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项对点练: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时间:30分钟 分值: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材料二: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
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
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
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
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
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
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2021高考一轮语文 专项对点练2筛选信息题、观点推断题——先明设误点,再定比对法
筛选信息题、观点推断题——先明设误点,再定比对法(时间:30分钟分值:33分)一、请指出并分析下列选项的命题陷阱。
(24分)1.[选项]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3分)[原文]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分析][答案]选项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
原文的说法是“有些”“主要反映……”,选项中变成了“反映的是……”。
2.[选项]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3分)[原文]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
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
[分析][答案]选项混淆是非。
原文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由此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
3.[选项]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
(3分) [原文]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2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含解析)不分版本专项对点练2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时间:25分钟分值:24分)一、比对分析,判断以下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5分,每题3分)1.[选项] (XXXX·全国卷Ⅰ,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原文]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判断] ________[分析][答案]正确选项考查分析论据作用。
选文引用了碑文内容,强调“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结构上看,对上下文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从论证上看,对论点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因此,该选项正确。
2.[选项] 文章将口述历史比喻为盲人摸象,以说明口述历史与历史真相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原文] 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相的追寻很像是盲人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局部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局部真相,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
[判断] ________[分析][答案]错误选项考查分析论证旨归。
文章不是“将口述历史比喻为盲人摸象〞,作者运用了类比手法。
比喻是为了生动性,类比是说明相似性。
3.[选项] (XXXX·全国卷Ⅲ,T2-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全国通用版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2021093
阐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1年新课标Ⅰ卷高考试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详细开展和表达。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展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此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那么应以满足人的根本需求作为首要目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方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兴旺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开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根底设施建立等方面的根本开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根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此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表达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表达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防止“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的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课后自主规范练案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练案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一、对点练(原文见练案一对点练)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徽派建筑,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清白。
C.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D.北京奥运会举办后,鸟巢、水立方的名字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2.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二、强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材料一“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领域。
“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
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走上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
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
(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材料二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
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重难点专项练习-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
重难点01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是近几年全国卷的重要考点,作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题目,以客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从“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其本质是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
在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出现了新的考查形式,采用考生很不熟悉的主观题型,可以说为该考点的命题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考生备考今后的高考提供了新的思路。
【满分技巧】其实不论阅读类题目的考点以何种形式考查,其旨始终为一,那就是看考生究竟有没有读懂文章。
(1)客观题型的备考:解答此类题目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提炼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
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进行判断。
除了进行基本的是非判断外,考生还要具有思维拓展能力,也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筛选支撑文中观点的文本之外的论据。
(2)主观题型的备考: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证方式的特点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考生要认真梳理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手法的相关知识点,不能走马观花,要把这些知识点掌握、记牢,并能够活学活用。
【限时检测】一、【“皖豫联盟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当今世界格局是以文化为软实力的全方位竞争。
2021高考语文一轮基础习练2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1009439
人教语文2021高考一轮根底习练〔2〕及答案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北京出席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B.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根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假设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C.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倘有人认真追究错误那么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D.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答案 D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努力〞改为“精力〞。
B项语序不当或逻辑错误,应将“一个人〞和“一家一户〞互换位置。
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处事态度〞。
2、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
如今,正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②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③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理论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处心积虑....,亲力亲为。
④高考填报志愿本应该是考生自己的事,但是不少家长却越俎代庖....,这很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长之间因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矛盾。
⑤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
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⑥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焕然一新....。
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④⑤D.②③⑤答案 D解析②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用错对象。
③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用错褒贬。
⑤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一、分析论证思路
1.理解论证思路: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的第一步是要理解所给的论证思路。
在理解论证思路时,可以分析作者的意图、论证线索以及论证逻辑等方面,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支持观点。
二、论证思路的特点
1.多样性: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的论证思路多样化,不同的文章会采用不同的论证方式。
有的文章可能采用逻辑性强的论证方式,有的文章则可能采用感性的论证方式。
2.数据支持:在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中,论证思路往往会使用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实际的调查研究,也可以是从文献和资料中提取出来的。
3.逻辑性与感性的结合:在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中,论证思路往往会采用逻辑性与感性的结合。
即在进行逻辑推理的同时,也会注重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感性的表达来增强论证效果。
总之,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是在新高考语文中对论证思路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练习的重要环节。
在理解论证思路的基础上,分析论证过程和效果,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第2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
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 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 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 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 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 “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 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 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抓依据,辨正误]
