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护理
伤寒逍遥型的护理
伤寒逍遥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伤寒逍遥型是伤寒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而伤寒逍遥型患者的症状相对不典型,病情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是本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
摄入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进入消化道,穿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尤其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并在其中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此时患者并无症状,处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此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病程第 2 - 3 周,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胆汁排入肠道,部分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已致敏的组织发生强烈变态反应,导致肠壁淋巴结坏死、溃疡形成。
三、临床表现伤寒逍遥型患者通常发热不明显或仅有低热,可能伴有轻微的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由于症状轻微,患者往往能照常生活和工作,容易被忽视。
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 5 - 7 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 2 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 2 - 3 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 1 周左右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饮食方面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无渣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
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一般退热后 2 周才恢复正常饮食。
2. 抗菌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伤寒病人的护理常规
伤寒病人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肠出血和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二、治疗要点
1首选第三代喳诺酮类药物治疗。
2 .严重毒血症状者,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3 .烦躁、高热者用镇静、降温等。
4 .防治并发症。
三、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发热期病人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至退热后1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退热期间给易消化的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纤维素、不易产生肠胀气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病人食欲好转,可进软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进食生冷、粗糙、不消化的食物。
四、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喳诺酮类药物可影响骨骼发育,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氯霉素使用时注意对其骨髓的毒性作用,监测血象变化。
五、心理护理
病人多有抑郁、孤独、恐惧等心理反应。
不理解病程中需限制活动、限制饮食的意义,
病人常出现不配合和急躁情绪。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
六、健康指导
1 .疾病知识及生活指导:病人的呕吐物、粪便及污染品应进行严格消毒;病人必须隔离治疗至体温正常后15日或每隔5〜7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3周;出院后继续治疗1〜2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工作量;恢复期应避免粗纤维、多渣饮食;定期复查,随时就诊。
2 .疾病预防指导:开展预防伤寒发生或流行的宣传教育;加强公共卫生的管理和水源的保护;注意个人卫生,消灭苍蝇、蜂螂。
伤寒暴发型的护理
伤寒暴发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暴发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侵入肠黏膜淋巴组织,经淋巴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大量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此时,患者并无症状,为潜伏期。
伤寒沙门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暴发型伤寒可能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伤寒沙门菌数量多、毒力强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1. 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至40℃以上,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
2. 腹痛、腹泻:常伴有明显的腹痛,可为钝痛或隐痛,腹泻频繁,大便呈水样或糊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便血。
3.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谵妄、昏迷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4. 循环系统症状:可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与脉搏增快不成比例,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5. 肝脾肿大:多数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质软,可有压痛。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严格隔离,卧床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
2.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腹痛者可给予解痉剂;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儿童和孕妇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 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依据,病程第 1 - 2 周阳性率最高,可达 80% - 90%。
