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
利用同一个实验,可以讲解陆地受热或吸热不均而引起的气流运动。装水烧杯的温度装细沙烧杯的温度装水烧杯的温度装细沙烧杯的温度
可以看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即导致季风的形成。
最典型的气候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叫做“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来自陆地,所以叫做“陆风”。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海陆风。
在本实验中,装细沙的烧杯表示陆地,装水的烧杯表示海洋。两者在太阳底下晒可以表示白天,吸收热量的情况下,两者的温度变化,放回到室内是一个散热的状态,再将两者的温度进行比较。如此可得在大自然里,海洋和陆地在不同热力情况下的热力差异变化。
【实验器材】加热器(桌面台灯1台),烧杯(2个)各分别装均匀细沙和自来水300毫升,温度计(2支),量杯,电子计时器,纸笔等。
【实验步骤】
1、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
计。
2、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可选择30分钟)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测量。【实验表格】
1、室外
时间
初始温度
2、室内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说课
实验重难点
重点:验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
PART02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原理
陆海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 小,升降温更快。夏季,陆地 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
实验器材 (一组)
实验方法
对比法、归纳法
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同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温度 变化
自主设计 实验步骤
么?
PART04 实验效果评价
1、正式开展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 明确操作要求,有利于学生规范意 识、安全意识的增强。 2、关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实验探 究》基本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 老师加强引导,又发挥了教师的 主导性。
3、课堂生成性较强,在实验中发现了新 问题(一般体温计的测温范围:35℃ — —42℃,无法测出水温和沙温,后学生 想到了电子体温计,发现测温范围也是不 达标的,最后才选择了物理实验室里的红 水温度计,测温范围﹣30℃——100℃, 误差小、精度高)并且他们选择先解决这 个新问题。
感谢您的聆听!
xxx学校 xxx年x月xx日 Nhomakorabea4、“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用 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PART04 实验效果评价
1、应提前考虑到水银体温计 的测温限制,走在学生前面思 考问题。考虑不够全面。
2、200瓦台灯的照射范围有限,难以 保证沙土和水所获的热量是均匀的, 下一次可以尝试在晴天里进行室内室 外的温度测定,并且延长操作时间, 录成视频压缩时长,作为模拟太阳去 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的补充, 增强科学性。
尝试归纳
1、干沙和水哪种材料的温度增加 幅度大?
2、干沙和水哪种材料的温度下降更快?
海陆热力差异初体验
海陆热力差异初体验一、活动目标长期生活在内陆的孩子,对陆地、海洋的气温差异缺乏生活体验,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中“在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冬季比海洋低,夏季比海洋高”这一表述有一些感性的理解,以帮助记忆。
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变化一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多提供一个探索自然的渠道和提示。
在一个新颖的氛围中,感受求知和探索的魅力,唤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二、活动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世界气候》一章,同学们需要掌握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课文中以《世界平均气温图》来呈现,学生可以通过读图、记图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记忆,同时,课文中也以文字的形式给予了总结归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出示夏冬两季海边与陆地人们不同穿着的图片,形象的帮助学生们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这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是在新教改的形势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八年级的孩子走进物理实验室(在大部分地区,地理实验室的建设应该还处于摸索阶段),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
不管实验成功与否,学习方式的改变,必会将学生带上科学探索的路口。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飞速成长、成熟的起点,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总会用这样那样的方式去试探、去了解,用各种独特的方式向别人证明“我知道、我能行”,甚至不惜使用“小时候”大人们明令禁止的方式。
那老师们正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合法”用火、玩土的机会,也许,未来的科学家就是从这个小小的实验迈出了成才的第一步。
(三)方案构思:本实验试图通过沙土和水比热容不同的实验证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并由此验证其对气候的不同影响。
由于学生对实验器材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教师打印好实验步骤,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操作规范和操作过程,这一点可以由地理教师、也可以由物理教师带领学生来完成,借此也充分体现跨学科学习探究的意义。
低气压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P36活动:
0N 60 高压
冷
低压 热
300N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夏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
(1)冬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P3带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
单一气压带对气候 影响及其天气特征
单一风带对气候影 响及其天气特征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 制下形成的气候特征
亚洲高压
理想模式
冬季:大陆冷却速度快于海洋
1、冬、夏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 (2)夏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洲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0°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威夷高压
理想模式 夏季:大陆增温速度快于海洋
小结
2、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亚洲 大陆
一 月 七 月
太平洋
亚洲高压(又称蒙 阿留申低 古西伯利亚高压) 压
亚洲低压(又称 夏威夷高 印度低压) 压
成因:导致高、低气压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热容量);此外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 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也是其形成的原因。
• 问题:由于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 响,例如我们东亚沿海地区。夏季吹 偏南风,冬季吹偏北风。这种随着季 节变化,风向朝着接近相反方向变化, 叫什么风?世界上的这种风最明显的 地区是什么地区?为什么?
