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护理 PPT

合集下载

发热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的健康教育
•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 多饮水,应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不 吃油腻刺激性食物。 • 出汗多时要及时更换衣裤、床单等,大汗或寒战时注 意保暖。 • 若体温未超过38.5℃时,无需用药物降温,只需物理 降温。
发热的健康教育
• 当体温超过38.5℃时,要用温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 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用药。年老体 弱者一次降温不能太快或出汗太多,以防虚脱。 • 定时监测体温变化。 • 高热患者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口腔内容易 滋生细菌,如不注意口腔清洁,很容易发生口炎、口 腔溃疡。协助饭前饭后及晨起的口腔护理,鼓励多漱 口,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使用漱口液。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不过于积极退热 大量证据表明在一般发热温度范围内的体温能使宿主 的防御更加积极、有效。发热还是一项重要的指征, 可以帮医师监测治疗结果。因此,发热时应对每个病 例进行利弊评估,不用常规给予退热治疗。当腋温 ≥38.5℃,以及心脏病患者、妊娠妇女、婴幼儿高热 时,应采取紧急降温措施。
温水擦浴:用吸水毛巾,于温水中浸泡, 拧至不滴水,擦拭患者皮肤。 乙醇擦浴:使用25%-35%乙醇,方法同温 水擦浴。
3岁以下婴幼儿一般不宜进行乙醇擦浴
物理降温
• 冰敷降温法:用毛巾将冰袋或冰水袋置于前额、腋窝、 腹股沟等部位降温。注意避开枕后、耳廓、阴囊、心 前区、腹部、足底等禁忌用冷的部位。 • 冰帽降温 • 冰毯降温 • 低温灌肠
慎用解热药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婴幼儿高热等必须采取紧急降温措施而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药物退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应尽量选用针对所怀疑的致病菌的特效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热二重感染等干扰原发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发热病人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04 护理管理与教育
病情观察与记录
体温监测
持续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记 录并报告给医生。注意观察发 热的峰值、持续时间和伴随症
状。
症状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寒战、头痛 、乏力、肌肉疼痛等相关症状,并 及时记录。
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测量病人的心率、呼吸频率、 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观察病人的 神志、面色等变化。
发热病人的护理查房
汇报人:XXX 2023-11-14
目录
• 发热病人的概述 • 护理评估 • 护理措施 • 护理管理与教育
01 发热病人的概述
发热的定义与原因
定义:发热通常指腋下体温高于37.5°C。
感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如感冒、肺炎等。
原因 非感染: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反应等。
发热病人的常见症状
寒战、畏寒
患者可能感到寒冷,出现寒战 、肌肉紧绷等症状。
食欲减退
患者可能出现胃口不佳、食欲 减退。
体温升高
患者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头痛、乏力
发热可能导致头痛、全身乏力 。
其他
根据病因不同,患者可能出现 咳嗽、咳痰、关节痛等其他症 状。
发热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简述
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 确定发热的病因和严重程度。
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 性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增加营养摄入
合理搭配蛋白质、维生素 、矿物质等营养素,提高 病人抵抗力。
保持饮食卫生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 避免食物污染,预防肠道 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脱水
持续发热可能导致脱水,应 密切观察病人尿量、皮肤弹 性等脱水症状,及时补充水 分。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模板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模板

适当的活动建议:提供病人在发 热期间可以进行的轻度活动建议。
保持室内通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室内通风对于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至关重要。每增加 10%的室内湿度,温度可下降0.5℃。因此,建议在发热期间保持室内通风,并使 用加湿器来提高湿度。 适当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发热病人缓解疲劳和不适感,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轻度活动如散步、瑜伽等可以在发热期间进行。 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 发热时身体会失去大量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根据美国医学会的建议, 发热病人每天应饮用8-10杯水或无糖饮料。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发热加重,因此需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 建议,发热病人每天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
避免接触病人
Intelligent animation with one click expression
佩戴口罩
Intelligent animation with one click expression
环境清洁:解释如何 保持病人居住环境的 清洁,以减少病毒或 细菌的传播。
定期清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分钟有10个新的感染病例产生。因此,保持病人居住环 境的清洁至关重要,可以减少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推荐饮水方法:建议病人如何安 全、有效地补充水分。
科学饮水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取至少3700毫升的水。对于发 热病人来说,他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水分来帮助排除毒素和维持体温。因 此,建议病人每天至少喝8杯水,每杯约240毫升。 安全饮水方法 在给发热病人提供饮水时,应确保水质清洁,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 或瓶装水。此外,应避免让病人喝含糖饮料或咖啡因饮料,因为这些物质 可能会刺激身体并加重脱水症状。最后,应鼓励病人多喝水,但要避免一 次性喝太多,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发热患者护理 PPT课件

