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危机周期性最终版
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
1、本质特征
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根本原因
产能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消费者有效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3、周期性特点
再生产的循环进行,使经济危机的过程具有周期性。
典型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
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
高涨又使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
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
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1。
世界经济概论最终版
世界经济概论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金银是一国真正的财富、外贸是财富增值的源泉,国家应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实现贸易顺差。
2.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3.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国民经济的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数量和服务数量的增加。
4.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持续高级化与人均实际福利不断提高的过程。
5.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发展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6.世界市场:世界各国商品的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7.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生产或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8.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善而把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9.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外在的客观事物在方位上和距离上的空间关系。
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0.资源本身条件:是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品种、分布状况、开采价值和开发成本。
11.法律制度:指规范行为和法律行使过程中的法律和法规。
12.最适度人口: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减使得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的人口规模。
13.所有权优势: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在所有权方面的优势。
14.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15.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重大变革。
16.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7.产业革命: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工程类精品文档]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工程类精品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
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
1857年。
1866年。
1873年。
1882年。
1890年和1900年。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自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来,经济危机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这些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其间隔时间长短不一,但其本质始终如一。
本文将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并剖析其造成原因和影响。
一、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定义和特征周期性经济危机即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定期出现的剧烈波动。
这种经济危机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周期性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规律,出现周期为几年或几十年,形成经济发展的周期。
其次,这种危机多发生在经济繁荣阶段,随后出现经济下滑,并迅速扩散到整个社会。
最后,危机的出现常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企业破产和金融风险的加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其内在机制有关。
首先,资本的积累和超额生产是危机的根源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过度投资和超出市场需求的生产。
这将导致市场饱和和债务积累,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不稳定性也会导致危机。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外部冲击和政府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引发经济震荡。
再次,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阶级矛盾也是危机的根源。
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经常引发经济危机,并加剧危机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周期性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使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这会造成社会不满和政治动荡,并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经济危机还会导致金融领域的动荡。
股市崩盘、金融机构破产等现象往往伴随着危机的发生,这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风险并引发更广泛的经济衰退。
再次,经济危机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资本家往往能够借助经济危机进行低价收购或扩张,而普通劳动者则面临严重的失业和经济压力,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应对措施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重视稳定金融系统,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以减少危机的发生。
经济危机论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周期性状问题
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周期性状问题还债低谷因而引进外资政策干扰较小的情况下。
由此还可以认为,地方与海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联系及相关政策安排,将会在危机期起重要作用。
此外,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还应进一步鼓励、甚至直接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跨国公司,或参与开拓外部市场,以期绕过国内垄断金融和汇兑的控制,通过国外子公司直接进入海外融资市场。
另一方面,应立即着手研究向国内不发达地区或国外(周边国家为主)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的有关政策条件,以便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移出弱质产业。
而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削减财政开支,拓宽民企领域,尽快开放国有(政府)资本市场,显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一建国以来的四次经济危机周期及其相关政策,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一1968年)1955一1960年,危机发生。
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写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
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
196.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一1962年,经济萧条。
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
1960一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
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1962一1963年,经济复苏。
由于政府在全面危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统制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松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四次经济危机
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1968)1958-1960年,危机发生。
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
1960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1962年,经济萧条。
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
从1982年重新修订并公开出版的六十年代政府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960-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
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1962-1963年,经济复苏。
由于政府在全面危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统治经济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松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22%,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此时,由于中央领导人之间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和在政治上的路线斗争越来越明显;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无法解决基层阶级斗争问题,因此"文化大革命"正处在蕴育阶段。
1963-1966年,高涨期。
国家在经济形势初步好转后,增加了对工业的投资,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紧接着财政赤字再次出现……随后,1968-1972年数百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其真正原因仍在于城市无法解决的高失业率。
此后即是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历史阶段。
经济危机的规律和特征
经济危机的规律和特征1.周期性: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以10年到15年为一个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包含扩张期(经济增长快速)、高峰期(经济达到最高点)、衰退期(经济开始下滑)和低谷期(经济达到最低点)等阶段。
经济危机往往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期或低谷期。
2.动量积累:在经济扩张期间,经济体系会积累许多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如过度投资、信贷泡沫、金融杠杆过度等。
这些问题和风险在经济周期的后期会逐渐显现出来,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3.冲击传导:经济危机通常从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开始,并通过信用系统、供应链网络等方式传导至其他行业和其他国家。
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但很快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4.信用收缩:经济危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信用收缩。
金融机构由于担心风险而收紧信贷,导致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融资,从而抑制了投资和消费的需求,进而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5.多重因素:经济危机往往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经济危机的诱因包括金融市场泡沫破灭、货币政策失调、重大政策调整、国际贸易摩擦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放大彼此的影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6.持续时间和扩散性:经济危机的持续时间和扩散性可以是不确定的。
有的经济危机可能只持续几个月,而有的可能延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同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也可能因地区、国家而异,从一个行业到一个国家,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
7.影响深远:经济危机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经济增长、就业、消费等方面的影响外,经济危机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政治动荡等问题。
在危机过后,社会和政府往往会对经济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减少类似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动量积累、冲击传导、信用收缩、多重因素、持续时间和扩散性以及影响深远等特征。
