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管理制度
菌株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菌种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确保菌种安全,防止菌种传播、感染和生物安全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从事菌种研究、生产、检验、储存、运输等活动的所有人员。
三、菌种安全管理职责1. 菌种安全管理领导小组(1)负责制定菌种安全管理规划和措施;(2)负责组织菌种安全培训;(3)负责审核菌种安全许可证;(4)负责监督检查菌种安全管理工作。
2. 菌种安全管理员(1)负责菌种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2)负责菌种库的建立、维护和管理;(3)负责菌种安全档案的建立、更新和管理;(4)负责菌种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3. 菌种使用者(1)遵守菌种安全管理规定,正确使用菌种;(2)接受菌种安全培训,掌握菌种安全操作技能;(3)报告菌种安全事件,配合调查和处理。
四、菌种安全管理措施1. 菌种分类与标识(1)根据菌种的危险性、传播途径和潜在危害,对菌种进行分类;(2)对分类后的菌种进行标识,标识内容包括菌种名称、分类、危险等级、来源等。
2. 菌种库建设与管理(1)建立菌种库,确保菌种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2)对菌种库进行定期检查、清洁和消毒;(3)对菌种进行定期检测,确保菌种质量。
3. 菌种操作与储存(1)菌种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2)储存菌种时,应按照菌种分类和危险等级,选择合适的储存条件;(3)储存菌种时,应定期检查菌种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菌种运输与分发(1)运输菌种时,应采用符合规定的包装材料,确保菌种安全;(2)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菌种泄漏、污染和传播;(3)分发菌种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菌种安全。
5. 菌种安全事件处理(1)发生菌种安全事件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2)对菌种安全事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3)对菌种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完善菌种安全管理措施。
菌种室菌种管理制度
菌种室菌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菌种室的管理,保障菌种的安全、合法及有效利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菌种室内所有菌种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菌种室应当建立健全菌种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确保菌种的质量和数量。
第四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维护菌种室的正常秩序,确保菌种的安全使用。
第五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规定,对管理不善或造成损失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科学原则,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七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私自转让、外借或泄露菌种。
第八条菌种室应当建立健全菌种信息档案,详细记录菌种的来源、种类、数量、用途等信息。
第九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菌种进行检测,确保菌种的品质符合要求。
第十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开展菌种技术培训,提高菌种管理水平。
第二章菌种的采集与保存第十一条菌种室应当根据需要确定菌种的来源,保证菌种的合法性和原始性。
第十二条菌种室应当对采集的菌种进行确认和鉴定,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条菌种室应当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和条件,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
第十四条菌种室应当定期检查保存的菌种,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活力。
第十五条菌种室应当建立健全菌种保存档案,详细记录菌种的保存情况和变化。
第十六条菌种室应当对保存的菌种进行定期更新,淘汰失活或不纯的菌种。
第十七条菌种室应当加强对保存环境的管理,确保保存条件的稳定和安全。
第三章菌种的申领与利用第十八条申请人应当提供相关资料和理由,经菌种室审批同意后方可取得菌种。
第十九条申请人取得菌种后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不得擅自转让或外借菌种。
第二十条申请人应当按照菌种室规定的使用方法和标准使用菌种,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二十一条申请人应当在使用菌种过程中遵守相关管理规定,确保菌种的安全使用。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应当在使用完菌种后按照规定归还或销毁菌种残余物,不得存留。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菌种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能够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规范菌种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
同时,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对菌种及其使用者的一种保障,可以有效地减少菌种的误用、滥用和泄露风险,防止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
菌种管理制度的内容菌种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菌种采购:规定菌种采购的渠道和程序,确保从正规渠道购买菌种,并保证菌种的来源和质量可靠。
2. 菌种存储:规定菌种存储的条件和方法,确保菌种的保存时间和活力。
一般来说,菌种应存储在低温下,并定期检查存储状况。
3. 菌种使用:规定菌种使用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的传代、培养、检验和记录等,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4. 菌种传递:规定菌种的传递程序和要求,包括传递的目的、方式和注意事项,确保菌种的安全传递和追溯。
5. 菌种管理:规定菌种管理的责任和权限分工,包括菌种管理员、使用者和监督者等,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6. 菌种审核:规定菌种审核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来源、鉴定、鉴定、记录和备案等,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化管理。
7. 菌种处置:规定菌种处置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的废弃、销毁和报废等,确保菌种的安全处置和环保管理。
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是实验室管理的关键环节。
