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合集下载

徐特立: “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徐特立:  “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徐特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作者:梁堂华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3年第9期徐特立( 1877-1968),湖南长沙人,毛泽东主席最尊敬的老师,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

1937年徐特立六十大寿时,毛泽东满怀深情地给他写了一封贺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指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并高度称赞他“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的学习精神,1947年徐特立七十大寿,中共中央的贺信中写道:“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人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徐特立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梁堂华一、年少时读私塾徐特立1877年2月1日出生于长沙县五美乡(今属江背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父亲是个憨厚老实的农民,没有文化,不善言谈,辛勤耕种家里的几亩田维持生活,母亲在徐特立才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母亲去世后,他们一家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少年时代的徐特立,努力地帮着家里干活,放牛、砍柴、参加田里的劳动,什么活都干。

9岁的时候,他父亲因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想方设法筹措了一点学费,送他到蒙馆读书。

徐特立读书非常勤奋,当年背的一些诗词和文章,直到晚年还倒背如流。

12岁那年,伯祖父去世,没有子孙,父亲就把徐特立过继给伯祖母做孙子,继续在私塾读书。

3年后,伯祖母也去世了,15岁的徐特立被迫辍学,和伯祖母给他找的童养媳熊立诚,一起支撑这个家庭。

18岁的时候,为了谋生,徐特立开始开蒙馆教书,利用空闲时间勤奋自学。

他晚年回忆当年的情形:“日间总是替学生做事;自己读书,要到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每日只读两三点钟的书。

口袋常带一本表解,我的代数、几何、三角,都是走路看表解学的;心理学、伦理学,都是选出中间的术语,抄成小本子,放在口袋里熟读的。

我读中国的旧书,总是常在要紧的地方划线,以便记忆和复习,有时选出要紧的句子用本子抄。

我学《说文》,不晓得写篆字,晚上睡不着及走路时用手指在手掌中写来写去。

爱国故事:为国雪耻洒热血

爱国故事:为国雪耻洒热血

爱国故事:为国雪耻洒热血
爱国故事:为国雪耻洒热血
19世纪初,清朝政府卖国媚洋,帝国主义列强像一群恶狼似地窜到了中国大地。

徐特立那时正在湖南修业学校教书,为了启发大家都投身到爱国救亡运动中去,他决定给学生进行时事演讲。

全校的教员、学生和工友,都争着去听,不一会儿,礼堂里就挤满了人。

徐特立身穿一件青衣长衫,两眼炯炯有神,昂然站在讲台上,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和清政府丧权辱国的罪行,号召大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要把挽救民族危亡的担子挑起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忽然,他转身奔下讲台,从厨房里取来一把菜刀,当着大家的面,砍断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头,用鲜血写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字,表示为国雪耻的决心!
殷红的鲜血,溅满了徐特立的衣衫,全场的人为之震惊。

他的这一壮举,很快传遍了长沙城,影响到整个湖南,使更多的人很快觉醒起来。

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

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

三一文库()〔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爱国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参考!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名人爱国的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名人爱国的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学⽽不厌讲究⽅法】 徐特⽴出⽣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他在做医⽣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都教书”的道路。

然⽽,他⽩天教学⽣读书,晚上⾃⼰还要去拜先⽣学本领,因为“⾃⼰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

徐特⽴读书时很讲究⽅法,积累了⼀套⾃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股⽂,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次,他步⾏80⾥路,跑到长沙城⾥,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想请陈举⼈看看⾃⼰的⼋股习作写得怎样。

⽼举⼈看过他的⼋股⽂,下了⼀个评语:尚有“⼀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要读⼋股?陈举⼈耐⼼地告诉徐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股⽂形式死板,是束缚⼈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具。

半年之后,徐特⽴⼜去拜访陈云峰,陈举⼈这次送给他⼀把扇⼦,并在扇⾯上题写了⼀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师⼜⽆书,但书即师⽿。

张之洞《书⽬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书,终⽣受⽤不尽。

”徐特⽴⾮常⾼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股⽂了,⽽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很有感触地说:“我⼀⽣知道读书的⽅法,就得益于那位举⼈先⽣。

