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第一篇: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矿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自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教学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具准备:1、图片: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2、有关投影片若干3、录音:草原歌曲《天堂》、北朝民歌《敕勒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启发诱导、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师: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既领略了“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也欣赏了山青水碧的江南美景。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西北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沙漠、戈壁、雪山、清川、绿洲,还有茫茫的草原,淳朴的风俗民情将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三节--西北地区(板书课题)师:今天我特带来了西北地区一组画面供大家欣赏。
(学生观看图片)1、请注意观察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农牧业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特点。
2、要把自己看到的画面与在预习过程中读到的文字叙述结合起来。
师:(录象结束)我们就欣赏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没尽兴,以后我们再找机会继续欣赏。
师:(学生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把通过预习和观看录象获得的知识相互交流一下,针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力争在小范围把问题消化掉,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请作出标记,等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生:讨论师:(待学生讨论基本完毕)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信大家一定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许多知识,也可能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们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初二地理片段教学教案设计5篇
初二地理片段教学教案设计5篇初二地理片段教学教案设计1《西北地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现在,请大家欣赏某个地区景观图。
(展示课件)请思考: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师:请同学们,看课件西北地区图。
思考: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小结: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学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
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想一想: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地形)本区有哪些主要地形区读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教案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草原和荒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三、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的规律,以及解释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不同。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目标】:1、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2、明确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3、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运用资料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情分析】:通过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初步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西北地区提供了学习思路。
【教学方法】:图导图练,合作达标【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合作达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导入西北地区并通过尼格买提来带领尼展示给大家的图片,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西北地区图,大们大致的了解西北地 致了解西北地区的 特点。
特点:积、自然环境、农业及主的环境问题大致了解万里行 结合图形分析我国我们在小尼的带领下一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同学们走进西北地区。
一、话说西北学通过小习 让同学区的过从面程要存在西北。
学习二、西北下面就让起走进西北地区,开始我们的西北万里行(一)、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1、出示图形---《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结合图形回答问题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的主导因素:A 界线 --- 季风因素B 界线 -- 地形因素 回答问题 1、2通过此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大致特征。
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把具体的知识点落实到位。
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形明确据图位置引导学生结合海陆位置及地形位置图,总结本区的位置特点学习过程学习2、出示图形--《- 西北地区地形图》让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问题再图中明确问题的答案,并在图中落实到具体位置。
图形导入本框提内容,通过西北万里行这一活动,认识西北,了解西北。
图导图练,加强训练图导图练,加强训练过程①在图中明确大兴安岭、昆仑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的位置,并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
《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掌握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认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地理学习的热忱。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
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西北地区的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资源。
准备西北地区的视频资料,以便进行课堂演示。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基本信息。
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相关资料,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
讲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分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4. 课堂讨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承。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观看有关西北地区的纪录片,加深对西北地区的了解。
3. 选取一个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3)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4)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热爱之情;(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1)地理位置特点(2)邻近地区2. 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1)青藏高原(2)内蒙古高原(3)黄土高原(4)塔里木盆地(5)准噶尔盆地3.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1)温带大陆性气候(2)高原气候(3)干旱气候4. 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2)草原资源(3)水资源(4)旅游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3)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图片和视频资料;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西北地区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西北地区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提问:你们对西北地区有哪些了解?2. 讲解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3. 讲解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
西北地区教案
第十节西北地区教师刘晨曦课型新课课时 1 课题西北地区具体措施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产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图形讲解。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1.注意结合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让学生自行分析农牧业特点。
教学过程资料分析项目具体分析[引言][板书] [板书][板书] [板书] 好,同学们上课,首先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这个像耳朵一样的地物就是西北罗布泊的卫星云图,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汇入湖,曾经水草丰美人口众多,孕育了灿烂的楼兰文明,如今却已经干枯消逝,形成一片沙漠,楼兰古国也人去楼空,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罗布泊的干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漫漫黄沙的神秘世界——西北地区。
我们先来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还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六个方面来学习。
一、位置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古长城一线为界,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祁连山、昆仑山以北。
