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19课《枣儿》知识点
九年级课文枣儿知识点
九年级课文枣儿知识点枣儿是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描述农村女孩枣儿为主线,展现了她坚强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枣儿的成长经历,还能够领悟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九年级课文《枣儿》中的知识点进行论述。
第一,情感描写。
《枣儿》这篇课文中融入了大量情感描写的语句和句子。
比如在文章开头,就写道:“我家的枣儿聪明伶俐,一心想上学。
”这句话通过形容词的运用,刻画了枣儿聪明伶俐的个性,让读者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除此之外,文章中还描述了枣儿和爸爸的亲情:“爸爸边做事边说:‘枣儿,我们父女俩真是穷苦啊!’”这句话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厚,让人们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第二,环境描写。
《枣儿》中对农村环境的描写占据了课文的大部分内容。
比如“大堤道两旁是农田,有的挖坑犁地,有的河边种柳树,还有刚播下的庄稼。
巷子里空气湿润且凉爽。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的环境描写对于增强情感表达、拓宽阅读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人物形象描写。
在《枣儿》这篇课文中,枣儿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
比如“她有一张圆圆的、白白的、黑黑亮亮的小脸蛋。
她的眼睛又亮又大,一笑起来可爱极了!她的头发贴到脑门上,好像贴了米粉似的。
”这段描写通过对枣儿外貌特征的细致描绘,使读者对她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种人物形象描写的技巧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对人物角色的情感投入。
第四,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枣儿》这篇课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比如“大堤道两旁是农田,有的挖坑犁地,有的河边种柳树,还有刚播下的庄稼。
”这段描写运用了各种动词和形容词,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在情感描写上,作者也使用了比喻手法,如“爸爸边做事边说:‘枣儿,我们父女俩真是穷苦啊!’”通过将父女之间的贫困比喻为“穷苦”,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5单元第19课《枣儿》课件(共14张PPT)
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但出现的方式不同。结合童谣两次出现时的情境,说一说: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现效果有什么不同。
文中的“枣儿”有哪些象征意义?作者想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亲情的象征
乡村生活的象征
枣儿
故乡的象征
精神家园的象征
品读剧本 探究主旨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精神家园的追寻。
品读剧本 探究主旨
自选情节,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稍后做出点评)表演要求: 表演者语气、动作、神态等需符合剧中人物形象特点,注意舞台效果。
《枣儿》这出戏剧,围绕四个人物展开了哪些矛盾冲突?矛盾的双方和焦点各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精读剧本 把握冲突
(1)老人的等待,儿子的不归;(2)男孩的期盼,父亲的冷落;(3)男孩的“走”,老人的“留”;
老人老一辈的农民形象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
演读剧本 情景再现
第七十三封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延伸剧本 联系实际
有人说:“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但我想说:留守儿童, 他们如那一束束蓓蕾满枝的繁花,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下,他们定能茁壮成长,绽放属于他们的优雅,因为关爱之路上,有你,有我,有大家!
19 枣儿
理清情节,概括剧本内容,把握矛盾冲突。品读语言,分析物形象,挖掘作品主旨。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知识点分析
精品资料范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1作者简介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相关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
3主要内容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1。
第19课《枣儿》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语句理解
1、 老人 (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
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明确品评:老人想尽力挽留男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 子玩这些游戏,从而可以看出老人疼爱孩子,关心下一代,很纯朴的性格 特点。
2、老人 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 我讲故事。
作者介绍
何冀平,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 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 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 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文体知识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 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 皮影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 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 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 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 于酒神祭祀。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比如,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 自己肩上摘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 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 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教案一、教材分析《枣儿》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
本文以枣子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枣子的聪明、坚强和勇敢,同时也通过描写枣子与父母、姐妹之间的互动,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爱。
本文对于善于与父母、亲人、朋友交流,抱有积极向上心态,乐于努力奋斗的品质进行了有意义的教育引导。
二、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特征及寓意。
2.理解并能结合文中情节,解释标题《枣儿》所寓意的深层含义。
3.掌握句式“润物无声”的含义。
4.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对家人、朋友的关爱之情。
5.运用已学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解释标题《枣儿》的深层含义。
2.掌握“润物无声”的过渡性句式。
3.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家人、朋友的关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情境连续图)(1)观察前,让学生自主猜测情境,预测故事情节。
(2)观察后,由学生描述图片,以此引入故事情节。
2.预习导入(1)定义“寓言”、特征及寓意。
