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患者的护理概述

合集下载

伤寒逍遥型的护理

伤寒逍遥型的护理

伤寒逍遥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伤寒逍遥型是伤寒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而伤寒逍遥型患者的症状相对不典型,病情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是本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

摄入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进入消化道,穿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尤其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并在其中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此时患者并无症状,处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此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病程第 2 - 3 周,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胆汁排入肠道,部分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已致敏的组织发生强烈变态反应,导致肠壁淋巴结坏死、溃疡形成。

三、临床表现伤寒逍遥型患者通常发热不明显或仅有低热,可能伴有轻微的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由于症状轻微,患者往往能照常生活和工作,容易被忽视。

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 5 - 7 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 2 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 2 - 3 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 1 周左右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饮食方面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无渣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

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一般退热后 2 周才恢复正常饮食。

2. 抗菌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病人的护理
(三)身体状况
三、缓解期(第4周) 此期仍可出现肠道并发症。 四、恢复期(第5周)
一、护理评估
(三)身体状况 轻型 多见于早期应用抗生素、注射过伤寒疫苗者及小儿。
暴发型 急危重,预后差,罕见。
迁延型 常见于老年、免疫力低下或血吸虫病患者,病情可长达 数月
逍遥型 无明显症状,常因出现肠道并发症而首次就诊。
(1)喹诺酮类 (2)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合丙磺舒 疗程:4-6周 手术切除胆囊 适于内科治疗无效且合并胆道炎或胆石症者。
二、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体温过高 与伤寒杆菌感染、释放大量内源性致热源有关。 营养失调 与高热、摄入减少及腹泻等因素导致的能量供求失衡 有关。 潜在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章节目标
(三)身体状况
典型伤寒的4期经过: 一、初期(第1周) 二、极期(第2~3周) 三、缓解期(第4周) 四、恢复期(第5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护理评估
(三)身体状况
一、初期(第1周) 缓慢起病,畏寒发热,体温阶梯上升,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全身
不适、酸痛、乏力,5~7d体温达到39~40℃。
一、护理评估
(三)身体状况
二、极期(第2~3周)
高热(多数呈稽留热)。 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舌苔厚腻、纳差、腹胀、便秘(少数为腹泻)、右下
腹压痛。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中毒性脑病等表现。 循环系统症状和体征: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皮疹(玫瑰疹):出疹时间、出疹部位、疹子的数目和形态。
一、护理评估
一、护理评估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隔离与休息、饮食、对症处理 二、病原治疗(重点) 1.喹诺酮类(一般成人首选) 2.头孢菌素类(孕妇儿童首选) 3.氯霉素(有耐药株,副作用大) 4.氨苄西林(可用于妊娠或带菌者) 5.复方新诺明(已少用,价廉)

伤寒暴发型的护理

伤寒暴发型的护理

伤寒暴发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暴发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侵入肠黏膜淋巴组织,经淋巴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大量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此时,患者并无症状,为潜伏期。

伤寒沙门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暴发型伤寒可能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伤寒沙门菌数量多、毒力强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1. 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至40℃以上,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

2. 腹痛、腹泻:常伴有明显的腹痛,可为钝痛或隐痛,腹泻频繁,大便呈水样或糊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便血。

3.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谵妄、昏迷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4. 循环系统症状:可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与脉搏增快不成比例,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5. 肝脾肿大:多数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质软,可有压痛。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严格隔离,卧床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

2.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腹痛者可给予解痉剂;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儿童和孕妇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 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依据,病程第 1 - 2 周阳性率最高,可达 80% - 90%。

3.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4. 粪便培养:病程第 3 - 4 周阳性率较高,可用于确定排菌情况。

5. 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但特异性不强,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与白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

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饮食调理,进行病原体治疗和防止并发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伤寒患者80例患者,男32例,女4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5岁,小于30岁43例,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病程6~31天,所有病例均做血、骨髓、大便或尿培养,培养出伤寒沙门菌而确诊为伤寒。

发热80例,弛张热42例,稽留热16例,不规则热5例。

1.2 临床表现潜伏期l0d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h,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d。

