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时的茶道特点
中国茶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性有哪些一、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己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贷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己有一定的规模。
汉朝、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叶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
二、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着、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
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三、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四、地域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
我国地域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五、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
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
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文质并重,尤重意境孔子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也就是说,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就像个粗俗的凡夫野人;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种符合进退俯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美感的动作包括特装礼仪,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服饰在内的任何外在虚饰,都只能使人感到其为人的浮夸。
这点,恰于茶艺的内涵不谋而合,一次完整高品质的茶艺,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
这包括茶、水、境、器、人、艺与礼仪规范等等,这些缺一不可,若有一方残缺,便称不上是一次完整的高品质的茶艺活动。
而意境又尤为关键,以茶会意,情景交融,将茶艺由沏泡手法表演,上升到美学境界,达到心会神合。
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随着历史发展,茶艺演变出不同的类型。
宫廷茶艺是帝王将相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百官进行的茶艺。
如唐代的清明茶宴、清代的千叟茶宴等,其特点是场面宏大、礼仪繁琐、气氛庄严、器具奢华、等级森严。
儒士茶艺是历代文人雅士在品君斗茶中形成的茶艺,如颜真卿等名士月下连茶联、宋代文人斗茶时的点茶法等,其特点是文化厚重、意境独特、茶具典雅、形式多样、气氛愉悦,常与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叙谈、踏青、题字、作画等相结合。
民族茶艺是各民族在长期茶事活动中创造的,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韵味的茶艺形式,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
宗教茶艺是僧人羽士在以茶礼佛、祭神、修道、待客、养性等过程中形成的多种茶艺形式,如禅茶茶艺、佛教茶艺、观音茶茶艺、太极茶艺等。
这些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冲泡方式,无疑更为中国茶艺增添了生动别致的一笔。
而现今按照茶品分的话,我国茶品有八个大类,其中名品更是数不胜数,每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与芳香,这就更需要不同的茶艺手法才能将其更好地展现出来。
道法自然,崇静尚简中国茶道经历漫长岁月之后归于自然质朴,力求物我合一。
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噪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这一点恰与茶艺中的“境之美”相符合。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映了一个时期茶道文化和风格的综合特征。
它令之前的传统再次升华,被称为“经典”。
宋代的茶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典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导向了宋人对茶的理解,即以自然精神思想为依据,认为愿景、芬芳和样式正是茶艺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使茶一般化,发展为饮茶来体验生活的一种习俗。
二是明确了茶艺的风格,饮茶时不仅考虑水的味道、茶的质地,而且还了解茶的怀疑及具体的做法,依据古典的理论,坚持“芬芳自然”的宗旨,以水温适宜,以柔和的茶汤来滋润茶叶,使汤调美好,清爽持久,体现古典茶道,又将其结合当时体育文化,重视服务茶艺的视觉效果,烹制及服务茶艺均经过精挑细选,表现服务卓越体现。
三是宋代茶文化繁荣发展,尤其是“茶社”文化蓬勃发展,茶社文化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活动,不仅是大众接触艺术的场所,也是宋王朝情爱天下文化的活动场所,以茶道相连、文学韵味、文艺赏析饮茶享受,表现豪迈、智慧、益其乐趣、酿情汇一文化多体现。
四是宋代人对茶习惯的不同程度塑造了当时的独特茶文化,分为苦茶、宋茶、白茶、浓茶等五种不同的风味。
比如“苦茶”,用黑芝麻、青冬瓜、大枣等调和混合而成,具有苦涩的口感;宋茶又称“王茶”,与其说是茶,不如说是绿茶的糖水,常给温热的湖水里投入几块白砂泥研制而成,具有清香颜色,而白茶则以其白涩香、气格雅致而有其“绿茶之王”之称;浓茶则以浓烈、滑喉而驰名中外。
总之,宋代茶文化是中国完整的茶文化,影响广泛,引领着先后朝代茶文化的发展,它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引领着未来茶文化的走向。
宋代茶具的特点
宋代茶具的特点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茶道和茶具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宋代茶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型简洁大方宋代茶具的造型以简洁大方为主,追求简单自然的美感。
