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背景资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背景资料.共69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背景资料.共69页](https://img.taocdn.com/s3/m/aba13ee452ea551811a687ac.png)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来自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b80f2f4abb68a98270fefa31.png)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 他们遭受着纳粹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 这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带走了,再也没有 回来。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 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谁也不知道自己是 否能活到第二天。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 为什么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 不回答时,就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 回来。
面对面交流
假如现在站在你面前有这样的三 类人:纳粹集中营受害者、德国纳粹 党和当代青年,你会对他们分别说些 什么?
请结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课文的学后感,以“纳粹集中营 受害者/德国纳粹党/当代青年,我想对 你说……”为开头,书写自己想对他/她 说的话,字数在150字左右。
忘记屠杀, 便是第二次屠杀!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 1945年1月,当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 中营时,在这里他们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 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 有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这里成为了犹 太人永远的“噩梦”,这里成为了全人类永远 无法愈合的伤口……
自主品读
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文章6-15段 的内容,讲述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 室、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 室参观及参观感受。
作者说,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
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 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读完本文,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
些什么,那也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 们。
你最想告诫自己或别人的是什么? 请用最简洁的一两句话来表达。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请求你 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只有在我们的孩子具 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修改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1f4e56f7ec4afe04a1dff3.png)
• “他没有必要 下跪,而他却 为那些应该下 跪而没有下跪 的人,跪下 了”。
•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 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 答:词简而意丰: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 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 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 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
• 作业布置:小作文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 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 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遇难者的鞋子
这位遇难者还保持 着被烧死时的姿势。
焚烧尸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 • • • •
标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语:第1至3自然段 (语言渲染气氛) 背景:第4至5自然段 (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 主体:第6至15自然段(写作动机;参观流程) 结语:第16自然段 (呼应前文,点题)
•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 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 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反衬的手法: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 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 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间最美好的表情, 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 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 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 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 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 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 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 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 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
看见试验室时 参观纪念长廊时 参观绞刑的地下室时 参观结束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8f7bde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0.png)
2023-11-08contents •文章背景•文章内容•文章主题和意义•文章的影响和价值目录01文章背景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1940年修建的集中营,用于关押和屠杀犹太人、同性恋者、战俘等。
该集中营在1945年被解放,据估计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实施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行的例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作者罗森塔尔在1955年访问波兰时,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并采访了一些幸存者和波兰人。
他被集中营的恐怖和人们的痛苦所触动,决定写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新闻报道。
罗森塔尔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传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和恐怖,以及对于纳粹罪行的谴责和对于人类尊严的维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于1958年发表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并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该文章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独特描写而广受好评。
它引发了人们对于纳粹罪行的再次关注和反思,也对于推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研究和对于人权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2文章内容文章主题和主要观点文章主题揭示纳粹集中营的恐怖和残忍,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主要观点通过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强调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新闻可报道,因为这里发生的事情已经众所周知。
文章结构和段落分析文章结构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入手,逐步引导读者深入了解集中营的真相。
段落分析文章分为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第一段描述了奥斯维辛的“美好”天气和“愉快”的游客,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而第四段则通过描写囚犯的日常生活,揭示了集中营的残酷和非人道。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问等,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手法,强调这里已经没有新闻可报道。
语言特点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用词准确且贴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0e2c276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f.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一个名字充满着血与泪的地方。
它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一个集中营,也是犹太人大屠杀的中心之一。
奥斯维辛,成为了那段黑暗历史中的一个记录点,记载着无数无辜生命的毁灭。
,现在的奥斯维辛再没有什么新闻。
相比于当年的恐怖景象,奥斯维辛现在显得更加安静,平静得让人几乎忘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忘记。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
奥斯维辛是一个集中营的综合体,包括奥斯维辛一号营和奥斯维辛二号营。
奥斯维辛一号营是一个劳动集中营,囚犯们在这里被迫从事苦力劳动。
而奥斯维辛二号营则是一个灭绝营,千百万犹太人在这里被毒气室害死。
在奥斯维辛,囚犯们遭受着无尽的折磨。
他们被剥夺了尊严和人权,被迫执行反人类的任务。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身心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摧残,他们的回忆成为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我们现在很少听到奥斯维辛的消息。
这并不代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相反,奥斯维辛的存在和历史纪念馆的建设,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
奥斯维辛纪念馆是建立在原集中营遗址上的,它通过展示照片、文物和叙述,将那段黑暗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纪念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囚犯们的照片、他们的个人物品,以及记录着他们悲惨生活的文字。
这些信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奥斯维辛的恐怖。
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警钟,警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让仇恨和歧视蔓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它仍然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一部分。
它是人类历史中最大的丑陋,也是我们面对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记忆和反思,我们才能够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
,无论奥斯维辛是否成为了新闻头条,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这里遭受无尽苦难的生命。
我们必须将历史真实地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都能够明白,仇恨和歧视带来的伤害是多么深重。
在光阴的长河中,奥斯维辛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a91b94e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e.png)
日 军 活 埋 小 孩
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 杀后,掷入城郊池塘。
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
记住历史,
不要记住仇恨
——已故南 京大屠杀幸存
者李秀英的遗
言
德国总理
日本首相
勃兰特在波兰下跪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作为中学生的我 们,应该怎么做呢?
