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

合集下载

3.2《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2《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2《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观察的范围》。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

具体内容包括观察点的选择、观察范围的认识、以及观察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2. 学会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点选择的重要性。

例如,教室里有三个同学,他们在不同的位置,他们能看到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2. 理论讲解:利用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这一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几个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

例如,一个房子,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能看到的窗户数量有什么不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给出一个观察范围,让学生确定观察点的位置。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2. 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给出的观察范围,确定观察点的位置;2. 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答案:1. 根据观察范围,确定观察点的位置;2. 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的掌握情况。

观察的范围教案,说课稿,反思

观察的范围教案,说课稿,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范围》教案致远学校张贵菊(一)教材分析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三)学习目标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导学策略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六)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七)教师预设一、创设情境有一个果园里桃子成熟了,地上掉满了桃子,猴子闻到了香味馋得直流口水,连忙爬到树上张望,1、站在A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2、站在B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3、站在C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4、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二、尝试练习1、画出夜晚路灯下秆子的影子。

思考:同样高的杆子离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

三、巩固练习1、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某位置1时,司机能看到建筑物B,如果继续向前行使,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2)客车行使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吗?四、课后实践80页实践活动两题。

《观察的范围》说课稿致远学校李长存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的范围》。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因此,选择这样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

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相信每位同学都非常熟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能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吗?学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背得很好!想一想:诗人在登楼赏景时,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呢?学生:因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师: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

(板书:观察的范围)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探究小猴观察的范围。

教师: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

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出示绿点1课件)学生:点C。

学科融合,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观察的范围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到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看到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借助画图、操作等,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点、观察角度、观察范围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小猴子爬到了点A 处,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测小猴能看见多少个桃子?课堂预设:学生说的数量不一。

教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小猴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呢?在A处将小猴的眼睛与墙的顶点连接成一条虚线,并延长这条虚线与墙内地面的交点为点A´,这条虚线为小猴的视线,其中点A和墙乙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出看不到的范围;点A ´的右边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到的范围。

(课件动画演示)教师:同学们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和C´。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的范围》(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观察的范围》(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观察的范围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何为“范围”,掌握场景中寻找范围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何为“范围”,以及如何在场景中寻找范围。

需要通过课前的讲解和案例演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在于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要让学生在观察场景和寻找范围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且从中总结经验,让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介绍什么是“范围”,爆发学生对于本课概念的预设偏差。

2. 观察并讲解案例展示案例,讲解范围的概念并演示如何确定范围。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解释本课知识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范围”,以及如何挖掘场景中的范围。

3.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模仿案例和其他场景中寻找范围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

4. 学生大组展示小组成员纷纷汇报他们对场景中范围的观察和认识,并进行推理解释。

5. 结束语在本次课程结尾处,教师要重点讲述范围的重要性,并强调学生要多关注身边的场景,培养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归纳、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更自然地理解范围的概念和寻找范围的方法。

在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开放式思考,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评估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场景观察和寻找范围的表现和认识,评估教学效果。

同时,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导致困惑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补充和调整。

总结本课程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什么是“范围”,以及如何在场景中寻找范围。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中自然形成学习氛围,增强交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掘身边的场景,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协作沟通、解决问题的优良习惯。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通用12篇)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通用12篇)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通用12篇)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篇1一、引入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

板书课题:〈纸的观察〉[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5个、7个、10个)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

他能找到10个特点。

(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

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师:你们的方法真多!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

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

预备/开始。

(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

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时,观察的范围会发生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欣赏和创造”、“观察的范围”三个小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观察的范围变化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时,观察的范围会发生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观察的范围变化规律;学会运用画图、描述等方法表达观察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时,观察的范围会发生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观察的范围变化规律,并学会运用画图、描述等方法表达观察的结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观察的范围变化。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观察的范围变化规律。

3.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观察的范围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几何模型、实物等,用于直观展示观察的范围变化。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教室、公园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景象。

通过这个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图形,并记录下观察到的范围。

第三单元 《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 《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理解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的关系2. 观察物体的方法3. 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的范围和观察角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2. 学具:各种形状的物体、量角器、三角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出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3.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记录观察范围和观察角度,总结规律。

