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人卫版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教学护理课件
病例总结与启示
病例总结
对病例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出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发 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知识点。
护理启示
从病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流行性与地方性斑 疹伤寒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 指导。
01
护理实践与展望
护理实践经验分享
护理经验总结
病原体在体内释放毒素,导致 皮肤出现斑疹。
疼痛
由于皮肤斑疹引起的疼痛。
焦虑
由于疾病症状和担忧病情而产 生的焦虑情绪。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措施,保 持室内空气流通,鼓励患者多饮水。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皮肤,遵医嘱给予外用药物 和护理措施,减轻皮肤疼痛和不适感。
分享实际护理工作中对流行性与 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的护理经验,
包括病情观察、护理措施、患者 沟通等方面的经验。
护理技巧交流
交流在护理过程中积累的技巧和心 得,如如何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 并发症等。
团队协作与沟通
强调团队协作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 性,分享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团队协 作经验。
研究进展与新知
最新研究成果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病媒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如灭鼠、灭蚤, 以减少病媒的传播。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 外清洁,减少病菌滋生。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控制策略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 并控制疫情。
病例分析过程
临床表现分析
伤寒病人的护理
总结
多学科合作:医护团队共同合 作,提供全面护理支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水分平衡
避免过量:避免过多饮水,导 致水中毒。
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
保持清洁:定期擦拭汗液,保持皮肤清 洁。 避免受压:病危患者翻身,预防压疮。
皮肤护理
观察皮疹:注意皮肤变化,及时报 告医生。
并发症预防
并发症预防
肺炎防治: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继发 肺炎。 心脏监测:监测心率,预防心脏并发症 。
温度调节:保持适宜的室温, 预防发热。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
流质饮食:高热期间以流质为主,防止 脱水。 营养均衡: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促进康复。
饮食护理
小餐频食:分多次少量进食,减轻 消化负担。
水分平衡
水分平衡
观察尿量:注意排尿情况,防止脱水。 补充水分: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保持 水平衡。
安全护理
环境安全:确保床边设备安全 可靠,防止意外发生。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
饮食注意:出院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体力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循序渐进。
出院指导
复诊建议:按医生建议定期复诊, 监测病情。
总结
总结
伤寒病人护理要点:早期护理、饮食平 衡、水分调节、皮肤护理等。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措 施。
并发症预防
营养支持:合理补充营养,减 少并发症风险。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
体温监测:定时测量体温,掌握病情变 化。 症状观察:注意呕吐、腹泻等症状,及 时处理。
病情观察
医嘱遵循:严格按医嘱给药,避免 自行增减药物。
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
跌倒预防:保持病区整洁,防止患者跌 倒。 用药安全:正确记录用药信息,避免误 用。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护理查房PPT
0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护理质量提升建议
护理流程优化建议
制定详细的护理流程图,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要求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技能和操作水平 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及内容
培训目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确保患者得到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 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缓解焦虑情绪
心理护理策略及效果评估
心理护理策略: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如安慰、鼓励、支持等,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效果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睡眠质量、饮食状况等方面,对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强化护理人员培 训:提高护理人 员的专业技能和 素质,确保提供 优质的护理服务。
优化护理流程: 通过改进护理流 程,提高护理效 率,减少护理不 良事件的发生。
建立奖惩机制: 通过设立奖励和 惩罚机制,激励 护理人员积极提 高护理质量,确
保患者安全。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培训内容:包括立克次体肺炎的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以及针对患 者病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