——
忘
记
过
去
,
就么新闻
( 美 ) 罗 森 塔 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 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 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这里有试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 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 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
(2)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 历史而早为人所知,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 东西,没有什么新闻。
(3)奥斯维辛解放距今已 有十四年了,对于追求新 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 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 报道了。
为什么又要写 ?
普利策曾 说:“倘若一 个国家是一条 航行在大海上 的船,新闻记 者就是船头的 守望者,他要 在一望无际的 海面上观察一 切,审视海上 的不测风云和 浅滩暗礁,并 及时发出警 报。”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 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2d3fa905647d27284b7351e7.png)
3、①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而轻松地解决前三个问题。
②教师问:谁来解决4、5、6、7这几个问题中的某一两个问题?
学生各自回答,教师巧妙点拨。
生:第7个。笑或不笑,别人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年轻姑娘,我觉得是对比,对生命的象征,生命总是在继续,残酷的境遇里,对生命崇敬。
【教师营造的和谐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他们精彩的回答层出不穷,师生对话流畅、自然。】
三、1、如果你去奥斯维辛你见到是什么样的景象?我的问题是,尽管与期待不符,为什么会觉得恐怖?恐怖从何而来?
生:这里发生过那么多罪恶,那么平和,更其他地方无异,人类的罪行那么容易掩盖了。没有忆苦思甜的感觉。
师:几个词很重要,罪恶、忘记。美好景色就美景,恐惧不在风景在心里感受。难道忘记这个罪恶吗?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文章?请大家齐读文中相关的部分。
上课流程如下:
一、导入:
今 天我们学习一篇特殊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题目很有意思。本来是新闻,却说没有新闻……罗森塔尔说没有新闻,一经刊载,却吸引很多人眼球,各大 报刊转载,最后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原因何在?原因有很多,但这个标题功不可没,它吸引我们的眼球。这篇文章写作不合常理。 大家预习文章,文章中不合常理的地方有很多。要求同学们找出这篇文章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师:祷告含义:第一希望得到上帝保护;第二希望得到谅解。看到母亲、妹妹推进火坑,我们还能祷告吗?有意义祷告吗?,矛盾解决了,总结一下。
第 一幅画面,是恐怖的。都有哪些词语,看到恐怖的反应?(突然张大口、目光、喉咙被扼住、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参观者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讲刑法了。不需要 再写了,作者让我们看到生命存在。奥斯维没什么可写了,如果写恐怖没有人读了。我的新闻点在哪里?激起对生活生命的向往。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70e39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3.png)
奥斯维辛的解放
1
苏联军队
1945年,苏联军队终于解放了奥斯维辛
镜头见证
2
集中营。
解放奥斯维辛的场面被记录下来,成为
了历史上重要的证据。
3
世界震惊
奥斯维辛的解放震惊了世界,揭示了纳 粹大屠杀的真相。
奥斯维辛在历史中的地位
纳粹罪行
奥斯维辛成为了纳粹罪行的象征,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错误。
纪念和教育
世界各地建立了纪念馆和教育机构,以纪念奥斯维辛的受害者并防止历史重演。
人性的黑暗
奥斯维辛是人性黑暗面的集中展示,提醒我们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压迫与种族歧视。
结论和要点
永远不要忘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将永 远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坚 守人道主义和平等的原则。
人性的力量
奥斯维辛中的幸存者和救助 者展示了人性善良和顽强抗 争的力量。
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宣传和教育,我们可以 帮助预防纳粹大屠杀这样的 人间灾难再次发生。
管理
奥斯维辛采取了严厉的纪律和 恶劣的条件来管理囚犯。
工业化
集中营内设有各种工厂,囚犯 被迫从事体力劳动。
囚犯生活的惨状
饥饿与疾病
囚犯面临着持续的饥饿和疾病, 生活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
强迫劳动
囚犯被迫从事艰苦的劳动,往往 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生命的丧失
集中营中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 成为了纳粹大屠杀的牺牲品。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欢迎来到《奥斯维辛没有新闻》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奥斯维辛集中 营,探索纳粹大屠杀的背景,以及这个恐怖地方的运作与组织结构。
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1 历史背景
建于1940年,是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f46d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7.png)
呼吁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 务。
反战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1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
残。
《安妮日记》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二战期间犹 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和思考 ,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世纪俄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 写和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战争与 和平的主题。
不同视角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01
02
03
战争中的个体经历
《血战钢锯岭》等作品通 过讲述士兵在战场上的生 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 体的残酷考验。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 的互补性
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 和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具有互补性。新 闻报道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依据, 而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和文学 创作相结合,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02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
03
二战期间的新闻审查与报道限制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新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真实的战
争罪行和集中营的恐怖情况无法被外界了解。
作者罗森塔尔简介及成就
罗森塔尔的生平与职业背景
罗森塔尔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深入欧洲战场进行报道,并亲身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集中营的恐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https://img.taocdn.com/s3/m/fbe8778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4.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奥斯维辛,这个名字无法让人不联想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造和运营的集中营之一。
纳粹集中营的存在和恶行,早已为人所知。
