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
利用同一个实验,可以讲解陆地受热或吸热不均而引起的气流运动。装水烧杯的温度装细沙烧杯的温度装水烧杯的温度装细沙烧杯的温度
可以看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即导致季风的形成。
最典型的气候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叫做“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来自陆地,所以叫做“陆风”。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海陆风。
在本实验中,装细沙的烧杯表示陆地,装水的烧杯表示海洋。两者在太阳底下晒可以表示白天,吸收热量的情况下,两者的温度变化,放回到室内是一个散热的状态,再将两者的温度进行比较。如此可得在大自然里,海洋和陆地在不同热力情况下的热力差异变化。
【实验器材】加热器(桌面台灯1台),烧杯(2个)各分别装均匀细沙和自来水300毫升,温度计(2支),量杯,电子计时器,纸笔等。
【实验步骤】
1、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
计。
2、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可选择30分钟)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测量。【实验表格】
1、室外
时间
初始温度
2、室内
季风形成的原因_季风如何形成
季风形成的原因_季风如何形成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而热带季风的形成还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
陆地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在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形成热低压,海洋形成冷高压,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暖湿的夏季风;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形成冷高压,海洋形成热低压,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冷干的冬季风。
在亚洲,夏季,太平洋海面温度低,气流下沉,地面附近气压高,而亚洲大陆温度高,气流上升,地面附近气压低,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东南季风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高于陆地,所以海面气压低于陆地,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西北季风。
积极影响;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消极影响;夏季风带来大量的局部降水可造成洪涝。
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可造成旱灾。
冬季风带来寒潮,沙尘暴,降温天气。
下雪等灾害天气。
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
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去年的干旱少雨是由于暖空气过强,今年的洪涝多雨是由于暖空气较弱,雨带滞留南方。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温带气候综述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位于欧亚大陆的温带东部,具体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北海道岛、朝鲜半岛大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说课
实验重难点
重点:验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
PART02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原理
陆海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 小,升降温更快。夏季,陆地 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
实验器材 (一组)
实验方法
对比法、归纳法
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同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温度 变化
自主设计 实验步骤
么?
PART04 实验效果评价
1、正式开展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 明确操作要求,有利于学生规范意 识、安全意识的增强。 2、关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实验探 究》基本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 老师加强引导,又发挥了教师的 主导性。
3、课堂生成性较强,在实验中发现了新 问题(一般体温计的测温范围:35℃ — —42℃,无法测出水温和沙温,后学生 想到了电子体温计,发现测温范围也是不 达标的,最后才选择了物理实验室里的红 水温度计,测温范围﹣30℃——100℃, 误差小、精度高)并且他们选择先解决这 个新问题。
感谢您的聆听!
xxx学校 xxx年x月xx日 Nhomakorabea4、“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用 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PART04 实验效果评价
1、应提前考虑到水银体温计 的测温限制,走在学生前面思 考问题。考虑不够全面。
2、200瓦台灯的照射范围有限,难以 保证沙土和水所获的热量是均匀的, 下一次可以尝试在晴天里进行室内室 外的温度测定,并且延长操作时间, 录成视频压缩时长,作为模拟太阳去 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的补充, 增强科学性。
尝试归纳
1、干沙和水哪种材料的温度增加 幅度大?
