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简述国家大剧院的特点和作用
国家大剧院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别从建筑设计、内部设备和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描述。
1.建筑设计: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特点独具匠心,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独具特色的视觉风景。
大剧院的外形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内部则采用了采光、音效和舞台等一系列设计手段,以满足各种表演要求。
此外,大剧院采用了先进的空调和环保技术,确保了演出场馆整体环境的舒适与安全。
2.内部设备:国家大剧院作为专业的艺术表演场所,内部设备也是一流的。
剧院内配备了一流的音响、灯光、舞台机械设备,可以满足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需求。
同时,大剧院还设有大量的艺术教育和培训设施,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文化影响: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剧院的建成不仅为国内外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多高水平的艺术享受。
此外,大剧院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节,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艺术,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总的来说,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一流的内部设备和重要的文化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一座卓越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中国人自信、创新、包容的精神特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国家大剧院是一座“人文建筑”,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建筑设计旨在通过优美的景观和与自然的融合,打造一个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文化空间。
建筑的气势磅礴并不是靠高大的建筑物和繁复的装饰来体现的,而是争取达到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和平共存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尊重自然的人文文化氛围。
二、独特的外观设计
国家大剧院外观设计独特,它采用了“鸟蛋形”设计,整座建筑如同一颗闪亮的明珠般矗立于北京市中心。
整个建筑体系通过几何学的精准计算,将圆球体的形式展开为各种平面形状,使内外完美贴合,没有任何一处不合规定的角度。
也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外观设计,国家大剧院被誉为“天安门之外的第五个景点”。
三、灵活的功能设计
国家大剧院拥有多个演出厅和钢琴演奏厅,场馆内可同时容纳多场不同类型的演出,使得演出的活动可以轻松进行,避免了多余的设置,从而减轻了演出市场的压力。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拥有世界一流的音响设备,能够为观众呈现完美的演出效果。
四、国际化的艺术风格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设计完全采用国际化的风格,建筑设计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正义感,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和期许。
建筑的设计风格借鉴了欧洲、美洲等文化的建筑和艺术元素,例如内部设计和装饰使用了大量的石材和水景等自然元素,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国家大剧院是位于中国首都北京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演艺场所。
其建筑方案是由法国建筑师让·劳伦斯·算伯亲自设计的,于2001年竣工并开放。
以下将详细描述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的特点。
首先,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著称。
整体建筑采用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相结合,塑造出一个象征着现代性与创新的外观。
整座建筑犹如一个浮于水面上的巨大圆形艺术岛,四周环绕着人工湖,与周边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和谐的整体空间。
其次,国家大剧院在内部空间规划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整个建筑分为三个部分: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
三个部分分别位于一个巨大的中央大厅之下,这个大厅被称为“蛋壳”。
这个中央大厅由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网壳构成,其设计既保持了坚固性又非常轻盈,给人一种飘浮于空中的感觉。
而三个部分则通过地下通道与中央大厅相连,形成了流畅、高效的人流通道。
第三,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技术设施非常先进。
它配备了最先进的声音、灯光和舞台控制系统,能满足各种类型的演艺活动的需求。
歌剧院能够容纳2000名观众,音乐厅可容纳2000名观众,而戏剧院可容纳1000名观众。
这些先进的设施和宽敞的观众席,使得观众能够获得最好的观影体验。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内部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线,减少了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节能措施降低了能源消耗。
建筑外部的湖水不仅为剧院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也起到了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最后,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文化艺术重要的场所,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彰显了北京的现代化面貌,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新的景观。
它举办了许多世界级的演艺活动,为观众提供了一流的艺术体验,成为了国内外艺术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同时,它还具有艺术普及的功能,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接触、了解艺术的机会。
总结起来,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在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规划、舞台技术设施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备独特的特点,其先进的建筑技术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建筑之一。
