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讽意至深,用笔至细——《马嵬(其二)》启发式教学设计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学而教·课堂教学大比武二、探究发问1、检查自学(1)作者及背景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往四川,至马嵬,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2.诵读诗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2、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就诗歌的理解提出问题。
检查深度自学三、讨论释疑1、首联中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有何用意?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3、从咏史诗角度出发思考,《马嵬(其二)》有什么写作特点?小组内定向充分讨论,各抒己见,由组长记录并推举一人总结发言。
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开展深度讨论结合注释13可知,首联开门见山,点出诗歌主要描述对象及事件,对回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发问,作了铺垫。
问题摄入点难度不大。
四、品读悟道师生共同明确。
问题一:用典手法。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也写出了唐玄宗的爱情之悲。
问题二:对比反衬手法。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和“鸡人报晓筹”的宫内生活相对比,昔乐今苦,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希望已幻灭,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跃然纸上。
问题三:(1)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2)从表现手法上看,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
按照上文提示的步骤,赏析李商隐的《马嵬》,在理论的指导下,联系实际,以具体的诗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便于记忆。
将诗歌拆分成四联去分析,容易理清思路,明确每一联的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学生可以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此诗章法上较有特色,加以引导,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出来,可以提高兴趣。
(4)尾联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小结:此诗前六句,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最后两句,以疑问作结,更是发人深省,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附上另一首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现学现用,检验学习效果。
5、领悟感情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讽刺玄宗的痴心妄想。“徒闻”“未卜”“休”。
(2)颔联中“虎旅宵柝”与“鸡人报晓”声音有何不同?暗示了什么?“空闻”与“无复”是什么意思?这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用为何?
明确:一个是军营中的声音,一个是宫廷内的声音。暗示了唐玄宗遭遇事变,逃跑在外。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昔乐今哀,昔安今危的生活境况。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4、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马嵬(其二)》教案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李商隐宝鸡中学语文教研组:郑鉴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对话导入: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说的是古代四大美女。
人间最美四月天。
如今宝中校园牡丹花开了,同学们自然会想到谁呢?生:杨贵妃杨玉环。
师:对。
正如盛唐李白《清平调》中形容的那样:“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便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城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看来,一代君王和他的爱妃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
可是,好景不长,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二、课文简介:《马嵬》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嵬(其二)》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七课。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诗句中叙述的事件,了解本诗的叙事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理解本诗的讽刺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教学重点: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方法:1.诵读、品读2.讨论、探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位女子,李白曾经为她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诗句;有这样一段爱情白居易曾为之写下“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
大家知道这个女子是谁?这段爱情的结局怎样呢?马嵬事变详解二、解题马嵬这个普普通通的驿站,只因为见证了一幕历史悲剧,而成为文人笔下不朽的素材。
公元837年,25岁的李商隐途经马嵬,有感于这段历史创作了《马嵬》两首,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三、诵读感知1初读——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极具音乐美,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再读——结合注释,翻译诗句3.这首诗叙述了哪些事件?请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③唐杨的七夕盟誓②马嵬兵变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
我们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构思很精巧,目的就是引导我们追根溯源,探究悲剧的原因。
四、问题导学1.唐人写“马嵬事变”往往把所有的罪责都归到杨贵妃身上,认为“红颜祸水”。
那么李商隐认为马嵬事变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明确:李商隐把批判讽刺的矛头直指唐玄宗。
2.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表达讽刺的。
全诗用了哪些对比,分别讽刺唐玄宗什么呢?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表格。
首联:他生相聚的虚妄,今生永别的事实。
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
颔联:通过今日军中逃难生活和昔日宫廷安逸生活进行对比,反衬逃难中的狼狈和凄凉。
讽刺他政治失意,荒淫误国。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详案
《马嵬(其二)》详案引入:同学们,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就是——安史之乱。
关于这一场动乱,同学们应该了解得非常之多,尤其是过去我们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此叙述得非常之清楚。
历代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李商隐的这首《马嵬(其二)》。
一、初读: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点评:读音正确,节奏适宜。
2、接下来,请几位同学来讲讲这首诗的大意。
①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应该是“徒闻海外更九州”。
这里是倒装。
不是海外之人听说如何如何,而是玄宗听说海上有另外一片仙境,贵妃的魂魄就在那里。
《长恨歌》里就说就到玄宗请道士去寻找贵妃的魂魄,结果“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他生未卜此生休”同样也是倒装,应该是“未卜他生此生休”。
我们都知道,感情好的人,希望能够生生世世在一起。
但是,李商隐说:有没有“来生”?“未卜”,我不清楚;但是,我明确知道,此生,你们的缘分已尽。
从艺术手法上来讲,这是将期望的“未来”与残酷的“现实”进行:对比。
请标注一下。
板书:手法:对比②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是说玄宗在逃难途中,夜间有军队巡逻。
为何是“空闻”呢?因为,他们的巡逻并没有起到保护皇帝和贵妃的作用,相反,他们在密谋兵变。
“无复鸡人报晓筹”,写的是过去的宫廷中舒适的生活。