[答案] 选文引用了碑文内容,强调“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 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结构上看,对上承接作者对“更深层 的东西”的发问,开启下文对“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的 意义的分析,承上启下;从论证上看,对论点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 作用。因此,该选项正确。
[答案] 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子学”对诸子之学的历史的承继 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论证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两 方面的统一,采用的并非对比论证手法,“突出‘新子学’与历史 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说法也不正确。因此,该选项有误。
[温馨提示] 一是在选项中把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标注出来;二是熟悉掌 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三是看选项 中的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
梳理论证结构
论证的逻辑层次,涉及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 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 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 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 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本的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学案-梳理行文脉络、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含答案)
梳理行文脉络、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把握特征,精准论证复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论证”;认识论证的两种主要目的——证明和解释。
2.熟悉思辨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并学会概括与提取“有用信息”。
3.学会分析论证,并能够准确辨析命题选项中的“逻辑谬误”。
链接高考精准审题规范答题提问方式题干表述定向提问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021·新高考Ⅱ卷第4题)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②注意结构特点,如总分、层递、并列、破立等。
③注意总体结构和局部结构安排特点的不同。
论证思路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1·新高考Ⅰ卷第4题)①注意论证方式,如立论与驳论、正面与反面。
②注意结构特点的安排。
③注意采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④按照论述的顺序,用“先……再……后……”衔接语组织答案。
行文请简要梳理材料....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思路一.的行文脉络....。
(2020·新高考Ⅰ卷第5题)②按照论述的顺序,用“先……再……后……”衔接语组织答案。
考向一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思路)1.明晰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关系类型子类型具体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分总、总分总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2.行文思路[教考衔接]1.(必修上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请简要概括课文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2023年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任务突破练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2021·安徽蚌埠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外交理念,更是当今时代人类的和平发展理念,这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发出的中国声音、所做出的中国判断。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其实践展开层面,需要以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尊重、文明交融为基础。
在文化价值层面,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是最难达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求”而达到“同”的目标。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形成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性追求,因而其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志,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我们讲“文明交融”,其最具创获的成果就在于有效达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价值共识,所以这里的“求”必须是两个平等民族主体之间的关注和尊重,即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对话来充分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关切,进而求同存异,寻找文明视阈的融汇。
首先,在文化心态上,必须摒弃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妥善解决世界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问题。
事实表明,文化偏见如果不予以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导致民族间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
而文化歧视的蔓延会危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进而给世界的和谐发展造成持久伤害。
平等对待其他文化既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自信心的价值呈现。
开放的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向世界展示的是平等与包容的胸怀。
其次,在文化实践层面,文明交融的世界需要自觉坚守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即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迫使后发展国家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被动接受其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
文化霸权的实质是对抗世界文明的野蛮的、非文明行径,因此必须予以坚决反对。
显然,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文化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条件。
语文新高考考点训练1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任务突破练十二分析、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同的视角会引出不同的行动,进而带来不同的结论。
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改变,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认知的加深,还包括视角的不断变化,老的视角被抛弃,新的视角被接受,一步步带来这个世界的革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看世界的视角比科学事实更加重要。
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对视角变化的意义作过详细的解释。
他认为科学革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完成了视角的转换。
托马斯·库恩把这种视角的转换称为范式转移。
所谓范式,就是认知模式;转移,就是改变。
范式转移,就是认知模式的改变。
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这个认知模式的转变,就是一种范式转移。
范式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自己和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一个范式一旦形成,就会束缚我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而范式转移就是冲出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开创新的可能性。
但范式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范式出现的时候,往往像一株幼苗,还不能立刻被认出是否会长成参天大树,而持有老范式的人会坚决抵制新范式。
但新科技产品广泛应用的事实,证明范式转移势不可挡。
所以这就是范式转移的特点,它会带动新思维模式,拓展你的认识疆界,这种范式的突破会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世界。
下面介绍关于科技创新的范式转移案例。
第一是产品背后的科技的来源。
高校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突破,但产品化效率太低,没有办法进入社会。
而美国1980年推出了《拜杜法案》,规定了高校的科研成果归高校,高校有处置权。
同时高校在进行科技转让时,也总结出了经验,具有效率的不是转让专利,而是转让独家商业权益。
技术的商业权益的转让,使得企业可以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做产品化的开发,并且以此来获利。
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原来积压在高校当中的转不出去的专利,能够被企业利用、开发了。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22 实词不分版本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2 实词不分版本专项对点练22实词(时间:35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
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
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
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
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
那么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
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畋猎无度.度:节制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受:传授C.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旧:过去D.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鞫:审问B[B项,受:学习。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先自琅琊南度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①为.江左冠族②公为.我献之C.①方庆随之.卒业②蚓无爪牙之.利D.①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②今者.项庄拔剑舞A[A项,均为代词,他的。
B项,①动词,表判断,是;②介词,替,给。
C项,①代词,代“希古迁为太子舍人〞这件事;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D项,①代词,……的人;②用于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例句:始家.咸阳焉A.妙尽璇机之正.B.乃使从者衣.褐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D.夙遭闵凶.B[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例句中“家〞译为“安家〞,B项,“衣〞译为“穿〞。
统考版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题型二分析论点论据论证__理清文章脉络了解
题型二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论证过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近几年的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此类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题干表述明确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
2.选项设置灵活全国卷近两年“论证”类题目考查角度一览2020年2019年一找准论点,理清论据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一)论点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二)论据[跟踪快练]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原文: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
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
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
选项: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 )理由:2.原文:“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
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 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
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
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
1234
解析 材料共有五段,通过通读原文,可以知道这段材料采用了“总— 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论点。第一段首先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 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这样的问句来开头,可以说 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就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人工智能 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最 终得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的观点。
