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暑期微训练 文言文阅读3(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专训(3)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专训(3)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d4263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e.png)
专题04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专训(3)(教师版)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为.使者,使持节..也,可与.计..,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勤不离..不能以辞语自达.。
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公门。
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
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
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上安然后退舍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
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封汉广平侯。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然但.治宅,不起.巷第。
夫人先....。
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
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
”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
”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为言”与“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2021年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
![2021年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https://img.taocdn.com/s3/m/6a0e2af44b35eefdc9d333b5.png)
2021年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殷.红/胭.脂缱绻./蜷.伏蹊.跷/蹊.径B.脸颊./狡黠.莞.尔/鲩.鱼迤.逦/逶迤.C.萌.芽/蒙.昧酒靥./梦魇.颤.抖/颤.栗D.翩跹./悭.吝嬗.变/擅.长稽.首/稽.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分别读作 yān,quǎn/quán,qī/xī;B 项分别读作jiá/xiá,wǎn/huàn,yǐ/yí;C项分别读作ménɡ,yè/yǎn,chàn/zhàn;D 项分别读作xiān/qiān,shàn,qǐ/jī。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晋人书札和小品文中隽句天成,________。
陶渊明的诗句和文句的________,也是这“世说新语时代”的产物。
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又________地影响着宋代散文化的诗派。
苏、黄、米、蔡等人们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
但总嫌做作夸张,没有晋人的________。
A.俯拾即是巧妙深深自在B.俯拾即是隽妙遥遥自然C.比比皆是隽妙遥遥自在D.比比皆是巧妙深深自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巧妙”指精巧美妙;灵巧高妙。
“隽妙”隽永美妙。
“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对“宋代散文化的诗派”的影响强调时间跨度,因此用“遥遥”合适。
形容书法风格,用“自然”。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黄山,草木葱茏,怪石嶙峋,古迹多多,是人们游览观赏的好去处。
专题03文言句式要点-2019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
![专题03文言句式要点-2019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bf82df998fcc22bcd10dd7.png)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专题3 文言句式要点常见文言句式高考对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迅速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判断句“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
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典例一: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答案】C【解析】A项,是“……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是无标志判断句;C项,是一般句式;D 项,是“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
主要有以下形式:典例二: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帝感其诚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答案】D【解析】A项,“被”表被动的被动句;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D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
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省略句的主要五种形式典例三: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答案】 C【解析】A 项,“撞”后省略动词宾语“之”,“之”代指“玉斗”;B 项,“使”后省略兼语“之”,“之”代指“蔺相如”;C 项,没有省略现象;D 项,“为”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之”代指“赵王”。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ded7009aa26925c52dc5bf55.png)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二十五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新人教版202007271116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二十五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新人教版202007271116](https://img.taocdn.com/s3/m/468e16055ef7ba0d4b733b02.png)
文言文阅读(三)一、(2019·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珣,字元琳。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
王掾当作黑头公【注】。
皆未易才也。
”珣转主簿。
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悉识其面。
从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希安旨,乃出珣为豫章太守..,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安卒后,迁侍中,孝武深杖之。
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
时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端右。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
王恭赴山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
虽逼嫌谤,才用不尽;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于是直前哭之甚恸。
法护,珣小字也。
(选自《晋书·王珣传》,有删改)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
指一个人年少有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解析】选B。
2023年新高三暑假语文组合练习(2)文言文+语用(附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三暑假语文组合练习(2)文言文+语用(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c8150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6.png)
【新课标卷地区选做】一、文言文阅读(湖南岳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子昂上言①: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
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
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文本二: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曌,故《赞》贬之曰:“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之深意也。
明堂太学②,在昔帝王所以恢大教化之地,自非右文好治之主,为之犹愧无以称其举,岂淫艳荒惑、险刻残诐妇人之所宜与乎?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
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略领大体,颛务记览,以济其末学,讵可引伯玉而为之等夷耶?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
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韩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
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材识,信夫有相绝者矣。
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
癸卯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
