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案新部编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例1 练习五(1至3)

教学目标:

1.经历多角度感知相等——多角度理解相等——运算中验证相等——抽象概括的环节来学习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竖式。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体会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经历发现运算定律中的“猜测——举例——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用多种方式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1.创设问题情境。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多媒体)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谁会列式解答?还可以怎样列式?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把图中的三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教师给予肯定。2.提出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说说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觉得这两道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预设:学生根据问题得出40+56=56+40。

追问:观察等式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说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教学概念。学生整体把握规律,不把应理解的概念切碎,造成学生“盲人摸象”,让学生睁着眼看大象,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逐步细致地深入研究。

(3)提出猜想,引导学生举例验证

教师质疑:老师和他的发现很相似,但略有不同。(课件出示:40和56交换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俩的结论,你们有没有想说的?

引导:你们觉得只用一个这样的例子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够不够?那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做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我们还要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

【设计意图】增加探索材料的数量。为了让学生对将要得出的规律深信不疑,在此安排一个例子得出和学生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只有在提供了足够的有结构的材料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概括,最终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二、举例验证,渗透方法

1.提出研讨要求

引导:谁先来说说,你打算怎样去找这样的例子?

预设:先写出两个数字相加,然后交换它们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2.暴露资源

(1)错例预设:35+25=20+40

组织研讨:这两个算式与我们刚才讨论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正确例子预设:刚才在大家举例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在黑板上贴出来)

提问: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科学?

(3)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举例

【设计意图】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有时分不清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区别。所以

让学生先进行尝试,遇到问题马上组织研讨,让学生明确探究方法:不能举出例

子直接划等号,而是要通过计算验证后才知道是不是相等。当学生有了更为科学的举例方法后,学生的探究行为才算走向正规。

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交流研讨

(1)个别学生汇报:你举了哪些例子?谁能大声地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出示简单和稍复杂的例子,对比。

提问:你觉得老师可能更欣赏谁?为什么?

(3)出示含小数、分数的例子

对这位同学的举例,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强化感知的环节。因为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我们不是要证明它相等,而是要充分地体会到怎样做就相等,所以要加强在情境中的感知,要大量地感知,实施多角度感知。

2.总结提升

(1)提问:有没有发现了反例?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什么结论?(观察黑板)

学困生多说

【设计意图】把握好感知与提炼、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首先要带领学生提炼感受,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理解规律的基础,是抽象概括的前提;然后再带领学生用概括的语言描述。(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提出问题:现在这个结论已经成立了,如果再让你们举例子,你们觉得举得完吗?现在你想一个办法,用一种方式来表示这些等式。什么方式有这样的特点?同桌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办法来表示?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用不同的图形、字母或用其他符号表示,这样表示都可以。只要学生表示正确,都予以鼓励,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力,运用多种方式表示等式的规律。

(也可以用各种符号例如☆+△=△+☆)

提问:通常用a+b = b+a表示加法交换律。这里的a和b可以是哪些数呢?用字母表示和用语言文字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哪一种更简单明了?

(3)用图形、字母、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都能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习惯上用小写字母表示:a+b = b+a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表示方式,得出用字母表示,让学生说一说a、b都可以是那些数。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更加简单明了的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四、在练习应用中巩固规律

1.做P28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巩固掌握加法交换律。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

第1题:把两个加数300和600交换位置,和不变,所以用“=”,右面填600+300;第2题:从“=”两边可以看出,两个加数分别是65和35 ,所以等式应是

35+65=65+35

2. P31.1

(1)观察表格,说一说怎样相加,和填在哪个格子里。

(2)学生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入表中。

【设计意图】学生填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表中的数有什么规律,怎样填简便些。让学生知道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填表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进行检验。

3. P31.2。

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1)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反馈:P31.3,写在作业本上。

4. 目标测试P18页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五、总结: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要经过哪些过程?

“猜测——举例——验证——比较——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