在茶具的造型上,简洁的直线与曲线组合,形成简洁的几何线条,如壶嘴的折线、壶盖的斜设计等都体现了造型上的简洁大方,极具艺术价值。
二、器型丰富多样茶具的种类较之以前繁多,有壶、杯、盘、碗等,同时还有专供茶仪仪式使用的茶鼎、茶镬、贡碗等。
器型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多也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后来茶具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和条件。
三、以生活为主题宋代茶具的题材主题以生活为主,凡用花鸟虫兽、山水人物等为装饰图案的茶具,除了讲究抽象化处理的线条、留白和自然气息外,还特意刻意强调画面的真实性、具象性和日常化,以尊重真实的生活状态,并且激发大家品茗时的美感与饕餮享受。
四、色彩鲜艳多样宋代茶具的釉色丰富多彩,其中的斗彩、钧窑、宋青等都颜色鲜艳、图案精美,让观者目不暇接,被其精美所吸引。
一些颜色鲜艳、线条简洁明了的茶具,更是被品茗爱好者们誉为“美瓷”。
五、质地细腻浑厚宋代茶具的质地主要依据不同用途选择。
如茶壶,优者用细腻、浑厚、润泽的定瓷、哥窑,普通者用较接近瓷土的官窑、定瓷等,用料考究,精制细腻。
在其中高温烧制之后,有的茶具甚至有了皎洁的质地和清晰的手感,更加凸显了其时代特性和人文价值。
以上就是宋代茶具的主要特点,总体来说,宋代茶具无论在制作精良、品类种类、色彩造型和风格特征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也奠定了后代茶道和茶艺家的基础,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和特征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和特征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宋朝时期更是茶艺发展的高峰之一。
宋朝茶文化不仅引领了茶艺的发展潮流,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特点,成为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宋朝茶文化的特点1.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文化与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结合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特色,人们饮茶时大多选择紫砂壶、青花瓷杯等陶瓷器皿进行泡茶。
2.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食,还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
许多文学艺术家写下了关于茶的诗词、散文,将茶道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3.茶文化与社交文化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是高雅的社交活动,促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在茶道中人们以茶为媒,谈天说地,包含了极丰富的文明内涵。
二、宋朝饮茶的历史宋代是茶艺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人对茶文化的爱好极高,经常聚在一起品茶、交流人生哲理,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前期,人们用开水泡茶,也就是所谓的煮茶,宋徽宗时期将茶置于器中随泵水而冲泡。
以后,又有了雀舌、毛尖、龙井等不同品种的茶叶,泡茶的方法也随之改变,陆续出现了白瓷茶具、紫砂壶等茶具。
此外,人们用盐水泡茶,可去除茶叶的杂味,并且有滋润的作用。
到了宋代中期,茶的品种、加工方法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产品和贸易商品。
至此,宋朝茶文化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三、宋朝茶文化的遗产宋朝茶文化是中国茶道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大观茶论》即为宋代茶学经典,其中记述了多方面的茶道知识和茶文化禁忌,是中国~茶道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同时,从宋时开始广泛使用的茶具、茶道礼仪、茶艺演进等各种茶道文明遗产,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之,宋朝茶文化既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一笔。
宋代饮茶的特点总结归纳
宋代饮茶的特点总结归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茶文化的高峰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茶的种植、制作、饮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宋代饮茶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饮茶的兴盛与普及在宋代,饮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社交的形式。
这一现象源于茶叶的广泛种植和制作技术的改良。
当时,茶叶的产量逐渐增加,使得茶叶的价格相对较低,更多的人可以负担得起。
此外,宋代人也意识到茶叶对人体的益处,以及茶叶在提神醒脑方面的作用,所以茶的普及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二、茶的种类与制作工艺宋代的茶以绿茶为主,这与当时技术的限制和人们的审美偏好有关。
绿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使茶叶保持绿色,并保留茶叶中的活性物质。
而与普通绿茶不同的是,宋代绿茶通常以小茶叶制作,如碧螺春、龙井等著名品种,这些茶叶具有细嫩的外观和独特的香气。
此外,宋代还有其他茶类,如黑茶、花茶等。
三、饮茶的礼仪与装饰宋代人对饮茶有非常严格的礼仪要求,包括制茶、品茶、斟茶等环节。
在茶道方面,宋代的茶人更加追求“诗、书、画、印”与茶的结合,茶具的制作与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茶具逐渐朴素化,突出了茶的原味,融入了自然的元素,如青瓷茶壶、竹制茶具等,这些茶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品。