•奇怪的现象之一:全世界北纬30度的地方几乎 都是沙漠,而中国内陆却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从全球来看,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地区,由于受 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或干旱草原, 30°N 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北美的亚 利桑那沙漠、大洋洲的维多利亚沙漠。我国南方地区虽 然也处于北回归线附近,但是由于这里东面和南面濒临 海洋,深受季风影响,不但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 反而具有温暖湿润的环境,成为回归沙漠带的“绿洲”。 这一地区不仅在世界同纬度亚热带地区中别具一格,而 且在国内也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冬、夏季海陆气温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
1月份北半球 副极地低 气压带被 亚洲高压 切断 副极地低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冷高压)
冰岛
低压
大
副
(副极地低气西压)
块状 洋
(冷高压)
极 地亚洲低高压 气 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副极地低气压)
洋
块状
30°N
一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1月份季北风半和球南气压亚中季心风分的布形成
一般而言,影响 气温水平分布的 最主要因素是
纬度位置
洋流(寒暖流) 天气状况(阴晴) 大气运动(升降、流向) 海陆分布(位置及热力性质差异)
人类活动
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冬、夏季海陆气温的影响
气温高,则等温线向较高纬凸 即通常所指的 “高高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较低纬凸 低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陆地增温快,降温快; 海洋增温慢,降温慢
(3)亚洲高压
大 西 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亚洲副低压热 带 高 气洋压夏威带夷
高压
亚速尔
30°N 高压
(热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 七 月
(副热带高气压)
(2)7 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热低压)
夏威夷
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
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巩固练习
1、判断A、B两图 所在半球及其季节
5.下图是“沿北纬60°的1月份气温分布曲线和气压分布示意 图”。读图,完成下题。
(1)在a、b、c三个区域中,
属于大陆的是
,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19课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
第19课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1.运用海陆热力的差异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结合季风分布示意图,分析并说明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必备知识梳理一、大气活动中心1.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具体差异如下:[温馨提示]大气环流的组成2.影响(1)北半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表现: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_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填图)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_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填图)(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_状分布。
(3)大气活动中心对气候的影响①大气活动中心:冬、夏两季,海洋与陆地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②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其_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二、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_有规律地变换。
2.成因:_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季风环流【知识体系构建】)感悟: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简图法示意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特点比较澳大利亚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冬半年(以七月为代表)东南信风控制为干季,夏半年(以一月为代表)吹西北风,由低纬海洋而来,加上受赤道低压带影响为湿季。
[典例][江苏卷]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
2022年要点探究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3
模拟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说明陆地与海洋受热和冷却的差异。
实验器材:大烧杯2只、小烧杯2只、温度计2支、石棉网2块、电磁炉1只、小冰块500g左右、砂土、水。
实验准备:一只小烧杯内放入砂土〔高度2/3左右〕,另一只小烧杯内放入水〔高度与砂土相同〕,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不要让温度计触及烧杯底〕。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准备好的两只小烧杯分别垫上石棉网,同时放在电磁炉上加热一会儿,仔细观察其中两支温度计的数值变化情况:数值大小、比照数值变化的快慢。
第二步,把冰块平均分到两只大烧杯内,将两只插有温度计且带着热度的小烧杯分别放入大烧杯的冰块中,仔细观察两支温度计的数值变化情况:数值大小、比照数值变化的快慢。
实验结论:
〔1〕同样的受热时间,砂土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加热的过程中,砂土的温度上升得快于水的温度。
〔2〕同样的冷却时间,砂土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冷却的过程中,砂土的温度下降得快于水的温度。
实验结论的拓展应用:与海洋相比,陆地受热和冷却的速度快,温度的变化幅度大。
所以,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温度低于海洋,陆地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于海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
(1)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形成冷高压,而太平洋上则形成低压,冷高压流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想成了西北季风;夏季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在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东南季风。
......................................................... - 1 -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形成冷高压,而太平洋上则形成低压,冷高压流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想成了西北季风;夏季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在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东南季风。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
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
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
(1)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形成冷高压,而太平洋上则形成低压,冷高压流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想成了西北季风;夏季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在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东南季风。
.......................................................... - 1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
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著。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相同图幅、相同比例尺的地图相比,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数值差越小,风力就越小。 (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 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
【典例3】(2011· 长沙高一检测)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2)题。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 >PA> PD> PC
(2)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 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的记忆为“高凸低 凹”,具体如下图所示:
(1)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是相对的,垂直方向上,越向 高处气压越低。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南风,即风从南方吹来,吹向北方。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
【典例2】下面为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 (3)题。
(1)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2)画出近地面和海平面上的等压面,并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3)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___(白天或晚上)。