发热患者护理 PPT课件

冷疗部位
常规护理
• (一)酌情减少活动。高热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 陈代谢率增快,消耗过多,进食少,体弱,要保证休 息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 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 (五)测量体温:一般为3-4次/日,≥38.5每4小时测量 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1-2次。
热型
热型
热型
热型
发热的分期
• 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 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 人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 伴畏寒、颤续在较高转状态,因 皮肤血管开始扩张,体表血流量增加.病人表现 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心率加快。 • 3、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 常水平,体温趋于正常。此期皮肤血管进一步 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引起汗腺分泌增多,病 人大量出汗。
发热的治疗
• 物理降温:冰枕(冰槽、冰帽) 、酒精擦 浴、温水擦浴、冰冷敷 、灌肠 、降温毯
• 退热药 :肌肉、静脉、口服、外贴退烧 贴、肛塞退热药
冷疗部位
• 有大血管处和额头,如腋下,腹股沟等 • 禁忌: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区、腹部、足 底 • 注意:用冷时间适当,不得超过30分钟,休息 60分钟后再使用。用冷过程中随时观察局部皮 肤颜色,确保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冰袋及时更 换,不得直接接触皮肤。
发热的分类
• 发热的程度 • 低热:37.5℃ ~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 风湿热;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长期 低热 • 中等热:38.1℃ ~39℃,多见于急性感染 • 高热:39.1℃ ~41℃,见急性感染;高热持续 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16
㈢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
①体温上升期: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病人表现
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寒战,此时应添 加衣服,使病人舒适。
②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
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转状态,病人表现为皮肤灼热, 口唇干燥,呼吸和心率加快,头晕头痛,此时紧要的是降 温。降温有物理和药物两种方法,发热不超过38.5℃,一 般用物理降温,如降低室温,加大通风,温水擦浴或酒精 擦浴等,体温38.5℃以上,要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在 未服药或药物还未起效时,主要靠物理降温。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Company Logo
吸收热:外科术后病人一般都有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
38.5℃,小手术一般在24小时以内消失,中等手术在48小时以 内消失,大型手术一般在72小时内消失。这主要是血液坏死组 织被吸收所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外科吸收热。一般待受损组织 吸收完毕后,症状即会消失,。
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术后发热是无菌外科手术
• 2.及时补充袋内冰块。注意随时观察冰袋有无漏水。 • 3.保持冰袋放置部位正确,禁放部位:a,枕后、耳廓、阴囊处,防止冻伤;
b,心前区,防止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c,足底,防止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 收缩。 • 4.冰袋压力不宜太大,以免阻碍血液循环。 • 5.如冰袋使用后30分钟需测体温,当体温降至39℃以下时,可取下冰袋。 • 6.用冷时间最长不超过30min,如需再用需间隔60min。
24
为什么不能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呢?
• 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 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 患者血管强烈收缩,导致患者畏寒、浑身 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患者的缺氧, 出现低氧血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体温下降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调
节水平,体温趋于正常。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体温降低, 此时要及时抹汗,勤换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
八 治疗原则
处理发热的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低热和 中等热一般可不作特殊处理,即使高热病 人亦不要轻易应用退热剂和抗菌药物以免 改变其原有热型或掩盖其他临床表现,给 诊治带来困难。若高热疑感染所致,应在 必要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来集后, 才给予相应抗菌药物。
发热病人的护理
• 定义 •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 发生机制 • 临床表现 • 发热体征 • 治疗原则 • 术后发热类型及其护理 • 护理措施
定义
发热:任何原因引起机体产热过多、散热过少、体温
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节点上移 而引起机体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称发热.
• 调节产热、散热的中枢称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类似于恒温器, 正常时体温值稳定在37℃水平上(调定 点),若实际体温高于或低于此值,中枢 会加强散热或产热活动来保持体温正常。
临床表现