然而,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关注奥斯维辛?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本文将从历史和教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历史的重要性奥斯维辛作为纳粹集中营体系的一部分,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和惨绝人寰的罪行。
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对奥斯维辛的关注和研究。
历史教育是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途径,通过了解集中营的黑暗面,我们能够更好地守护和维护人权。
2. 教育的重要性对奥斯维辛的研究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向后人传递历史的真相,更是为了教育人们有关人道主义、宽容和尊重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暗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罪恶的程度,引发对人权的深思,并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好地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媒体对奥斯维辛的报道虽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和纳粹的罪行已经被广泛报道,但由于时间的推移,新闻媒体对于奥斯维辛的报道并不像二战期间那样频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
事实上,每当发生有关奥斯维辛的新发现、纪念活动或相关研究成果时,媒体仍然会对其进行报道,以唤起公众的关注和反思。
4. 社会记忆和纪念尽管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但社会记忆和纪念活动对于保持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纪念活动和相关场馆的建设,我们能够更好地传递历史信息,警示后人,避免历史的重演。
这些社会记忆和纪念活动不仅仅是纪念受害者,更是为了提醒人们珍惜和捍卫人权的重要性。
结论奥斯维辛代表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它的存在和历史重要性不容忽视。
虽然新闻报道可能减少,但教育和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通过广泛的研究,继续对奥斯维辛的关注和警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相,守护和维护人权,让这段黑暗的历史永不再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03477d1316fc700abb68fc8a.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人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与人格 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 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⑤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 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 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 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 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 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 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 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
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感到窒息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①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 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提示: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 的人间地狱。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②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 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 现出来的。
明确: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 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 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 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145ef599d0d233d4b14e69de.png)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 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 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 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 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 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 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 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 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 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默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看看作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 哪几个自然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1、
奥斯维辛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长廊里——纪念墙 绞刑室
毒 气 室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巨大的焚尸炉
焚 尸 炉
女 牢 房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2 、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 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3 、 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 “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 的可怕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表现出来 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641b773aaf45b307e871978b.png)
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等,传达
他们的内心感受,以此来感染读 者,引起读者共鸣。
毒 气 室 中 等 死 的 囚 犯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鞋 子 堆
焚 尸 炉
牢 房
长 廊 上 的 照 片
长 廊 上 的 照 片
默读7段到15段,勾画出表现
人们参观时表情以及心理变化的句
开头: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 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 上,还有儿童在追逐嬉戏。
开头: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 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 上,还有儿童在追逐嬉戏。
用明快的景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 暗无天日、惨绝人寰。表明作者的观 点:忘记这段悲惨的历史、忘记纳粹 的罪恶是“最可怕的”,是“不该有 的”。
拓展延伸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 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 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 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 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 …
由此情景,你能 联想到我们中华 民族所遭受的深 重苦难吗?
