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创始人之王福庵

合集下载

(完整版)9、西泠印社

(完整版)9、西泠印社

印章的妙用
❖ 书画作品为何要盖章? ❖ 资料链接:1:作者的章:通常有引首(形状多为随形的)、和落款
(通常为正方形)。这是坚定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引首章的内容 比较随便,如作者的号、书斋名称……,落款章一般为作者的名字,通 常为“XX之印”、“XXX印”等,阴文、阳文都可以,有的画作中作者 在毛笔的提款中署上了自己名字的名(2或3字),而用一个章(印文就 一个字)表示自己的姓。 ❖ 资料链接2:收藏、鉴赏章:这件作品在表示各个时期流传的经历,如 果被众多历史上的著名画家、收藏家收藏过,基本可以肯定这件作品的 真实性,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中国画装裱时可以把名人的鉴赏章裱在 后面,一定要小心。所以鉴定时不能仅仅依靠印章。而历代皇家收藏的 作品一般有皇帝的鉴赏专用章,加盖这些章的位置是有规范要求的。
❖ 《词集考》 ❖ 《清词年表》 ❖ 《全明词》
饶宗颐的史学作品
❖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 《九龙与宋季史料》 ❖ 《选堂集林·史林》 ❖ 《潮州志汇编》
饶宗颐的目录学作品
❖ 《潮州艺文志》(合著) ❖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饶宗颐的楚辞学作品
❖ 《楚辞地理考》 ❖ 《楚辞书录》 ❖ 《楚辞与词曲音乐》
丁辅之
❖ 丁辅之(1879年8月14日~1949 年7月12日)近代篆刻家、书画 家。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 之, 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 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 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 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 海内。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 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 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 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 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 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 暇,探讨金石书画。
篆 刻

书印璀璨:交相辉映

书印璀璨:交相辉映

书印璀璨:交相辉映作者:徐畅来源:《收藏/拍卖》 2010年第5期文、图:徐畅王福盦(1880-1960),浙江杭县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久居上海。

他淡泊宁静,一心从艺,书法融石鼓、琅玡、泰山诸刻而形成典雅浑劲的书风,能以多种材质的文字入印。

中年以后,篆、隶、楷书均浑穆恬静。

篆刻融皖、浙两派之长,布局喜匀称工稳,气韵淳朴茂密,熔铸众长而形成自己秀雅规整的风貌,成为享誉南北的一代宗师。

印本所录应系王福盦1928年,或此前一年所刻。

此时福盦48岁,或47岁,正当中年,印作流畅洒脱,端庄秀丽,代表了中年时期的风格。

查《麇砚斋印谱》续集四册与此本无一印相同;与《西泠艺丛》第6辑《王福厂作品选》相校,也无一印相同,足见此本的珍贵。

《福盦印本》系王福盦印作原钤印谱。

瓦蓝色封面署蔡守题签“福盦印本,寒翁”六字,前四字亦楷亦隶,风格别致。

右下方钤“舞演者戊寅(1 938年)也·玄武像”阳文长条印(图1)。

扉页李尹桑题“王福盒印本”五篆字,款曰:“己巳(1 929年)首夏四月,哲夫道长属署,铄斋李尹桑”行楷书十七字。

押“李尹桑印”(白文),应系李尹桑自己的佳作。

另钤“众毕长乐(白文)”、“徐鬯(朱文)”两印均出自恩师谈月色之手(图2)。

印本开本长19.2cm,宽1 0.8cm。

细线板框高l 2.6cm,宽8cm,分上、下两栏,宣纸本。

框栏文字雕版水印,书口有“铁书过眼录”五字。

印作朱泥原钤,无页码。

印本99页,计印100方。

第51方印迹下有易忠篆的品评跋语。

首页右下角钤“寒月同观”;末页B面连钤“臣邓骥英”0.5cm 见方小汉印五方,又“庚午(1930年)蔡守”、“寒廒收藏印脱”白文印迹、“徐鬯”朱文印迹各一方:后衬页钤“号眺补读”、“徐鬯”两朱文印迹,皆月色师刻。

