滤波器将压缩的频域数据转换为原始的时域音频信号,最终还原出原始音频的过程。
MP3解码算法原理
MP3解码算法原理MP3是一种常见的音频压缩格式,旨在减小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而不显著损失声音质量。
MP3编码技术基于听觉模型原理,主要使用了声音掩蔽和频域分析等方法来减少数据量。
1.分帧:首先,MP3解码算法将原始MP3文件按照一定的长度进行分帧,通常是以毫秒为单位。
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
2.傅立叶变换:每一帧的音频信号会通过傅立叶变换转换为频域的表达形式。
傅立叶变换可以将时域上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频域上的频谱信号。
3.子带滤波:经过频域转换后的信号进行子带滤波处理。
子带滤波是将频域上的信号分解成多个子带频谱,每个子带代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4.量化:通过对子带频谱进行量化操作,将连续的音频信号变为离散的数值表示。
量化过程中,较小幅度的频谱被较高的分辨率量化,而较大幅度的频谱被较低的分辨率量化。
5.熵编码:对量化后的离散数值进行熵编码,以进一步减少数据量。
常用的熵编码方法包括霍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
6.重建:通过逆量化和逆子带滤波操作对熵编码后的数据进行重建,得到重新量化的子带频谱。
7.逆傅立叶变换:将重建的子带频谱通过逆傅立叶变换,转换为时域上的音频信号。
8.重叠相加:由于初始分帧时可能会导致信号边缘的失真,为了减少这种失真,需要将相邻帧的信号进行重叠相加。
重叠相加是通过将相邻帧之间的重叠部分进行平滑混合,进而补偿边缘效应。
9.重建滤波:最后,通过重建滤波器对重叠相加后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去除高频噪音和失真,还原出更接近原始音频信号的解码结果。
总结起来,MP3解码算法主要包括分帧、傅立叶变换、子带滤波、量化、熵编码、重建、逆傅立叶变换、重叠相加和重建滤波等过程。
通过这些步骤,MP3解码算法可以将经过压缩的MP3文件解码为高质量的音频信号。
mp3解码方案
mp3解码方案MP3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音频格式,具有高压缩比和良好的音质特性,因此在音乐播放器和移动设备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要实现MP3音频的解码,需要一个完善的解码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MP3解码方案,从解码原理到具体实现,以及优缺点和应用领域。
一、解码原理MP3音频使用了一种称为"音频编码3"的压缩算法。
该算法通过根据人耳对音频信号的感知特性,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从而减小文件大小。
MP3解码的核心任务是将压缩后的音频信号恢复为原始的数字音频数据。
MP3解码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压缩数据解析:解码器首先读取MP3文件中的压缩数据,并将其解析为各个音频帧。
2. 帧头解析:解码器解析音频帧头,包括采样率、码率等信息,以便正确解码音频数据。
3. 解压缩:解码器使用哈夫曼树解压缩音频数据,将其还原为频域信息。
4. 频域转换:解码器将频域信息转换为时域信号。
5. 时域合成:解码器对转换后的时域信号进行合成,得到最终的数字音频数据。
二、解码方案目前,市场上有多种MP3解码方案可供选择,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解码方案是使用开源软件库LAME(LAME Ain't an Mp3 Encoder)作为基础。
LAME是一个高质量的MP3编码器,同时也具备解码功能。
LAME解码方案的主要特点包括:1. 高质量音频解码:LAME解码器通过使用高级音频编码算法,可以提供较高品质的音频解码效果。
2. 跨平台支持:LAME解码器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macOS和Linux等。
3. 多种输入格式支持:LAME解码器可以解码多种音频格式,如MP3、WAV、AAC等。
4. 简化的接口:LAME提供了简单易用的编程接口,使得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集成解码功能到自己的应用程序中。
三、优缺点与应用领域使用LAME解码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 高质量音频解码:LAME解码器采用先进的音频编码算法,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质表现。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是指将MP3文件中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原始音频信号的过程。
