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编码原理概述

合集下载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是指将MP3格式压缩的音频文件转换为原始音频数据的过程。

MP3是一种有损压缩技术,通过去除人耳重要性较低的音频信号和减少冗余数据来减小文件大小。

下面是MP3解码的基本步骤:
1. 分析压缩数据:将MP3文件的压缩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有关音频信息的数据。

2. 解压缩:使用解压缩算法对压缩的音频数据进行解压,恢复成原始音频数据。

3. 重构信号:将解压缩的音频数据进行重构,恢复出原始的声音信号。

4. 反量化:将解压缩后的音频数据进行反量化,恢复出原始采样点的数值。

5. 逆变换:使用逆变换算法对反量化的音频数据进行逆变换,恢复出时域的音频样本。

6. 重建滤波:通过应用特定的重建滤波器将逆变换得到的音频样本进行滤波处理。

7. 输出音频:最终将重建滤波后的音频样本输出,生成原始的音频文件。

通过以上步骤,MP3解码器可以将MP3文件解码成原始的音频数据。

这些原始音频数据可以被音频播放器或其他应用程序使用来播放或处理音频文件。

MP3编码分析(一)

MP3编码分析(一)

MP3编码分析(⼀)⽬录⼀、MP3⽂件格式解析 (2)1、MP3⽂件及MPEG概述 (2)⼆、MP3编码原理 (4)1、MP3编码流程 (4)2、⼦带滤波器排——编码流程图中编号为1 (5)3、改良后的DCT(MDCT)——编码流程图中编号为2 (7)4、声⾳⼼理学模型——编码流程图中编号为3 (8)5、位元分配、量化和Huffman编码——4 (12)三、SHINE程序分析 (13)1、⽂件数据结构 (13)2、编码前化⼯作 (14)3、MP3编码 (14)4、后处理 (17)注:下⾯的资料参考⽹上论⽂整理⽽来⼀、MP3⽂件格式解析1、MP3⽂件及MPEG概述MP3⽂件是由帧(frame)构成的,帧是MP3 ⽂件最⼩的组成单位。

MP3 的全称应为MPEG1 Layer-3 ⾳频⽂件。

MPEG(MovingPicture Experts Group),MPGE⾳频层指MPGE⽂件中的声⾳部分,根据编码质量和复杂程度分为3层,即Layer-1、Layer2、Layer3,对应MP1、MP2、MP3三种格式⽂件。

2、MP3⽂件结构MP3⽂件分为TAG_V2(ID3V2),Frame, TAG_V1(ID3V1)共3部分。

(1)Frame格式帧头为4个字节,其结构如下typedef FrameHeader{unsigned intsync:11; //同步信息unsigned intversion:2; //版本unsigned intlayer:2; //层unsigned intprotection:1; // CRC校验unsigned intbitrate:4; //位率unsigned intfrequency:2; //采样频率unsigned intpadding:1; //帧长调节unsigned intprivate:1; //保留字unsigned intmode:2; //声道模式unsigned int mode extension:2; //扩充模式unsigned intcopyright:1; // 版权unsigned intoriginal:1; //原版标志unsigned intemphasis:2; //强调模式}HEADER, *LPHEADER;⽆论帧多长,每帧播放时间为26ms。

mp3解码算法原理详解

mp3解码算法原理详解

MPEG1 Layer3 (MP3)解码算法原理详解本文介绍了符合ISO/IEC 11172-3(MPEG 1 Audio codec Layer I, Layer II and Layer III audio specifications) 或 ISO/IEC 13818-3(BC Audio Codec)的音频编码原理。

通过madlib解码库进行实现。

1、程序系统结构mp3解码流程图其中同步及差错检查包括了头解码模块在主控模块开始运行后,主控模块将比特流的数据缓冲区交给同步及差错检查模块,此模块包含两个功能,即头信息解码及帧边信息解码,根据它们的信息进行尺度因子解码及哈夫曼解码,得出的结果经过逆量化,立体声解码,混淆缩减,IMDCT,频率反转,合成多相滤波这几个模块之后,得出左右声道的PCM码流,再由主控模块将其放入输出缓冲区输出到声音播放设备。

2、主控模块主控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操作输入输出缓冲区,调用其它各模块协同工作。

其中,输入输出缓冲区均由DSP控制模块提供接口。

输入缓冲区中放的数据为原始mp3压缩数据流,DSP控制模块每次给出大于最大可能帧长度的一块缓冲区,这块缓冲区与上次解帧完后的数据(必然小于一帧)连接在一起,构成新的缓冲区。

输出缓冲区中将存放的数据为解码出来的PCM数据,代表了声音的振幅。

它由一块固定长度的缓冲区构成,通过调用DSP控制模块的接口函数,得到头指针,在完成输出缓冲区的填充后,调用中断处理输出至I2S接口所连接的音频ADC芯片(立体声音频DAC和DirectDrive耳机放大器)输出模拟声音。

3、同步及差错检测同步及差错检测模块主要用于找出数据帧在比特流中的位置,并对以此位置开始的帧头、CRC校验码及帧边信息进行解码,这些解码的结果用于后继的尺度因子解码模块和哈夫曼解码模块。

Mpeg1 layer 3的流的主数据格式见下图:主数据的组织结构图其中granule0和granule1表示在一帧里面的粒度组1和粒度组2,channel0和channel1表示在一个粒度组里面的两个通道,scalefactor为尺度因子quantized value为量化后的哈夫曼编码值,它分为big values大值区和count1 1值区CRC校验:表达式为X16+X15+X2+13.1 帧同步帧同步目的在于找出帧头在比特流中的位置,ISO 1172-3规定,MPEG1 的帧头为12比特的“1111 1111 1111”,且相邻的两个帧头隔有等间距的字节数,这个字节数可由下式算出:N= 144 * 比特率 / 采样率如果这个式子的结果不是整数,那么就需要用到一个叫填充位的参数,表示间距为N +1。