四、茶文化的影响宋代的茶文化不仅仅体现在饮茶这一方面,也渗透到了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茶成为了文人雅士的日常风尚,很多文人墨客都以茶为媒介进行文人交流,茶楼、茶社等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茶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诗人以茶为题材,表达了对茶和茶文化的追求和赞美。
总之,宋代茶文化的兴旺与茶的普及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更展现出了当时人们对茶饮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追求。
茶的种类与制作工艺、饮茶的礼仪与装饰,以及茶文化的影响都成为了这个时期的特点。
通过对宋代饮茶的总结与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宋代茶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今人传承茶文化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唐代茶文化成为近年来我国茶文化界的一大学术热点,那么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一起来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⑴对茶叶功效的认识有所提高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句话既道出了喝茶的方式,也说明了每喝下一杯茶水的功效。
唐代茶叶消费的发展与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正如谚语所云:“饮茶有百益,消食又解腻。
”茶叶中所含成分很多,有近400种,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多种维生素等,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含量高。
古人对饮茶益处的认识因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不够准确、丰富,但通过长期饮茶,他们对茶叶的许多作用是有十分直观而正确的认识的。
早在唐代以前,人们便认识到吃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
《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①《博物志》卷四云:“饮真茶,令人少眠。
”②入唐以后,唐人苏恭在《唐本草》中对茶的药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茗,苦茶。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③唐人孟诜在《食疗本草》中亦有类似见解:“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④指出茶叶不仅可以提神,还可以用来治疗曲鳝瘴一类的疾病。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
唐代陈藏就曾强调过: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茶叶因为具有的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的功效,在佛寺中受到僧人的极大欢迎。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
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明清时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应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不得不提一提元代,虽然元代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
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
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
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是其一。
一、明代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
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
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溯流的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逐渐走上了繁荣之路。
中国点茶道简史
宋代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取火同于唐人。
3.候汤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茶录·候汤》)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
4.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罗茶、熁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从陶谷《荈茗录》和苏廙的《十六汤品》可以判断,唐末五代是点茶道酝酿时期。
二、点茶道的形成
(一)蔡襄《茶录》奠定点茶道的基础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蔡襄习知茶事茶艺,撰有《北苑茶》、《和杜相公谢寄茶》、《造茶》、《茶垄》等茶诗。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遂撰《茶录》二篇,上篇论茶,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下篇论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茶录》成书于皇祐三年(1051),当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期。
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皆是以茶粉入瓯盏,用沸汤点搅,带有游戏性质。生成盏、茶百戏,又称“水丹青”,也称“分茶”,直到南宋仍流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则有著名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