从经纬度上来看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南北跨度较小,经度从75E到120E,纬度从40N到50N,从海陆位置上看,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没有临海省份,但是有诸多邻国,依次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
省份上共有四个省份: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二.地形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大地形单元三个: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在内蒙古高原内部有两个平原: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在天山东部还有一个盆地,我们最干旱的盆地:吐鲁番盆地。
所以本地区共一个高原:内蒙古高原,两个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三个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西北地区》的教材分析及教案
《西北地区》的教材分析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解读:本课标隶属于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中的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
课标中“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课程标准: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行为动词“描述”、“比较”和“运用”,属于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中的了解和理解层面。
二、【教材简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第六单元中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形,各具特色的区域。
在学习西北地区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区域特色,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为学习西北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北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运用了丝路明珠(沙漠、盆地),草原风情(高原)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来进行学习。
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更能充分实现课标行为动词“描述”和“比较”。
而无论是哪一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了人地关系及整体论的思想。
2.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西北地区地形主要以盆地和高原为主,距海较远加上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自东向西减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这里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地势平坦、草原广布,有历史悠久的畜牧业,还有发达的绿洲农业,最大的城市乌鲁木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
“丝路明珠”是通过了解新疆人民发挥创造性,开挖利用坎儿井,从而获得宝贵水源发展了独特的绿洲农业,创造了人间奇迹。
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能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做到因地制宜,与环境和谐共处。
探究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西北地区》教案计
探究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西北地区》教案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是人们向往、探究的对象。
随着年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各种变化和演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教育部出版社推出了《西北地区》的教案计。
本文将从西北地区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来探究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一、西北地区的历史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西北地区的历史就十分悠久。
在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这里是多个村落和盐铁互贸的中心地带。
随着历史的发展,周朝把西北地区划入了内地的版图,并先后建立了各个部落和国家。
这些部落和国家的兴衰,为西北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繁荣发展。
唐代,西北地区是全国居民口数最多的地区之一,盛极一时的大唐盛世更使得西北地区繁盛不衰。
二、西北地区的人文特色西北地区的人文特色,主要是由多个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
这里有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
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俗风情。
比如,哈萨克族,以“吃羊肉、喝奶茶、抽水烟”等特色饮食以及英勇善战的民族性格而闻名;蒙古族,以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精湛的马术技艺而著称;维吾尔族,以歌舞表演、手工艺等瑰丽多姿的文化瑰宝而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除了民族文化以外,西北地区还有其它多个文化元素。
比如,这里的戏曲文化以传统的唢呐、鼓钹、二胡等乐器作为配乐,表现出极富西北大地特征的陕北秧歌、陕南民歌等脍炙人口的演出形式。
同时,艺术门类也十分全面,可以欣赏到极具民族特色的织锦、刺绣以及火柴拼画、竹编、花灵树等本地的传统技艺与手工艺品。
三、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干旱地区,气候光照充足,干燥少雨。
由于时令不同,昼夜温差大,加之人迹罕至,此处的动物和植物达到时令胡同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优秀的草原牧畜产地和名优葡萄、西瓜、石榴的主要产区之一。
第3节 西北地区--教案
第3节西北地区――教案南宁市三十七中廉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产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和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既要清楚本区域的总特征、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又要注意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2.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图像,认识区域内地理的特征。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这是一节网络型教学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浏览网页,按照教师布置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学的时间大约是20分钟,可互相间小声讨论,然后师生展开互动,重在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交通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的认识由直观到抽象,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地理本质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让学生欣赏反映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如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流动沙丘,北疆的风蚀城堡,嘉峪关的长城,吐鲁番的葡萄等。
师布置教学任务,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组,其中一个小组负责本节课的一个部分的内容,各小组可互相小声讨论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由于本节课只有五部分内容,所以有一个小组负责本节课的全部内容的要求,并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学生自学自评,然后教师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总结。
(大约7分钟)[讲授新课]下面是学生的自学的各部分内容和要求:一、西北地区的概况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范围: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省北部3、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的30%,人口占全国的4%4、民族:汉族占2/3,主要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设立了三个问题:(1)西北地区处在我国的内陆,其分界线大概是位于什么地方?(2)具体的范围包括哪些省区?(3)本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主要分布有哪些少数民族?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查看资料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西北地区》的教材分析及教案
《西北地区》的教材分析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解读:本课标隶属于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中的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
课标中“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课程标准: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行为动词“描述”、“比较”和“运用”,属于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中的了解和理解层面。
二、【教材简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第六单元中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形,各具特色的区域。
在学习西北地区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区域特色,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为学习西北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北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运用了丝路明珠(沙漠、盆地),草原风情(高原)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来进行学习。
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更能充分实现课标行为动词“描述”和“比较”。
而无论是哪一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了人地关系及整体论的思想。