MP3解码算法原理解析

MP3解码算法原理解析

MP3解码算法原理解析1.压缩过程:MP3解码算法采用了一种称为“感知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人耳对声音敏感度的特点选择性地减少音频数据。

算法首先进行时域分析,将音频信号转换为频域表示,即将音频信号分解为一系列的频率分量。

然后,通过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

接下来,使用掩模(掩蔽阈值)来决定哪些频率分量可以被保留,哪些可以被丢弃。

掩模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知灵敏度进行计算,对于较高音量的频率分量,掩模较高,而对于较低音量的频率分量,掩模较低。

根据掩模的结果,选择性地丢弃一些低音质部分。

接下来,对于保留的频率分量,使用非线性量化将其量化为一定数量的码字,以减少数据的表示大小。

非线性量化使用了较细的量化步长来表示低音质的区域,而使用较大的量化步长来表示高音质的区域,以更有效地利用比特位。

最后,使用霍夫曼编码对量化后的频率分量进行编码,以进一步减少数据的大小。

霍夫曼编码将出现频率较高的码字表示为较短的代码,而出现频率较低的码字表示为较长的代码,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整体的数据大小。

2.解压缩过程:解压缩过程的目标是将压缩后的数据还原为原始音频信号。

首先,对于编码后的数据,使用霍夫曼解码将其还原为量化后的频率分量。

然后,使用逆量化过程将量化后的数据还原到原始的频率分量。

接下来,使用逆掩模过程,根据之前计算的掩模信息,将频率分量重新调整为原始音频的频域表示。

逆掩模过程恢复被掩模的频率分量,以便于后续的时域合成。

最后,使用逆傅立叶变换将频域信号转换回时域信号,并应用一些滤波器以平滑输出的音频信号。

这些滤波器可以去除可能出现的伪音频效应,并改善音频的质量。

综上所述,MP3解码算法通过压缩音频数据的方法实现了对音频的高效编码。

该算法通过应用感知编码,非线性量化和霍夫曼编码等技术来减少数据的表示大小。

通过解码过程,原始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还原出来,使得人们可以在较小的文件大小下享受高质量的音频体验。

mp3的工作原理

mp3的工作原理

mp3的工作原理
MP3技术是指将音频信号以数字方式进行编码、压缩和存储
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

编码过程是将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的过程。

首先,音频信号会经过采样,即将连续的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然后,对采样后的数字信号进行量化处理,即将连续的取样值离散化为有限个符号值。

接着,对量化后的信号进行编码,将离散的符号值转换为比特流。

编码常使用有损压缩算法,如MP3算法中的MPEG-1音频层III算法,通过去除人耳无法察
觉的音频信号信息和利用人耳的听觉特性来实现高比特压缩。

解码过程则是将编码后的比特流还原为音频信号的过程。

首先,解码器会将比特流解析为离散的符号值。

然后,对解析得到的符号值进行解量化处理,将离散的符号值恢复为连续的取样值。

最后,通过重建取样值序列,将连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

在整个过程中,MP3技术利用了人耳的听觉特性,如掩蔽效
应和频率分辨能力差异,来减少对音质的影响。

通过合理地削减和压缩信号,移除不可听见的信号部分,MP3技术实现了
高比特压缩,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音质的可接受性。

mp3编码原理

mp3编码原理

mp3编码原理
MP3(MPEG-1 Audio Layer III)是一种常见的音频编码格式,它使用了基于人类听觉特性的压缩算法来减小音频文件的大小。

以下是MP3 编码的基本原理:
1. 采样:音频信号首先会经过采样过程,将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形式。

通常,CD音质的音频以44.1 kHz的采样率进行采样。

2. 分析与预处理:将数字化的音频信号分为小的时间片段(通常称为帧),通常每帧包含数百至数千个采样点。

在这一阶段,还会对音频信号进行一些预处理,如使用滤波器来降低高频噪音。

3. 傅里叶变换:对每个帧进行傅里叶变换,将时域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频域表示。

这个步骤将音频信号分解为一系列频率成分。

4. 掩蔽模型:利用人类听觉的掩蔽效应,即在音频信号中的较强频率成分可以掩盖较弱频率成分,这样就可以有选择地保留或丢弃一些频率成分。

这有助于减小编码后的文件大小而不损失人耳感知到的音质。

5. 量化:将频域表示的音频信号进行量化,将其映射到一个较小的值集合。

这减小了文件的大小,但也引入了一些损失。

6. 编码:使用哈夫曼编码等技术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熵编码,以进一步减小文件的大小。

哈夫曼编码是一种可变长度编码,用于将频繁出现的值表示为较短的编码,而不频繁出现的值表示为较长的编码。

7. 生成比特流:最终,将所有编码后的数据组合成比特流,形成最终的MP3 文件。

MP3 编码的关键点在于利用了人耳的特性,对音频信号进行有损压缩,以尽可能减小文件大小。

由于是有损压缩,因此编码后的文件和原始音频信号之间存在一些信息损失,但通常这种损失在人耳听觉范围内是难以察觉的。

比较两种音频编码方式:MP3与FLAC

比较两种音频编码方式:MP3与FLAC

比较两种音频编码方式:MP3与FLACMP3与FLAC是两种常见的音频编码方式,在音频压缩方面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本文将介绍MP3和FLAC编码方式的原理、特点,以及优劣势的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音频编码技术。

一、MP3编码方式1.原理MP3是一种有损压缩音频编码技术。

具体而言,它采用了人类听觉知觉原理,通过去除人耳听不出的音频信号,减少冗余数据,以达到压缩音频的目的。

此过程中,基于FFT(快速傅里叶变换)技术,将音频数据进行分段处理,然后进行量化与编码,再保存至文件中。

2.特点①文件体积小,最多可压缩1:12;②码率可调,音质有很大的可调性;③广泛应用于音乐播放器、移动设备等终端设备;④可“刻板化”,即同等码率下,不同压缩软件产生的音质可能有较大差别。