第57页B面有一段易氏的题记“著雍执徐(即戊辰年,1928)之暮秋,补游匡庐山南诸胜,题名于三峡涧。

归,稆园偕灵蕤内史整比图史,捡积拓金石,分遗同好,得西泠王季子瑑刻百事,略加论次。

篆书书写入门: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组图)

篆书书写入门: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组图)

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至于以哪本帖为范本,前人总结出不少 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秦刻石,还是清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 很大影响。

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 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 庵,晚号持默老人。

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

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 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 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 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 造诣。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 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 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 致。

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 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篆篆书书书书书书写写写入入门:王福庵及其王福庵及其《《《说说文部首文部首》(》(》(组图组图组图)))
作者:沈晓英 来源:篆书书写入门
篆篆书书书书书书写写写入入门:王福庵及其王福庵及其《《《说说文部首文部首》(》(》(二二二)) 作者:沈晓英 来源:篆书书写入门
篆篆书书书书书书写写写入入门:王福庵及其王福庵及其《《《说说文部首文部首》(》(》(三三三)) 作者:沈晓英 来源:篆书书写入门。

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赏析 01

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赏析  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

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

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至于以哪本帖为范本,前人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秦刻石,还是清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很大影响。

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晚号持默老人。

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

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

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王福庵

王福庵

王福庵王福庵(1878-1960.3.2),原名王寿祺,后更名王褆,字维季,号福庵、福厂、屈匏,70岁后号持默老人,别署罗刹江民、印佣、锄石农、屈瓠、罗刹江民等,室名糜砚斋、春住楼,清·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市)人,晚年客居上海。

幼得家父亲炙,注重文学。

工书法,精篆刻,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中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家。

晚清时期,幼承家学,喜爱训诂、词章、金石、书画之学。

10余岁即工书法、篆刻,弘扬印学,以书法篆刻有声于时。

年轻时供职铁路。

1904年25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等人联合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保存金石,研究印学”。

工书法,擅篆、隶,风格秀劲蕴藉,浑厚古朴。

隶书则多杂篆意,别有意趣。

精于篆刻,初师“浙派”,得其神髓,又兼取“皖派”之长,上追周秦、两汉,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1910年30岁后致力于书法篆刻的继承与创新,论者谓与吴昌硕、赵时枫鼎足而立。

民主革命时期,经10年规划、筹建始正式成立,功在印界。

中年旅京,民国初年移职北京印铸局技正,与唐醉石、冯康侯等共事,负责篆铸各地官印,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尗平盛情相邀聘为顾问,兼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编订画册。

大革命时期,篆刻以细朱文多字印名冠当代,时与吴昌硕、赵叔孺有并美之誉,海内外求刻者纷至沓来,户限为穿。

中岁患病,伏案不便,间或在藤榻上取仰姿刻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48岁应南京政府聘请,任印铸局技正,在职2年(即1930年)辞官回沪,定居上海四明村邨,埋首艺事,喜鬻书、印以自娱、自给。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8岁时刻“两耳唯于世事聋”印,以志其拒敌伪要员之邀访。

解放战争时期,晚岁手颤,惟起床后一段时间可以临池,故所作多在此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起先后受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出任中国篆刻金石研究会筹委会主任之职,刻“即是多所欣”印,以表对新中国的热爱。

擅金文、小篆,尤以大小二篆为最著。

西泠印社的故事

西泠印社的故事

西泠印社是中国著名的印学社团,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

西泠印社以它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影响深远而享誉海内外。

以下是西泠印社的几个故事:
1. 西泠印社创立之初,成员们相约在孤山南麓放鹤亭集会,探讨印学。

他们坚持“不做官,不谈时事,不讲阔绰,不慕虚名”,以“同仁自娱”的方式开展活动,他们在这里研究艺术,交流心得,留下了很多艺术佳话。

2. 后来,西泠印社声名渐起,甚至影响到了日本、朝鲜等国。

1907年,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和长尾甲到访西泠印社,希望与浙派篆刻家们交流学习。

他们被西泠印社的艺术精神和治学态度所打动,回国后大力宣传西泠印社的事迹。

从此,西泠印社在海内外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

3. 西泠印社的名声远扬,不少名士都曾参与其中。

如篆刻大师齐白石、书法家郭沫若等都与西泠印社有着密切的交往。

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相互欣赏,而且在生活中互为知己。

这些交往故事不仅展现了西泠印社的历史底蕴,也见证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西泠印社的学术氛围和艺术精神。