管理人员应认真制定和推行菌种管理制度,确保其规范和有效执行。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开展菌种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使用者的菌种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所有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
2.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菌种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进行菌种管理的检查和应急演练,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菌种管理员和使用者的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其对菌种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 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菌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菌种的电子化存储、查询和管理,提高菌种管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确保菌种管理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化。
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的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制定了以下的管理制度。
一、菌种及其样品的分类与管理1.菌种分类管理: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危害程度,将菌种分为以下几类:高致病菌、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常见非致病菌和其他微生物。
不同类别的菌种要分别进行管理。
2.样品的分类管理:将样品分为临床样品、环境样品和参比菌种样品等。
不同分类的样品要分别进行管理。
3.菌种的标示:每个菌种都有独立的标示,包括名称、菌种编号、起源、保存方式和保存期限等信息。
二、菌种及其样品的保存1.菌种的保存:严格按照指定的保存方法和要求进行保存,对于高致病菌和病原菌要进行密封保存,确保不泄露和传播。
2.样品的保存:样品应妥善包装并加密封标识,禁止保存有破损的样品。
必要时,可将样品进行分装保存。
三、菌种及其样品的流转1.菌种和样品的流转需书面申请,经过审批后方可执行,流转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菌种、数量、流转日期、流转目的和接收单位等信息。
2.流转时应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标示的清晰,流转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禁止丢失、倒卖或未经授权的使用。
四、菌种及其样品的安全操作1.严格遵守菌种及其样品的操作规程,避免菌种和样品的意外泄露和扩散。
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2.操作后要彻底清洁工作场所,清洗相关设备和器具,消毒操作区域,确保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菌种及其样品的废弃处理1.废弃菌种和样品要经过灭活处理,禁止直接倾倒或随意丢弃。
可以采用高温消毒、化学处理或埋设处理的方法进行废弃物的处理。
2.废弃物的处理要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进行,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风险。
六、菌种及其样品的定期检查与维护1.对保存的菌种及其样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要求,对于已失活或异常的菌种和样品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清理。
2.对保存的菌种和样品进行维护,修复和更新标示和包装,确保其长期保存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菌种、毒株管理制度
菌种、毒株管理制度
(一)需保存的菌种、毒株,由指定的专人统一登记、保存和管理,按时传代,定期鉴定,并做好详细记录。
(二)菌(毒)种的收入、发出及销毁,须事先报告科领导,取得同意后办理,并完备详细的登记手续。
(三)因工作需要领取菌种、毒株时,报科负责人同意并经中心领导批准,办理领取手续,领出后由领用人严格保管使用,保管者要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用完后立即销毁,销毁时应有二人参加并做好记录。
(四)外单位索取或发放苗(毒)种,均须按国家有关甲、乙类菌(毒)种的规定手续办理。
(五)保存的菌(毒)种如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报告;工作中分离出的毒(菌)种地方株及时上送,因工作需要,经同意暂时保存的,应按上级规定的时间销毁。
化验菌种管理制度
化验菌种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化验菌种的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入实验室的菌种,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菌种。
三、制度内容1. 转运、储存和处理菌种的基本原则(1)菌种转运应遵循无菌操作的规程,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2)菌种储存在指定的制冷设施中,根据菌种的特性、要求和实验室情况,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3)处理菌种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对实验室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2. 菌种采购和管理(1)菌种采购应经过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审核,保证菌种来源的合法合规;(2)菌种接收时,应检查菌种的标签、容器、温度和其他相关信息,确保菌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菌种管理应建立菌种登记簿,记录每一批次菌种的来源、存放位置、使用情况等信息,做到有据可查。
3. 菌种使用和处理(1)菌种使用前,应对菌种进行鉴定和验证,确保菌种的正确性和稳定性;(2)菌种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循菌种实验操作规程,做好相关实验记录;(3)菌种使用完毕后,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避免菌种泄漏和环境污染。
4. 菌种安全和突发事件处理(1)实验室人员应了解各类菌种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2)一旦发生菌种泄漏、失窃或其他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5. 菌种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实验室主管人员应负责对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2)定期对实验室的菌种管理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菌种管理制度。
四、责任制定1.实验室主管负责监督和管理实验室的菌种管理工作。
2.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菌种管理制度执行,做好相关记录和报告工作。
3.菌种采购人员负责对采购的菌种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菌种的质量和真实性。