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
培训周期: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周期,确保培训效果。
护理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方案
建立完善的护理 质量监测体系: 包括定期检查、 患者满意度调查、 护理不良事件报 告等,确保护理 质量的全面监测。
家属参与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情况
伤寒PPT医学课件
typhoid fever
Ø概述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 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
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可并发肠出血及肠
穿孔。终年散发,夏秋季多见。可获持久免疫力。
伤寒
2
Ø病原学
一、生物学特点 1、种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革兰阴性杆菌。
副伤寒为0.0781/10万
/
伤寒 11
Ø发病机理
伤寒杆菌 小肠并侵入肠粘膜(巨噬细胞内繁殖) 经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致敏)
胸导管
血流(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潜伏期) 血流 肝、脾、胆囊、肾、骨髓等器官内大量繁殖
伤寒 12
Ø发病机理
伤寒 5
Ø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 人 带 菌 者
典型患者:排菌量大,传染性强
患者:不易发现,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潜伏期带菌者 暂时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 水源污染重要途径 尤其慢性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
食物污染主要途径 密切接触、苍蝇和蟑螂散发流行
6
Ø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较稳固免疫力。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2、形态:呈短杆状,有鞭毛,无芽孢及荚膜。
3、生长情况:需氧及兼性厌氧菌,胆汁有助生长。 4、毒素:内毒素。 5、生存力:较强,耐低温,不耐热与干燥,对一 般消毒剂敏感。
伤寒
3
Ø病原学
二、抗原及抗体 1、脂多糖菌体(O)抗原 2、便毛(H)抗原 3、多糖毒力(Vi)抗原 相应抗体
伤寒
4
Ø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革兰染色)
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
肠伤寒穿孔讲课PPT课件
定期复查和随访
复查时间:出院后1-2周、3个月、6个月、1年 复查内容: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腹部B超等 随访目的:了解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 随访方式:电话、微信、门诊等 随访内容:饮食、运动、睡眠、心理状态等 随访频率:出院后1-2周、3个月、6个月、1年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其他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包括抗生素、补液、营养支持等 手术治疗:包括穿孔修补、肠切除、肠吻合等 保守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穿孔较小、无明显腹膜炎的患者 微创治疗:包括腹腔镜手术、内镜下治疗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01
肠伤寒穿孔的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定期开展卫生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肠伤寒穿孔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加强学校卫生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意识。 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肠伤寒穿孔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01
肠伤寒穿孔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使 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如头孢菌素、 青霉素等
补液治疗:补充 水分和电解质, 维持体液平衡
营养支持:通过 静脉输液或口服 营养补充剂,提 供营养支持
观察病情:密切 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修 复肠穿孔,防
止感染扩散
手术方式:腹 腔镜手术或开
稻壳公司
肠伤寒穿孔讲课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汇报人员
01
肠伤寒穿孔概述
02
肠伤寒穿孔的并发症
03
肠伤寒穿孔的治疗方法
04
肠伤寒穿孔的预防措施
05
肠伤寒穿孔的预后和康复
06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临床表现】
(一)典型斑疹伤寒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较明显,且很早出现; 表现为剧烈头痛、伴头晕、耳鸣及听力减退。 4.肝脾大 5.心血管系统症状 6.其他 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其特点为: 热程短(8~9天),热度较低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常无皮疹,或可见稀少的充血性皮疹 肝脾大者少见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斑疹伤寒流行或1 个月内去过流行区,有虱叮咬史及与带 虱者接触史。
临床资料:出现发热、剧烈头痛、皮疹 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外斐反应的滴度 较高(1:160以上)或呈4倍以上升高即 可诊断。
有条件也可加做其他血清学试验。
【预 后】
预后与病情轻重、年龄、治疗早晚、 有无并发症等有关。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起病急骤 体温在1~2天内迅速上升至39℃以上 高热持续2~3周后,于3~4天内降至
正常
【临床表现】
(一)典型斑疹伤寒
2.皮疹 第4~6病日始出疹; 初见于胸背部,1~2天内遍及全身,
但面部通常无疹; 开始为鲜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压之退
色,继而变为暗红色或瘀点,不融合; 1周左右消退,常遗留色素沉着或脱屑,
中繁殖。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后第1周传