3.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4. 粪便培养:病程第 3 - 4 周阳性率较高,可用于确定排菌情况。
5. 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但特异性不强,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与白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
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饮食调理,进行病原体治疗和防止并发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伤寒患者80例患者,男32例,女4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5岁,小于30岁43例,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病程6~31天,所有病例均做血、骨髓、大便或尿培养,培养出伤寒沙门菌而确诊为伤寒。
发热80例,弛张热42例,稽留热16例,不规则热5例。
1.2 临床表现潜伏期l0d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h,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d。
本病以发热起病,常伴有腹痛、畏寒、乏力、纳差、腹胀、腹泻或便秘、鼻出血等症状。
体温逐日上升,1周内可高达39~40℃,约第2~3周进入本病极期,高热呈稽留热型。
严重病例于高热期间表情淡漠呈无欲貌(伤寒面容)或神志朦胧、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厚腻,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以上典型表现目前已不多见,相对缓脉在年长儿较为多见,小儿伤寒的神经症状,皮疹及其他全身中毒症状均较成人为轻。
2 护理2.1 病情观察通过体温与脉搏观察热型的变化及与脉搏的关系,脉搏的强弱、节律等;注意有无腹痛及肠穿孔体征;观察大便颜色、性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隐血,如有肠出血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血容量不足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神志变化,了解神经系统中毒状况,及时发现抗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2.2 一般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因休息可减少患者能量消耗,并可减少肠蠕动,有利于预防肠道并发症。
发热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也至少要休息2周,可适当下床活动,以不感到疲倦为度。
合并心肌炎者则卧床时间须适当延长。
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伤寒护理(定稿)
肥达氏反应: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乙、 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 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 1:80,“H” 抗体≥ 1:160,或相隔1周有4 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肥达氏反应评价注意:
七、治疗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孕妇和儿童慎用! 头孢菌素类:首选 用于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减 量。 氯霉素:已少用。 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或隔5天便培养, 连续2次阴性
小结
1.伤寒与副伤寒均为致病性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 道传染病; 2.主要传染源是慢性带菌者; 3.临床六大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 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实验室特点:外周血象WBC降低,嗜酸细胞减 少或消失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 交叉免疫。
பைடு நூலகம்
流行特征
• •
•
•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多散发 儿童青壮年多见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四、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胃(胃酸减少或病原量多) 小肠淋巴组织 血流(原发性菌血症) 肝、脾、胆、肾、骨髓、小肠 血流(第二次菌血症) 全身各脏器及皮肤 痊愈
释放内毒素致病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 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周身鞭毛(↓),负染,*22500
伤寒病人的护理
总结
多学科合作:医护团队共同合 作,提供全面护理支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水分平衡
避免过量:避免过多饮水,导 致水中毒。
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
保持清洁:定期擦拭汗液,保持皮肤清 洁。 避免受压:病危患者翻身,预防压疮。
皮肤护理
观察皮疹:注意皮肤变化,及时报 告医生。
并发症预防
并发症预防
肺炎防治: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继发 肺炎。 心脏监测:监测心率,预防心脏并发症 。
温度调节:保持适宜的室温, 预防发热。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
流质饮食:高热期间以流质为主,防止 脱水。 营养均衡: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促进康复。
饮食护理
小餐频食:分多次少量进食,减轻 消化负担。
水分平衡
水分平衡
观察尿量:注意排尿情况,防止脱水。 补充水分: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保持 水平衡。
安全护理
环境安全:确保床边设备安全 可靠,防止意外发生。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
饮食注意:出院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体力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循序渐进。
出院指导
复诊建议:按医生建议定期复诊, 监测病情。
总结
总结
伤寒病人护理要点:早期护理、饮食平 衡、水分调节、皮肤护理等。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措 施。
并发症预防
营养支持:合理补充营养,减 少并发症风险。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
体温监测:定时测量体温,掌握病情变 化。 症状观察:注意呕吐、腹泻等症状,及 时处理。
病情观察
医嘱遵循:严格按医嘱给药,避免 自行增减药物。
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
跌倒预防:保持病区整洁,防止患者跌 倒。 用药安全:正确记录用药信息,避免误 用。
伤寒患者的护理