”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徐特⽴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是“定量”,⼀是“有恒”。

⽐如《说⽂解字》中部⾸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每天课余记⼀字,两年学完,有些学⽣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的⼀句名⾔。

在湖南⼀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般学⽣都存在这样⼀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国庆节爱国英雄故事-为国雪耻洒热血的徐特立的故事

国庆节爱国英雄故事-为国雪耻洒热血的徐特立的故事

国庆节爱国英雄故事-为国雪耻洒热血的徐特立的故事19世纪初,清朝政府卖国媚洋,帝国主义列强像一群恶狼似地窜到了中国大地。

那时正在湖南修业学校教书的一位老师,为了启发大家都投身到爱国救亡运动中去,他决定给学生进行时事演讲。

他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为国雪耻洒热血的徐特立徐特立生于1877年,当时的中国正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世界形势来看,英、法、美等国家在全世界大肆侵略扩张,抢占殖民地;国内,清王朝即将走到尽头,对内政治腐朽,对外卑躬屈膝。

在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士纷纷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年幼的徐特立生活在湖南长沙县的农村,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整日劳累和生活的极度窘迫,使他初尝人世的艰辛。

1886年,饱尝没有文化苦头的父亲东拼西凑了一点学费,将9岁的徐特立送进私塾读书。

在私塾读过的诗歌、古文中,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写的《治家格言》和明代忠臣杨椒山感情充溢的遗嘱,对徐特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岁时,徐特立因家中亲人去世,必须自谋生计而不得不辍学。

经过几年摸索,18岁时徐特立终于作出从文的决定,“确定教书兼习科举业”“可以进步,又可谋生”。

于是,徐特立一边在家乡教蒙馆,一边“兼习科举”,苦读八股。

但他反对考秀才用的死八股,特别是在得到长沙举人陈云峰的劝告后,徐特立立志求真知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从此我不做八股了,成了一个好汉学的青年”。

他甚至制订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一心“读书求学问,进学不进学不去管他”。

在博览经史子集的同时,徐特立积极阅读《湘学报》、《湘报》等传播西方文明的书刊,特别喜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写的那些针砭时弊、议论时政、激情洋溢的文章,一度自命为康梁的信徒。

1905年,清廷明令取消八股取士,改考经义,并加历史、地理。

28岁的徐特立参加考试,在3000名考生中名列第19名。

虽然后来因经济困难而又不愿接受富家子弟的资助而放弃了复试,但他的名声不胫而走,各处学堂争相聘用,他不再需要为生计担忧。

【名人故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一生

【名人故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一生

【名人故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一生徐特立(1898年-1990年),中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新中国的教育泰斗”。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成就,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特立出生于山东临朐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积极分子,注重子女教育。

在父亲的带领下,徐特立从小就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刻苦读书,勤奋好学,很快在学校中显示出非凡的才华。

1916年,徐特立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之路。

在学校期间,他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同时还参加了一系列的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参与进步事业。

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校内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的论文,展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独特见解。

毕业后,徐特立先后在济南师范学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教职,期间他积极研究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中国教育改革的途径。

1924年,他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他热衷于研究西方教育理论和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方法。

1927年,徐特立回国后,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教育系讲师。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倡“实验学校”的办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赞誉,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特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担任中国教育系统的重要领导职务。

他主持编写了《中国教育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新中国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被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学研究机构。

徐特立还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

他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建立了中国教育委员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了教育体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仅把精力集中在教学方面,也广泛建言献策,参与国家决策,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爱国奉献(下)_第二十八章 徐特立病中念着老百姓

爱国奉献(下)_第二十八章 徐特立病中念着老百姓

徐特立老爷爷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是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1947年3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党中央主动撤离了延安。