五、附则1.菌种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2.菌种管理制度应与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确保合法合规。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菌种的安全管理是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管理菌种,能够保障生产的安全性和质量,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为了达到菌种安全管理的目的,制定和实施菌种安全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安全性,预防菌种的污染和传播,降低相关风险,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原则1. 安全第一:菌种安全管理的首要原则是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
2. 预防为主: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减少菌种的传播和污染的可能性。
3. 全员参与:菌种安全是一个团队工作,每个相关人员都应参与到菌种安全管理中来。
4. 过程控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标准操作规程和控制措施,确保菌种的安全性。
五、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1. 菌种来源管理:明确规定菌种的来源,只接受合法、合规的菌种供应商提供的菌种。
2. 菌种采购管理:建立严格的采购程序,确保采购的菌种符合质量和安全要求。
3. 菌种质量控制:建立菌种质量检测和评价体系,保证所获得的菌种质量优良。
4. 菌种处理与保存:制定菌种处理和保存的操作规程,确保菌种在操作过程中不受污染和变质。
5. 菌种标识管理:对菌种进行标识,确保菌种的溯源和追溯能力,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
6. 菌种运输与配送管理:建立菌种运输和配送的标准,确保菌种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和污染。
7. 菌种环境管理:对菌种存放和生产环境进行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8. 菌种记录和档案管理:建立菌种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保留相关记录和资料,便于追溯和核查。
9. 菌种培训与教育:对相关人员进行菌种安全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菌种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六、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1. 编制制度文件:制定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文件,明确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2. 培训与教育:对相关人员进行菌种安全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菌种管理制度法规
菌种管理制度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菌种管理,确保菌种安全、稳定、可追溯、可溯源,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制定本法规。
第二条本法规适用于涉及菌种的采集、储存、使用、交易和运输等活动,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及其他组织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菌种管理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科学原则,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的菌种管理制度,保障菌种的安全和稳定。
第四条国家制定菌种目录,对菌种的分类、命名、鉴定、管理等进行规范,明确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五条菌种管理应做到公开透明,公众有权知情、参与和监督,保障菌种信息的公开和可查询性。
第六条菌种管理应依法建立机构和人员,落实相关管理责任和监督措施,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菌种管理系统。
第七条本法规所称菌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酵母菌等微生物。
第八条菌种管理应注重科学研究和应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
第二章菌种采集与储存第九条菌种采集应依法进行,应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并建立菌种采集记录。
第十条菌种采集应按照规定进行,应遵循清洁、无菌、安全的原则,确保采集的菌种质量和纯度。
第十一条采集的菌种应立即送交指定的单位进行鉴定,确保菌种鉴定的准确性。
第十二条采集的菌种应按照规定进行标本处理和储存,确保菌种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三条菌种储存单位应建立菌种保管制度,规范菌种的存放、保管和使用,并定期对菌种进行检测和更新。
第三章菌种使用与交易第十四条菌种使用应依法进行,应取得相关许可证和资质,使用单位应建立菌种使用记录,并保存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菌种使用应按照规定进行,遵循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菌种的安全和稳定。
第十六条菌种在市场交易应依法进行,交易双方应签订合同,确保菌种质量和规格。
第十七条菌种交易单位应建立菌种进销存台账,确保菌种来源和去向可追溯。
第十八条菌种交易单位应定期对库存菌种进行检测和更新,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第四章菌种运输与安全第十九条菌种运输应按照规定进行,应使用专用的运输容器和包装材料,确保菌种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系列之菌种、毒株及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菌种、毒株及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一、菌种由检验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放置于双锁的保存盒中,
并于低温冰箱存放,菌种、毒种、感染性材料保管员应具有
高度责任心和熟练操作技能,监控病原菌扩散。
二、建立菌种、毒种、感染性材料登记册,详细填写菌种名称、
编号、来源、使用、转种、鉴定、变异、污染、死亡、销毁
等情况。
三、按照菌种、毒种、感染性材料保存要求,定期转种,必须在
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严格无菌操作,确保纯种和存活。
四、按规定的周期进行全面的菌种鉴定试验,发现变异或污染立
即停止使用。
五、菌种不得随意对外转种扩散,确需交流者须经检验科主任批
准后,按规定程序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备。
六、菌种的请购与销毁须经检验科主任审批,销毁时必须经过彻
底灭菌处理。
七、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中的感染性材料,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
作规程,定时、定点、安全、妥善放置,密切注视实验者操
作过程,做到人菌同室,保证安全,接种后立即密封,一旦
发现污染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消除污染。
八、实验完毕的感染性材料,必须先经灭菌消毒处理后再进行清