(2)预习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3.课文学习(1)第一遍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枣子是怎么被栽种的?枣子为什么要喊救命?父母和姐妹们的反应是什么?(2)第二遍阅读,理解文中文化常识。
“润物无声”是什么意思?父母对枣子的多次提醒有什么意义?(3)第三遍阅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为什么枣儿能够成长为一株强壮的树?文章的标题《枣儿》有什么寓意?4.情感表达(1)了解枣子与父母、姐妹之间的感情互动。
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亲人之间的相处情况,表达年少时的感悟和愧疚之情。
(2)以《葡萄柿》、《菊花的告别》等课文为例,了解寓言故事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5.语言运用(1)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借代句及过渡性“润物无声”等句式,理解语言的演绎路径。
(2)仿写: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仿写寓言故事,加深对文学形式和寓意的认识。
6.课堂练习(1)单词拼写:千万别“落枣下车”。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九年级语文枣儿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枣儿知识点一、诗歌鉴赏九年级语文中,《枣儿》是一首名篇,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了对亲情和生命的热爱。
了解《枣儿》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对于提高诗歌鉴赏水平非常重要。
1. 背景介绍《枣儿》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所写,是他的成名之作。
朱自清以枣儿为象征性的人物,通过对枣儿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批判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 诗歌主题《枣儿》以枣儿为主题,表达了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感悟。
诗中描述的枣儿作为一个具象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语文中,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学会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这里介绍几个与枣儿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点。
1. 古代农耕文化《枣儿》中提到“斤斤计较”,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对待事物非常计较,相当于现在的小气或吝啬。
这是反映了古代农耕文化中珍惜粮食、爱惜物品的观念。
2. 典故的应用文言文中经常会运用各种典故来表达意思。
例如,文中提到“枣出红花破晓时”,这是暗指按照古代传说,枣树是太阳神树,黎明时分,太阳从枣树中升起。
这种运用典故的方式能够丰富文章的意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1. 排比修辞《枣儿》中有一句“家中只有她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通过反复强调“一个人”来加强对家庭亲情的感受,使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2. 比喻修辞文中提到“枣儿不像柿儿那样长丰满”,通过比喻手法将枣儿与柿儿进行对比,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比喻修辞常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意境。
四、写作技巧除了理解文言文和鉴赏诗歌,写作技巧也是九年级语文的重要内容。
下面介绍几个与写作技巧相关的点。
1. 文章结构写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有良好的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引子、承接、转折和总结等部分。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枣儿
2020xx 语文课本知识枣儿九年级下册每课重点 --15 枣儿《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环绕着 "枣儿 "情节,描绘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和蔼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应了我国在现代化进度中的社会变迁。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认识本文的大体故事情节。
一、掌握以下词语。
1、为以下加红的字注音。
竹匾 ()掸去 ()囫囵 ()咀嚼 ()2、解说以下词语的含义。
津津乐道:形容特别有味道迟疑:举棋不定轻手轻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3、词语累积。
自言自语轻手轻脚蓦地迟疑雕塑二、课文内容剖析。
1、《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如何的人物形象?老人:他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激情,富裕爱心,关爱青年人。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又有所失意。
男孩:他想念父亲,喜欢疼爱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到处表现了小孩单纯可爱的本性,他的这类本性又带有鲜亮的时代特点。
2、本文的 " 枣儿 "有什么象征意义 ?它是亲情的象征,是故土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本文的老人总合几次回想起自己的儿子枣儿?老人三次回想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请同学自己在文章中把它们找出来。
4、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了然什么?老人是对男孩是特别关爱的,这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好像祖孙般的尊长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现了自己关于儿子的亲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思路内容?本文的思路内容不可以够作单调的理解,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它。
剧本表现了动人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沉乡情;反应了现在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喊人们的暖和亲情和心灵的交流;反应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青壮年离家、老人孩子在家的现状 ;表现了社会改革期间传统的失意、精神家园的失意同学们能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也能够很好的锻炼阅读能力。
三、问题探究。
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儿歌,它在剧在起到什么作用 ?这首儿歌表达了在 "枣儿 "中所融入的父亲母亲喜爱儿女的亲情。
第19课《枣儿》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请分别剧本未出场人物的形象。
枣儿叔 孩他爹
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固守乡土,他们为了 美好生活闯荡于外面。是勇于创新,是大 胆追求的代言。
离开农村定居城市,抛弃旧家另成新家, 冷漠。
人物形象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捡枣儿 老少拉家常
枣 男孩遇 吃枣儿 老疼少
社会变迁
儿 老人 忆枣儿 老人思儿儿不归 呼唤亲情
留枣儿 男孩念父父不回
童谣收场 唤亲情
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 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 才能吃出个甜味”;后来爷爷见男孩 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 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 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 戏剧短评。
新知讲解