二、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是否到过伤寒流行区,或居住地是否有相同患者, 居住地苍蝇、蟑螂的密度; 患者的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习惯; 是否接种过伤寒菌苗,既往是否患过伤寒。
(二)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 2.护理体检 3.心理社会状况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典型者呈稽留热
②循环系统表现
相对缓脉 重者中毒性心肌炎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典型伤寒临床表现
极期(第2~3周)
③神经系统症状
表情淡漠、听力减退、反应迟钝 重者谵妄乃至昏迷
④消化系统症状
便秘或腹泻 右下腹轻压痛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典型伤寒临床表现
极期(第2~3周)
“O”抗体效价≥1∶80,“ H”抗体效价≥ 1∶160,有 诊断价值 每周1次,多次重复检查,如凝集效价逐次递增,或恢 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诊断意义更大
4. 其他免疫学实验
检测伤寒杆菌抗原和血中IgM或IgG特异性抗体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伤寒杆菌所致毒血症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食欲不振、 腹胀、饮食控制有关。 3.便秘 、腹胀 与中毒性肠麻痹、低钾、消化功能 低下、长期卧床、无渣饮食有关。 4.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与患者排菌有关。 5.孤独、焦虑 与隔离治疗、对疾病知识缺乏有关。 6.潜在并发症:肠出血或肠穿孔 与溃疡累及病灶血 管,侵及肌层和浆膜有关。 7.知识缺乏 缺乏伤寒相关的知识。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四、护理目标
1.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2.能说出营养不足发生的原因,明确饮食管理 对本病的重要性,切实执行各项饮食措施。 3.便秘及腹胀减轻或消失。 4.患者不传播感染。 5.焦虑减轻或消除。 6.不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伤寒护理ppt课件
伤寒的预防
01
02
03
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 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期应 持续到患者症状消失后15 天。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对粪 便、水源等进行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感染。
伤寒患者的心理护理
01
02
03
04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其 心理需求,提供支持和安慰。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伤寒的相关 知识,消除恐惧和焦虑情绪。
积极沟通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 求,耐心倾听并给予回应。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 、抑郁等,进行适当的心理疏
导和干预。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如止血、抗感染等。
预防措施
对于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并发症,可以 通过及时补充营养、避免过度疲劳等 措施进行预防。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他 们对伤寒并发症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05
伤寒的预防与控制
提高公众对伤寒的认识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伤寒的传播 方式、症状、预防措施等知识,提高 公众的认知水平。
伤寒杆菌对热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煮沸1分钟或暴露于5%的石炭酸 中10分钟即可杀灭。
伤寒的流行病学
伤寒的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伤寒的流行与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
伤寒杆菌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摄 入,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 人体。
伤寒护理常规
伤寒护理常规一、护理诊断1 体温过高 与伤寒沙门菌感染所至毒血症有关。
2 便秘 与肠蠕动减弱、活动量减少有关。
3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进食减少、消耗过多有关。
4 潜在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5 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与伤寒沙门菌从粪便中排出有关。
二、一般护理:1 隔离与消毒按肠道隔离措施 将患者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为止。
对病人的粪、尿、呕吐物及其污染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2 休息与活动发热期间病人必须卧床休息至发热后1周,以减少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消耗,同时减少肠蠕动,避免肠并发症的发生。
恢复期无并发症者可逐渐增加活动。
3 饮食护理(1)极期病人应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有肠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充营养。
缓解期,可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或无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和产气的食物,并观察进食后胃肠道的反应。
恢复期的病人食欲好转,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此时仍可能发生肠道并发症,应节制饮食,密切观察进食后的反应。
腹胀者给予低糖低脂食物,禁食牛奶、糖,注意补钾。
(2)营养状况监测:定期监测体重、血红蛋血请蛋白的变化。
三、病情观察1.密切监测体温变,观察热型、面色、便秘、腹泻、腹痛、腹胀情况。
2.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大便颜色、性状、以及大便隐血及腹痛、腹肌紧张等并发症表现,在病人突然剧烈腹痛、大便呈黑色或直接便血时,可能发生了肠出血或肠穿孔,要立即报告医生并暂停一切食物和饮料。
3.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 要注意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四、症状护理1 高热监测体温变化及观察体温的升降特点及持续时间,每4小时测体温1次。
体温过高时给予冷敷、冰敷、温水或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降温擦浴时,避免腹部加压,并嘱其多饮水。
必须卧床休息至退热后1周。
2 便秘/腹泻(1)便秘的护理:便秘病人排便时切忌过分用力,观察便秘程度,较重者给予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