洗。
生产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生产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菌种的生产管理工作,保障菌种生产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菌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三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菌种生产管理机构,具有菌种生产、监督检验和相关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
第四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设立菌种生产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菌种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菌种生产管理工作。
第五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菌种生产安全管理小组,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和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六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生产设备和设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
第三章菌种生产过程控制第七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严格执行生产工艺和控制流程,确保菌种生产质量和安全。
第八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菌种生产记录管理制度,对每一批次的生产过程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
第九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对每一批次的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菌种储存管理制度,确保菌种存放在符合要求的环境中,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第十一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菌种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定期评估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第十二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预案制定和演练,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
第四章菌种生产人员管理第十三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严格要求生产人员遵守有关生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生产设备和设施,杜绝违规操作。
第十四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制度,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员工健康监测制度,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员工身体健康。
第十六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人员进出制度,保障生产场所的安全。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菌种的保存、使用和管理,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防止菌种泄漏和污染,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中保存和使用的各类微生物菌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三、管理原则1. 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2. 保障菌种的质量和纯度;3. 准确记录菌种的来源、保存方式和使用情况;4.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安全规定。
四、菌种的保存1. 菌种应保存在专门设计的冰箱或冷冻盒中,并标注清楚菌种的名称、来源、保存日期等信息;2. 对于高致病性或毒性菌种,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存措施,并设置专门的保存设施;3. 对于保存的菌种,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纯度。
五、菌种的使用1. 使用菌种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培训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2. 在使用过程中,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严禁直接接触菌种;3.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工作台和相关器具,并做好消毒记录。
六、菌种的管理1. 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负责人,负责菌种的存储、使用和管理;2. 对于特殊菌种,应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管;3. 定期对实验室菌种库进行审查,清理过期或失效的菌种;4.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菌种,应严格限制存储和使用,并做好安全措施。
七、应急处理1. 对于菌种泄漏或污染的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清理和处理;2. 对于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伤害,应及时进行紧急救护和处理;3. 启动事故调查机制,查清事故原因,及时采取改正和整改措施。
八、违规处理对于违反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依据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责令整改、停止使用菌种、追究责任等。
九、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1.立即成立由安全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组成的菌种安全管理小组,确定菌种安全管理责任人;2. 建立健全菌种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包括菌种保存使用制度、应急预案、违规处理制度等,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3. 对实验室的菌种存储设施进行调查、检测和整理,确保菌种的存储环境符合相关要求;4.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菌种安全管理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5. 加强对实验室的菌种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菌种的合理使用。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精品文档
. 菌种平安管理制度
1、菌种应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催促检查。