通过研究这些故事,可以深入了解西泠印社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王福庵齐白石书法篆刻比较

王福庵齐白石书法篆刻比较

王福庵与齐白石书法篆刻比较浅析【摘要】王福庵与齐白石同属于清末民国和解放初期的书法家篆刻家,但他们二者相比而言,王福庵书法篆刻属于尚“雅”者,齐白石书法篆刻则属于尚“俗”者。

他们都是以自身独特的篆书入印,二者一个属于阳春白雪,如“大家闺秀”。

一个属于下里巴人,像“山野村姑”。

以《天发神谶碑》作为突破口,是齐白石选择的基点。

而以铁线篆为自己终身的追求,是王福庵振兴浙派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齐白石;王福庵;书法篆刻;西泠印社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

湖南湘潭人。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人物、山水,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其书工篆和行草书,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i王福庵(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王褆,号福庵,又号屈瓠、别署罗刹江民,晚号持墨老人等,浙江仁和(杭州)人。

精算术,工二篆、八分,喜蓄印,自称印傭,精刻印,得浙派神髓。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民国时期“浙派”领军人物。

ii 从二人的成长背景看,王福庵自小在官宦世家长大,属书香门第,幼时诗文书画金石文字具学,青年己有名气,中年游艺京师,接触者具为社会上层人物,老年成为一代印坛领袖。

齐白石是农家弟子,幼时放牧,青年木工,中年开始接触书画篆刻诗文,壮年游历既广,接触愈多,老年变法,遂成一代大师。

一、书法艺术比较从书法上比较,齐白石书法主要以行草书与篆书见长。

行草在融李北海、何绍基、吴昌硕后为一炉,最终化为自己成熟的书风,多用于跋画或书名、书写日记、题识、便笺等。

他于篆书取法除了《天发神讖碑》、《汉祀三公》以外,更多的兼取东汉及魏晋南北朝的隶篆碑版和摹印篆。

齐白石却一变“篆尚婉而通”常态,于方整中见生机,在篆隶间抒发豪情(见图3.8)。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22页word资料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22页word资料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9年6月24日首播西冷印社(一)1918年,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社址。

他们在石墙上敲敲打打,很快凿出了一个石洞;随后,将一方石盒放入洞中。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从秦人的鲁壁藏书到唐人的文冢、宋人的笔冢,中国文人的诗意情怀一代一代流转,现在,这些人如此珍视地封存了这个石盒――里面究竟收纳着什么呢?这些印章属于一个叫李息的人。

李息是谁?――就是曾经文采风流的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

1918年,李叔同在西湖旁的虎跑寺出家。

出家前,他将自己常用的93枚印章赠送给西泠印社――这些印章也就成了那方石盒里的藏品。

1963年,为了防止印章受潮变质,西泠印社将大师印章悉数取出,作为文物永久收藏。

而为记取那段风雅旧事,曾经的庋藏地点还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在一块青色的太湖石背后,曾经的人物风流已经穿越了90年的光阴岁月,一直陪伴着这个名叫鸿雪径的小园林。

“鸿雪径”,得名于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18年,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将李叔同的人生痕迹留在这里,他们是否也在告诉我们,他们留下的,不过是些大师本人并不在意的鸿爪雪痕,“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也许,只有“天心月圆”的境界才是这些人一生真正的追寻。

时光流转,青苔布满石壁,鸿雪径变成了后人登临凭吊的历史遗迹,而它所在的这一处山水园林,作为“西泠印社”社址,也已成了一方印学圣地。

西泠印社社址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包括各类建筑物23处,造像4尊,泉池4处。

2019年,这里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诸多历史文献中,也有西泠印社的社址记录。

这幅创作于1905年的《西泠印社图》就是其中之一。

100多年前,画家呈现给我们的西泠印社只有零星的几间房舍,远远小于现在的社址规模。

(整理)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

(整理)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9年6月24日首播西冷印社(一)1918年,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社址。

他们在石墙上敲敲打打,很快凿出了一个石洞;随后,将一方石盒放入洞中。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从秦人的鲁壁藏书到唐人的文冢、宋人的笔冢,中国文人的诗意情怀一代一代流转,现在,这些人如此珍视地封存了这个石盒――里面究竟收纳着什么呢?这些印章属于一个叫李息的人。