伤寒病人护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少于5000/dl,嗜 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细菌培养 血、粪、尿、骨髓培养。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1):肥达反应阴性不能排除伤寒 2):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可确 诊。 3):单份血清抗体效价抗O≥1:80,抗 H≥:160,有诊断价值。
4、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使群众 了解伤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预防。提高群众对 伤寒预防的卫生保护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 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 生奶等。同时,搞好环境卫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 灭苍蝇及孳生地。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免疫力 对疫情暴发地区的易感人群及其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 根据流行病学(菌型)指征,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 以增强人群免疫力。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由于反 应较大,保护效果不十分理想,实际应用较少。 目前使用的有伤寒Vi多糖菌苗和伤寒减毒 口服活菌苗,但必须对准伤寒的菌型。
预 防 prevention
(一)控制传染源
1、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 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 次阴性(2次粪检之间隔2-3天),方可解除 隔离。在伤寒暴发或流行期间,具以上综合 性医院要设立传染病区,流行地区的乡(镇) 卫生院应设立隔离病房,在暴发村应设立临 时隔离病房。
病
原
学
伤寒杆菌为沙门氏菌 属,革兰氏阴性杆菌,长 约1~3m,宽约0.4~0.9m, 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 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 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 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 37℃,pH为6.8~7.8。
生存能力:
伤寒普通型的护理
伤寒普通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普通型伤寒较为常见,如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伤寒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
摄入含伤寒杆菌的食物或水后,细菌经口腔进入胃内,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后,在碱性环境下迅速繁殖并侵入肠黏膜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沿淋巴管扩散至全身。
伤寒杆菌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导致细胞破裂,释放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三、临床表现1. 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式上升,在 3 至 7 天内逐渐升高到39℃至40℃,多为稽留热,可持续 10 至 14 天。
2.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 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等。
4.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有时可出现重脉。
5. 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第 7 至 14 天,于胸腹部及背部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约 2 至 4mm,压之褪色,称为玫瑰疹,一般持续 2 至 4 天后消退。
6. 肝脾肿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质软,可有压痛。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 5 至 7 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 2 次阴性才可解除隔离。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2.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慎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引起虚脱。
便秘者可给予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
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病原治疗: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伤寒护理查房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伤寒的预防和注意事项,提高自我 防护意识。
05
伤寒护理的未来发展
提高护理质量
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01
通过制定严格的护理标准和流程,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
强化护理人员培训
0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患
者的需求。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伤寒的传播途 径、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提高
他们的认知水平。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等,预防伤寒的再次发生。
提醒患者定期接受伤寒疫苗接种 ,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03
伤寒护理的实践方法
饮食护理
总结词
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患者康复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提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 、鱼、蛋、奶等。同时,确保食物新鲜、卫生,避免刺激性、油腻和生冷的食 物。
心理护理
总结词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详细描述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困惑。给予患者鼓励、安慰和支持,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 情绪。
伤寒护理查房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伤寒护理概述 • 伤寒护理的基本原则 • 伤寒护理的实践方法 • 伤寒护理的注意事项 • 伤寒护理的未来发展 • 伤寒护理案例分享