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烦执事。
同曰:“伯玉,同之郡人也。
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
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
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聊以阐独坐之幽。
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在焉。
(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注】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
这里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武曌)上书进言。
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e20f9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6.png)
材料一:徐申,字维降,京兆人。
擢进士第,累迁洪州长史。
嗣曹王皋讨李希烈,檄中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办,皋表其能,迁韶州刺史。
韶自兵兴四十年,刺史以县为治署,而令丞杂处民间。
申按公田之废者,募人假牛犁垦发以所收半畀之田久不治故肥美,岁入凡三万斛。
诸工计所庸,受粟有差,乃徙治故州。
未几,邑闬①如初。
创驿候,作大市,器用皆具。
州民诣观察使,以其有功于人,请为生祠,申固让,观察使以状闻,迁合州刺史。
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
会初置景州,授刺史,赐钱五十万,加节度副使。
迁邕管经略使。
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②。
逾年,进岭南节度使。
前使死,吏盗印,署府职百余员,畏事泄,谋作乱。
中觉,杀之,逢误一不问。
远俗以攻劫相矜,中禁切,无复犯。
外蕃岁以珠、玳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
刘辟反,表请发卒五千,循马援故道,繇③爨蛮抵蜀,捣辟不备。
诏可,加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
诏未至,卒,年七十。
赠太子少保,谥曰平。
(节选自《新唐书·徐申传》)材料二: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
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
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
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况忠臣之于国乎!(节选自马融《忠经》)【注】①闸:墙垣②桀:凶暴③繇:古同“由”1.材料一中句子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3分)募人A假牛犁B垦发C以所收D半E畀之F田久G不治H故肥美2.下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岁入凡三万斛”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B.“器用皆具”与“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中“具”字含义不相同。
C.“远俗以攻劫相矜”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出师表》)中“矜”字含义不相同。
D.“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与“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酬”字含义相同。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作品(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作品(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9e4e4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d.png)
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技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
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汝大A卤莽B惹他C何为D幸先以我名E告之F不然G股已H断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钵,指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2a510802768e9951e738a7.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培训:文言文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培训:文言文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812d4e31126edb6e1a1000.png)
文言文阅读03一、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江公皋传[清]蓝千秋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
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
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是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
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公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
柳僻南服,俗犷悍。
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
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饷应期至,军乃戢。
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
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
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
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
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
”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
”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
”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
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
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
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卷分类汇编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三)(含答案和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卷分类汇编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三)(含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2aa722be1e650e52ea998e.png)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本题涉及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 文言知识点。(1)“此……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弗如”, 不如,比不上。(2)“及”,等到。“走”,逃跑。“之”,到。“伏”,面 向下俯卧。
解析10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 齐国,大败齐军。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国的名声,诸侯各国就 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 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疏远了他。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 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 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与士兵一起分担劳苦。有个生 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往 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作战时勇往直前,最后死在敌人手里。 吴将军现在又给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魏文侯因为吴
答案
解析8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文:
答案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 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 在尸体上。
解析4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 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 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 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 国的军政大权。
2021年高三暑期语文练习三 含答案
![2021年高三暑期语文练习三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238d490c69ec3d4bb75b4.png)
2021年高三暑期语文练习三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各句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战士们毫不畏惧,怀着的决心,英勇地冲向敌人。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在这次游泳比赛中,不少少年选手,获得了好成绩。
