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2016年市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定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bbe5700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4.png)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
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
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2《认识厘米》课件(15张PPT)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2《认识厘米》课件(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52c73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1.png)
长(7)厘米
巩固应用
2.看一看,想一想。
012 34
(
)
0 12 34
(
)
(
)
巩固应用
3.量一量。
手掌宽约 ( 8 )厘米
一拃长约 ( 14 )厘米
一步长约 ( 60 )厘米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 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 )作单位。
•
看一看,填一填。
1.2《认识厘米》
探究新知 认识直尺。
0刻度
刻度线
0厘米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长度单位
刻度数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探究新知 认识1厘米。
1厘米1厘米
1厘米 这是1厘米,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0厘米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0刻度:表示起点
探究新知 认识1厘米。
0
1 厘米
食指宽大约1厘米
0
1 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0
1 厘米
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探究新知 认识几厘米
( 5 )厘米
0厘米 1 2 3 4 5 6 7 8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巩固应用
1.辨一辨,这样测量铅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长(5)厘米
( 2 )步长1米
( 20 )块长1米
在合适答案后面的 里画“√”。
比1米高
比1米长
比1米矮 √ 比1米短 √
比1米高 √ 比1米矮
比1米长 √ 比1米短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af9c0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5.png)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认识厘米》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一、教学内容1. 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是用来衡量物体长度的。
2. 介绍厘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1厘米等于10毫米。
3. 学习如何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包括如何放置尺子,如何读取尺子上的厘米刻度等。
4.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如手指、脚丫)来估计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进行测量验证。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 学生能够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能够正确读取尺子上的厘米刻度。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难点:学生能够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包括如何放置尺子,如何读取尺子上的厘米刻度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厘米标尺、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练习本、尺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估计它们的长度。
2. 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作为一种长度单位。
3. 学习如何用厘米进行测量:教师示范如何用尺子进行测量,如何读取尺子上的厘米刻度,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来估计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进行测量验证。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厘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1厘米=10毫米)。
3. 用厘米进行测量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一下你的桌子、椅子、书本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请用自己的身体部位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度,并用厘米进行测量验证。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738a3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8.png)
1.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2)提出新问题: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
(板书:长度)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
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
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
(数与单位齐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
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
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
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补充板书:单位。
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d65b8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1.png)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是相对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
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对于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厘米的测量提供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测量,并准确地报告测量结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厘米的长度。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测量工具、实物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厘米尺,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的书桌有多长?”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然后展示厘米尺,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讲解如何用厘米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厘米尺上的刻度,理解相邻两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f44de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5.png)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五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认识厘米》。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测量方法,运用厘米进行物体长度的估测,以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厘米,了解厘米的用途,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厘米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厘米的概念建立,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厘米的认识,用直尺进行实际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学生用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这些物品的长度,激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厘米的定义,演示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讲解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用直尺测量教具的长度,填写在练习本上。
4. 知识巩固: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厘米》2. 内容:厘米的定义厘米的测量方法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铅笔长度,记录下来。
2. 答案:(1)铅笔长度约为15厘米(答案可能因铅笔长度而异)。
(2)20毫米=2厘米,5分米=50厘米,0.3米=30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在长度单位换算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下节课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让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探索其他长度单位,如毫米、分米等,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43215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b.png)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相识厘米》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看法: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实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视察、分析、探讨、培育学生视察实力,自主学习实力,估测实力,以及创建性思维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打算: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小挚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挚友一起学习数学学问,老师感到特别兴奋,你们兴奋吗?我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