3.优缺点①优势MP3是一种流行的编码方式,因其压缩率高、应用广泛、操作简便、可调码率等优点,很受用户喜爱。

②缺陷然而,由于其为有损数据压缩方式,故重要信息可能会有损失;此外,同样的码率下,压缩失真程度较大,无法保证音质完整性。

二、FLAC编码方式1.原理FLAC全称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即无损音频编码格式。

FLAC采用带有探测音频数据中的稳定的不规则性的预测算法,用线性预测滤波(LP)方法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再通过编码压缩,以生成不过是自我保证完好无损数据。

2.特点①体积小、音质清晰:FLAC的良好无损压缩方式减少了音频数据大量的部分,同时还保持了最原始的音质,因此在存储、传输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性价比。

②精简易懂:FLAC编码器拥有基于语句的语法,编码方式共有38个语句,易于使用,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③适用范围广:由于FLAC码率较小,它在网络传输和存储中非常方便,经常被用作音频存储和分发。

④无损要求:FLAC编码只适用于音频设备,不能符合设备的适用要求。

3.优缺点①优势FLAC是一种惠及于音乐爱好者和媒体制作人的编码方式,既保证了音频文件的原始质量,又能满足网络传输和存储的各种需求,因此在一些音乐爱好者和媒体发行商中受到了欢迎。

MP3解码原理范文

MP3解码原理范文

MP3解码原理范文MP3解码是将存储在MP3文件中的数字音频数据转换回模拟音频信号的过程。

MP3(MPEG-1 Audio Layer 3)是一种有损压缩音频格式,它能够大幅度减小音频文件的大小,同时尽可能地保持音频质量。

MP3解码器是负责解压缩MP3文件并将其转换为可听的音频信号的软件或硬件部件。

1.分帧:MP3文件中的音频数据被分为短时间的音频帧。

每个音频帧通常包含1152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表示一个瞬时声音值。

2.预处理:对每个音频帧进行预处理,包括去掉低频和高频信号,使用哈夫曼编码压缩剩余信号。

3.哈夫曼解码:对压缩的剩余信号进行哈夫曼解码。

哈夫曼编码是一种变长编码方式,它根据信号出现的频率分配不同长度的编码,以尽可能减小数据的传输量。

4.反量化:使用标准化的量化矩阵对剩余信号进行反量化。

量化是指将连续的声音波形转换为离散的数字值的过程。

5. 逆短时傅里叶变换(Inverse 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 ISTFT):将反量化的剩余信号通过逆短时傅里叶变换转换为时域信号。

6.合成:将每个音频帧的时域信号进行合成,形成连续的音频信号。

以上是MP3解码的基本原理。

通过这些步骤,MP3解码器能够将压缩后的MP3文件恢复为原始的音频信号。

然而,MP3解码过程中会有一些信息的损失,这是因为MP3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

压缩算法会去除一些听觉上不重要的信号,以减小文件大小。

因此,解码后的音频质量相对于原始未压缩的音频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除了基本的解码流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高级MP3解码技术,例如联合立体声(Joint Stereo)处理、音频扩展(Audio Extension)等。

联合立体声处理可以识别和利用音频信号的空间相关性,以进一步减小文件大小和提高音频质量。

音频扩展则可以通过添加高频和低频信号来改善音质,尤其是在低比特率下。

总结起来,MP3解码是将存储在MP3文件中的数字音频数据解压缩,并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转换为可听的模拟音频信号的过程。

mp3 编码原理

mp3 编码原理

mp3 编码原理MP3是一种音频压缩技术,其全称是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简称为MP3。

它被设计用来大幅度地降低音频数据量。

利用MPEG Audio Layer 3 的技术,将音乐以1:10 甚至1:12 的压缩率,压缩成容量较小的文件,而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重放的音质与最初的不压缩音频相比没有明显的下降。

以下是MP3编码的基本原理:1. 采样:这是音频编码的第一步。

MP3在创建时,会以160000Hz的频率对音频信号进行采样。

这意味着每秒钟会获取160000个样本。

2. 量化:在采样后,每个样本都会被转化为一个数字。

在MP3中,这个数字的范围是-32768到32767。

这个过程被称为量化。

3. 编码:量化后的数据需要进行编码,才能被计算机理解和存储。

在MP3中,使用了Huffman编码和Run-Length Encoding(RLE)等压缩技术。

4. 心理声学模型:这是MP3编码中最核心的部分。

通过使用心理声学模型,MP3编码器可以预测哪些频率和声音人类难以察觉,从而进一步压缩数据。

5. 压缩:经过心理声学模型处理后,音频数据会被进一步压缩,以减少存储空间的需求。

6. 解码:当播放MP3时,解码器会逆转上述过程,从压缩的音频数据中还原出原始的音频信号。

7. 解码器:最后,音频信号会被送入扬声器或其他设备进行播放。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数字信号处理和心理学知识。

尽管如此,它仍然是现代音频编码的基础之一,影响了许多其他的音频编码和压缩技术。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

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引言概述:MP3播放器作为一种便携式音频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然而,不少人对于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MP3播放器的工作原理,包括数字音频编码、存储与传输、解码与放大、音频输出和控制系统。

一、数字音频编码:1.1 声音采样:MP3播放器首先将声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个过程称为采样,它将连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采样率决定了每秒钟采集的样本数,常见的采样率有44.1kHz和48kHz。

1.2 声音量化:采样后的声音信号是连续的摹拟数值,需要进行量化处理,将摹拟数值转换为离散的数字数值。

量化级别越高,声音的质量越好,但文件大小也会增加。

1.3 声音压缩:为了减小音频文件的大小,MP3播放器使用压缩算法对声音进行压缩。

这种压缩算法能够去除人耳难以察觉的音频信号冗余,从而减小文件大小,但同时也会损失一定的音质。

二、存储与传输:2.1 存储介质:MP3播放器通常使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它具有体积小、分量轻、读写速度快的特点,适合作为便携式设备的存储介质。

2.2 文件格式:MP3播放器支持的音频文件格式主要是MP3格式,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音频压缩格式。