1234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 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 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 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 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 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 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 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 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1234
本课结束
大一轮复习讲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34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 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 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 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 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 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 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 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 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 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 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1-2 分析综合对点训练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1-2 分析综合对点训练一、2015·安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②千城一面已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
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我们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已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
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
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
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④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
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
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
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2021高考语文一轮选练编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822235
2021高考语文一轮选练编题〔2〕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D )①日前,一名小伙儿为了让自己的网络直播更火,铤而走险....去直播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成重伤,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②故宫博物院在院庆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连日来,人们纷至沓来....,故宫可谓门庭假设市、人山人海。
③世界上很少有一蹴而就....的事,大多数事情都要经过不断地尝试才能成功,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尝试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
④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理财产品,使资金分流,这对于资金紧张的银行市场简直是釜底抽薪....。
⑤省公安厅纪检委工作人员徐某利用职务便利为虎傅翼....,私自给黑社会头目办理省公安厅特邀监视员证,性质极其恶劣。
⑥作为一名社区的楼栋长,在社区工作中,张明龙热心为居民提供效劳,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A.②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①④⑥[解析] ①不合语境,“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与“为了让自己的网络直播更火〞不符。
②“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使用正确。
③“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使用正确。
④“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望文生义,可改为“雪上加霜〞。
⑤“为虎傅翼〞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权力。
使用正确。
⑥“不胜其烦〞形容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不合语境。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破绽。
通过该破绽,不法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并可以进展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B.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以来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好心。
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处。
C.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设立于192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时间:30分钟分值: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 材料二: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
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
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
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
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
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
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
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
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并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
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到了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
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其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
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摘编自张雯婧《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 材料三:乡土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世界一些根本性冲突的良药。
宗教冲突、神学与科学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的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越来越突出。
这些问题都是西方文化所无法解决的,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应对和解决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合观念、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法。
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今天人类的最高理念。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丧失殆尽,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仍然弥漫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呼吸中。
不仅仅是中国需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世界也需要向中国文化学习。
诚然,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但并非唯一的良药,更非万世良药。
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还是农耕文化,都是其产生、壮大、完善的过程,也有其生病、僵化、老死的过程,当然,也有其新生的可能。
(摘编自徐兆寿《乡土文化何以复兴》) ★1.(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题)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方向。
B.中国在金砖峰会上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相互对接。
C.“和合上合”——“上海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
D.古丝路作品展传递的天人合一、开放包容等理念与联合国组织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高度契合。
C[文中所说是“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C项是传统文化与“上海精神”的相契合之处,因而最不适合作为论据。
] ★2.(分析论证特点题)材料二是怎样分层论证的?请简要说明文章脉络。
(4分)[答案]①首先阐释“新乡贤”的概念,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对“新乡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使概念清晰明确。
②接下来阐述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作者认为应发挥新乡贤的模本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桥梁。
③最后阐述新乡贤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特别点出新乡贤的作用,同时辩证分析,指出应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农村治理体系,而非让新乡贤成为唯一甚至决定性因素。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
C.传统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
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
D[D项,不仅要取得突出业绩,还要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才能成为新乡贤。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新乡贤们不住在本乡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B.古代中国乡村人们往往聚族而居,因此拥有宗族力量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乡贤。
C.乡贤的流失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才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
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至关重要的因素。
D[D项,原文说的是“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因而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5.材料三中说“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那么我们是否要复古,恢复乡土社会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6分)[答案](示例)不能。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文化,更不能有复古观念。
我们要在对乡土文化进行革新的进程中,来建设一种21世纪全球背景下的新的中国乡土文化。
(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
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
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
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
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
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
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
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
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
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
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
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
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
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
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
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不一定能“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选项说法绝对。
]★7.(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