一边是当下逃难途中的情景,一边是过去宫中的舒适生活,所以,他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对比。
而且,准确来讲,是——今昔对比。
板书:手法:对比③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咱们非常了解,马嵬兵变之时,“六军不发无奈何”,结果是什么呢?“宛转蛾眉马前死。
”白居易非常的直白,因为他的风格是比较平实的。
而李商隐呢?他甚至都没有写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而是笔锋一转,去回忆“当时七夕笑牵牛。
”“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典故我们书上注解是有的。
所以,“此日”的悲惨和“当时”的美好,同样也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李商隐的风格相比于白居易,就要显得更加的“委婉含蓄”。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马嵬(其二)》教学设计《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意。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体悟诗中情感,掌握诗中的对比手法,并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情分析:这个班是我们学校的实验班,基础较好,部分同学语文素养较高,其中不乏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的同学。
所以对于这首诗的诗意,我完全让学生自学掌握,只对其中重要的词语进行口头检测。
然后直接切入到本课的重难点——体悟作者的情感,并要求学生赏析诗中的手法。
对于这个重难点,我对这个班的学生有信心。
因为平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合作研究时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讨论。
讨论后的全班分享交流也是精彩纷呈,学生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大胆地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
另外我加入了同题阅读这一环节,想拓展学生视野,训练他们的思维。
重点难点: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体悟诗中情感,掌握诗中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XXX在《长恨歌》中这样叙说XXX和XXX 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XXX。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里面包含了对XXX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今天我们研究XXX的《马嵬》,看看XXX如何评价XXX的。
活动2【活动】感知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音律美,所以我们在观赏诗歌时,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并读出节拍感。
1.请人人自由朗读一遍,并在课本上标注没有把握的字音。
多媒体显示:字正腔圆。
2.请一生朗读,师生纠正字音及停顿毛病处。
3.出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的划分,全班齐读。
马嵬(wéi)XXX海外XXX,他生/未卜(bǔ)/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chóu)。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XXX有莫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马嵬名师精编教案2
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第一环节:简要导入师: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第二环节:词句感知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律诗讲究平仄停顿,具有音律美,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第一步就是要正音断句,读清并读出节奏感,请大家小声自读一遍,并在课本上批注不懂的音,再齐声朗读。
(ppt稿显示第一步:正音断句并出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的划分:马嵬 wéi 李商隐b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tuò chóu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生齐声朗读。
师:这首诗课下的注释很详细,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大家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完成我们第二步:疏通诗意,注意把不懂的字用红笔勾勒出来。
(ppt显示第二步:疏通文意)生用三分钟自学。
师:请同桌合作学习,解决不懂的字句,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学生两两一起解决字句问题。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屏幕上红色字的含义。
(ppt显示)生:首联中“徒闻”是空闻的意思,“卜”是预料的意思;颔联中“宵柝”是指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无复”指“不再有”;“晓筹”的“筹”字是指更筹,就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尾联中“如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为“是动词,是的意思。
(ppt出示:每个加点字的含义)师: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诗句,下面请四位同学们解释一下四联诗的含义?生1:首联的意思是海外空听说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马嵬(其二)》名师教案1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2学情分析《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
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
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的需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3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导入】活动1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活动】精通历史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活动】读法指导学生先完成生字的阅读,并掌握律诗的基本节奏,教师用指点法,让学生顺利阅读【活动】疏通文意,了解写作方法1.首句用典,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得“世世为夫妻”的誓言,有何用意?2.颔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3.颈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4.整首诗歌在顺序上和一般是个有何不同?明确:对比,反衬,反问【活动】问题探究马嵬事变,以玄宗赐死贵妃为结,为什么要赐死贵妃?中国自古有“红颜祸水”的说法,你认同吗?你可以有怎么样启示和感想,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这首诗里有几个典故?请找出来并解释。
2、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
1、四个典故,分别是:
白居易的《长恨歌》
牛郎织女的故事
杜甫的《石壕吏》
长生殿里的海誓山盟
学生研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作内容,同学之间讨论,找出典故
请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5分钟并回答
1、咏史诗(怀古诗)通常的写作内容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诗人通常登高望远、咏叹历史、怀念古迹。
2、用典和对比
3、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怀古伤今。
由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请没有背会诗歌的同学本周内必须背会。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或者现代诗歌,要求语言优美、语句生动。
(展示贵妃《霓裳羽衣舞》图片)
二、说课
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展示
(一)首先同学们请读出我们的学习任务,明确这节课我们要做什么。
1、熟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本诗的内容并把握其表现手法。
3、学会用已有知识,概括并掌握咏史诗的写作特点。
(二)其次了解我们学习这首诗要用的学习方法:
读——品——悟——练
学生齐读
三、新课讲解
课题
马嵬(其二)
课型
诗歌鉴赏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朗读并背诵本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典故。