假设因工作变动,应及时安排交换的工作。
2、菌种应保存于平安位置,所用冰箱等保存设备、容器均应上锁,假设要运输或携带必须置于金属罐内密封,由专人领取。
3、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
〔1〕所有菌种须按种类、来源、数量、生产日期一一进行登记入册。
〔2〕使用时须在领用登记册上进行详细记录,通过审批前方能领用。
〔3〕实验菌种使用完毕后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并作好销毁记录。
4、储存的菌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定期进行菌种转管、脱毒。
5、培养菌种的试管上应贴标签,写明编号、菌种名称及日期。
6、菌种不得外借、随意或私自携带出入实验室。
7、菌种的存储范围、转移和销毁等必须严格遵守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生产部负责人须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核实菌种的使用、销毁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工厂菌种管理制度
工厂菌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菌种管理,确保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安全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工厂的菌种管理工作,包括菌种的采购、存储、使用和销毁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菌种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科学、严谨、规范、安全的原则,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第四条工厂应当建立健全菌种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第五条工厂应当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部门,负责菌种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本制度由菌种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章菌种的采购第七条工厂应当确定菌种采购的标准和程序,建立菌种供货商台账。
第八条采购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菌种采购标准采购菌种,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菌种。
第九条采购人员应当对采购的菌种进行验收,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第十条采购人员应当将验收报告、采购记录等相关资料归档保存,做好菌种采购的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采购部门应当定期对供货商进行评估,建立供货商绩效评价机制。
第三章菌种的存储第十二条工厂应当建立菌种存储的专门库房,确保库房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符合菌种存储要求。
第十三条库房管理员应当做好菌种的分类、分装、标识和记录工作,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第十四条库房管理员应当定期对库房进行检查和清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并处理。
第十五条库房管理员应当建立菌种的存储档案,记录菌种的存放位置、数量、使用情况等信息。
第十六条库房管理员应当定期对存放的菌种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菌种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四章菌种的使用第十七条工厂应当建立菌种使用的标准和程序,严格按照工艺要求使用菌种。
第十八条生产部门应当做好菌种使用记录,包括使用时间、数量、用途等信息。
第十九条生产部门应当定期对使用的菌种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菌种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二十条生产部门应当做好菌种的追溯工作,确保菌种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十一条生产部门应当建立菌种使用档案,记录菌种的使用情况、问题反馈等信息。
第五章菌种的销毁第二十二条工厂应当建立菌种销毁的程序和标准,确保菌种销毁的安全和有效性。
检定菌种管理制度
检定菌种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保证实验室菌种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实验室工作安全有效,制定本菌种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菌种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所有菌种管理工作,包括存储、使用、处置等环节。
三、菌种管理责任1. 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定和实施菌种管理制度,监督菌种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实验室内菌种管理工作负最终责任。
2. 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具体的菌种管理工作,包括菌种的存储、登记、交接等,确保菌种管理工作按照规定进行。
3. 实验室人员负责严格按照菌种管理规定操作,不得私自借取或使用未经授权的菌种,确保实验室内菌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菌种存储管理1. 菌种存储条件(1)菌种应存放在专用的冰箱或冷冻箱中,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下保存。
(2)菌种应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3)不同类别的菌种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2. 菌种保存期限(1)菌种应根据不同的类别和要求确定保存期限,并定期对存储的菌种进行检查和更新。
(2)过期的菌种应及时淘汰或处置,不得继续使用。
3. 菌种交接管理(1)菌种的交接必须有书面记录,明确交接的时间、人员和目的。
(2)接收方必须对所接收的菌种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菌种使用管理1. 菌种使用申请(1)使用菌种前必须填写菌种使用申请表,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使用。
(2)在填写申请表时必须注明菌种名称、数量、用途等详细信息。
2. 菌种使用操作(1)使用菌种时必须按照实验室内部的操作规程进行,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2)使用后的菌种必须及时报告,记录使用情况。
3. 菌种安全管理(1)在使用菌种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2)使用后的菌种应当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六、菌种处置管理1. 菌种淘汰(1)根据菌种保存期限和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菌种淘汰工作,确保实验室内只保留必要的菌种。
(2)淘汰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菌种管理中心管理制度