小挚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播放小裁缝的故事)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
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三、探究实践,建构新知1.相识尺。
小挚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视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觉了什么?(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
刻度0表示起点。
(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细心的小挚友还发觉了什么?(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这个新挚友。
板书(相识)2.相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dbd7b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7.png)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概念之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关系,能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长度的大致估算。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长度概念,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
但是,学生对厘米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如何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长度知识为基础,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与米、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与米、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进行长度的大致估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直尺等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故事、游戏等,引出长度单位——厘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与米、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认识厘米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厘米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569a8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c.png)
认识厘米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长度单位》的第二节“认识厘米”。
具体内容包括:厘米的定义、厘米在直线上的表示方法、使用直尺测量长度、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够正确地在直线上表示出厘米。
2.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掌握读取和记录长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厘米的定义、使用直尺测量长度、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
难点:正确地在直线上表示出厘米,准确地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厘米尺、教学课件、实物展示(如铅笔、书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 教学新课(1)介绍厘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
(2)讲解厘米在直线上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在直线上表示出1厘米。
(3)演示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4)指导学生读取和记录长度数据。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测量铅笔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解释测量过程。
(3)解答例题,强调读取长度数据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内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教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认识厘米2. 内容:(1)厘米的定义(2)厘米在直线上的表示方法(3)使用直尺测量长度(4)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比较两个物品的长度,说出哪个更长,哪个更短。
2. 答案:(1)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和应用基本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读取长度数据时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认识厘米(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厘米(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4cc92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3.png)
请你用拃(zhǎ)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我量了量, 有5拃长。
我量的是 3拃长。
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测量出的 结果也就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探究点2 认识厘米 请你认真观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刻度线 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教材P8 练习一 第1题]
估计:( 3 )厘米 测量:( 3 )厘米
估计:( 4 )厘米 测量:( 4 )厘米
2.照样子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P8 练习一 第2题]
手掌宽约 ( )厘米
1拃长约 ( )厘米
1步长约 ( )厘米
方法提示:
一放正,二对“0”, 三读数。
量一量数学书封面边的长度。
在错误量法下面的括号里画“×”,在正确量法下面的 括号里写出纸条的长度。
cm
( × )厘米
cm
( × )厘米
cm
( 3 )厘米
cm
( 3 )厘米
巩固练习
看一看,铅笔长( 8 )厘米。[教材P4 做一做]
1.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
便利贴宽大约 是1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探究点3 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如何测量纸条的长度呢?
尺子的0刻度对准 纸条的右端对着“5”,
纸条的左端。
纸条的长度就是5厘米。
或者把物体左端对准尺子任意一个整刻度, 用此时右端对准的刻度数值减去左端对准的 数值,所得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
探究点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古代人们是如何描述物体的长度的呢?
这块石头有几庹(tuǒ)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d6924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f.png)
3、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 4、照样子量一量,填一填。
5、一条彩带长1米,小丽用一把长20厘米的尺子量,量了5次正好量完,这条
彩带长( )厘米,也就是1米=( )厘米。
6、量一量,填一填。
大约( )拃是1米
大约( )步走1米
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 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还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还学 会了如何正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测 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五、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在 教学中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以激发他 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去充分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 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本课结合厘米尺进行教学,通过让 学生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1厘米、几厘米的长度,建立 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1、指定身高不同的三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看看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你能比 画一下吗? 互动:学生可能会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合理即可。
举手发言:你认识这些文具吗?每种文具都是做什么用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 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和求知欲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d04178f01dc281e53af036.png)
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首先请大家想一想,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多生说)2.我想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你们有没有办法?预设:用尺量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1.真是不错的想法,可是古代的时候没有尺子,那古人怎么来测量长度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大家仔细观看动画,待会请同学来说你发现了什么?2.这里的一庹,一拃,还有脚长都是测量时的标准,这个标准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呢?就是长度单位。
3.动画的最后,两个人都在测量布的长度,但是他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吵起来?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预测:测量的标准要一样4.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我们来猜一猜并说说原因。
(2)动手测一下,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提问测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不能中间有空档。