2、干沙和水哪种材料的温度下降更快?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冬、夏季海陆气温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
1月份北半球 副极地低 气压带被 亚洲高压 切断 副极地低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冷高压)
冰岛
低压
大
副
(副极地低气西压)
块状 洋
(冷高压)
极 地亚洲低高压 气 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副极地低气压)
洋
块状
30°N
一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1月份季北风半和球南气压亚中季心风分的布形成
一般而言,影响 气温水平分布的 最主要因素是
纬度位置
洋流(寒暖流) 天气状况(阴晴) 大气运动(升降、流向) 海陆分布(位置及热力性质差异)
人类活动
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冬、夏季海陆气温的影响
气温高,则等温线向较高纬凸 即通常所指的 “高高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较低纬凸 低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陆地增温快,降温快; 海洋增温慢,降温慢
(3)亚洲高压
大 西 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亚洲副低压热 带 高 气洋压夏威带夷
高压
亚速尔
30°N 高压
(热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 七 月
(副热带高气压)
(2)7 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热低压)
夏威夷
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
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巩固练习
1、判断A、B两图 所在半球及其季节
5.下图是“沿北纬60°的1月份气温分布曲线和气压分布示意 图”。读图,完成下题。
(1)在a、b、c三个区域中,
属于大陆的是
,
16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和7月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右图为某
16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和7月海洋与陆地气温
不同右图为某
题目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沿海地区有明显的海陆风现象,是热力环流常见的一种形式。
图甲为a地(沿海地区)海陆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图乙为a地某时间段出现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图甲中,代表海洋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填字母),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
(2)图乙中a、b、c、d四地气压最高的是_____。
(3)根据图乙所示热力环流,可推断出:此时陆地温度______海洋温度(大于或小于)。
再结合图甲示意的海陆气温变化,判断出现图乙所示热力环流的时间段是______。
(4)A地海陆温度的变化影响着海风和陆风的转换,同时也影响着风速的大小,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从6时到10时该地风向、风速的变化。
答案
(1)N;海水的比热容大,海水的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
(2)b
(3)大于;8时到16时
(4)风向:由陆风转变为海风;风速:先变小后变大。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原因:海陆的热力差异。
(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影响(1)北半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②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判断1.1月份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 √ )2.气压带的纬向分布北半球较南半球明显。
( × ) 二、季风环流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分布及成因(1)东亚季风区⎩⎪⎨⎪⎧⎭⎪⎬⎪⎫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季风区⎩⎪⎨⎪⎧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探究点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
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答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城市五岛效应和气候部分知识总结补充
气候部分知识总结一、城市的五岛效应模式图①热岛效应(市区比郊区热):居民多,汽车尾气多、工业废热多②雨岛效应:高楼林立、大量热量→市区上空形成热气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凝结核(城市空气中废气、灰尘,多颗粒物提供凝结核)Ps. 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汽、有凝结核、气流上升运动或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凝结→重力原因下降成雨滴>)③干岛(湿度低)(例如伏旱的上海)在整体干旱的季节或月份,城市温度高,蒸发快,地面硬化多,下渗少排水多→空气湿度小④湿岛(湿度大)水汽充足,下渗少,大多数水汽都被蒸发⑤浑浊岛(阴岛)光照少,城市上空的废气、颗粒物遮挡阳光、反射阳光另:降水的主要类型:对流雨(强辐射对流上升)、地形雨(地形抬升)锋面雨(锋面抬升)、台风雨(气旋辐合上升)二、气压带风带(1)总结比较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极地高气压带2 干冷温湿/冷湿副极地低气压带2干热副热带高气压带2赤道低气压带1 湿热风带分布风向(北半球)风向(南半球)影响气候极地东风带干冷中纬西风带温湿低纬信风带普遍干燥,甚至干热,与风从哪边吹向哪边有关风带=风从哪里来(低纬-热,中纬度-温,高纬度-冷)(海洋-湿,大陆-干)气压带=气流运动(上升-湿,下降-干)+气压带位置(低纬-热,中纬-温,高纬-冷)(2)季节性移动规律(理想状态下)以北半球为例,每个气压带跨纬度10°,每个风带跨气压带20°1.(夏至) 0-赤道低气压带-10;10-信风带-30;30-副高-40;40-西风带-602.(冬至) -10-赤道低压-0,;0-信风带-2020-副高-30;30-西风带-50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1.原理: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容不容)②冬季北半球大陆散热快-冷高压;海洋散热慢-热低压③夏季北半球大陆吸热快-热低压;海洋吸热慢-冷高压↓↓↓切断气压带→形成气压块,气压块状分布冬季→副极地低压被切断(大陆北部散热快,留下的热量更少,陆地比热容小)夏季→副高被切断(大陆南部吸热更快,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陆地比热容小)2.【易错点】a.北半球-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印度、我国部分西南地区)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b.南半球-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区: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为西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季风气候的比较四、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一)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改变水热组合状况而影响气候气候=温度+降水1.纬度:太阳辐射量,影响气温→决定温度带温度热量-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原因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季风环流→主要影响降水(一定程度上调节大范围内热量分布)3.下垫面:海陆位置(大陆性、海洋性)海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和2有一定关联)洋流、地形(海拔)等→非地带性差异4.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下垫面反射率→局地小气候一般性的规律→特殊性的存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理想大陆和海洋情况下气候分布模式(如下图)→现实情况下各种气候类型分布(地带性分布,见下图后表格)假设条件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假设条件地表性质均一、不公转假设条件理想大陆和海洋情况(已经考虑了简单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以实际存在情况总结出来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下垫面等多种因素参与而造成)无自转(无地砖偏向力)、不公转世界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自然带典型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带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雅加达)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热带草原带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二)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析非地带性气候→洋流、地形、海陆1.