该建筑由来自法国的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Paul Andreu)设计,其设计理念和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结合点。
一、建筑风格国家大剧院采用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创意和科技元素,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建筑之一。
整个建筑外形呈椭圆形状,周围有一片人工水池。
在水池内部,有三座建筑物:音乐厅、歌剧院和舞蹈厅。
整个建筑群呈一片巨大的白色圆顶,看起来像一个皇冠,展现了中国神秘的气息和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形态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形态是整个建筑的灵魂所在。
建筑外观呈流畅的曲线,意味着中国长久以来的流传不衰的文化和传统艺术。
同时,不同的建筑形态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观赏角度,为剧院本身增加了更多固有的价值。
三、材料与技术国家大剧院在建筑材料方面是极其现代化的。
建筑结构采用新型钛合金和优质不锈钢材料。
同时,建筑物采用了高透明玻璃和低反光玻璃雾面材质等,充分利用了光线的自然美感。
整个建筑的内部也是完美的。
国家大剧院配备了先进的音响和影像技术,有着现代化的灯光和电子控制系统让艺术家们完美地表演。
同时,这些新型技术也让中国文化和艺术在世界上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和认可。
四、社会意义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现代化建筑的代表,既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天堂,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
采用独特的建筑形态和材料以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元素和国际化语言,凸显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崛起,同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中国京城感受文化的魅力。
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中国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的标志。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浅谈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内容提要]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
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东南几处萧”和具有雅俗弹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特点设计理念一、关于国家大剧院(一)国家大剧院介绍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长安街以南、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占地面积11.893万平方米,分为国家大剧院工程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环境改造及地下停车场工程两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国家大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中心建筑为独特的椭球体,四面水池环绕,建筑主体与绿化广场、道路水池有机构成一个水上明珠建筑造型,大剧院是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北京最新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
(二)背景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建筑。
该建筑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造型独特,富有艺术感和象征意义。
它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融入自然国家大剧院选址于一片绿地之中,设计师的初衷是要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采用视野开放的造型,建筑表皮以曲线形态包裹,仿佛是一片浮动在水面上的叶子。
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了融合的效果,整体呈现出一种谦卑、自然的姿态。
二、体现人文精神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建筑,其设计也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在整个设计中,建筑师充分考虑了人们的舒适感受和艺术观赏体验。
大剧院内部设有各种功能区域,包括大剧院、小剧院和排练室等,以满足不同类型艺术表演的需求。
建筑内部采用流线型布局,使观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各个区域,并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三、技术创新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也体现了对技术创新的追求。
建筑采用了多项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和智能系统等。
建筑采用了最新的玻璃幕墙技术,使建筑具有透明感和现代感,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建筑还采用了先进的声学技术,保证了音效的质量和观众的舒适感。
四、尊重传统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也注重尊重传统文化。
建筑的外形象征着水的形态,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湖泊、流水等元素相呼应。
建筑的整体色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红色和灰色,使建筑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契合。
大剧院还设有一个室外广场,用以举办各种中外文艺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兼具自然融入、人文精神、技术创新和传统尊重等特点,既追求艺术美感,又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该建筑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新地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文化底蕴。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人民大会堂以西“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总述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著椭圆型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