菌种管理中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菌种管理中心的管理,规范其运行,保障菌种资源的安全和合理利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菌种管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实验人员等。
第三条菌种管理中心是负责菌种资源的收集、保管、繁育和分发的科研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保障菌种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第四条菌种管理中心实行总负责制,由主任负责全面领导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菌种管理中心设立科研部、实验部、保管部等职能部门,具体人员配置按照实际情况确定。
第六条科研部负责菌种资源的收集、鉴定、繁育和研究工作,制定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计划。
第七条实验部负责菌种资源的实验繁育、检测和质量控制,确保菌种资源的纯度和活力。
第八条保管部负责菌种资源的保管工作,建立菌种资源的档案和数据库,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
第九条菌种管理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评审重要科研课题和重大技术方案。
第十条菌种管理中心设立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菌种资源的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第三章工作职责第十一条菌种管理中心负责收集和鉴定菌种资源,建立菌种资源库,做好菌种资源的登记和分类工作。
第十二条菌种管理中心负责菌种资源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三条菌种管理中心负责菌种资源的培育和繁殖,确保菌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四条菌种管理中心负责菌种资源的分发和交流,符合规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菌种管理中心申请菌种资源。
第十五条菌种管理中心负责菌种资源的质量控制和评估,建立菌种资源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六条菌种管理中心要加强菌种资源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菌种资源的安全和可靠。
第十七条菌种管理中心要加强菌种资源的保护,做好菌种资源的备份和备份检测,确保菌种资源的安全性。
第十八条菌种管理中心要加强菌种资源的检测和监测,确保菌种资源的质量和活性。
菌种管理制度
菌种管理制度篇一:检验用菌种管理制度检验用菌种管理制度为保证药品生产、检定和科研的质量,加强对检验用菌种的科学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Ⅱ. 范围Scope适用于本厂检验用菌种的管理。
Ⅲ. 职责Responsibility菌种管理人对菌种的申购、保藏、检查、发放和销毁负责,检验员对菌种的使用和操作安全负责,采购部对菌种的订购负责,QC部经理对本制度的实施监管负责。
Ⅳ. 定义检验用菌种是用于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抗生素微生物测定、评价防腐剂和抗菌剂的抑菌效果、确认灭菌工艺效果、检验方法的验证、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检查、样品检验时的阳性对照等的标准菌株(对照物质)。
一代:将微生物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
Ⅴ.程序Procedure1. 总则1.检验用菌种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商业派生菌株。
1.2 检验用菌种的管理由QC部指定专人负责。
1.2.1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与复活、保藏、定期传代、检查及销毁。
1.2.2根据需要及时提供菌种,并监督其使用。
1.2.3负责填写菌种记录。
2. 菌种的申购、接收2.1 根据检验要求申购所需菌种,写明购买菌种名称、标准菌号、数量、保藏机构。
2.22.3对新购进的菌种应仔细核对菌种标签、包装完整性和随菌种附有的说明书,及时填写菌种保管登记记录。
3. 菌种的保藏、传代3.1 标准菌株的复活或培养物的制备应按供应商提供的说明或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
3.2 冻干管开启后可制备菌种甘油管和转种斜面。
3.3 斜面菌种1~3个月传代一次,传代次数不得超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代。
传代应及时填写制备及传代记录。
3.4 除另有规定外,菌种冻干管、甘油管应保存于-20℃以下冰箱中,菌种斜面、菌液应保存于2~8℃冰箱。
3.5 冷冻菌种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3.6 保藏的菌种都要有明显的标志,标明菌种名称、标准菌号、接种日期、传代数与菌种记录一一对应。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管理,确保菌种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学检验部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使用、保管、传代、分发和废弃等环节。
第三条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第二章菌种保管第四条医学检验部应设立专门的微生物菌种保管室,实行菌种专人专库(柜)保管。
菌种库(柜)应具备良好的温湿度控制设施,确保菌种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第五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菌种保管工作。
第六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菌种进行检查、分离、纯化,以防菌种变异和衰退。
检查项目包括菌落形态、色泽、质地等。
第七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做好菌种的记录工作,记录内容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保存日期、传代次数、使用日期等。
第八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前,对菌种进行复苏和传代。
复苏和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菌种使用第九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使用菌种。
第十条菌种使用人员应按照实验室检测项目需求,合理选择和使用菌种。
不得擅自更换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菌种。
第十一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过程中,做好菌种的标记、记录和使用跟踪,确保菌种的使用安全和质量。
第十二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剩余菌种交回菌种保管人员,并做好使用情况的报告。
第四章菌种传代第十三条菌种传代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确保菌种的活性、毒力和生物学特性。
第十四条菌种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菌种污染和变异。
第十五条菌种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菌种,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五章菌种分发第十六条菌种分发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企业菌种管理制度