01
伤寒护理概述
伤寒护理的定义
伤寒护理是指针对伤寒病患者的 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活照顾 、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伤寒、副伤寒护理常规
伤寒、副伤寒护理常规一、执行传染病护理常规。
二、执行肠道传染病隔离。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无蝇。
待临床症状消失后第五天起,间断大便培养2次阴性,或体温正常2周后,可解除隔离。
三、绝对卧床休息。
恢复期无并发症者可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四、发热期给易消化、不易产气的高热量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
热退1周后给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热退2周后逐渐改为普通饮食,恢复期食欲亢进者,需严格控制饮食量,并讲明道理,取得合作。
五、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口腔并发症。
六、对重症及老年病人需做好皮肤护理。
七、发热期每4小时测体温1次,高热者宜给物理降温,一般不用退热剂,以免大量出汗而致虚脱。
有精神症状、谵妄或躁动者,加用床档,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八、腹胀时用松节油局部热敷和肛管排气,避免按摩腹部。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者嘱病人勿用力排便,可用盐水行低压灌肠,禁用泻药。
腹泻时应适当调节饮食,减少脂肪及乳糖类食物,按医嘱给予收敛剂。
九、若出现便血,伴有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速及血压下降,应迅速通知医师。
嘱病人绝对安静,测量并记录血压和大便次数、量、性状,按医嘱留取标本送检。
暂禁饮食,立即静脉输液,做好输血准备。
十、若出现右下腹突然剧痛,体温骤降后复升,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脉搏细速等,提示肠穿孔。
立即通知医师,停止饮食及一切口服药物,进行胃肠减压,做好手术前准备。
十一、有严重毒血症时,注意心率、心律及脉搏变化,观察有无心肌炎发生。
十二、观察抗生素或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药物热、药物疹及肝、肾功能障碍等。
十三、出院时做好卫生常识宣传,如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伤寒护理常规
伤寒护理常规一、概述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以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肠出血与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二、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纳差、消化功能低下有关。
3、便秘与中毒性肠麻痹,长期卧床、无渣饮食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三、护理措施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处理,消化道隔离。
病人用物、居室环境及排泄物应进行彻底消毒:家具、墙壁、地面用健之素500mg/L擦拭:衣服用0.2%~0.4%过氧乙酸浸泡 30 分钟或煮沸 30分钟:剩余食物煮沸:餐具、水杯煮沸 30分钟;便器用健之素1000mg/L浸泡 10分钟:排泄物、分泌物用健之素1000mg/L搅拌放置10分钟:垃圾用红色口袋装入焚烧。
隔离期限为病人至体温正常后,类便培养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止。
向病人和家属耐心讲解隔离消毒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以取得合作。
2、伤寒饮食要三忌:(1)忌食多渣、多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圆白菜、竹笋、香蕉等。
(2)忌食过硬难消化的食物,如豆浆、花生、油炸食品及坚果。
(3)忌饮食过饱,少食用产气多的甜食和乳品。
因饮食过饱和食用过硬与含渣及多纤维的食物,会增加胃肠的蠕动而诱发肠出血、肠穿孔。
因此,伤寒病人饮食宜高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米粥、藕粉、面片、菜汤、馒头等,并控制每次食量,宜少量多餐(每餐七八成饱)。
3、便秘时禁用泻药及高压灌肠,泻药能使肠蠕动加快,高压灌肠则使肠腔充盈,扩大,肠壁变薄,容易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便秘可用肥皂头或安钠素栓入肛或开塞露肛内注入,如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可口服石蜡油等润滑剂,或酌情用 300~500ml 生理盐水低压慢速灌肠。
腹胀不宜用新斯的明,宜用肛管排气,松节油腹部热敷,但应注意不要烫伤。
腹泻宜用碳酸铋。
4、高热时不要轻易用退热发汗药,适当用温水、酒精擦浴或头部冰敷。
5、严密观察肠出血、肠穿孔。
伤寒护理
伤寒概况(二)
基本病理特征 持续菌血症和全身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 变最明显。 临床特点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 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 减少等。 并发症 可并发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肠出血 和肠穿孔。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病原学特点
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属D群,为革兰氏 阴性杆,菌,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内毒素,并在 该病中起重要作用。 伤寒沙门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 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维持1—2个 月,冰冻环境中可维持数月。对热和干 的环境 抵抗力弱。60C15min或煮沸后即可杀死。对一 般化学消毒剂敏感,消毒饮水余氯达 0.2~0.4Mmg/L时迅速死亡。
六、实验室检查(一)
(一)血象 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 胞减少或缺如。嗜酸性粒细胞对伤寒的诊断与病情评 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伤寒沙门氏菌培养 是伤寒诊断的“金标准”。 1、血培养:病程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第3周 约为50%,第4周不易检出。复发时血培养可再度阳性。 2、骨髓培养 :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含菌多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长。对已用抗菌药物 治疗,血培养阳性尤为适用。 3、粪便培养: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慢性带菌者可持续 阳性1年。 4、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病程3-4周有时可获得阳性结 果。