整个解码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解压缩、去量化和去编码。
首先是解压缩阶段,MP3文件采用了压缩算法来减小文件大小。
解压缩过程中,解码器首先读取文件头中的信息,包括比特率、采样率等参数。
然后,解码器通过哈夫曼解码算法将经过压缩的音频数据转换为频谱数据。
哈夫曼解码算法是一种可变长度编码,根据频率统计结果,生成不同长度的编码来表示各个频谱系数,从而实现对频谱数据的解码。
接下来是去量化阶段,频谱数据经过量化过程,将高精度的频谱系数映射到较低的精度来减小数据量。
解码器通过对量化表进行逆量化操作,还原出高精度的频谱系数。
最后是去编码阶段,频谱数据经过MDCT(Modifie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改进离散余弦变换)逆变换,将频谱数据转换为时域的音频信号。
通过对时域信号进行滤波和重叠加窗操作,去除编码时加入的掩蔽效应,得到最终的音频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MP3解码过程中会使用到一些附加技术来提高音频质量,比如声音立体声的处理和频率范围的限制等。
综上所述,MP3解码原理是通过解压缩、去量化和去编码三个阶段,将MP3文件中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原始音频信号。
这个过程包括了哈夫曼解码、逆量化、MDCT逆变换等操作。
音频编码和解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音频编码和解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音频编解码技术是指将原始音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经过压缩编码后再进行延时传输或者存储。
在数字通信领域,音频编解码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目前,广泛使用的音频编码标准主要包括:MPEG-1 Audio Layer 3 (MP3)、Advanced Audio Coding (AAC)、Windows Media Audio (WMA)等。
一、音频编码原理音频编码的原理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音频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分析音频特征并提取其中重要的特征,再采用压缩编码算法将音频数据压缩成较小的数据量,以便传输和存储。
1. 采样率首先,对于模拟音频信号,需要使用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
这一步需要采用一定的采样率来获取信号的离散化采样,在信号转换过程中,增加采样率可以提高信号的分辨率。
但是过高的采样率也会导致信号压缩比下降,压缩后的码流变大,对于传输和存储都不太适宜。
2. 量化处理采样后得到的离散化数字信号,需要进行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将连续的数字信号(如采样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由于数字信号在处理时需要进行二进制表示,因此需要将连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一定数量的离散数字,再通过二进制表示。
量化处理可以控制数字信号的精度和动态范围。
精度指的是采样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时失真的误差大小,动态范围指的是信号强度的范围大小。
通常采用线性量化的方式,通过设定量化步长来确定量化精度和动态范围。
3. 压缩编码由于声音等原始音频信号数据量往往很大,这在数据传输和存储时会带来许多不便。
因此,需要对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将数据量降低到合理的程度。
音频压缩编码技术主要有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两种方式。
有损压缩以最小代价达到相应的音质,并且可高效地减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最常用的音频压缩标准是MP3和AAC编码。
无损压缩主要是利用音频的冗余特性和统计规律,通过压缩算法的不同实现来达到无损压缩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PEG1 Layer3 (MP3)解码算法原理详解1、程序系统结构mp3解码流程图其中同步及差错检查包括了头解码模块在主控模块开始运行后,主控模块将比特流的数据缓冲区交给同步及差错检查模块,此模块包含两个功能,即头信息解码及帧边信息解码,根据它们的信息进行尺度因子解码及哈夫曼解码,得出的结果经过逆量化,立体声解码,混淆缩减,IMDCT,频率反转,合成多相滤波这几个模块之后,得出左右声道的PCM码流,再由主控模块将其放入输出缓冲区输出到声音播放设备。