陶谷(903—971)是五代至宋代初人,“近世有下汤运匕……”则表明分茶是代时期。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行二,又称梅十五,北宋文学家,有咏茶诗文多篇。其《南有佳茗赋》,是宋代茶文的代表作。其精于茶艺,诗中就此多有描写,“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都篮携具向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汤嫩水轻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尝茶和公仪》),“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称嗟”(《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宋朝的茶道
龙源期刊网 宋朝的茶道作者: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4年第05期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
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
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
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
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
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
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
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
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
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
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
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
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
中国茶道的演变过程
中国茶道的演变过程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自然、艺术和心灵修养的追求。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茶道经历了多次演变,每一次演变都带来了新的理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会从唐宋时期、元明时期和清代三个时期的茶道发展,探讨中国茶道的演变过程。
一、唐宋时期的茶道演变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以煮茶为主,茶具简单,制茶工艺粗糙。
这一时期,茶叶作为药物使用,具有清热解渴的功效。
宋代则提倡了煎茶法,茶具逐渐变得精致。
这一时期,茶叶不仅被用于药物,还成为了一种社交的手段。
人们通过品茶交流感情、讨论文艺等。
唐宋时期的茶道注重品茶的过程,追求的是茶叶本身的滋味和气质。
二、元明时期的茶道演变元明时期是中国茶道演变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茶在这一时期成为了贵族社交和文化展示的重要元素。
元代的茶道发展迅猛,茶具制作更加精细,茶具种类增多。
元代的茶道也注重茶的烹制和品尝的仪式感。
明代时,茶道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制茶工艺进一步提高,茶具种类更加丰富。
明代茶道强调茶的饮用仪式和礼仪,使得茶道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三、清代的茶道演变清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茶道的演变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清代的茶具制作遵循严格的工艺标准和审美规范,茶具的造型和装饰更加精美细致。
清代的茶道强调茶叶的味觉和茶具的美学价值,对于茶的烹制和品尝都有较为详细的规范和流程。
清代的茶道在促进茶叶贸易和文人茶文化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唐宋时期中国茶道强调茶叶本身的滋味和气质,元明时期茶道发展为社交和文化展示的重要元素,而清代的茶道更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这三个时期的茶道演变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茶道的不断追求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茶道的演变过程不仅仅是茶叶和茶具的改变,更是中国人对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探索和塑造。
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下面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茶道。
中国茶道的特点中国茶道源远流长,萌芽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在明代时有一定的改革,兴盛于清代,自成一统。
中国茶艺既是饮茶艺术,也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含了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系列过程和技艺方法。
中国茶艺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接待宾客的一种礼俗。
中国茶艺包含有对茶叶的品尝评比技法和操作艺术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时对周围环境的领略等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般而言,中国的茶艺程序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等内容。
品茗前先要择,整个过程讲究茶壶与茶杯的雅俗一致。
传统上一般的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大多为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各种意境。
从地理方位上分有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性茶艺表达形式,其中主要以南区(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地区)最为突出。