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二)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人虱,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传播方式:病原体——虱粪——伤口——
感染
【流行病学】
人虱
人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相当持久的免疫力 少数因免疫力不足偶尔可再次感染或
伤寒教学PPT课件
血培养 骨髓 培养
+
—
粪培养 —
尿培养 —
肥达 反应
—
临床 表现
+
诊断 确诊
—
+
—
—
—
+
确诊
—
—
+
—
—
— 慢性带
菌者
—
—
+
—
+
+ + 确诊
—
—
—
+
+
++
确诊
—
—
—
—
++
+ + 临床
诊断
※确诊伤寒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与发热伴肝脾肿大,WBC减少) 1.病毒感染:起病急,病程多在1-2周内,少
2.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
*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有帮助,但不能作
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七、实验室检查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1.WBC↓、 1.WBC↓、 1.WBC↓.E↓.N↓ 1. 血培(-) 肥达
E↓、N↓。 E↓、N↓
并发症时则↑ 2.骨髓培(+) 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假阴性
1.早期第一周,抗体尚未产生; 2.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
缺乏者,而影响抗体产生; 3.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
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4.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
肥达反应假阳性
1.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 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传染病课件-伤寒护理学2
伤寒的确诊依据
A、血培养出伤寒杆菌 B、骨髓培养出伤寒杆菌 C、粪便培养出伤寒杆菌 D、肥达反应O抗体及H抗体效价恢复期升
高4倍以上
E、以上都是
33
治疗(treatment)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并发症治疗 对症治疗 慢性带菌者治疗
34
一般治疗
隔离与休息:体温正常后15天或粪便培 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肠出血(bleeding):常见的并发症,多 见于病程2~3周,便血。
肠穿孔(peroration):最严重的并发症, 好发于回肠末段,腹痛,休克表现,腹 部平片膈下游离气体。
23
伤寒其他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 支气管炎和肺炎 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24
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肠穿孔 B、肠出血 C、中毒性肝炎 D、中毒性心肌炎
13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随血流播散全身 经胆囊——肠道——从粪便排出 小肠粘膜——再入肠道淋巴组织——加重
肠道病变
14
病理解剖(pathology)
病理特点: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 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
15
病理解剖(pathology)
第1周:肿胀 第2周:坏死 第3周:脱落------溃疡 第4周:愈合
19
玫瑰疹
20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3、缓解期:病程第4周。临床症状逐 渐 好转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食欲 好转
21
复发: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血培养再度阳性
再燃: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正常,又 上升
22
冻伤管理及病人护理教学PPT
总结谢谢您的观 赏Fra bibliotek听冻伤管理及病 人护理教学 PPT
目录 冻伤管理 病人护理 总结
冻伤管理
冻伤管理
冻伤的定义: 冻伤是由于寒冷 环境导致皮肤和组织的冷冻而 引起的损伤。
冻伤的分类: 冻伤可分为一度 、二度和三度冻伤,严重程度 逐渐增加。
冻伤管理
冻伤的症状: 冻伤的症状包括皮肤发红 、肿胀、疼痛和疙瘩等。
冻伤的处理: 处理冻伤时,应将患部温 暖保护,逐渐恢复血液循环,避免破坏 组织。
病人护理
病人护理
病人护理的重要性: 病人护理 对于冻伤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和预防感 染。
保持患者温暖: 在护理过程中 ,要确保患者保持温暖,可以 使用保温毯或热水袋等措施。
病人护理
伤口清洁与消毒: 患者的伤口应定期进 行清洁和消毒,以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对于患者的康复 也非常重要,应提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 质的食物。
伤寒护理查房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伤寒的预防和注意事项,提高自我 防护意识。
05
伤寒护理的未来发展
提高护理质量
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01
通过制定严格的护理标准和流程,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
强化护理人员培训
0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患
者的需求。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伤寒的传播途 径、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提高
他们的认知水平。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等,预防伤寒的再次发生。
提醒患者定期接受伤寒疫苗接种 ,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03
伤寒护理的实践方法
饮食护理
总结词
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患者康复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提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 、鱼、蛋、奶等。同时,确保食物新鲜、卫生,避免刺激性、油腻和生冷的食 物。