2.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西北地区地形主要以盆地和高原为主,距海较远加上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自东向西减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这里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地势平坦、草原广布,有历史悠久的畜牧业,还有发达的绿洲农业,最大的城市乌鲁木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
“丝路明珠”是通过了解新疆人民发挥创造性,开挖利用坎儿井,从而获得宝贵水源发展了独特的绿洲农业,创造了人间奇迹。
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能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做到因地制宜,与环境和谐共处。
中国地理分区西北地区(教案)
中国地理分区西北地区(教案)适用学 高中地 科理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适用区 通用 域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主干考 1.我国西北地区 2.我国青藏地区点近三年 2019 全国新课标卷ⅢT10-11,T37;海南卷考情T16-18 等2019 全国新课标 II 卷 9-11;全国新课标III 卷 372019 天津卷 T1、2;分析与 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仍然将以区域定预测 位为前提,以我国某地理分区区域图、表格、统计资料等方式,综合考察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的特征、成因等。
考一、点知识精讲讲解 1 西北地区 (感1)气谢候您: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
(2)地形:a 内蒙古高原,b 天山山脉,c 塔里木 盆的地。
反 (馈3)!河湖:稀少,多季节性河流。
(4)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
讲第2页(5)城市:d 呼和浩特,e 乌鲁木齐。
(6)交通: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7)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内蒙古草原 牧场、新疆天山牧场。
第3页【例题 1】【题干】下图是“某地 7 月份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图示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 A 地区 B.棉花生产是 B 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C.C 地形区北坡降水比南坡多D.D 地形区水土流失严重2.近年来,图示地区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葡萄和啤酒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与其经济和生态的合理性无关的因素是( )A.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强、温差大的气候优势B.增加地面植物的覆盖,减轻风沙危害C.减少粮食生产中过多对水源条件的依赖D.当地居民有喜好吃葡萄喝啤酒的生活习惯【答案】1.D【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1.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所以水土流失不严重,应选 D。
2.我国西北地区,光照充足,温差较大,适宜葡萄等林果业的发展和种植。
该地风沙较大,增加第4页地面植物的覆盖,可以减轻风沙危害;粮食种植 需求水量较大,而该地水资源不充足,所以减少 粮食生产;当地葡萄和啤酒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 大主要是工业发展和东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对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增大所导致的,与当地 居民有喜好吃葡萄喝啤酒的生活习惯无关,D 正 确。
地理教学教案初中
地理教学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3. 能够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相互关系。
2. 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位置。
2. 简要介绍西北地区的范围,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省份。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干旱、温差大等。
2. 讲解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如高原、盆地、山脉等。
3. 讲解西北地区的植被特征,如草原、荒漠、森林等。
4. 分析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交通、旅游业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新疆的棉花产业、甘肃的旅游业等。
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自然特征的作用,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 强调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教材、分享学习心得、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6.3西北地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6.3西北地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6课“西北地区”,第3节“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使学生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与社会发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2.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4. 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与社会变迁。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与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具体目标包括:1. 能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地形地貌特征;2. 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3. 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与社会变迁;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节课的重点是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难点在于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为解决重点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结合实地考察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对于形成原因,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对于难点,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同时,可以邀请当地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治理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治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其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2. 掌握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西北的名胜古迹;3. 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研究能力和地理意识。
【教学重难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2.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引导学生谈论西北地区的特点和印象,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观察图片展示西北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二、知识讲解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介绍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地貌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特点,并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等人文特点,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3. 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西北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
4.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分析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西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问题等,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活动1. 地图练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地貌等信息。
2. 看图说话展示西北地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3. 文化讲解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让学生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四、思考拓展1. 探究西北地区的发展和未来让学生分析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并探讨西北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2. 找寻西北地区的其他特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西北地区的其他特色,如风景名胜、文化传统等。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历史和文化、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等。
《西北地区》教案
第四节西北地区复习目标: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一、位置和范围:1、大兴安岭以西,长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2、面积占全国30%,人口仅占4%3、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思考:重要经纬线:85°E,90°E,100°E,120°E,40°N,50°N。
重要区域经纬网:河西走廊,呼伦贝尔大草原(高原)。
河西走廊:思考:①青海湖(“岛屿”——鸟岛(候鸟))②河西走廊农业发展与灌溉水源;(祁连山冰雪融水)③黑河流入内蒙古高原;(内流河,下游的季节河)④金昌镍矿;⑤西气东输主干道经过;兰新铁路经过;⑥酒泉。
呼伦贝尔草的思考:①大兴安岭②草原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煤炭、城市)③三河马,三河牛,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④中、俄、蒙古三国国界处,满州里的边贸。