此外,一些MP3播放器还支持其他格式,如WAV、AAC等。

2.3 数据传输:MP3播放器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可以将音频文件从电脑拷贝到MP3播放器中,或者将MP3播放器中的音频文件传输到电脑。

三、解码与放大:3.1 解码器:MP3播放器内部搭载了解码器芯片,用于将压缩的MP3音频文件解码为数字音频信号。

解码器会还原压缩前的音频信号,以便后续的放大和输出。

3.2 数字放大:解码后的数字音频信号需要经过数字放大器进行放大。

数字放大器可以增加音频信号的幅度,以提供足够的音量。

3.3 摹拟放大:经过数字放大的信号被转换为摹拟信号,并经过摹拟放大器进一步放大。

摹拟放大器可以将信号放大到适合耳机或者扬声器的音量。

MP3编码原理范文

MP3编码原理范文

MP3编码原理范文
1.分析声音信号:首先,将原始音频信号分成短时间区间,通常是几
十毫秒的窗口。

对于每个窗口,通过使用傅立叶变换将其转换为频谱图。

2.音频掩蔽效应:根据人耳的掩蔽效应,较大的音频信号可以掩盖较
小的音频信号。

MP3编码利用这个效应,将较小的信号用更少的比特数表示,而较大的信号用更多的比特数表示。

3.量化:在量化阶段,对频谱图中的每个频率进行量化,将其映射到
离散的数值上。

量化的目的是减少文件的尺寸并降低失真。

通常,较低的
比特率会引起较大的失真,而较高的比特率可以更好地保留音频质量。

4.预测编码:在预测编码中,利用音频信号的时间相关性进行编码。

通过预测相邻窗口的频谱图,可以减少编码所需的比特数。

5. Huffman编码:在Huffman编码阶段,使用变长编码对量化后的
频率系数进行编码。

Huffman编码根据不同频率系数出现的概率,为每个
频率系数分配一个唯一的编码序列。

6.帧同步和打包:通过在实际的音频数据中插入同步字节,可以将音
频数据划分为一系列的帧。

每个帧都包含一些用于同步和错误检测的头部
信息。

总结一下,MP3编码原理是通过利用人耳听觉特性和音频信号冗余性,将原始音频信号进行分析,量化和预测编码,然后使用Huffman编码和帧
同步来减小文件大小。

通过这种方式,MP3编码可以在保持相对高质量的
情况下,大大减小音频文件的尺寸。

音频编码和解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音频编码和解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音频编码和解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音频编解码技术是指将原始音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经过压缩编码后再进行延时传输或者存储。

在数字通信领域,音频编解码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目前,广泛使用的音频编码标准主要包括:MPEG-1 Audio Layer 3 (MP3)、Advanced Audio Coding (AAC)、Windows Media Audio (WMA)等。

一、音频编码原理音频编码的原理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音频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分析音频特征并提取其中重要的特征,再采用压缩编码算法将音频数据压缩成较小的数据量,以便传输和存储。

1. 采样率首先,对于模拟音频信号,需要使用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

这一步需要采用一定的采样率来获取信号的离散化采样,在信号转换过程中,增加采样率可以提高信号的分辨率。

但是过高的采样率也会导致信号压缩比下降,压缩后的码流变大,对于传输和存储都不太适宜。

2. 量化处理采样后得到的离散化数字信号,需要进行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将连续的数字信号(如采样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由于数字信号在处理时需要进行二进制表示,因此需要将连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一定数量的离散数字,再通过二进制表示。

量化处理可以控制数字信号的精度和动态范围。

精度指的是采样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时失真的误差大小,动态范围指的是信号强度的范围大小。

通常采用线性量化的方式,通过设定量化步长来确定量化精度和动态范围。

3. 压缩编码由于声音等原始音频信号数据量往往很大,这在数据传输和存储时会带来许多不便。

因此,需要对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将数据量降低到合理的程度。

音频压缩编码技术主要有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两种方式。

有损压缩以最小代价达到相应的音质,并且可高效地减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最常用的音频压缩标准是MP3和AAC编码。

无损压缩主要是利用音频的冗余特性和统计规律,通过压缩算法的不同实现来达到无损压缩的效果。

mp3编码标准

mp3编码标准

mp3编码标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音频文件的存储和传输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

在过去几十年里,MP3(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格式逐渐成为了音频文件的主流标准。

本文旨在介绍MP3编码标准的原理、特点以及对音频行业的影响。

一、MP3编码标准的原理MP3是一种有损压缩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移除人耳无法感知的声音信号部分来减小文件大小。

其压缩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音频采样:将模拟声音信号以一定频率进行离散化,获取一系列的数字样本点。

2. 量化和编码:根据量化器的设置,将每个样本点映射为特定的数值。

由于人耳对不同频率下的声音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量化器会根据频率对样本点进行加权处理。

3. 频域变换:通过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时域数据转换为频域数据。

这一步骤是MP3压缩的核心,它可以提取出音频信号中的频率成分。

4. 量化和编码(再次):对频域数据进行量化并编码为二进制格式。

为了进一步减小文件大小,MP3编码器会丢弃一些高频信号。

5. 数据压缩: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额外的压缩,包括应用熵编码和利用相邻样本点的冗余性等。

二、MP3编码标准的特点1. 高压缩比:MP3格式的文件大小通常只有其原始音频文件大小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使得MP3成为了网络传输和存储音频文件的理想选择。