A.破釜沉舟窥视脱颖而出B.孤注一掷凝视崭露头角C.破釜沉舟凝视崭露头角D.孤注一掷窥视脱颖而出答案:C(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含褒义。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
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含贬义。
窥视:窥探。
窥,暗中察看。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崭露头角:指刚刚显露优异的才能。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2.“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密 / 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
下列歌词,也运用这种手法的选项是(3分)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 / 握紧就变黑暗B.戒指在哭泣 / 静静躺在抽屉 / 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C.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 / 总是准时到达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 / 是苦苦隐藏的心事答案:B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阔别家乡多年,如今刚一踏上故土,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百感交集之情难以言表。
B.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竞争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增多,潜在风险积聚,许多国内企业管理者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C.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
D.纵观人生世事,推陈出新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都会过去,希望总在前方。
答案:B(“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此处误用为指身处危险境地。
)4.楼在古代作为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五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五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80ce97763231126edb11e8.png)
文言文阅读(三)一、(南昌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
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
迁秘书丞,坐事除名。
未几,复起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
端拱三年秋,彗星见...,召对..别殿,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
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
凋弊之余,极力奉边。
丁壮备徭,老弱供赋。
遗庐坏堵,不亡即死。
邪人媚上,犹云乐输。
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
愿推恩宥,以绥民庶”。
太宗嘉纳之,遂赦河北。
淳化四年,罢知秦州。
先是,俗杂羌人。
羌人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寨,多产良木,为其所据。
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
然不免攘夺,为民患。
仲舒至,部兵历按诸寨,谕其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
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寨以限之。
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
会有言仲舒生事者,上谓近臣曰:“仲舒当以绥怀为务。
古者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
”乃命知凤翔薛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
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
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
二寨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咸平初,拜礼部尚书,罢政,出知河阳。
逾年,知开封府。
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仲舒不愿往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三年,卒,年六十七。
赠左仆射,谥恭肃。
仲舒敏于应务。
少与吕蒙正契厚,又同登第..。
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
(选自《宋史·温仲舒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仲舒不愿往/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B.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仲舒不愿往/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C.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仲舒/不愿往/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D.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仲舒/不愿往/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微专题翻译中最容易以今律古的25个实词讲义(含解析)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微专题翻译中最容易以今律古的25个实词讲义(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c58a69be23482fb4da4c55.png)
微专题翻译中最容易以今律古的25个实词[专题微语] 实词是文言翻译中最重要的得分点。
为了考查考生对重要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让考生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
为此,考生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
该专题选择了出现频率较高又容易以今律古的25个实词译句,以提醒考生不可以今律古,要在语境中准确翻译其义。
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准确填出词义。
1.扰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屼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
”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
”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节选自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扰”都是“干扰”意,如上文中的“扰”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他)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办法安抚百姓。
(“惠术”“扰”,语句通顺) (2)安抚参考译文亡故的太子少师赵清献公,去世三年后,他的儿子赵屼守孝期满来向朝廷报告说:“先父已经安葬,然而墓道上的碑还没有名称和碑文,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显示给后人,(现在)冒昧地向朝廷请示。
”皇上说:“啊,这位是我先前的贤臣,(他)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办法安抚百姓,像晋国的叔向一样用忠厚的语言勉励士人。
”于是用“爱直”命名他的墓碑,接着又命令我为他写碑文。
2.方《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
居士扃(关闭)门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
(节选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自序》)(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方”都是“方圆”“方正”意,如上文中的“方”就是“________”意。
2020高三语文暑期集训(四)含答案
![2020高三语文暑期集训(四)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19c42102d276a200292ecf.png)
高三语文暑假每日集训(四)班级姓名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晙,沧州景城人,徙家于洛阳。
晙弱冠明经擢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贼失利,归罪于副将韩思忠,奏请诛之。
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又有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乃廷议争之。
思忠竟得释,而晙亦由是出为渭南令。
景龙末,累转为桂州都督。
桂州旧有屯兵,常运衡、永等州粮以馈之。
晙始改筑罗郭,奏罢屯兵及转运。
又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
寻上疏请归乡拜墓,州人诣阙请留晙,乃下敕曰:“彼州往缘寇盗,户口凋残,委任失材,乃令至此。
卿处事强济,远迩宁静,筑城务农,利益已广,隐括绥缉,复业者多。
宜须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请,不须来也。
”晙在州又一年,州人立碑以颂其政。
开元二年,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军,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与临洮两军合势以拒之。
贼营于大来谷口,吐蕃将坌达延又率兵继至。
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
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
俄而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率众邀击吐蕃,至武阶谷,去大来谷二十里,为贼所隔。