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在大剧院巨大的外壳下,覆盖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商店、停车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
3个主要演出场所设有大约6000个观众座席和非常现代化的舞台设施,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剧院的“街道"和公共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使得整个剧院就像一座生机四溢的都市。
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设计师这一浪漫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
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
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我国的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招标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
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总体概况国家大剧院项目位于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动脉长安街上,位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西侧.用地南北长约450m,东西宽约220m(北端)、250m(南端),总占地118900m2,总建筑面积约219400m2.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底开工,2007年9月底开始调试并试营业,2007年底完工正式投入使用.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是一幢由曲线构成的巨大超椭球壳体.高45。
中国国家大剧院 的美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外观设计:大剧院的外观呈椭圆形,仿佛一颗巨大的水滴,独特的造型使其成为北京城市风景线的一大亮点。
超过18000块巨型玻璃组成的外壳,使建筑在夜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2. 内部空间设计:大剧院内部空间设计独特,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餐厅、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同时还有多功能空间如展览厅、艺术教育中心等,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求。
3. 内部艺术品:大剧院内部有众多艺术品和雕塑,如“一桌二椅”艺术装置,原型取于国家大剧院2013年原创京剧《天下归心》的舞台美术设计。
这些艺术品和雕塑为整个建筑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观设计和内部空间上,同时也体现在其内部的艺术品和雕塑上。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设计特点独具一格,和谐统一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
下面将从建筑外观、内部空间、材料选择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外观独特而富有艺术感。
整个建筑采用了曲线造形,外墙覆盖着不锈钢材料,形成了一种流线型的造型。
这种曲线造形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灵动和舒展的感觉。
同时,大剧院的外形也象征着一个巨大的鸟巢,使建筑更具流动性和动感,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和谐。
其次,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内部空间设计也很独特。
大剧院包括了一个大剧场、一个音乐厅和一个戏剧厅。
大剧场可以容纳2000多人,音乐厅和戏剧厅也拥有适合的座位数。
大剧院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有着精确的舞台设备和先进的音响设备,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演出需求。
此外,观众席的设计也考虑到人们的视线和舒适度,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演出,并享受到更佳的视觉体验。
第三,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材料选择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大剧院的外墙覆盖着不锈钢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抗腐蚀、耐候性强的特点,能够经受住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
而大剧院的内部装饰则选择了木材、大理石、地毯等可再生材料,不仅增强了空间的温暖感,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大剧院还在地下设有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进行收集和循环利用,以节约水资源。
最后,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大剧院建设过程中,为了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减少建筑垃圾和废弃物的产生,采取了多种环保措施,例如采用了地下建筑和高效节能设备等。
此外,大剧院还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系统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大剧院所采用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措施,不仅使建筑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也为其它建筑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兼具美感与功能性。
其建筑外观采用曲线造形,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内部空间设计合理,满足不同类型演出的需求和观众的舒适感;材料选择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剧院还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用多种节能技术和环保措施。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是中国的一座现代化大型艺术演出场所,位于北京市,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思想而闻名于世。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造型、空间布局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
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弯曲造型而著名。
整个建筑呈现出一个宛如巨大布幕的形象,外部覆盖着铝合金板,使得建筑看起来光滑且现代感十足。