徐老随着大队人马,翻过一座座山岭,跨过一条条河滩,一夜间往往要行军一百来里地,白天也不能很好地休息。

过度的劳累,损害了这位年过70的老人的健康,来到山西汾城时,他终于病倒了。

徐老躺在炕上,喘着粗气,干咳着,同志们焦急地围在一旁,摸着徐老的额头,热得烫手,看着徐老干裂的嘴唇,大家的心比针扎还要难受。

秘书试了试表,徐老的体温竟高达40度。

病人是多么需要开水啊!可是,水桶是干的,水壶里也没有水了。

在这光山秃岭的晋北地区,连找点柴禾烧水都非常困难。

怎么办?大家正在发愁时,有个同志突然想出一个主意,跑去找老乡要一些麻秆来当柴禾用,这东西一点就着。

大家非常高兴,七手八脚忙碌起来,有的舀水,有的折要来的麻秆,准备点火。

“你们在做什么啊?”徐老听见动静,用微弱的声音发问。

“我们搞到了一些麻秆,给您烧点水喝,”一个同志说。

“什么?麻秆?”徐老一听,挣扎着坐了起来,当他看到地上放着的一把麻秆时,吃力地朝着准备点火的同志摆摆手,脸上露出十分生气的样子:“不!这个不能当柴禾用,快送回去,不能糟蹋老百姓的财物。

”徐老对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了解得非常清楚。

原来,这位同志拿来的不是普通的麻秆,而是一种经过浸制晒干,加过工的麻秆,这种麻秆很容易点着,也比较耐烧;这一带农民晚上就拿它点了照明,当灯用。

徐老对同志说:“你们光想到了替我烧水,却忘掉了群众利益,这怎么行呢?”说完,还要那位同志学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到那位同志把麻秆退还给老乡,向主人道了歉,徐老才安心地躺下休息。

红星照耀中国徐特立事迹摘抄

红星照耀中国徐特立事迹摘抄

红星照耀中国徐特立事迹摘抄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徐特立这位了不起的人物。

你知道吗?徐特立那可是相当有毅力的。

他出身贫寒,但是从不向命运低头。

小时候家里穷,读书条件艰苦,可他愣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断学习知识。

徐特立还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在国家面临困境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

他不仅仅是个知识分子,更是一位勇敢的战士。

他教育学生也是有一套。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常说:“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的教诲就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前进道路。

而且呀,徐特立特别能吃苦。

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都从不抱怨,总是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

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得有一次,在困难时期,他和大家一起克服种种困难,还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念,相信未来一定会好起来。

徐特立的一生,真的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敬佩不已!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徐特立的那些事儿!徐特立这个人啊,那真是太牛啦!他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虽然家里没啥钱,但他对知识的渴望那是挡都挡不住。

他参加革命那可是义无反顾。

不管遇到多大的危险,他都毫不退缩。

他坚信只有革命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徐特立在教育方面也是出了名的厉害。

他教学生不是死读书,而是让大家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他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他们的成长。

还有啊,他生活特别朴素。

从不讲究吃穿,心里想的都是怎么为国家多做贡献,怎么让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好。

有一回,大家都觉得条件太艰苦,有点撑不下去了。

可徐特立站出来,给大家加油打气,说只要咱们团结一心,没啥困难克服不了。

徐特立的事迹,说也说不完。

他就是那闪闪发光的星星,在红星照耀的中国,留下了自己璀璨的光芒。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他超棒的?。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名人教育家的故事,欢迎参考!名人教育家的故事一学而不厌讲究方法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徐特立小故事

徐特立小故事

白手起家办长师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出任长沙县首任知事的姜济寰是徐特立的好朋友,他励精图治,一心大力发展长沙县的教育,计划在长沙县办一千所国民小学。

为解决师资问题,他邀请徐特立主办一所师范学校,徐特立一口应允。

开办学校需要经费,徐特立把目光投向了寄存在善化学宫内的一批硝磺上。

当时徐特立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是由善化学宫改建的。

这批硝磺是湘岸榷运局寄存在这里的。

徐特立找到榷运局的局长,征得他的同意后,将这批硝磺变卖了,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