4. 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的范围和观察角度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的范围》2. 主体部分:(1)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的关系(2)观察物体的方法(3)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辅助部分:各种形状的物体、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具和学具的图片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观察的范围和观察角度的知识。

2. 提高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观察的范围和观察角度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其他与观察范围和观察角度相关的数学问题。

3.2《观察的范围》(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3.2《观察的范围》(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学生在此前已经体验过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表述能力。

由于学习时间间隔较长,有的学生无法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观察、操作、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借助画图、操作等多样化的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确观察点、观察角度、观察范围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平面图形。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诗词鉴赏。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了,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谁能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课件出示古诗,学生齐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需要“更上一层楼”呢?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吗?生:要想看得更远一些,就要再上一层楼,也就是“站得高,望得远”的意思。

师:其实这句话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就是,所处的位置不同,我们的观察范围也就不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的范围”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2.活动:做一做。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立在桌面上,将一支笔放到立着的教材后面,坐直。

你能看到这支笔吗?为什么?生:不能。

师:不移动教材和笔,也不变换自己的位置,怎样才能看见这支笔呢?生:站起来就能看见。

师:为什么现在就能看见了?生:坐着的时候,视线受到了教材的阻挡,看不见笔。

站起来的时候,视线就可以看到笔了。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引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并加深“观察的范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印象。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猴子看桃。

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一」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

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呢?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数学教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案教学设计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

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揭示问题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

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自主探究观察范围的变化规律。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2.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观察范围的变化规律。
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观察范围的理解。
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能正确确定观察范围,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法学法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当小明离路灯越近时,他的影子会越短;当小明离路灯越远时,他的影子会越长。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观察范围变化情况。
教师:在这个问题中,观察范围是什么呢?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又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观察范围是小明的影子长度,观察点是小明,观察角度是小明与路灯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
(3)教师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影子长度变化的原因。
探究观察范围与观察角度的关系
(1)教师出示另一幅情境图:小猴在墙内,想要看到墙外的景色。
教师:现在小猴在墙内,它的观察范围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想一想小猴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墙外景色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后回答:小猴离墙越近,看到的墙外景色越少;离墙越远,看到的墙外景色越多。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小猴位置的变化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的范围。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 观察的范围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 观察的范围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观察的概念,掌握观察的方法。

2.能够举一反三,发现生活中的观察方法并加以运用。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观察的概念。

2.掌握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法,正确的观察不同事物。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指人们通过亲身经历,用不同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事物进行系统地描述和辨认的过程。

观察可以增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并且可以有助于我们从中获取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或做进一步的研究。

2.观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不同的观察任务。

以下列出了一些常见的观察方法:•直接观察: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或者使用仪器设备。

•间接观察:有些事物或现象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观察。

比如观察月亮的形状。

•对比观察: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比如不同颜色的荧光笔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系统观察:对于某些事物或现象,我们需要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才能得到一个透彻的理解。

比如观察一只蝴蝶的繁殖、生长、变化等多个方面。

3.实际应用通过以上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观察方法。

比如,在自然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科学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研究对象,才能得到更加精准的研究成果。

在做数学题目中,我们也需要运用观察来寻找解题思路和一些特殊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特殊对象或现象,并让学生发表一下对于这个事物或现象的猜测,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视角出发,开始体验观察。

2.学习观察的方法(30分钟)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化、操演化等教学方法,针对性地讲解和演示不同的观察方法。

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演练环节中,积极参与、体验,对思路和方法有充分理解和把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判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观察点、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位置的判断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判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判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如何根据观察点、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题、小组讨论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如在一个公园里,引导学生观察公园里的景物,并提出问题:“如果你要找到公园里的某个物体,你会怎么办?”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的范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在一个教室里,如何根据观察点、方向和距离来确定黑板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布局,并尝试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小组讨论卡片,卡片上有一个实际问题,如在一个篮球场上,如何找到篮筐的位置。

《观察的范围》(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观察的范围》(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观察的范围》(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观察的角度和范围的关系,理解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的概念。

2. 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之间的关系。

3. 观察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的概念,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观察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观察工具(如镜子、放大镜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观察工具(如镜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观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观察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讲解:对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的关系进行总结,强调观察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7. 交流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体验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的范围》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的关系的填空题、选择题和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观察范围》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观察范围》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观察范围》教案三篇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80页——81页教学目的:⑴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⑵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⑶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开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习题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