这一设计思想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简洁、流畅的特点,又与歌剧院、音乐厅等经典建筑的封闭式形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手法。
国家大剧院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了开放和包容的理念。
整个建筑内部由三个巨大的艺术演出空间组成,分别为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
这三个空间相互独立,但又通过一个中央大厅相连,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央大厅被设计成一个公共活动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交流或观赏展览。
这种开放性的设计思想体现了国家大剧院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使得艺术演出不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而是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
国家大剧院在材料选择上也体现了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建筑采用大量的玻璃材料,使得整个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开放、透明的感觉。
建筑还运用了许多环境保护技术,如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和利用等,使得国家大剧院成为了一个绿色建筑的典范。
这一设计思想体现了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追求,以及对当代艺术与环境、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思考。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同时借鉴了传统建筑的精华。
它通过独特的造型、开放的空间布局和环保的材料选择,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也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种设计思想的创新和尝试,为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机会。
国家大剧院建筑介绍
国家大剧院建筑介绍
国家大剧院的主体建筑由一座歌剧院、一座音乐厅、一座多功能厅、两个小剧场和一个戏台组成,是国内最大的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
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寓意着祖国和谐统一。
建筑设计通过形态优美的弧线及丰富多变的立面效果,将“音乐”与“舞蹈”两个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歌剧院的外形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折面形式,内部又分为多个层次,如同音乐中丰富多变的节奏与旋律,让人感受到音乐所表达出的无限魅力。
音乐厅屋顶造型如同一片展翅欲飞的树叶,顶部由透明玻璃覆盖,犹如一片浩瀚的蓝天,整个屋顶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
国家大剧院象征着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在设计上体现了“中国元素”、“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
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标志性建筑。
国家大剧院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风范,又反映了现代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手段,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高科技剧院。
—— 1 —1 —。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出资兴建的,位于北京市中心,毗邻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座集音乐厅、歌剧院、音乐厅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建筑,建筑设计十分独特,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以下是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一、自然融合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周围是一片广阔的人工湖泊,建筑师利用周边环境,让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形成“人与水、天空和绿化的和谐共生”。
建筑主体采用了大面积的屋顶花园,将城市公园的观感引入室内,让建筑完美地融入到城市生态系统中。
二、多功能结合国家大剧院幸运地获得了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宝贵场地,建筑师为了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在设计中将歌剧院、音乐厅和多功能剧院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大剧院成为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功能的综合性建筑。
同时,三大功能区域又各具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功能区域之间保持相互的独立,却又能够相互协调,让大剧院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具有现代感。
三、现代艺术国家大剧院的外形设计采用了充满现代感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是人类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建筑形态以水晶体为原型,造型奇特,外观闪烁着犹如水晶一般的光泽,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
四、文化传承国家大剧院的理念和设计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建筑师通过中式园林设计、中式传统艺术元素和材料的运用等手法,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同时,高雅的艺术氛围和细致入微的建筑细节,都是回归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
总之,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包括了自然融合、多功能结合、现代艺术、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这也是对现代建筑创造力和人类审美精神的高度追求和表现。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世界建筑设计的珍贵之宝。
用短文中的一句话归纳国家大剧院的特点
国家大剧院是我国领先的艺术表演中心,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元素,集演出、展览、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以下是国家大剧院的特点和相关内容:一、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国家大剧院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外部被水面环绕,造型美轮美奂,宛如一艘宁静的巨型船只。