6.你认为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 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 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 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 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 对白的话题。
新知讲解
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概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老人: 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念旧而 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 所失落。 男孩: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 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 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
3.“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他含义吗?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 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课文原文及赏析《枣儿》课文原文老人(抽出一支烟,点上,笑吟吟地)小朋友,过年好哇!男孩(抬起头,疑惑地看着老人)爷爷,您也过年好吗?老人(笑嘻嘻地点头)好,好,托你的福。
咱们都过个好年!(从衣兜里掏出个小枣儿递给男孩)吃枣儿,过年喽!男孩(惊喜地接过枣儿)哎!枣儿!(将枣儿塞进口袋里)谢谢爷爷!老人(捋着胡子)别客气,自家的枣儿,尝尝吧!男孩(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真甜!老人哈哈哈……好吃就多吃点。
(又递给男孩一颗枣儿)男孩(惊讶地看着老人)爷爷,您还没吃呢!老人(笑着摇摇头)俺家树上结的枣儿多着哩,不差这一颗。
男孩(感激地看着老人)爷爷,这枣儿真甜啊!老人(感慨地)是啊,甜是甜,可惜没人吃啊。
男孩(不解地看着老人)为啥呀?老人(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哪有人吃枣儿啊!男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哦……赏析:《枣儿》是一篇以“枣儿”为线索展开情节的话剧小品。
作者通过描述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对话,刻画了老人的慈祥和善良,以及男孩的纯真和懂事。
同时,借助“枣儿”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家庭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剧情方面,《枣儿》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手法,通过老人的回忆和感慨,营造出一种怀旧和思念的氛围。
同时,通过男孩的提问和表现,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剧情更加具有张力和思考空间。
在人物塑造方面,老人和男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
老人慈祥、善良,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男孩则纯真、懂事,对于老人的关怀和教诲心存感激。
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使得剧情更加生动、真实,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亲情的深刻洞察。
总之,《枣儿》是一篇具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家庭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同时,作者也借助这一作品呼吁人们关注老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等社会问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枣儿笔记
本文是一个书评,描述了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枣儿》的主要内
容和观点。
小说《枣儿》讲述了一个叫做枣儿的女孩的成长故事。
枣儿和父亲生
活在贫穷的农村,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枣儿仍然很懂得感恩,很懂得珍惜生活中的一切。
故事描述的是枣儿的一生中发生的各种变化,从小到大她不断地学会
了勤劳、正派、有良心。
她从小就很聪明,有好学的心,也一直非常努力
地读书,最终通过了县里的中考,并进入了高中。
《枣儿》这篇小说,不仅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还通过感性的
叙述把文化传承和生命意义进行建构,成为了一篇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整个故事情节既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物形象叙述,也可以是对于国家、社会、教育及人生的深刻思考。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们,不仅可以从故事中获得趣
味和欣赏美的知识,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非常深刻的人生智慧和生命价值。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课堂笔记第十九课《枣儿》是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卖枣子的小女孩枣儿的故事,描写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她童年时的艰辛经历。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还能从中感受到枣儿的人品和精神。
一、课文概述本篇古文由晚清作家吕叔湘所写,文中主要叙述卖枣子的小女孩枣儿的故事,通过细致地描写她的日常生活、经历和心态,展现她那积极向上、勤劳善良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贫穷困苦与民间风情。
二、文本分析1.写景文中大量细致地描写了枣儿家的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运用了丰富的形象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比如对枣儿家的居住环境的描写:屋子破败,地面垒着几个用泥巴做的炕凳;那一间厨房,烟气从墙上洞里冒出来,屋角放着几根干柴,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歌颂了勤劳朴实的民间风情。
2.描绘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她那勤劳、朴实和纯洁的品格,表现出了她的坚强和不屈的精神。
如:她是一个小小的卖枣子的姑娘,一天要背着大篮子黑黑的枣子,走几十里路,才能到城里换点钱回家。
枣儿天性善良,为了哄顾客高兴,她就会给顾客好处,比如把枣子按单价多卖几个,给老顾客还可能让着点。
3.揭示道义本篇古文从人物描写中揭示了一种礼义廉耻的道德主张:家有家规、人有人生;重承前代遗风、卑守身份固本。
作者表现出了对社会阶层和人物身份的尊重与中庸之道。
4.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叙述了枣儿为了买药治好妈妈,独自前往陌生的城市卖枣子,因经验不足而被骗,半夜里流落街头的感人经历。
她身负重病,还不停工作,为生活奔波,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三、课堂活动及板书设计1.导入:通过投影或手绘,呈现课文背景、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讲解:通过朗读、解析语言和表达方法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
3.课堂演练:让学生在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模拟枣儿做生意、被骗流落街头等情境。
PPT《枣儿》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本剧有许多精彩的台词饱含着深厚的 象征意义,蕴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我们 一起来读一读,悟一悟吧。
老 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 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 人 (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老人说的这句话不是指树上的枣儿,而是指他 的儿子,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亲情及永远割舍不了的 乡情。
搀(chān ) 搀扶。
囫囵(hú lún) 完整; 整个儿。
踌躇(chóu chú) 犹豫。
翘(qiáo)首 抬起头来望。
把握剧情
