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材第17页)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

2.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含有字母表示的式子表示,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单的运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难点: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朝三暮四的故事导入古代有一个老人家养了很多猴子。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换太多你们喜欢吃的香蕉了,必须节省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根香蕉,晚上吃四根,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少了,太少了?”老人一听笑着说:“那每天早上吃四根晚上吃三根,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了起来。

生:大笑师:你们为什么笑?生:猴子们太愚蠢了,其实每天吃到的香蕉是一样多的。

师:你怎样证明是一样多的?生:3+4=7 4+3=7 3+4=4+3师: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每天吃到的香蕉总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二、自主探究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呀?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旅行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生:李叔叔上午骑行了40km,下午骑行了56km,所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师:你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所要解答的数学问题吗?生: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师:还有不同的关系式吗?生: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师:你会列式解答吗?自己尝试一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第3单元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第3单元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加法交换律,即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a b=b a。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和运用。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1. 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的逆向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具体的数字卡片,用于举例和演示。

2. 学生准备计算器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单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存在。

2. 讲解:详细讲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和运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的运用。

4. 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加法交换律应用到实际中。

5. 总结:对本课时进行总结,强调加法交换律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2. 定义: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a b=b a3. 例子:3 4=4 34. 练习题:2 7=7 2,5 8=8 55.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一些加法算式,运用加法交换律。

2. 计算题:让学生进行一些计算题,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应用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

课后反思:本课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存在,并通过练习和应用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的逆向运用,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课时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加法交换律。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中的“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的逆向运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的逆向运用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逆向运用是指学生能够灵活地将加法交换律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不仅能够理解并运用常规的加法交换律,还能够将其应用于更复杂的问题中,以及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加法交换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加法算式。

3.发现生活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例子。

二、教学重点1.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

2.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结合实际情境理解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在解决问题中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2.教具:白板、彩色粉笔、学生教具等。

3.课件:相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案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引入问题情境:小明有3块钱,小红有2块钱,他们一起有多少钱?2.让学生通过手中的学具或虚拟物品把这道题目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二步:讲解1.介绍加法交换律:加法的加数顺序变化,和数不变。

2.介绍加法结合律:可以把多个数相加的顺序改变,他们的和不变。

3.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方法。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自己完成几道简单的加法运算,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设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

第四步:操练1.学生小组间互相出题,进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帮助学生理解并纠正错误。

第五步:展示1.请学生代表汇报解答情况,分享解题心得。

2.整理并总结出关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六步: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练习并写出解题过程。

2.强调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生活问题引入,操练和展示多角度展示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种运算法则。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这两种定律的应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课时教学设计
4.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活动意图: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数学书练习五第2、3题。
提升性作业:数学书练习五第5题。
6.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40+56=56+40
5、师小结: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6、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二)初步应用: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305+49=()+305
b+100=( )+b
2.练习。
3.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教师板书出示:40+56=96(千米)
40=96(千米)
2、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4、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加法交换律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②知识与技能: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③思维与表达: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之间的学习方法。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1】篇〗《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运算定律》单元中的第一课时,该内容是小学阶段系统学习运算定律的起始课,是后续简便运算的基础。

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表述规律这样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为后面学习其它的运算定律奠定一定的研究方法。

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在以前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运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不知不觉认同了这个规律,认为其知识点太简单,内容没有探究性,无法激发思维挑战性,教学、育人价值不明显。

其实,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加法交换律模型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运算律本质(等值变形)和合理应用的有效拓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体会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教学用具:课件、红色圆板(2个)、黄色方板(2个)02教学过程李付晓名师工作室一、复习1、师:同学们,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意义。

谁能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师:说的真好!请你说一个加法算式吧?生:6+7师:这道加法算式用到了哪两个数字?用这两个数字还可以写出别的加法算式吗?生:7+6师:看来两个数字可以写出2道加法算式。

谁能再说两道这样的算式?生1: 35+67 67+35生2: 89+95 95+89师:能说点不一样的吗?生3:378+456 456+378生4:1289+789 789+1289生5:0.3+2.6……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这些数字可大可小,还可以是小数、分数……老师从中选两道写在黑板上。