开办之初也没有房子,徐特立就将善化学堂的一些破烂房间腾出来,连同过道走廊,加以修缮,改为教室,房子问题也算解决了。

1912年3月,长沙师范正式开学,招收了六个班,其中,学习五年毕业的本科两班,学习一年毕业的一部讲习科两班,学习半年毕业的二部讲习科两班,共300多名学生。

这所后来声誉远播、人才辈出的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由他白手起家创办起来了。

学校里没有化学实验设备,上化学课只能凭教员讲,学生听不明白,徐特立很着急。

一天,他提着一筐从旧货铺、废品店买来的破铜烂铁玻璃瓶,高兴地对化学教员说:“我今天又买了一筐化学课上能用的便宜货!”在他的指导下,一个虽然简陋但是比较实用的化学实验室终于办起来了。

有人问他花了多少钱,他笑笑说:“很便宜,我用的是穷办法。

”为了给长沙师范找到一个永久性的地址,徐特立踏遍长沙城,最终选中了城北荷花池的泐谭寺。

泐谭寺是一座古寺,但经过战火的洗礼,早已荒芜破败。

徐特立决意后,就向长沙知事姜济寰提出申请,并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同意将此地拨给长沙师范。

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经费的筹措却越来越困难。

为了不让学生失学,徐特立又忍痛把已具规模的全部校舍,租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以每月几百元的租金收入,支付学校的开支。

而自己的学校,则迁到简陋的城隍庙里,继续维持上课。

就这样,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以及他的精神的激励下,长沙师范历经百年风雨,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至今弦歌不断。

徐特立的故事概括100字

徐特立的故事概括100字

关于徐特立的故事概括-两篇
篇1:
徐特立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曾为了求学而克服重重困难,如过继给姓徐的财主,因此改名徐特立。

他一心向学,孜孜不倦,最终成为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在长沙,他创办了著名的师范学校——长沙女子师范学校,而在革命形势严峻的时刻,他始终坚持在教育战线上,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革命人才。

篇2:
徐特立在湖南一师任教育学教师时,从不打无准备的仗。

他总是一边讲课,一边研究各种教育学说。

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他经常去藏书楼借阅外文书籍。

为了向国内介绍外国教育思想,他每天都要阅读几份《世界教育动态》。

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研究,徐特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学说,并开始在教育界小有名气。

国庆节手抄报:徐特立的故事

国庆节手抄报:徐特立的故事

国庆节⼿抄报:徐特⽴的故事 徐特⽴“⼀⽣都是教书”,他⾃⾝的⾰命精神、⾼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代⼜⼀代的青年学⽣。

徐特⽴断指⾎书的故事是⼀本最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1906年,他在周南⼥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命刊物,思想上发⽣了变化,积极从事⾰命活动,并指引学⽣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

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所不⾄的侵略,列举了⼀桩桩传教⼠毒害中国⼈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把菜⼑,当众砍下⾃⼰左⼿的⼀节⼿指。

他⽤鲜⾎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个⼤字,表⽰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

因为流⾎不⽌,他晕倒了。

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消息,徐特⽴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的爱国热情。

作为⼀位杰出的⾰命教育家,徐特⽴⼀⽣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本难得的修⾝教科书。

早在湖南⼀师的时候,徐特⽴的⽣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

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箱,没有⼤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

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个风⽓,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的⼈,出门都要坐轿⼦,显⽰绅⼠派头。

可是徐特⽴却从来不坐轿⼦。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在⼀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

遇上⾬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

⼀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了。

1937年,徐特⽴领导着陕⽢宁边区的教育⼯作。

党中央刚进驻⽡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所学校。

⼀天,徐特⽴去听课,他穿着破⽪袄,腰系⼀根绳⼦,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

第⼆天,徐特⽴⼜和董必武、冯雪峰⼀起去听课。

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教师们⼤吃⼀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徐特立的章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徐特立的章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徐特立的章节概括第一章:徐特立的早年经历徐特立,字锐之,是新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人民解放军开国元勋之一。

他于1922年出生在中国安徽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从小饱受苦难,但他勇敢坚毅,立志要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

本章主要描述了徐特立在农村的成长经历和对于学习的追求。

第二章:革命岁月中的徐特立本章详细回顾了徐特立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贡献。

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斗争,并担任重要职务,为革命事业和人民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徐特立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和其在军事战略上的聪明才智。