心理护理
总结词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详细描述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困惑。给予患者鼓励、安慰和支持,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 情绪。
伤寒护理查房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伤寒护理概述 • 伤寒护理的基本原则 • 伤寒护理的实践方法 • 伤寒护理的注意事项 • 伤寒护理的未来发展 • 伤寒护理案例分享
01
伤寒护理概述
伤寒护理的定义
伤寒护理是指针对伤寒病患者的 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活照顾 、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伤寒护理详细版
2.极期 :病程第2~3周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于病程第1周末肝、 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出现 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分布,约 10个左右,多在2~4天内消退。
神经系统症状:常有表情淡漠、反应迟 钝、听力减退等特殊面容,重者有谵妄、 昏迷、脑膜刺激征等。
伤寒“玫瑰疹”
“伤寒舌”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
体温逐步下降 腹胀消失,食欲好转 易发生并发症:肠出血及肠穿孔
4、恢复期:病程第5周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约1个月左右逐渐恢复健康
(二)临床类型
源性致热原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纳
差、腹胀、腹泻有关。
3.腹泻/便秘 与内毒素释放致肠道功能紊乱、 中毒性肠麻痹、低钾、长期卧床等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十二、护理措施及依据
1.体温过高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腹泻/便秘的护理 4.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试述伤寒病人的饮食护理。
管理传染源
− 急性病人 − 接触者 − 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
切断传播途径
− 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
保护易感人群
− 主动免疫:预防接种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课件
极期的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 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表现。 3.相对缓脉。 4.玫瑰疹 一半以上患者在病程7-14天,皮肤出 现直径2-4mm的小斑丘疹,淡红色、压之褪色,多 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及肩背部,多在 2-4天内消退,可分批出现。 5.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明显,腹部不适、腹胀、 便秘,少数有腹泻和右下腹轻压痛。 6. 肝脾大 病程1周可有肝脾大,并发中毒性肝 炎时可见黄疸或肝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特殊伤寒的特点
1、小儿伤寒 不典型。
2、老年伤寒 病死率高。
3、再燃 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下降到正常 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后热退,称为再燃。
4、复发 大约10%-20%用氯霉素的患者在热退后 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并发症
1.肠出血 是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2~4周。 饮食不当、腹泻等常为诱因。出血量少可无症 状,或仅大便潜血阳性或血便;大量出血可出 现暗红色血便或黑便,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 2.肠穿孔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2~4 周,穿孔部位好发于末段回肠,发生穿孔前表 现腹痛或腹泻、肠出血等,穿孔时,突然腹痛, 有急性腹膜炎症状及体征。腹部X线检查可见 游离气体征。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潜伏期带菌者、暂时带菌者、慢性带菌
者)为伤寒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粪-口途经传播。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
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蟑螂等经消化道传 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
第二次发病者(仅约2%),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夏秋多见。人群中
鉴别诊断
伤寒病人的内科护理
---------------------------------------------------------------最新资料推荐------------------------------------------------------伤寒病人的内科护理伤寒病人的内科护理樊佑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四团医院 836000)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等。
主要并发症为肠穿孔、肠出血。
1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1.1 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经胃进入小肠,通过肠黏膜侵入回肠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而引起短暂的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患者无症状,临床上为潜伏期。
然后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后大量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出现临床症状,病程第 2~3 周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坏死、溃疡,如果波及血管可引起肠出血,如果侵及肌层和浆膜层则可引起肠穿孔。
