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别裁——中国成语中的天人观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与经典的区别在哪里?
名著:有价值的出名著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13页)
经典: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685页)
01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文 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 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 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问题探究
什么是选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过个人的接 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 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关注点密不可分。
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 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方法指导
导读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了解《经典常谈》中涉及的中国古典书籍的来历 、作者、发展脉络、基本内容、意义价值。
2.学会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巩固精读批注的阅读策略,感受 朱自清先生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化语言。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从朱自清“读”经典的方法中 获得启发,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引领学生提升文化修养,走向经典 深处。。
2.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
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 集。十三篇可分两大板块: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 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 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 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卷九黄垍字子厚,山东即墨人。

康熙癸卯举人。

著有《夕霏亭诗》。

短歌行龙蟠于泥,蚖其肆之。

虎处于柙,爪牙安施?委巷之犬,吠声如豹。

廒仓之鼠,口厌梁稻。

太行居后,孟门居前。

佥夫之心,君子畏焉。

方寸之中,乃有五岳。

磊砢嵚崎,五丁焉凿。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为之在人,成之在天。

送屺公周邑侯南归君从西郊来,旌旆光如电。

父老遮道左,争欲识君面。

君从西郊归,雪压荒丘树。

独有春风发,送君千里路。

(不另下断语,而世态物情已尽于此。

)严我斯字就思,浙江归安人。

康熙甲辰,赐进士第一人,官翰林学士。

著有《尺五堂诗删》。

十峰草堂歌为钱础日作九龙之山环九峰,一峰一态如一龙。

兴云出雨气磅礴,鳞甲欲动凌苍空。

别有一峰伏而起,神奇夭矫为龙尾。

世人咫尺不知名,古来畸士都如此。

中有草堂绕烟萝,峰峰回薄青嵯峨。

左图右史安乐窝,猿啼鹤唳山之阿。

草堂主人抱龙德,或潜或见人不识。

时时掉臂弄云霞,往往歌声出金石。

旷怀雅好游名山,往来齐鲁尽跻攀。

有时夜半登日观,双骑白鹿青云间。

去年把臂历山麓,清诗万首酒百斛。

今年款段走长安,不使缁尘涴素服。

手持尺幅字琳琅,乞我题诗寄草堂。

予本风尘落拓者,青鞋布袜思徜徉。

安得投簪寻泛宅,五湖之曲烟光白。

与君拄杖听鸣泉,夜向松窗读《周易》。

(一起神来,以下便一笔扫去。

)疁水谣疁之水兮清且涟,使君堂上坐鸣弦。

疁之水兮清且漪,使君郊外多耕犁。

使君官庖食无肉,长须编篱种野簌。

使君侵晨寒无衣,老婢当窗织布机。

使君寒,民五裤。

使君饥,民含哺。

升君之堂进君酒,有酒盈卮,有蔬盈豆,长老在前,稚子在后,俚语歌呼为君寿。

清畏人知兮,何人勿知。

吁嗟今之人兮,廉吏可为而不为。

(虽不明指使君为何人,然前后令疁水者非陆清献公不足当之也。

结句有慨乎其言之。

)闻砧曲长安八月秋风起,长安门巷秋如水。

闺中思妇罢鸣筝,一夜伤心千万里。

前年荡子去从军,消息关山总不闻。

黄龙塞上愁云断,丹凤城边落叶纷。

平沙猎猎吹枯草,碣石霜飞寒信早。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

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

有关《论语》的章句注流也累代不绝。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就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

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

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原书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76年5月出版,迄至1988年,已印了十八版。

为弘扬海峡两岸同源的中国文化,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同意,将《论语别裁》第十八版改排出版,以供研究。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比照现代世界上的国际间文化潮流,对于自己民族、国家和历史,确定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

因此若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以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香祷祝的了[2]。

编辑本段作者信息人物生平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

社会评价及作品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在中国大陆有多数的民众由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

含天的成语330个,带解释例句

含天的成语330个,带解释例句

含天的成语330个,带解释例句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含天的成语330个,带解释例句哀天叫地āi tiān jiào dì成语解释:哀:悲哀。

悲哀地呼天喊地。

形容悲痛至极。

例句:平儿丰儿等哭的哀天叫地,贾政心中也着了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哀感天地āi gǎn tiān dì成语解释: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昂首天外áng shǒu tiān wài成语解释:抬起头望着天边。