3、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2、学习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2.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一样,需要在历史中寻找共通点,学习历史中的知识对于了解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4.实现语文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2.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了解几个问答题,引出赵高的故事。
-“秦代的那个大臣,让人割了自己的肚皮送给将军,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曾经要将军的命,将军却把自己的璧还给了他,名叫什么?”-“他曾经请将军回到秦国,被太子当场赶了出来,然后举报了将军,后来将军被赵国收编,这位大臣也被赵高杀害了,你们知道吗?”2.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高、韩信的背景。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堂讲授1.学生提问在了解完赵高、韩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先以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对赵和韩之间的过节有何大致的了解,并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赵高会对韩信怀恨在心?-韩信为什么要让赵高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件事情对于赵国和韩国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课文阅读在学生提问和理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进一步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
3.讲解重点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4.辅导练习根据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在课后练习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试和练习,以达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马嵬其二》原创
《马嵬(其二)》教案授课内容:《马嵬(其二)》教学设想:李商隐的诗歌呈现出多种风格。
他的感情诗往往深情、缠绵、绮丽、精巧,因用典过多往往流于晦涩,但他的咏史怀古诗充满了伤时忧国的沉重感,言辞清丽,寓意深远。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对以及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并且试图从本诗出发,让学生对咏史怀古类的诗歌有个基本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的深刻寓意教学方法:1、诵读、品读2、讨论、探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锦瑟》和本诗题材和风格上的差异导入。
二、师生共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了解诗歌背景—马嵬之变。
四、品读诗歌。
1、疏通大意。
2、分析并欣赏诗歌。
⑴本诗以马嵬之变为背景的,诗中那几联是写这件事的?—颔联和颈联。
⑵首联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暗含讽刺之意。
⑶颔联中“空闻”和“无复”相对,分别展现了怎么的生活场景?—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比,突出了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⑷颈联中“六军同驻马”和“七夕笑牵牛”的场景相互映衬,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只绘兵谏的场景,并未涉及其原因及结果,但和“笑牵牛”相对照便显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⑸尾联中作者为什么强调唐玄宗是“四纪为天子”?反问的语气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和卢家这个百姓作对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⑹作者借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所兴何感?—作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唐玄宗,讥讽了他沉湎女色,荒淫误国。
⑺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谏。
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先发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祝娅莉一、教学内容分析李商隐的《马嵬 (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内容为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①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②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目标解读: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马嵬(其二)》教学实录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马嵬(其二)》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教学难点: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3.学情分析《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
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
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需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4.教学方法朗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感知诗歌。
教学活动一、导入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多幸福和美满,但这多出现在外国文学中。
在我们中国文学中多帝王和妃子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哀伤与警世。
烽火戏诸侯、霸王别姬、冲冠一怒为红颜,大多如是。
更有说不尽的唐明皇,道不尽的杨贵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李杨二人的政治咏史诗——《马嵬(其二)》二、文学常识下面大家翻到《马嵬(其二)》,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分别从题材和体裁上判断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朗读。
)师:什么诗?生: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题材上属于咏史诗。
师:很好,我们刚学过一首七律咏史诗,是哪首?生: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师:什么样的诗叫做咏史诗?生: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登临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歌。
师:咏史诗的内容有如下几种,或凭吊古人抒发自己与古人同样的失意;或追慕古人书写自己的伟大抱负;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观点;或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现实;或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李商隐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精练含蓄的特点;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歌中精练含蓄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歌的旨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独特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精练含蓄的特点;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歌的旨意;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策略:1. 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李商隐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和意象。
4. 结合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旨意和诗人寄托的情感。
5.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