八、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处理 (三)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 为首选药物,抗菌谱广,杀菌作 用强,对伤寒沙门氏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可有胃肠道不适、胃纳差、失眠等。 2、头孢菌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抗伤寒沙门 氏菌作用强。
。
治疗方法(二)
医院伤寒护理常规
医院伤寒护理常规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一、主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及摄入减少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4.便秘:与无渣饮食、中毒性肠麻痹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与肠道溃疡累及病灶部血管有关。
二、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志,面色,皮肤粘膜弹性及温度、湿度的变化。
2.大便颜色、性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潜血,如有肠出血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血容量不足的体征。
3.观察有无腹痛及肠穿孔体征。
三、护理措施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隔离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d或隔5~7d粪便培养一次,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一般护理①环境:病室整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
②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恢复期无并发症者可酌情增加活动量。
③饮食:发热期间应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以保证液体和营养的摄入;热退期间,给予高热量、无渣或少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3.症状护理①高热:多采用物理降温,不宜用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加强口腔护理,注意口腔与皮肤清洁,定期更换体位,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在降温的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补足发热期消耗的水分。
②腹胀:腹胀时禁用产气食物,如牛奶、糖类及高脂食物,并注意补钾。
可热敷腹部,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新斯的明,以免诱发肠穿孔及肠出血。
③便秘:伤寒患者应保证至少日间大便一次,如有便秘则可用开塞露或温生理盐水低压灌肠。
忌用泻药,并避免大便时过度用力,防止因剧烈肠蠕动或腹腔内压力过大造成不良后果。
4.药物治疗护理①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中浓度高;口服制剂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护理的伤寒与疟疾护理
患者生活护理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 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提供高热量
、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时间 ,避免过度劳累,促进身体康复。
个人卫生
保持患者皮肤、口腔、呼吸道等部 位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
心理护理
心理支持
家属参与
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支 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定期对病室进行空气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 少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患者病情监测
体温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观察是否有高热或低热 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 理措施。
症状观察
留意患者的病情表现,如 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 症状,及时发现并报告医 生。
实验室检查
定期采集患者的血液、粪 便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 ,了解病情进展和治疗效 果。
疟疾的定义与症状
定义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 过蚊虫叮咬传播。
症状
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伴有头痛 、乏力、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可出现 昏迷和休克。
伤寒与疟疾的传播途径
伤寒
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和性接触传播。
疟疾
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02
护理的伤寒与疟疾护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9
CONTENTS
• 伤寒与疟疾概述 • 护理的重要性 • 护理措施 • 护理效果评估 • 护理中的挑战与对策
01
伤寒与疟疾概述
伤寒的定义与症状
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 身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 、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保护水源,做好粪便、 污水、垃圾的管理和处理,注意饭前便后洗手, 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措施的重点。
保护易感者
流行区居民以及流行区旅行者、清洁工人、 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带菌者家 属等为主动免疫对象。国内所用者为伤寒、副 伤寒甲、乙的三联混合死菌苗,皮下注射3次, 间隔7日,接种后2~3周可产生免疫力,以后 每年加强一次。严重心脏病、肾脏病、高血压、 活动性结核、发热者及孕妇均属禁忌。
5消化系统症状: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腹部隐 痛,便秘仅有10%出现腹泻
6肝脾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的肝脾大
3)缓解期:相当于发病后第4周。病情开始好 转,体温逐渐下降。由于小肠病理改变仍处于 溃疡期,还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临床症状 完全缓解。
症状
临床表现 分4期 1)初期:相当于发病的第1周。最早出现的症
状是发热,热前有畏寒,体温呈梯形上升,于 3~7d后逐步达到高峰,可达39~40℃,还伴有 乏力、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干咳,消 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轻 微腹泻或便秘。查体右下腹部轻度压痛,脾大。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常有伤寒典型的临床表现。
其他类型
轻型:中度发热,全身中毒症状轻,病程短(1~3周), 缺乏本病典型表现。