李息是谁?――就是曾经文采风流的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

1918年,李叔同在西湖旁的虎跑寺出家。

出家前,他将自己常用的93枚印章赠送给西泠印社――这些印章也就成了那方石盒里的藏品。

1963年,为了防止印章受潮变质,西泠印社将大师印章悉数取出,作为文物永久收藏。

而为记取那段风雅旧事,曾经的庋藏地点还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在一块青色的太湖石背后,曾经的人物风流已经穿越了90年的光阴岁月,一直陪伴着这个名叫鸿雪径的小园林。

“鸿雪径”,得名于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18年,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将李叔同的人生痕迹留在这里,他们是否也在告诉我们,他们留下的,不过是些大师本人并不在意的鸿爪雪痕,“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也许,只有“天心月圆”的境界才是这些人一生真正的追寻。

时光流转,青苔布满石壁,鸿雪径变成了后人登临凭吊的历史遗迹,而它所在的这一处山水园林,作为“西泠印社”社址,也已成了一方印学圣地。

西泠印社社址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包括各类建筑物23处,造像4尊,泉池4处。

2001年,这里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诸多历史文献中,也有西泠印社的社址记录。

这幅创作于1905年的《西泠印社图》就是其中之一。

100多年前,画家呈现给我们的西泠印社只有零星的几间房舍,远远小于现在的社址规模。

西泠创始人之一王福庵隶书《兰亭序》,别树一帜古朴典雅

西泠创始人之一王福庵隶书《兰亭序》,别树一帜古朴典雅

西泠创始人之一王福庵隶书《兰亭序》,别树一帜古朴典雅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

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

精篆刻,是。

书法工篆、隶。

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

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

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

刻印风格其印初宗浙派,後又益以皖派之长,复上究周秦两汉古印,自成体貌;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偶拟明人印格,亦时有会心。

尤精於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者。

於近代印人中,允称翘楚。

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谙。

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

』并注云:『王福庵,名褆,杭州人。

印法端谨,尤精熟六体,叩之随笔举示,不假思索。

与吴昌硕、赵叔孺同时各名一家。

』词人姚景之曾有《百字令》一首题其印稿:『穷年□□,守高曾,直欲嬴刘凌越。

心事千秋惟我在,此席伊谁能夺?凿白利朱,周规折矩,脱手锋铓发。

勒铭才调,镜涯催老华发。

堪叹力尽雕龙,一编矜重,抵摇签琼牒。

料得斯文天未丧,真宰潜通臣颉。

兵象同论,硅符合契,异代渊源接。

清风据几,冲襟长葆贞洁。

』盖道其绝艺也。

四十六岁时,因手拨电风扇开关触电伤脑,曾卧病两年,愈後每伏案稍久,即感头晕目眩。

此後,刻印必仰卧於藤榻之上,右手执刀,左手握石以外,小指上悬以小镜,两手擎空*作,边刻边以小镜照示,习以为常,作边款亦复如此。

胸间石屑遍陈,不之顾也。

因印面向下,刀锋取势较难,於笔力不无影响。

喜吸烟,凡刻印写字,唇间必含—烟斗,烟之熄灭与否在所不计,以为如此可助文思,否则便感若有所失。

书工数体,金文、小篆,均匀整而劲健;晚年从汉洗文字悟得天趣,参以缪篆排叠之法以作篆隶,朴厚古拙,尤独出冠时;隶楷亦自出机杼,别树一帜。

平居和易,乐於扶掖後辈。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作者:————————————————————————————————日期:近代篆刻名家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

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

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

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白石赵时棡乔大壮王禔邓散木陈衡恪钱瘦铁来楚生简经纶罗福颐陈巨来沙孟海易孺邓尔疋容庚谈月色朱复戡单晓天诸乐三陈子奋方介堪陈半丁韩登安马公愚黄宾虹弘一法师吕凤子徐生翁徐无闻邹梦禅秦咢生商承祚齐璜(1864--1957)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