整个建筑分为大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部分,它们独立而又相互融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这座建筑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工的元素,给人一种宁静、大气的美感。
二、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艺术氛围国家大剧院是集演出、展览、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艺术中心。
它经常邀请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和团体来演出,为观众呈现高水平的艺术表演。
国家大剧院还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和教育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到文化和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震撼。
三、国家大剧院的艺术精品国家大剧院以其丰富多彩的演出内容和高水准的艺术表现,成为了艺术精品的集中地。
每一场演出都是精心策划和呈现的,无论是音乐会、歌剧、舞蹈还是戏剧,都能够让人们享受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在这里,观众可以尽情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品艺术作品,感受文化的博大和艺术的魅力。
四、国家大剧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国家大剧院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它与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进行广泛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为国内观众带来更多多样的艺术文化享受的机会。
国家大剧院也积极走出去,将我国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增进国际间的艺术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国家大剧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家大剧院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理念,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成果,不断推出新颖而又富有我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心目中的一座文化艺术殿堂,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国家大剧院的社会责任国家大剧院高度重视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并且积极投入到各种公益事业中去。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座国家级的综合性艺术演出场所,也是杰出的建筑设计作品。
该建筑设计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集约化和独一无二的设计:国家大剧院坐落于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
设计师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打破了传统剧院的形式,以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格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
2.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阳台上的石板,整体形状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椭圆形,鸟瞰其俨然如一颗巨大的石头融入到北京市区的中轴线上。
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曲线形状,突破了传统剧院的刚性形式,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融入到自然中。
3. 开放性和交流的空间:国家大剧院内部设计了多个大型的室外广场,使得观众可以在室外休闲娱乐的欣赏到建筑的美景,增加了建筑的可视性和互动性。
建筑内部设有多个公共空间,如大厅、展览厅等,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促进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4. 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国家大剧院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利用地下空间进行能源的管理和调控,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太阳能光伏板、地源热泵、雨水回收系统等,减少了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集约化和独一无二的设计,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注重开放性和交流的空间,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融入城市规划和社会需求。
这些设计思想的体现使得国家大剧院成为一座独特而优秀的建筑作品,为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人民大会堂以西“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总述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著椭圆型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
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
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
在大剧院巨大的外壳下,覆盖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商店、停车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
3个主要演出场所设有大约6000个观众座席和非常现代化的舞台设施,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剧院的“街道”和公共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使得整个剧院就像一座生机四溢的都市。
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设计师这一浪漫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
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
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我国的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招标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