非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侧狭长地带,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几内亚湾的延伸(分布的纬度偏高)成因:暖流经过,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的抬升(迎风坡)2.热带草原: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成因:海拔较高,降水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的标准(地形改变了气候中的降水因素)3.热带沙漠气候:南亚印度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成因:伊朗高压的影响,山地阻挡水汽深入(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少)非洲西南部沿海、秘鲁沿岸、索马里沿岸(寒流的影响)4.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地形(背风坡)、寒流5.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火地岛成因: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四面临海,海洋性强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向北延伸:暖流、大陆海岸线破碎(峡湾地形,有利于暖流的深入)(三)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分析气温影响因素常考分析语句位置纬度位置①纬度高,气温较低;②纬度低,气温较高海陆位置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和缓,海洋比陆地夏季气温低,冬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小;②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夏季增温快,气温高,冬季受干冷的大陆气团控制,降温快,气温低[技巧点拨]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15课时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教学案(含解析)
〖第15课时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之小船创作1.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1)形成原因:□0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时,陆冷海□02热,陆地形成□03高压,海洋形成□04低压;夏季时,陆□05热海冷,陆地形成□06低压,海洋形成□07高压。
(2)主要大气活动中心亚洲:1月□08亚洲高压,7月□09亚洲低压。
太平洋:7月□10夏威夷高压,1月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1月□11冰岛低压,7月亚速尔高压。
2.季风(1)甲图是□011月季风图,乙图是□027月季风图。
(2)A是□03亚洲高压,B是□04亚洲低压。
(3)①处的风向是□05西北风,②处的风向是□06西北风,③处的风向是□07东北风,④处的风向是□08东南风,⑤处的风向是□09西南风,⑥处的风向是□10东南风。
(4)形成季风的原因主要是□1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②③④⑤⑥中,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13②和□14⑤。
考点十八大气活动中心(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北半球某日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北京附近等压线较□01稀疏;甲地地处□02低压中心;图示气压最高值出现在□03亚洲内陆地区;热带太平洋地区没有出现强低压。
(1)等压线稀疏,风力□06小;低压中心,盛行□07上升气流,易出现□08强降水天气;台风是强烈发展的□09热带气旋,中心气压□10极低。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50°N,90°E)附近气压在1 040百帕以上,形成高压中心,即□04亚洲高压;180°经线附近的北太平洋洋面为低压中心,即□05阿留申低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相同图幅、相同比例尺的地图相比,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数值差越小,风力就越小。 (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 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
【典例3】(2011· 长沙高一检测)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2)题。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 >PA> PD> PC
(2)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 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的记忆为“高凸低 凹”,具体如下图所示:
(1)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是相对的,垂直方向上,越向 高处气压越低。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南风,即风从南方吹来,吹向北方。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
【典例2】下面为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 (3)题。
(1)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2)画出近地面和海平面上的等压面,并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3)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___(白天或晚上)。
三、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向的判断: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 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 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 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教材P48活动 点拨:明确市区人为热源多和“热升冷降”的热力环流原理是解决此活 动的关键;同时理解市区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风在三力作用下,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的原理。 活动1 分别连接35.0℃,35.5℃的点即可。 活动2 上海地区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城区高,四周低(或由市区向 郊区递减)。形成原因见【课堂互动探究】一、2(3)城市热岛环流。 活动3 东南风;偏北风。
3. 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高空等压面的变化。下图所示等压面变化正确的是 ( )
A.②③ C.①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可判断气压的高低,地表受热,空气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凹,高空则相反;地表冷却,空气下沉, 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凸,高空则相反。
答案:(1)A (2)略(近地面和海平面上的等压面与高空弯曲方向相反) 大气的运动方向为C→A→B→D→C (3)白天
【互动探究】若图中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则此时吹 __________(海风或陆风),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 _________(白天或晚上)。 【解析】由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和越向高处气压越低→A处气压高于B处, 即陆地气压高于海洋气压→吹陆风。由陆地比热容小,降温快→晚上陆地 气温低。 答案:陆风 晚上
A.①高于③ C.②低于①
B.①高于④ D.④高于③
【解析】选C。同一地点,越向高处,气压越低,所以③>①,④>②;同一 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值相同,所以①=④;因此,四地的气压值大小为③> ①=④>②。