1.2 病理变化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病程第 1 周肠道淋巴组织高度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第 2 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第 3 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第 4 周溃疡愈合。
1 / 62 护理评估 2.1 健康史注意患者的发病急缓、热程、热型,是否伴有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病后有无神志及听力的改变,以及病后的诊治情况;在夏、秋季当地流行情况,患者的生活卫生习惯特别是发病前有无不洁进食史;有无伤寒病史、预防接种史、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2.2 临床表现潜伏期 7~23d。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 48h,典型伤寒自然病程可分为 4 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 1 周,缓慢起病,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梯形上升,5~7d 内达 39~40℃,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
伤寒护理课件
病例二:孕妇伤寒的护理
总结词
孕妇伤寒的护理要重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预防并发症以及做好心理护理。
详细描述
孕妇伤寒的护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皮肤、黏膜等表现。用药上要 遵医嘱,选用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同时,要积极预防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另外,要做好心理护理, 减轻孕妇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通过日常生活接触
与患者或带菌者握手、拥抱、接吻等 密切接触,或通过污染的日常用品间 接接触均可被感染。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
伤寒的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临床 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重者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 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预防
加强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管理, 提高人群卫生知识水平,注意个 人卫生,避免与带菌者接触等措 施均可有效预防伤寒的传播。
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类是伤寒的唯一自然宿主。
伤寒的发病机制是细菌入侵人体后,寄生于肠道,进入血流,引发菌血症、毒血症 等症状。
伤寒的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呕吐物、唾液 、痰液等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 食具等,易感者摄入后可感染伤寒。
昆虫叮咬
某些昆虫如虱子叮咬可将伤寒沙门菌 传入人体。
疫情上报
及时报告疫情,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伤寒的监测与报告制度
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 病例。
信息反馈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疫情信息,为制定 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报告制度
制定伤寒的报告程序和流程,严格按照程序 进行报告。
数据分析
对上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流行趋势和 防控重点。
伤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课件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患者心理状态的观察和评估 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
随访管理和定期复查 推荐适量的体育锻炼
康复护理
定期抽血检查和心电心肌炎 患者的护理课
件
目录 引言 伤寒性心肌炎的护理 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
引言
引言
什么是伤寒性心肌炎 心肌炎对患者的影响
引言
护理在伤寒性心肌炎中的重要性
伤寒性心肌炎 的护理
伤寒性心肌炎的护理
早期发现和诊断伤寒性心肌炎 的重要性 确保患者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伤寒性心肌炎的护理
饮食管理和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程2-3周经胆囊进入肠道 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
经肾随尿排出
9
病理特征
•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
应
• 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
10
• 心理—社会状况 • 辅助检查 • 治疗要点
11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 病人:潜伏期末即可排菌。病后2-4周排菌
18
(三)缓解期(病程第4周)
体温逐渐下降 食欲好转、腹胀渐消失 肿大的肝脾开始回缩 仍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
19
(四) 恢复期(病程第5周)
体温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 约一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20
复发与再燃
复发:概念 • 原因:病灶内的细菌未完全清除,当
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再度繁殖, 再次侵入血流而致
素
32
护理问题
• 1、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有关 •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及摄入减
少有关
• 3、潜在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 • 4、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及机体抵抗力下