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成语出处:清·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例句:某些人做事不从实际出发,往往昂首天外。

昂首望天áng shǒu wàng tiān成语解释:仰起头,望着天。

喻指眼光向上,作风浮泛,不肯放下架子、深入基层。

成语出处:清·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例句: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别有天地bié yǒu tiān dì成语解释:天地:境界。

比喻另有一番境界。

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成语出处:唐·李白诗《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例句:出了山洞口,只见小桥流水,竹篱茅舍,真是别有天地。

拔地倚天bá dì yǐ tiān成语解释:拔:突出,耸出。

倚:倚傍,贴近。

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

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成语出处: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北语19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234满分答案

北语19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234满分答案

19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是哪位作家的诗?A.A张协B.B陆机C.C潘岳D.D左思正确答案:D国学大师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这句话充分概括了学术界对历朝各代文学代表样式的普遍认同,那么,王国维认为汉代的代表文学样式是:____。

A.散文B.史书C.乐府D.赋正确答案:D“三吏”、“三别”是下列哪位诗人的代表作____。

A.杜甫B.柳宗元C.白居易D.韩愈正确答案:A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A.A女娲补天B.B黃帝擒蚩尤C.C武帝封禅D.D大禹治水正确答案: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的作者是____。

A.萧统B.徐陵C.钟嵘正确答案:B下列《诗经》的篇目反映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的是____。

A.《东山》B.《七月》C.《静女》D.《采薇》正确答案:C提倡朴直刚健的诗风,其作品标志着初唐诗歌的结束,盛唐诗歌的到来,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纽带的诗人是____。

A.初唐四杰B.陈子昂C.沈、宋D.张九龄正确答案:B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是____。

A.《文赋》B.《文心雕龙》C.《典论》D.《诗品》正确答案:B《尚书》的篇名含义是______。

A.上古之书B.史官之书C.风尚之书D.崇尚之书正确答案:A“子建”是下列哪位诗人的字____。

A.刘桢C.曹植D.陆机正确答案:C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

A.孔丘B.李耳C.庄周D.孟轲正确答案:B下列不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____。

A.《西北有高楼》B.《明月何皎皎》C.《夜中不能寐》D.《行行重行行》正确答案:C骆宾王在他的哪一首诗的序里写了"情沿物应,哀弱羽之漂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以表达他的悲愤沉痛?A.A《边城落日》B.B《至分水戍》C.C《边夜有怀》D.D《在狱咏蝉》正确答案:D"何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哪位作家的诗?A.A张载B.B张协C.C刘琨D.D郭璞正确答案:C正也,指正声,王宫里的音乐指的是《诗经》中的。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01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和翻译》复习课件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01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和翻译》复习课件
于王导
❖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 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 人为未洽。
❖ 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 便无复人。〞任大喜说。
❖ 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 〞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
政论、史论类
❖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 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概者不 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 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 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修养百 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 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 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 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 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 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 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 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 往不协音律,何耶?
❖ 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 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时,总 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
文言文翻译
❖ 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 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
❖ 说道:唉,周王室衰微了,挖苦时政的? 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 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便恣意横 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
❖ 专门学习陶渊明的失之于浅显平直,明 白易晓;专门学习谢灵运的失之于堆砌 辞藻,叠床架屋。
文论类
❖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余独爱其工于 用韵也。盖其得韵宽,那么波澜横溢, 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 可拘以常格。得韵窄那么不复傍出,而 因难见巧,愈险愈奇。余尝与圣俞论此 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假设宽韵 可自足而辄傍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 非其拗强而然与坐客皆为之笑也。

天人观

天人观

天人观是指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儒释道三家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三派,他们对天人观的理解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内容。

儒家天人观起源于古代原始宗教的“神人交通”观念。

春秋末年,孔子摆脱了夏、殷、西周时期文化中浓重的宗教膜拜成分,提出了他的天命观和以此天命观为基础的儒学。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五十而知天命”)而后荀子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对先秦各家天人观进行深刻地批判和总结。

到了汉代儒家董仲舒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结合“阴阳五行学“,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

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明理学家普遍从本体论角度阐述天人关系,将儒家天人观发展到新的理论水平。