2. 可接受的音质:虽然MP3是有损压缩技术,但合理的压缩参数设置可以在保持较好音质的同时减小文件大小。

一般来说,人耳很难察觉到中等比特率(例如128 kbps)MP3文件与原始音频文件之间的差异。

3. 广泛兼容性:MP3格式被广泛支持,并可在各种设备上播放,如计算机、手机和各类音频播放器。

这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音乐。

4. 可扩展性:MP3允许使用不同的压缩比特率,以满足不同的音频需求。

较高的比特率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质,而较低的比特率则适合于网络传输或存储空间有限的情况。

mp3编解码原理

mp3编解码原理

mp3编解码原理MP3(MPEG Audio Layer-3)是一种有损的音频压缩格式,可以高效地压缩音频文件的大小而不丢失太多的音质。

MP3编解码原理是指在将音频文件转换为MP3格式时所采用的算法和技术,以及将MP3文件转换回原始音频文件的过程。

MP3编码过程分为三个主要的步骤:声音预处理、声音量化和声音编码。

首先是声音预处理。

在这一步骤中,原始音频信号被分成多个频率带,以更好地符合人耳对声音的感知。

通过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可以将音频信号从时域转换为频域,得到其频谱信息。

这一步骤还会进行声音的平滑处理和降噪。

接下来是声音量化。

在这一步骤中,声音信号的幅度被量化为一系列离散值,以便后续编码。

为了减小文件大小,量化级别是通过使用人耳模型来确定的。

人耳对于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不同,高频声音的数量级要比低频声音高。

因此,在量化过程中,对于高频信号使用较高的量化级别,对于低频信号使用较低的量化级别。

最后是声音编码。

在这一步骤中,使用哈夫曼编码将量化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压缩。

哈夫曼编码是一种变长编码,通过给频繁出现的量化值分配较短的编码,而给不经常出现的量化值分配较长的编码,从而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压缩。

而MP3解码过程则是上述步骤的逆过程。

首先是声音解码。

在这一步骤中,使用哈夫曼解码将MP3文件中的编码数据解码为量化后的数据。

接着是声音逆量化。

与量化过程相反,逆量化将量化后的数据转回幅度值。

最后是声音逆预处理。

在这一步骤中,使用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将频域信号转换回时域信号。

总的来说,MP3编解码原理的核心是通过声音预处理、声音量化和声音编码实现了对音频数据的压缩。

通过对声音信号进行分析和压缩,MP3能够在保证一定音质的前提下,大大减小音频文件的大小,从而在存储和传输音频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由于MP3格式的流行,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音频内容。

mp3编解码原理

mp3编解码原理

mp3编解码原理MP3编解码是一种常见的音频压缩和解压缩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音频播放器、手机、电脑等设备中。

它能够通过去除人耳难以察觉的音频信号冗余信息来大幅度压缩音频文件大小,减少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的需求,同时在解码时能够还原高质量的音频。

MP3编解码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采样:音频信号首先通过麦克风或其他录音设备进行采样,将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2.分帧和时频转换:将连续的音频信号划分为若干个小段,每一段称为一个帧。

每个帧内的音频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等算法转换到频域上,得到每个帧的频域表示。

3.量化:对每个帧的频域表示进行量化,将高精度的浮点数频域数据转换为低精度的整数表示。

量化过程中会引入一定的误差,这是导致压缩损失的主要原因。

4.掩码和掩码调整:使用掩码算法,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压缩。

掩码的目的是为了去除人耳难以察觉的信号冗余部分。

在掩码调整过程中,会根据人耳的频率分辨能力来优化压缩效果。

5.压缩:经过掩码和掩码调整后的数据被进一步压缩成较小的码流。

压缩方法包括霍夫曼编码、熵编码等。

6.解压缩:接收端通过解压缩算法恢复出被压缩的码流。

解压缩过程包括解码、掩码反调整、反量化、逆向时频转换等步骤。

7.合成和滤波:将解码后的每个帧的频域表示转换为时域表示,通过滤波器进行重建和补偿,最终合成完整的音频信号。

MP3作为一种有损压缩技术,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时会丢失一部分原始信息,因此在解码后的音频中可能出现一些失真,尤其是高频信号。

为了平衡压缩比和音频质量,MP3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编解码算法和人耳感知模型。

总之,MP3编解码原理通过对音频信号进行分帧、量化、掩码、压缩等一系列处理,使得音频数据能够在降低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需求的同时,保持较高的音频质量。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音频文件变得更加便携和易传输,为音频播放和分享提供了便利。

MP3解码算法原理

MP3解码算法原理

MP3解码算法原理MP3解码算法原理是指将MP3格式的音频文件转换为原始音频信号的过程。

MP3是一种基于音频压缩技术的数字音频格式,它能够将原始音频信号进行压缩以减小文件大小,同时尽量保持音频质量。

解码算法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压缩的音频文件还原为原始的音频信号。

MP3格式的音频文件是经过三个主要步骤进行压缩的:激发模型、声掩模型和量化。

解码算法的工作就是逆序进行这三个步骤,即将量化的数据重新转换为声音信号。

首先是激发模型,该模型将源音频分为多个小片段,在每个小片段内分析并确定最适合的频率压缩方案。

频率压缩主要通过使用傅里叶变换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然后根据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和压缩。

压缩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对人耳听觉不敏感的低能量频率部分来减小文件的大小。

接下来是声掩模型,该模型是根据人耳听觉特性来确定每个频段的掩音阈值。

人耳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是不同的,声掩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减少那些人耳听觉不敏感的频率部分的数据量来进一步压缩音频文件。

最后是量化阶段,该阶段将剩余的频域信号进行量化,以减小数据的表示范围和存储空间。

量化是通过减少数据的位数来实现的,较低的位数意味着更高的压缩率,但同时也会导致更多的信息丢失。

因此,量化的目标是在尽量减小文件大小的同时,尽量保持音频质量。

MP3解码算法的核心是IDCT(Inverse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逆离散余弦变换)和滤波器,这两个步骤用于将压缩后的频域数据转换为时域音频信号。

逆离散余弦变换将压缩的频谱数据转换回原始的时域数据,而滤波器则用于去除压缩过程中引入的噪声。

解码算法首先将MP3文件中的压缩数据进行解析,并根据压缩算法的说明,恢复出压缩前的频域数据。

然后,通过逆离散余弦变换和滤波器处理,将频域数据转换为时域音频信号。

最后,经过解码算法的处理,原始的音频信号可以被重建并输出。

总的来说,MP3解码算法的原理是根据压缩算法对音频文件进行逆向处理,通过逆离散余弦变换和滤波器将压缩的频域数据转换为原始的时域音频信号,最终还原出原始音频的过程。