读北半球某地的等压线分布图,完成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中,④处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图中四处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4高考复习——季风及其影响(春11)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1.冬季和夏季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 的风向是:( D ) A 东北风和东南风 B 东北风和西南风 C 西北风和西南风 D 西北风和东南风 2. 关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C )
A 季风区内的风向一年中呈规律性的变化
B 我国季风区跨越了亚热带和温带
C 我国全部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 D 在季风区内,夏天降水较多,冬天降水较少
季 风 环 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因: (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___________ ________; 南亚季风 分类: 东亚季风 _________ 分析两类季风的成因及分布状况
★
定义:随 季节 ____显著改变风向的大范围盛行风
北半球冬季(1月)
冰岛 低压
60°N
冰岛 低压 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大 西
太 平
洋 洋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 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北半球夏季(7月)
30°N
印度低压
夏威夷 高压
亚速尔 高压
太 平
洋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中心,将大 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二、季风环流——海陆分布影响大气环流(风带)
3.影响我国冬季季风的强弱与大小的气压中心 主要是( D ) A 印度低压 B 夏威夷高压
C 阿留申低压 D 蒙古高压
4. 东亚季风区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区,这主要 是因为( C ) A 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影响 B 该地区冬天特别寒冷,夏天特别炎热 C 该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
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 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
响的结果。
-16-
P40活动
• 比较欧洲西部和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气候分布 区位置、范围的差异。想一想,是什么因素 使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面积较小且 呈带状分布在沿岸?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欧洲地形以平原 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深入内陆。但是在北 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 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32-
-13-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南信风
七月海平面气压图
-14-
总结:季风环流
东亚:夏季--东南季风 冬季--西北季风
南亚:夏季--西南季风 冬季--东北季风
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东亚: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亚: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5-
-29-
热带季风气候
-30-
小结
大气环流的形成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海陆热力 的南北移动 性质差异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
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 因素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考虑了地球公转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5-
思考: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
-6-
海 陆
陆
陆海
海
陆 海
实验报告 - 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实验设备说明 • 加热器 – 桌面台灯1台 – 配市售Philip牌100瓦标准白织灯1只 • 烧杯替代物 – 使用普通饮料水瓶2只,替代实验所要求的烧杯 – 各分别装均匀细海沙和自来水300毫升 • 温度计 – Xx牌试验用玻璃读数温度计2只,温度范围XX~Xx摄氏度 • 其它 – 量杯,电子计时器,录像机,纸笔
• 实验人
– 设计:冯笑雯 – 操作:冯笑雯 – 记录:冯笑雯 – 报告:冯笑雯
实验假设
• 考虑到测试环境的简陋,拟作如下实验假设
– 环境干扰
• 忽略因为屋内不完全封闭,和操作、偶尔走动等可能造成的温度 影响
– 测量误差
• 使用开口的矿泉水瓶替代实验所要求的烧杯,不会对实验产生影 响
• 温度计精度误差允许范围为0.5摄氏度 • 假设所使用的自来水,可以符合实验对水的要求。 • 假设所使用的海沙为100%干燥且均质,可以符合实验对测试沙
• 开灯同时,启 动倒计时电子 表
• 在记录纸时间 轴上记录下初 始温度
海陆热力性质
海陆热力性质“性质”在这里指的是指事物的特性,本质。
“海陆热力性质”顾名思义就是海洋陆地在热力上的特性或者说本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Thermal propertie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nd and the sea),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升温快,降温也快。
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
中文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文名Thermal propertie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nd and sea主要影响因素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主要影响地区亚欧大陆东岸、日本沿岸形成原因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因而在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时,陆地降温快于海洋,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所以在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所以陆地上的气压高于海洋的气压,由于大气压力使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张)可以看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即导致季风的形成。
最典型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差异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叫做“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来自陆地,所以叫做“陆风”。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海陆风。
另外,除了海陆风之外。
还有山谷风,即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另外还有城市风,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产生大量Co2,Co等气体,导致太阳光反射次数增加,并且排放大量的热量却散发不出去,形成城市热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 定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 么状况?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带 高压
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气温高暖而轻
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
冬季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温度 高 低 低 高
气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冬季600 N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因陆地气温低,
空气收缩下沉,图陆2.1地3 表1月面份形海平成面高等气压线压分(布冷高压), 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海平面气压图.swf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
冬季东北风
东亚季风:冬夏季风都是因为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形成的
南亚季风:冬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形成的 夏季风是东南信风北移形成