宋明理学家普遍从天人合一角度发展儒家天人观,而王夫之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对理学家天人观进行最后的总结,成为儒家天人观的最高理论成果。

儒家天人观中的天人相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天人合一”思想,则从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见,现实政治和伦理的需要才是推动儒家天人观发展的强大动力。

“天人一体”的观念主要来自于道家。

“天人一体”的思想在《老子》中就已经有所体现,《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自然”,是自己而然,非由外力之意;这个“道”,是天地人三者精神的提升,又是统摄天地人三者的管钥。

它高居于天地人三者之上,却并不代表天地人任何一方,因而它的特点是“虚”、“无”。

显然,“道”里面包含着“天人一体”的思想。

道家所理解的“天”有“外在之天”和“内在之天”两个层面的含义。

“外在之天”指大自然,它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战胜性,人在它面前只能陷入不可解脱的悲剧;“内在之天”指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源于大自然。

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与大自然具有同一性。

“天人一体”就是要求人们充分认识自我的“内在之天”,即认识自我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做到从精神上向自然回归,与“天”合一,从而化解同“外在之天”的矛盾,使自我从现实困境中解脱出来。

天人关系——精选推荐

天人关系——精选推荐

天⼈关系浅谈中国传统⽂化中的“天⼈关系”摘要:天⼈关系是中国传统⽂化的⼀个核⼼问题,同时也是最为⼤众化的哲学观点。

天⼈关系中,天是指客观规律,⽽⼈则是主观能动性,天⼈关系就是要求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得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为”并不是真的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放任⾃流,⽽是要求君主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种很⾼的统治艺术;⽽顺天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制天则是要求我们要掌握规律,后两者都是强调我们要积极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天⼈关系;天⼈合⼀;天⼈感应。

天⼈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个重要问题。

部分哲学家把天理解为⾃然,于是天⼈关系即指⼈与⾃然的关系。

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致分为两派。

⼀部分⼈,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学派中的⼀些⼈物认为,⼈在⾃然⾯前是消极被动的。

因⽽提倡⽆为,绝对地顺应⾃然过程。

当代西⽅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类放弃现代⽂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致的。

另⼀部分⼈,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唐代的刘禹锡等,肯定⼈对⾃然的主观能动作⽤,提倡“制天命⽽⽤之”,即利⽤⾃然规律造福⼈类。

显⽰出开发⾃然的进去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家讨论天⼈关系,⽬的在于寻求⼈⽣⽬标。

当代某些学者从战略上研究社会发展机器与环境关系,也利⽤类似的⽅法论原则。

如强调按照环境的约束条件或⼈与⾃然环境和谐的⽬标来规划社会发展,确⽴相应的价值观念等。

这种⽅法原则是环境条件乃⾄⽣态规律对社会和⼈⽣⽬的制约作⽤的反映。

如果由于知道思想不同,或对天⼈关系的实际状况的判断不⼀致,采⽤上述⽅法论原则并不⼀定导致相同的结论。

“天⼈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之⼀,关于天⼈关系有下列⼏个观点 1⽼⼦认为“顺天⽽⽆为” 2孔⼦认为“顺天⽽有为” 3荀⼦认为“制天⽽⽤之” 4董仲舒提出了“天⼈感应,天⼈合⼀”的关系.5宋朝理学家朱熹则提出了“存天理,灭⼈欲”的说法。

⼈与⾃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被称为天⼈关系。

东⽅民族习惯于或者说更擅长于将“天”与“⼈”置于⼀个彼此相连的⼤系统中,来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古代人的天下观

古代人的天下观

古代人的天下观
1.天命观: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和生死都受制于天命。

因此,古代人常常会通过卜筮、观天象等方式来预测天命,以便应对未来的变化。

2. 天人合一观:认为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互依存。

因此,古代人强调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以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3. 天地同根观:认为天和地是同源的,天地万物都有其共同的根源和规律。

因此,古代人常常会通过观察自然界来研究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4. 天人感应观:认为人的行为会影响天地万物的运行和变化,天地万物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命运。