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老人 老一辈代表
枣儿 老人的儿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爹 男孩的父亲
男孩 新一辈代表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 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 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 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 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 儿”。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 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 的失落感。
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 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 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 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 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 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
“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 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 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 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 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 “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九年级下册十九课《枣儿》精品课件
九年级下册十九课《枣儿》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主要围绕第三章节“枣儿与数学”展开,详细内容涉及分数的乘除法运算、比例问题、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相关计算。
2. 理解比例的概念,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比例问题的解答方法。
2.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并应用比例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枣儿与数学的关联。
讨论:同学们,你们知道枣儿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吗?2. 讲解: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以及比例的概念。
3. 例题讲解: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步骤,以及如何解决比例问题。
例题1:计算3/4 × 2/5例题2: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乘除法和比例问题的练习题。
5. 互动:邀请学生上黑板解答问题,并对解答过程进行点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5/6 ÷ 2/3(2)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20元,打8折后,现价是多少?2. 答案:(1)5/6 ÷ 2/3 = 5/6 × 3/2 = 5/4(2)现价 = 120元× 0.8 = 96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和比例问题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1)探讨分数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研究比例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理、物理等。
板书设计:1. 《枣儿与数学》2. 内容:(1)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则(2)比例问题解答方法(3)例题及解答步骤(4)作业题目及答案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精准定位与组织。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 复习要点
19 枣儿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馋威严囫囵(húlún)凝视蓦(mò)然踌躇(chóu ch ú)
咀嚼(jǔjué)翘(qiáo)首喃喃自语蹑(niè)手蹑脚
无可奈何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剧本》,作者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曾经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本剧描写了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至爱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四、知识点
1、线索明晰,行文紧凑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故事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回忆儿子幼时的几件趣事,都与“枣儿”有关;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头相呼应。
全剧的结构、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2、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丰富内涵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是对当今社会变革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和象征。
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也都富有象征意味。
例如,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这“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性的迷失。
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与“枣儿”具有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九年级下枣儿知识点
九年级下枣儿知识点一、枣儿的起源与品种枣儿,又称枣树,是我国传统的果树之一。
据文献记载,枣儿的栽培历史超过4000年。
枣儿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
根据果实的性状和生长特点,枣儿可分为红枣、黑枣、黄枣等不同品种。
二、枣儿的生长环境和要求1.土壤要求:枣儿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但适宜的土壤是沙壤、沙壤土或泥沙土。
2.光照要求:枣儿喜欢充足的阳光照射,因此选择位置时应注意避开阴暗潮湿的地方。
3.温度要求:枣儿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但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
三、枣儿的繁殖方式枣儿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接穗嫁接、分株繁殖和播种繁殖三种方法。
1.接穗嫁接:将优良的枣儿品种的枝条嫁接到野生枣儿的树干上,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
2.分株繁殖:将成年枣儿树的树根状况良好的侧根或地下茎分离出来,培植成新的植株。
3.播种繁殖:将枣儿果实收获后,将果肉取出晾干,再将枣核种植于土壤中,等待幼苗生长发芽。
四、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1.萌芽期:一般在春季,气温回暖时,枣儿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发芽。
2.生长期:枣儿的生长速度较快,依赖于阳光、水分和养分的供应。
3.开花期:枣儿的花朵一般在5月上旬到6月中旬开放,花色鲜艳,吸引了蜜蜂传粉。
4.结果期:经过授粉后,枣儿进入结果期,果实渐渐变大、变红,直至成熟。
五、枣儿的养护管理1.浇水:枣儿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在生长期和果实发育期要保持适度的湿润。