晙率兵迎讷之军,贼置兵于两军之间,连亘数十里。
晙夜出壮士衔枚击之,贼又大溃。
乃与讷合军,掩其余众,追奔至洮水,杀获不可胜数,尽收所掠牧马而还。
明年,突厥默啜为九姓所杀,其下酋长多款塞投降,置之河曲之内。
俄而小杀继立,降者渐叛。
晙上疏,疏奏未报,降虏果叛,敕晙帅并州兵西济河以讨之。
晙乃间行倍道,以夜继昼,卷甲舍幕而趋之。
夜于山中忽遇风雪甚盛,晙恐失期,仰天誓曰:“晙若事君不忠,不讨有罪,明灵所殛,固自当之,而士众何辜,令其艰苦!若诚心忠烈,天监孔明,当止雪回风,以济戎事。
”言讫,风回而雪止。
十四年,累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
二十年卒,年七十余,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B.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C.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D.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2021届高三语文暑期微训练 文言文阅读2(含解析)(1)
![2021届高三语文暑期微训练 文言文阅读2(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df906af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c.png)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当场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腕,判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招架仇敌大举进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在铲除鱼朝恩的进程中,元载起了重要作用,这使他骄横狂妄,目空一切。唐朝宗对他极为不满,当即除掉了他。
D.元载权倾一时,恣意放纵,生活奢靡。他的三个儿子贪财货,寡廉鲜耻,获罪以后无人同情。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寇瑊,字次公,汝州临汝人。
擢进士,授蓬州军事推官。
李顺余党谢才盛等复起为盗,瑊设方略,擒送京师。
徙开封推官。
会施州蛮叛,转运使移瑊权领施州。
先是,戍兵仰.他州馈粮,瑊至,请募人入米,偿以盐,军食遂足,而民力纾.。
未几,溪南蛮复内寇.,瑊率众擒其酋领戮之,以白芀子弟数百人筑栅,守其险要。
迁殿中侍御史,为开封府判官。
尝奏事,帝询施州备御之术,因谕之曰:“东川控蛮夷,尔功已试,其为朕镇抚之。
”命为梓州路转运使。
天禧中,河决澶渊。
瑊视役河上,堤垫①数里,众皆奔溃,而瑊独留自若。
须臾,水为折.去,众颇异之。
迁工部郎中,上言:“契丹约和以来,河北减戍卒之半,而复刺土兵,其实益三分之一,而塞下军储不给。
请行入中、凿头、便籴②三说之法。
”入为三司度支副使。
未几,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益州。
仁宗即位,迁给事中。
瑊与丁谓厚善,帝谓辅臣曰:“瑊有吏干,毋深谴也。
”徙邓州,坐失举,降少府监、知金州,复右谏议大夫。
会河决,徙知滑州,总领修河。
既而以岁饥令罢役,瑊言:“病民者特楗刍③耳,幸调率已集,若积之经年,则朽腐为弃物,后复兴工敛之,是重困也。
”乃再诏塞河。
河平,擢枢密直学士。
明年,复给事中、知秦州,又坐失举夺一官。
召权三司使,复其官如故。
时有议茶法者,帝访以利害,瑊曰:“议者未知其要尔。
河北入中兵食,皆仰给于商旅。
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而边民困于馈运,茶法岂可以数更?”帝然之。
权知开封府,戚里有殴妻至死,更赦事发者。
太后怒曰:“夫妇齐体,奈何殴致死邪?”瑊对曰:“伤居限外,事在赦前,有司不敢乱天下法。
”卒免死。
天圣末,再使契丹,未行而卒。
(节选自《宋史·寇瑊传》)[注] ①垫:陷沉。
②入中、凿头、便籴:宋代官府购置边境粮草的三种物流手段。
③楗刍:堵塞河堤决口的竹木土石材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戍兵仰.他州馈粮仰:依靠B.军食遂足,而民力纾.纾:宽缓C.未几,溪南蛮复内寇.寇:侵扰D.水为折.去,众颇异之折:减少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寇瑊吏治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瑊设方略,擒送京师②偿以盐,军食遂足③众皆奔溃,而瑊独留自若④河平,擢枢密直学士⑤皆仰给于商旅⑥有司不敢乱天下法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瑊消除盗患有方,平定蛮夷得力。
谢才盛等人为盗,寇瑊设计擒获他们移送京城;在与南蛮的交战中,寇瑊斩获其首领,并派人守其险要。
B.寇瑊出谋划策,忠心为国。
在任工部郎中期间,针对与契丹议和之后,河北边关守军供给的变化,建言朝廷实行多种政策来解决问题。
C.寇瑊治河有道,成绩显著。
黄河决口,寇瑊受命负责修河之事,百姓因为灾荒停止修河工事,寇瑊上奏建议此时应继续治河工程,获得皇帝准许。
D.寇瑊恪尽职守,敢于直言。
针对有人议论茶法之事,皇帝征询寇瑊的看法,寇瑊从商人、百姓实际利益出发,直言变更之弊,得到皇帝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因谕之曰:“东川控蛮夷,尔功已试,其为朕镇抚之。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而边民困于馈运,茶法岂可以数更?(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
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
永乐二年,以敏练,拜工部尚书。
七年丁母忧①,诏留视事。
九年命开会通河。
会通河者,元至元中,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
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
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
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
永乐初,河海兼运。
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
于是命礼及都督周长往治之。
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
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
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
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
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
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
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②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
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
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
明年,以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
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
帝命俟.秋成后为之。
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
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
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
以此而论,利病较然。
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兖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
”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
十三年遂罢海运。
二十年礼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
七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宋礼传》)[注] ①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②蠲:除去,免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汶绝.济绝:截断B.属.之卫河属:连接(集中)C.因相.地置闸相:交互D.帝命俟.秋成后为之俟:等待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礼治河有方的一组是(3分)( )①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②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③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④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⑤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⑥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A.①②④ 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礼主要从事水利工作,并得到皇帝的重用,即使遭逢母亲丧事,皇帝也不同意他回家守丧,最终他积劳成疾在工部处理公务时去世。
B.由于会通河淤滞,永乐初年,河海兼运。
海运路途险远物质易失,而河运要抽调壮丁,也周折劳顿,所以皇帝下决心治理会通河。
C.要治理会通河,宋礼认为首先要解决会通河水源补给问题,他采用筑坝的方法,引汶(水)入卫(河)。
宋礼因治水有功,受到皇帝表彰。
D.宋礼认为海运劳民伤财,上言请求改用河运。
会通河、卫河修浚后,河运昌盛,可运输大量物资。
永乐十三年,海运终止。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竟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昌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缞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 ①关: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封建时期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迫近B.体仁衔.之衔:怀恨C.道周不与.焉与:参与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约束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A.①②⑤ B.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
黄道周最终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