因此,古代人讲究修身、养性,以求与天地万物保持良好的关系。

5. 天下为公观:认为天下万物都属于公共财产,不应该被个人或少数人所独占。

因此,古代人强调公平、公正,以求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

- 1 -。

天人三策名词解释

天人三策名词解释

天人三策名词解释
"天人三策"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守仁提出的一种治国方略。

在《天人三策》一书中,王守仁将政治、伦理、宗教等多个方面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套关于国家治理和个人修身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天人三策"是指天策、人策和合策三个方面。

具体解释如下:
1. 天策:指人们应当顺应天意,循天道而行。

在王守仁看来,天是自然的总体和宇宙法则的来源,人类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外,也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人类对环境的敬畏和保护的重要性。

2. 人策:强调了个人修身和德行的重要性。

王守仁提出了"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六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他认为,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治国,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实践和修身养性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来达到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

3. 合策:强调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王守仁看来,国家的治理应当遵循正义、公平和德治的原则。

他提出了许多政治建议,包括设立官员选拔机制、推行民主决策、加强法制建设等。

他认为,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持续稳定。

"天人三策"通过将天、人、合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
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身和德行以及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它是王守仁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产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

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

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

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

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

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又称天理。

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描写人清高的词语

描写人清高的词语

描写人清高的词语得其所哉所:处所,环境.找到了适合于他的地方.指得到理想的安置.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阻隔、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所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

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天造地设所造:制作;设立:精心安排.指事物自然构成,符合理想,不必再提人工.雄心壮志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志在四方四方:天下.存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壮志凌云壮志:宏大的志愿;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理想宏伟远大.长辔远御①摆短缰绳,驾马长途跋涉.比喻帝王用某种政策、手段卫所边远地区.②比喻操控创作手段淡然达至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

道合志同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梦见周公周公:西周初知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感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做为利莫尼的代称.匹夫怀璧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百姓本没罪,因身藏璧玉而下狱.原指财宝必得祸.后亦比喻存有就可以、存有理想而被害.求志达道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生死不渝渝:发生改变.无论活著还是死都不能发生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持守.唐虞之治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文修武备文:指教化.修成:指踏上非正规,已符合标准.对备:准备工作完.曰文治和军备都已达至了理想的建议.雄心勃勃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有志之士士:对人的称呼.称有理想存有志向的人.1、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斜斜水清深,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诗云可以相显于,不须檀板共金尊像。

2、落花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飘更并作春早歌舞,已落下犹成半面妆。

李白(701-762)课件

李白(701-762)课件
——到天宝十四载李白55岁, 共十年。漫游中, 在洛阳 遇到了杜甫, 在汴州遇到 了高适, 三人同游了许多 地方。分手后, 李白在山 东临淄正式加入道士籍, 以解脱政治失意后的苦闷。 此期李白的出世思想表现 得最为明显。
5. 身经战乱时期
安史之乱次年, 李白带 着抗敌平乱的报国思想应邀 加入永王李麟的幕府, “但 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净 胡沙”。但李麟不久因谋反 罪被其哥唐肃宗消灭, 李白 因而获罪被流放夜郎。关于 李白之死, 有多种说法, 有 说随李光弼征讨史朝义时战 死, 有说在族叔当涂令李阳 冰家中病死, 有说醉游采石 矶, 入水捉月而死。
四、李白的地位与意义
1、奋进精神 2、高大的人格 3、热爱生活 4.“多元一体”的思想
《将进酒》赏析 ——李白、诗与酒
五主陈古钟与岑烹天人 君 君
尔花人王来鼓君夫羊生生暮不不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马何昔圣馔歌子宰我得成见复见
,
,
,
,
销 万 古 愁 。
,
,
千 金 裘
呼 儿 将 出 换 美 酒 与
,
为 言 少 钱 径 须 沽 取 与 君 酌 。
•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望望不见君, 连山起烟雾。 (《乡送韦八之西京》 )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 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 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 梦绕城边月, 心飞故国楼。思归 若汶水, 无日不悠悠。
• 其次 , 当平常的事物不足以表现他 的澎湃的激情时 , 就用大胆的神奇 的夸张和比喻、象征的手法。比 如《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 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 处得秋霜。”
——“怀经济之才, 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 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

古诗词古朗月行

古诗词古朗月行

古诗词古朗月行【原文】古朗月行李白〔唐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注释】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中国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之神,叫望舒,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