2.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李商隐的诗作,如《夜雨寄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等,感受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新课学习1. 《锦瑟》赏析(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锦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安排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诗歌中描绘的情景和意象,体会诗人所寄托的情感。
(3)通过多媒体展示《锦瑟》的创作背景和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境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旨意。
(4)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析诗歌的精练含蓄之处,如表现手法的运用、象征意义的深邃等。
2. 《马嵬(其二)》赏析(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马嵬(其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马嵬》(其二)说课稿(含反思)
《马嵬》(其二)说课稿(含反思)一、说教材《马嵬》(其二)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③、反复诵读,请学生说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爱情,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帝王与后妃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
对于开创出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更是长写不衰的文学主题,千百年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连续地呈现,但对李杨爱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同情多于讽刺,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偏重于谴责、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则两者兼而有之,即既有同情歌颂又有暴露批判。
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李商隐是如何看待李杨的爱情的。
二、诗歌赏析(一)读一)、初读课文:1、教师指导: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注意读音:马嵬宵柝晓筹。
2、学生讲解诗歌内容。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再续前缘,无异于痴心妄想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学设计
马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背景介绍:李隆基小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的时候。
他初登上帝位时,励精求治,使得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
)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玄宗取得了成就以后,自以为天下太平,变得骄傲怠惰,追求起享乐生活。
51岁时,夺儿媳杨玉环。
整天寻欢作乐,懒得上朝,用人不当,国内腐败空虚,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马嵬(其二)》启发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最好能熟读成诵。
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探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兴亡之叹。
教学重难点
理解《马嵬(其二)》“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喜欢美人,但是美人偏偏红颜薄命。
唐代第一美女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却在38岁时香消玉殒。
她的死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惋惜,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哀伤,进而提笔吟咏。
有的歌颂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的借以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情圣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知识积累
1.《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诗顾名思义,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开咏史之先河,是东汉的班固,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华无实;到了晋朝陶渊明的《咏荆轲》之类的咏史诗,开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2.关于马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下注释。
三、分析鉴赏
1.老师朗读一下诗歌,同学们注意个别字音。
2.下面同学们齐读这首诗,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首诗的。
明确:讥讽。
3.下面同学们来看诗歌的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意思是说空闻海外还有九州,杨贵妃死后去了那里,但是不管来生怎么样,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并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他们“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说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呢?
明确: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同时我们在这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杨贵妃在海外仙山这个故事是抱以什么样的看法呢?
明确:“徒闻”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否定了这种虚妄之说。
4.接下来同学们看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意思是说“奔蜀途中的玄宗,夜宿马嵬,只听见禁军夜间巡逻的打梆声,再也不能如往日在宫中那样,安然高卧,等待鸡人报晓了”。
同学们看,“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在声音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无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明确:只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可以看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是相当的狼狈和慌乱了。
5.看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一句的“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想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永结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杨贵妃被赐死,当年的海誓山盟都已不复存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唐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
试想如果没有当时玄宗“七夕笑牵牛”,迷恋杨贵妃女色,荒废政事的行为,又哪来的今日“六军同驻马”的悲哀呢?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唐玄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讥讽,痛恨)
6.我们看最后尾联部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意思是说: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到头来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不如民间夫妇能白头相守呢?这一句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
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反问。
通过反问的语气来说明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更表现了作者的讥讽的意味。
艺术特色
这首咏史诗在章法上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实质,这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此外诗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有对比,反衬。
四、总结
五、课下作业
请从李商隐的三首《无题》中任选一首,认真品读,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