本病以发热起病,常伴有腹痛、畏寒、乏力、纳差、腹胀、腹泻或便秘、鼻出血等症状。

体温逐日上升,1周内可高达39~40℃,约第2~3周进入本病极期,高热呈稽留热型。

严重病例于高热期间表情淡漠呈无欲貌(伤寒面容)或神志朦胧、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厚腻,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以上典型表现目前已不多见,相对缓脉在年长儿较为多见,小儿伤寒的神经症状,皮疹及其他全身中毒症状均较成人为轻。

2 护理2.1 病情观察通过体温与脉搏观察热型的变化及与脉搏的关系,脉搏的强弱、节律等;注意有无腹痛及肠穿孔体征;观察大便颜色、性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隐血,如有肠出血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血容量不足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神志变化,了解神经系统中毒状况,及时发现抗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2.2 一般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因休息可减少患者能量消耗,并可减少肠蠕动,有利于预防肠道并发症。

发热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也至少要休息2周,可适当下床活动,以不感到疲倦为度。

合并心肌炎者则卧床时间须适当延长。

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伤寒护理(定稿)

伤寒护理(定稿)

肥达氏反应: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乙、 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 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 1:80,“H” 抗体≥ 1:160,或相隔1周有4 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肥达氏反应评价注意:
七、治疗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孕妇和儿童慎用! 头孢菌素类:首选 用于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减 量。 氯霉素:已少用。 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或隔5天便培养, 连续2次阴性


小结
1.伤寒与副伤寒均为致病性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 道传染病; 2.主要传染源是慢性带菌者; 3.临床六大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 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实验室特点:外周血象WBC降低,嗜酸细胞减 少或消失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 交叉免疫。
பைடு நூலகம்
流行特征
• •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多散发 儿童青壮年多见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四、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胃(胃酸减少或病原量多) 小肠淋巴组织 血流(原发性菌血症) 肝、脾、胆、肾、骨髓、小肠 血流(第二次菌血症) 全身各脏器及皮肤 痊愈


释放内毒素致病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 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周身鞭毛(↓),负染,*22500

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病人的护理

总结
多学科合作:医护团队共同合 作,提供全面护理支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水分平衡
避免过量:避免过多饮水,导 致水中毒。
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
保持清洁:定期擦拭汗液,保持皮肤清 洁。 避免受压:病危患者翻身,预防压疮。
皮肤护理
观察皮疹:注意皮肤变化,及时报 告医生。
并发症预防
并发症预防
肺炎防治: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继发 肺炎。 心脏监测:监测心率,预防心脏并发症 。
温度调节:保持适宜的室温, 预防发热。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
流质饮食:高热期间以流质为主,防止 脱水。 营养均衡: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促进康复。
饮食护理
小餐频食:分多次少量进食,减轻 消化负担。
水分平衡
水分平衡
观察尿量:注意排尿情况,防止脱水。 补充水分: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保持 水平衡。
安全护理
环境安全:确保床边设备安全 可靠,防止意外发生。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
饮食注意:出院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体力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循序渐进。
出院指导
复诊建议:按医生建议定期复诊, 监测病情。
总结
总结
伤寒病人护理要点:早期护理、饮食平 衡、水分调节、皮肤护理等。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措 施。
并发症预防
营养支持:合理补充营养,减 少并发症风险。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
体温监测:定时测量体温,掌握病情变 化。 症状观察:注意呕吐、腹泻等症状,及 时处理。
病情观察
医嘱遵循:严格按医嘱给药,避免 自行增减药物。
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
跌倒预防:保持病区整洁,防止患者跌 倒。 用药安全:正确记录用药信息,避免误 用。