暴发型(重型):发病急,毒血症重,病情发展快。高 热或超高热,畏寒、腹痛、腹泻,可并发休克、中毒 性疾病(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或DIC。
迁延型:初始起病临床表现典型,但发热持续不退, 热型为弛张或间歇热,发热达数个月,肝脾明显肿大, 多见于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
3对症护理:观察热型、生命体征、面色、便秘、 腹泻、腹胀;观察大便颜色、性状以及有无大 便隐血及腹痛、腹肌紧张等并发症表现
4加强基础护理
5注意用药后的作用和副作用
6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协助处理并发症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饮食等护理,以预防 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8按消化道疾病隔离。病人集中一个病区,固定 患者使用的卫生间、水龙头以及活动场所,凡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都必须清洁消毒,用过的物 品都须消毒或焚烧
(8)肠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轻重不一,从大便 隐血阳性直至大量便血。
(9)肠穿孔,为本病最为严重并发症,多见于 病程第2~3周,好发于回肠末段。发生肠穿孔 前常有腹痛或腹泻、肠出血等。穿孔发生时. 突然腹痛、冷汗、脉快、体温和血压下降,随 后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强直等腹膜炎 征象。
护理评估
流行病学资料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辅助检查 治疗要点
病情观察
观察热型、生命体征、面色、腹泻、腹胀 观察大便颜色、性质以及有无大便隐血及腹痛、
腹肌紧张等并发症
治疗要点
一般治导
致复发率上升,骨髓抑制,疗程2~3周。 (2)喹诺酮类:耐药患者可使用喹诺酮类如氧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
(5)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在侧卧位可能触及脾脏,质 软且有压痛,此为伤寒早期的重要体征之一,具有诊 断价值。肝亦肿大,质软有压痛。ALT可升高。
(6)玫瑰疹,在病程第7~1 3d,在脚腹部可见淡红色小 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l0个以下。
(7)伤寒舌,舌苔黄、厚、腻,舌边无苔,舌质红绛。
(10)中毒性心肌炎,见于病程第2~3周,有严重 毒血症、第一心音低钝、早搏、血压下降等。 心电图可有P—R间期延长、ST段下降或平坦 以及T波改变等。
处理原则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病人和带菌者,给予肠道隔离。大小
便等排泄物用等量20%漂白粉澄清液混合2h, 便器用3%漂白粉浸泡1h,食具可煮沸消毒。 患者停用抗菌治疗后1周,每周作尿、粪培养, 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1持续发热:型多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 热,热程持续2周左右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由于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 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严重的可出 现瞻望、甚至昏迷
3相对缓脉:成人常见,并发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 明显
4玫瑰疹:病程第7~12天大约一半病人出现淡红色的 皮肤小斑丘疹,即玫瑰疹(rose spot),一般10多个, 分批出现在胸腹,2~4天内消退。
2.传播途径:病菌随大小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餐具、食物、 饮料、苍蝇或蟑螂而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流行的主要 传播方式,食物、冷饮和水源污染往往造成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少年儿童、青年多。病后能获得持 久的免疫力,个别可第2次患病。
4.流行特征:夏秋季多见。近年来学龄期、学龄前儿童相对增多。 农村地区发病率高于城市。可散发或流行(水型、食物型流行)发病。
逍遥型:症状轻,正常工作、生活,不易觉察,可突 发肠出血、肠穿孔。
体征
(1)发热,稽留高热为主要热型。起病第一周体 温呈阶梯形上升,≥40℃.少数病人热型呈弛张 热或不规则热型,发热持续在10~14 d以上。
(2)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少数病人以腹泻为主。
(3)神经系统症状,病人可有精神恍惚、表情淡 漠(无欲貌)、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 听),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 性脑膜炎)。
1.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 患者自潜伏期末起即可排菌,在病程2~4周传染性最强,进入恢复 期限后两周内仍有半数排菌,以后逐渐减少。约2%~5%病人可持 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少数可在胆囊带菌数年,甚 至终生。所有带菌者,特别是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流行,尤 其是散发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氟沙星、环丙氟哌酸、氟哌酸等。 (3)复方新诺明
并发症治疗: ①肠出血:禁食、镇静、补液、止血、输血。
②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并立即 手术治疗。
③心肌炎:氧气吸入,烦躁不安的给予镇静剂
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 绝对卧床休息至退热后1周。
2饮食护理 发热其期间给予高热量,高营养, 易消化的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及各种维生素,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 饮食,少量多餐。应鼓励病人多进水分,每日 约2000~3000ml,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用 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伤寒的护理
感染科
病因:
病原:伤寒杆菌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和尿液中,为革 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的杆菌,列入沙门菌 属。在含有胆汁的弱碱性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其抵抗 力:在水中活2~3周,粪便中生存1~2月,在水中冻 土地可生存半年,加热60℃15分钟即死亡,5%石灰 酸5分钟可杀死,—般消毒药可将其杀灭。在菌体裂 解时能释放出毒力很强的内毒素。本菌含有菌体“O”、 鞭毛“H”和毒力“Vi”三种抗原,测定血清中这三种相 应的抗体,对诊断及流行病调查追踪传染源都有实用 价值。
9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便培养, 连续2次阴性;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周
谢谢大家
THANK YOU FOR Y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