从历史上分有六个时期,即汉唐时期为官品、宋代时期为文品、明清时期为艺品、民国时期为质品、新中国70年代时为杂品、现今则为视品。
从生活方式上分有宫廷、民俗、文士、雅术四种类型。
中国茶道的历史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中国茶道历史中国茶道礼仪
中国茶道历史中国茶道礼仪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茶道中,礼仪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茶文化的敬重,也代表了传统礼仪的精髓。
本文将从中国茶道的历史背景、重要仪式和礼仪规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茶道的历史背景中国茶道起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最早的茶道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期,那时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的烹饪和品饮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在唐代,茶道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推广。
唐代的茶叶丰富多样,茶文化也愈发繁荣。
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喜欢品茗,将品茗视为一种雅乐,与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黄金时期,茶文化继续深入人心。
宋代的茶道文化更加注重礼仪和品味,茶具的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巅峰。
同时,茶文化也开始扩展到社交场合,成为宴会、婚礼等重要场合的必备项目。
明清时期,茶道文化进一步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代发明了茶道中不可或缺的陶瓷茶具,这一发明进一步提升了茶道文化的品质和形象。
清代的茶道文化则更加重视内涵和仪式感,茶道流派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二、中国茶道的重要仪式在中国茶道中,有一些重要的仪式被视为茶道文化的核心。
1. 洗茶器:洗茶器是茶道礼仪中的首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茶具会被洗涤清洁,以去除灰尘和杂质。
洗茶器的过程需细致而缓慢,以体现对茶具的敬重。
2. 点茶:点茶是茶道中最具仪式感的环节之一。
在点茶时,主人会选用合适的茶叶,经过精心的烹饪和冲泡程序,将茶叶置于茶杯中,并用温水浸泡。
点茶需要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3. 倒茶:倒茶是茶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
在倒茶时,主人会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杯中,这个过程需要轻柔而稳定的动作,以保证茶叶的香气和色泽。
4. 品茶:品茶是茶道的精髓所在。
中国茶道简单介绍
中国茶道简单介绍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精神活动。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泡茶、品茶、赏茶等环节,体验茶的美妙,感悟生命和自然的和谐。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茶道的起源、特点以及主要流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传统的茶文化。
一、茶道的起源茶道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的发现选自于中国古代的巫山。
最初,人们将茶叶用作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后来,茶渐渐被人们用于饮用,形成了烹茶、品茶等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精神文化。
二、茶道的特点1. 整洁美观:中国茶道注重环境的整体布置和艺术韵味的营造。
一般而言,以室内为主,布置简洁而雅致,以突显茶道的精神内涵。
2. 尊重自然:茶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的纯粹与朴实。
茶道需要选用“真正”的茶叶,即未经过任何添加剂的天然茶叶。
从采摘、加工到烹饪,都需要保持自然的原始状态。
3. 技巧精湛:茶道的主人(服务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茶艺技巧和仪式规范。
泡茶的方法、水温掌握、茶具使用等方面都需要熟练掌握,以确保茶的口感和芳香。
4. 尊重他人:中国茶道注重对茶客的尊重和关怀。
在茶道中,主人需体察茶客的情绪和需求,选取适合的茶,为茶客服务。
三、茶道的流派中国茶道发展至今,形成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以下简要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流派。
1. 宋风茶道:宋风茶道强调的是雅致和自然的美。
其以茶道仪式为主,精湛的泡茶技艺和独特的茶具品味是其独特之处。
2. 明代茶道:明代茶道注重茶的品味和健康。
在明代,兴起了一种朴素、简洁的茶道风格,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强调茶的清香和口感。
3. 清代茶道:清代茶道崇尚奢华和精致。
茶道认为,人的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浪漫和艳丽,茶具的独特美丽以及茶的丰富风味成为了茶道的亮点。
四、茶道的意义中国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活动。
茶道的实践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宋代点茶法的流程和特点
宋代点茶法的流程和特点宋人吴自牧在其所著的《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味(点茶之妙)、嗅(焚香之雅)、触(插花之趣)、视(挂画之道)被称为宋代“文人四艺”。
其中,宋人四艺,以“点茶”为首。
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