伤寒患者的护理

伤寒患者的护理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二、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是否到过伤寒流行区,或居住地是否有相同患者, 居住地苍蝇、蟑螂的密度; 患者的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习惯; 是否接种过伤寒菌苗,既往是否患过伤寒。
(二)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 2.护理体检 3.心理社会状况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典型者呈稽留热
②循环系统表现
相对缓脉 重者中毒性心肌炎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典型伤寒临床表现
极期(第2~3周)
③神经系统症状
表情淡漠、听力减退、反应迟钝 重者谵妄乃至昏迷
④消化系统症状
便秘或腹泻 右下腹轻压痛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典型伤寒临床表现
极期(第2~3周)
“O”抗体效价≥1∶80,“ H”抗体效价≥ 1∶160,有 诊断价值 每周1次,多次重复检查,如凝集效价逐次递增,或恢 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诊断意义更大
4. 其他免疫学实验
检测伤寒杆菌抗原和血中IgM或IgG特异性抗体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伤寒杆菌所致毒血症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食欲不振、 腹胀、饮食控制有关。 3.便秘 、腹胀 与中毒性肠麻痹、低钾、消化功能 低下、长期卧床、无渣饮食有关。 4.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与患者排菌有关。 5.孤独、焦虑 与隔离治疗、对疾病知识缺乏有关。 6.潜在并发症:肠出血或肠穿孔 与溃疡累及病灶血 管,侵及肌层和浆膜有关。 7.知识缺乏 缺乏伤寒相关的知识。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四、护理目标
1.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2.能说出营养不足发生的原因,明确饮食管理 对本病的重要性,切实执行各项饮食措施。 3.便秘及腹胀减轻或消失。 4.患者不传播感染。 5.焦虑减轻或消除。 6.不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病人的护理
大出血者禁食,应用止血药及输新鲜血,注意 水电解质。(2)肠穿孔:及早确诊,尽快手 术
+ 管理传染源:病人及早隔离,其排泄物
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
+ 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降低发病率的关
键措施,搞好“三管一灭”(粪便、水源、 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
+ 保护易感人群
+ 1、体温过高 + 2、营养失调 +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 4、便秘 + 5、潜在并发症
+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变化
+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 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应注意用药后疗 效及副作用。
+ 应多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了解他们的思 想动态,详细介绍疾病知识。
+ 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保持心情稳定, 配合治疗,促使早日康复。
+ 宣传疾病预防知识
+ 指导隔离、消毒知识
+ 缓解期:病程第三到四周,体温逐渐下降,
食欲好转、腹胀减轻、肿大的脾开始回缩。
+ 恢复期:病程第五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
消失,约一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 肠出血:为较常见的并发症。
+ 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
+ 其他: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肺炎

+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
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
的急性肠道传染源。
传染源 +
:病人和带菌体为传染源。约2%~5%病人可持
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慢性带菌者。个别可终生排菌。
+ 传播途径:从潜伏期末可从粪便排菌,发病后2~4周

伤寒护理常规

伤寒护理常规

伤寒护理常规一、护理诊断1 体温过高 与伤寒沙门菌感染所至毒血症有关。

2 便秘 与肠蠕动减弱、活动量减少有关。

3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进食减少、消耗过多有关。

4 潜在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5 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与伤寒沙门菌从粪便中排出有关。

二、一般护理:1 隔离与消毒按肠道隔离措施 将患者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为止。

对病人的粪、尿、呕吐物及其污染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2 休息与活动发热期间病人必须卧床休息至发热后1周,以减少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消耗,同时减少肠蠕动,避免肠并发症的发生。

恢复期无并发症者可逐渐增加活动。

3 饮食护理(1)极期病人应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有肠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充营养。

缓解期,可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或无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和产气的食物,并观察进食后胃肠道的反应。

恢复期的病人食欲好转,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此时仍可能发生肠道并发症,应节制饮食,密切观察进食后的反应。

腹胀者给予低糖低脂食物,禁食牛奶、糖,注意补钾。

(2)营养状况监测:定期监测体重、血红蛋血请蛋白的变化。

三、病情观察1.密切监测体温变,观察热型、面色、便秘、腹泻、腹痛、腹胀情况。

2.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大便颜色、性状、以及大便隐血及腹痛、腹肌紧张等并发症表现,在病人突然剧烈腹痛、大便呈黑色或直接便血时,可能发生了肠出血或肠穿孔,要立即报告医生并暂停一切食物和饮料。

3.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 要注意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四、症状护理1 高热监测体温变化及观察体温的升降特点及持续时间,每4小时测体温1次。

体温过高时给予冷敷、冰敷、温水或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降温擦浴时,避免腹部加压,并嘱其多饮水。

必须卧床休息至退热后1周。

2 便秘/腹泻(1)便秘的护理:便秘病人排便时切忌过分用力,观察便秘程度,较重者给予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