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和特征对于预防和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业知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专业知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
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
1857年。
1866年。
1873年。
1882年。
1890年和1900年。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
1914年。
1921年。
1929~1933年。
全球经济危机时间表
全球经济危机时间表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1789第二次经济危机1792-1794,物件下降,破产增加,1793英国对法国宣战,对欧洲的出口大幅下降,物价急跌。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1798,始于英国农业欠收,工业品需求下降。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1814,英国农业再度欠收,物价下跌,1811美英宣战,美国对英国禁运。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1817,英国破产事件。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1822,消费品减少三分之一,英国破产超过第五次高点。
第七次经济危机1825-1826,物价下跌,纺织品设备开工率下降一半。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1843,银行业的收缩,美国经济机制极度缺失,工业生产品需求萎缩。
第九次经济危机1847-1850,始于铁路危机,波及英法美,造成工业危机。
第十次经济危机1857-1858,始于棉产品上涨,靠空头支票的进口商大量破产,银行破产,波及到其他工业。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1867-1868,铁路建设,造船业等工业生产下降缩小工业的需求,粮食再次欠收。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1873-1879,首次由于金融引发,维也纳股票交易所的铁路股票大跌,美国最具实力的银行因投资铁路破产,引发后面引发重工业危机,轻工业受波及较小。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1882-1883,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加深英国危机,重工业下降,银行,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1890-1893,德国股市暴跌,此后股价联系两年下跌,破产事件严重,铁路建筑缩减一半以上,粮食欠收。
第十五次经济危机1900-1903,始于18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到工业。
随后法,德,比利时,英,美跟进,同期日本爆发经济危机。
第十六次经济危机1907-1908,美国信贷机构大量破产,失业率下降,波及重工业生产及周期行行业。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1929-1933,始于美国,美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证券市场暴跌,失业率大增,波及英国,从而使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
当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状及发展趋势问题
当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状及发展趋势问题关于《当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状及发展趋势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债低谷因而引进外资政策干扰较小的情况下。
由此还可以认为,地方与海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联系及相关政策安排,将会在危机期起重要作用。
此外,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还应进一步鼓励、甚至直接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跨国公司,或参与开拓外部市场,以期绕过国内垄断金融和汇兑的控制,通过国外子公司直接进入海外融资市场。
另一方面,应立即着手研究向国内不发达地区或国外(周边国家为主)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的有关政策条件,以便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移出弱质产业。
而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削减财政开支,拓宽民企领域,尽快开放国有(政府)资本市场,显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一、建国以来的四次经济危机周期及其相关政策。
1.1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一1968年)1955一1960年,危机发生。
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写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
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
196.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一1962年,经济萧条。
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
1960一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
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1962一1963年,经济复苏。
由于政府在全面危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统制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松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10%,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经济危机与衰退了解经济周期
费者容易获得贷款;而在衰退期,信贷市场紧缩,消费者获得贷款的难
度增加。
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企业盈利
经济周期对企业盈利状况有直接影响。在繁荣期,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盈利增加;而在衰退期,市场需求减弱,企业 盈利减少。
企业投资
经济周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在繁荣期,企业倾向于扩大产能和增加投资;而在衰退期,企业可能会缩减产能和 减少投资。
经济周期特点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经济运行呈现 周期性波动,包括危机、萧条、复苏 和高涨等阶段,这些阶段反复出现, 形成周期性的循环。
经济周期的阶段
危机阶段
萧条阶段
危机阶段是经济周期中的转折点,此时经 济增长放缓或负增长,企业倒闭增多,失 业率上升,物价下跌。
在危机之后,经济进入萧条阶段,此时经 济活动低迷,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企业 盈利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 的指标,经济危机时, GDP通常会出现下降。
企业倒闭
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和资金 链断裂,许多企业可能面 临倒闭的风险。
失业率上升
经济危机时,企业为了降 低成本往往会裁员,导致 失业率上升。
社会不稳定
经济危机可能导致社会不 稳定因素增加,如犯罪率 上升、民众不满情绪增加 等。
国际贸易环境恶化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 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出口减少 ,影响国内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动荡
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导致 信贷紧缩,企业融资困难,投
资和消费受到抑制。
经济衰退的表现
GDP下降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或更长时 间下降,表明经济活动放缓。
失业率上升
随着经济衰退的加深,企业裁员增加 ,失业率上升。
【专业知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专业知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
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
1857年。
1866年。
1873年。
1882年。
1890年和1900年。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
1914年。
1921年。
1929~1933年。
经济危机论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周期性状问题
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周期性状问题还债低谷因而引进外资政策干扰较小的情况下。
由此还可以认为,地方与海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联系及相关政策安排,将会在危机期起重要作用。
此外,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还应进一步鼓励、甚至直接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跨国公司,或参与开拓外部市场,以期绕过国内垄断金融和汇兑的控制,通过国外子公司直接进入海外融资市场。
另一方面,应立即着手研究向国内不发达地区或国外(周边国家为主)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的有关政策条件,以便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移出弱质产业。
而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削减财政开支,拓宽民企领域,尽快开放国有(政府)资本市场,显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一建国以来的四次经济危机周期及其相关政策,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一1968年)1955一1960年,危机发生。
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写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
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
196.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一1962年,经济萧条。
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
1960一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
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1962一1963年,经济复苏。
由于政府在全面危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统制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松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从经济危机周期性最终版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 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 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 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 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 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 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主要结论
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 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 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和 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 Karl Marx
生平简介 世界上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 会学家、革命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 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支持他理论的人 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 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几 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 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曾 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人物年表
1845年 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与恩 格斯合著)(1845-1846年)。 1847年7月,作《哲学的贫困》。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 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 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 流。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 1848年5月31日由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创刊。 1849年5月16日,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马克思。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用红色油墨 印刷了最后一号。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1850年,马克思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 年革命的经验。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周期性
工业革命