宋代点茶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宋徽宗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茶皇帝”的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详细论述了宋代点茶;明初,朱元璋下令罢供团茶,改贡散茶,从此点茶逐渐衰落。
此外,南宋时期,点茶也由杭州径山寺的日本僧人传到了日本和朝鲜,演绎成抹茶道和高丽茶礼。
宋代点茶可分为以下步骤:列具——备茶——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燲(xié)盏——置茶——调膏——冲点击拂——鉴赏汤花——闻香尝味。
(可结合实际调整)宋代点茶法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一种独特形式,其流程和特点均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
流程方面,宋代点茶法首先注重备器,选择适当的茶具,如茶碗、茶瓶等。
接着是炙茶,将茶饼进行烘烤,使茶香散发出来。
然后碾茶,将炙烤后的茶饼碾成粉末状,以便更好地冲泡。
接下来是罗茶,用茶罗将碾好的茶末筛过,去除杂质。
择水和取火也是关键步骤,需要选择清洁甘甜的泉水,并采用适当的火候来烧水。
候汤是等待水烧到适当的温度,这个温度对于冲泡茶叶至关重要。
熁盏则是用热水预热茶盏,以保持茶的温度和口感。
最后就是点茶,将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沸水,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与水充分融合,形成悬浮液。
特点方面,宋代点茶法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注重茶汤的色、香、味。
宋代点茶法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纯粹清饮,因此更加注重茶汤的品质。
茶汤的颜色以纯白为上,茶香浓郁,口感甘滑。
2. 有较高的点茶技艺要求。
点茶法在碾罗、候汤、冲点、击拂等环节都有严格的技艺要求,需要掌握适当的力度和节奏,才能冲泡出高品质的茶汤。
古人以前是怎么喝茶的 唐,宋,明三个朝代有区别吗
古人以前是怎么喝茶的唐,宋,明三个朝代有区别吗
本文导读:
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
煎,顾名思义,就是要将茶放在火上加水煮,茶叶还需碾碎才能更入味。
它所使用的是蒸青制茶加工的方法。
这种制茶方式传到日本后,日本也有了“煎茶道”。
但不同的是,日本的煎茶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绿茶泡制发,而且用的是温度不高的水。
宋代出现了末茶制法,这种工艺十分耗费人力物力。
它
需要将茶叶在处理之后碾成粉末,再加入其它物质调制而成,冲泡饮用。
有散装的粉末,也有制成精巧的团状,只限于进贡,称作龙团。
这种龙团珍稀到王公大臣都要靠赏赐才能有。
不过宋元时期这种技法没有传到日本,所以跟“抹茶”还是有区别的。
明代朱元璋认为龙团这种贡品太费民力,于是下令给禁了,只许喝原叶茶。
并且在这个时期,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炒青出现了。
炒青是如今制茶工序中仍旧保留的一道关键环节。
去除茶叶的水分,将其精华完全保留下来,在热水冲泡之后,又能散发出迷人的口感。
从此。
原叶冲泡就流行开来。
此后,饮茶的传统便基本沿袭下来。
这就是唐代至明清期间,我国喝茶方式的演变。
虽然煎茶和末茶不再是主流,但一些爱茶之人仍会按照古法,体会一下古人饮茶的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明时的茶道特点
唐时基础
我国的茶道是到六世纪(唐朝)时陆羽集前人之大成,再加上他自己的精心研究撰写《茶经》,进而推广传播,才奠定了茶叶今日基础。
陆羽的“茶经”分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而事实上是分为十章如下:
一之源:茶的起源、二之具:制茶的工具(二〜六为茶道实务)、三之造:茶的制造、四之器:制茶的器具、五之煮:茶的煮法、六之饮:茶的饮法、七之事:茶的历史、八之出:茶的产地、九之略:茶的概略、十之图:茶的桂图
有关的工具、器具大部份已被时代淘汰,而制造方法则因茶叶由早期的固型茶到现在的散型茶,其制造过程、方法、情况均有所不同;至于煮与饮,因茶叶改为冲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所以仅有饮具参考价值。
以下仅就“茶经”的内容作一简要的探讨一一
1.从前的固型茶,制成以后是又干又硬,煮用前必须先用火烤。
2.烤时持茶近火,经常里外翻转;如是用火烤干的茶,则烤至火气透为止;如是自然晒干的茶,则烤到柔软舒展为止。
3.烤过后,还要把它研碎;其粉末像米粉的为上等,如细角的为下等。
4.煮茶所用炭、薪的规格:木炭为佳,如桑、槐、桐、枥之类;坚薪次之,如膏多之木或无用废材不用;膏多之木:如柏、桂、桧。
无用废材:指朽腐之木。
5.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总之须用活水。
6.煮水标准:
第一沸:水沸之程度,如鱼目而微有声;使水合乎茶之量,以盐调味。
第二沸:容器之边缘,泉涌如连珠,水泡上升;酌水一瓢,以竹筷于水之中心回旋搅和,量粉末,投至水之中心。
第三沸:如腾波鼓浪,煮至翻滚;取所酌之水止之,以育茶之华,并将火移开。
三沸之后的水是不能饮用的。
7.饮茶方法,趁热饮,边煮边饮。
以上为陆羽所力倡的“茶道”,也是唐朝时集大成的饮茶方法,成为我国茶道最原始、最具体的指导原则,然而到宋朝时便被革去一大部份。
宋时讲究
宋朝饮茶的习惯,基本上固然依循唐时的准则,却从高雅的享受中去谋求发扬光大,尤其士大夫阶级争相讲究茶品、水质、火候、茶具、煮法、饮用之效果。
此时“饮茶”习惯已成附庸风雅之士聚集的原动力,藉茶吟咏,各机其妙,甚至评茶论器,名目、花样百出,蔚成风
气,因此“斗茶”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
“斗茶”时,以三件事来分优劣:一为茶、二为水、三为茶具,彼此夸耀其优点(品种、采摘、制作、来源、水质、成份、质料、特色优则称胜)。
明时的改革
可是唐、宋这套饮茶的准则,到了明时,固型茶惨遭潮流淘汰,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至于过程方面就更见紧缩,只注重茶品、水质、茶具,其余则不在讲究之列;尤其对水质讲究到极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竹沥水。
民间盛行的功夫茶也是在改良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且不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之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在官方及民间的推波助澜下,成就了傲视国际的“陶、瓷艺术文化”,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享誉中外,间接地提升以后“饮茶文化”走向精致化与生活化。
本文有茗山生态茶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