第三章:徐特立的军事战略思想本章着重分析了徐特立在军事战略上的独特见解和领导才能。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战略理论和思想,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战争经验,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徐特立的军事战略思想,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贡献和思想。

第四章:徐特立的晚年岁月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回顾徐特立晚年岁月中的贡献和成就。

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积极参与中国的军事建设和军事事务,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文章将突出徐特立在晚年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解释他为什么在这个年龄仍然保持活跃和对事业的热情。

第五章:徐特立的影响与遗产本章节主要讨论徐特立对中国军事和历史的影响,以及他在军事领域留下的宝贵遗产。

通过回顾他的贡献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军事事业的重要性,并在今天的背景下评估他的影响力。

结论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军事家徐特立的丰功伟绩和对中国革命与军事事业的深远影响。

徐特立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的战略思想和贡献为中国的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他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的篇章中,红星照耀着他的光辉。

徐特立具有反抗精神的例子

徐特立具有反抗精神的例子

徐特立具有反抗精神的例子
徐特立小时候为了谋生,曾经学习过中医和卜卦、算命、堪舆。

1905年是徐特立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先是在科举考试与追求学问的选择面前,他毅然选择了“学问”,并将名字“懋恂”改为“特立”,以示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同流俗、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思想。

之后,在政治学说方面,徐特立由追随康有为、梁启超,走上了相信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道路。

徐特立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忱,迎来了1911年辛亥革命,但胜利的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

人民刚刚看到的一丝希望又破灭,这时的徐特立称自己“我的精神忽然死了”。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徐特立积极投身到长沙的运动之中。

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健学会,走上街头,进行爱国反帝宣传,同军阀张敬尧进行坚决斗争。

为了重新寻找救国之路,徐特立告别妻儿,走上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名人教育家的故事,欢迎参考!名人教育家的故事一学而不厌讲究方法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徐特立感动的故事

徐特立感动的故事

徐特立感动的故事摘要:一、徐特立简介二、徐特立感动的故事概述1.故事背景2.故事情节3.故事感悟三、徐特立的贡献与影响四、现实意义与应用正文:一、徐特立简介徐特立(1877年-1968年),原名徐熙春,字特立,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新中国教育的奠基人。

在长达六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徐特立致力于探索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徐特立感动的故事概述1.故事背景在抗日战争时期,徐特立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宣传部长。

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领导创办了一系列报纸、杂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战争。

2.故事情节有一次,徐特立在完成工作任务返回途中,不幸遭遇敌机轰炸。

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力将受伤的战友救出火海,自己却因背着伤员而被炸伤。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徐特立坚定地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3.故事感悟这个故事展现了徐特立忠诚于党的事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他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救人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三、徐特立的贡献与影响徐特立在中国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他不仅是教育家,而且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他主张结合实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徐特立还提倡实事求是,敢于直言,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现实意义与应用徐特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徐特立的崇高精神,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同时,我们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徐特立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中国教育事业上的贡献。

徐特立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我们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教育家名人故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一生

教育家名人故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一生

教育家名人故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一生学而不厌讲究方法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徐特立的精神品质作文

徐特立的精神品质作文

徐特立的精神品质作文
《学习徐特立爷爷的坚持不懈》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给你们讲讲徐特立爷爷的故事。

徐特立爷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特别喜欢读书。

为了读书,他想尽了办法。

没有钱买灯油,他就借着月光读书;冬天天气冷,他就把脚放在冷水里,这样能让自己清醒,多读一会儿书。

徐特立爷爷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跳绳的时候,一开始可能跳几下就累了,但是如果我们像徐特立爷爷一样坚持练习,就一定能跳得越来越好。

还有我们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难题不要轻易放弃,要多想想,坚持把它做出来。

这就是徐特立爷爷教给我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努力,像徐特立爷爷一样,做一个坚持不懈的好孩子!
《徐特立爷爷的勤俭节约》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徐特立爷爷吗?他可是一位很厉害的人哟!
徐特立爷爷非常勤俭节约。