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总体概况国家大剧院项目位于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动脉长安街上,位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西侧。
用地南北长约450m,东西宽约220m(北端)、250m(南端),总占地118900m2,总建筑面积约219400m2。
国家大剧院建筑结构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结构分析首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大跨度的设计。
整个建筑呈近似椭圆形,建筑面积超过了15万平方米。
由于剧院需要容纳大量观众,因此它的大跨度结构设计可以提供更大的剧场空间。
大跨度结构的特点在于能够减少柱子的数量,避免柱子过多导致视线受阻的问题,并且能够提供更好的观演环境。
其次,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结构采用了混凝土和钢材的复合结构。
建筑外部覆盖了一层金属铜板,这层金属铜板是以铜的弯曲面片拼接而成的,赋予了建筑独特的外观。
在结构上,国家大剧院采用了钢材桁架和混凝土柱梁结构。
钢材桁架可以提供更好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并且可以实现大跨度的设计要求。
混凝土柱梁结构则可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此外,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结构还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设计。
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使室内更加明亮,还可以使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欣赏到外部的风景。
同时,玻璃幕墙还能够消除室内外的空间限制,使观众可以更好地融入剧场环境,提升观演体验。
最后,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结构还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功能区域。
除了主剧场,剧院还设有歌剧院和音乐厅等多个演出场所。
这些功能区域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适应不同类型演出的需求。
同时,剧院还设置了观众休息区、艺术展览区等功能区域,以提供更好的观众服务和艺术体验。
综上所述,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大跨度、混凝土和钢材的复合结构、玻璃幕墙设计以及丰富多样的功能区域。
这些结构设计不仅能够提供安全稳定的建筑,还能够实现剧院的艺术表演和观众体验的需求。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结构设计不仅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同时也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简述国家大剧院的特点
简述国家大剧院的特点国家大剧院是一座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剧院,也是亚洲最大的剧院之一。
这座剧院以其独特的设计、卓越的艺术品质和广泛的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国家大剧院特点的详细介绍。
一、设计独特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独特,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
建筑外观呈半椭球形,由人工湖和主体建筑两部分组成。
人工湖面宽阔,与主体建筑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主体建筑内部的设计也非常独特。
以中央歌剧院为例,其观众厅呈马蹄形,这种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视听效果。
同时,建筑还采用了许多高科技材料和设备,如智能化空调系统、数字化灯光和音响设备等,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和优质的观演体验。
二、艺术品质卓越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品质非常卓越。
剧院内设有多个剧场和排练厅,能够满足不同表演形式的需求。
这些剧场和排练厅都配备了先进的舞台设备和音响系统,为演员们的表演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条件。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艺术家团队,包括众多知名演员、导演和艺术家等。
这些艺术家们在剧院的演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观众带来了世界一流的艺术享受。
三、广泛的影响力国家大剧院的影响力非常广泛。
首先,它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内外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其次,国家大剧院还通过引进和推广国际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艺术合作。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和艺术教育项目,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艺术机会和文化服务。
举例来说,国家大剧院曾经举办过多场国际性的音乐节和戏剧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前来参与。
此外,剧院还与多个国际艺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项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创新性的经营模式国家大剧院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经营模式,即“演出季制度”。
这种制度是指剧院在每个演出季中安排一系列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戏剧等。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巨大的半球一颗生命的种子09城甲周嘉礼(Jiali)200930101451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引言: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
记得06年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听一个音乐家聊到:在世人看来,似乎总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而文化产业经营却是三流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场所,打造一个最高艺术表演中心破在眉睫。
某日,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正坐在他竞标前最后一次从法兰西飞向中国的航班上。
航程中,安德鲁的手里一直攥着一枚私人把玩的非洲种子,椭圆形、仅在非洲大陆生长的“SEED”。
