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案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剧本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通过戏剧表演、教师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 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戏剧表演的教学重点: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戏剧表演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提问:你们看过戏剧吗?你们喜欢戏剧吗?为什么? - 引出课题:《枣儿》。
2. 讲授新课 - 作者简介 - 介绍作者孙鸿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 强调《枣儿》是孙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 作品简介 - 介绍《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强调《枣儿》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戏剧知识 - 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戏剧的定义、分类、构成要素、表演形式等。
- 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和主题。
- 阅读剧本 - 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本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小主人公与枣儿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趣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生活场景。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段落大意概括及主旨思想提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主旨思想的理解,对词句含义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农村的枣树,让学生猜一猜,引出本课课题《枣儿》。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词句含义,概括段落大意。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课文内容。
5.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问题,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3. 句子解析:……4. 段落大意:……5. 主旨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围绕课文主题,写一篇日记。
2. 答案:(1)略(2)例:“枣儿红遍了山坡,像一颗颗玛瑙。
”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和样子,让人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枣儿》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儿》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儿》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枣儿》,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学会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点和喜好。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分享,懂得珍惜。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生词:japanese,candy,sour,juicy,banana,apple,grape,orange,mango,pear2.短语:looklike,tastelike,smelllike,feellike3.句型:Ilikebecause4.课文:《枣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学会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点和喜好。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2)如何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学习(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
(3)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
3.口语练习(10分钟)(1)学生两人一组,用英语描述自己喜欢的水果。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3)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任务活动(10分钟)(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水果及原因。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3)教师总结,强调口语表达的注意事项。
5.课后作业(5分钟)(1)抄写生词、短语和句型。
(2)用英语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水果的短文。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枣儿》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5年。
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
2.主要内容: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母亲为他摘枣儿的故事。
枣儿成熟时,母亲为了让孩子吃到新鲜的枣儿,不顾自己的劳累,攀爬到树上摘枣儿。
鲁迅在树下看着母亲的身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手法:作品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抒情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年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4.写作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5.思维训练: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三篇以师为朋,德高为范,以生为友,身正为师,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3.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品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目标导学二: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内容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枣儿》。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及探讨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精讲: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句式,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详细过程: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共同讨论。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枣儿》2. 重点词语:对比、讽刺3. 作者背景:创作手法、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中对比、讽刺现象的看法。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比、讽刺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组织课后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的细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的细节。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中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选修材料《枣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短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目标:从本文中发现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来加深理解,考虑故事内涵等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短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守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先通过试听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生僻汉字、熟悉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等。
2.阅读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读《枣儿》的大意,然后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冲突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提出一些扩展式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1)武王的出仕以及感恩报答散(2)王季的生命境界和人格魅力(3)枣儿的感受和成长过程3.表达讲解:教师通过教学幻灯片介绍以及对文本语言、修辞运用及其他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4.扩展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完形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等,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
5.语言实操:引导学生根据《枣儿》文本内容创作一篇“我的收获”小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和能力。
6.课后作业:学生应根据“我的收获”小作文的写作轮廓,结合实际经历,再次深度感受《枣儿》的情感和智慧,并自主完成一篇作文。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枣儿的教学教案
课文《枣儿》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枣儿》。
(2)理解课文《枣儿》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学会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枣儿》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电脑等播放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关于枣儿的话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2)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5. 写作练习(1)请学生以“我眼中的家乡”为主题,进行片断写作。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家乡主题相关的书籍,如《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主题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四段,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
3. 教育学生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响设备。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挂图。
4.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入,让学生认识枣儿,了解枣儿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记录疑问,准备课堂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枣儿”的短文。
思考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2. 答案:生字词抄写略。
短文示例:我心中的枣儿,红彤彤的,甜滋滋的,它象征着家乡的味道,让我倍感亲切。
课后习题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枣儿》教案(精选)
《枣儿》教案(精选)教案:《枣儿》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枣儿》。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枣树下的快乐时光,以及长大后对家乡的思念。
文章通过描述枣树的生长过程,枣儿的变化,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课文朗读录音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遇到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分析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枣树的叶子像小手,轻轻拂过我的脸颊。
”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加深对家乡的感情。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如“枣树的果实是什么?”、“作者小时候在枣树下做了什么?”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包括抄写生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等。
六、板书设计枣儿家乡热爱生长回忆变化感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枣儿》。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枣儿》一文主要内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生动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生动描写,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乡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美好时光,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文章基本情节,同时注意文章中细节描写。
3. 分析课文:a.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奶奶和小团圆形象特点,探讨他们之间感情。
b. 语言特点分析:挑选文章中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c.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一段描写为例,讲解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一段描写进行仿写。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枣儿》——家乡情,祖孙情。
2. 人物形象:奶奶——慈爱、勤劳;小团圆——天真、善良。
3. 语言特点:生动描写、情感真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家乡回忆”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附加作业:收集关于萧红作品,解她创作风格,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例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但在语言特点分析方面,部分学生掌握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萧红《兰河传》,深入解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物形象分析1. 提供文中具体描述,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奶奶慈爱和勤劳语句,以及展现小团圆天真和善良细节。
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一等奖
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一等奖课题:《枣儿》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分析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枣儿》,提问:“你们知道‘枣儿’是什么吗?它在这篇课文中有何特殊含义?”二、课文朗读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关注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情感。