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

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

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

后学赵之谦、吴昌硕。

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

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

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广陵散

广陵散

广陵散高尔泰宁沪线上位于镇江和无锡之间的丹阳市,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小城。

正则艺专所在的白云街,是一条毫无特色的小街。

战后才从重庆迁回原址的私立正则艺专,是几栋灰色的二层楼房,也毫无特色。

但它拥有几位赫赫有名的教授,特别是吕凤子先生和杨守玉先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精通理论,以画罗汉和菩萨著称,诗、书、印并重,是当时画坛的重镇。

他所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

成为名校,不是偶然的。

我去时,他已很老,不再亲自上课,只当名义上的校长。

穿着老式长衫,有时到画室里转转,有时拄着拐杖,在荒凉的校园里散步。

矮小,瘦削,微微有点佝偻。

眼镜的黑色边框很粗,就像是粗墨线画的。

杨守玉是个很老的老太婆,终生未婚,索居独处。

她所创造的画种“乱针绣”,是用针线代替画笔和色彩,在布上作画。

无数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丝线,不规则地相互横斜交叉错综重叠,近看一片混沌无序,远看人物风景生气洋溢光影迷离。

画法有点像印象派的点彩,但要用点彩法临摹它根本不行。

它的每一幅都是独特和不可重复的。

无论是深巷里墙头落日的余晖、灯影暗处的裸女、雨中的树或者阳光下灼灼生辉的一团黄花,都像是不久就会消逝的东西。

猛一看你感觉到的不是肌肤而是肌肤的温暖与弹性,不是雨水而是雨水的清冷和馨香,不是花团而是花团的快乐的喧嚷。

再细看,又都没了。

这很难。

杨氏门生虽多,仍难免感到寂寞,有句云,“急管繁弦听无声”。

她惟一的传人吕去疾先生,是凤先生的长子,五十多岁,笔名大吕。

也确实是黄钟大吕,不但乱针绣青出于蓝,油画、雕塑、大泼墨无不绝倒。

据说艺事尚专,博则难精,我想那是才小者言。

才大者若韩愈、稼7677轩、达・芬奇、杜尚辈,都能兴寄无端,忽豆人寸马,忽千丈松,何羁于专?先生教画,很少讲具体技法。

看某生画,他会说色彩能发出声音,阴沉有阴沉的响亮,那些用灰不溜秋的哑巴颜色来处理蓝调子的人,成不了大画家。

看某生画,他会说画画是一种快乐,过程就是目的,要能随时停下都是好画。

杭州西泠印社的简介

杭州西泠印社的简介

杭州西泠印社的简介
西泠印社始建于1907年,由王福庵、叶为铭、丁辅之等发起组织,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著名篆刻社团,在中国乃至世界印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浙江书画社、湖社、浙社等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社。

西泠印社现有社员四百余人,其中不乏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如周韶华、吴子建、商承祚等。

社员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大展中屡获大奖。

西泠印社以弘扬印学为宗旨,是研究和提高篆刻艺术水平的学术团体,也是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的重要机构。

印社的主要活动包括:举办社员作品展览、研究探讨篆刻艺术;编辑出版会刊《西泠印报》和《西泠艺丛》;承办国内外重大篆刻艺术展览;举办各类专题研讨会等。

印社现有七个机构,即:一、书画研究处;二、图书资料中心;三、金石篆刻研究处;四、文物征集委员会;五、创作研究部;六、对外联络处;七、社务办公室。

西泠印社成立以来,为发展我国的篆刻艺术事业,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 —1 —。

王福庵篆书对联范文

王福庵篆书对联范文

王福庵篆书对联范文篆书书写入门: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组图)作者:沈晓英:篆书书写入门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至于以哪本帖为范本,前人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秦刻石,还是清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很大影响。

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晚号持默老人。

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

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

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12345王福庵王福庵(1878-1960.3.2),原名王寿祺,后更名王褆,字维季,号福庵、福厂、屈匏,70岁后号持默老人,别署罗刹江民、印佣、锄石农、屈瓠、罗刹江民等,室名糜砚斋、春住楼,清·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市)人,晚年客居上海。

幼得家父亲炙,注重文学。

工书法,精篆刻,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中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家。

晚清时期,幼承家学,喜爱训诂、词章、金石、书画之学。

10余岁即工书法、篆刻,弘扬印学,以书法篆刻有声于时。

年轻时供职铁路。

1904年25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等人联合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保存金石,研究印学”。

