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2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

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

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发芽、成长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策划、构思、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及研究分享了四类教学方向及思想,以期能够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

关键词:學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发芽;成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9-0056-02

●引言

2018年11月18日上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暨第十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科学会堂召开。笔者认真聆听了学术专家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深度研讨与解读,并结合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创设技术需求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研究”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将课标组领导研讨与解读的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与笔者研究的创设技术需求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进行对接,搭建起了桥梁纽带,建构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提供与发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那就是创设学习新技术的需求环境舞台,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父母工作中在新技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发现新问题,寻找解决新方案。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才能够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

例如,2018年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文件下发后,笔者深度解读了高中组微视频和程序设计两部分内容并展示了优秀数字化作品案例。几天后,高一年级的两位学生咨询了关于微视频作品的创作。笔者和两位学生深入交谈并建议参考微视频作品创作的要求创作微视频作品。两位学生利用元宵节前后的几天时间在校园内、家里及县城的东苑广场等多处景点进行导演、拍摄,采集素材。学生在历经微视频作品方案的撰写、素材的采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收获很多。

●技能——理论与实践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笔者认为必须历经实践、体验、探索、尝试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痕迹,也就是扎根。基于技术需求环境创设项目活动研究课题就是引导学生亲历项目创作作品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新技术的乐趣并牢记于心。

例如,在程序设计教学中,针对Visual Basic6.0(VB6.0)软件的应用,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笔者首先介绍VB6.0软件界面如何操作以及工具箱简单使用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中需要哪方面的小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引领大家分组探讨,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想出好方法,共同去实践、体验、探索、尝试。其次在分组研讨过程中,开展“同理心”教学研讨法汇聚创作作品需求的技术疑难问题,借助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共同进行深度研究。最后关于各种算法设计问题,在项目活动创作数字化作品过程中,当需要了解某一个算法或某一个控件如何使用时,利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进行深度研究、深层思考,结合实际需求条件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

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项目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深度探究新知识、新技能,让学生亲身实践、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分解技术疑难问题,进行数据抽象、剥离,建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模型,并围绕模型,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根据需求利用新技术去开发、设计各种算法,真正掌握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

一般情况下,创作项目设计的周期以三到五节课为宜,由易到难,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创作成果的乐趣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协作学习探究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思维火花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