MP3解码算法原理

MP3解码算法原理

MP3解码算法原理MP3是一种常见的音频压缩格式,旨在减小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而不显著损失声音质量。

MP3编码技术基于听觉模型原理,主要使用了声音掩蔽和频域分析等方法来减少数据量。

1.分帧:首先,MP3解码算法将原始MP3文件按照一定的长度进行分帧,通常是以毫秒为单位。

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

2.傅立叶变换:每一帧的音频信号会通过傅立叶变换转换为频域的表达形式。

傅立叶变换可以将时域上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频域上的频谱信号。

3.子带滤波:经过频域转换后的信号进行子带滤波处理。

子带滤波是将频域上的信号分解成多个子带频谱,每个子带代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4.量化:通过对子带频谱进行量化操作,将连续的音频信号变为离散的数值表示。

量化过程中,较小幅度的频谱被较高的分辨率量化,而较大幅度的频谱被较低的分辨率量化。

5.熵编码:对量化后的离散数值进行熵编码,以进一步减少数据量。

常用的熵编码方法包括霍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

6.重建:通过逆量化和逆子带滤波操作对熵编码后的数据进行重建,得到重新量化的子带频谱。

7.逆傅立叶变换:将重建的子带频谱通过逆傅立叶变换,转换为时域上的音频信号。

8.重叠相加:由于初始分帧时可能会导致信号边缘的失真,为了减少这种失真,需要将相邻帧的信号进行重叠相加。

重叠相加是通过将相邻帧之间的重叠部分进行平滑混合,进而补偿边缘效应。

9.重建滤波:最后,通过重建滤波器对重叠相加后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去除高频噪音和失真,还原出更接近原始音频信号的解码结果。

总结起来,MP3解码算法主要包括分帧、傅立叶变换、子带滤波、量化、熵编码、重建、逆傅立叶变换、重叠相加和重建滤波等过程。

通过这些步骤,MP3解码算法可以将经过压缩的MP3文件解码为高质量的音频信号。

MP3编码原理概述

MP3编码原理概述

MP3编码原理概述MP3是一种常见的音频压缩格式,它采用了一种称为“MPEG Audio Layer III”的压缩编码技术。

MP3编码原理涉及到信号分析、量化、压缩和解码等多个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MP3编码原理的概述。

首先,对音频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即将音频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

这个步骤通常使用一种称为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算法来实现。

通过FFT将音频信号分解为多个频率段,每个频率段都有着不同的能量贡献。

接下来,对每个频率段进行掩蔽阈值计算。

掩蔽阈值是指在人耳听觉特性的基础上计算出的每个频率段能量的最小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的能量对人耳听觉没有明显的影响。

通过计算掩蔽阈值,可以从频谱图中筛选出对听觉质量几乎没有影响的频率段。

然后,对通过掩蔽阈值筛选出的频率段进行量化。

量化是指对每个频率段的能量进行离散化编码,将连续的能量值转换为离散的量化级别。

这个过程通过最大化压缩来实现,以减少数据量并提高压缩效率。

接下来,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压缩编码。

MP3使用了两种主要的压缩编码算法:一种是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它将频域数据转换回时域,并采用一种称为“Psychoacoustic Model”的模型来确定哪些频率分量是听不到的,并将它们滤除;另一种是哈夫曼编码,它使用变长编码表来将数据压缩为更短的二进制序列。

最后,压缩后的MP3数据可以通过解码还原为原始音频信号。

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将压缩后的二进制数据转换回频域数据,然后再通过逆FFT将频域数据转换为时域数据。

最后,通过重建的时域数据,可以还原出与原始音频信号尽可能相似的音频内容。

总结起来,MP3编码的原理主要包括信号分析、量化、压缩和解码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音频信号压缩为更小的文件大小,同时尽量保持尽可能高的音质。

这使得MP3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音频压缩格式,并广泛应用于音乐、语音和其他音频文件的传输和存储中。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原理
MP3解码是指将MP3文件中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原始音频信号的过程。

整个解码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解压缩、去量化和去编码。

首先是解压缩阶段,MP3文件采用了压缩算法来减小文件大小。

解压缩过程中,解码器首先读取文件头中的信息,包括比特率、采样率等参数。

然后,解码器通过哈夫曼解码算法将经过压缩的音频数据转换为频谱数据。

哈夫曼解码算法是一种可变长度编码,根据频率统计结果,生成不同长度的编码来表示各个频谱系数,从而实现对频谱数据的解码。

接下来是去量化阶段,频谱数据经过量化过程,将高精度的频谱系数映射到较低的精度来减小数据量。

解码器通过对量化表进行逆量化操作,还原出高精度的频谱系数。

最后是去编码阶段,频谱数据经过MDCT(Modifie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改进离散余弦变换)逆变换,将频谱数据转换为时域的音频信号。

通过对时域信号进行滤波和重叠加窗操作,去除编码时加入的掩蔽效应,得到最终的音频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MP3解码过程中会使用到一些附加技术来提高音频质量,比如声音立体声的处理和频率范围的限制等。

综上所述,MP3解码原理是通过解压缩、去量化和去编码三个阶段,将MP3文件中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原始音频信号。

这个过程包括了哈夫曼解码、逆量化、MDCT逆变换等操作。

MP3编码原理概述

MP3编码原理概述

音频压缩由编码和解码两个部分组成。

把波形文件里的数字音频数据转换为高度压缩的形式(称为比特流)即为编码;要解码则把比特流重建为波形文件。

音频压缩可以分为无损(lossless)压缩和有损压缩。

无损压缩就是尽量降低音频数据的冗余度,以减小其体积。

音频信号经过编码和解码之后,必须要和原来的信号一致。

无损压缩的压缩率是比较有限的,不过现在比较出色的APE能做到50%的压缩率(本人用Monkey's Audio 3.97,Extra High压缩模式下压缩WAV,压缩率最低能达到52%);有损压缩就是用尽一切手段,包括无损压缩用到的方法,丢掉一切能丢掉的数据,以减小体积。