板书:20+35 35+20二、自主探究1、师:现在我用方形板把20盖起来,用圆形板把35 盖起来,右边算式中的20跑到了这里,35在这里(边说边移动纸板)师:我把20和35都盖起来了,现在你认为这个纸板下面盖的只能是20和35吗?请小组4人讨论交流。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第【1】篇〗我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语言表达、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过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四则运算中的运算定律。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探索之旅吧。

板书课题:3.运算定律二、教学新知。

1.故事引入,建立感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吗?下面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故事。

(播放视频)这个故事有趣吗?哪里有趣,请你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想法。

生:小猴子们始终都是得到了七个橡子,总数没有变他们的开心没有道理。

师:同学们你能用你的数学知识,列出算式来向小猴子们说明这个道理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算式:4+3=7,3+4=7。

既然他们的和相等,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等式吗?3+4=4+3。

为了表示和相等,可以把和写在算式下面。

2.展示例题,理解含义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李叔叔是一个骑行爱好者,今天他做出一个决定,请看大屏幕,请两位同学将图中的信息找出读给同学们听。

例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要求一共骑行多少千米,该怎样列示呢?请同学们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汇报:40+56=96(千米)。

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56+40=96(千米)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结合加法的含义理解,说一说为什么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他们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师:为了帮助理解,借助线段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线段图演示:这段代表56千米(黄色条)这段表示40千米(蓝色条),请你指出96千米在哪里?老师用红色线段代表总长。

四年级下册《交换律》教案

四年级下册《交换律》教案

四年级下册《交换律》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二、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XX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 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 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以本班那女生人数为例复习加法意义。

2.口算比赛, 质疑引思:在刚才的计算中, 你有什么发现?(二)新知探究.提出猜想。

只要是两个数相加, 交换它们的位置, 和都不变吗?也许有不同的意见, 引导学生展开验证活动。

2.举例验证。

(1)引导学生口头举例, 计算两个算式, 看他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2)分头举例。

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 举出像这样的例子, 并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只有足够多, 比较全面的例子才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得出结论: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位置, 和不变。

3.再次提出猜想:得到加法交换律这个结论后, 你有没有产生什么联想?学生质疑, 两数相减、相乘、相除, 交换它们的位置, 结果会是怎样的呢?4.验证结论。

(1)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完成, 有困难或疑问可以和同学商量, 或者向老师提问。

(2)汇报成果。

第几个猜想是成立的?说出理由。

(3)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计算, 直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的做法, 强调研究的真实性。

5.结合加法和乘法的意义理解交换律。

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和确实是不变的呢?结合线段图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第1课时教案

课题:加法交换律第1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骑车是一项非常有益健康的运动,有一位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你想去看看吗?旅行中将会遇到很多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李叔叔想先考考大家。

看着每道算式你能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吗?3+6 8+5 46+32 37+59[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前进行简单复习,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记忆。

同学们通过了李叔叔的考验,咱们一起出发吧!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主题图。

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李叔叔想知道什么?你能帮他解决吗?1、学生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师板书。

)40+56 56+402、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相等吗?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问:这个猜想正确吗?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改变枯燥的记忆方式,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学生分小组验证,并汇报。

6、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真厉害,你能给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7、引出“加法交换律”。

师:咱们用汉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只有我们中国小朋友能看懂,怎样表示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看懂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其他国家的同学都能看懂。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1】篇〗加法交换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

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列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

学情分析《加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师生观看动画片:朝三暮四)师:动画片看完了,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生:我发现猴子们其实每天吃到的栗子是一样多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3+4=7(个) 4+3=7(个) 3+4=4+3师:对,两种吃法虽然不同,但是结果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案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授课时间:2013.3 课型:新授课总课时:11教学内容:例1 练习五(1至3)教学目标:1.经历多角度感知相等——多角度理解相等——运算中验证相等——抽象概括的环节来学习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能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竖式。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体会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经历发现运算定律中的“猜测——举例——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用多种方式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1.创设问题情境。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多媒体)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谁会列式解答?还可以怎样列式?【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把图中的三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教师给予肯定。

2.提出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说说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2)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觉得这两道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预设:学生根据问题得出40+56=56+40。

追问:观察等式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说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教学概念。