2、主控模块主控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操作输入输出缓冲区,调用其它各模块协同工作。
其中,输入输出缓冲区均由DSP控制模块提供接口。
输入缓冲区中放的数据为原始mp3压缩数据流,DSP控制模块每次给出大于最大可能帧长度的一块缓冲区,这块缓冲区与上次解帧完后的数据(必然小于一帧)连接在一起,构成新的缓冲区。
输出缓冲区中将存放的数据为解码出来的PCM数据,代表了声音的振幅。
它由一块固定长度的缓冲区构成,通过调用DSP控制模块的接口函数,得到头指针,在完成输出缓冲区的填充后,调用中断处理输出至I2S接口所连接的音频ADC芯片(立体声音频DAC和DirectDrive 耳机放大器)输出模拟声音。
3、同步及差错检测同步及差错检测模块主要用于找出数据帧在比特流中的位置,并对以此位置开始的帧头、CRC 校验码及帧边信息进行解码,这些解码的结果用于后继的尺度因子解码模块和哈夫曼解码模块。
Mpeg1 layer 3的流的主数据格式见下图:主数据的组织结构图其中granule0和granule1表示在一帧里面的粒度组1和粒度组2,channel0和channel1表示在一个粒度组里面的两个通道,scalefactor为尺度因子quantized value为量化后的哈夫曼编码值,它分为big values大值区和count1 1值区CRC校验:表达式为X16+X15+X2+13.1 帧同步帧同步目的在于找出帧头在比特流中的位置,ISO 1172-3规定,MPEG1 的帧头为12比特的“1111 1111 1111”,且相邻的两个帧头隔有等间距的字节数,这个字节数可由下式算出:N= 144 * 比特率 / 采样率如果这个式子的结果不是整数,那么就需要用到一个叫填充位的参数,表示间距为N +1。
3.2 头信息解码头信息解码目的是找出这一帧的特征信息,如采样率,是否受保护,是否有填充位等。
头信息见下图:其长度为4 字节,数据结构如下:typedef struct tagHeader {unsigned int sync : 11 ; / / 同步信息unsigned int version : 2 ; / / 版本unsigned int layer : 2 ; / / 层unsigned int error2protection : 1 ; / / CRC校正unsigned int bit2rate2index : 4 ; / / 位率索引unsigned int sample2rate2index : 2 ; / / 采样率索引unsigned int padding : 1 ; / / 空白字unsigned int extension : 1 ; / / 私有标志unsigned int channel2mode : 2 ; / / 立体声模式unsigned int mode extension : 2 ; / / 保留unsigned int copyright : 1 ; / / 版权标志unsigned int original : 1 ; / / 原始媒体unsigned int emphasis : 2 ; / / 强调方式} HEADER3.3 帧边信息解码帧边信息解码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解这帧的各个参数,包括主数据开始位置,尺度因子长度等。
帧边信息如下图所示:帧边信息(side_infomation)表3.4 main_data_beginmain_data_begin(主数据开始)是一个偏移值,指出主数据是在同步字之前多少个字节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1.帧头不一定是一帧的开始,帧头CRC校验字和帧边信息在帧数据中是滑动的。
2.这个数值忽略帧头和帧边信息的存在,如果main_data_begin = 0, 则主数据从帧边信息的下一个字节开始。
参见下图:同步示意图3.5 block_typeblock_type指出如下三种块类型:block_type = 0 长块block_type = 1 开始块block_type = 3 结束块block_type = 2 短块在编码过程中进行IMDCT 变换时,针对不同信号为同时得到较好的时域和频域分辨率定义了两种不同的块长:长块的块长为18个样本,短块的块长为6个样本。
这使得长块对于平稳的声音信号可以得到更高的频率分辨率,而短块对跳变信号可以得到更高的时域分辨率。
由于在短块模式下,3 个短块代替1个长块,而短块的大小恰好是一个长块的1/3,所以IMDCT 的样本数不受块长的影响。
对于给定的一帧声音信号,IMDCT 可以全部使用长块或全部使用短块,也可以长短块混合使用。
因为低频区的频域分辨率对音质有重大影响,所以在混合块模式下,IMDCT对最低频的2个子带使用长块,而对其余的30个子带使用短块。
这样,既能保证低频区的频域分辨率,又不会牺牲高频区的时域分辨率。
长块和短块之间的切换有一个过程,一般用一个带特殊长转短(即,起始块block_type = 1)或短转长(即终止块,block_type = 3)数据窗口的长块来完成这个长短块之间的切换。