工书法,擅篆、隶,风格秀劲蕴藉,浑厚古朴。

隶书则多杂篆意,别有意趣。

西泠八家伪印考-明清流派印章辨伪探暗

西泠八家伪印考-明清流派印章辨伪探暗

西泠八家伪印考-明清流派印章辨伪探暗“西泠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这个篆刻群体的活动年代贯穿了大半个清代,是篆刻史上的重镇。

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缪篆之意,善用切刀表达笔意,苍劲质朴,古拙浑厚。

其篆刻风格又被称为“浙派”,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由于西冷八家在篆刻史上的重要地位,学术界与收藏界对于他们的印作一直非常关注,其印章实物不仅具备重要的学术价值,收藏价值也非比寻常,因此仿冒的赝鼎也极多。

鉴于西泠八家的名声与影响,往往作者下世数十年即有伪品出现,于是在历来的八家印谱中也会混入伪品,这些伪作的存在,在篆刻史研究中,对于考核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艺术特色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不良作用。

今以部分实例,略作考辨,以供学者方家借鉴。

这里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本文所指的伪印考辨,包括对印章实物的辨伪和传世印谱中印蜕的辨伪两个方面。

明清篆刻中的印章辨伪,是一项非常艰巨却又琐碎的工作。

其困难首先在于明清篆刻的遗存数量浩大,其次则是需要相当的篆刻学知识,不仅是篆刻史方面的知识如对流派风格的了解,更需要对于篆刻技术的精通,比如对篆刻章法、刀法、用字的了解,有的时候还必须用到文物鉴定的知识,其鉴定难度并不在书画鉴定之下。

在印章实物的鉴定方面,韩天衡《鉴印散记》-文,记录古玺印与明清篆刻鉴定实例六十余条,皆为经验之谈,韩先生是篆刻名家,更是篆刻史研究专家,获观名刻极多,自然别具只眼。

文中对于浙派印作、吴让之、黄土陵等人的作品特征均有着精辟的见解,究其方法,主要从篆法、结字、刀法、气格诸方面人手进行鉴别。

同样精于印章鉴定者还有孙慰祖,在为上海博物馆鉴定藏品的过程中,其过眼印章实物不止万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提出“鉴定明清篆刻作品,同样依据印文书法、构图、刀法以及质料等四个方面的特征”,“明清文人篆刻作品在书法、章法、刀法等方面既有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又因不同流派和个性而呈现各自的特殊风格”。

浅谈王福庵的篆刻艺术——“玉箸铁线承前开派”

浅谈王福庵的篆刻艺术——“玉箸铁线承前开派”

MING RI FENG SHANG52艺 术 设 计文|刘治鑫浅谈王福庵的篆刻艺术——“玉箸铁线承前开派”摘要:王福庵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颇深,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独特的书法魅力,结合扎实的传统功力,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格调、开创了多字印的新风貌。

他年幼时承家学,成年后又转益多师,印风形成历四期,开辟了玉箸铁线篆的新风貌。

振兴浙派,成为新浙派的领军人物,在印学发展上有开宗立派之功。

本文通过对王福庵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四个时期的简述,探讨他的艺术风格特点、创新意识、和对待传统时艺学者应该持有的客观态度。

关键词:王福庵;玉箸铁线篆;新浙派;福厂印风王福庵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对浙、邓两派印风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化为己用。

他在西泠印社四君子中,年龄最小,但在篆刻创作上唯有他具有开宗立派之功。

王福庵存世的作品数量颇多,在《福庵印稿》中就有存印一万两千方之多,《糜研斋印存》有20巨册之多。

在其篆刻生涯当中,几万方的印作可以证明王福庵具有四君子中其他三人所不具备的艺术影响与威望。

他不仅仅在西泠印社有着显著的地位,而且在中国篆刻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印风的发展与形成王福庵的篆刻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初期奠定阶段、游历广涉期、印风初成期、稳定成型期。

现今流传下来的王福庵印存中,很少有他二十八岁之前的作品。

结识年长他十三岁的钟以敬,对他早期篆刻学习影响很大。

王福庵喜欢他的印,常常出石求刻,他对后学的王氏也多有提携勉励之情,王福庵的印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