伤寒病人护理

伤寒病人护理
3. 中毒性心肌炎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少于5000/dl,嗜 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细菌培养 血、粪、尿、骨髓培养。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1):肥达反应阴性不能排除伤寒 2):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可确 诊。 3):单份血清抗体效价抗O≥1:80,抗 H≥:160,有诊断价值。
4、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使群众 了解伤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预防。提高群众对 伤寒预防的卫生保护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 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 生奶等。同时,搞好环境卫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 灭苍蝇及孳生地。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免疫力 对疫情暴发地区的易感人群及其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 根据流行病学(菌型)指征,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 以增强人群免疫力。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由于反 应较大,保护效果不十分理想,实际应用较少。 目前使用的有伤寒Vi多糖菌苗和伤寒减毒 口服活菌苗,但必须对准伤寒的菌型。
预 防 prevention
(一)控制传染源
1、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 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 次阴性(2次粪检之间隔2-3天),方可解除 隔离。在伤寒暴发或流行期间,具以上综合 性医院要设立传染病区,流行地区的乡(镇) 卫生院应设立隔离病房,在暴发村应设立临 时隔离病房。



伤寒杆菌为沙门氏菌 属,革兰氏阴性杆菌,长 约1~3m,宽约0.4~0.9m, 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 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 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 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 37℃,pH为6.8~7.8。
生存能力:

伤寒普通型的护理

伤寒普通型的护理

伤寒普通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普通型伤寒较为常见,如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伤寒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

摄入含伤寒杆菌的食物或水后,细菌经口腔进入胃内,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后,在碱性环境下迅速繁殖并侵入肠黏膜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沿淋巴管扩散至全身。

伤寒杆菌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导致细胞破裂,释放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三、临床表现1. 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式上升,在 3 至 7 天内逐渐升高到39℃至40℃,多为稽留热,可持续 10 至 14 天。

2.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 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等。

4.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有时可出现重脉。

5. 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第 7 至 14 天,于胸腹部及背部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约 2 至 4mm,压之褪色,称为玫瑰疹,一般持续 2 至 4 天后消退。

6. 肝脾肿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质软,可有压痛。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 5 至 7 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 2 次阴性才可解除隔离。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2.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慎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引起虚脱。

便秘者可给予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

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病原治疗: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伤寒护理常识

伤寒护理常识

【护理评估】1.病史(1)流行病学特点:评估发病季节,如是否为夏秋季节;是否散发或当地是否有伤寒暴发流行;是否到过伤寒流行区,有无与伤寒病人接触史;病人的饮食、饮水、个人卫生及生活环境, 有无接触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等;既往伤寒病史、是否接种过伤寒疫苗。

(2)患病及治疗经过:病人的起病经过,如发病前是否饮用不洁生水、井水,摄入不洁饮食或于食堂、摊点等处就餐,起病时间、主要症状及其特点、病情的进展情况,目前一般状况等。

询问病人的食欲与摄入量,记录每天排便情况,有无便秘或腹泻、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其部位、性质、程度。

患病后经过何种处理、服药情况及其效果如何。

(3)心理-社会状况:伤寒具有传染性,需隔离治疗和控制饮食等特殊治疗,病人和家属往往对本病认识不足,容易引起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上的一些变化。

因此需要评估病人有无抑郁、悲观、孤独、无助、困惑、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对住院隔离治疗的认识及适应情况。

患病后对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等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如家属对伤寒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病人的心理支持等。

2.身体评估(1)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状态,必要时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了解体温上升、下降特点,发热程度、热型及持续时间。

注意有无相对缓脉、重脉或脉搏细速及血压下降等。

(2)神经精神状态:注意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如有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甚至谐妄、昏迷等。

评估听力是否减退或重听、耳鸣。

有无脑膜刺激征,以及上述症状与体温升降的关系。

(3)皮肤黏膜:询问皮疹出现的时间,评估发疹的部位、数目、分布情况,形态、颜色、大小、压之是否褪色,有无皮肤黏膜黄染,有无白排及脱发现象。

(4)腹部情况:评估有无腹胀等腹部不适;右下腹部有无压痛,其性质、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

触诊判断肝脾有无肿大,质地、压痛等,及出现的时间。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査(1)血常规检査:是否有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伤寒护理查房