企业菌种管理制度一、总则1. 为了规范菌种管理,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菌种的生产企业。
3. 菌种管理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4. 任何违反本制度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理和处罚。
二、菌种采购管理1. 菌种采购应从合法合规的渠道进行购买,必须具备相应的质量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明。
2. 采购人员应对菌种进行质量检验,并对质量问题严格把关,确保购买的菌种符合要求。
3. 对于每一批次进货的菌种,应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包括采购时间、批号、供应商信息等。
4. 对已采购的菌种进行储存管理,避免受潮、受热等情况导致菌种质量损坏。
三、菌种质量管理1. 对购买的菌种应进行质量检验,包括菌种活力、污染情况、纯度等。
2. 对已使用的菌种进行模拟试验,以验证其真实性和稳定性。
3. 对菌种的使用期限和条件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超期使用或不适宜环境使用。
4. 对已使用菌种的废弃物进行专门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菌种使用管理1. 对菌种的使用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操作不当导致菌种遭到污染或失活。
2. 严格控制菌种的使用量,减少浪费和成本支出。
3. 使用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对菌种使用的了解和掌握。
4. 对使用的菌种进行跟踪追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五、菌种库存管理1. 对库存菌种进行定期检查和清点,确保菌种的数量和质量没有问题。
2. 对于闲置的菌种应进行适当的处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 对于菌种的储存条件进行严格管理,确保菌种的保存质量。
4. 对库存菌种进行定期检测,确保菌种活力和纯度符合要求。
六、菌种管理档案管理1. 对菌种的购买、使用、检验等各个环节均应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
2. 对菌种管理档案进行归档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可查性。
3. 对菌种管理档案的保管采取相应的防火、防潮、防盗等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
4. 对菌种管理档案进行定期的审查和整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内容
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内菌种管理,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和部门的菌种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第四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积极预防院内感染。
第五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为医院感染控制科,具体负责菌种管理委托给医院感染控制科。
第六条医院感染控制科应定期对菌种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七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应与各科室、部门的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共同维护医院安全稳定。
第二章菌种管理第八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菌种管理制度,明确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销毁程序。
第九条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应明确菌种采集的具体操作流程,确保采集的菌种为真实可靠。
第十条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应明确菌种保存的条件和期限,保证菌种的保存质量和完整性。
第十一条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应明确菌种传播的禁止行为和处理措施,杜绝菌种传播的可能。
第十二条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应明确菌种销毁的条件和程序,保证销毁的菌种不会对医院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章菌种检测与鉴定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菌种检测与鉴定机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第十四条医院菌种检测与鉴定应委托专业的实验室进行,确保检测人员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
第十五条医院菌种检测与鉴定应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结果可靠。
第十六条医院菌种检测与鉴定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应科室,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第四章菌种管理与感染控制第十七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应与感染控制工作紧密结合,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感染源。
第十八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感染控制制度,明确各科室、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九条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
第二十条医院应定期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消毒与灭菌,确保患者安全。
第二十一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患者隔离制度,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感染传播。
有菌种管理制度吗
有菌种管理制度吗一、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目的1. 保障实验室或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微生物菌种的安全性。
2. 确保实验室或生产中使用的微生物菌种的纯度和可追溯性。
3. 预防菌种的误用、交叉污染和泄漏,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4. 提高实验室或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二、菌种管理制度的内容1. 菌种的采购和录入(1)在实验室或生产前,必须严格选择可靠的菌种供应商,确保购买的菌种具有合法来源和高质量。
(2)所有菌种必须在专门的记录簿中进行录入,包括菌种的名称、来源、采购时间、保存条件等信息。
(3)菌种必须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
2. 菌种的保存和管理(1)菌种应按照规定的保存条件存放在专用的冰箱或冻存器中,严禁将不同种类的菌种存放在同一个容器中。
(2)所有菌种必须标注清楚标签,包括菌种的名称、编号、保存条件等信息。
(3)菌种必须定期检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3. 菌种的使用和传递(1)菌种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交叉污染和误用。