钟氏为王福庵所治之印,多存在《麋研斋印存》中,有上百方之多。

足以见得当时印坛前辈对后学的悉心教诲,以及后学在谦逊学习的同时,对前辈之敬重可见一斑。

王福庵在其幼年时集众家之长,自身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颖,为日后成为新浙派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

在王福庵二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是他生活最不稳定的时期。

高中作文素材开国标志

高中作文素材开国标志

高中作文素材开国标志高中作文素材开国标志新中国国名提出者——张奚假设1949年6月21日,在全国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当讨论到新中国国名时,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奚假设先生提出,用“中华人民民主国”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意见博得了与会者的支持。

9月27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张奚假设先生提出的新中国国名,被写进了《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中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1949年7月14日,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副经理曾联松,在报上看到全国政协筹委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立即投入设计中。

他重温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盼星星”中得到启发,以一颗大五角星象征中国爱泰祺,爱生活,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广阔人民。

大星引导在前,小星环拱于后,象征爱泰祺,爱生活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大小星均为黄色,象征黄色人种。

旗为红色,寓意革命似红霞。

8月中旬,他将国旗设计图案寄往北京。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爱泰祺,爱生活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从此,由曾联松设计的编号为323号的“五星红旗”,被正式确定为新中国国旗。

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缝制者——赵文瑞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会务处的同志将缝制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任务,交给了北京美术供给社的赵文瑞。

她满含热泪接下任务后,立即去前门外的瑞蚨祥绸缎店,买回红绸料和黄缎料,按照国旗制作的要求,精心剪裁后,就在地板上废寝忘食地缝制起来。

9月30日下午1点,一面长460厘米、高338厘米的特制五星红旗终于缝制完成。

10月1日下午3时10分,赵文瑞缝制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在广场,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和标志。

新中国国徽制作者——高庄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邀请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院成立国徽设计小组,并对海内外寄来的设计稿进行评选。

以梁思成为首的国徽设计小组等9人,按照政协规定的内容,设计出了由国旗、、齿轮和麦穗组成的国徽图案,并于1950年6月20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会议上获得通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王福庵
榴云堂主
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为吴昌硕,但是创建西泠印社的却是王福庵与叶铭、丁仁、吴隐等人,这四位被后人称为“西泠创社四英”。

王福庵与朋友约定终身不会担任印社社长,因此还刻了一方印“但开风气不为师”。

王福庵,原名?A(tí),浙江杭州人,出自书香门第,精于文字训诂,十多岁时就以书法、篆刻闻名乡间。

在王福庵生活的时代,篆刻者以“浙派”为入门的路径,但已经逐渐被印人程式化。

王福庵虽然先以“浙派”为师法对象,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脱离“浙派”的程式化,走出了一条被后人称为“新浙派”的路子。

因此,王福庵也成为“新浙派”的领军人物。

1920年,经唐醉石的推荐,王福庵开始供职于国民政府印铸局,被北京政府聘为印铸局技正。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的印文就出自王福庵之手。

由此,可以看出王福庵在印坛的地位。

有趣的是,新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是出自他的学生顿立夫之手。

他们师徒二人都曾为政府大印的制作贡献了力量。

四十六岁时,王福庵因触电受伤,导致不能长时间伏案
工作。

此后,他的印章多为躺在藤椅上仰面刻制。

因为印面向下,胸前经常到处都是石屑,他却全然不顾。

1930年,王福庵辞去官职定居上海,以售卖字、画、印为生。

因为名气极大,每天上门求印的人络绎不绝,所以,他一生刻印达三万余方。

王福庵的篆刻以细元朱文最为出类拔萃,其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瓜李故乡盐梅旧族糟糠残梦鸱(chī)夷前身”可谓鬼斧神工,成为近代元朱文的杰出代表作。

王福庵一生著作等身,有《说文部首字帖》《糜研斋印存》《福厂藏印》《说文部属检异》《作篆通假》等。

新中国成立后,王福庵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

在王福庵逝世前一年,他将毕生刻制的三百余方精品印章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

逝世之后,家人按照他的遗志,又将家藏的三百余方印章和收藏的四百余种书画碑版资料捐赠给了西泠印社,令后人肃然起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