三、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它们有何联系?”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象征手法?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5.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提问:“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四、课堂讨论1.提问:“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家乡主题对你们有何启示?”五、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题目自拟。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
六、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家乡。
七、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枣儿》,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主题和象征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管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对话示例:“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枣儿会让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枣儿不仅仅是一个水果,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这就是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
《枣儿》课文教案及反思
《枣儿》课文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枣儿》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对课文中描述的枣儿的特点、生长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成语,了解枣儿的生长特点及环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课文细节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生词、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解析,枣儿特点的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印象,进而引出本课《枣儿》。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生词、成语,讲解枣儿的生长特点及环境,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共同解答。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重点词语:枣儿、家乡、怀念、热爱等。
3. 课文结构图:课文主要内容、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词、成语。
(3)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短文。
作业答案:(1)见课本附录。
(2)枣儿特点:甜美可口、营养丰富;生长环境:阳光充足、土壤肥沃。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2. 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儿》。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枣儿》。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2)课文背景的理解。
(3)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枣儿》的文本。
(2)生词和难点的解释。
(3)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枣儿》。
(2)查找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枣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枣儿》,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提高写作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掌握、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课文分析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迁。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主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文分析表格,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示课文结构。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课文结构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结构的认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结合课文学习,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本教案中,教学重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掌握、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而教学难点则集中在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枣儿》的剧情和人物关系。
2. 领悟戏剧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分析戏剧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枣儿》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重点: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剧情和人物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枣儿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与欣赏:a.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b.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戏剧的主题思想。
c. 逐句解析戏剧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特色。
3. 例题讲解:a. 分析题目:从文中找出表现主题思想的句子。
b.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
b.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戏剧常识2. 阅读《枣儿》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枣儿》的主题思想。
b. 选取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a. 主题思想:《枣儿》通过枣儿与奶奶的亲情,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人物形象:如枣儿,勤劳、善良、乐观、向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枣儿》的主题思想?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进一步了解我国戏剧艺术。
b. 组织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阅读与欣赏”部分,对《枣儿》的剧情、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
2.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戏剧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分析《枣儿》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枣儿》朗读+知识点+课件+教案
《枣儿》朗读+知识点+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果实飘香》中的一篇课文——《枣儿》。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主题思想提炼及语言表达训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内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拓展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主题思想的提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果实,进而引出课题《枣儿》。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注意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强调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炼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挂在枝头、红彤彤、甜丝丝、品尝、珍惜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主题思想: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①枣儿的味道是怎样的?②课文中的小动物们是如何帮助小枣儿成长的?③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热爱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1)略。
(2)①枣儿的味道是甜丝丝的。
②小动物们为小枣儿浇水、施肥、捉虫等,帮助它成长。
③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教案
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初家学校杨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剧中老人和孩子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枣儿”的象征意义。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
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
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特征:
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
量的限制。
3、人特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2、让学生自己掌握文章中重点的字词。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背诵戏剧和象征的概念。
课内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放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然后(让学生)谈歌曲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然后特别找(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针对这首歌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自然地走入《枣儿》一同来听听这位孤独的老人和孩子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线的字注音:(学生黑板展示,学案展示,然后相互批改)竹匾掸去囫囵咀嚼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口头回答)
踌躇:。
蹑手蹑脚:。
3、学生初读课文,填空,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
(学生填空)
在乡间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的男孩子,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子要把枣儿留给自己的父亲,流露出对孩子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
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分虽有怎样的性格特
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将这些文字品评一
下,说明自己的理由,将评语写在旁边。
(自主完成,然后小
组之间分享成果或解答疑问,最后师生交流互动,教师适时
点拨纠正。
)
明确:
※孩子:天真、活泼、稚嫩、可爱、善良、善解人意,孝顺的性格特点。
(板书)
※老人: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孩子、纯朴、关心下一代。
(板书)※归纳方法:这些性格特点是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来表现的。
学生找的地方可能是(学生在起来口头展示的时候,先说明在第几页,第几行,读一下然后品评):
1、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
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
给你讲故事。
明确品评:老人想尽力挽留男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从而可以看出老人疼爱孩子,关心下一代,很纯朴的性格特点。
2、老人我等儿子回来。
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
一边听我讲故事。
明确品评:晒枣是为了儿子,等儿子回来,看儿子吃枣。
执着的等待,表现出老人爱子至真至纯,也可以看出对儿子的疼爱,和盼望儿子的到来。
3、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
还偷偷藏了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明确品评:明知道爹不会回来,但是还暗藏着一颗枣留给他,表现男孩纯真、可爱、善良,孝顺的性格特点。
4、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
明确品评:这是比喻的说法。
“不认识回家的路”,指的是误入歧路,“天天喊”,指的是劝导误入歧路的人。
可以看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善良。
等多处。
※(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生成问题)
例如:开头和结尾相同之处都用了童谣的形式,开头和结尾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有哪些?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所用童谣与开头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台前,由哼唱变成
呼喊,由没有人回应转为无数个童声呼唤。
这样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分角色朗读“时辰还早呢,再坐坐……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
(让学生谈一谈,在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明确:语气,各人的身份,以及各人的性格特点。
四、剧中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并让学生点明理由)
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传统思想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四、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老人和孩子存在着孤独
现象,你能说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想一想你能为他们
做点什么呢?你又想向他们在外的亲人说点什么呢?(学生
畅谈,各抒己见,说得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
)
五、总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小到一个词语,大到文章的
主题,一点即可!
六、放关于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小视频《这个冬天有点寒冷》,再一
次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中心,并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
课后延伸案
学了戏剧,要学以致用,课后写一个短剧,自己选择材料,注意剧本冲突,以及剧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下节课自读剧本,学生共同品评优缺点。
课后反思:学习本节课,必须让学生对文章非常熟悉,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并且要让学生早复习一下象征的概念和有关的戏剧知识,在讲课的时候这些都是绊脚石。
对本文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挖掘深透,这样就很自然地把文章的中心表现出来。