的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前缘 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
威夷)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返回
30°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30°
夏季300N附近原为副热带高压带,因为陆 地60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热低压),图切2.断14 了7月副份海热平带面等高压压线分带布,使之 保留在海洋上。
返回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第六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风
第六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风学习目标知识背景你到海边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白天沙滩上的沙子特别烫,相比之下海水温度更加宜人。
在某些热带国家还有用沙子烫鸡蛋吃的习惯。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和海洋、陆地的比热容不同有关。
比热容是指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简单的说,比热容越大,该物质升温慢降温也慢,反之比热容小,物质升温快降温也快。
由表6-1可看出,水的比热容远大于砂石。
正因为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较之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
这就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叫做“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来自陆地,所以叫做“陆风”。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海陆风。
1.通过验证类实验加深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 2.养成自主复习、合作实验的习惯表6-1 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在海边住上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晴朗的白天,常有风从海上吹来;而到了夜晚,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
这种有规律循环出现的风就是气象上所说的海陆风。
海陆风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垂直高度达1~2公里,周期为一昼夜。
在较大的海岛上,白天的海风由四周向海岛辐图2-7-1 海陆热力环流示意图合,夜间的陆风则由海岛向四周辐散。
因此,海岛上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
例如海南岛的降水强度一天之内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午海风辐合最强的时刻。
海陆风因仅受一天的热力差异影响,能量微弱,风力不大,范围也小,一般仅深入陆地20~50千米,又称滨海风,在静稳天气最为显著。
海风对抑制中午暑热,调节气候有很好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模拟海陆环境,观察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验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风小组成员日期实验名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风实验目的通过砂石和水的受热对比,验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
海陆风和陆海风形成的原因
海陆风和陆海风形成的原因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图解是由于海、陆性质的不同造成的。
由于海水比热容大,接受太阳辐射能后,表面升温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比较快。
于是在白天,由于陆地空气温度高,空气上升气压减小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风。
夜晚则恰恰相反,海水降温慢,海面空气温度相对高,空气上升气压小而形成由陆地吹向海面的陆风。
一般海风比陆风要强。
因为白天海陆温差大,加上陆上气层较不稳定,所以有利于海风的发展。
而夜间,海陆温差较小,所波及的气层较薄,陆风也就比较弱些。
海风前进的速度,最大可达5—6m/s,陆风一般只有1—2m/s。
滨海一带温差大,海陆风强度也大,随着远离海岸,海陆风便逐渐减弱。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海陆风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铅直高度达1~2公里,周期为一昼夜。
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
陆地上空气柱因受热膨胀,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气温T、气压p分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再度上升,遂形成低层海风和铅直剖面上的海风环流。
海风从每天上午开始直到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
日落以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到了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就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而形成低层陆风和铅直剖面上的陆风环流。
海陆的温差,白天大于夜晚,所以海风较陆风强。
如果海风被迫沿山坡上升,常产生云层。
在较大湖泊的湖陆交界地,也可产生和海陆风环流相似的湖陆风。
海风和湖风对沿岸居民都有消暑热的作用。
在较大的海岛上,白天的海风由四周向海岛辐合,夜间的陆风则由海岛向四周辐散。
因此,海岛上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
例如中国海南岛,降水强度在一天之内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午海风辐合最强的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30° 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北太平洋高压 印度低压) (印度低压)
标出气压带和风带并标出风向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思考: 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 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定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 么状况?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带 高压
气温低, 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气温高暖而轻
北半球冬、 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 陆地 温度 气压 高 低压 海洋 低 高压 冬季 陆地 低 高压 海洋 高 低压
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亚洲高压)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因陆地气温低 冬季600 N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因陆地气温低,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30° 30°
夏季30 附近原为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夏季300N附近原为副热带高压带,因为陆 60° 60° 地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地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热低压) 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 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 (热低压),图2.14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使之 保留在海洋上。 保留在海洋上。
海平面气压图.swf
返回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 冬季东北风
东亚季风:冬夏季风都是因为海陆热力 东亚季风: 性质差异形成的 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冬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形成的 夏季风是东南信风北移形成 的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 西伯利亚前缘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前缘 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 威夷)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威夷)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