伤寒护理查房
健康教育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伤寒的预防和注意事项,提高自我 防护意识。
05
伤寒护理的未来发展
提高护理质量
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01
通过制定严格的护理标准和流程,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
强化护理人员培训
0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患
者的需求。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伤寒的传播途 径、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提高
他们的认知水平。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等,预防伤寒的再次发生。
提醒患者定期接受伤寒疫苗接种 ,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03
伤寒护理的实践方法
饮食护理
总结词
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患者康复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提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 、鱼、蛋、奶等。同时,确保食物新鲜、卫生,避免刺激性、油腻和生冷的食 物。
心理护理
总结词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详细描述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困惑。给予患者鼓励、安慰和支持,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 情绪。
伤寒护理查房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伤寒护理概述 • 伤寒护理的基本原则 • 伤寒护理的实践方法 • 伤寒护理的注意事项 • 伤寒护理的未来发展 • 伤寒护理案例分享
01
伤寒护理概述
伤寒护理的定义
伤寒护理是指针对伤寒病患者的 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活照顾 、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伤寒护理常规

伤寒护理常规

伤寒护理常规一、概述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以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肠出血与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二、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纳差、消化功能低下有关。

3、便秘与中毒性肠麻痹,长期卧床、无渣饮食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三、护理措施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处理,消化道隔离。

病人用物、居室环境及排泄物应进行彻底消毒:家具、墙壁、地面用健之素500mg/L擦拭:衣服用0.2%~0.4%过氧乙酸浸泡 30 分钟或煮沸 30分钟:剩余食物煮沸:餐具、水杯煮沸 30分钟;便器用健之素1000mg/L浸泡 10分钟:排泄物、分泌物用健之素1000mg/L搅拌放置10分钟:垃圾用红色口袋装入焚烧。

隔离期限为病人至体温正常后,类便培养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止。

向病人和家属耐心讲解隔离消毒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以取得合作。

2、伤寒饮食要三忌:(1)忌食多渣、多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圆白菜、竹笋、香蕉等。

(2)忌食过硬难消化的食物,如豆浆、花生、油炸食品及坚果。

(3)忌饮食过饱,少食用产气多的甜食和乳品。

因饮食过饱和食用过硬与含渣及多纤维的食物,会增加胃肠的蠕动而诱发肠出血、肠穿孔。

因此,伤寒病人饮食宜高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米粥、藕粉、面片、菜汤、馒头等,并控制每次食量,宜少量多餐(每餐七八成饱)。

3、便秘时禁用泻药及高压灌肠,泻药能使肠蠕动加快,高压灌肠则使肠腔充盈,扩大,肠壁变薄,容易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便秘可用肥皂头或安钠素栓入肛或开塞露肛内注入,如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可口服石蜡油等润滑剂,或酌情用 300~500ml 生理盐水低压慢速灌肠。

腹胀不宜用新斯的明,宜用肛管排气,松节油腹部热敷,但应注意不要烫伤。

腹泻宜用碳酸铋。

4、高热时不要轻易用退热发汗药,适当用温水、酒精擦浴或头部冰敷。

5、严密观察肠出血、肠穿孔。

伤寒护理

伤寒护理

伤寒概况(二)

基本病理特征 持续菌血症和全身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 变最明显。 临床特点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 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 减少等。 并发症 可并发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肠出血 和肠穿孔。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病原学特点
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属D群,为革兰氏 阴性杆,菌,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内毒素,并在 该病中起重要作用。 伤寒沙门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 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维持1—2个 月,冰冻环境中可维持数月。对热和干 的环境 抵抗力弱。60C15min或煮沸后即可杀死。对一 般化学消毒剂敏感,消毒饮水余氯达 0.2~0.4Mmg/L时迅速死亡。
六、实验室检查(一)
(一)血象 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 胞减少或缺如。嗜酸性粒细胞对伤寒的诊断与病情评 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伤寒沙门氏菌培养 是伤寒诊断的“金标准”。 1、血培养:病程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第3周 约为50%,第4周不易检出。复发时血培养可再度阳性。 2、骨髓培养 :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含菌多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长。对已用抗菌药物 治疗,血培养阳性尤为适用。 3、粪便培养: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慢性带菌者可持续 阳性1年。 4、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病程3-4周有时可获得阳性结 果。
八、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处理 (三)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 为首选药物,抗菌谱广,杀菌作 用强,对伤寒沙门氏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可有胃肠道不适、胃纳差、失眠等。 2、头孢菌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抗伤寒沙门 氏菌作用强。

治疗方法(二)