三、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向的判断: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 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 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 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教材P48活动 点拨:明确市区人为热源多和“热升冷降”的热力环流原理是解决此活 动的关键;同时理解市区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风在三力作用下,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的原理。 活动1 分别连接35.0℃,35.5℃的点即可。 活动2 上海地区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城区高,四周低(或由市区向 郊区递减)。形成原因见【课堂互动探究】一、2(3)城市热岛环流。 活动3 东南风;偏北风。
3. 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高空等压面的变化。下图所示等压面变化正确的是 ( )
A.②③ C.①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可判断气压的高低,地表受热,空气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凹,高空则相反;地表冷却,空气下沉, 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凸,高空则相反。
答案:(1)A (2)略(近地面和海平面上的等压面与高空弯曲方向相反) 大气的运动方向为C→A→B→D→C (3)白天
【互动探究】若图中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则此时吹 __________(海风或陆风),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 _________(白天或晚上)。 【解析】由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和越向高处气压越低→A处气压高于B处, 即陆地气压高于海洋气压→吹陆风。由陆地比热容小,降温快→晚上陆地 气温低。 答案:陆风 晚上
A.①高于③ C.②低于①
B.①高于④ D.④高于③
【解析】选C。同一地点,越向高处,气压越低,所以③>①,④>②;同一 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值相同,所以①=④;因此,四地的气压值大小为③> ①=④>②。
读北半球某地的等压线分布图,完成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中,④处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图中四处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73页PPT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61、辍学如磨刀之石。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教材P48活动 点拨:明确市区人为热源多和“热升冷降”的热力环流原理是解决此活 动的关键;同时理解市区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风在三力作用下,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的原理。 活动1 分别连接35.0℃,35.5℃的点即可。 活动2 上海地区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城区高,四周低(或由市区向 郊区递减)。形成原因见【课堂互动探究】一、2(3)城市热岛环流。 活动3 东南风;偏北风。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气流并不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 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却是由低压区流向高压区。
【典例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下图恰当处标上箭头。
【思路点拨】解决本题,需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3)相同图幅、相同比例尺的地图相比,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数值差越小,风力就越小。 (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 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
【典例3】(2011· 长沙高一检测)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2)题。
1.教材P48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点拨:(1)上下三幅图演示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 程。 (2)热力环流首先从大气的垂直运动开始,即大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 运动。上升和下沉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进而引起水平运动。 (3)等压面在近地面和高空的弯曲说明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不同。 (4)图中高低压的比较只能是同一水平面上的各点的比较,垂直方向 上总是低空气压高于高空。
【解析】2选C,3选B。第2题,首先过④点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 球右偏,即可判断为西北风。第3题,图上四处中,②处等压线最密集, 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也最大。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 定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 么状况?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带 高压
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气温高暖而轻
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
冬季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
冬季东北风
东亚季风:冬夏季风都是因为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形成的
南亚季风:冬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形成的 夏季风是东南信风北移形成
的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前缘 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
威夷)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温度 高 低 低 高
气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冬季600 N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因陆地气温低,
空气收缩下沉,图陆2.1地3 表1月面份形海平成面高等气压线压分(布冷高压), 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海平面气压图.swf
返回
30°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30°
夏季300N附近原为副热带高压带,因为陆 地60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热低压),图之 保留在海洋上。
返回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模拟
【实验背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较之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它对气压带的影响和疾风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气压带,季风气候的时候都感到很难理解。
【实验原理】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因而在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时,陆地降温快于海洋,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所以在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可以看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即导致季风的形成。
最典型的气候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叫做“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来自陆地,所以叫做“陆风”。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海陆风。
在本实验中,装细沙的烧杯表示陆地,装水的烧杯表示海洋。
两者在太阳底下晒可以表示白天,吸收热量的情况下,两者的温度变化,放回到室内是一个散热的状态,再将两者的温度进行比较。
如此可得在大自然里,海洋和陆地在不同热力情况下的热力差异变化。
【实验器材】加热器(桌面台灯1台),烧杯(2个)各分别装均匀细沙和自来水300毫升,温度计(2支),量杯,电子计时器,纸笔等。
【实验步骤】
1、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
计。
2、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可选择30分钟)后,读出温度计
的示数。
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测量。
【实验表格】
【实验扩展】
本实验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该实验并不仅仅能反应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同时能解释山谷风,城市效应等现象。
可以选择在实验期间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讲述海陆风的同时,可以适当引申到山谷风、城市风等。
一、山谷风,即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间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二、城市风,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法度,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由于热岛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叫城市风。
利用同一个实验,可以讲解陆地受热或吸热不均而引起的气流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