在飞机上,他手绘下一张草图,国家大剧院最原始的种子神衹就这样在空中破土诞生。
灵感来源国家大剧院此刻应运而生,这个有着标志性意义,象征着我国文化艺术的重量级建筑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怦然出世。
半粒闪耀的银蛋,一座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撇去一切其他的附加含义,这件作品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外形简洁,有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是成功的。
我们不能就作品本身去指责什么,作为一个大二的学子,我们唯有尽其所能地去剖析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场地设计——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其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
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从空中看北京,故宫是被一个护城河围住的,不远处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围绕大剧院的小湖正是这片水域的恰当延伸,北京城整体的环境没有改变。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无论从它的建筑功能分区、体形设计以及建筑技术结构特点来说,都是相当完美与值得我们借鉴的。
国家大剧院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该建筑主要是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整体是壳体结构,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
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的材质是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国家大剧院内部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
内部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彰显国家大剧院的恢宏与奢华。
歌剧院的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
6秒的极佳效果。
国家大剧院的内部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
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众所周知,歌剧院最重要的是音乐厅里面的声学效果,音乐厅内部无论从天花板、墙面还是座位都是经过特殊的声学处理,使得国家大剧院里面的声音效果达到了极致。
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人民大会堂以西“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总述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著椭圆型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
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
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
在大剧院巨大的外壳下,覆盖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商店、停车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
3个主要演出场所设有大约6000个观众座席和非常现代化的舞台设施,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剧院的“街道”和公共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使得整个剧院就像一座生机四溢的都市。
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设计师这一浪漫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
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
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我国的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招标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
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总体概况国家大剧院项目位于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动脉长安街上,位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西侧。
用地南北长约450m,东西宽约220m(北端)、250m(南端),总占地118900m2,总建筑面积约219400m2。
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底开工,2007年9月底开始调试并试营业,2007年底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是一幢由曲线构成的巨大超椭球壳体。
高45.9m,东西长轴212m,南北短轴144m,壳体四周为35500m2的景观水池。
水池周围是39600m2的绿化种植了各种树木、灌木。
国家大剧院观众主入口位于其北侧长安街上观众次入口及演员入口位于其南侧人大南侧路。
大剧院在地下与地铁天安门西站连通,人们可乘坐地铁经由地下通道直接进入大剧院。
观众车辆由基地东北、西北侧进入地下车库,基地东南、西南为贵宾、货运及消防车辆入口。
为了给大剧院周围创造良好的环境,货运卡车、后勤服务车辆及布景道具运输车等出入口均设置在隐蔽处。
基地北侧的地下设有近1000辆小汽车及约14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库及附属用房。
基地中部壳体除三个剧场外,地下设有贵宾休息室、演员附属用房、录音及演播室、舞台设备机房、机电设备用房等。
其中包括五个排练厅(一个大排练厅约600m2,两个中排练厅各约300m2,两个小排练厅各约200m2)、80个化妆间(主要演员和普通演员化妆间)、32间琴房及录音演播室等设施。
艺术家们可在大剧院享受一流的服务设施。
基地的南侧地下设有小剧场、餐厅及附属用房。
在公共区域及三个剧场的外廊中设置了展厅、新闻发布厅、图书资料室、休息厅、咖啡厅商店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根据使用要求,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结合在一起。
这样灵活的设计除满足演出功能外,还可满足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要求。
2三个剧场国家大剧院巨大的壳体内共有三个剧场——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各剧场间既相对独立又可通过空中天桥相互连通。
各剧场的使用功能与国际接轨,舞台音响、灯光、机械技术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歌剧院以金黄、橘黄色为主,雍容华贵、典雅庄重的歌剧院主要为大型歌剧、舞剧,芭蕾舞剧、音乐舞蹈史诗类演出的活动场.所有观众席2094席,共分池座前区、池座后区、二层楼座、三层楼座。
观众厅的声学设计以满足自然声演出为标准,设计混响时间为1.5秒。