是的,在方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

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习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习题师:一天,住在一楼的调皮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生:不能。

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师:可是调皮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生:爬楼师:聪慧的调皮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舞学生到图上指一指)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调皮能看见吗?为什么?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调皮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案)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案)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案)一、教学目标1.对比分析几何图形的特点,了解几何图形的各个角度的定义及其对几何图形的影响2.掌握绘制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方法3.学会应用几何图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几何图形的定性分析,掌握绘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技巧2.应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能力、应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能力三、教学内容及时序时间教学内容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0分钟回顾第二单元知识,复习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其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5分钟教师演示如何绘制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加深对其特点的理解20分钟分组完成作业练习,应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5分钟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和知识要点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以具体问题为例,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应用和作用,发现其中的规则和关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图形的特点和规律;2.模拟绘制法: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模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点;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彼此之间讨论和探讨问题,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竞争中提高自己,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手段1.教师PPT演示2.互动白板讲解3.书面材料、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六、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中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在第三单元中需要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同时,本单元也是几何图形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了几何图形的特点和规律,加深了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或图形时,观察到的范围的变化,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从而发现观察到的图形的变化,体会观察的角度和范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的经验,他们能够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特征,但对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或图形时,观察到的范围的变化还缺乏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角度和距离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发现观察到的图形的变化,体会观察的角度和范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发现观察到的图形的变化,体会观察的角度和范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体会观察的范围的变化。

2.操作教学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的发现,分享观察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的讲台,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位置看到的讲台的形状,引发学生对观察范围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观察到的图形的变化,体会观察的角度和范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每组选择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记录下观察到的范围,并讨论观察到的变化。

《观察的范围》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观察的范围》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而有的小组则显得有些吃力。这时,我及时给予了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成果分享,学生们对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尽管如此,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于教学难点的讲解,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其次,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让学生在更多实际场景中运用观察范围的知识。
举例:给定一个固定的物体,让学生改变观察点或观察角度,观察并记录观察范围的变化,总结规律。
(3)运用观察范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观察范围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解决观察问题。
举例:给出一个实际场景,如观察一座建筑物,让学生根据观察范围知识,确定最佳观察点和观察角度。
2.教学难点
(1)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空间物体和观察范围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直观感知,难以形成抽象的空间想象力。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观察范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观察范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观察的范围》这一章节的内容。首先,通过导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观察范围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观察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图示讲解等方法。在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角度测量工具,观察并记录不同角度下的观察范围,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这一关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的范围。

(教材第34~35页)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感受到观察范围的不同。

难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件。

师:同学们,还记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吗?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要想看得更远一些,就要再上一层楼,也就是“站得高,望得远”的意思。

师:其实这句话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就是,所处的位置不同,我们的观察范围也就不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范围”的问题。

【设计意图:由古诗句引入新课,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观察的范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印象。


1.猴子看桃。

师: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子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情境图一)
师:(边演示边讲解)小猴子在图上A处时,老师用一条线表示出小猴子的视线,可以看出来小猴看到墙内距离墙最近的点为A'。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视线不会拐弯,都是直直的。

师:对,视线就像一条射线,是直直的。

你能这样画出小猴子爬到B处和C处时,看到墙内距离墙的点B'和点C'吗?试一试,在教材第34页的图上画一画。

学生尝试画草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画图结果,对画图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你能看出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情况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见的桃子越多。

2.行驶的汽车。

师:请看图中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可以跟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课件演示:教材第34页情境图二)
学生讨论交流。

师: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呢?
生:我们可以把位置②和建筑物A之间连一条线,这条线就好像是司机的视线。

结果发现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了,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3.拓展交流。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画图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

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正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明确: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观察的范围
A类
1.坐在哪条小船上的人能看到大房子呢?
(考查知识点:观察范围;能力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判断观察范围。

)
B类
2.你能画出图中小鸟在A点看到距离围墙最近的地点吗?
(考查知识点:观察范围;能力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况画出观察范围的草图。

)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坐在A船上的人能看到大房子。

B类:
2.
教材第35页“练一练”
1.不能看到。

2.画图略。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3.
4. (1)球的影子逐渐变大。

(2)走向路灯时,影子越来越短;远离路灯时,影子越来越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