一、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市场的扩大、手工 工场时期的经验和技术。 二、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国家:英国。 行业:棉纺织行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 三、过程:棉纺织业(珍妮机)→冶金采矿业→动力革新(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 蒸汽机)→交通运输业(史蒂芬孙的“旅行者号”机车、富尔顿的蒸汽轮船) 四、特点:部门相互促进,一国扩展到多国。 五、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理论。 六、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冶金采矿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七、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 八、扩展:英国→欧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九、完成:时间:英国1840年前后;美国和法国19世纪中期。 标志: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手工工场
经济危机的抽象一般可能性体现在货币的流通 和支付手段(股市)
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 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 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的 突然暴跌事件)。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 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 日这天是星期二,而且这天的纽约股市暴跌达到极点,因此也有人用 “黑色星期二”来指这次事件。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 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的总开支。
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 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听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人 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 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一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 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 性决定的。 5。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 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 经济危机的爆发。 6。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年表
1852年10月末-12月初,作《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 1857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 1858年 著作:《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1859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1860年12月1日作《福格特先生》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当选为协 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1875年,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1877年,作《反杜林论》第二编第十章 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盖得派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2年为《共产党宣言》俄译本作序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享年65岁。
主要结论
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 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 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和 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 Karl Marx
生平简介 世界上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 会学家、革命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 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支持他理论的人 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 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几 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 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曾 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 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 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 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 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 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 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人物年表
1818年5月5日 卡尔· 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入特利尔中学。 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中学毕业时著作:《青 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大学期间,成为青年黑格尔分子。 1842年 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与“自由人”决裂。 1843年 6月19日,马克思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结婚。6月,前往克罗纳茨赫度蜜月,期间 写成《克罗纳茨赫的笔记》。10月移居巴黎,与卢格合办《德法年鉴》。著作:《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为《德法年鉴》撰写《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这表明马克思恩 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3月,与卢格决裂。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合写第一部著作《神圣家 族》,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 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当代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 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 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 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 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 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 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 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 1973~1975、1979~1982)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原因(P17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 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 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 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导 致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 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危机的表现
大量商品过剩,销售停滞; 生产大幅度下降,价格下跌, 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 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资金紧缺,信用制度严重破 坏,许多银行纷纷宣布破产。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基本概念(P171)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 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 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 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 定性阶段。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资本论》
简介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 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 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 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 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 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 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解决危机的措施
1、政府为稳定社会而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穷苦百姓的 基本生活,启动内需,增加就业。这些措施的目的都 是尽可能使普通劳动人民和小有产者能够生活下去。 2、通过改善管理和提高科技水平,促使产业升级来 渡过危机。同时,在保证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托拉斯、康采恩 等许多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法都是这个时候兴起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危机作出的积极反应。股 份公司的大规模扩张和普及也在这个时候,现代企业 制度在这时开始全面形成。 3、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看《资本论》结论的正确性
外国语学院
蔡薇 彭小倩 梅颖 李萌 孙洁 杨倩 郭玉洁 钱华
概论
理解相关概念
经济危机、《资本论》、马克思 等
结合实际案例
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视野拓展
过时论、趋同论 等
总结结论
概念理解
整理人:钱华 郭玉洁
关键词: 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 《资本论》 Das Kapital 马克思 Karl Marx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新特点 同战前比较,战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产生 了新的特点。危机的性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世界形势发生了 重大变化,从而使经济周期的发展进程,经济危机的表现 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1.同期性与非同期性经济危机交错发生 2.危机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 3.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4.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 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 5.战后危机冲击力较小
1825年经济危机——概况
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 大量工商企业破产。 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 到三千五百多家。 1824~1826年间,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 3.45亿码降为2.67亿码,即减少了23%。 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 机的沉重打击。 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资本主义经济 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 力而言是过剩了。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特点(P17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 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 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 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 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 义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 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 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历史贡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 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 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 削人的现象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