5.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6.交流汇报:= 1 \* GB3 ①课桌的长是几拃?②讨论: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 3 \* GB3 ③那现在你们觉得爸爸和儿子的测量结果怎么样?④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7.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bd7738f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3.png)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是很清晰。
他们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对于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充满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厘米”的运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实物模型、PPT等。
2.学具:厘米尺、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熊过生日,他想知道自己生日蛋糕的长度,但却不知道如何测量。
激发学生思考,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同时,展示一些实际物体,让学生尝试用厘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厘米尺测量实物模型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e1031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8.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30张PPT)(共30张PPT)《认识厘米》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的课文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认识厘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
针对课程标准,认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通过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因刚入校一年多,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较为薄弱,行为习惯有待加强培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实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掌握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采用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在观察、比较和验证中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9cb3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b.png)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1-5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方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揭示目标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3、揭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二、自主探索1、自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2、自学。
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3、自学效果检测(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
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生的进行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
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C、1米=100厘米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预设: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四、当堂检测1、基础训练A、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B、哪个单位对,在()里画“√”(1)黄瓜的长15米()15厘米()(2)房门的高2米()2厘米()(3)钥匙的长5米()5厘米()(4)旗杆的高8米()8厘米()C、3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2、运用拓展小马身高约1()蜜蜂身长约2()铅笔长约20()字典厚约5()3、学生自编题预设:门高约2()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公开课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件.(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2a1d4f8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c.png)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厘米的定义、厘米的刻度表示方法、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以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定义和刻度表示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
2. 培养学生运用厘米进行长度比较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厘米的概念理解和长度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厘米的定义、刻度表示方法以及物体长度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厘米尺、课件、实物(如铅笔、课本等)。
学具:学生用厘米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铅笔、课本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 例题讲解:讲解厘米的定义和刻度表示方法,演示如何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a. 让学生观察厘米尺,了解刻度线的分布。
b. 演示如何将厘米尺对齐物体,读取长度。
c. 讲解厘米与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本,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练习,互相检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厘米》2. 主要内容:a. 厘米的定义b. 厘米的刻度表示方法c. 长度测量方法d. 长度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厘米尺测量铅笔、课本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1米 = ____厘米10厘米 = ____毫米c. 小明有一根长度为15厘米的铅笔,他想知道这根铅笔的长度是多少米和多少毫米。
请你帮帮他。
2. 答案:a. 见学生测量结果。
b. 1米 = 100厘米,10厘米 = 100毫米。
c. 15厘米 = 0.15米,15厘米 = 150毫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掌握程度,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厘米来测量长度,并尝试进行测量。
鼓励学生课后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一些长度测量任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77fa9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3.png)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的认识》单元,具体内容为第3节《认识厘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厘米,掌握直尺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长度测量方法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厘米的认识,直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准确测量物体长度,进行长度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多媒体课件、实物(如铅笔、书本等)。
学具:直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测量场景,如量身高、裁剪布料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测量。
2. 基本概念学习(10分钟)介绍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厘米刻度,了解1厘米的长度。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测量铅笔长度为例,讲解直尺的使用方法,示范如何进行准确测量。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进行记录。
5. 知识拓展(10分钟)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厘米》2. 内容:厘米的定义直尺的使用方法长度测量与比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手指长度,记录下来。
(2)比较铅笔和书本的长度,用厘米表示。
2. 答案:(1)手指长度约为510厘米。
(2)铅笔长度约为1520厘米,书本长度约为2030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准确性,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测量技能。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千米,并进行简单换算。
在生活中寻找长度测量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认识厘米》优质课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课件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认识厘米》优质课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1cd6451eb91a37f1115c8d.png)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 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蓝色线段比9厘米长一点点,红色线段 比9厘米短一点点。但它们都更接近9 厘米,所以我们可以说红色线段和蓝 色线段长大约9厘米。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做好每个学习步骤
武亦文的高考高分来自于她日常严谨的学习 态度,坚持认真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 “高中三年,从来没有熬夜,上课跟着老师 走,保证课堂效率。”武亦文介绍,“班主 任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引导作用,王 老师办事很认真,凡事都会投入自己所有精 力,看重做事的过程而不重结果。每当学生 没有取得好结果,王老师也会淡然一笑,鼓 励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