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
第2l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学习目标】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课标解读:通过了解中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强化民主和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自主探究】一、开国大典1.筹备: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会议召开。
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①__________的有关事宜,会议还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②_____________,同时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2.举行: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③___________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特别提醒】《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时间是1949—1954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体现了②__________原则和③_____________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6年,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④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修
① 的胜利。
岳 麓 版
返回导航
·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点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历 史 必 修 ① 岳 麓 版
返回导航
·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合 作 基 础:中国共产党与各__民__主__党__派_____共同反对 ___国__民__党__独__裁_____
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___长__期__共__存____、___互__相__监__督____”的方针。
3 . 合 作 形 式 : __政__治__协__商_____ ; 人 民 民 主 统 一 战 线 的 基 本 组 织 是
构,行使___自__治__权___。 2.相关法律:《____中__国__人__民__政__治__协__商__会__议__共__同__纲__领_______》明确规定,
__1_9_5_4_年__宪__法____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3.实施情况:形成了_内__蒙__古___ (建国前)、__新__疆__、__广__西___、__宁__夏____、
历 史 必 修 ① 岳 麓 版
返回导航
·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点拨: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 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 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 是1954年宪法。
最新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考试必备)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新中国成立(1)筹备:新政协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政权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3.内容(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标志: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运行:第一届人大期间,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特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①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曲折(1)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趋于停顿。
(2)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知识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简述19世纪40-90年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知识结构】请完成《金版教程》P59-60 “知识梳理”,记忆P60的“知识导图”、P60-61“二.要点归纳”。
【重点突破】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材料】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在300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孔子、庄周各得1票。
——1919年的《新诗年选》【材料三】《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四】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节选)【材料五】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材料六】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材料七】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材料八】“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
高中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名师制作每课一练2(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每课一练2(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经有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解析:1949年,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为解决成立新中国的问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答案:B2.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理解准确的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B.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C.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析:本题有错选B、C、D三项的可能,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性别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因为还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因而不能表明中国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答案:A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李金河说:“……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一论述主要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解析:由“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可知,材料说的是建国初期,排除D项。
由“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可知,材料说的是政党关系,排除A、B两项。
高一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最新
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特征【引入新课】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进入新课】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最新-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一、课标及三维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复习回顾:___________年10月1日,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代议制政体大多实行三权分立,___________行使立法权,_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政党制度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
1917年10月,俄国爆发___________,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政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统一;政党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_党一党执政。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四.巩固训练:基础检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B、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1949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B、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的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A、上层集中B、基层民主C、分权与制衡D、民主集中制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5、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了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能力提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法律依据: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下列不属于民主党派参政基本任务的是:A、参加国家政权B、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2018年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
【K12学习】(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全套)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全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知识目标:夏朝政权的建立;商朝建立及显著特征;内服、外服制度;商朝的神权色彩;西周灭商;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大宗、小宗;周朝的礼乐制度。
预习思考:1、商朝内服、外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3、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4、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导学提纲:主体知识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①建立:时间:前历史地位:第一个、开端②制度特点: 2、商代的政治制度①建立:时间:人物:生活方式:王朝特征:②主要制度: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制度。
_________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________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_________的关系。
③重要补充:商朝是个弥漫_________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_________以强化王权。
④局限性:二、封邦建国 1、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的建立①兴起:生活方式:兴起地点:兴起时间:②建国:时间:人物及事件:问题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端? 2、历史研究中,哪些可以作为可资利用的凭证? 3、思考:①内、外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商王是如何通过双轨制来控制联盟实际权力的?②结合“知识链接”分析为何商代“人殉”、“人葬”现象较为普遍?补充: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封邦建国”与“封建社会制度”的区别?④西周的诸侯国与商学生发现都城: 2、分封制①概念:②概况 A、直辖地:B、分封类型:同姓异姓 C、发展: D、特点: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2、特点: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⑤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如何?⑥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4、理解:《大宗、小宗示意图》主体知识 3、内容:①大宗:②小宗:③大、小宗间的关系: 4、评价:5、强化:问题思考 5、总结:①西周为遏制商人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②归纳“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稿 岳麓版 必修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师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稿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师版高效课堂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主编人: 审稿人: 定稿日: 协编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使用人:高三文科班学生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请阅读课本细读P91-P95,并用20分钟完成知识存盘。
课堂解决【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及时完成。
课题: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复习课) 课时:2课时 考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 2、能列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3、 能区别《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已学知识巩固】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2、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C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 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3、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D ) 编号标志 _1949年10月1日____开国大典______ 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③开启了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新纪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法制建设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形成:1949年初步建立,1954年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Word版含解析
教学设计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从容说课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从政权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块来展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学习主题。
教材重点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在了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发展过程的前提下,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本课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意义。
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板书设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的材料、问题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
(3)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和运用(1)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优越性。
(4)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材料思考:《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有了《共同纲领》,还要制定宪法?3.阅读教材小字,归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情景导入】“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学习任务】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问题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
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问题2、多党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问题3. 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问题4.发展历程A.确立:1956年宪法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链接】几个概念的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问题2. 思考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问题3.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问题4、简要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发展①. 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②. 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③.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教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前预习案】一、开国大典1.新政协会议: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1)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3)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
2内容: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意义:①性质:中国第一部。
②加强了,巩固了;反映了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为奠定了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年通过的《》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一届人大:(1)选举为国家主席,为副主席,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决定国务院总理。
(2)通过《》。
3.特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奠定了的政治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
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指导思想:“”的方针。
3.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2.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背景: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3.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制定: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代表产生: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3.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 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6.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7.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D.团结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不包括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
B.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C.政协完全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1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④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这一制度有何新的重大发展?(6分)
(2)材料二中宪法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4分)
ACAAA CDADB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使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