日 军 活 埋 小 孩
子,思考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⑴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 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⑵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 身发抖。 ⑶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 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⑷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⑸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 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 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思考结尾段的表达作用。
思考结尾段的表达作用。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https://img.taocdn.com/s3/m/d6f1367d8e9951e79b892788.png)
集体屠杀后,两个纳粹士兵射杀还 活着的犹太妇女!
800具被杀的囚徒尸体把这名德国 妇女吓坏了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相信 见到这种情景的人没有一个不惊惧万分
集 中 营 里 的 靴 子 堆
这 是 对 德 国 纳 粹 灵 魂 的 拷 问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巨大的焚尸炉:“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 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 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
祈祷(王杰王韵婵演唱)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 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 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 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品悟赏析
作者为什么在开头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 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 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 “最令人毛骨悚然”?
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 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因为在 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 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 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还有一个不能忘记的故事……
二战时,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
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 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 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 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 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 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 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 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 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b105010e1ed9ad51f01df299.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是纳粹军警正对大屠杀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进行射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位德国妇女在走过被党卫军杀死的800多具囚犯 的尸体时惊呆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 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 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 枪杀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有被关押 到这里的犹太人 以及其他无辜平 民百姓和战俘的 最终命运除了惨 遭屠杀之外,他 们的随身财物也 被劫掠一空,就 连死者身上的牙 齿、头发及至皮 肤都不放过。
亚伯拉罕·罗森塔尔
• 这是一个叫莫泰利的小男孩在奥斯维 辛集中营里写下的
从明天开始,我将悲伤。 从明天开始, 今天我将快乐。 悲伤有什么用? 告诉我吧。 就因为开始吹起了这些邪恶的风? 我为什么要为明天悲痛,在今天? 明天也许还这么好, 这么阳光明媚。 明天太阳也许会再一次为我们照耀, 我们再也不用悲伤。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 难者纪念馆。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 森塔尔于1958年访问奥斯维辛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普 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作者没有着力描写奥斯维辛的阴森恐怖, 他的目光更多集中在参观者身上,将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和传达内心的感受详细记录下 来。
奥斯威辛普利作策为新闻纳奖粹评德审组国颁屠奖词杀:犹太 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 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 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 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 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在 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 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 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 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 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 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 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 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2a0608014431b90d6c85c728.png)
课堂小结
“奥斯维辛”今天已然成为二战时期纳粹罪 行和人类苦难事件的历史代名词,那段历 史的确是不堪回首的,无论对于受害者还 是旁观者,但是,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七 十年,悼念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今天,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通过对这篇课 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明白,对于苦难的 历史我们要选择铭记,因为:
• 2、从内容、结构、主旨三方面考虑 • ①在内容、手法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 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 天日、惨绝人寰。 • ②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 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 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 湃。 • ③在情感、主旨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 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 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 悲上加悲;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5、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可是却还是写了这篇新闻?这是不 是矛盾?