学生整体把握规律,不把应理解的概念切碎,造成学生“盲人摸象”,让学生睁着眼看大象,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逐步细致地深入研究。

(3)提出猜想,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教师质疑:老师和他的发现很相似,但略有不同。

(课件出示:40和56交换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俩的结论,你们有没有想说的?引导:你们觉得只用一个这样的例子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够不够?那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做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我们还要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

【设计意图】增加探索材料的数量。

为了让学生对将要得出的规律深信不疑,在此安排一个例子得出和学生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掌握加法交换律,能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运算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符号意识与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春季运动会的情景图,提问学生:你能够读取到哪些信息?学生通过对的观察可以得到:跳绳的男生有 28 人,跳绳的女生有 17 人,踢毽子的女生有 23 人。

教师说明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这节课将探寻运动会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

(二)讲解新知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教师提问: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回答 28+17=45(人),也有可能回答:17+28=45(人)。

进一步提问学生你是如何列出这个算式的?学生根据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或者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得到跳绳总人数。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两个算式,并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得出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接下来,提问学生: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写几个吗?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并进行追问: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用文字语言总结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在自己的发现。

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为△+○=○+△或者用文字表示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进行表示,得到 abba +=+ 。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三)课堂练习练一练:填空,并说明应用了什么方法。

82 8 82 += + ()(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课后练习 1,2 题。

四、板书设计〖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2】篇〗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第【1】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设计(新授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7【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加法运算定律,懂得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更简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学生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加法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体会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体会探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推导过程与运用。

【教学方法】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充分分析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学习法、谈话法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索、操作练习。

在例子中发现规律,并通过自主验证,来总结规律是本节课的特点,所以自主探索成了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概括规律建立模型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让所学得到巩固加深。

【教、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练习本。

【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引人新知(预设3-5分钟)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一下?预设:a×b=b×a,(a×b)×c=a×(b×c)[评价]看来同学们已经记住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希望你们也能运用自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

2.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

2.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法知识,如加法的性质、加法算式的组成等。

2. 提问:我们在进行加法计算时,有没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举例说明,如:3 5 = 5 3。

2. 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举例说明,如:(2 3) 4 = 2 (3 4)。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正确性。

4. 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强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新课讲解”部分,尤其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讲解与实际操作验证。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关键,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新部编本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新部编本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新部编本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 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1. 学生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乘法中的交换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3. 探究与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课堂小测或者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页例题1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1. 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理解和概括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

3.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重难点概括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1.课前游戏——热身运动。

全体同学起立,同桌交换位置。

在刚才交换位置的过程中,请说说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同桌之间说一说)2.看图列式计算。

□+□=□□+□=□说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观察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二、自学互动【学习活动】探索加法交换律出示主题图学习任务:解决p17例1学习方式:先自学再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内容:1.说说例1告诉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2.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并同桌交流你的解题思路。

3.展示。

请同学将计算过程板书到黑板上。

4.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起来。

(多说发现)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验证:每人举一个例子。

要求计算出结果6.展示分享所举的例子,思考:从所举的例子来看,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例子?7.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或字母方法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填空()+()=()+()师:这样的算式能填完吗?谁有好办法能把所有答案包括进去?8.小结: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9.对口令。

根据加法交换律做对口令的游戏。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页的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

2.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2)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2.教学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么?都喜欢哪些运动?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到过什么地方?(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介绍自行车上的仪表。

(2)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教学例1(1)让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读一遍。

(2)根据从上面情境图中获取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上午40千米下午56千米?千米(3)帮李叔叔算一算,独立列式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方法二: 56+40=96(千米)(4)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这两个算式都求的是什么?得数怎样?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40和56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 归纳规律(1)比较小的数有这样的规律,比较大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大家举两个较大的数验证一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1 加法交换律4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1 加法交换律42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加法交换律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班班通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说出从中获得的信息并提出问题。

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怎样列式?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 56 =96千米56+40=96千米。

二、自主探究1.两个式子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板书:40+ 56 =56+40。

2.你还能列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3.观察这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b+a三、巩固练习验证猜想1.大屏出示填空题。