而音频压缩后解码听起来起码是要跟原来差不多的,有损压缩的压缩比能大幅提高,MP3就是属于有损压缩,压缩比是12:1(128kbps)。

MP3文件是由帧(frame)构成的,帧是MP3文件最小的组成单位。

什么是帧?还记得最初的动画是怎么做的吗?不同的连续画面切换以达到动态效果,每幅画面就是一个“帧”,不同的是MP3里面的帧记录的是音频数据而不是图形数据。

MP3的帧速度大概是30帧/秒。

每个帧又由帧头和帧数据组成,帧头记录着该帧的基本信息,包括位率索引和采样率索引(这对理解ABR和VBR编码方式很重要)。

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记录着主体音频数据。

上面说的都是MP3编码的基础,但事实上,早期的编码器都非常不完善,压缩算法近于粗暴,音质很不理想。

MP3的音质达到现在的水平有两次飞跃:人体听觉心理学模型(Perceptual Model)的导入和VBR技术的应用。

◆人体听觉心理学模型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几个重要原理:1) 最小听觉门槛判定(The minimal audition threshold)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Hz-20k Hz的频率范围,但是人耳对不同的频率声音的灵敏度是不同的,不同频率的声音要达到能被人耳听到的水平所需要的强度是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频压缩由编码和解码两个部分组成。

把波形文件里的数字音频数据转换为高度压缩的形式(称为比特流)即为编码;要解码则把比特流重建为波形文件。

音频压缩可以分为无损(lossless)压缩和有损压缩。

无损压缩就是尽量降低音频数据的冗余度,以减小其体积。

音频信号经过编码和解码之后,必须要和原来的信号一致。

无损压缩的压缩率是比较有限的,不过现在比较出色的APE能做到50%的压缩率(本人用Monkey's Audio 3.97,Extra High压缩模式下压缩WAV,压缩率最低能达到52%);有损压缩就是用尽一切手段,包括无损压缩用到的方法,丢掉一切能丢掉的数据,以减小体积。

而音频压缩后解码听起来起码是要跟原来差不多的,有损压缩的压缩比能大幅提高,MP3就是属于有损压缩,压缩比是12:1(128kbps)。

MP3文件是由帧(frame)构成的,帧是MP3文件最小的组成单位。

什么是帧?还记得最初的动画是怎么做的吗?不同的连续画面切换以达到动态效果,每幅画面就是一个“帧”,不同的是MP3里面的帧记录的是音频数据而不是图形数据。

MP3的帧速度大概是30帧/秒。

每个帧又由帧头和帧数据组成,帧头记录着该帧的基本信息,包括位率索引和采样率索引(这对理解ABR和VBR编码方式很重要)。

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记录着主体音频数据。

上面说的都是MP3编码的基础,但事实上,早期的编码器都非常不完善,压缩算法近于粗暴,音质很不理想。

MP3的音质达到现在的水平有两次飞跃:人体听觉心理学模型(Perceptual Model)的导入和VBR技术的应用。

◆人体听觉心理学模型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几个重要原理:1) 最小听觉门槛判定(The minimal audition threshold)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Hz-20k Hz的频率范围,但是人耳对不同的频率声音的灵敏度是不同的,不同频率的声音要达到能被人耳听到的水平所需要的强度是不一样。

那么通过计算,可以把音乐文件中存在但不能被人耳听到的声音去掉。

通过这原理,我们还可以建立模型,把大部分数据空间分配到人耳最灵敏的2kHz 到5kHz范围,其余频率分配比较少的空间;2) 人耳的遮蔽效应(The Masking effect)蔽效应表现在强信号会遮蔽邻近频率的弱信号。

用生活经验来说,在安静的房间中,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可到了大街上,就算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来电时也未必能听见,而手机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原因就是被周围更大的声音遮蔽了。

有了对遮蔽效应的研究成果,编码器就能根据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强信号对附近弱信号的遮蔽,把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声音才保留。

人耳还有前遮蔽效应和后遮蔽效应:因为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处理声音信号,在强信号之前或之后的弱信号,会被遮蔽掉。

前遮蔽效应的时间约只有2-5ms,而后遮蔽的时间比较长,大约有100ms。

利用这,我们能减小强信号之前和之后的分辨率;3) 人耳的空间响应: 人耳对某些高频的声音的空间感很差,辨别不了声源的方向。

联合立体声(Joint Stereo)应运而生:在某些频率上采用“单声道”(事实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声道),以减小流量。

◆VBR技术正如上面所说,MP3是由帧构成的,MP3能象动画那样读到哪放到哪,播放器不必预读整个文件的内容,即使部分数据损坏也不会对播放效果有太大影响(实际上这就是流媒体所具有的特性)。

而每个帧的帧头里都包含这该帧的码率(bitrate,单位是kbps)等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对每一段音乐甚至每一个帧定义独立的码率,这就是VBR(Variable bitrate,动态码率)技术。

与VBR向对应的是CBR(Constant bitrate)。

一支交响曲,合奏大动态部分的数据量显然大于引子部分,如果用128kbps的CBR编码方式来编码,在引子部分可能有多余的数据流量,而在合奏部分却又不够,VBR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把在不影响音质的情况下,对流量需求小的部分分配较小的码率,把冗余字节缓存起来留给有需要的部分,在短时间内提供更高的码率,以保证音乐的质量。

所以说,VBR的作用是更合理的分配流量,在不增大文件体积的条件下提高声音的质量。

不过VBR在应用初期带给过MP3随生听不少麻烦。

因为早期大多数MP3播放器都是针对CBR设计的,其根据文件大小来获得时长的算法对VBR失效了,因为VBR MP3的bitrate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上不用担心了,市场上的播放器基本上都解决这问题了。

除了上面说的两方面,MP3编码还有很重要的一招:Huffman编码(Huffman 是个科学家的名字),Huffman编码广泛应用于无损压缩领域,比如我们常用的WINZIP,WINRAR等压缩软件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只能说是基础,因为这些用到的编码方法不只是Huffman编码)。