降有关
• 5、排便异常:便秘、腹泻,与内毒素释放致肠
道功能
• 紊乱、长期卧床、禁食或无渣饮食有关 • 6、知识缺乏:缺乏伤寒的有关知识及消毒隔离
差,
加热至60℃15min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 在牛奶、肉类、蛋类可繁殖
7
8
伤寒沙门菌 小肠繁殖入侵肠粘膜
发病机制
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黏膜淋巴结 加重肠道病变
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人肝脾、胆囊、骨髓等继续大量繁殖 引起肠出血、肠穿孔
人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病程1-2周,出现临床症状)
4
病原学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
有鞭毛,能运动。
伤寒杆菌主要抗原有 • 菌体“O”抗原→“O”抗体(IgM) • 鞭毛“H”抗原→“H”抗体 (IgG) • 表面“Vi”抗原→“Vi”抗体 带菌者 主要致病因素:内毒素。
5
6
抵抗力
自然环境中生存力强 耐低温,但对阳光、热、干燥抵抗力
物---散发
13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产 生持久免疫力,少有第二次发病
(四)流行特征: 季节性:常年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人群分布: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地区性:发展中国家、热带、亚热带多见
14
(五)评估要点 • 是否到过疫区 • 是否接触过患者 • 发病前是否有不洁饮食 • 个人卫生
质或半流质饮食
• 恢复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 腹胀:少糖低脂食物、禁牛奶、豆类、蛋
类食物、钾的补充
36
病情观察
15
临床表现
潜伏期: 3-60天,平均7-14日。 典型伤寒分为四期:初期;极期;
缓解期;恢复期。
16
㈠初期(病程第1周)
起病缓慢 发热及感染中毒症状 体温呈阶梯性上升
17
(二)极期(病程第2-3周):
• 出现伤寒特征性表现。并发症出现。
• 高热 • 消化道表现 •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 循环系统表现 • 肝脾肿大 • 玫瑰疹
23
评估要点
• 询问起病情况 • 高热的热程、热型 • 消化道症状 •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 循环系统表现 • 肝脾肿大 • 玫瑰疹
24
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多有抑郁、孤独、恐惧等心
理反应。
不理解病程中需限制活动、限制
饮食的意义, 病人常出现不配合 和急躁情绪。
25
辅助检查
• 血象 •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
• 带菌者:恢复期或病愈后排菌减少。 • 慢性带菌者(2-5%):持续排菌达3个月
以上者
• 终身带菌者:极少数 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
主要传染源。
12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或日常接触传播 水源、食物污染---暴发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间接污染食
第十章 伤寒患者的护理
1
学习目标 ★掌握伤寒的护理评估,护理措 施及健康教育 ★熟悉伤寒的护理问题 ★了解伤寒的发病及机制及病原 学特点
2
伤寒( typhoid fever )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 道传染病。
什么是 伤寒?
3
临床特征 • 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神
经系统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 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和肠穿孔为 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26
细菌培养
1、血培养:最常用的确诊方法,发病 1~2周阳性率最高。
2、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 3、粪便培养:3~4周阳性率最高。 4、尿培养: 3~4周阳性率最高 5、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用于检查伤
寒慢性带菌者
27
(三)肥达反应
•概念: •意义:辅助诊断 •阳性结果
“O”抗体效价≧1:80 “H”抗体效价≧ 1:160
出现血便
• 免疫学检查:CIE、IHA、ELISA、
30
治疗要点
• 一般治疗 • 对症治疗 • 病原治疗
31
病原治疗
• 1、喹诺酮类:首选药物,诺氟沙
星(氟派酸)、环丙沙星等。
• 2、第三代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少 • 3、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 4、氯霉素:伤寒菌敏感地区
• 严重毒血症状者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
•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再燃:概念 • 原因:与菌血症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21
22
并发症
1、肠出血 最常见,饮食不当,腹泻常为出血的
原因。
2、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饮食不当,腹泻
常为诱因,穿孔部位好发于回肠末段。
3、其他 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
炎和肺炎、胆囊炎、 血栓性静脉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的知识
33
护理措施
• 一般护理 • 病情观察 • 对症护理 • 用药护理 • 心理护理
34
一般护理
•休息:
• 发热期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
• 恢复期无并发症者可逐渐增加活动
量
•隔离:
• 消化道隔离—连续粪便培养2次阴
性
35
饮食护理
• 肠出血:禁食 • 极期:富含营养、清淡的流质饮食 • 缓解期:易消化的高热量、少纤维素的流
28
如何评价肥达反应结果
• 一周后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 倍以上 • 只有“O”抗体升高,“H”不升高 • 只有“H”抗体升高,“O”不升高 • 少数患者始终阴性 • 某些疾病可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反应 • 肥达反应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29
• 尿常规:蛋白尿、少量管型 • 粪便常规:出现白细胞、肠出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