奥斯维辛太著名了,人们已经熟知其历史,确实 没有多少东西可供报道。但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 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作者还是写下这篇新闻。 以反语来突出文章主题。奥斯维辛的确不存在什 么新鲜的东西,每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物品,都会产 生同样的感受——震惊、窒息与悲痛。
一批犹太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 6.为什么关于奥斯维辛的众多报道中,罗森 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会成为 经典,广为人知?(王毅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背景资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背景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e7ebc507e21af45b307a877.png)
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 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长 廊 上 的 照 片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永别。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 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用; 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 成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灯罩。如 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 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幸存者只有7600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男性的平均 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被害者处绞刑时站的木块 卡车装载着成堆的尸体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死的囚犯的尸体。
集中营被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 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一跪泯恩仇
二战德国的忏悔
德国二战后深刻反 省错误,德国国内永远 禁止任何纳粹物品的出 现,对中小学生进行反 纳粹教育,在教科书了 写进这段历史,并且在 每年的圣诞节向所有受 到德军迫害的犹太人或 他们的亲属提供各种礼 品。
1970年12月7日,时东德总统勃兰特向纪念碑献上 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 “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牢记历史血泪
南京大屠杀后,日 军在活埋中国平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ae7250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1.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罪恶之地,为数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战俘、各种少数民族和政治犯遭受了无尽的苦难和死亡。
借此机会,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这个黑暗的历史,铭记那些无辜生命的牺牲,并警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第一部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奥斯维辛市附近,由纳粹德国于1940年建立。
它起初是为了关押波兰政治犯而建立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粹将其扩建成一个巨大的集中营网络,主要用来灭绝犹太人。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奥斯维辛I号营,也被称为斯陶万尼克(Stalag);奥斯维辛II号营,也被称为布尔吉迪布卜尔格(Birkenau);以及奥斯维辛III号营,也被称为门哈夫(Monowitz)。
第二部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大屠杀的中心之一,它不仅是一个集中营,更是一个灭绝罪行的执行场所。
在奥斯维辛,囚犯们被迫从事强制劳动,遭受虐待、折磨和饥饿。
那些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被立即送往毒气室,波洛瓦斯室。
大屠杀期间,约有一百多万名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处决,其中多数就是在布尔吉迪布卜尔格的毒气室中丧生的。
这些无辜的生命在死亡之前被剥夺了人格、自由和尊严。
第三部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发生在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第322步兵师所属第100号突击队成功夺取了控制权。
苏联士兵见到了这个人间地狱的场景,展示了纳粹的暴行和令人发指的罪行。
解放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了解纳粹大屠杀的地方,见证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种族灭绝行动。
结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是人类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它代表着纳粹德国及其同谋者的罪恶,也是对人类尊严的极度亵渎。
为了确保这样的悲剧永不重演,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教育下一代,继续谴责种族主义、歧视和仇恨,坚决站在正义和人道主义的一方。
通过纪念奥斯维辛,我们向那些在这座集中营中失去生命的近百万人致以最深的哀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1c210dd40c22590102029d3c.png)
写作特点: 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 集中营,从毒气室、炉、女监房、试验 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 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 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 内心的感受。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 是这篇新闻不同于其他相同题材的新闻 的地方。
全文总结:
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 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 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 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 另外:文章多处运用到了细节描写,同样耐人寻味。
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下列这几个问题
• 1.找出并且划出文章中触动你心灵的句子或 段落,试着谈谈你的感受。
• 2.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了哪些地方? 参观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 3.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 为什么说没有新闻?既然没有新闻,作者 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罗森塔尔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 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 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 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 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 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 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 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 多是犹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 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被饿死的囚犯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 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 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
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 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 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 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 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 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 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 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 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 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长 廊 上 的 照 片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永别。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 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 ,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 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 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 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 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 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 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 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 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 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 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画。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 巴 维 尔 弗 里 德 曼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 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 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 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 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 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 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一扇高墙上写着:“来 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 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 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 网。”集中营的头头在 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 们说明白:“……集中 营进得来,出不去,除 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 出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巨大的焚尸炉:“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 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 儿。”(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
• 奥斯维辛集中营超过150多件党卫军医生所 用来折磨囚犯的器具被曝光,这些二战时期 的物品被称“历史上最黑暗时期1944年,穷途末路 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 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 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深 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 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 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 说:“叔叔,请把我埋 的浅一点好吗?要不, 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 就找不到了。”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被害者处绞刑时站的木块 卡车装载着成堆的尸体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死的囚犯的尸体。
集中营被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 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 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 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 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 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 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 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 “噩梦”。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 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 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 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人们对他说,这是 ‘小的’,还有一个更大 的。…”
——《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 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1945年4月,德国军官贝尔森在一车尸体前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