(2)菌种的传递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接收方具备相关的实验条件和技术能力。
(3)所有传递的菌种必须进行追溯,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保证菌种的来源可追溯。
4. 菌种的销毁和报废(1)对无法继续使用的菌种,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销毁处理,以防止二次利用和泄漏。
(2)销毁过程必须严格控制,确保无害化处理,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任何影响。
(3)对有问题的菌种必须及时报废,防止对实验室或生产造成风险。
5.菌种管理的监督和检查(1)对实验室或生产中的菌种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2)定期开展菌种管理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菌种管理意识和水平。
(3)建立完整的菌种管理档案,包括菌种采购记录、保存记录、使用记录、销毁记录等,以备日后查验。
三、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改进1.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遵守菌种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
规范检验室用菌种的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工作的管理,以确保菌种和检验人员的安全。
2 范围
适用于质量部菌种的管理。
3 责任人
3.1QC负责菌种的日常管理工作。
3.2QC主管负责对菌种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4 内容
4.1 菌种的定义
4.1.1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4.1.2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4.1.3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4.1.4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如无特殊说明)一般为第0代。
4.2菌种的购买
微生物检验员根据检验需要量,提出购买计划,填写《采购申请单》,报质量部部长、管理者代表及副总审核,经总经理批准,由物流部购买。
4.3菌种的接收
4.3.1菌种买回后,由微生物检验员负责与物流部交接,检查其名称和数量是否与采购申请一致,包装是否完好、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清晰、文字完整、易于辨认。
4.3.2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菌种接收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代数、来源、接收人、接收日期等。
4.4菌种的贮存
4.4.1标准菌种保存在-20℃的冰箱中,2年内使用即可(或者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4.4.2传代菌种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保存在-20℃的冰箱中,1年内使用即可。
4.4.3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转移至2~8℃冰箱保存,一个月内有效。
4.4.4上述所有菌种均需要填写相应的保存台账及取用记录。
4.5菌种的使用
从标准菌种复苏、确认、传代一直到工作菌种的使用都应有记录,且菌种的使用一般不能超过5代。
4.5.1菌种复苏
将标准菌种(干粉以1ml无菌氯化钠完全溶解后)转种至对应培养基上复苏(选用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参考《2015版药典》通则1105,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转种至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18-24h;白色念珠菌转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20-25℃,培养时间2-3天;黑曲霉转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20-25℃,培养时间5-7天)。
4.5.2菌种确认
4.5.2.1菌种以液体培养基复苏:用接种环挑取1-2环培养物至洁净的载玻片上,不需要涂布开,空气中自然干燥样品液;菌种以固体培养基复苏:用接种环挑取1环蒸馏水至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取一个单菌落与蒸馏水混合均匀,尽可能均匀的涂布载玻片上,且不要太厚,空气中自然干燥样品液。
4.5.2.2涂布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溶液,染色1分钟,水洗。
4.5.2.3加碘液,染色1分钟,水洗。
4.5.2.4加脱色液,不时摇动载玻片10-30秒,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4.5.2.5加复染液,染色1分钟,水洗。
4.5.2.6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颜色及形态,革兰式阳性菌呈暗紫色至紫色;革兰式阴性菌呈红色至淡紫色
4.5.3菌种传代
将复苏后的菌种在对应培养基斜面上划线分离,培养得到单一菌落。
并填写菌种传代记录。
4.5.4菌种保存
挑选上述传代培养后平板上的纯菌落加至无菌纯化水中制成菌悬液,调整菌液浓度,使其等同于10号比浊管(配制:10ml1.175%BaCl2与90ml1%H2SO4混合摇匀),加入等体积的20%甘油,摇匀,加塞;或将上述传代培养后平板上的纯菌落穿刺接种于对应培养基中,以已灭菌的液体石蜡覆盖,加塞。
于-20℃冰箱中低温保存,有效期为一年。
并填写菌种保存台账。
4.5.5菌种使用
菌种使用时填写菌种使用记录,并写明菌种使用目的。
4.6菌种的编号
采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英文缩写字母—代次—传代日期—顺序号
4.6.1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大肠埃希菌(E.c)、金黄色葡萄球菌(S.a)、铜绿假单胞菌(P.a)、枯草芽孢杆菌(B.s)、白色念珠菌(C.a)、黑曲霉(A.n)
4.6.2代数用字母加数字表示:传代菌种用G表示,如G2表示传代菌种第2代;W3表示工作菌种第3代。
4.6.3传代日期用6位数字表示:如2016年1月1日表示为160101。
4.6.4例:2016年1月1日传代的第一支传代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种(代数为2代)的编号为S.a—G2—160101—01。
4.7标准菌种—传代菌种—工作菌种示意图
题目菌种管理制度
文件编码页数4/4
⊙⊙标准菌种复苏⊙⊙⊙⊙⊙传代菌种(G2)⊙⊙工作菌种(W3)
⊙⊙传代菌种(G3)注:待G2
使用到最后一支时,可将最后一支
继续传代,作为传代菌种保存使用4.8菌种的销毁
4.8.1以下情况的菌种或培养物或被污染的器具等,必须采用121℃,30分钟湿热灭活处理:
4.8.1.1新一代菌种制备成功后的上一代菌种;
4.8.1.2使用完后的菌种和带有菌种的器具和培养物;
4.8.1.3超过有效期的菌种;
4.8.1.4凡存在被污染、变异、可疑等异常情况的菌种;
4.8.1.5其他应废弃的菌种。
4.8.2废弃菌种的销毁需填写《销毁申请与记录》,经批准后进行灭活处理,过程需有QA在场检测,并填写菌种销毁记录。
5相关文件
5.1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
5.2培养基适用性检查作业指导书
6相关记录
6.1菌种接收记录
6.2菌种传代记录
6.3菌种保存台账
6.4菌种使用记录
6.5《销毁申请与记录》
6.6菌种销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