他的衣服破了,总是补了又补,舍不得买新的。

他吃饭也从不浪费,碗里的每一粒米都吃得干干净净。

有一次,徐特立爷爷看到一个小朋友把没吃完的面包扔了,他就走过去,温和地对小朋友说:“孩子,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可不能浪费呀。

”小朋友听了,红着脸把面包捡了起来。

我们也要向徐特立爷爷学习,比如在学校里,用完的铅笔头还能用就不要扔掉;洗手的时候,水不要开得太大,用完要及时关掉。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让我们像徐特立爷爷一样,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吧!。

红星照耀中国徐特立事迹

红星照耀中国徐特立事迹

红星照耀中国徐特立事迹《红星照耀中国之徐特立事迹》嘿,朋友,今天我想给你讲讲徐特立的故事。

徐特立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呢!徐特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他非常渴望知识,于是努力读书。

那时候,读书对于穷人来说可不容易,家里没钱,社会环境也不怎么支持穷人读书。

但徐特立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四处找书看,利用一切能学习的机会拼命吸收知识。

后来啊,徐特立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地方的教育都非常落后,孩子们没学上,也没有好的教育资源。

徐特立就到处奔波,到那些偏远贫穷的地方去办学。

比如说在一些山区,交通不方便,生活条件也差,有时候连个像样的教室都没有。

他就自己动手,和乡亲们一起,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屋子当教室,哪怕是破旧的庙宇也行。

桌椅板凳不够,他就带着大家一起做。

在办学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不少麻烦事儿。

有的家庭觉得读书没用,不让孩子来上学,徐特立就一家一家地去做思想工作。

他苦口婆心地跟家长们说知识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孩子读书以后才能有出息,才能改变贫困的命运。

他还不收那些穷苦人家孩子的学费,自己省吃俭用,就为了让更多孩子能接受教育。

徐特立的努力带来了特别好的结果。

在他办学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了。

这些孩子学到了知识,眼界开阔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

他们中的很多人受到徐特立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或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且徐特立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也影响了很多其他的教育工作者,让更多的人重视教育,尤其是重视贫苦地区孩子的教育。

徐特立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用他的知识和奉献精神照亮了很多孩子的未来,真的让人特别敬佩啊!。

《红星照耀中国 》描写徐特立的文章句子

《红星照耀中国 》描写徐特立的文章句子

《红星照耀中国》描写徐特立的文章句子
摘要:
一、徐特立的个人背景介绍
二、徐特立参加革命的原因和动机
三、徐特立在革命中的重要经历和贡献
四、徐特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
五、徐特立的人格魅力和深远影响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绘中国革命的经典之作,其中一篇关于徐特立的文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教育家的光辉事迹。

徐特立,原名徐熙载,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和奋斗。

徐特立在青少年时期,目睹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疾苦,这让他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他在文章中提到:“我之所以要参加革命,是因为我要拯救这个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份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他投身革命的强大动力。

在革命历程中,徐特立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

他在红军中担任要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政治斗争。

此外,他还致力于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家,徐特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为民情怀。

他主张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革命战争年
代,他创办了一批学校,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

徐特立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和勇敢的担当。

他一生清贫,严于律己,关心他人,以身作则。

他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事迹,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徐特立的文章,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了一位革命家和教育家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事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爱国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学而不厌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够“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
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不过,
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
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
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
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
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
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
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
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
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
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
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
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
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
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
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
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
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
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
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有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不怕
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

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
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

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
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
为精彩的地方。

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

那时,他
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

他几年中就写
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升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
一本阅读。

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
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
的了解比上册深刻。

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

由此,他又得
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

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很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
后才决定的。

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
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
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

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
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
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
都是教书。

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
过教员。

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
学生。

”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

半年以后,
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

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
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

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

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
骨干,展开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

在艰苦的长
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
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

过去,
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
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
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
镥锅”。

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

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
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
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能够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在长沙
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
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其中两首是学习
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
进去。

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

”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

”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
学生。

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

田汉说:“我
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

”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
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仅仅不要把时间、心思花
在游戏笔墨中,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

校长的谈话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