”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古诗苑漫步-李白

古诗苑漫步-李白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 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 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 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 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 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 促的单句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 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 “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 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 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 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 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 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 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 稚而美好的认识。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 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 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 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 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 “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 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 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 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 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 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 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专科升本科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专科升本科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专科升本科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单选题1、《史记》代表着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此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______史书体例。

A.纪传体B.编年体C.国别体D.语录体2、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______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

A.杰克·伦敦B.莫泊桑C.契诃夫D.欧·亨利3、下列作品中,不是屈原作品的是______A.《九辩》B.《九章》C.《离骚》D.《天问》4、“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是鲁迅先生对______的评价。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西游记》D.《金瓶梅》5、“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______”。

A.惠B.利C.益D.客6、《断魂枪》中,沙子龙不传“五虎断魂枪”的原因是______A.绝技不传B.淡出江湖C.清醒意识D.自私保守7、明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例,它们分别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______A.《红楼梦》B.《老残游记》C.《金瓶梅》D.《长生殿》8、《史记·垓下之围》中所写的主要人物是______。

A.韩信B.刘邦C.项羽D.张良9、《战国策》的整理编订者是______A.刘向B.郭茂倩C.司马迁D.班固10、《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______。

A.七斤B.九斤老太C.八一嫂D.赵七爷11、以“诗中有画”著称的是______A.李白B.苏轼C.李商隐D.王维12、晚明文坛“公安派”领袖,著有《袁中郎集》的作家是______。

A.袁宗道B.袁枚C.袁中道D.袁宏道13、下面属于诗人陆游《关山月》中的诗句的是______。

A.忽如一夜春风来B.商女不知亡国恨C.沙头空照征人骨D.举杯消愁愁更愁14、下列诗歌不属于杜甫的是______A.《羌村三首》B.《秋兴八首》C.《登高》D.《将进酒》15、下列作家和作品对应错误的是______A.关汉卿——《窦娥冤》B.孔尚任——《桃花扇》C.洪昇——《长生殿》D.王实甫——《牡丹亭》二、多选题16、“初唐四杰”包括______A.王勃B.杨炯C.陈子昂D.骆宾王17、下列诗句中,属于陆游所作的有______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8、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称为“改革文章的祖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别裁——中国成语中的天人观天人别裁——中国成语中的天人观念李英华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哲学观念。

这一点在中国成语、谚语、俗语里有非常鲜明而突出的反映。

本文结合中国哲学经典,着重分析、阐发这类特定语言所反映的天人关系,表明中国古代天人之学不但具有哲理性、宗教性的内涵,而且具有世俗化、大众化的特性。

中国传统天人观念除开宗教迷信的成分,还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它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精华,其实在于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天人关系,人文关怀自九十年代以来,天人关系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这些讨论较之以往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里试举出其中几点:其一,大多喜欢笼统地、抽象地概括“天”有多少种含义(普遍地归纳为三种),而较少深入具体地分析、阐述天人关系的各个命题;其二,由于受到所谓“天”的三种含义(意志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的束缚,探讨天人关系时往往局限于“就天论天”,而不能从上下文的语境中(即使其中并没有出现“天”字)发掘出原本固有的天人关系的丰富内涵;其三,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这个命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神与人和人与自然。

一般地,学界对神人观念更多地给予批判、否定,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则予褒扬、肯定。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特点(科技背景下的思维模式)。

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天人关系,表明中国古代天人之学所具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注重揭示在现代生活中仍有生命力的天人观念,以及它的深切的人文关怀。

本文虽对学术界一般看法带有一点商榷性,但也只是探讨性的。

限于篇幅,本文的阐述也不全面,只能是札记性的。

一性相近,习相远“认识自己”,这句格言是人类理性的自觉标志。

而“人性”(人之所以为人,人之异于万物之所在)则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首要的、关键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人性论正是天人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点,似为一般讨论天人关系的学者所忽略。

事实上,中国古人认为,天是人类的始祖,人性本源于天,因而,天是内在于人的身心性命之中。

董仲舒就曾以形象化的语言讲过“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又说“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及“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论,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抑或是扬雄的“性善恶混说”,等等,无不表明这么一个基本事实,即肯定人的先天本性的存在。