学生开火车回答。

2.你会用符号表示吗?3.给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的式子打“√”。

①476+246=246+476 ()②甲×乙=乙×甲()③563+248+362= 563+362+248()④23+49+51=49+53+21()4.回忆:我们在以前学习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四、总结在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疑惑吗?课堂作业: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307+348123+2847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40+ 56 =96千米56+40=96千米。

40+ 56 =56+40。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1】篇〗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

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

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例1 练习五(1至3)
教学目标:
1.经历多角度感知相等——多角度理解相等——运算中验证相等——抽象概括的环节来学习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能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竖式。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体会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经历发现运算定律中的“猜测——举例——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用多种方式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1.创设问题情境。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多媒体)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谁会列式解答?还可以怎样列式?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把图中的三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教师给予肯定。

2.提出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说说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觉得这两道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预设:学生根据问题得出40+56=56+40。

追问:观察等式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说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教学概念。

学生整体把握规律,不把应理解的概念切碎,造成学生“盲人摸象”,让学生睁着眼看大象,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逐步细致地深入研究。

(3)提出猜想,引导学生举例验证
教师质疑:老师和他的发现很相似,但略有不同。

(课件出示:40和56交换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俩的结论,你们有没有想说的?
引导:你们觉得只用一个这样的例子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够不够?那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做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我们还要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

【设计意图】增加探索材料的数量。

为了让学生对将要得出的规律深信不疑,在此安排一个例子得出和学生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

只有在提供了足够的有结构的材料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概括,最终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二、举例验证,渗透方法
1.提出研讨要求
引导:谁先来说说,你打算怎样去找这样的例子?
预设:先写出两个数字相加,然后交换它们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2.暴露资源
(1)错例预设:35+25=20+40
组织研讨:这两个算式与我们刚才讨论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正确例子预设:刚才在大家举例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在黑板上贴出来)
提问: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科学?
(3)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举例
【设计意图】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有时分不清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区别。

所以
让学生先进行尝试,遇到问题马上组织研讨,让学生明确探究方法:不能举出例
子直接划等号,而是要通过计算验证后才知道是不是相等。

当学生有了更为科学的举例方法后,学生的探究行为才算走向正规。

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交流研讨
(1)个别学生汇报:你举了哪些例子?谁能大声地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出示简单和稍复杂的例子,对比。

提问:你觉得老师可能更欣赏谁?为什么?
(3)出示含小数、分数的例子
对这位同学的举例,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强化感知的环节。

因为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我们不是要证明它相等,而是要充分地体会到怎样做就相等,所以要加强在情境中的感知,要大量地感知,实施多角度感知。

2.总结提升
(1)提问:有没有发现了反例?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什么结论?(观察黑板)
学困生多说
【设计意图】把握好感知与提炼、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首先要带领学生提炼感受,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理解规律的基础,是抽象概括的前提;然后再带领学生用概括的语言描述。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提出问题:现在这个结论已经成立了,如果再让你们举例子,你们觉得举得完吗?现在你想一个办法,用一种方式来表示这些等式。

什么方式有这样的特点?同桌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办法来表示?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用不同的图形、字母或用其他符号表示,这样表示都可以。

只要学生表示正确,都予以鼓励,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力,运用多种方式表示等式的规律。

(也可以用各种符号例如☆+△=△+☆)
提问:通常用a+b = b+a表示加法交换律。

这里的a和b可以是哪些数呢?用字母表示和用语言文字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哪一种更简单明了?
(3)用图形、字母、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都能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习惯上用小写字母表示:a+b = b+a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表示方式,得出用字母表示,让学生说一说a、b都可以是那些数。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更加简单明了的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四、在练习应用中巩固规律
1.做P28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巩固掌握加法交换律。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
第1题:把两个加数300和600交换位置,和不变,所以用“=”,右面填600+300;第2题:从“=”两边可以看出,两个加数分别是65和35 ,所以等式应是
35+65=65+35
2. P31.1
(1)观察表格,说一说怎样相加,和填在哪个格子里。

(2)学生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入表中。

【设计意图】学生填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表中的数有什么规律,怎样填简便些。

让学生知道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

所以填表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进行检验。

3. P31.2。

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1)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反馈:P31.3,写在作业本上。

4. 目标测试P18页
(1)分组完成。

(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五、总结: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要经过哪些过程?
“猜测——举例——验证——比较——归纳”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