• ㈠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准) 低热: 37.5℃ ~37.9℃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
核、风湿热;
中等热:38.0℃ ~38.9℃,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0 ℃ ~40.9℃,见急性感染; 超高热:>41℃,如中暑。
㈡热型及临床意义
•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持续39~40℃以上。24h波动幅度<
(4)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局部有急性炎 症。
(5)发热伴有胸部体征:闻及肺部干湿性罗音体征 等应考虑呼吸系统感染。
(6)发热伴有栓塞、心脏音:原有器质性心脏病 者心杂音发生明显改变时,应注意感染性心内膜 炎;发热伴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积液体征,常提示 为心包炎;而急性心肌炎常表现为发热与心率不 成比例,心率增快常超过发热程度。
发热体征
(1)全身情况
• 遇到发热病人,首先应测血压、呼吸和脉搏等重 要生命体征,并尽快作出初步诊断,如发热伴呼 吸急促,口唇紫绀者多提示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若发热伴血压降低、脉速、烦躁,要警惕感染性 休克或败血症。
(2)面容
一般急性感染多呈急热面容;感染性休克常 表现为面色苍白。此外,急性白血病、再 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常因贫血 亦可呈面色苍白;—活动性红斑狼疮可有 面部蝶形红斑;口角疱疹常见于肺炎,疟 疾;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可呈醉汉样 面容。
㈢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
①体温上升期: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病人表现
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寒战,此时应添 加衣服,使病人舒适。
②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
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转状态,病人表现为皮肤灼热, 口唇干燥,呼吸和心率加快,头晕头痛,此时紧要的是降 温。降温有物理和药物两种方法,发热不超过38.5℃,一 般用物理降温,如降低室温,加大通风,温水擦浴或酒精 擦浴等,体温38.5℃以上,要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在 未服药或药物还未起效时,主要靠物理降温。
• 发热的根本原因在于致热原以某种方式使 调定点上移。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有所波动,以凌晨2~6时最低,下午
。 13~18时最高,差异在正负1.0℃左右
在不同的个体间稍有差异,并受昼夜,年龄,性别,活动度,药物,情绪,环境等内外因 期、精神紧张以及剧烈运动,都会出现一些体 温升高现象;受情绪影响体温可升高2℃;5公里长跑后体温可达40~41℃,这些 均属生理现象。 。
•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 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 2~4小时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 存活。
• 遇下列情况应作紧急降温处理: ①体温超过40℃。 ②高热并惊厥或谵妄。 ③高热伴休克或心功能不全; ④高温中暑。
(3)皮肤
• 注意有无皮疹或出血点,出血性皮疹常提示重症 感染或血液病,前者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 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等;后者包括白血 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 皮肤或软组织有化脓性病灶,常提示为发热原因 或败血病的来源。
• 发热伴皮肤黄染(黄疽)要注意肝胆道感染、重 症肝炎和急性溶血等。
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或
以下,经一个间歇后,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波动幅度大于1℃。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 病。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 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病理条件下: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 在其原因中尤以呼吸道、 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最常
见,因为这些系统与外界
• 包括风湿性疾病、过敏、 血液病、恶性肿瘤、中暑、
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
危象、癫痫持续状态以及
相通,最易遭受病原体的 侵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引起的急慢性、局部性或 全身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如
内出血、心肌梗塞等。非
感染性疾病除非合并感染, 多属于低热(37.4-38℃) 和中等热38.1-39℃),仅 少数原因如甲状腺危象、
中暑、癫痫持续状态等体
温可超过的41℃,有别于
感染性发热。
•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 此时白细胞生成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 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 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在很多急性病中,体温升 高往往表示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
• 但发热过高或过久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 谢发生严重障碍。
• 小儿体温超过41℃时,脑细胞就可能遭受损伤,甚至出现 抽搐,并逐步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
• 发热时人体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加上食物的消化吸收困 难,长期下去可引起人体消瘦,蛋白质及维生素缺乏,以 及一系列的继发性病变。因此遇到高热病人应及时采用退 热措施,并立即请医生诊断、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