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诗歌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变化入手,欣赏古典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3)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珍惜友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意境的领会。

(2)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和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湖光、秋月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欣喜、敬重、思念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按照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1篇目标: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个教时。

(十三分钟)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2篇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背景介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和对张九龄的赞美。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宰相,被誉为“文宗”。

这首诗是杜甫在他的旅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张九龄的敬仰和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二、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这首诗共有七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五言绝句。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表达了杜甫对洞庭湖和张九龄的深深感慨。

2. 诗歌意境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远,表达了杜甫对洞庭湖和张九龄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慢慢回首已百舸”、“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对张九龄的赞美,如“谪居卧病应难伸,万里乘云只自怜”、“临别赠言幸承恩,再拜告别凯旋年”。

3. 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洞庭湖和张九龄。

杜甫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和对张九龄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文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以及杜甫对这一时代的感慨和思考。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培养对自然和人文的敬仰之情,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介绍;2.诗歌分析和意境解读;3.诗歌主题探究和文化内涵分析;4.诗歌朗诵和表演。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2.解读法: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主题;3.朗诵法:通过朗诵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介绍,学生准备诗歌朗诵和表演;2.课堂讲授: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3.诗歌分析:教师分析诗歌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主题;4.诗歌朗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5.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科目:高中语文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意义。

(3)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诗文的意境与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和相关图片。

(2)学生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文创作背景。

(2)朗读诗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分组朗读。

(3)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深入解读:分析诗文的意境与作者情感。

(3)应用拓展:欣赏其他同主题的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与作者情感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词,进行欣赏与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课堂讨论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在课后作业中,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质量。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中,针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

(2)学期末,组织诗词鉴赏比赛,检验学生对自然景观诗词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

(3)了解诗人背景,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生僻字词释义、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释义问题。

3. 诗歌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准确地背诵诗歌。

(2)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设计
2.诗句解析:选取诗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3.仿写练习:鼓励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要求运用所学的韵律、修辞手法。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诗句解析、意境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深入了解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洞庭湖的美景。
1.学生掌握了诗中的生僻字词、韵律、修辞手法等基本知识。
2.诗歌意境与情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洞庭湖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3.古诗韵律与修辞:讲解古诗的韵律、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并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平水韵,韵脚为‘ing’,平仄对仗工整。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学设想: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句的感悟和评价,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并能够用专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鉴赏观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讲述诗人与洞庭湖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仿写或创作,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重点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背诵、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敬爱的张丞相:您好!我最近读到了庄子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文,深感其中境界有如画卷般清新而广阔。

在此,我以三个部分的教案向您致敬,希望能对您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些启发。

第一部分: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概要和主要内容;2.分析庄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了解张丞相的生平和政绩。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让学生暂时放下课本,观赏洞庭湖的相关图片,点燃学生的欲望,引发他们对于该湖的好奇心。

3.分析:讨论庄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阐释庄子对洞庭湖的独特见解,由此展开对于自然的审美和人生境界的思考。

4.学习张丞相:通过课堂小组活动和网络资源的调查,让学生了解张丞相的生平和政绩,探讨他为什么能够得到庄子如此高度的推崇和赞美。

第二部分:风景与美的表达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不同的画作和音乐,学习如何用语言和表演去描绘风景和美;2.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3.融入一些简单的绘画和音乐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步骤:1.欣赏画作:让学生观赏一幅与洞庭湖相似的画作,通过描述和讨论带领学生去感受画作中的美和情感。

2.音乐欣赏:欣赏一首关于湖泊配乐的音乐,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去想象和表达湖泊的美丽景色。

3.描写训练:引导学生练习用文字描述风景,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让学生观察窗外的景色进行练习,最后分享学生的作品。

4.绘画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所学以及自己的创意,创作一幅或几幅关于湖泊的画作,可以用各种绘画媒介(水彩、钢笔、素描等)。

第三部分:人生境界与修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3.通过参观名人堂、听取考古学讲座等探讨人生境界和修养的话题,增强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认知。

教学步骤:1.学习庄子的思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阐述庄子表达的人生哲学观点,并以个人的角度阐述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总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总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其意。

(重点)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难点)3.领略洞庭湖的雄伟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2、多媒体、录音辅助教学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多媒体展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

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

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三、背景资料(多媒体展示)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的五月至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意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句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详细解读和注释。

2. 与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唐代政治环境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相关的图片或图表。

学生准备:1. 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了解唐代文学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背景。

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解释生僻字词的意义,阐述诗句的意境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诗歌鉴赏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创作技巧。

提供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背景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书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 选择一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题相关的其他唐诗,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或其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2. 开展一次唐诗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唐诗,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诗歌技巧和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情感及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意象理解。

2.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耐清贫”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提问: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首诗?二、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3.学生交流朗读感受,分享自己认为的好句。

三、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洞庭湖”、“云梦泽”、“岳阳城”等,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这些意象的画面。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耐清贫”,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受到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和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2.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深入理解其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能分享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让学生举例说明。

2.教师提问:诗中哪句诗句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三、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领略了诗中的美景和情感。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学习这首诗,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能分享一下这首诗的主题?二、诗歌写作背景1.教师介绍孟浩然与张丞相的交往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动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第1篇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3.教学内容分析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

杜少府:名不详。

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

蜀川:犹言蜀地。

又作“蜀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4.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教学课时:1课时7.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

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

(3)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过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对作者简介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文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

(3)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三、教学方法1.问题疏导法。

2.合作探究法。

3.讨论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八年级上册学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那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孟浩然。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再背诵一下呢?生:能。

师:《过故人庄》孟浩然,背。

生:《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大家背的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板书课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二)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首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

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

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乡,东游吴越。

开元25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应聘为从事,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理解:掌握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洞庭湖”、“碧水”、“青天”等。

2.2 诗歌的主题分析: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张丞相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意境描绘: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洞庭湖的美景,理解诗中的意境。

3.2 诗歌的表达手法:分析诗人运用意象、比喻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4.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句和相关的图片或图表。

5.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你们听说过洞庭湖吗?它有什么特点?”5.2 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

5.3 诗句解析: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5.4 主题分析:讨论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张丞相的敬仰之情。

5.5 意境描绘: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图表,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洞庭湖的美景,理解诗中的意境。

5.6 表达手法分析:分析诗人运用意象、比喻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7 应用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他们对洞庭湖美景的感受,并尝试运用一些诗歌的表达手法。

5.8 总结与评价: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6.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洞庭湖或其他自然景观为题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2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等,探讨不同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思导引
介绍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自主探究
1、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背诵诗歌;
2、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而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

三、分层释疑
1、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朗诵--背诵--默写名句。

2、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四、精练整固
诵读诗歌,默写诗歌。

五、自评提升
朗诵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