可是,在常人心目中,“天”是高高在上,覆盖万物。

他们没有意识到,“天”与“心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原来也内在于人的身心性命之中。

而这一点,正是儒家心性之学的奥义所在。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论都或多或少带有教育意义,但无论上述哪种说法,都不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最富有教化的意味。

其原因大约有四:一是孔子本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二是“性相近,习相远”被编入《三字经》,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三是这句话中的“近”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且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而给后人(如孟子、荀子)留下进一步探讨、阐释的余地;四是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明了“天”(性)与“人”(习)的辩证关系,颇富哲理。

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孔子关于“性”的根源的看法,自然要联系子贡所说的一句话。

他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对于这句话,不仅古注各异,而且今人看法也不统一。

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句话的原意,也许首先要明确、解决一个前提条件,即孔子与《易传》的关系问题。

笔者赞同金景芳、李学勤和廖名春等先生的看法,即肯定孔子作过《易传》。

因此,孔子的主要思想也反映在《易传》里面。

另据帛书《要》所记载,子贡极不理解“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故而质问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看待孔子平时的思想言行、乃至人格、境界的问题。

而孔子对这个问题,显然也很在意,故不无忧虑地说“后世之士疑者,或以《易》乎?”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促使孔子作《易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当子贡明白孔子之所以好《易》的缘由,特别是领会了《易传》中所反映的孔子关于天人性命的思想时,他就不禁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意谓孔子平日所讲的文章,一般在别处也能听到;至于他所说的性与天道合一的道理,在别处就听不到了。

也就是说,子贡认为孔子关于天人性命的观点是最独特、最好的。

这一点,可以从今本《系辞传》关于“继善成性”的人性论中得到印证。

因为,在孔子时期,的确没有哪位思想家能够提出类似“继善成性”的人性论观点。

所以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人性根源于天道。

这一点经过讨论,相信能够取得共识。

而孔子关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观念,尽管已经渗入寻常百姓家,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往往心不在焉,习焉不察,这或许就是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二安贫乐道,乐天知命孔子提倡“忧道不忧贫”的精神。

他批评那种“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认为这种士“未足与议”。

他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对于孔子、颜回的这种精神境界,宋儒概称为“孔颜之乐”。

这一点,反映在成语中,就是所谓的“安贫乐道,乐天知命”罢!不过,笔者认为,“安贫乐道”这一成语似有不够确切之处。

因为,孔颜所安的,其本质所在,并非“贫”而在于“德”;孔颜所乐的,就是由“德”所获得的“道”。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德”与“道”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或范畴,而“贫”与“道”则没有本质联系。

事实上,“贫”只是特定历史条件所造成的;而在富强、民主和文明的国度里,“安富”亦可“乐道”。

总之,贫富都不过是外缘罢了,“德”才是内在的根本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说“安德乐道”。

记得前些年曾兴起“《周易》热”。

热从何来?其中部分原因,恐怕是由于有些人对《周易》的占卜算卦颇感兴趣吧。

而这些方技在芸芸众生中确有一定的市场。

但自古以来,中国人生哲学的主流都不推崇占卜、迷信,而是强调个人内在的理性、德性,认为只有依靠自己的德行和智慧,才能安身立命,知天乐命。

而这一点,正是《周易》所强调的。

“穷理尽性”、“乐天知命”,这两个成语即是出自《周易》这部经典。

如果能够做到穷理尽性、乐天知命,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里“合一”可以剖析、划分为如下四层意思:首先,“天人合一”表现在天人合于“性”,这是因为“性”是最切近、最内在于人的;其次,“性”是人得之于天,而根据古训,“得”、“德”相通,故而天人合于“德”;再次,有德乃能率性,“率性之谓道”,故而天人合于“道”;复次,有德有道、守德明道,乃可安身立命、知命乐天,故而天人合于“境”(境界)。

显然,这种境界最能体现、或表征中国传统哲学所具有的融本体论、认识论与伦理学为一体的特性。

有的论者认为,“天人合一”只是抽象的玄谈,并不能实际做到;或者,至多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与天合一,凡夫俗子则与“天”无缘。

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中庸》说得好:“君子之道费而隐(笔者注:如天人合一、阴阳之道)。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由上可见,《中庸》的说法既切近而平实,又高远而神秘。

总的说来,《中庸》强调“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处世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