因此长块也就是包括正常窗,起始块和终止块数据窗口的数据块;短块也包含18个数据,但是是由6个数据独立加窗后在经过连接计算得到的。
3.6 big_values, count1每一个粒度组的频谱都是用不同的哈夫曼表来进行编码的。
编码时,把整个从0 到奈奎斯特频率的频率范围(共576个频率线)分成几个区域,然后再用不同的表编码。
划分过程是根据最大的量化值来完成的,它假设较高频率的值有较低的幅度或者根本不需要编码。
从高频开始,一对一对的计算量化值等于“0”的数目,此数目记为“rzero”。
然后4个一组地计算绝对值不超过“1”的量化值(也就是说,其中只可能有-1,0 和+1共3 个可能的量化级别)的数目,记为“count1”,在此区域只应用了 4 个哈夫曼编码表。
最后,剩下的偶数个值的对数记为“big values”,在此区域只应用了32 个哈夫曼编码表。
在此范围里的最大绝对值限制为8191。
此后,为增强哈夫曼编码性能,进一步划分了频谱。
也就是说,对big values的区域(姑且称为大值区)再细化,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错误顽健性和更好的编码效率。
在不同的区域内应用了不同的哈夫曼编码表。
具体使用哪一个表由table_select给出。
从帧边信息表中可以看到:当window_switch_flag == 0时,只将大值区在细分为2个区,此时region1_count无意义,此时的region0_count的值是标准默认的;但当window_switch_flag == 1时再将大值区细分为3 个区。
但是由于region0_count 和region1_count是根据从576个频率线划分的,因此有可能超出了big_values *2的范围,此时以big_values *2 为准. region0_count 和region1_count表示的只是一个索引值,具体频带要根据标准中的缩放因子频带表来查得.参见下图:缩放因子、大值区、1值区和零值区分布图3.7 处理流程4、缩放因子(scale factor)解码缩放因子用于对哈夫曼解码数据进行逆量化的样点重构。
根据帧边信息中的scalefactor_compress 和标准中的对应表格来确定的slen1和slen2 对缩放因子进行解码,即直接从主数据块中读取缩放因子信息并存入表scalefac_l[gr][ch][sfb]和scalefac_s[gr][ch][sfb]中。
对第2 粒度组解码时,若为长块,则必须考虑尺度因子选择信息。
4.1 尺度因子带(scalefactor-band)在mpeg layer 3中576条频率线根据人耳的听觉特性被分成多个组,每个组对应若干个尺度因子,这些组就叫做尺度因子带,每个长窗有21个尺度因子带而每个短窗有12个尺度因子带。
4.2 scfsiscfsi(尺度因子选择信息)用于指出是否将粒度组1的尺度因子用于粒度组2。
如果为0表示不用,则在比特流中需读取粒度组2的尺度因子。
4.3 处理流程缩放因子解码流程图5、哈夫曼解码哈夫曼编码是一种变长编码,在mp3哈夫曼编码中,高频的一串零值不编码,不超过1的下一个区域使用四维哈夫曼编码,其余的大值区域采用二维哈夫曼编码,而且可选择地分为三个亚区,每个有独立选择的哈夫曼码表。
通过每个亚区单独的自适应码表,增强编码效率,而且同时降低了对传输误码的敏感度。
在程序实现上,哈夫曼表逻辑存储采用了广义表结构,物理存储上使用数组结构。
查表时,先读入4bit数据,以这4bit数据作为索引,其指向的元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值结构,另一种是链表指针式结构,在链表指针式结构中给出了还需要读取的bit数,及一个偏移值。
如果索引指向的是一个值结构,则这个值结构就包含了要查找的数据。
如果索引指向的是一个链表指针式结构,则还需再读取其中指定的比特数,再把读取出的比特数同偏移值相加,递归的找下去,直到找到值结构为止。
5.1 处理流程6、逆量化6.1 逆量化公式逆量化由下面公式算出:短窗模式:长窗模式:其中:is[i] :由huffman编码构造的频率线sbg :subblock_gainscalefac_multiplier:= (scalefac_scale + 1) / 2 其它值均可在帧边信息中找到。
7、联合立体声转换7.1 强度立体声转换在强度立体声模式中,左声道传的是幅值,右声道的scalefactor传的是立体声的位置is_pos。
需要转换的频率线有一个低边界,这个低边界是由右声道的zero_part决定的,并且使用右声道的尺度因子来作为is_pos。
强度立体声比左声道:右声道:7.2 M_S立体声转换在M_S立体声模式中,传送的是规格化的中间/旁边声道的信息左声道右声道其中Mi是channel[0]的值,Si是channel[1]的值7.3 处理流程强度立体声模式:MS_STEREO因公式单一,较易理解,故流程图略去。
8、重排序重排序的目的在于把哈夫曼解码之后的短块的每个尺度因子带3个窗,每个窗sfbwidth(尺度因子带宽度)个采样的顺序整理成为每个子带三个窗,每个窗六个采样xr[sb][window][freq_line]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