医院伤寒护理常规

医院伤寒护理常规

医院伤寒护理常规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一、主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及摄入减少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4.便秘:与无渣饮食、中毒性肠麻痹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与肠道溃疡累及病灶部血管有关。

二、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志,面色,皮肤粘膜弹性及温度、湿度的变化。

2.大便颜色、性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潜血,如有肠出血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血容量不足的体征。

3.观察有无腹痛及肠穿孔体征。

三、护理措施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隔离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d或隔5~7d粪便培养一次,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一般护理①环境:病室整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

②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恢复期无并发症者可酌情增加活动量。

③饮食:发热期间应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以保证液体和营养的摄入;热退期间,给予高热量、无渣或少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3.症状护理①高热:多采用物理降温,不宜用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加强口腔护理,注意口腔与皮肤清洁,定期更换体位,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在降温的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补足发热期消耗的水分。

②腹胀:腹胀时禁用产气食物,如牛奶、糖类及高脂食物,并注意补钾。

可热敷腹部,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新斯的明,以免诱发肠穿孔及肠出血。

③便秘:伤寒患者应保证至少日间大便一次,如有便秘则可用开塞露或温生理盐水低压灌肠。

忌用泻药,并避免大便时过度用力,防止因剧烈肠蠕动或腹腔内压力过大造成不良后果。

4.药物治疗护理①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中浓度高;口服制剂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辅助检查
• 1. 血象 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 消失。 • 2. 细菌培养 为本病最常用的确诊依据。病程第 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以及体温上升阶段采集标本,可提高血培养的阳 性率。骨髓培养适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或血培 养阴性者。粪与尿培养在发病第3~4周阳性率最 高,常用于判断带菌情况。 • 3.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第3~4周阳 性率最高,并可维持数月。“O”抗体的凝集效价 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 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十二、护理措施
• • • • • 1.生活护理 隔离、休息、饮食 2. 对症护理 3.用药护理 4.病情观察与并发症监测 5.心理护理髓样肿胀Βιβλιοθήκη 伤寒溃疡四、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病人与带菌者是传染源。 • 2.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粪、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 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播。水源或 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少有第二次发病。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 4.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夏秋季多见, 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伤寒玛利亚
五、临床表现
• 典型伤寒临床经过可分下述四期 • 初期(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 极期(病程第2~3周) 发热、消化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肝脾大、 皮疹 •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 恢复期(病程第5周)
玫瑰疹
六、并发症
• • • • • • 肠出血 肠穿孔 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 支气管肺炎 急性胆囊炎、中毒性脑病、血栓性静脉炎 及肾盂肾炎 等
八、治疗要点 • 1.一般治疗 • 2.病原治疗 首选喹诺酮类
• 3.并发症的治疗 • 4.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九、预防
•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者至体温正常后15d, 或每隔5d作一次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 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服、生 活用品等均须严格消毒。 •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 键措施。应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 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 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要避免饮用生水、 不洁食物等。 • 3.提高人群免疫力 易感人群可进行预防接种。 口服减毒活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十、护理评估
• • • • 1.询问健康史 2.护理体检 3.查阅辅助检查 4.心理-社会状况
十一、主要护理问题
• 1.体温过高 与伤寒杆菌感染、大量内源 性致热原释放有关。 • 2.营养失调:低于身体需要量 与高热、 纳差、腹胀、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有关。 • 3.排便异常 便秘、腹泻,与肠道功能紊 乱、肠蠕动减弱、活动量减少有关。 • 4.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与肠壁 溃疡侵蚀,饮食不当有关。 • 5.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与病原排出有关。
伤寒患者的护理
林丽萍 教授
一、定义、概述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 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 、肝脾肿大 与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的严重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二、病原学
• • • • •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 革兰染色阴性 成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 表面“Vi”抗原 • 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对光、 热、干燥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电镜下
染色后
光学显微镜下的伤寒杆菌
电镜下的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 第二次菌血症后,释放内毒素 ,产生临床症状 •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 反应。 • 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的淋巴滤泡的病变最 具特征性。 • 病程第1周淋巴组织高度肿胀 • 第2周淋巴滤泡坏死 •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若波及病灶血管可 引起肠出血,若侵入肌层与浆膜层可导致肠穿孔 •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亦不引起肠道狭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