⑤外流区。
⑥该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⑦呼伦贝尔市生态城市建设。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水源是限制其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1、成因:深居内陆,山岭阻隔。
思考: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对夏季风的阻隔。
2、地表景观:①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思考:风力作用:a、风蚀作用(内蒙古高原,山地);b、风积作用(盆地,高原低地)。
②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半荒漠)——荒漠。
思考: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高原西部多是戈壁,沙漠。
③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思考: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外流河:呼伦贝尔草原区河流。
④人文景观: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带状:铁路沿线,黄河沿岸;点状:沙漠绿洲。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参见中国畜牧业)。
四、灌溉农业:1、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农业。
2、主要分布:(在地图中指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水河西走廊——祁连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
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2)掌握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农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3)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及其克服办法;(2)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2)准备教学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3)设计教学活动和提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念;(2)收集有关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资料;(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北地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位置;(2)提问:你们对西北地区有哪些了解?请大家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农业生产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2)讲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如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等;(3)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如水源、光照等。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2)让学生讨论如何克服不利条件,推动农业发展;(3)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的教案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的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教学重点:1.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掌握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3.认识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农业生产;4.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西北地区的极端环境条件下发展农业产业;2.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农村经济发展。
四、教学内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特点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气候干燥,降水少,其特点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光照充足。
2.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西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农业生产的活动。
近年来,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逐渐趋于多元化,不仅仅是传统的大豆、棉花、玉米等农作物,还包括了农家乐、观光旅游、草原养殖等活动,拓展了农业产业链。
3.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在西北地区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具体来讲:(1)加强水利建设,提供足够的灌溉和蓄水条件,保障作物生长所需;(2)选用抗旱、抗寒、抗病、抗虫的新品种,进行种植;(3)推广有机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4)发展畜牧业和“沙漠牧场”,提高草原利用率。
4.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些可行的措施包括:(1)合理利用土地,进行适度的改造,将不适合种植的土地改造成适合种植的土地;(2)推广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土地流失;(3)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方法:1.通过PPT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讲解,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现状;2.组织有关西北地区的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其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情况;3.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北地区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4.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学案
班级姓名组号
一、新课导入
阅读唐诗中的西北地区:”“羌笛何须怨杨柳,
”适当解释析,从中感受到诗人笔下描绘的西北地区苍凉壮阔
的景色。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自学探究
活动(一)
1.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位于、山脉、山脉、山脉以北。
包括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省北部。
2. 居民:汉族占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3.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包括内蒙古高原和“”(新疆地形特征),位于第二阶梯上。
②气候:由于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新疆西北部因受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
③河流:河流稀少,大多数是河。
小结:①是本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原因:
②从东到西,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大致呈现出由
向、的变化。
原因:。
活动(二)
1.畜牧基地:、、。
2灌溉农业(农业特色):绿洲农业指。
引黄河水进行灌溉的“塞外江南”:平原和平原。
用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的“瓜果之乡”:。
走廊、天山山麓、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绿洲。
3.矿产资源:的稀土矿、的镍矿、的煤、新疆
油田、塔北油田、塔中油田、内蒙古和的褐煤。
活动(三)
1.西部大开发:
①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协调关系,注重保护,
走之路。
②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的气田,往东直通、。
③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2.交通:以铁路和航空为主。
主要铁路线有:兰新线、京包—包兰线、南
疆线、北疆线。
四、拓展延伸
1.西北地区农田、村镇、城市呈带状或点状分布的原因:
2.西北地区发展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3.西北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治理措施:
4.沙漠绿洲出产的瓜果质量好的原因:.
五、巩固练习
1、我国西北地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致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造成
这种差异的因素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人类活动
2、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短缺
D、水资源不足
3、有利于保护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是()
A、经营管理粗放
B、超载放牧
C、盲目开垦
D、退耕还林还草
4、我国的长绒棉主要分布的省区是()
A、河北
B、湖北
C、新疆
D、宁夏
5、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
A、畜牧基地
B、林业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6.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B、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荒漠——荒漠
草原——草原C、汉族人口居多,占总人数的2/3
D、河流稀少,绝大多数为内流河,其中最长的为塔里木河
7.西北地区水果品质优于其他地区水果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多
B、气温高
C、昼夜温差大
D、土质好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
A、季风
B、东风
C、冬季风
D、夏季风
9.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
A、干旱
B、半干旱
C、湿润
D、半湿润
10、读我国西北地区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山脉名称:
①山脉②山脉③山脉④山脉
⑵矿产和产地:⑤⑥⑦
⑶图中的灌溉农业区有 A 平原,B 平原,C 和新疆的绿洲,都是粮棉瓜果之乡。
⑷本区河流稀少,绝大部分是河,D是著名的河,本
区也有我国的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E 河。
⑸本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部分,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向政府提出几条必须认真解
决的问题:(不少于2条):
六、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