歌剧院舞台采用国际上典型的“品”字形舞台结构形式,包括主舞台、左右侧舞台和后舞台(2)音乐厅以浅色色调装饰的音乐厅宁静、清新、高雅,用于演出大型交响乐和民族乐,有1861个席位(包括站席数)共分池座前区、池座后区、二层楼座、三层楼座。
设计2.2秒的混响时间使音乐厅获得了最好的音质。
于舞台后部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从德国引进,它造型典雅、音色饱满,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管风琴演奏台(3)戏剧场以紫红色为主调的戏剧场传统、亲切、热烈、和谐也是国家大剧院中最具特点的剧场,以上演戏剧、话剧为主兼有地方戏曲和民族歌舞使用功能。
戏剧场共计953个座席,共分池座、二层楼座、三层楼座。
设计1.2秒的混响时间。
戏剧场舞台采用镜框式舞台、伸出式舞台两种使用形式,观众厅前部乐池依靠机械设备可升起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变成“伸出式”舞台,也可做为活动座椅区,增加一部分观众。
三个剧场的座椅标准排距为0.9m,座椅宽550mm左右。
流线型的座椅为大剧院独特设计,具有回弹阻尼装置,回弹时无声,保证演出时的安静。
座椅下静压箱送风,座椅的支腿也是送风口,这是剧场中最为舒适的空调送风方式。
(4)多功能厅(小剧场) 此剧场在基地西南角的地下。
设计理念切断历史,向新时代迈进中国当初对设计方案的要求是:一看就是个剧院,一看就是个中国的剧院,一看就是天安门旁边的剧院。
中国的「大屋顶」「琉璃瓦」各种真伪「传统」建筑,在北京已泛滥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
中国建筑界对大剧院的争论,便集中在「传统」与「现代」问题上。
无疑,保罗·安德鲁的设计与中国传统一点不沾边,大屋顶、琉璃瓦丝毫不见。
天安门一带,因为有中央领导人用於庆典检阅的城楼,有迎接外国首脑仪式的广场,有召开各类政治性大会的人民大会堂,有党中央和国务院集中办公的中南海,所以显得政治气氛十分浓烈。
如今,一座或可领导未来世界建筑新潮流的乾燥土地里豁然冒出的“水中珍珠”,无疑将为天安门这一政治性极强的地带,导入大胆浪漫的文化象征。
“对一个古老的城市来说,新的建筑设计更要谨慎,但不是一动不动。
如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留到今天更好,但既然已经没了,就得想新的办法。
难道就此不再设计新的建筑?”只有一种思想在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最后一轮投票中,安德鲁的方案凭借其简洁、大气的特点获得胜利,“简单的体型更能体现永恒性。
其他方案都过于花哨,只有这个设计能符合国家级的分量”。
国家大剧院呈半椭球形,被称为“鸟蛋”。
同正球体的中心对称性不同,椭球形从不同角度看,曲线的弧度各不相同。
据说安德鲁在设计国家大剧院时口袋里一直揣着一块石头,随时揣摩自然弧线。
“一般的几何形体看一眼就知道后面是什么样,而这个设计虽然简单却又有多义性。
安德鲁是用基于一般人审美习惯的现代手法表现传统方式。
”这种独特的椭球形外形使国家大剧院3.5万平方米的外壳上只有对称分布的4块钛板是一模一样的。
“要求拼缝自然、圆滑,这比正球体复杂得多。
所以,当时仅幕墙设计拼块的拼法就有很多种方案。
”剧院中的城市大剧院外形虽然简单,内部却非常复杂。
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14.95万平方米。
内部就像一个小城市一样。
除了剧场,还有音响资料馆、录音室、音响后期制作室、演播厅、图书馆等等,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群的设施齐全的艺术中心。
除了演出,还可以进行音响制作、录音、排练,练琴房对外开放。
”剧院内部设施的档次在国内也没有其他艺术中心可以与之媲美。
国家大剧院的业主调研了世界各国的剧场,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舞台设施,如戏剧场的舞台鼓桶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和2个升降台组成,具有“升降推拉转”等多种变化形式。
剧场地下建有1000个车位的停车场,将来会成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的配套设施。
穹顶这个大屋顶并非只是装饰,而是内部功能的需要。
外观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需要。
这个大屋顶把大剧院内部许多不同的功能组织起来了,脱离内部功能,只批评这个外观如何如何,不够客观全面。
我相信,当观众、参观者进入国家大剧院这个浑然一体的建筑时,他们会觉得这个最高处离地面45.9米、略低于人民大会堂的46.5米的大屋顶很有必要。
透过这个穹顶,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新的观察北京的角度。
”结构国家大剧院壳体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内部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是规矩的剪力墙结构或框架结构,而是柱子托着墙,墙架着梁,梁上又有墙。
数学模型无法完全套用计算机程序。
用结构工程师的话讲,这属于概念性设计,很多地方要凭经验,不能完全靠计算软件。
细节“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对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实验小剧场4个剧院中的戏剧院,考虑到主要将上演中国的国粹———京剧,我在内部装饰材料的质地和颜色的选择上、在整体设计上,刻意追求了与京剧的服装、脸谱等相适应的气氛;而歌剧院的功能主要是歌剧和芭蕾舞剧,对环境的要求又有不同。
在室内设计上,内部的各个细节也都是椭圆形母题的再现,比如观众厅、新闻发布厅、扶手栏杆等,形式非常统一。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钢结构超椭球体壳为一个超大空间壳体,壳体是经过精确数字计算得出的系数为2.24的超级椭球,它集建筑、材料、设备等高科技于一身,其外围护装饰板面积约36000m2。
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限。
整个钢壳体由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148榀,弧形钢架呈放射状分布,钢架之间由连杆、斜撑连接,壳体钢架从外观看似是落在水中,实际上下部是支撑在3m宽×2m高的巨大混凝土圈梁上。
设计考虑到方便施工及加工周期问题,壳体钢结构构件尽量标准化,并易于装配。
钛金属板大剧院壳体除部分为玻璃幕墙外,其它均为钛金属复合板装饰总面积约30800m2,每块尺寸约2000mm×800mm×4mm的钛板,共使用了20000多块。
钛金属板最外层的0.3mm“贴膜”钛金属是日本进口的,并对其进行了特殊氧化处理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
其特点为化学性质稳定常态下不易被氧化、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15年不变颜色。
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么大面积在建筑物表面使用钛金属板的先例。
壳体内层的装饰这关系到整体空间的建筑效果,因此对深红色木质表面的选择也经过了仔细推敲。
为此从技术和美学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和南美的树种,最终选定非洲巴度红木贴皮并经防火处理的木条,木条之间留有30mm空隙,用以解决声学和回风(在壳体内侧红木吊顶与衬板之间西南和东南侧为回风口)的技术问题。
玻璃大剧院壳体幕墙的玻璃面积约6700m2,从设计理念上将壳体的南、北玻璃幕的形状(从上到下)设计成弧形渐开式,寓意为舞台上徐徐拉开的大幕(北侧宽约106m,南侧宽约42m),因此要求玻璃要通透,使外边的人能够观赏到大剧院内的公共空间,以及活动的观众,而内部观众白天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室外的蓝天白云和周围的水池、绿化夜晚可以将长安街上的景色尽收眼底,充分体现“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