Huffman编码用途就是降低数据的冗余度,可节省大约20%的空间。

用WINZIP来再压缩MP3文件每什么效果就因为MP3编码的时候已经应用到采用Huffman编码。

下面我们看看编码器是怎样工作的。

1) 滤波器段(filterbank)数字音频信号以脉冲的形式送进编码器,首先会经过一滤波器段(filterbank),它由两个串联的滤波器段组成:一个多相分析滤波器段和一个MDCT(Modifie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经改良的离散余弦转换),前者也应用到layer-1和layer-2中,后者是MP3独有的。

输入的音频信号在20Hz-20k Hz的频率范围内,通过第一个滤波器段后,把信号按频率分成32个小频带,称为子带(Subband)。

20000Hz/32=625Hz,那么每个子带的宽度就是625Hz。

人耳对不同频段的灵敏度是不同的,编码器可对不同的子带进行不同的量化分层。

不过等宽的子带并没有准确反映人耳的听觉特性,这样进行等宽划分并没有考虑到不同信号的临界宽度,也就是该信号的影响范围,以及不同信号的相互影响,所以这样会产生大量的信号重叠。

MDCT转换就是为了解决这问题,它能对子带进行细分,清楚重叠部分,得到更高的频谱解析度。

2) 人体听觉心理学模型(Perceptual Model)上面已经谈到过人体听觉心理学模型,心理学模型可以说是感受编码的重中之中,它决定着编码器的编码质量(后面谈到的LAME就拥有着大量优秀的人体精神听觉模型和数学模型)。

下面将深入分析两个重要原理: 最小听觉门槛判定和遮蔽效应。

◆最小听觉门槛判定声音其实是传播在介质中的能量波,人耳对声音能量强弱的直接感受就是听到音量的大小,也就是响度,单位是分贝(dB)。

下面是人耳可听最小响度曲线:0dB是听觉灵敏度的极限,而120dB是痛苦灵敏度的极限。

人耳在2000Hz 到5000Hz范围内的灵敏度最高,两端就迅速下降。

所以人耳对中频的灵敏度远高于高低频。

◆遮蔽效应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遮蔽宽度,这叫临界宽度。

可以想象,弱信号越接近强信号的中心,遮蔽效应会越严重。

临界宽度跟声音频率成正比。

下面是临界宽度列表:感受编码机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知觉噪音成型(perceptual noise shaping)和知觉边带/变换编码(perceptual subband / transform coding)。

编码器通过分析滤波器段(filterbank)分析音频信号的频谱组成并应用听觉心理学模型来估计仅仅可以注意得到的噪音电平。

在后面的量化和编码阶段,编码器会提高强信号附近的噪音电平,也就是减少量化位数,这样就能达到节省流量,压缩数据的目的。

如果所有量化噪音都能控制在屏蔽临界曲线以下,那么处理后人耳就区别不出哪个才是原音。

3) 量化和编码(Quantization and Coding)当PCM讯号被分成好几个频段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最后经过MDCT,将波型转换为一连串的系数。

这些系数就由Huffman编码器会选择最合适的Huffman表来做最后的压缩。

Huffman编码一般是双路工作的,但是在某些需要精密编码的情况下,它会进行四路工作。

编码器一般会有很多的Huffman编码表,很多时候为了更好的声音质量和更有效屏蔽量化噪音,编码器甚至能为每一个频段选择最合适的Huffman编码表。

不过编码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要采取Try and Error的方式循环进行。

因为编码器一方面要削减量化噪音,让它在人耳遮蔽曲线以下;另一方面要保证bitrate满足要求。

实际上这里就是要确定两个数值:一个是确定bitrate的步进值(gain value),另一个是削减量化噪音的增益因子(ScaleFactor),这两个系数会在正式编码之前确定下来,确定过程由两个嵌套的迭代回路完成:失真控制回路(Distortion Control Loop)和量化速率控制回路(Nonuniform Quantization Rate Control Loop)◆内部迭代回路(Rate Loop )量化以后的数据送进Huffman编码器,当发现比特数大于可用流量时,编码器会返回信息,让Rate Loop调整步进值以增大量化步长,从而让数据流量减小。

循环会一直进行,尝试不同的量化步长,直到Huffman编码以后的数据流量足够小。

因为这个回路是用来控制码率的,所以叫做Rate Loop。

◆外部迭代回路(noise control loop)显然,这个回路的作用就是控制量化噪音(quantization noise),让其保持在听觉心理学提供的屏蔽临界线(masking threshold)以下。

每一个频段都会有一个增益因子,一开始编码器以1.0作为默认因子,如果量化噪音量超过允许的值,那么回路就会调整增益因子,来把量化噪音降下来。

更少的量化噪音意味着流量增大,码率需要提高,所以增益因子每次改变以后,Rate Loop都要进行调整,让码率符合要求。

所以两个回路是嵌套工作的,互相协调,中止条件是量化噪音降到屏蔽临界线以下而码率也足够小。

良好的编码器会让两个回路有条不紊的工作,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容易陷入死循环。

■解码MP3文件帧组成,每个帧又由帧头和帧数据组成。

帧头长4字节。

其数据结构如下:typedef struct _tagHeader{unsigned int sync:12; file://同步信息unsigned int version:1; file://版本unsigned int layer:2; file://层unsigned int error_protection:1; file://CRC校正unsigned int bit_rate_index:4; file://码率索引unsigned int sample_rate_index:2; file://采样率索引unsigned int padding:1; file://空白字unsigned int extension:1; file://私有标志unsigned int channel_mode:2; file://立体声模式 unsigned int mode extension:2; file://保留unsigned int copyright:1; file://版权标志unsigned int original:1; file://原始媒体unsigned int emphasis:2; file://强调方式} HEADER,*LPHEADER;在帧头后边是通道信息和增益因子(ScaleFactor),数据以比特流的形式送进编码器,当解码器在读到上述信息后,就可以进行解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