2.修剪:枣儿需要经常进行修剪,促进其分枝生长和结果,并保持树形的良好状态。
3.杂草除去:及时清除杂草,以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养分供应。
4.施肥:适当施加有机肥和矿质肥,提供养分供应,促进枣儿的生长和果实发育。
结语:枣儿是我国传统的果树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了解枣儿的起源、品种、生长环境和繁殖方式对于进行科学的养护管理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枣儿的知识点,从而在实际种植和养护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收成。
部编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9 枣儿
“请你留下来吧。”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去年,杭州三小伙先盗窃后救人的感人事迹,到底该赏还是该
罚,引起了网友热议。(把“热议”改为“讨论”)
B. “书香漂流”活动还推出了“全民阅读·志愿风采”微信图书
借阅平台,利用“互联网+阅读”进一步浓厚阅读气氛。(把“浓
厚”改为“活跃”)
二、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开场:唱童谣——提示下文
男孩捡枣儿、吃枣儿——纯真可爱
枣儿名字的来历
枣 儿
经过
老人忆枣儿 枣儿只顾摘枣儿尿了老人一身
老人念儿, 但儿不归
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儿树下
男孩①__留__枣__儿___——小儿盼父,而父不归
老人晒枣儿等儿子
男孩藏枣儿等父亲
闭幕:②__唱__童__谣____——呼应开头
们的心目中存活了四百多年的青藤啊,它曾经蒙尘,曾经遭垢,
曾经枯萎,但它却从不曾死亡。
B. 一天傍晚,王洛宾看到东方慢慢地升起了半个皎洁的月亮,灵
感蓦然出现,在昏暗的灯光下,新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一气
呵成。
C. 魏书生老师经常教育大家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
D.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大声地喃喃自语道:
名师导学
19 枣儿
一、课前自学 知识储备
1. 象征手法: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 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 象征手法的作用: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内容含蓄深刻;可以把 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突出作品的主题。 3. 文章首尾呼应的技巧及作用: (1)重复照应:即结尾再次重复开头的内容,起强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19课《枣儿》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写的话剧小品《枣儿》,曾经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二、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剧本》1999 年第1 期。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
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孩子企盼父亲早日回到故乡,而到城里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走进现代化的新生活。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可能会出现情感上的迷失、精神上的失落,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在企盼中浸透困惑,家庭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理解词义
掸:拂去。
馋:贪吃,专爱吃好的。
威严:威武而严肃。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囫囵:完整,整个儿。
钢盔:钢制的头盔。
士兵、消防队员等用以保护头部。
凝视:不眨眼地看。
喃喃自语:连续不断与自己小声说话。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踌躇:犹豫不决。
四、问题归纳
1.戏剧以一首童谣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戏剧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 并将人们带入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
2.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一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老人希望儿子回来吃枣儿;二是老人希望能有人来吃枣儿,以解孤独、寂寞之感,为下文老人一直挽留男孩做铺垫。
“多好的枣儿。
”既赞美枣儿,也赞美儿子“枣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3. 为什么老人非让男孩在他这儿吃枣?
老人的儿子不在身旁,老人非常寂寞,他希望男孩留在身旁陪他说说话。
4. “羡慕”有什么含义?
“羡慕”一词写出了男孩非常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像老人疼爱儿子一样疼爱自己,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暗示男孩与他父亲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5.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儿子的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这些事:(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2)儿子只顾摘枣儿竟尿了自己一脖子;(3)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树下。
老人所回忆的都是儿子幼时的情景,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说明老人对儿子的爱之深,思之切。
6.如何理解“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有力地强化了献身祖国的题旨,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7.老人为什么提出“学猫叫”“学狗爬”“过家家”“讲故事”?
老人想尽办法挽留男孩,表达了老人对男孩的喜爱,也暗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
8.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理解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画线句子不仅仅是就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眷恋。
9.老人讲的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深意?
老人讲的第一个故事:枣树的由来。
故事表明老人曾经有过贫穷但不乏乐趣的童年。
老人讲的第二个故事:枣树救过老人的命。
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人对枣树的感恩之情,表现了他对故土的热爱。
老人讲的第三个故事:在灾荒年月,是枣儿救了老人和儿子的命。
表明老人十分感激老伴儿的无私,也进一步表明在灾荒年月里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10.“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老人紧紧搂住男孩”,这些舞台提示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些舞台提示,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的交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11.结尾为什么又用到这首童谣?
结尾又用到这首童谣,但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台前,由没有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主题。
12.题目《枣儿》在全剧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剧以《枣儿》为题目,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密切的关系;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六、课文主题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